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865500000001

第1章 西,西出阳关

沙坡头,直或者圆

在宁夏,在沙坡头,我看到它的风景,并且跪服。

入大漠,必说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开元二十五年,身负朝廷使命,王维前赴边塞,单车简从。王维想必是孤独的,这种孤独就体现在那缕笔直的孤烟。树少极,而风欲止,阳光如瀑,大漠的长河,绵延在他眼里,一轮圆盘似的落日,宣告着又一段漫长岁月的开端。王维知道,他的目的地已到,大漠彼端那条奔流的黄河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将落日的缕缕金晖尽数吸纳,一个圆字,似乎暗示了他苍茫的心境。在如此的边塞,在如此的情境之中,只有站在沙坡头之巅才能深切感受,就暂且不去想金戈铁马了,不去想马放南山了,单是那茫茫大漠,就有他无法一眼看穿的漫漫前程。

世人都在中秋说月,而我却对中秋之日情有独钟。在抵达沙坡头时,正值中秋,我不知王维的那轮圆日是否是中秋之日,但我相信,永恒的太阳之光在照耀了王维之后,一直逶迤到了今天,并且将一直照耀下去。

久居南方内地,每天开门,满眼是浅丘,屋舍俨然,绿荫匝地,溪流潺潺,春绿夏热秋实冬寒。对于沙漠,只在电视上、在画册里、在书籍中多少有些概念上的认知,而对于真正的大漠,几乎没有过任何直观感受。到大漠去体验一次苍茫之旅,是我多年的向往,难得长假,我驾车出川一千多公里,终于到达宁夏的沙坡头。此时,有一缕一缕的阳光直射下来,四周一片金黄,晃得迷眼。中秋,本应万家团圆,而我却跑到这风与沙、沙与水、凉与热交替的地方,本身就是在追求一种感官上的错觉。

此行之前,我一直在典籍之中寻觅长生天的传说,然后我知道了腾格里。腾格里神是蒙古民间宗教里最高的神,是世界与人类的主宰,腾格里沙漠因此得名。西夏王陵离此不远,我相信李元昊是到过沙坡头的,面对如此浩瀚的大漠,可以肯定李元昊也是孤独的。他的孤独是一个人的孤独,是大漠狼烟的孤独,也是一个强悍民族巅峰的孤独。

如果将腾格里大沙漠比喻成浩瀚的天空,那沙坡头和通湖草原就是围绕其运转的一双日月,大漠、草原、黄河组成了一幅世界垄断性的旅游奇观。站在沙坡头上,一面是起伏纵横的大漠,一面是生命怒放的绿洲,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这是何等气势。黄河在这里拐了一个弯,弯成一个太阳似的圆,犹如一条巨龙,裹挟着一身的王袍,向东直泄而去。黄河是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生命的摇篮,她从世界屋脊开始积聚力量,一路狂歌,一路以摧枯拉朽之势,流淌成了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不朽龙脉。

对我来说,沙漠是遥远的。无论是在电视上还是在画册中,大漠远远地向我们展示的都是最为壮美的一面,而另一面,好多人或许都不得而知。如今,我独自站在北门的治沙广场上,久久驻足观望。我知道,黄河曾经叫白河,是西北高原水土流失的黄沙才导致了河水的变黄,黄河以极大的胸怀包容了黄沙,长此以往,黄河未来的样子是什么样呢?我们无法想象,从明代到清末的200多年间,这一带的流沙向前推进了29公里,许多的村镇、草场、良田都被吞没;新中国成立后,治沙科技人员进驻沙坡头,经过了几十年的奋战,他们用“草方格”固沙,用栅栏阻沙,使得一些适合沙漠生长的草籽附着在沙漠表面,慢慢才出现大漠绿洲。这些绿洲再连成片,尽管有些慢,但也让我们看到了绿色希望。当我们驾车穿梭于戈壁之中,望见星星点点的沙枣树或者一些不知名的顽强小草点缀其间时,心头总能得到一些安慰。

我一直没有能够理解西北人为什么喜欢唱花儿,此时,我似乎有些领悟了,广袤的大漠,狂掠的风沙,哪里能够看到哪怕是一朵的小花呢?那是粗犷豪放的大西北人面对肆虐的黄沙寄托的一种期望,他们希望大漠里能够早日拥有如海市蜃楼般的遍地鲜花与绿意。

而今,顽强的沙坡头,在腾格里的边缘,在黄河岸边,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绿色长城。这长城是自然的馈赠,是勤劳的馈赠,是勤劳与勇敢在沙漠的尽头成就了那葱绿的田野、古老的村庄、成群的牛羊。岁月在不知不觉中流失,季节在不知不觉中更替,然而那种不屈不挠的向上的精神,不曾改变。

沙坡下的黄河岸边,羊皮筏子在河中荡出一轮一轮的涟漪。此时河面宽阔、舒缓,河水浊黄,倒映在水中的太阳随水波的荡漾变成一团红黄红黄的线团,动荡得让人难以捉摸,我们的皮肤也沾染上了黄河之黄。羊皮筏子作为西北一种原始古老的渡河方式保存了下来。羊在大西北是最常见的家畜,宰杀后,剥下的囫囵羊皮保持着羊的原初模样,以绳捆四蹄,用嘴吹气,几个鼓胀的羊皮绑在一起,就成了一艘简易的筏子,载人载物非常方便,在横跨黄河的大桥出现之前,这是最适用的渡河工具之一。此时,我看见一艘羊皮筏子向河中心划去,越来越小,就如奔腾的黄河水慢慢吸收了太阳光的黄。

逝去的都将随着历史的尘埃不复存在,大浪淘沙,遗留下来的都还在闪烁着璀璨的光芒。黄河一路凯歌,在绵延横亘的华夏大地上接受着我们的崇拜。是黄河的滋润养育了黄河岸边沙坡头人的智慧和聪颖,他们仅仅是亿万中华儿女的缩影,他们用最淳朴的生活方式向我们传承着古老的文明。

伫立黄河北岸,在沙坡头,直起来的不仅是那一面沙坡,还有我们的胳臂和腰身,而头顶上那一轮圆圆的太阳正沿着黄河的走向,缓缓地向中华大地坚定地前行。

醉美红原大草原

我要去看草原,我要去看草原上的天。

这或许是我决定去感受辽阔和宏大的最初冲动。

小时候,由于身处内地,因此基本上是没有草原概念的,草,也只限于喜欢家乡后山坡上的青草,喜欢青草的那股草根味,以及那一股股散发出来的淡淡的清香和泥腥味。

也不理解辽阔,只知道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蓝天白云,一望无涯,绵延不尽天际流,那是离天空最近的地方。原,草原的原,在我的概念中,就只有辽阔,一望无际。那是在图片上看到的,后来读到一些古诗词,也许是喜欢吟咏“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意境之深邃,才对茫茫大草原有了一种具象上的感知和一种精神上的向往。

准确地说,对草原的最初印象,还是在我们点头晃脑地诵读滚瓜烂熟的“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意境中感受到的。潜意识里,我对草原情有独钟,总认为,草原大气、磅礴,汪洋恣肆,信马由缰,草蔓天空,莺飞草长,不着边际,置身其中,可以忘却尘世一切,尽情领略无限风光。

本来是要七月去草原的,朋友们都说此时的草原是最美的,有各种的小花在草原上开放。那是草原穿上的花衣,闪亮地展现在你的眼前。七月的草原青草碧绿,起起伏伏的,直逼你的眼,满眼的绿与满眼飘荡的云,把一个草原生动得想让你跪下来亲吻大地,再加上草原上蜿蜒的河流,闪闪地亮在你的心中。一想到这些,我就有冲动,我也为此准备了多时。我想我一定要在这个时节去一次草原,然而不巧,七月有事去不了,只得往后延。时序一页页地撕去八月的所有节气,九月的高爽已然悄悄来临。此时已值中秋,恰有朋友邀约,便去了地处西部的红原大草原。他们说现在去,晚了些,要是早去几天就更好了,似乎已经错过“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的时节了,难免在心理上有些遗憾。

但对我来说,是没有遗憾的,因为没有比较,有的只是一些纸上的东西。

一路上,同伴们都在感叹现在去川西的路太好了,虽说要翻越高原,但是一路的风景对于开车人来说还真是一种享受。七月已过,草原还青么?还绿么?还有小花么?在我的脑海中,草原的模样还停留在纸上的经验中。一进入草原,见到的居然是满眼的金黄,偶尔虽然也还可见着些许的绿意。我先前从来没有到过红原,不知道红原大草原为什么叫红原而不叫绿原呢?此时一看,我居然似乎有些懂了,说不定草原最美的时节不是在七月的碧绿,而在于九月的金黄哩。不管是内地,还是高原,秋意已经渐浓,我们的车从高原上一掠而过,满眼除了那辽阔夸张的金黄,红原大草原已经鲜见绿色了,在我们所有人的眼中,这红原大草原的金黄,就是一种炫彩的红黄了,也许这刻意的黄红,就是为了给这秋天的到来而准备的吧!既然欣赏不到那涌动的绿,澎湃的绿,亮瞎眼的绿,那到红原,就见证大草原的黄红吧,就当此次之行是来领略草原的另类景致了。

同行的朋友苏小平说,开车久了,喜欢看草原的绿。你看,现在的草原已经金黄了,甚至于已经接近红了,那些红,预示着草原的草也进入秋天了,慢慢地他们就会枯萎了。我说,我也喜欢夏天的绿,秋天来了,我也就随之喜欢上这秋天的金黄了。是的,夏天一过,秋天必须如期到来,我们到草原的时机是可选择的,但草原却不管我们怎么样,他还是在那儿独自春夏秋冬,纵然我们喜欢夏天,但是夏天毕竟要远去,不过夏天留下的那些美好却能长留在我们的心中。为什么我们从过去很多东西中都能得到非常美好的东西,那是因为所有的过去中都有美好的东西,而我们记住了这些美好。我知道,大家对草原夏天那辽阔的绿,倾注了太多美好的精彩的东西,倾注了我们生命中最昂扬的生机,这些,都漫天遍野地逼得你闭眼,让我们装满了美好的东西。其他任何的不快,或者无聊等没有任何的位置。至此,我了解了什么是空,大概也只有在那样的环境中才可真正体会到。今天,我们既然已经错过了夏天,就不要沉迷于遗憾之中。红原,虽然我们迟到了几天,但我们还是来了,来到了你的面前,躺在了你的怀抱,满眼的金黄就已经让我醉了,醉在了不眠之中了。我想,我今后所有的梦中应该都会有一片金黄来装饰,我取出相机,要把这满眼的黄红,满眼的流动的云彩和同伴们欢欣鼓舞的神情统统装进我的镜头。

除了辽阔,草原上更多的是安静。比如偶尔闪过的敖包,比如远处山坡的朵朵绵羊,比如停靠在几处山巅的白云,比如一抹阳光斜斜地照射在雪原之上,比如一溜笔直的宽阔大道,比如一只牦牛就站在前方的道路上,比如天空上翱翔的鹰,比如在草原上飘逸的炊烟,等等。这一切都一一进入到我的眼里,进入到我的心里,我满脑海都空了,空白得没有一丝云彩,只剩下起伏的山峦。

车一个劲地向前奔驰,此时,我的眼前正飘浮着一句不知是谁的古诗:“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是的,此情此景,偌大的红原大草原,只有远芳,不见古道,只有晴翠,不觅荒城,一条笔直起伏的天路,有如长镜头一般地向着天边无限地延伸,接拢,再延伸。在内地,很少看得见如此的蓝天与白云,很少看得见如此通透的天气,一切都是纯净的,一切都是自然天成的。有好多次,我都想叫师傅把车停下来,想静静地卧在草原上,静静地拍几张这无限的风光,但我又怕打扰了这清晨的静谧。

车还在一个劲地跑,跑得悄无声息,跑得肆无忌惮。我佩服草原的宏大,我佩服草原的恣肆,我让草原真正地覆盖了,覆盖得窒息。尽管我内心一直有一种对碧绿的遗憾,尽管我内心已经让草原的黄红逼得无法呼吸,尽管我内心也沉醉在了那抹不开的一望无际,尽管我内心起伏得比远方山峦还急剧,但是,草原还是给了我无限的空,无限的落,无限的悸动。我开始大口地呼吸起来,揉了揉有些急跳的太阳穴,想在草原上慢慢睡去。草原的天空表情丰富,一会儿乌云密布,一会儿阳光普照,一会儿云丝散乱。车向前开,道路两边的草向后退去。前一会儿还有乌云笼罩,此时立马散去,云朵散去后的草原开始明亮起来,远处的雪山也渐渐显示出了它冷峻的轮廓,乌云不再,白絮飘飞,漫射的阳光把远处隐约的山峦照耀得神圣而又精彩。平时在照片上才能见到的美好景致出现在我们面前了,车上马上开始欢呼起来:“快,快,向前开,雪山已经不远了。”

海拔似乎有点高,有些人已经开始喘气了,但是我却异常的兴奋,丝毫没有觉得有一点点的不适,我的取景框里,一幅幅蓝天白云占去了很多的空间。

我的嗓子突然变得清爽起来,胸中似有一股丹田之气汹涌,似有一种想高歌一曲的亢奋,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韩红,想起了腾格尔,想起了凤凰传奇,想起了天路,是草原,是大漠,让他们的嗓子如此的神奇,如此的清脆,如此的富有磁性。听他们的歌,我就总能想起青青草场,总能想起雪山,总能想起酥油茶,总能想起辽阔,总能想起深邃,就是在睡梦中,我也会被这种辽阔惊醒。也许这次就是这样的向往牵引着我来到草原,那种惊喜,随着车子在天地之间的纵深驶入,更加的体味到了青草与蓝天的浓郁。

车仍然保持着一种姿势向前急驶而去,希望就在前方。红原大草原漫无边际,其间,星罗棋布地点缀着无数闪亮的大小湖泊。这些湖泊湖水碧蓝,在青草之间念珠般地串联起来。那些闪亮的湖泊,或者可称为沼泽地,把个大草原烘托得更加的生动,远处牧歌悠扬、绵长,牦牛群群,绵羊朵朵,偶尔可见牧羊犬穿梭其间,好一幅藏区风情画。

放牧帐篷里有炊烟飘出,就如一片白云,连接着天地间。草原的晨曦有一股我们熟悉又陌生的味道。“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躲雕。”不知咋的,我想起了这句不合时宜的诗,也许是见了公路边电线杆上的一只雄鹰而蹦出脑海的吧!

在草原停留的时间不多,无法去体验草原上那些独具特色的民风民情,比如赛马节、转山会等,只隔着车窗羡慕地望着那些搭上帐篷,尽情地躺在草原上的人们,眼光久久不肯移去。

有一群牦牛突然出现在车窗外,对于他们的大胆,我们马上放缓车速,到后来,只得停下,让这群草原精灵从容穿越公路而过。听说草原上还有黑颈鹤和白天鹅的,可惜我们没有看到,或许也是因了季节的原因,让我们错过了人生之中的一些际遇。

是,一个人的一生中,是要错过很多东西的,不要留恋于一些既往的东西,不要纠结于遗憾之中,努力朝前,路就会如草原一样的宽阔,笔直地伸向前方。

唐克风情

小苏说,今年暑假自驾去川西如何?

行,川西既凉快,又风景优美,既有大草原的壮美,又有藏家的民族风情,还未去,我们就都心早早地无比向往之。

没过多久,小苏将线路规划出来了,从川东北南充出发,夜宿松潘,上午路经唐克乡,后达若尔盖。若尔盖的声名之所以大噪,就是因了大草原,而唐克乡的知名,则是因了它拥有气势磅礴、壮丽多姿、蜚声中外的九曲黄河第一弯,而且还紧邻若尔盖大草原。

直达松潘,好好休息一晚,第二天一大早,就从松潘出发,奔着母亲河黄河的上游、那颗璀璨明珠——九曲黄河第一弯而去。一路上,我们都在想象,这九曲黄河到底有怎么样的壮观呢?怎么这么多的人都在奔它而去呢?行车三个多小时,就到了唐克乡。唐克乡位于川西北,坐落在四川、青海、甘肃三省交界处。

此时已近中午,唐克乡繁华的街景吸引了我们。

阳光直射而下,似乎没有遮拦,我们暴露在外的皮肤都有一种欲裂的感觉,不自觉的,都想把短短的衣袖往下扯一扯。

大街上人来人往,此乡不大,虽然叫作乡,但是其规模和气势都与我们内地的乡镇有着极大的区别,除却逼人的民族特色,其规模还是较小。这里似乎离太阳很近,离云朵很近,那亮闪闪的阳光,那白絮般的云朵,还有那些人眼前匆匆而过的带有明显高原红的藏人,让人误以为这里是云朵上的天堂,我们在这里都能接受到灵光的普照。我不知道唐克的来历,也不知道其在藏语中的意思,但唐克两字给予我们的更多是神秘和欣喜。

唐克乡街道不长,也还宽敞,如果没有去除其民族特有东西,几乎看不出与内地的乡镇有啥差别。以街为市,街两边的建筑物几乎都是两层楼,不见高大建筑,这大概是唐克乡处于地震活跃地带之故,一般不修建三层以上建筑的原因吧。

我无法说出唐克乡与我们内地的明显区别,就是感觉上认为这里绝对不是内地,让人疑是人间天堂,满街都充满了民族特色,其浓郁让我们喘不过气来。这些街道的装饰与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没有差别。我一直都在庆幸我们生活在多民族国家,能够感受到丰富多彩的民族特色。藏族有其鲜明的民族服饰,也有其灿烂的民族文化,整条街道的店名都是汉藏双语格式。我们时常对照藏文汉文,想从中寻找到这些文字的来历,可是无论我们怎么努力,都一头雾水,不得不惊叹藏文的神奇与内涵。是的,民族的,都是传承的,不可复制的。

我们往往都对其他民族保持一种神秘感,这一点也不奇怪,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风情,那是他们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所以我们都得尊重每一个民族,尊重他们的习俗,祖国五十六个民族亲如一家。

漫步在唐克乡,尽管阳光暴烈,但是凉风习习,让人感到身心舒畅,一点也没有被阳光暴晒的苦痛。走过一家又一家具有藏式风情的店铺,里面有精美的民族服饰,有极具特色的民族纪念品,还有独具特色的民族饮食。明显的,唐克街道上走着太多的外地游客,如果不是那些精美的民族雕花建筑,不时穿梭一些藏族同胞,也许会让你觉得不是在高原,而是穿梭在琳琅满目的现代化都市之中。这些街道上的建筑大多色彩绚丽,夸张而又大胆的设计,让你感受到藏族人的粗犷豪放与心细如发。阳光在街道上缓慢地移动,在内地此时应该还是有点热的,我们出发时都还穿着短袖,在唐克乡的街道上,尽管阳光还在晃着我们的眼睛,但是温度却并不高,一走到阴凉处,反而还有点凉爽的感觉,难怪那些走在大街上的藏民们大多穿着两件以上的藏式衣服。

唐克乡的海拔高度在3400米左右,不少人都有高原反应。从松潘一路行来,最明显的感觉就是车子跑不快,一脚油门踩下去,车子仍然如蜗牛爬行。车内有人头开始疼起来,恹恹欲睡,小孩子们更是感觉明显,少了叽叽喳喳,闷头不说一句话,陆续有小孩子因缺氧而开始呻吟,大人还可以忍受的,而小孩是不装病的。见路边有一医疗点,我们停好车,下来拿点药,我也乘机下车去拍一点风情照片。

天空此时有些暗淡,阳光也躲在云层里不肯出来,但是我们明显地感到天气没有想象中的冷,穿一件长袖已经足够了。唐克乡的街道因为不能高出三层楼,所以在背景下显得非常的宽敞,临街面的窗户边框几乎都规整地漆成了褚黑色,上窄下宽,铝合金窗户,配上白色的窗帘,立体感异常的强。深米黄色的墙壁,或房顶女儿墙上雕制了精美的图案,或制作成颜色鲜艳的琉璃瓦,有的店铺门前还立起了几根砖柱,贴上文化石,上面搭盖上琉璃瓦,形如古城墙上的箭楼一样,古朴而又典雅。街边的路灯也如一株株白玉兰,正含苞欲放。

一街一个色调,一巷一个特色,唐克乡把藏民族的特征演绎到了极致,就是连每一家店铺的门楹装饰都那么活色生香,古典之中透着现代。暗紫红色的店铺牌匾上书写着藏汉双语文字:“正宗川菜”、“牛仔子”、“香辣牛肉火锅”、“幸福服装店”、“吉祥鞋店”等,顿时让我感觉到有些神圣起来。

我们在玛塘彭措宾馆的右前方停好车,寻到了一家川菜馆,老板是江津人,已经在唐克乡开了几年的餐馆了,主要经营的是正宗川菜,很多自驾的川人都喜欢在他的餐馆用餐。他一听我们的口音就知道是正宗的四川人,于是就在餐桌上给我们准备了辣椒和泡菜,这一顿是我们在外地吃到的最爽心和爽口的川菜了。

从餐馆出来,天空已经明亮开来,蓝天上飘着朵朵白云,靓丽的光线照耀到唐克乡鲜艳的建筑上,唐克乡更加的美轮美奂了。

有风吹,爽爽的,我们走在色彩之中,头顶仿佛都罩着光环,这才知道,为什么藏民们会对神灵那么崇拜,会对自然那么的崇拜。这阳光下云朵上的民族,才是自然之子,他们感恩大地,感恩自然,感恩父母。此时阳光正好,阳光下的唐克乡,气温陡地升高了,刚才还可以穿着两件单衣,现在就只得脱下一件了。高原气候就是变化多端,无怪乎,藏民们都至少要穿两件衣服。高原紫外线强,藏族卓玛的脸上都有两朵美丽的高原红,如果不把脸部严严地掩起来,这强烈的光线对皮肤的灼伤是很大的。

站在唐克乡的街头,我最喜欢观看那别具特色、色彩斑斓、灵动圣洁的藏式服装了,长长的衣袖,腰间扎一红绸,色线镶边,藏民们时常把左手退出衣袖,就那么空着,随风摆动,潇洒而又灵动。我不知道他们这么穿着有什么讲究,我就只知道,这样子非常的好看。后来我想,藏民族喜欢跳舞,这长袖也许就是为了方便他们的善舞吧,你想他们左右跳动,上下翻飞,长袖舞动,弯腰踢腿,一声扎西德勒,不知感动了多少远方的客人。

我手握单反相机,站在大街中央,调整光圈值,把景深拉得很远,我要把这正午阳光下的美丽唐克乡统统地装进我的眼睛。回来后,我把照片进行了分类整理,形成了一组,原汁原味地贴到网上,引来了无数的跟帖。

车已远去,我再次回望一下唐克乡,强烈阳光之下的唐克乡真的是一幅隽永神圣的油画。

九曲黄河

草原上也有黄河。

这事在没去川西之前,是想也不能想的事。

自幼生活在嘉陵江边,见到的都是清澈如许的大江水,而对于黄河缺乏最直观的印象,只在电视上见过黄河的浊浪滔滔,后也实地去见过壶口瀑布的黄浪翻滚激荡,以及它一泻千里、潇洒而去的恢宏气势。

在以往的印象之中,黄河是一条奔腾不息、咆哮嘶鸣、势如长虹的河流,黄河留给我的是一种奔腾,是一股气势,或者说就是一种永远向前的民族精神。

“今天,我们就要见到另一形式上的黄河了。”小苏一直在强调说。我想,他也可能因为没有见过草原上的黄河而对黄河念念不忘。

宿松潘,逛唐克,上车出发,车行九公里左右,我们终于见到了想象中的九曲黄河第一弯,那场面,使我对母亲黄河的理解又平添了一层思维上的认知。黄河不只有奔腾咆哮的狂劲,其也有安静的一面,比如这里,比如她进入到柔软,进入到舒缓的草原之后,黄河,在此也变得异常柔顺起来。晚霞堆聚在天边,时而聚拢,时而散乱开来,万千缕如火的阳光从云层的间隙之中,直接倾泻下来,于是,整个草原都燃烧起来,生动起来。一弯静流蜿蜒而去,朦朦胧胧的,一只苍鹰滑翔而去,瞬间归于沉寂,一匹骏马昂首长嘶,低头饮水,好一幅“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妙意境。九曲黄河她那静若处子的形象让我大吃一惊,在疑似走错了地方,叫错了名字之后,我对黄河才又增加了一层崇敬,一层膜拜。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源头是纯净、清澈的雪水汇集,经过长途奔袭,一路裹挟着黄土的性格,浩浩荡荡,奔腾呼啸而来。当黄河之水进入到了藏族风情浓郁的中国最美湿地若尔盖大草原时,性烈的黄河就变了,犹如一位羞涩的藏族卓玛,手持银练,丢弃了粗犷和豪放,变得藏着掖着了,又如藏族歌声一样,悠扬柔美,情意绵绵,浪漫多情,大概就像那些冰山雪莲,选择了独自开放,也许是因为受不了雪山的茫茫雪光和紫外线的强烈照射,就在脸上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面纱。黄河,在这里点上了一串串顿号后,变得安静而又柔顺起来。

时至九月,秋意渐显,草色泛黄,还能看见草原上一些不知名的野花在开放着,星星点点的,不疏不密,仿若随意的点缀,也似播撒的碎银。黄河岸边,美极了,坐下来,躺下去,天高云淡,思绪悠远,花开在水边,水在花中淌,黄河的色彩浓情起来,此时的黄河是静谧的、平和的。

站在岸边,极目望去,只见黄河在这里如一条白练,又似一条哈达,鲜明、柔软,在花与草中环绕,是藏族姑娘的头饰散在湿地,还是天上的银河落在草原?面对如此的空旷辽远,面对如此的精致画面,我无端地茫然了,黄河呀,你一来到这偌大的草原,就应该驻足一下,就应该放缓一下奔腾的脚步,深藏起“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的性情,好好地欣赏一下若尔盖大草原的美景,然后再积蓄力量,储存豪迈。未来的路还很长,尽管我们眼中的此段黄河是平静的,但是我们仍然能够从她静静地流淌中领悟到母亲黄河胸中的那股奔腾的激昂的性格。

面对如此浩瀚的大草原,我就有一股冲动,我想租一匹骏马,要骑上去,紧勒绳子,纵马驰骋,让呼呼风声,侧耳而过。

霞光闪亮得很,而周遭变得有些暗了。

回身望了一下身后的索格藏寺,霞光里的寺庙庄严神圣,金碧辉煌,肃穆祥和,飘动的经幡,哗啦啦地响。风中的经幡在阅读着一部辉煌的藏族史诗,又在祈祷人民幸福安康,祖国繁荣昌盛。

夕阳在栈道上投下了条条曲曲折折的影子,还有人往上走,很多人还扛着重重的摄影设备,栈道的金黄与夕阳的柔光重叠在一起,仿佛是时光的阴影重合在一起一样,发出吱嘎吱嘎的声音。栈道一直到达山顶,那是一处视野非常宽阔的观景平台,看似小山顶,海拔却在3500米左右。时近黄昏,头顶上还是蓝天白云,一路爬上来,感觉还是有点小累的,眼望四野,辽阔无边,曲流倒影,水天一色,四周景物四聚而来,这是何气势,恐怕只有上到山顶才能真切地感受到。极目远眺,黄河就在山脚下流淌,如练的黄河犹如从天边飘来,绕了一个180度的大弯,天女散花般地飘逸起来,绕过草甸,绕过四川的疆界,转身向着西北方的甘肃而去。几乎看不见流淌,黄河的安静,如打碎的镜面,四射着银光,晃得人睁不开眼,举起相机,把镜头拉近,细数着岛上的花草树木,把镜头拉远,九曲黄河在心中定格。

在九曲黄河第一弯流传着一个家喻户晓的美丽传说,据说流经四川的白河是一位身姿绰约、有着闭月羞花之貌的漂亮姑娘。她在川西北若尔盖唐克大草原上蜿蜒徘徊,含情脉脉地等待着如意郎君的出现,而生长在青海冰峰雪山中的黄河是一位英俊潇洒、智勇双全的小伙子,他早就慕名白河女的美丽善良,不远万里来迎娶白河,在索格藏寺旁见到了心仪已久的白河姑娘,而白河女也是对他一见钟情。然后,他俩手牵手直到相汇交融分不清你我,往黄河的故乡青海奔腾而去。

美好的故事一直萦绕在脑海中,九曲黄河的一路欢歌一直缭绕在耳际里,我坐了下来,我要坐等落日从山顶上落下,我要坐等夜幕将我罩住。我要让自己肆意地在天地间纵横。

不到黄河心不死,到了九曲黄河,看到满眼的绿草、鲜花、经幡、帐篷、蓝天、白云、寺庙、牦牛、羊群、骏马、雄鹰,心情自然就豁然开朗了。

夕阳落山的时刻是短暂的,那轮圆圆的落日绯红,天际间也一遍绯红,落日似乎跳了一下,收敛起了下部分的光芒,一点一点滑下去了,滑下去了。犹如一颗流星闪过,刚刚还算明亮的天边一下子暗了下来,四周也一下子暗了下来,面对面,我们彼此都认不出来了,只有大致的轮廓还能勉强分辨。雾气似乎有了,空气中有点温润了,风吹过,衣衫有些飘,一荡一荡的,栈道的黄还能分辨,我们回转身准备下山了,下山我们还要赶路。

不管是日升还是日落,都是盛况。既然有日升,肯定也会有日落,日升与日落是一样的道理,该走就走吧,反正向前奔,天黑过了,天还会亮,明天的太阳要照常升起来的。

雅雨

说来就来。

雨城雅安的雨细细密密,如针似线,如云似雾,若有似无。

青衣江缠缠绵绵,清澈见底,潺潺流淌,步履轻缓,绕城而过。雅雨如一位多情的女子,身姿妙曼,明眸皓齿,款款、轻柔、舒展、休闲,一路走过,吸引众多目光。

路径悠远,曲折蜿蜒,青石板,湿漉漉,行道树,叶翠枝劲。

宁静,宁静,雨城,在细雨之中宁静,噪音也浸揉宁静。

巨大天幕,徐徐拉开,如一床铺开的织毯,或若一丝飘逸的轻纱,展现在眼前,如诗如画,一点不娇柔,一点不做作。丝丝柔雨,如带轻飘,没一点声音,没一点湿度,唯有凉爽,唯有清新,漫步雨中,雨落面额,爽心悦肺,雨上花枝,花香弥漫,空气柔和起来。

明净如洗,明澈似镜,蓝天白云,碧空霞蔚,绿树青山,和谐安适。雅雨干净,空气干净,一切都干干净净,净得一尘不染,净得走路都小心翼翼,净得周围发出的声音都温柔有加。

碧峰、峡谷、青草、翠竹、轻雨、细流、飞瀑、青苔、露珠、古树、奇石,雅致、精灵、秀奇、曲折、幽深、澄明,雅雨在其间飘浮,雅雨在其中缥缈,似雾,似纱,似幕。

小路上,田野间,大树下,轻曼雅雨,盛开朵朵美丽伞花,雨城就如一朵硕大雨伞,将小城覆盖,将小城呵护,我们心安理得在伞下漫步,伞下轻语,伞下享受宁静。

有雅雨,就有雅女。

因了雨的滋润,雅女,个个或如出浴的荷花,或如带露的玫瑰,秀丽清纯,温雅良善。妙曼雅雨,有如出浴女子,浑身通透神秘与向往。

有雅雨,就有故事,因了雅雨的毫无顾忌,雅女就充满激情与幻想。曾经说好,要在雨中相拥走完一生的姑娘,早已不知身处何方,只记得曾经说过的话。故事在雨中开始,在雨中结束,如今雅雨依然在,雨中飘扬的笛声呢?雨中开启的窗扉呢?雨中痴情的回望呢?雨中濡湿的秀发呢?当雨、伞、小巷、阁楼、窗等演绎故事的重要元素一一呈现时,我除了仿佛,除了痴呆,除了迷失,唯余步履踉跄,吼声喑哑。

记忆碎片纷纷散落,如雨滴,浸透我。

雨仍在下,无边无际,密密的雨丝飘下来,融入溪流,插进尘土,过程一如既往,义无反顾。

瞬间,我明白了,什么是永恒,永远有多远。

在雨城,不要错过雨,不要错过故事,不要错过微笑,不要错过灿烂,不要错过雨后的那缕明媚的阳光。

上里古镇

一滴雨散落下来,又一滴雨散落下来,清清浅浅的小溪便涨潮了。

藤椅摆出来,一溜子排开,人从四面八方奔来,小镇充满茶香,雨城雅安的上里古镇开始一天的热闹与喧嚣。

一座随意的石桥横跨溪水,这是进入古镇的水码头。溪边露出水面的石滩,摄影师正对着镜头摆弄一对着婚纱未婚男女的风情姿势,水中倒影娇媚、幸福、和谐。爽朗的笑声传来,一群雅女挥槌洗衣,嘻嘻哈哈满河流淌。一群光着脚丫的稚童,手持竹竿,击打水面,在光滑的石滩上跳跃、追逐。细雨飘然而至,溪流哗哗流淌,水雾腾起,露珠从叶尖滴落,掉在发梢,瞬时,古镇朦胧起来,我们也朦胧起来。

炊烟升起来了,熏燎得木屋黝黑,古镇古色古香,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慢,古镇的节奏非常缓慢。

古镇是朴实的,随意而自然,时光的脚步在这里打上顿号,缓慢而又平稳,脚步轻轻,话语轻轻,似细雨,似呢喃,泥土般平实,大地般坚毅。

阶沿边,摆放着好多的玻璃缸,缸里游动尾尾的雅鱼,肥美诱人。

上里古镇依山傍水,木屋村舍,石板铺街,水车飞转,竹筏轻荡,可以看出昔日南方丝绸之路的驿站盛景。斑斑历史痕迹在岁月的洗涤下,风采依旧。木制吊脚楼上悬挂着成捆的金黄玉米,岁月流逝,色彩更艳。沿街摆满具有地方特色的商品,使古镇充满现代喧嚣,即使这样,上里古镇依然保持古镇特色。石墩上,老人晒太阳,三三两两闲人聚集聊天,失去金黄颜色的藤椅、木圈椅上躺着、坐着当地百姓,那种安适,闲情,那种与世无争,安详舒适,那种生活态度,那种稳坐与气定,任你风起云涌,任你东南西北风的气度,让我们羡慕不已。

上里古镇,一个来了就想赖着不走的小镇。

雅女得了山水的灵秀之气,伴着小镇的闲适,天生丽质,面容俊秀,体态婀娜,如女娲的化身,似一缕清风,无怪乎这么美丽与善良,一句句温软话语,一款款清盈步态,一段段妙曼身姿,把雅女的雅韵演绎到极致。

镇子的东头,巧遇到几位自行车骑游者。他们骑游两天了才到达,黝黑的皮肤,健壮的身子,脚上的伤痕,兴奋的表情,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多彩。

信步石板街面,有清风徐来,过石墩,进“井字”小院,只见窗镂空,檐翘飞,嵌雕刻,虽斑驳却精美,曾经繁华,如今现代,杨家小院,御赐扁牌,韩家大院,气派非凡,红军走廊,战角鼓鸣,闻听陈家的田亩,许家的女子,张家的锭子,令人钦羡不已。

上里古镇,值得你住下来。

“上茶。”

寻找一处沿河幽静的散座歇下来,随口一吆喝,雅女就款款地上茶来了。

云朵上舞动的经幡(组章)

藏族村寨

多么安静。

一朵,两朵,朵朵彩云,絮状,成群,缭绕,盛开,飘移。

朵朵祥云,敛起翅膀,村寨就明亮了。

彩云,在天上飞,是鸟儿的飞翔。

海天处,彩色的羽毛,落在九寨沟虔诚的经幡上。

羽毛,一片一片,天女般散落一地的村寨。

已经想好,就在村寨里等你。

我不知,这一等是不是遥远?

这些村寨,这些彩云,就堆藏在海子的天空,那些云朵上的鸟儿,涉水而来,低到了水底,在纵情歌唱。

转经筒转起来了,信仰转动起来了,就如一朵朵彩云,在藏族村寨流淌。藏族村寨,是云朵上的精华。

云朵里的村寨,是天堂。

五花海

划动竹筏,从芦苇而出。

芦苇花开在岸边,扬花飞絮,如一只只的野鸭,栖息在梦里的五色花海。

阳光很低,花期很长,长久的等待正以高海拔的姿态亲吻着那一片明亮。

有太多的色彩,涂在了我的眼眶里,我的眼就成了一泓清澈的海子。

一棵棵经年的大树,枝繁叶茂,长长的枝条,柳枝般地直垂水面。

蓝天,白云,如胸怀宽广的藏族男子,与欢快飘逸的藏族少女在明净地恋爱。

一枚彩叶飘起来了,就如一枚茶叶在沸水中翻滚,其过程缓慢而悠闲。

海子哟,你的内心装得下一大片草原么?

在离天很近的地方,总有一只眼睛在守望。

是绘画大师的调色盒打翻,还是潘多拉的神箱被打开?

五花海,我要赶在天明出发,打马走过你的疆界,我怕我一停下,就会被你的花围裙,覆盖。

五彩池

凉风继续吹,继续诵读,我感觉到,这一页经幡总翻不过去。

就如散落在藏族村庄的琥珀,五彩池,就是李清照婉约的泪,在高原的断章处,徘徊。

总希望能够看见鸟鸣在风中对着经幡轻吟浅唱,或在阳光中飞旋,或是滴落下来,五彩池掀开涟漪,风就慢了下来。

已经是初秋,我涉水而过,我知道,五彩池还在怀念高原雪的燃烧。

我是池边的舞者,为了一个圣洁而守候。

我是池边的舞者,静静地等待你的到来。

这是爱的戳语,不知何时遗落在了海里?

这是海子里的一枚光滑的石头,面对圣山许下了一个几万年的期待。

日子纯粹,铅华洗净,远离了世俗的浮华,一尘不染,几声鸟啼,搅不动一池碧水。

五彩池,一把横着的竖琴,弹奏着雪山的泓韵。

就喜欢有阳光的日子,我能守着高原上的花朵,面对海子,举一束玫瑰或一杯红酒,告别昨日,我要逃离,逃离那个喧嚣的城市。

枕着海子入梦的人,海子的开放就是幸福的开放。

诺日朗瀑布

就如一架纺织台,仙女织出长长的彩绸,倒挂着,垂下三千尺。

可我无法穿越,无法在那一帘水幕中寻找到灵魂的居所。

生命是有限的,而瀑布却在潮涨潮落中成长。

我是瀑布里温驯的水草,我被水包围,朝着一个方向,去感受生命的高度。

当一切都已归隐,心中的武士就开始萌动,远方不再遥远,西风不再瘦弱。

流连于水的力度,为了一句千年的承诺,诺日朗义无反顾。我不知道,这样的气势,能够在我的心中贮藏多久?

诺日朗瀑布,横刀立马,如一只鹰在空中飞,又如挂在男神身上的披风。不知什么时候,这圣洁的水,犹如一只从天空俯冲的神鹰,成为我们崇拜的图腾。

珍珠滩

心碎了,一颗颗清泪洒在了这里。

野渡无人,我想在这里虚构一条河流,我就站在岸边,遥想你的到来。

我要把粒粒珍珠,串成我的思念,挂在你的胸前。

这颗颗珍珠,赋予了大小玉盘金属的本质。

我会在白日,为你做一个关于蝴蝶的梦。

珍珠滩前,一次仰望,我的目光就会迎着洒下的阳光而去,没有失落,内心的花朵又再度开放。

珍珠滩前,一次俯首,我的目光就会顺着欢快的流水而去,没有遗憾,时光的晶莹就汇流成海。

淡定了,无欲了,则刚了。

长海

我的旅程,已在昨天出发。

在长海之侧,我用一声长长的啸声,打扰了你的宁静。

秋天说来就来了,我听见高原的蔚蓝开始降临。

在九寨短短的日子里,长海却诞生了很久。

我不是一个孤独的守望者,我在等待那欸乃之声在长海响起。

我是一枚让风吹来的种子,被附着了这片长海之中,在古老的阳光中发芽。

除了雪雾,除了守望,高原上的向日葵,只选择阳光和开放。

冰雪在这里无节度地复制,在水一方的长海,让我一直行走,在路上。

雪飘时,长海是静止的,在阳光下敞开心扉,才是真正的纯洁。

长海,是太阳之子;长海,是高原的心脏。

长海,对于我们,只有仰望,这是一个哲学高度,我们会选取在飘逸的经幡路上,去朝拜。

盆景滩

可爱的甲珠措,可爱的巨盆,你盛得下千山万壑么?

滩流舒缓,意境潺潺,蜿蜒天成。

细泉映月,如金珠的手指,拨动了琴弦。

是没有雕饰的天籁之鸟叫在枝头跳跃,还是舞动的经幡迎风解开了自然的密码?

轻风与绿浪,芦苇与滩涂,名山与大川,源于自然,美于自然。

小小的一方砚台,浓缩了一个美轮美奂的世界。

芦苇间一条飘逸的水带,如一条洁白的哈达,深深地,扎在流动之中,用明亮的歌声,传递着藏族女山神沃诺色嫫的圣洁光环。

最是花开烂漫时,鸟飞花动,俨然一盘流动的江山。

海螺沟走笔

邀约几位同事,前往海螺沟看冰川。

大凡说起冰川,似乎都与神秘有关。而对于海螺沟冰川来说,事前我们只从一些碎片中触摸到了一点的东西,比如云遮雾绕的贡嘎雪山,内陆高原唯一的冰川活化石,与冰川共存的原始森林公园,亘古的大冰瀑布,同时与温度可达90摄氏度的温泉共存等神奇景象,由此让我先记住了那个叫海螺沟的名字。

进入海螺沟,必须要翻越二郎山。

“雪山!”都不知什么时候,也不知谁叫了一声,全车内的人都醒了,全都伸长脖子向窗外望去。果然,穿行在崇山峻岭间蜿蜒而行的旅游车外出现了一座山,阳光照耀在雪山上,焕发出一股炫目的光芒。

“那真就是贡嘎山!”天,真是运气太好了,一般天气是很难目睹贡嘎雪山真容的,现在贡嘎雪山就在眼前,那么实在,那么明亮,那么庄严,那么恬静,那么澄明,那么神圣,那么摄人心魄,那么气势恢宏和瑰丽辉煌。

离海螺沟近了,车窗外寒气逼人,路旁不时能见到藏民、彝民牵着马匹从路旁“嘚嘚”走过。见到马匹,车内人又欢腾起来,内地人极少见到马匹的,见到最多的还是电影电视中看到的战马,因此,那些马都被我们赋予了奔驰、昂扬的特征。

下得车来,就进入到了游客服务中心。

因为要爬山,还要上冰川,有人说路极滑,建议都租一双钉爪套在鞋上。

钉爪套上后,鞋子就显得有些重,特别是走在青石板上,有如马匹的铁蹄踏在地上,嗒嗒地响。地上积雪很厚,走在上面发出吱吧吱吧的声音,这使我想起小时候上学时,走在稀泥青苔田埂石板路上,也是用稻草编成的草绳捆在脚上防滑,那种响声与铁钉之声还是有区别的。在我们生活的地方,几乎年年不见雪,即使偶尔下点雪,也是垫不上的,有时垫起了,过不了一天,就全化了,对于雪的稀罕程度,不亚于沙漠上居住的人,到了雨季丰盛的地区,那是一种欣喜若狂的状态。

海螺沟海拔不是特高,也就两三千米左右吧,但是我们一行还是有人感到不适,耳鸣、头胀、脚软,大家还是努力克制着继续向前爬,逐渐也就适应。

栈道缘山盘旋而建,道上的积雪不知堆集了多久,已经变得非常的硬,又很滑,开始时鞋子是干的,又绑了铁钉,走起来感觉还不错,后来,走着走着就不行了,鞋子越来越重,脚越来越酸,随后鞋子湿透了,裤脚也让雪水打湿了。雪水越往上浸,一直湿到脚弯了,凉凉地裹在腿上,皮鞋也浸进雪水了,脚趾浸在雪水中,脚趾发胀,走一步,鞋子就发出“滋滋滋”的声音,到了后来,脚麻木了,纯粹是随着惯性在机械地走动。

“帮我拿一下包嘛!”陆续有一些女同胞走不动,她们把身上的背包都往身边的男同胞身上送,男同胞们也是走得极艰难,吃力得很,但是碍于面子,只得接下女同胞们的背包。

越往上爬,道路越陡峭、蜿蜒,有的地方非常的窄,得侧着身子通过,有的地方陡,只能手足并用。同行的女同胞哪见过如此险状,畏首畏尾,竟不敢前,刚见到雪景时的兴奋与激动不知跑到哪个爪哇国去了。有的爬到陡峭处又滑下来,我们几位男士就只得发扬点风格,伸出大手搭上玉手,一路牵引着女士们的惊叫声到了山腰观景台上。

极目望去,眼前是绵延数公里的冰川,白晃晃的令人目迷心醉,仿佛从蓝天直泄而下的一道银河,折射出无与伦比的璀璨光芒,幻化出梦境般的色彩,那种心灵的震撼是无法用笔描写下来的。冰裂隙、冰阶梯、冰石蘑菇、巨大的冰川弧拱和极其宽阔的U形冰川峡谷,以及两侧高逾数百米的留有冰川擦痕的绝壁,让人由衷地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海螺沟冰川的尽头与金银峰相连,在阳光的照耀下,金银峰披着绚丽的金纱矗立在群峰的怀抱之中,犹如一个腼腆的少女,在众多小伙的簇拥下,显得非常的害羞。

向下望去,海螺沟冰川舌已经呈现在面前,翻开脚下的冰雪,下面是黝黑的石头,正是这些积雪和沙石保护了冰川,使得低纬度和海拔最低点仅2850米的海螺沟冰川得以保持至今。

冰川上面的雪已经结成硬硬的颗粒状,抠一把雪粒,凉意沁人心脾。千年坚冰,冰封的褐色石头上布满了芝麻般的小凹点,这浩瀚冰川就仿如是石磨磨出的满眼空白。走近狭长的深邃的竖式冰缝,抚摩顶壁上那欲滴的冰珠,脑子里空白一片,呐喊,只有大声地呐喊才能把胸中积存的快意发泄出来。躺在雪堆上,平时工作的繁忙、沉闷得到完全释放,就这样天人合一,天地合一。没有人说话,没有人乱动,静静地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绝妙的远离城市、远离喧嚣的静寂。

头顶上阳光静止移动,松枝上积雪在不时散落,天女散花般飘来飘去。

望着身下的斜坡,滑雪的欲望特别强烈,眯上眼睛,张开手臂,抬高双脚,“唰”,一滋溜向下滑去,爽极了,中途那种失重的感觉令人喜不自禁。胆小的女同事们也麻起胆子,手按雪上,学着滑雪的姿势顺势而下,结果双双嫩手被擦得冰凉冰凉,站起身时全身麻木颤抖,苍白着脸大口喘气,坐在雪上久久不起。

远处山体上的森林与这凝固的流瀑之间形成一条褚黑色的齐崭崭的隔离线。随着全球气候的逐渐变暖,这条冰川化石已在慢慢萎缩。据专家考证,不久的将来,这条冰川将永远消失。当我们看到还有一些游人在乱扔垃圾,肆无忌惮地践踏这样雪白的纯洁世界时,我想,如果再不采取保护制约措施加以控制,人为的破坏将比气候变暖对冰川的损伤厉害得多,自然给予人类的这笔宝贵财富,将提前消失。我们不禁为冰川的未来担忧起来。

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凉爽的松风卷起千堆雪,唯余莽莽。纯粹的天空,瓦蓝瓦蓝的天幕,舒卷的云絮飘飘荡荡,一只孤独的苍鹰展翅滑翔,一切都是静谧的。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海螺沟之美在于静态之美。

寂静的海螺沟冰川不需要热闹。

黄河岸边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的诗句总是如黄河那样奔放和激越,勾起我对黄河无限的神往。

今天,我正站在甘肃兰州的滨河路西段,目睹这条生生不息、浩浩荡荡、黄浪滚滚、不屈不挠,孕育了中华几千年文明的母亲河,不禁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

这一段黄河比较宽阔,水流舒缓,如一曲舒缓的乐章,静静地渗入大地,激起一浪一浪的波涛,缥缈移踪。此时,红日初升,霞光万丈,清风徐来,清爽怡人。

往前走一点,就是横亘在黄河之上,有着上百年历史的著名中山铁桥,这是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改名的,旧名叫做镇远桥,被称为天下黄河第一桥。此桥有四墩,下用水泥铁柱,上用条石,桥梁钢架弧形,桥两端分别筑有两座大石坊,上刻“三利边济”和“九曲安澜”几个字。

黝黑的铁桥,在风雨之中述说着兰州悠远的历史。兰州历来是东西走廊的要冲,兵家必争之地,同时也是中原与西域往来的必经之地,具有悠远的历史文化。正是黄河之水的浸润,华夏文明在这里得到了精彩的演绎,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滔滔黄河,奔流而下,桥是渡河之必须。俗话说,隔河如隔天,渡河如渡鬼门关,这让我们想起在那远古时代,金戈铁马,战鼓震天,呐喊阵阵,黄河以她雄浑的气势,把一切都抹去,把一切都平复。矗立在铁桥南岸的将军铁柱,正用黄河的威严之势俯视着历史。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我曾在电视、电影和多种媒体上对着你细细地倾听,而真正地亲近黄河,我今天才算得上是第一次。黄河之黄,黄河之沙,只有亲见,才能有真切感受。从中山桥头望过去,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黄河之水自峡谷而来,如银河出九天,倾泻而出,一去不回,浊浪滔天,恣肆汪洋。

逆着黄河之水的流向,沿着滨江河堤上行,一座雕塑赫然出现眼前,那就是著名的黄河母亲像。整个雕塑由母亲和男婴组成,黄河母亲秀发飘飘,神态安详慈善,身段颀长,匀称,曲线优美,面容安适,微微含笑,抬头曲右臂,仰卧于波涛之上,右侧依偎着一男婴,圆润可爱,头向左顾,顽皮憨笑。母亲似在注视怀中男婴,又似俯瞰芸芸众生。雕塑的颜色呈颗粒状的泥黄色,仿似经过黄河之水的洗礼,与整个黄土高原形成了一幅绝妙的图画。

滚滚黄河是负重的,她身上承载了中华民族太多的东西。黄河是母亲,哺育着中华民族;黄河是精神,象征着坚强的中华民族;黄河又是多灾多难的,多难兴邦;黄河犹如卷卷黄色的史页,记载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黄河也同时考验着中华民族的意志,给中华民族打上深深的黄色烙印。

站在黄河岸边,追溯黄河的悠久历史。在远古时代,黄河河面宽阔,水量充沛,水流清澈,那时,她的名字并不叫黄河。我国最古老的字书《说文解字》中称黄河为“河”,最古老的地理书籍《山海经》中称黄河为“河水”,《水经注》中称“上河”,《汉书·西域传》中称“中国河”,《尚书》中称“九河”,《史记》中称“大河”。只是到了西汉,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破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河水中的泥沙含量增多,污染加剧,这条母亲河就逐渐开始变黄,于是有人称她为“浊河”或“黄河”,但未被普遍认可,直到唐宋时期,黄河这一名称才被广泛使用。而从另一角度来看,黄河的黄,是中华民族肤色的黄。就是这黄,也让中华民族为此付出过很大的代价,为治理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前仆后继,以极大的毅力和智慧,变害为利,造福了泱泱中华。

黄河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涓涓细流,历尽沧桑,汇成万里长河,大江东去,勇往直前,奔流到海不复还。

在黄河边上,与一位多年不见的朋友相聚,把酒换盏,感慨明镜已生几缕白发,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窗外的黄河,远远看去,是那样的平缓,是那样的安详,是那样的雄浑,是那样的激越,疑是银河落九天。

“滔滔几万里,独秀金城关”。金城指的就是今天的兰州,兰州的黄河风情是非常壮美的,百里黄河画廊,让兰州成为一条独特的风景带。漫步在这条风情线上,花红草绿,清风送爽,秦腔丝竹,咿呀苍凉,雄浑高亢。

从黄河边望上去,兰州已不再是黄沙漫漫,星星点点的绿色,充满了希望。

黄河母亲是亲切的,其亲切还体现在兰州拉面上。要上一碗,清白红黄绿,色味杂陈,这不就是整个兰州么,全都盛在这一碗里了。

嘉峪关

说起长城,我认为,当属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当汽车行驶在茫茫戈壁,我总是有意或者无意地想起这句诗。其实这句诗早已经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中,挥之不去,当我们真正行走在黑褐色间或有一丛或者是零星的骆驼刺装饰的戈壁滩上时,一种一望无际的阔,一种宁静得可怕的静,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孤独,不时袭击我。想睡吧,怕是错过了在高原行走的美丽,不睡吧,这漫漫旅程又无孔不入的折磨着我。

笔直油亮的高等级公路,从戈壁滩上横贯而过,远处是绵延千里的祁连山雪峰,若隐若现的洁白雪光闪烁着迷人的光芒,我在努力地想象嘉峪关的雄姿,那是怎么样的一座长城呢?

进关城,首先见到的不是长城,而是戈壁上的一泓清泉,长满芦苇的浅滩,堤岸柳树依依,沿途的荒凉早已一扫而空。

在浅滩的上方,就是嘉峪关长城了。高耸在山坡上的城楼,土夯的城墙,斑驳沧桑,大漠之色,黄得逼眼,这气势,这雄浑,让我们这一群朝拜者无比的严肃。静静地横卧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部的嘉峪关,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这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也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站点,秦汉以来的历代王朝都在这里派兵驻防,被称为长城博物馆的嘉峪关就在眼前了。

沿着长长的坡道,斜向上,右边是长长的碑廊,字迹模糊的碑面,斑驳陆离,沧桑满目,凭古吊今,感慨万千,我的眼前不禁响起了戍边战士“嗒嗒”的马蹄声,呼喝声,喊杀声,卷起飞扬的黄尘,迎面冲杀而来,那阵势,那气势,逼得我喘不过气来。

在嘉峪关前,我满目凝重,是一个虔诚的朝圣者。

登上关城,古砖铺地,黄沙漫漫,鲜见绿茵,极目远处,茫茫沙丘,浩瀚无边。边走边看,我也仿佛回到了战火硝烟的时代。戍边战士因为长期的寂寞加上信息的闭塞,外界的一切只有通过听戏来获得。就在这座看起来很不起眼的戏楼前,我站了很久。戏台高约两米,周围墙壁和顶棚上都有彩绘壁画,主要体现了道教和佛教相互诋毁或者相互融合的故事。别小看了这方戏台,那时,战士们得到的信息主要还是通过戏台上演员们的表演所获得,所以戏台也因此成为战士们解除茫茫寂寞孤独和寄托思乡之情的地方,正如戏台的对联中所说的“离合悲欢演往事”一样。

嘉峪关长城气势恢宏,内城有“光化”、“柔远”东西二门,两处均有土筑瓮城回护。所谓瓮城,就是取敌人来袭时,不能长驱直入,而成瓮中之鳖之意。内城城墙全部用青砖包砌,城头外侧女墙上有相间分布的垛口和瞭望孔,内城四隅各有一座角楼,从城墙上往下望,此时空旷的广场一般的内城正在表演击鼓升帐的剧情。广场的一角蹲着几门复古大炮,炮筒上彩绸飘飘,合着激越的鼓点,真有点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来到戍边的最高军职游击将军府,看到他们如此简陋的住处,还要长年经受大漠无情的风沙,对外还要驻守御敌,保家卫国,将军们如此,那么驻守的战士肯定还要吃更多的苦头,我不禁对这些英雄的中华儿女感到由衷的敬佩了。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在一个不很起眼的墙壁拐角处,在一块有名的石头上,上书着“燕鸣壁”三个字,用手持小石块敲击,石头发声,耳边就会传来燕子般“啾啾”、“叽叽”的声音,仿佛燕子归巢时的鸣叫声。数百年来,城墙上已经被敲击出了鸡蛋大的深坑,因此这块普通的石头就有了一个凄美的传说。古时一天傍晚,风雨交加,两只在门洞内筑巢的燕子晚归时只有雌燕飞入了城门,而雄燕被城门隔在外面,雄燕“啾啾”哀鸣,用头不停撞击城门,竟撞死在城门脚下,雌燕久候雄燕不归,也悲鸣而死。这既讴歌了忠贞的爱情,同时也寄托了戍边战士的妻子们在丈夫出征后,空守闺房而盼望丈夫们能够早日平安归来的美好愿望。

行走在关城内,不管是静静地听说定城砖的传奇,还是冰道运石的奇妙技巧,或者是击石燕鸣的悲壮故事,又或是黑山浅石刻岩画的绝妙,抑或是现代国际滑翔基地的旅游项目,都无时无刻地深深地震撼着我。

站在关城内,眼望远处,艳阳下的祁连雪似如一条游动的玉龙,银白的鳞甲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威严神圣;北面的黑山有如面目冷峻的武士,钢铁般的身躯,矗立在那儿,守卫着祖国的边防。嘉峪关就雄踞在其间,“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在林则徐的眼里,雄关虽险,但是也只险在形上,对于戍边的战士来说,这险算不了什么,保家卫国,比什么都重要。是的,没有跨越比这更险峻、更高的山峰了。

往者已矣,不可追也。

嘉峪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它不仅是军事防御的关隘,经历过频繁的民族战争,更是和平交往的要道,蜚声中外的丝绸之路就从此经过。由此我知道了,中国绵延几千年的历史,就像这一块块的城砖一样,巍峨蜿蜒,傲然雄踞,越垒越高,虽斑驳沧桑,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东西愈加焕发出了它神圣的辉煌。

敦煌莫高窟

一路向西,一路向西。

车行驶在一望无际的沙漠公路上,什么都没有,有的只是沉睡的寂寞和孤独。

前边谅是莫高窟了。

这,就是吸引我们努力向前急驶的重要动因了。

佛、窟、飞天、大漠、落日、长河,我来了,我在秋天身披黄沙来了。

对于莫高窟,我只在画册上见过,在电视上见过,这次是真正走近了。

到达莫高窟时,时值正午。

黄沙之中,几只沙柳在轻拂着,阳光柔柔地照在地上,一切都显得那样的安静与肃穆,安静得有如沙子自然的流动。在沙漠这个时光的沙漏中,我们丝毫感觉不到时光的移动,一切都静止了下来,包括阳光,包括脚印,包括风,包括空气中那一丝丝的干燥。

在大漠深处,我想找一处可以安放心灵的地方。莫高窟静静地安坐在黄沙之中。犹如一页翻开的黄色纸页,上面写满了难懂的经文。

在莫高窟,我丝毫没有感觉到飞沙走石,丝毫也没有感觉到黄沙漫天,在大漠深处的莫高窟,静若处子般地坚守着,以大胸怀向世界敞开,管它东南西北风,我自岿然不动。在甘肃的这几天,走了很远的行程,终于找到了这个让我心灵可以静下来的地方,只有真正地来到莫高窟,才能真切地感受到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苦旅。

“好难得的一次小雨哦。”小王是我们的导游,她说感谢我们从四川给她们带来了这次清凉。我佩服小王的机灵与智慧,她懂得怎么让游客们感受到喜悦的方式。真的,如小王所说,她们这儿已经有好久都没有下过一点的微雨了,她们对于雨的记忆是有限的,而我们到来之时,敦煌的确下了一点的小雨。这点小雨在我们看来,简直微不足道,可对于敦煌来说,那简直就是贵如油。小王说,整个夏天,敦煌几乎没有下过一次雨,而这次雨虽然小了点,但也让敦煌清凉许多,驱赶了大漠连日来骄阳的灼热。我暗自庆幸这次不期而至的小雨。

我曾在余秋雨的散文中仰慕敦煌,我曾在课本的描写中认识敦煌,我曾在厚厚的典籍中寻觅敦煌,而敦煌的莫高窟,一直又是我内心神圣的向往。

一路聆听下来,我的脑海中装下了敦煌太多的东西。

在敦煌的每一时,每一刻,我们都仿佛在经历一些传说,而敦煌不是传说。敦煌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灿烂的明珠,是一座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宝库,在中国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一直闪烁着绚丽夺目的光芒。

我很佩服那位最先在敦煌开凿洞窟的名叫乐尊的和尚,他那随意的一点,就出现了万道金光,就像一滴甘露,洒在了大漠的深处,长出了这片绿茵,长出中华文明千年的艺术瑰宝。我不知道当时出现在敦煌三危山的那万道金光是不是海市蜃楼,但我们可以想象,出现在乐尊和尚眼前的肯定是一派极乐的世界。正是那万道神光将乐尊和尚指引,这片东方的乐土,是佛的化身,天女散花,飞天仙女,佛光普照,乐尊和尚的坚定信念一直支撑着他,他要将佛的神示传达到人们的心中,他要在三危山对面的鸣沙山上开凿出石窟,来供奉佛像。

于是,有人来响应了,于是,应者云集,有的是经过丝绸之路的富商,有的是附近外出闯荡的人。他们在异地他乡艰苦创业,然后衣锦还乡后,都要在这里供拜他们的幸运之神。就这样相继经历了10个朝代,共1000多年时间,敦煌开凿出了大量的石窟,虽经经历了风雨的剥蚀,人为的损坏,但最终还是形成了这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奇观。

远远望去,背靠鸣沙山的莫高窟与我们想象还是有着一定的差距。在大漠深处,这是一方净土,不高的沙山上,黄沙漫漫,那个个大小不一、不规则的犹如蜂巢一般的石窟,洞洞相连,上下错落,密布崖面,不甚壮观,也谈不上美丽。我只是一名虔诚的朝圣者,在这一个充满强烈宗教氛围的佛国世界,对着神佛膜拜。我是对着中华文明的敬畏而来,也许我从这些文明的片羽中感受不到太多的东西,也许我作为一个礼拜文明遗迹的匆匆过客,前脚走后,浅浅的脚印就会被无情的大漠不留一点痕迹地轻轻地无声地抹去。

但我不遗憾。

一个洞窟就有一个佛教故事,大多是对西方极乐世界的想象。洞窟中最多最好的形象就数飞天了,仙境缥缈,仙乐阵阵,飘带飞舞,这些飞入天堂的仙女,脚踏彩云,手捧鲜花,自由自在,是人们对生活寄予的希望;还有举世闻名的反弹琵琶图也让我震撼,演奏的仙女两手向后,左手偏高,拿住琴柄,右手微低,抚着琴弦,略向右倾斜,右腿抬起,跷脚,左腿支地,弯曲,微笑,飘带在身边轻轻吹拂。有谁试过反弹琵琶?常人肯定是不能的,能够反弹,肯定是神仙无疑了。在九层楼,窟中大佛神态慈祥,双手指尖略微上翘,右手抬起,为好运连连之意,左手抚膝,为一生平安之意;弥勒佛像耳垂于肩,佛身袈裟色彩鲜艳,佛身自然得体,佛光照耀,非常的威严庄重,艺术价值更是无以言表。藏经洞中,道士王圆录在缓缓地叙说他的发现。这个沉睡了几千年的洞窟,在被打开之后,便遭受了一场场浩劫,文物散遗到世界各地,这不得不说是中华文明的一次巨大损失,用余秋雨先生的话说就是:“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伤口在滴血”。是的,那流下的血就如西边血色的彩霞,深深地渗入到黄色的沙漠之中了。

敦,大也,煌,盛也。敦煌莫高窟,就是一部宗教煌煌的演绎史,是一个有着近两千年历史的旷世奇葩,现完整保存的就有从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个朝代的洞窟490多个,壁画4.5万平方米,彩塑2400多尊。其中壁画是莫高窟艺术中的精品,规模宏大,题材广泛,艺术精湛,无与伦比。尽管现在洞窟中还有着不少的人为破坏痕迹,但是值得庆幸的是,莫高窟处于西北边陲,尽管曾遭到浩劫,但总算还是保存了下来,所以我们今天还能见证这中华文明的奇迹,不能不说是幸运。

莫高窟,可以说这是一个奇迹,是一个戈壁的奇迹,是一个大漠的奇迹。

在中国西北边陲,在大漠深处,在敦煌这片绿洲上,莫高窟就是一颗璀璨明珠,创造了并正在创造着敦煌历久不衰的文明传奇经历。

鸣沙山

相信有沙山,相信有会鸣叫的沙山。

每一次出行,我都会做一些功课,比如查一查一路要经过的地方,查一查要去的地方的风土人情。而对于鸣沙山,这些功课基本不用查,在之前,就有无数的信息进入到了我们的脑海中,而且长久地固定下来。因为我们已经在电视上,或者电影里,记住了鸣沙山的这些影像:丝绸之路,茫茫大漠,沙峰起伏,无边无际,一路商队,牵着骆驼,踽踽前行,驼铃声声,空灵悠远,一行行脚印,弯弯曲曲地延伸在大漠深处,满眼的黄,满眼的沙,满眼的冷,满眼的峻。

一路向西,我总想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诗,相信大凡到了大漠的人都会有这种感觉。几天来,我们都在戈壁滩上奔驰,在西北边陲,在敦煌,在腾格里沙漠边缘,真正地体验到了什么是茫茫戈壁,什么是浩如烟海。在这沙漠深处,在敦煌市南郊,我们到了沙漠行进的驿站——我们仰慕已久的鸣沙山。

时至下午,明晃晃的阳光照在黄沙之上,紫外线非常强烈,晒得皮肤生生地疼。黄沙的黄,黄沙的热,黄沙的亮,黄沙的形,黄沙的净,黄沙的细,使我们无比兴奋,租一副黄红色的鞋套,租一匹双峰骆驼,向沙漠深处出发,向沙山之顶进发。太阳向西方斜去,面光的沙面热浪耀眼,背光的沙面平静如洗,骆驼经过无沙的路面,尘土飞扬,踏上细细的沙面,沙面便留下行行零乱的脚印。沿途有沙漠车在肆无忌惮地驶过,巨大的车轮在沙山如履平地。我想尽管沙漠车快速无比,毕竟还是有耗完油的时候,只有胯下的这匹沙漠之舟,才是行进在沙漠的不竭能源。望着身前身后的驼队,望着周围的漫漫黄沙,“耳边响起驼铃声”的歌声如犹在耳,有一人无意哼起,于是所有的人都随声附和。

这是我第一次骑骆驼,也是我第一次骑骆驼行进在大漠之上。骆驼高耸的双峰让我们感觉到非常安全。我选择骑在这个驼队的头匹骆驼上,前方走着一位引路人,骆驼温顺地跟着引骆驼的人走。我跨下骆驼的颈脖上挂有一个驼铃,骆驼每迈一步,驼铃就发出一声清脆的铃声,走得急,响得快,走得缓,响得慢。我们都不愿快速地通过,让骆驼走慢一些,我们要在大漠之上留下我们长长的背影。这些负重的沙漠之舟喘着粗气,嘴里不时反刍,就像牛的反刍一样。来到鸣沙山的登顶处,骆驼全部都停了下来,只见它们前脚弯曲跪下,身子前倾,我们的身子便也不由自主向前倾去,随后骆驼后腿也弯曲跪下,整个身子匍匐下来,于是我们也顺利地下到沙地。等我离开骆驼后,我所乘骑的这匹骆驼四仰朝天,长长的驼颈平平地伸躺在沙地上,一动不动,把我们吓得还以为骆驼累病倒了,问了牵骆驼的老人,才知道那是骆驼伸懒腰,它也要休息一下。

登上鸣沙山顶,太阳已经向西方斜去。此时沙山的热度已经下降了许多,我们坐在黄沙之上,已经感觉不到那种灼热了,把手深深地向沙里插去,抽出来,再插进去,细细的黄沙已经附着在手臂上,抓一把沙,突然向同伴撒去,不料自己也被同伴袭击,一时引起了一阵沙战。此时很多人什么都不顾了,有的在沙里打滚,有的摆上姿势让同伴拍照,有的干脆躺在沙上,让同伴们向他身上掩沙。埋在沙里,感觉很沉很沉,眼望西边的阳光,那缕缕金色与沙山的黄色把人的脸庞映照得褐黄褐黄。山下还有不少人向沙山顶端上来,人也越聚越多。

“滑沙去!”

“好”。我们都翻起身来,坐上编织的竹筏。竹筏后有人一脚使劲蹬去,竹筏就慢慢地向下滑。原以为竹筏下滑速度会很快,不料,竹筏在沙上运行的速度却非常缓慢,而且越来越慢,滑到中途,居然停下来了,而后面同伴们又滑了下来,正不知所措,急得用手当桨,插进沙里,身向后仰,使劲向后推去,竹筏才又继续向下滑去。

“咔嚓!咔嚓!”有人在给我们照相了,我想,这种狼狈相一定非常的不雅。管他呢,到时下山去看看有没有拍得好的,顺便带一张回去纪念。

鸣沙山,是如何得名而来?我不知道,鸣沙山会鸣叫吗?先前的疑问一直未解。

此时,我坐在竹筏上,内心的担忧与喜悦随着竹筏的下滑,仿佛觉得就有一种声音,缥缥缈缈地传来,有如丝竹弹鸣,或如微风吹动树叶,也或如远方幽林传来的虚无钟馨之音。有一丝丝,一缕缕,慢慢地在我脑中浸润开来,进而混合开来,进而大了起来,进而竹筏与沙面的摩擦之声也混合进来,形成了混响,再后来,声音仿佛更大了起来,合着我们到达目的地的欢呼声。哦,鸣沙山的鸣是这样产生的,这种声音是天籁,是自然中最美妙的乐章。这种乐章只有在安静的状态下,用心才能真正地体验到。

沙漠的暮色来得很快,刚刚还是明亮的天空,瞬时就暗了下来,再次回望一下鸣沙山,黄沙的单纯和高贵气质就显现出来了。无意苦争春,黄沙漫漫,天然曲线,不蔓不枝,外表柔弱,内心坚毅,包容心怀,千年如此。

其实,我们都是尘世里一粒不起眼的沙,只要聚在一起,就会形成这么强大的气场,征服所有的一切。当生活中所有的坎坷与不平来临时,黄沙就会长鸣一声,将这一切从艰难困苦中轻轻地抹去,不留一点痕迹。

月牙泉

一路继续向西而进。

我们到达月牙泉时,月亮已经挂上西边天际,天还没有黑下来,我们已经看到月牙泉了。

就那么一弯月牙,孤守在大漠深处。

就那么一弯月牙,在大漠中翡翠般镶嵌。

就那么一弯月牙,缔造了大漠中的千年奇迹。

月牙泉,在鸣沙山侧,好似月落大漠,泉在流沙中,月牙映沙山,干旱不枯竭,风吹沙不落,一湾清泉,微风吹拂,涟漪荡漾,亮如琥珀,碧如绿玉,蔚为奇观。

我一直有个坏习惯,每到一处都会想着去寻找一些典故或者找一些相应的诗句来印证。这不,一首古诗跳了出来:“晴空万里蔚蓝天,美绝人寰月牙泉,银山四面沙环抱,一池清水绿漪涟”。这就是对月牙泉的真实写照。月牙之形千古依旧,从未改变过,处于流动沙山之中而不掩于沙,古潭老鱼,食之不老,月牙泉不愧被称为天下沙漠第一泉。

站在月牙泉边,可能我们都想去探究月牙泉不老的秘密,沙丘在不停地流动,月牙泉的水源何在?月牙泉,如梦,似谜,我一直在想,肯定许多人都这样在想,在这流动的沙丘之中,一牙清泉,怎么会如此坚韧地存在着?那茫茫大漠怎么就不把这泓清泉吸收了去呢?那漫漫飞沙怎么就不飞向这小小的一牙泉水呢?可能正是因了这一神奇,月牙泉才如此的迷人,如此的神秘,如此给人以遐想,如此把我们的疑问延伸开去,如此给了我们那么多的传说。

天色逐渐暗了下来。

那牙泉弯弯地闪亮着。对于月牙泉,有疑问是肯定的,经历水火两重天,在大漠,在敦煌,在鸣沙山,一年之中降雨量不到200毫米,天气奇热无比,地表温度足以将鸡蛋烤熟,可就在这种环境之下,这弯月牙泉竟然存在了数千年。沙与水的和谐共处,热与凉的天然组合,燥与润的绝妙融合,狂与静的彼此交融,就那样在大漠深处演绎着,经久不衰,我们不得不佩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看那,看那,月牙儿泉,想哪,念哪,月牙儿泉”。田震的歌声不时萦绕在我的耳畔,有朋友说,月牙泉存在不了多久了,现在应该抓紧去看,不然,今后可能看不到了。“月牙泉到底干枯不?”我一直也有一种疑问在心。不过我还是固执地认为,月牙泉不可能消失,大自然有大自然的规律,阴与阳,盛与衰是相辅相成的,这形成了几千年的奇观,怎么可能说没就没了呢?只要我们不要去肆意地破坏,懂得去呵护,去保护,去爱护,这一自然奇观定会有更加灿烂的未来。

太阳早已经西下了,月牙泉周围高高的沙山,已经暗淡了下来,在两沙山顶部的交融处,万道霞光直照天宇,月牙泉就显得更加的凝重了。一天的炽热已然退去,只有月牙泉的碧蓝还映在我们的脸上,这月牙似的小湖显得更加的神秘与幽静。沙山上还有不少人在滑沙,一道道深深的印迹在光滑的沙面上不断延伸,有如喷气式飞机在天空留下的气柱一样。沙子发出鸣响,犹如幽幽琴弦之声,又犹如丝竹鸣弹之声,绕梁三日而不绝。

据说月牙泉的水域面原来也还是不小的,虽然月形不改,但水面宽阔,水也较深,碧波荡漾,鱼翔浅底,水草丰茂,与鸣沙山相映成趣。只是后来,随着自然环境的恶化,旅游的过度开发,有一段时间,月牙泉的水源枯竭不少,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是的,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月牙泉这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瑰宝,我们一定要加以爱护。

如果月牙泉消失,那消失的不仅仅是一泓清泉,也许消失的就是我们整个人类的宝贵记忆。可以说,所有人都不愿这一沙漠奇观消失,这泓美丽的清泉,历经千万年的风吹日晒,以及扬沙的侵蚀,到现在还能够独善其身的保持着一种气质上的大气和桀骜,保持着一种精神上的清心寡欲以及淡定和从容,保持着一种意志上的无所畏惧和优雅。实际上,月牙泉就代表着一种精神,代表着一种意志。当我们遭遇人生挫折时,当我们疲惫不堪时,当我们满腹委屈时,只要我们来到这泓泉边,与沙与泉与自然面对时,那股清凉,那扑面而来的沁人气息,就会涤荡我们的心灵,冲去我们满身的污秽,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再一次的解脱与升华。

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朋友说来吧,到新疆来吧。

我说行,给我准备好吐鲁番的葡萄。

没问题,吐鲁番的葡萄多的是。

与朋友说起新疆,说起吐鲁番,首先想到的就是那一串串亮晶晶的葡萄。

这是我第一次去新疆,是在吐鲁番葡萄成熟的时节去的。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吐鲁番的葡萄熟了》这首歌,我也是在这首歌中想象并认识、了解到了新疆,了解到了吐鲁番,并记住吐鲁番的葡萄的。

葡萄处处有,并不是稀有物种,但是吐鲁番却是因了葡萄而出名的。

这个时节的新疆还很热,我想葡萄的成熟就是借助了这份热量来完成的。

去吐鲁番,必去葡萄沟。

葡萄沟位于吐鲁番盆地低洼处,这里气温高,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特别适合葡萄生长。车继续深入,我们到了峡谷里的火焰山,这里是电视剧西游记中拍摄火焰山的峡谷,是一条南北长约八公里、宽半公里的溪沟。由于炎热,峡谷里没有植物生长,全是红色石谷层,那些泥土看上去就如燃烧的火焰一样,这就是传说中孙悟空借芭蕉扇熄火的著名火焰山。

一直盼望早点见到传说中的葡萄,车还在向纵深开进。这条沟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这里的地下水贮量逐渐丰富,可以看出,泥土也有些温润起来,时而可见沟内有溪流淙淙流过,水质尤为纯净。溪畔葡萄架的铺设有如一波一波的绿浪,层层叠叠,将沟厚厚的覆盖。这里的葡萄种植都是以家为单位,家家种葡萄,加工葡萄制品,同时也销售葡萄。去新疆旅游,都会去葡萄沟,去葡萄沟,一般也免不了去“家访”。开始听到这词还不理解,去了后,才知道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每家每户都有成规模的葡萄园,这里的老百姓就是靠葡萄生活,葡萄是他们家的支柱产业,可以说,这也是他们的唯一产业了,事实上他们已经将葡萄看成是他们家庭的一员了。

车子还在绿浪间穿梭,不时还可见到一些散客在路上走动,偶尔还可见到漂亮的维吾尔族少女的身影。农家村舍错落有致,极具民族特色,房前屋后花草树木点缀其间。在这些花草树木之间,有一种树很特别,高高地秀于其他树木,那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白杨林。这是当地比较常见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枝叶向上,一点也不旁逸斜出,直插云天。从远处看,白杨林的树叶在微风中翻卷,正面与阴面会呈现不同的颜色,煞是好看。

“看,那些土坯房就是用来晾葡萄干的。”有人指着一座座四面透风、黄土垒砌的房子说。

房前屋后就生长有一蓬一蓬的葡萄。葡萄叶很是茂密,不透风,宽大的叶面遮住了正在生长的葡萄,单从葡萄架外看,几乎看不见葡萄。

车内开始活跃起来,有人小声地哼起了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我们的心儿真的醉了……

是的,我们到达吐鲁番时,葡萄已经熟了。

车刚停稳,我们就急忙下车,钻进一处葡萄园。茂密的葡萄藤将通道遮掩得密密实实,一串串葡萄密布其间,有的葡萄晶莹如珍珠,有的鲜艳似玛瑙,有的碧绿若翡翠。阳光斑驳地透过葡萄叶,闪烁着诱人的光泽,从空隙间落下来,掉在地上,落在游人的头上,照射到葡萄上,如梦似幻。这天气也真爽,即使外面再热,只要站在葡萄架的阴凉处,就一点也感觉不到热。清风徐来,葡萄叶发出哗哗的声响,如一曲美妙的音乐,那成串的葡萄就在这天籁之声中快乐地成长,那情景,就如维吾尔族少女们在翩翩起舞。正是这种环境,造就了这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我想。头碰到葡萄了,满满实实的感觉,柔软、晶莹、剔透,那大颗大颗成串的葡萄从葡萄架空隙中钻出来,密密地向下坠来,沉沉地吊在那儿,只要你一张口就能吃上。

“好诱人哦。”我头向上仰,微微张嘴,欲含未含,咔嚓,一张大头像就定格了下来。我打开微距拍摄,大肆地把那些下坠的葡萄拍了个够。

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熟了两千多年了。《史记·大宛列传》有记载,说早在张骞出使西域时,就发现了吐鲁番在种植葡萄。到南北朝时,吐鲁番已经成为重要的葡萄种植基地了,是东西文化和商贸的交流,使得种植葡萄的技术早早地传播到吐鲁番,加上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吐鲁番的葡萄闻名于世。其中最著名的当数新培育的无核白葡萄,另有硕大的马乳葡萄,以药用为主的琐琐葡萄,还有红葡萄、喀什哈尔、黑葡萄,以及从国外引进的艾麦纳、无核紫、无核红、玫瑰香,等等,把吐鲁番葡萄的种类推向了极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吐鲁番可以堪称“葡萄博览园”。

我仔细观察了一下,吐鲁番的民房多是土坯房,一排挨一排,家家大院里都有高高的葡萄架,最荫凉的地方总有一张四四方方的睡床。

“你们晚上都在这儿睡吗?”

“是呀,外面睡觉凉快,我们就喜欢在屋外睡。”

“外面没有蚊子?”

“很少的。”

“那下雨怎么办?”

“我们这儿很少下雨的。”

是呀,你想,夜不闭户,睡在一张宽大的木床上,看月光透过葡萄架,斑驳地照在葡萄上,照在地上,照在人的脸上,那是何等的逍遥,那是何等的自在。

吐鲁番维吾尔民族的热情好客,只有真正体验,才能感受到。

我们男女宾客盘腿分坐在一排长长的铺满绒布的矮桌上,桌上摆满了葡萄、糖果、鲜花等,专供客人随意品尝。

旋律优美的音乐响起来,美丽的维吾尔少女舞起来,帅气的维吾尔小伙跳起来,我们也跟着转起来,“嫁给我好吗?”“我妈不同意,我爸不同意,只有我愿意!”当调皮的维吾尔小伙把舞蹈的肢体语言一一介绍给我们时,引起了大家的一阵阵哄笑,“家访”也同时走向了高潮,我们的心都如葡萄般甜蜜。

“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耳边飘来这首歌,这首我们最为熟悉的歌,我仿佛看见克里木参军去到边哨,临时种下了一棵葡萄,果园的姑娘啊阿娜尔罕哟,精心培育这绿色的小苗……吐鲁番的葡萄熟了,不仅仅阿娜尔罕的心儿醉了,我们的心儿也醉了。

交河故城

阳光暴烈的程度,会远远超出你的想象。

在夏秋悄然过渡的时节,交河故城的遗址上只见白花花的阳光。

我没有准备伞,也不想打伞,此时我正冒着如瀑泻下的满地阳光,站在交河故城之上。

新疆之大,之辽阔,我是这次才真正地感受到。车在戈壁之上整整跑了一天,都未能见到村庄模样,更别说是城镇了。车窗外,几乎见不到一块像样的土地,要么是些黝黑黝黑的戈壁,或者是些砂石铺就的地,这些都是无法称为土的地,更别说种植庄稼了,那么广阔的大片戈壁,也根本无法让人生存。一大片一大片的荒凉都在车窗外一闪而过,满满地堆满了我的脑海。

曾经很固执地将新疆定义为一片荒凉之地,生长不了什么历史,直到见到交河故城,才彻底地改变了我对新疆的偏颇印象。

交河故城就这样屹立在大漠之中,不管你来还是不来。

很难想象,一座泥砌的城池经风沐雨,能够保存几千年。

很难想象,一座城池在沟壑纵横的大地上仿佛被雕刻出来一样。

很难想象,一座城池居然是深入黄土,这是一座一寸一寸挖掘出来的城堡。

站在观景平台之上,我极目眺望整个交河故城,我发现遗址就如矗立在吐鲁番盆地的一座巨型盆景或者是巨型雕塑,在这里,曾经演绎过无数惊心动魄的朝代更替,现在,一切都远去了,一切都归于寂静了,只剩下满地的阳光和这累累的砂石城堡,还在坚守。这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城,是古代城市的标本,是城堡中的城堡,是古代建筑中的绝代精品。

可以想象,在故城兴盛之时,这里定还有着大片的绿洲,人们安居乐业,百业兴旺。然而,又是什么将这一切改变了呢?这些城堡还能保存多久呢?一切都是未知。

太阳明晃晃地照在遗址之上,这里的干旱是出了名的。吐鲁番素有火洲之称,是全国最热的地方之一,一年之中极少下雨,暴烈的阳光犹如钢针一样地将整个吐鲁番包裹了进去。城堡中的沟壑里流动着的都是黄沙漫漫,黄沙反射着太阳的光线,把相机的对比度和曝光值都弄得无所适从,交河故城就静静地躺在黄沙之中,焕发出黄色的光芒。周围几乎没有一点风,也寻找不到一棵树,哪怕一棵小树,满眼的黄,满眼的金,让我们都仿若进入到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之中。我们就是沙漠之王,那些伏在地上的小黄土峁,就是我们的臣民。

阳光一尘不染,整个故城非常的洁净,非常。

“看,那儿有一丛草。”

果然,我欣喜地发现路旁还长有一些零星的草。

“那是什么草?”

“不知道。”

我不得不找故城的工作人员问个究竟。

“骆驼刺呀!这是大漠最常见的一种植物。”

哦,我终于知道了骆驼刺,知道了在茫茫大漠之上,只有这种草才是最顽强的。骆驼刺的叶子已经退化为刺了,不用说,这是植物保护自己的一种本领。叶子蒸发水分较强,这些骆驼刺的叶子为了保护好珍贵的水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在大漠深处逐渐进化成一种刺。这几天从大漠经过,几乎都只能见到这种植物,至于其他植物,要在这种高寒干旱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几乎没有可能。

浑身上下的汗就如阳光一般倾泻下来,地面仿佛都要融化开来,在遗址之上,找不到可以遮阴的地方。

尽管少雨,但是并不代表无雨。据说故城经历过几次雨水的冲刷,不少的城墙都垮塌了,我们也只能从其中的一点点的原貌上去想象曾经的辉煌。在保护得较好一点的城堡中,我们能够发现这些城堡工事设计非常巧妙,构筑坚固,土坯的颜色是一种原始的苍黄,黄土颗粒粗糙,夯得实实的土坯墙,在岁月的侵蚀下,尽管有些斑驳、衰弱,如一位负重的老妪,脸上布满了风霜刀刻的皱纹,但仍然能够让我们感受到昔日的繁华。

边走边看,我们都被这些近乎巧夺天工的技艺折服,请原谅我笔的无力,我无法一一地记叙和想象这些遗弃在遗址的过往,只余下一路的沉重和叹息。

“如果再不来看,也许等不了多久,这些城堡就会消失。”旁边有人在小声地议论着。是的,斑驳的城墙,漫漫黄沙的侵蚀,这座存在了几千年历史的古城堡,如果再不加以爱护、修缮,也许若干年后,我们就无法目睹城堡的全貌了。

几条大型的沟壑环城而下,可以想象这些都是由于过去水量充沛而在故城留下的痕迹,因此,故城遗址被称之为交河。

登上交河台地,这是整个故城的最高点,整个城堡一览无余,只见城堡林立,非常宏大,气派,而临街厚厚的生土层便成了高大的墙。交河故城就建在这块橄榄型的黄土地上,高踞于城堡中心宽敞的台地就是宏伟的官署办公地,建筑形式多为深掘入地下,不需要一砖一瓦,而房屋功能齐全,避风遮雨,冬暖夏凉。故城的东城区是曲径幽深、屋舍密集的居民区,西城区是建筑简陋的贫民区和商市、手工作坊,南城是深宅大院、高楼宏宇的官僚居所,北城区是寺院区和墓葬区。

如今的交河故城,看上去是非常的荒凉,凋零,千疮百孔,了无生机,到处残垣断壁,折射出了故城的兴衰更替、起起落落,很让人产生那种极度的沧桑感,我们的心情也随之穿越时光隧道回到了那远古时代。据史料记载,2万年前,这里遍布着人类的足迹,充满了勃勃生机,在交河沟西沟北台地,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的距今2万年的旧石器晚期石器。从古老的文明源起到氏族社会再发展为城邦文明,从幼小的城市萌芽,到城市的鼎盛再到衰亡,考古学家都在交河找到了可靠的证据。交河故城洞106孔,烧制陶器的窑址5处。全城街道现存3869米,有4座城门,9条便道。城中有52座寺庙遗址,316口古井,2座商市,13个民坊。而兴盛时的交河故城要比这大得多,由于洪水的冲刷,许多建筑都崩下崖体。交河最为繁荣兴盛当属公元6~7世纪,目前城中大部分遗存均属这个时期所建。

边走边想,为何在这样的地方,却有着这样兴盛的文明呢?经历多次战火的故城为啥还保持这么完好呢?先祖们的智慧与创造能力怎么能这么强大呢?耸立于此的交河故城在舒缓地向我们讲述这些疑问。

大漠漫漫,茫茫戈壁,驼铃声声,东西文明就因为丝绸之路而在这里交融,多种文明在这里荟萃,多种观念在这里交汇,多种历史在这里烙印,多种习俗在这里熏染,因此形成了交河故城多姿多彩的文化,使这处于西北边陲的交河故城充满了勃勃的生机和活力。

交河故城,鼎盛于战争,也毁灭于战火。

站在婴儿坟遗址前,每个游客均发出哀叹唏嘘。交河史其实就是一部战争史,在多次的抗击外族的侵略中,婴幼儿是最深的受害者,他们是战争的牺牲品,在城破之前,为了不让他们落入敌人之手,国王下令将城内所有婴儿尽皆杀死,然后埋于一处,可以想象当时的战争是多么的残酷与惨烈,我们都仿佛听见了婴儿们那无助地哭嚎,看到了婴儿们那惊恐的眼睛,天阴地暗,风沙惨淡,日月无光,整个交河一片哭泣。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废墟,是历史长河中轻轻掀起的一簇簇斑斓的波浪,自有其崇高的历史价值和深邃的人文内涵。从藏地密码、楼兰遗址,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等古文明,他们都和交河故城一样,无不放射出令人炫目的迷人光芒。

盘桓在交河故城的废墟间,盛唐边塞诗人岑参“暮投交河城,火山赤崔巍。九月尚流汗,炎风吹沙埃。何事阴阳工,不遣雨雪来”的诗句如犹在耳,踏着古人的足迹,去触摸一下远逝的历史,感触远逝的声音,交河故城,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思考。

同类推荐
  • 危巢坠简——许地山作品精选

    危巢坠简——许地山作品精选

    本书是感悟文学大师经典,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本套图书格调高雅,知识丰富,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权威性和系统性,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收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装备陈列。
  • 大学史记(“民国大学与大师”丛书系列)

    大学史记(“民国大学与大师”丛书系列)

    本套丛书《民国大学与大师》,以详实而生动的史料、全面而独到的视角,邀你一起走进晚清与民国时期国学与科学大师们富有个性、既伟大又平凡、传奇而精彩的世界,包括他们的上学、留学、教书、长校……其内容丰富,情节曲折,语言通俗,可读性强。丛书分为名家上学记、名家留学记、大师讲书记、大学校长记4卷。由青年学者朔之北、青年作家许毕基等人撰稿。
  • 大伟品水浒

    大伟品水浒

    本书由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明星警察王大伟编著。从现代法律的视角品读古典名著《水浒传》,解析《水浒传》中的相关法律问题,破解犯罪密码,是一部预防犯罪的宝典,加强个人防范的手册,为人处事的百科全书。
  • 解放兖州

    解放兖州

    我军攻占了兖州这一津浦路中段的战略要地,共歼敌63600余人,其中俘敌44700余人,毙伤敌18900余人,解放了兖州、济宁、汶上、宁阳、曲阜、邹县、滕县、肥城、泰安、新泰、泗水、章丘等12座县城,控制了津浦路徐济段350多公里的铁路线。
  • 春底林野:许地山散文

    春底林野:许地山散文

    许地山散文以其特有的宗教情结,短小的形式,丰富诡奇的联想,深邃的人生哲理,精彩地表现了他散文创作的独创性。其选择题材和创作技巧别具一格,不仅开拓了新文学的描写领域,同时也丰富了新文学的创作方法。本书收录了许地山散文创作的精品,读者可以感受到这位作家细腻的情感和浓郁的文人气息。
热门推荐
  • 释天迷卷之饮鸩剑

    释天迷卷之饮鸩剑

    剑杀人,人寻剑,饮鸩止渴,剑可怕,还是人心诡谲,万千变化?长生卷,西王母,青鸟传书,那只是一双看不见的手,模模糊糊的指点了几下方向,一卷长生,让人趋之若鹜,不,飞蛾扑火。有人做局,有人入局,有人破局。君不闻,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都说我命由我不由天。但是天命起比人们心中的欲望又如何?释天迷卷互动交流群:160981772欢迎大家进来打闹玩耍,开心就好
  • 禁忌界限

    禁忌界限

    所谓的天空的颜色,并不是蓝色,而是黑色与白色交织而成。
  • 力量满值的魔法师

    力量满值的魔法师

    神说,世界不一定是你想的那样。事情的始末,永远都无法干涉。面对未知,不可一味的抹杀。
  • 混在娱乐圈里的二代

    混在娱乐圈里的二代

    当林枫再次睁眼发现自己居然变成了二代时。他又会在这个陌生的世界与熟悉的人面前怎么展现出自己的不同呢??
  • 闯闯破案记

    闯闯破案记

    本书是一本反映儿童现实生活的文学作品。主人公闯闯是一名六年级的男孩,作者试图通过闯闯的几个生活片段,塑造一个天真活泼、机智勇敢、顽皮淘气的儿童形象。另外,作者也用了一定的笔墨,塑造了闯闯的两个好朋友----伟伟和晶晶的可爱形象。本书具有故事性强、趣味性强和可读性强的特点,适合中小学生阅读。
  • 神秘王爷的妃

    神秘王爷的妃

    秦梦影,秦连国护国将军的嫡女排行第七,心地善良,天真可爱,又长得倾国倾城,受尽将军的宠爱,不料却受到了庶出姐姐的嫉恨,设计把她推下了荷塘溺水而亡。一个现代女子因为一个玉笛竟然穿越到这里,占用了秦梦影的身体,她时常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研究医术和毒术,苦练武功,又精通琴棋书画,但她不知道这个玉笛背后隐藏着惊天的秘密....小编第一次写作,如若写的不好请大家见谅,同时也请大家多提一些意见
  • 这是天

    这是天

    一本古籍,三大奇书之地书,其内不但有功法,还有术法、印诀。少年因此,走上了修仙路,其路漫漫其修远,你可曾迷茫?
  • 想与你相遇

    想与你相遇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在时空的荒野里,在星空的映照下,想要与你相遇。周沫与应书豪的相遇,是跨越时空的命定,是穿越人海的遇见。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遇上了也只是轻轻地说一句:“终于等到你”
  • 我们终归错过了

    我们终归错过了

    十岁璟皓哥哥我喜欢你十一岁璟皓哥哥我喜欢你……我累了
  • 从火影开始制造系统

    从火影开始制造系统

    修真功法《噬灵》+红后+虎符咒+空间戒指=打怪升级系统功能:人物面板,背包,打怪升级放入卫星!炼丹师灵魂!升级功能:地图,副职业炼药师。这是一个没有系统就制造系统,懒得升级就卖给诸天万界为自己升级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