登陆注册
6243900000009

第9章 《朱子语类》

《朱子语类》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吗

朱熹,一字仲晦,号晦庵,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是当时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他自幼聪明过人,19岁中进士。从当时名师学习,对经学、哲学、史学、文学、佛学乃至天文、地理均有深入研究,堪称全才,但他的主要致力于儒学经典的注释上。宋代统治者重视文人,使众多文人从衣食之忧中解脱出来,专心学术研究。作为封建正统思想的儒学也得到空前发展。

在这种风气影响下,朱熹也对经学发生浓厚兴趣,他不仅注释古代经书,而且还著书立说宣扬儒学观念及封建伦理纲常。当时的学术十分活跃,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又会形成一些对异己观念的批判,而这成为《朱子语类》的主要内容。

朱熹哲学的基本课题是“理”吗

《朱子语类》是朱熹门人对其语言、论说的记录。现存140卷,内容囊括四书、五经、哲学、历史等各个门类,主要是朱熹晚年思想的精华。他在晚年对自己的早期思想所做的修正,在书中也得到反映。《朱子语类》包括朱熹理学思想的精华,朱熹哲学的基本课题是“理”,他的“理”就是“道”“太极”,是哲学的最高范畴。学识广博的朱熹还把自然科学知识融入“理”的研究中,提出了以地球为中心的天地生成说,这在当时是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的。理学的核心是“存天理、灭人欲”,天理指的是三纲五常。

朱熹当然也是三纲五常的坚决维护者,但他的三纲五常与明清人所提倡之压抑人性的哲学不同,而是把三纲五常当作拯救国家于危亡之中的武器,并以此批判昏君、奸臣,竖立自己的高尚节操。他还认为抗金御侮就是天理,忠于国家、忠于君主、坚守君臣之义、夫妇之伦就是守礼。而针对当时佛教泛滥的情况,他提出“人之大伦,夫妇居一,三纲之首,理不可废”。朱熹的哲学思想对后世有相当的影响。

朱子语类的哲学思想表现在哪些章节

《朱子语类》卷一:且如天地间人物草木禽兽,其生也,莫不有种,定不会无种子白地生出一个物事,这个都是气。若理,则只是个净洁空阔底世界……气则能酝酿凝聚生物也。

这段话体现了朱熹的理、气观吗

朱熹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气”与“理”的问题。这段话体现了他的理、气观。他认为理与气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但又密不可分、相依而存。理是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但却不是玄妙不可捉摸的,它一方面是阴阳五行之极,另一方面又体现在日常行为之中。而气则是有形的,气凝聚以成万物。他并提出“若气不结聚时,理亦无所附着”,意谓抽象的理若离开有形的物体,则无法依存。

在自然之中,理是太极,万物统一于太极,但太极的理又具体体现在万物之中。朱熹从佛教中吸取了一句话来比喻这种道理,这就是他常说的“月印万川”。这是宋代理学思想的精华所在,是理学家对宇宙的解释。而“理”在社会生活中就是仁义礼智,就是三纲五常。这是宋明理学宣讲的重要内容,也是朱熹“理”的主要精华。他从自然之“理”的论证中得出“理”的永恒绝对性,也同时论证了三纲五常的永恒绝对性。而这一点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认同,将三纲五常作为他们统治的工具。

《朱子语类》的经典语录主要有哪些

1.无是气,则是理亦无挂搭处。

2.且如一阴一阳,始能化生万物。

3.只此气凝聚处,理便在其中。

4.道不远人,理不外事。

5.一日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日一日摄。

6.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

7.性即天理,未有不善者。

8.为学须觉今是而昨非,日改月化,便是长进。

9.为学功夫不在日用之外。

10.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

三纲五常是朱熹思想的核心吗

《朱子语类》是朱熹思想之精华,他所提倡的三纲五常虽被后世统治者作为欺压人民的工具,但其思想本身及其爱国主义精神仍是值得后人研究学习的。阅读时要拋弃陈旧,从原著中吸吮其思想之精髓,当然也要注意其思想糟粕之处。《论衡》

《论衡》是与当时的主流思想抗衡的哲学吗

王充,字仲任,东汉会稽人,是东汉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也是与当时居统治地位的谶纬儒家思想相抗衡的哲学家。王充先祖曾因军功封爵,但在豪门仕族的逼迫之下,家道中落。家族的历史,加上本人在政治中的不得志,使王充转而用笔来讨伐时代。

王充生活的时代,社会相当稳定,但因西汉末年的政治危机与农民战争的沉重打击,使皇帝不得不依靠豪门贵族的支持来维护自己的统治,从而形成了豪门贵族对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把持。他们在思想上的统治工具就是谶纬哲学,而迷信鬼神对国家统治及思想带来许多不健康影响,也使人民生活受到影响。因此,王充勇敢地站出来反对它,写出《论衡》一书与之抗衡。他期望得到王朝的重视,把自己的思想作为国家指导思想,但在当时根本不可能成功。

王充思想的重点是无神论吗

《论衡》最初大约有一百篇左右,但在上千年的流传中几经遗落与补救,现存30卷,85篇。该书主要是针对东汉流行之谶纬儒家而作,被当时统治者视为异端。天道观是中国古代哲学基本命题之一,王充也论及此问题,并在当时哲学上处于领先地位。他认为天地是含气的自然体,此说从根本上否定了汉儒的天人感应说。王充在文章中对汉儒的理论进行无情批判,是汉代唯一与天人感应论相对立的思想体系。

此外,王充还论及对人的性命、生死的看法。他认为人性的善恶决定于所禀的元气,表示人之命有寿命、禄命两种。人和万物都有寿命,寿命的长短由所禀之气决定,而后天的积善行德并不能延长寿命。禄命包括死亡与祸福,而诸多社会因素,例如朝政的失误等,都会对人的禄命产生作用。王充思想的另一个重点是无神论,他在文章中批判修道成仙与死而为鬼的谬论,从而否定世俗的鬼神论。他认为人是“精神以血气为主,血气常附形体”,精神与形体是相依而存的,这从哲学观点否定了鬼神论。

《论衡》的哲学思想表现在哪些章节

《论衡·雷虚篇》:盛夏之时,雷电迅疾,击折树木,坏败室屋,时犯杀人。世俗以为击折树木、坏败室屋者,天取龙;其犯杀人也,谓之阴过饮食人以不洁净,天怒,击而杀之。隆隆之声,天怒之音,若人之呴吁矣。世无愚智,莫谓不然。推人道以论之,虚妄之言也。

《雷虚篇》是指责“妄击不罚过”吗

本篇中王充驳斥了把打雷说成是上天发怒,有意惩罚暗中犯有过错的人,这一毫无事实根据的说法,故篇名叫“雷虚”。王充认为,雷是一种火,因为被雷打死的人,头发胡子被烧焦,皮肤被烤煳,尸体上能嗅到火气。他进一步指出,打雷是一种自然现象,是阴阳二气互相碰撞、冲击而形成的。还打了个通俗的比方,像把一斗水倒在冶炼金属的火上能发出很大的响声和灼伤人体一样。“阳气为火猛”,发出的声音就更巨大,“中伤人身,安得不死”。王充强调,“雷之所击,多无过之人”,可见雷“妄击不罚过”。至于雷打死人,他指出,只是一种偶然事件,“人在木下屋间,偶中而死”。最后王充得出结论,说打雷是上天发怒,雷打死人是上天惩罚“阴过”的说法,是没有事实根据的“虚妄之言。”

《论衡》的经典语录主要有哪些

1.贤圣未之熟炼耳,奚患性之不善哉。

2.天地,含气之自然也。

3.精神本以血气为主,血气常附形体。

4.形须气而成,气须形成而知。

5.天之与地,皆体也。

6.操行有常贤,仕宦无常遇。

7.如天故生万物,当今其相亲爱,不当令其相贼害也。

8.人不晓天所为,天安能知人所行。

9.人之死生,在于命之夭寿,不在行之善恶。

10.衰世好信鬼,愚人好求福。

《论衡》反映的唯物主义思想吗

《论衡》的唯物主义思想与无神论,是中国封建社会里的一道异彩,同时对破除近年来某些人的迷信、算命、邪教等有神论看法,也是极有意义的。但本书也宣扬诸如自然天命说、适遇之数一类的错误看法,在阅读时应当摒弃此类说法,而取其精华。《二程集》

程学是后来的官方哲学吗

北宋时期,一方面生产技术日益提高,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思想文化相对繁荣,学术和人才较受尊重。但另一方面,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也逐渐加深。二程兄弟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生气和危机的时代里。程颢,字伯淳,(1032~1085),又称明道先生;程颐,字正叔,(1033~1107),又称伊川先生。二程生于世家,幼年受到周敦颐的影响,对道学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创立二程理学。二程兄弟重视授徒讲学,弟子众多,程学因而得以广泛传播,终成官方哲学,影响了几个朝代。

《二程集》是以“理”为最高范畴吗

《二程集》为程颢、程颐兄弟的主要学术著作,其反映了二程的理学思想。二程理学是理论性和思辩性俱强的新儒学,它以复兴先秦孔孟之道为宗旨。此外并融会、综合了佛、道的不少观点,认为客观自然的天理是宇宙的唯一本体,而天理既是自然界的法则,也是人的先验的道德本性和社会的纲常伦理。二程之术宗旨基本相同,都把“理”作为天地万物的本源,以“理”为最高范畴。

二程学说最显著的差异在于:程颢宣称“只心便是天”,而程颐则认为“吾儒本天,释氏本必”,将心与天对立起来。二程之学兼具人伦和物理,但人伦是重点,伦理思想处于主导地位,而天道观为从属。他们主张“敬以直内,义以方外”,要进行道德涵养和道德实践,以便恢复和保存心中固有的天理。同时主张通过学习成为圣贤,修复完善的人格。在伦理观上,他们提倡存天理、灭人欲;在政治观上,他们崇尚仁义道德而避谈功利。

《二程集》的哲学思想表现在哪些章节

天下之害,无不由末之胜也。峻宇雕墙,本于宫室;酒林肉池,本于饮食;淫酷残忍,本于刑罚;穷兵黩武,本于征讨。凡人欲之过者,皆本于奉养,其流之远,则为害矣。先王制其本者,大理也;后人流于末者,人欲也。损之义,损人欲以复天理而已。

《二程集》是讲公欲与私欲关系的哲学吗

二程兄弟把人们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以及人与人关系和谐化、稳定化的行为准则称作天理;把破坏这种规范和准则的个人的过度欲望称为“人欲”、“私欲”。天理和人欲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并非完全脱离人的感情欲望。他们认为人们正当而本然的感情欲望是天理的体现,只有那种过分的、损害他人正当利益的欲望才是人欲。

正当的欲望,比如人们的饮食、居室等奉养要求以及国家的刑罚、征讨的欲望是符合天理的,是维持人们生命和国家生存发展所必需的。这种正当的欲望是本,但由这种本而产生的末,即过分的欲,就会远离先前正当欲望的界限,而产生峻宇雕墙、肉林酒池、淫酷残忍、穷兵黩武等各种欲望,这就是人欲。应当减损这种不正当的人欲而复归本来的天理,这实际是讲如何处理公欲与私欲的关系。本然的、合理的私欲是允许的;当两者发生冲突时,应当以公欲为先,减省私欲,不使私欲过度膨胀。

《二程集》的经典语录主要有哪些

1.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己,莫非己也。

2.饥食渴饮,冬裘夏葛,若致些私吝心在,便是废天职。

3.正其理则万事一,一以贯之也。

4.言天之自然者,谓之天道。

5.莫之为而为,莫之致而致,便是天理。

6.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皆自然而然,非有安排也。

7.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8.有理则有气,有气则有数。行鬼神者,数也。数,气之用也。

9.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

10.只以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知性便知天,当处便认取,更不可外求。

《二程集》是精芜相间的哲学吗

《二程集》是新儒学的重要著作,其所阐述的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有些至今仍有借鉴意义。但它也包含了一些陈腐的伦理纲常,空洞的道德说教,这些是应该舍弃的东西。读者阅读此书,一定要明辩精芜,批判继承。《传习录》

《传习录》是“心学”流派的重要代表作品吗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它不但全面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也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传习”一辞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别号阳明,汉族,浙江余姚人,因被贬贵州时曾于阳明洞,即今贵阳市修文县学习,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二程、朱、陆后的另一位大儒,“心学”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世界观与人生观均载于《大学问》一文中。

《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吗

《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虽未经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并记载了王阳明提出的“四句教”。

《传习录》发挥了“心即理”的哲学命题吗

王阳明继承了程颢和陆九渊的心学传统,并在陆九渊的基础上进一步批判了朱熹的理学。《传习录》中的思想明显地表现了这些立场和观点。

“心即理”本来是陆九渊的命题,《传习录》对此作了发挥。王阳明批评朱熹的修养方法是去心外求理、求外事外物之合天理与至善。王阳明认为“至善是心之本体”,“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他这样说是强调社会上的伦理规范之基础在于人心之至善。

从这个原则出发,他对《大学》的解释与朱熹迥异。朱子认为《大学》之“格物致知”是要求学子通过认识外物最终明了人心之“全体大用”。王阳明认为“格物”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知”是人心本有的,不是认识了外物才有的。这个知是“良知”。

他说:“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

在他看来,朱子的格物穷理说恰恰是析心与理为二的。由此可见,王阳明的“心即理”的命题主要是为其修养论服务的。致良知说是对陆九渊心即理思想的发展。王阳明的心即理的思想也有我们一般意义上的本体论的含义。然而,如果偏重从本体论研究它,就会忽视它在王阳明修养论中的基础意义。

知行问题是《传习录》中讨论的重要问题吗

知行问题是《传习录》中讨论的重要问题,也反映了王阳明对朱熹以来宋明道学关于这个问题讨论的进一步研究。朱子主张知先行后、行重知轻。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虽然继续了朱子重行的传统,但是批判了朱子割裂知行。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乃是由心即理立基,批评朱子也是指出他根本上是析心与理为二。

他说:“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知行合一”的含意是说知行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知是心之本体的良知;良知充塞流行、发而为客观具体的行动或事物,就是行。由这个认识出发,如果知而不行那只是不知。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行本是紧密相联的,因此有知行合一之说。在当时社会上、在理学发展中的确有知而不行的情况存在。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对时弊有纠偏的意义。但是他强调知行合一说不是仅仅针对时弊提出的,它首先是要说明“知行之本体”。知行合一说强调道德意识本来就存在于人心中,这是道德的自觉性。它也强调道德的实践性,认为道德方面的知不是关于对象的知识,而是道德的实现。知行合一也有一般认识论方面的意义,但它首先讲的是道德修养,对于后者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没有深入研究。

王阳明强调道德的自觉和主宰性吗

王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要强调道德的自觉和主宰性。他说:“知是理之灵处,就其主宰处说便谓之心,就其禀赋处说便谓之性。”人心能够知晓行为的善恶,也能自觉地去为善,这就是本心的“明觉”,这是对程颢思想的发展。

《传习录》中对人心的“虚灵明觉”有很多讨论。若要全面正确地把握王阳明“心外无理”及其他学说,深入地研究他的这些讨论是十分必要的。正因为人心的本质是理,并且人能自觉到这种道德意识,所以人不需通过外物去认识本心之理,外物之理只是人心的表现。格致的工夫不是去认识外物,而是去掉本心的私欲之蔽。人心的明觉在程颢和朱熹处都有论述。读者在读《传习录》时应明了王阳明和他们的联系与区别。

应该承认王阳明以上的这些思想的确为人性善作了本体论的说明,有其历史意义。但也一定要看到,他的学说对人性恶的原因研究不够。虽然他的学说在明代下层人民中亦有影响,但仍不能说它有较大的普泛性。王阳明也注意到过“利根”和“钝根”之人要区别对待,但他的思想只适于利根之人。后人批评他“近禅”正在于此。这也是他不如朱学的所在,王阳明的这一偏失开始受到现代学者的注意,但是在当代新儒学的大家中,除梁漱溟以外,其他人对此尚注意不够。

《传习录》包括了王学所有重要观点吗

《传习录》包括了王学所有重要观点。上卷阐述了知行合一、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意之所在即是物、格物是诚意的功夫等观点,强调圣人之学为身心之学,要领在于体悟实行,切不可把它当作纯知识,仅仅讲论于口耳之间。中卷有书信八篇。回答了对于知行合一、格物说的问难之外,还谈了王学的根本内容、意义与创立王学的良苦用心;讲解致良知大意的同时,也精彩地解释了王学宗旨;回答了他们关于本体的质疑并且针对各人具体情况指点功夫切要。另有两篇短文,阐发王阳明的教育思想。下卷的主要内容是致良知,王阳明结合自己纯熟的修养功夫,提出本体功夫合一、满街都是圣人等观点,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四句教,它使王学体系齐备。《阳明全书》

《阳明全书》所收著作多为哲学和论学之源吗

《阳明全书》38卷,亦称《王文成公全书》《王阳明集》。4至31卷为《文录》《别录》《处集》《续编》,包括奏疏、公文、序记、信札、杂着等各项,由其门人钱德洪辑。33至38卷为《附录》,包括《年谱》和《世德记》,由其门人钱德洪、王畿辑。此书不重著书论经,所收多为哲学和论学之源。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传习录》及《大学问》中,其继承并发展陆九渊的思想,提出“心即理”“无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主张“除了人情事变则无事矣。”。另一方面,则以“致良知”来取代“天理”,客观地强调人在道德实中的作用,提高了人的价值和地位。并强调“知行合一”,主张知行的实践主义。

《阳明全书》是全面阐述王阳明学术思想的著作吗

《阳明全书》是全面阐述王阳明学术思想的著作,主要包括《传习录》《文录》《文录续编》等。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语录和论学书信。分成上、中、下三卷。上卷是同徐爱讲论《大学》宗旨,阐述了他“格物致新说”和“心与理一”、“知行合一”的思想。为门人徐爱、陆澄、薛侃所辑。正德十三年(1518年)初刻于江西赣州。中卷是与友人论学的书信,这些书信反映了他“致良知”、“知行合一”、“心物合一”、“天人合一”、“天地万物为一体”等思想。由门人南大吉所辑,后经钱德洪改编。嘉靖三年(1524年)由门人南大吉和上卷合初刻于绍兴。下卷是与门人的谈话,由门人陈九川等采集,初名《遗言录》,后钱德洪加上自己及王畿所录,整理编辑成《传习续录》,其主要部分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刊刻于宁国。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胡宗宪将三卷合一刊刻,统称《传习录》,分三卷。

《传习录》的“传习”出自《论语》的“传不习乎”。全书基本包括了王阳明主要的哲学思想。上卷是得到过他本人亲自审阅的。中卷的论学书信都是出自他的亲笔。下卷虽未经其本人审阅但也比较具体解说了他晚年的各种思想。并记载了他提出的“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的“四句教”。

王阳明的语录主要采用问答式,一是回答门人的提问。如其中有这样一段:“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外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云:‘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一是先生步步设问,引导学生思考的言论等。

《文录》包括了《正录》《外集》《别录》三个部分。为文人钱德洪编订。正录都是讲学明道的文章,共5卷;外集收集王阳明的诗赋等,共9卷。《别录》收集王阳明的奏折和公文等,共10卷。嘉靖十四年(1535年)刻于苏州。此后,钱德洪又收集了一些,编入《文录续编》,刻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

其中最重要的是《传习录》和收在《文录续编》里的《大学问》。《大学问》是王阳明出征广西之前,录下的全面阐述他学术思想的著作。

《阳明全书》的哲学思想表现在哪些章节

《传习录·徐爱录》:爱问:“‘知止而后有定’,朱子以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①,似与先生之说相戾?”先生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②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本注③所谓‘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

《传习录》主要讲的是“心即理”的哲学思想吗

《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王阳明继承了程颢和陆九渊的心学传统,并在陆九渊的基础上进一步批判了朱熹的理学。《传习录》中的思想明显地表现了这些立场和观点。“心即理”本来是陆九渊的命题,《传习录》对此作了发挥。王阳明批评朱熹的修养方法是去心外求理、求外事外物之合天理与至善。王阳明认为“至善是心之本体”,“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他这样说是强调社会上的伦理规范之基础在于人心之至善。从这个原则出发,他对《大学》的解释与朱熹迥异。朱子认为《大学》之“格物致知”是要求学子通过认识外物最终明了人心之“全体大用”。王阳明认为“格物”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知”是人心本有的,不是认识了外物才有的。这个知是“良知”。他说:“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在他看来,朱子的格物穷理说恰恰是析心与理为二的。由此可见,王阳明的“心即理”的命题主要是为其修养论服务的。致良知说是对陆九渊心即理思想的发展。王阳明的心即理的思想也有我们一般意义上的本体论的含义。然而,如果偏重从本体论研究它,就会忽视它在王阳明修养论中的基础意义。

《阳明全书》表达了王阳明与朱熹对立和非难吗

《阳明全书》毫不掩饰的表达了他与朱熹对立和非难。朱熹将《大学》一书分为经传,并补写格物致知传。王阳明认为分经传本来就没有根据,也根本没有必要补写格物致知传。朱熹重视“格物致知”,把它放在“诚意”的前面;王阳明则认为格致本于诚意,以诚意为主。朱熹将心与理析而为二,把知与行分离开;王守仁则主张心与理一,知与行合。朱熹以格物为穷理,注重外界一事一物之理,要求对经典的一字一句细心理会;王守仁则认为朱熹这种方法是务外遗内、博而寡要,他以格物为正心,要来发挥良知的作用,以良知为评判事理的标准和解释经典的根据。王阳明认为“心即理”。在这个基础上搭建他的心学体系。他的学说被称为“阳明心学”。他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认为身的主宰就是心,心的本体就是理,心外无理;心之所发就是意,意之所在就是物,心外无物。心的“灵明”便是天地万物的“主宰”。王守仁心学的特点是他的“致良知”说。这个良知,是存在人心中的天理,实际上是主观的道德意识,它既是是非标准,又是善恶标准,即真理和道德标准。但人欲会把人的良知掩盖。这就需要去“致”了。只要在“致”上下工夫去消灭人欲,才能恢复良知的本性。

《阳明全书》的经典语录主要有哪些

1.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2.尝闻人是天地的心。

3.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4.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5.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

6.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7.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称他知孝、知弟。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弟的话,便可称为知孝、弟?

8.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的本体,不曾有私意隔断的。圣人教人必要是如此,方可谓之知。

9.不必求之于圣人,亦不必求之于典籍。

10.性是心之体,天是性之原,尽心即是尽性。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知天地之化育。

《阳明全书》对人性恶没有进行透彻的研究吗

王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要强调道德的自觉和主宰性。他说:“知是理之灵处,就其主宰处说便谓之心,就其禀赋处说便谓之性。”人心能够知晓行为的善恶,也能自觉地去为善,这就是本心的“明觉”,这是对程颢思想的发展。《阳明全书》中对人心的“虚灵明觉”有很多讨论。若要全面正确地把握王阳明“心外无理”及其他学说,深入地研究他的这些讨论是十分必要的。正因为人心的本质是理,并且人能自觉到这种道德意识,所以人不需通过外物去认识本心之理,外物之理只是人心的表现。格致的工夫不是去认识外物,而是去掉本心的私欲之蔽。人心的明觉在程颢和朱熹处都有论述。读者在读《阳明全书》时应明了王阳明和他们的联系与区别。应该承认王阳明以上的这些思想的确为人性善作了本体论的说明,有其历史意义。但也一定要看到,他的学说对人性恶的原因研究不够。虽然他的学说在明代下层人民中亦有影响,但仍不能说它有较大的普泛性。王阳明也注意到过“利根”和“钝根”之人要区别对待,但他的思想只适于利根之人。后人批评他“近禅”正在于此。这也是他不如朱学的所在,王阳明的这一偏失开始受到现代学者的注意,但是在当代新儒学的大家中,除梁漱溟以外,其他人对此尚注意不够。《明夷待访录》

《明夷待访录》是一部治国之策吗

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浙江余姚人,生活在明清之交,是我国早期伟大的启蒙思想家。黄宗羲生活在明王朝灭亡和清王朝入主中原这样一个巨大转型期。作为由明入清的遗民,他当然保持着自己的风节和民族的尊严。但另一方面他又清醒地认识到旧的君主专制政体的极端腐朽,已经不再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在这种种因素影响下,黄宗羲一面批判君主专制的黑暗,一面又构想新的制度,为未来描绘一幅蓝图,从而写成了《明夷待访录》。

《明夷待访录》的主旨是“人各得其利”吗

《明夷待访录》,从书名上看,已经体现黄宗羲作书的意图:希望有朝一日贤明的统治者前来访问他,使他能够献出自己的治国之策。《明夷待访录》带有浓厚的民主启蒙思想,是中国启蒙思想的早期著作之一。首先,他从明王朝的覆亡中看到了君主专制政体的黑暗、腐朽和不合时宜,因而在书中给予其无情的批判。同时,他也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未来社会的蓝图。他在书中提到了“人各得其私”“人各得其利”的观点,这一观点的产生与市民阶层的崛起是分不开的。而他的这种私利愿望,也不排斥除公害、兴公利,这种思想明显地体现出新时代的烙印。黄宗羲还认为对国家法制不能仅仅局限于局部的变革,应进行大的变化,为国家立大法,这代表立宪思想的萌芽。《明夷待访录》后来被重印二十余次。

《明夷待访录》的哲学思想表现在哪些章节

《明夷待访录·原君》)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我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原君》是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吗

这段文字是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无情批判。周朝的人以无比自豪的口吻说“率士之滨,莫非王土”,而黄宗羲则以鄙夷的口气指责汉高帝“逐利”。这不仅是个人的观念变化,更是时代的变革。随着明王朝的建立,封建集权统治达到极端,其弊端也暴露无遗。而明王朝后期的争斗与政治腐朽让其覆亡,使这一君主专制的矛盾空前激化。黄宗羲清晰地认识到了这一制度的危害,于是对其进行无情的批判,同时他又比一般批判者更进了一步提出政治改革的方案。

他不仅在政治、道德上批判了君主专制,还深入了经济、法律等社会的各个方面。这段文字中,黄宗羲就是从经济上对君主专制进行批判的。他认为君主将天下视为自己的,从而将天下的公产归于一人所有,使得天下人本应有的私产都被剥夺了。

《明夷待访录》的经典语录主要有哪些

1.有生以来,人各自私,人各自利也。

2.天之生斯民也,故教养托之于君。

3.贵不在朝廷,贱不在草莽也。

4.必使话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

5.大者以治天下,小者以为民用。

6.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不疑则不悟。

7.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益皆本也。

8.使封疆之内,常有千万财用流转无穷,此久远之利也。

9.人于实一字,当念念不忘。

《明夷待访录》有民主思想的萌芽吗

《明夷待访录》提出的反对独裁建立国家的民主、平等、自由等观念及经济、法律、政治的措施,对于今天从事国家建设也有相当借鉴作用。读者阅读时应尤其注意其民主思想的萌芽,这是黄宗羲思想中精华所在。《国故论衡》

《国故论衡》是章炳麟的哲学著作吗

章炳麟,字梅叔,号太炎,浙江余杭人,初名学乘,因仰慕顾炎武,改名为绛,顾炎武名绛。章炳麟生活在一个激烈动荡的时代,幼年在家跟随外祖父朱有虔学习儒家经典,接受文化启蒙和思想熏陶。后赴杭州诂经精舍学习,师从朴学大师余荫甫,潜心典籍,精研故训,博考事实,以小学为基础,从校订经书扩大到史籍、诸子,从解释经义扩大到考究、地理、天文历法、音律和典章制度等。

时局的急剧变化促使他开始思考出路,他走出书斋,参加了康有为、梁启超等倡导的维新变法运动,主张变法。变法失败以后,他四处奔走,大力鼓吹民主、自由。章炳麟一生著述颇丰,他的小学根底极为深厚,是清代最后一位杰出的语言学家。他于哲学、史学、音律、历算等方面都很精通。其哲学贯穿于各种著作之中,而于1910年写出了彪炳史册的《国故论衡》。

《国故论衡》反映了章炳麟的国粹精神吗

《国故论衡》反映了章炳麟的哲学和史学思想。章炳麟的哲学思想体系很庞杂,其哲学是他政治思想、学术思想的理论基础,也是其为人处事的最高准则。在前期,他认为原子、自然界是世界的本源,认为只有当感官接触外界才能产生认识;到了后期,他把阿赖耶识、真如当作世界的本源本体,把阿赖耶识中的“种子”当作认识的基础,认为“认识”就是“以自造之境与自识更互缘生”,外界事物并不是客观存在。

在前期,他高唱“竞争”“进化”“公理”;到了后期,他否认进化、公理,把进化、公理称为“惑”,痛斥进化论是“戏论”“进化教”,于是自己发明“俱分进化论”以代之。作为自幼受儒学浸染的思想家,《国故论衡》也反映出章炳麟的国粹精神,他倡导民族主义,褒重国语,褒重民族的历史。

《国故论衡》的哲学思想表现在哪些章节

春秋所以独贵者,自仲尼以上,《尚书》则阔略无年次。百国春秋之志,复散乱不循凡例,又亦藏之故府,不下庶人。国亡则人与事偕绝。太史公云:“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此其效也。是故本之吉甫史籀,纪岁时月日,以更尚书、传之其人,令与诗书礼乐等治,以异百国春秋,然后东周之事,粲然着明。令仲尼不次《春秋》,今虽欲观定、哀之世,求五伯之迹,尚荒忽如草昧。夫发金匮之藏,被之萌庶,令人人不忘前王,自仲尼、左丘明始。

《国故论衡》是以提倡民族主义为核心吗

这段话比较突出地反映章炳麟的史学思想和哲理见解。章炳麟自幼饱读儒家经典,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一心发扬国粹,想方设法褒重中国的语言文字及悠久历史。他提倡民族主义,发扬孔氏教育,把历史放在首要位置。这使我们想起一句话:谁若忘记了自己的民族和历史,他就不属于人类。从上面的话也可以看出,章炳麟对孔子的敬重,也足见儒学思想在他心头的份量。

《国故论衡》的经典语录主要有哪些

1.国之有史久远,则亡灭之难。

2.故令国唯不堕,民自知贵于戎狄,非春秋孰纲维是?

3.春和所以独贵者,自仲尼以上,《尚书》则阔略无人。

4.孔子不布春秋,前人往,不能语后人,后人亦无以识前。

5.王弼《易例》,鲁胜《墨序》,裴《崇有》,性与无道,布在文章。

6.夫致命遂志,与金鼓之节相依。

7.文生于名,名生于形,形之所限者分,名之所稽者理。

8.夫忽略名实,则不足以说典礼;浮辞未剪,则不足以穷远致。

9.国亡则人与事偕绝。

10.言能经国,诎于笾豆有司之守;德音孔胶,不达形骸智虑之表。

《国故论衡》的民族精神仍有积极意义吗

章炳麟先生的《国故论衡》所体现出来的民族精神,直到今天仍然让我们肃然起敬;他于文字、音韵之学根底深厚,更是让人高山仰止。章炳麟的书,当精研细读,于潜移默化之中,必将受用无穷。《尚书引义》

《尚书引义》是评史论政的光辉著作吗

王夫之,字而农,明神宗万历四十七年生,卒于康熙三十一年夏历正月初二,晚年隐居在衡阳西乡石船山下,自称船山老人,后人尊称船山先生。王夫之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志诗书,尊崇礼义,讲究孝道。王夫之亲眼目睹明朝的灭亡,有感于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而忧伤激愤,华发早生。但他深知任重道远,不能萎糜颓唐,因此决心埋头著述,努力抗争,于康熙元年写成《尚书引义》这部评史论政的光辉著作。

《尚书引义》主要是阐述知与行的关系吗

《尚书引义》是王夫之评史论政的重要哲学著作。他通过阅释《尚书》的意义,引申发挥《尚书》的某些观点,抨击明代政治,批判老庄、程朱、陆王和佛教“唯心唯识”的论调,从朴素唯物角度阐明了传统哲学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如“能”,即认识主体与“所”,即认识对象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天与人的关系等。王夫之对宋明理学进行了深入地批判,对佛教哲学中“能”与“所”的范畴作了改造。

他认为“能”指人的主观认识能力和作用,“所”指在人意识之外的客观对象。在“知”与“行”的关系上,王夫之批判宋明理学的知行观,他从反映论出发,全面阐述知行的关系,认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既相联系又相互区别。在“人性”问题上,王夫之批判和继承了前人的观点,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人性在自然界的给予和影响下产生,继随着人的生长而逐渐形成,人性的好坏可以由后天改变,因此后天的培养与修炼显得更加重要。

《尚书引义》的哲学思想表现在哪些章节

《尚书引义·召诰无逸》:以有为幻,以无为实,“唯心唯识”之说,抑矛盾自改而不足以立。于是诡其词曰:“空我执而无能,空法执而无所。”然而以心合道,其有“能”有“所”也,则又固然而不容昧。是故其说又不足以立。则抑“能”其“所”,“所”其“能”,消“所”以入“能”,而谓“能”为“所”,以立其说,说斯立矣。故释氏凡三变,而以“能”为“所”之说成。

《召诰无逸》是批判佛教主的名言吗

这段话是王夫之批判佛教主、客观关系论的名言。佛教把实有当作虚幻,把虚幻又当作实有,这种“唯心唯识”的学说,自相矛盾,站不住脚,于是又诡辩说“空我执而无能,空法执而无所”。佛教哲学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虚幻的,甚至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本身也是虚幻的。然而,既要用思想去反映真理,那就必须具有主观认识能力和客观认识对象,这是天经地义不容抹煞的事实。佛教的这种说法又不能成立。于是它便用主观代替客观,用客观代替主观,把客观消融在主观之中,佛教大体上经历了这三次变化。王夫之提出的佛教以主观吞并客观的要害,也正是宋明理学所固有的特征。

《尚书引义》的经典语录主要有哪些

1.天曰命于人,人曰受命于天。

2.人性未成可成,已成可革。

3.释氏以有为幻,以无为实,“唯心唯识”之说,抑矛盾自攻而不足以立。

4.格物、致知二者相济,各有所致。

5.“所”不在内,“能”不在外。

6.境之俟用者曰“的”,用之加乎境而有功者曰“能”。

7.故释氏凡三变,而以“能”为“所”之说成。

8.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

9.知行终始不相离。

10.民岩石之可畏,小氏之所依,耳苟未闻,且苟未见,心苟未虑,皆将捐之,谓天下之固无此乎?

《尚书引义》的知行理论仍有指导意义吗

王夫之《尚书引义》是评史论政的哲学著作,其所论述的主、客观关系,知行理论和人性学说,至今对我们还有指导意义。读者阅读此书,可从中吸取营养,知行结合,同时注重自身道德修养,因为人性可以在后天改变和完善。《王心斋先生遗集》

《王心斋先生遗集》使王学“风行天下”吗

作者王艮(1482~1541),字汝止,号心斋,江苏东台人,明代哲学家,泰明学派创始人。师事王守仁,一生未仕,以讲学终生。此书汇集作者的主要哲学著作,旨在阐发“百姓日用即道”的思想。他提出“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要求从日常生活中贯彻封建伦理道德。主张将安身立命作为道德修养的出发点,追求“人人君子,比屋可封”的理想社会。经济上,主张“务本而致用”;教育上,认为“人之天分不同,论学则不必论天分”。其思想发挥王守仁的学说,并推向下层,使王学“风行天下”。

《王心斋先生遗集》是由后人编辑而成吗

王艮因“独不喜著述,或酬应之作,皆令门人、儿子把笔,口授占之,能道其意所欲言而止”(赵大洲《墓铭》)。因留存之作不多。今存文字皆由其儿孙及门人等辑罗而成。《王心斋先生遗集》含书、箴、论、诗、语录等,重要的有《语录》《答问补遗》《王道论》《明哲保身论》等,附有有关附录,如年谱、别传、墓志及袁承业所编《明儒王心斋先生师承弟子表》等重要材料。

《王心斋先生遗集》的哲学思想表现在哪些章节

《答问补遗》:“身与天下国家,一物也,惟一物而有本末之谓。格,絮度也,絮度于本末之间,而知本乱末治者否矣,此格物也。”

《答问补遗》着重阐述了“淮南格物”思想吗

在《答问补遗》中,王艮着重阐述了“淮南格物”思想,他说“身”与“天下国家”是一统一体,吾身为本,天下国家为末,格物即处理好此种本末关系。但身是本,身也是道,“至尊者此道,至尊者此身”,因而“委身”即“立本”,即“尊道”,由此推衍,便“安身以安家而家齐,安身以安国而国治,安身以安天下而天下平。……不知身不能保,又何以保天下哉!”

“淮南格物”思想的精髓是平等爱人吗

在《王心斋先生遗集》中,王艮提出了“淮南格物”的思想。他认为,通过释经的方式对《大学》突出社会群体而抑制个人的观念提出批评,以为只讲信、慈、孝、敬是不足为道的,因“若不晓得个安身,则止于孝,烹身、割股有之矣;止于敬者,饿死、结缨有之矣。”于《明哲保身论》中云:“明哲者,良知也。明哲保身者,良知良能也。所谓不虑而知、不学而能者也,人皆有之,圣人与我同也。”在吾身与他人之间,关键还是要相互促进,仅知保身而不知爱人,则是利己害人,仅知爱人而不知保身,则必至烹身、割股、舍生、杀身,事实上两者都无法引起自保,由此而须选择平等爱人的思想,即“内不失己,外不失人,成己成物。”

在《语录》中,他着重讲了“百姓日用即道”的思想。以为“即事是学,即事是道。人有困于贫而冻馁其身者,则亦失其本而非学也。”“愚夫愚妇,与知能行便是道。”这就将人的一般生存活动提高到“道”与“学”的高度,甚至将它看作是圣人处事的准则,即“圣人经世,只是家常事。”“圣人之道,无圣于百姓日用。凡有异者,皆谓之异端。”此中,“日用之道”便包含有物质生活的内容,同时,也指道德精神的内涵,即如《王道说》所说:使“愚夫愚妇皆知所以为学。”

《语录》篇还提出了“自然天理”的思想,肯定人欲,以保持自尊自信、自由自在的活泼状态,即“天理者,天然自有之理也。才欲安排如何,便是人欲”,又“良知之体,与鸢鱼同一活泼泼地,当思则思,思通则已。……自然天则,不着人力安排。”又,“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只是致良知便了,故曰如此而已矣。”在《天理良知说答甘泉书院诸友》一文中直接将天理与良知等同起来,作出了迥异于宋明诸家的结论,它们都羼于“不惑而知、不学而能”的。关于社会伦常,则在《与南都诸友》中提出了“孝悌之至”的思想,以此来规定人的社会本质,并自作《孝悌箴》说明其具体的做法。

在《王道论》中,提出了托古改制的思想。其中,借美化尧、舜和周公时代的历史表达自己社会理想及改革政、经、文教等的要求。中又侧重于“教养之道”,反对刑罚之治,以为“周开辅政,刑措不用”,“盖刑用恶而用恶,因无教养而生。苟养之有道,教之有方,则衣食足而礼义兴,民自无恶矣,刑将安施乎?”王艮希望建立一个“万物一体之仁”的社会,于《勉仁方书壁示诸生》中说:“夫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一物不获其所,即已之不获其所也,务使获所而后已。是故人人君子,比屋而封,天地位而万物育,此予之志也。”此种理想若具体到自己身上,则是如《语录》中所说“出则必为帝者师,处则必为天下万世师”,从而“有王者作,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使天下共明此学,则天下治矣。”于如何达到天下大仁,则接受了孟子“以己度人”,推爱及人的思想,而又将此种人格的力量置于权力之上,如是尊重这种人格,那么“帝者尊信吾道。而吾道传于帝,是为帝者师也。”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便以为“经世之业,莫先于讲学”。

在各种篇章中,还涉及有关的多方面问题,如讲文教,提出“先德行而后文艺”,批评“以文艺取士”的科举制度是驱使人们“营心于富贵之末”,而忘却仁义。主张在经济上“务本而节用”,并发展生产。又提出用平均的作法解决“田制不定”、“游民众多”及家庭的问题。如此等等。

《王心斋先生遗集》的经典语录主要有哪些

1.混沌一元无内外,大明万世有终初。

2.天人感应,因体同然。天人一理,无大小焉。

3.天性之体,本是活泼。鸢飞鱼跃,便是此体。

4.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只是致良知便了。故曰,如此而已矣。

5.凡涉人为,皆是作伪。故伪字从人从为。

6.人性上,不可添一物。

7.不亦说(悦)乎?说(悦)是心之本体。

8.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凡有要者,皆是异端。

9.愚夫愚妇,与知能行,便是道,与鸢飞鱼跃同一活泼泼地,则知性矣。

10.是故人人君子,比屋可封,天地位而万物育,此则予之志也。

《王心斋先生遗集》的自由平等思想有积极意义吗

王艮的学说,从万物一体的原则出发,承认人我平等,承认百姓日用是道。为了实现人人平等快乐的政治理想,王艮主张出必为帝者师,处必为天下之世师。为了反对统治阶级的残暴和迫害,他的乐学说,主张满足和发展每一个人的生理自然要求,反对统治阶级的私欲。王艮的这种学说,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同类推荐
  • 思想课堂-论爱笔记

    思想课堂-论爱笔记

    为你的头脑镀金,为你的思想导航。思想笔记系列丛书包括:道德笔记、典籍笔记、婚姻笔记、家庭笔记、教育笔记、经济笔记、科技笔记、历史笔记、伦理笔记、论爱笔记、美学笔记、民俗笔记、农业笔记、情感笔记、人生笔记、人物笔记、人性笔记、儒学笔记、商业笔记、社会笔记、文化笔记、文学笔记、心灵笔记、修身笔记、养生笔记、艺术笔记、语言笔记、战争笔记、哲学笔记、自然笔记。
  •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理想励志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理想励志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古今养生名联赏析

    古今养生名联赏析

    熊经浴编著的《古今养生名联赏析》是一本专门介绍与养生有关的古今名联(包括各种楹联和联语)的大众通俗读物。全书分为“修德养生联”、“读书頣养联”、“调心养神联”、“饮食起居联”、“动静兼养联”、“老当益壮联”、“自寿寿人联”等七大部分,共精选了256副养生名联。书中每联一文,对其中养生之道逐一加以辑注和解说。《古今养生名联赏析》集知识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于一体,读者在欣赏古今名联的同时,可以从中领悟到许多科学的养生理念及延年益寿的宝贵经验,是一本十分难得的养生保健书。
  • 军事谋略

    军事谋略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之一。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近5000年之久,从公元前841年开始,有文献可考的编年史从未间断,至今已近3000年,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是绝无仅有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历史始终传承有序,从未中断。
  • 乐舞与书画(和谐教育丛书)

    乐舞与书画(和谐教育丛书)

    以构建和谐教育为宗旨,以实现素质教育为导向,以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为追求,以促进学生按发展为目标的系列教育丛书。
热门推荐
  • 将绿茶进行到底

    将绿茶进行到底

    木小溪穿越了,穿到一本史上评分最低,评论区永远骂声一片的小说里。很不幸,这本小说是她写的。首先,先给自己设立一个身娇体弱的新人设,没成想最后成真了? 其次,把女主的仇恨值都往自己身上拉,这样才能勉勉强强拯救一下炮灰,为什么她就一眼没看住炮灰还是会死? 最后,离男主远点离变态男主远点远点再远点,为什么最后还是会凑上来? 剧情偏到了十万八千里,木小溪不禁陷入到了深深的沉思当中,这还是她写的书吗? 男主不是男主哟~
  • 鹏城磐恋

    鹏城磐恋

    追溯2016-2008年:从合租在深圳的城中村,到如今成家立业;离开--坚守、就业--继续考研有一毕业就一直在一家公司沉淀;有工作后兼职考研的;有选择创业的。每一个人都演绎着他们的成长历程;考执业注册证是否对职业的发展起到很大作用?大学毕业生是否拉下面子摆地摊?已经痴心等待十年的她来到物欲横流的都市,她的爱情能否幸存?从当年的08年到如今的16年,这一过程是什么因素造就这一群体蜕变成了不同的高度?是性格?是观念?还是人生格局?亦或仅仅是某个选择。
  • 综漫之一方通行

    综漫之一方通行

    现实中某位少年羡慕一方通行的超能力和大妈的幻想杀手。却不幸在路上被车撞死,得到了可以使用所有动漫人物的能力,给他能力的人说,他必须要完成某些动漫里的任务才能重返现实
  • 绝世妖媚

    绝世妖媚

    灵魂被装错了肉体,也许只是上帝开的一个小小的玩笑。但是这也是上帝最不能让人原谅的恶作剧,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我有技能点

    我有技能点

    被妖兽追杀的少年偶然发现自己能吸收妖魄转化为技能点...技能点能提升领悟能力,加速学习,点亮变异技能...
  • 我们俩

    我们俩

    两个性格迥异的少年,出生、成长、死亡;两个截然不同的家庭,友情、亲情、爱情。小心翼翼地试探和破罐破摔地莽撞;不知所措地给予和饮鸩止渴地渴求。李子从肖凡身上汲取温暖,肖凡从李子身上汲取安宁,太多巧合或者必然,注定这两人的足迹不能一直交缠。
  • 黑道风云20年前传:黑道悲情1

    黑道风云20年前传:黑道悲情1

    在1982年那个特殊的年代,刘海柱和东霸天等在江湖中迅速崛起,品尝着道义和爱情带给他们的酸甜苦辣。一手遮天的东霸天含恨离世后,各路草莽蠢蠢欲动。不得不从荒山上走回人间的刘海柱面对公安局的追捕、与周萌的感情纠葛该做何选择?丧兄之痛,使这世界上再也没有了稚嫩且懦弱的冯朦胧,却多了一个心黑手毒的冯二子。猛农过江的西霸天李灿然,又将在江湖中掀起什么波澜?
  • 巅峰火影

    巅峰火影

    “你是九喇嘛?”幽暗的空间里,鸣人看着九尾,言语中带着一丝疑惑。”那么我是谁“鸣人站在岩影上,看着整个村子,脑海里不时闪过一丝熟悉的画面
  • 火影兄弟

    火影兄弟

    火的意识,兄弟情谊,手足情深,为爱为恨,为追求和平。乱世终须真正能忍能让之人,火就是心中的一道光芒,温暖的照耀,兄弟之间追求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