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916000000038

第38章 老樊的愤怒

我们村有三百多口人,约有六十个家庭,但却有十多个家庭从事剃头这一行业,刘桂芝不是剃头行业唯一的女人,按照时间来说,她学得最晚,但是很遗憾,她们这一代剃头匠也是最后一代。樊爱民经常说的话就是:这个行业不光彩,社会地位太低,别说跟“商品粮”差得远,就是跟普通农民比着也差得远。确实是这样的,想当年,就是因为樊老爷子是个剃头匠才造成了樊爱民快三十岁才结婚,其他剃头匠的孩子基本上都是跟同行连理,这就是门当户对,我认识的剃头匠就有三个打了光棍。樊爱民还有个特点就是爱干净,即使穿着布鞋,鞋上也不会让人看出有任何灰尘;夏天也不会像其他村民那样穿着大裤衩和背心,而是规规矩矩地穿着裤子,上衣穿着衬衫;胡子刮得干干净净,梳着大背头。如果走在大街上,只看这身派头和行头,就不像个剃头匠,绝对被人误以为是位干部!很显然,现实总归是现实,他只是个剃头匠,不是位干部。樊爱民不喜欢剃头、讨厌剃头,只是为了生计学会了剃头,然后踏上了一条不归路,这条路到一九九五年已经走了二十六年。樊爱民经常抱怨:

“小孩哭哭闹闹剪个头发实在费劲;年轻人都去理发店了,根本不往这来;女人们不剪头发,头发长长了等着卖钱呢;中年人连个内裤都不洗,味道实在太大了;我的主顾就数老头最多,但最让人受不了的就是那些糟老头,平时也不洗头,脑油味能把人熏晕,也不刷牙,一张口,哎呀,臭啊,还有嘴里的痰随口就是一吐,恶心不恶心哪!还有一个老头头上都生疮了还来剃头,你说我这咋给他洗头?洗完头之后,我都不知道从哪儿下剪刀?”

但这些人毕竟是他的顾客,樊爱民无论多么讨厌他们,也得忍受。还有一些人也很讨厌樊爱民这些剃头匠,比如他们去赶会就要架锅烧水,锅子可以带着,但是水还得找人借,集上的人一看是这些剃头匠来借水大老远就摆手,意思是说家里水井坏了,没水!如果是店铺,自然是不会让他们摆剃头摊的,烧起水来烟雾缭绕,还一股呛人的脑油味,收摊之后还会留下一滩头发渣!当然剃头匠们也有自知之明,绝对不会在集市中间摆摊,自觉地离那些门店远一些,就连熟食摊、食品摊也避而远之。有时候,集市上的地头蛇或者工商部门来收管理费,其他摊位收一块钱,但剃头摊就要收两块钱,理由是“影响市容,制造垃圾”。樊爱民也很憋屈,要是理论吧,就赶人,最后还是选择乖乖交钱。生存,必须要学会忍耐;生活,必须要学会忍受;好像也没有其他选择了,时间长了,已经无所谓什么叫“忍”了。除了时间,樊爱民并没有付出什么成本,而时间对他来说恰恰不值钱,剃头的价格实在太低了,一九九五年,小孩剃头三毛,大人五毛,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挣二十多块钱,生意不好的时候恐怕连管理费都要赔进去。按照常理讲,樊爱民两口子应该可以挣更多的钱,但实际上,集市上除了那些“散活”还有“庄活”,散活就是收钱的,而庄活就是樊爱民承揽的一些村庄的剃头活,这些村民通常不交钱,只交粮食。樊爱民每月都会到村里去一次,把老少爷们召集过来,一个一个挨着剃,但有时候,有些村民不在家,就到集市上去找樊爱民,樊爱民当然也不能收钱。庄活是剃头匠最早的营生形式,这些庄活都是樊老爷子承揽的,樊老爷子与那些村民关系都不错,后来传到了樊爱民手里,小的村收几十斤粮食,多的收一百多斤,养家糊口还是不错的,到这一年,樊爱民就发现在集上干散活比庄活更挣钱。不仅如此,干庄活的时候,每到收粮食的时候总是会出现扯皮现象,有的说那一次你没有按时来村,头发都盖着眼睛了,也有的说他有一次没有剃,得把粮食扣掉一部分。即使如此,樊爱民也没有舍得把庄活停掉,毕竟还要养家糊口,哪怕挣得少一点,庄活却相对保险一些。

剃头并不是一件容易上手的手艺,这一年刘桂芝一直都是充当洗头工的角色,观察樊爱民如何剃头,但有些活确实不好学,比如刮光头,多年之后她也没有学精,所以只能给小孩和相对年轻一些的人剪头,后来他们夫妻俩干脆就这样分工了,樊爱民专刮光头,刘桂芝专剪头。

生意不好,收入自然会低,但生意好了,着实让人受不了,这就是职业病。一站就是一天,村里的剃头匠的腿都是裸露青筋,一摁就是一个坑,久久不能恢复弹性。那个时候,樊爱民和刘桂芝尚值青年,只是偶尔感觉腿疼,但樊老爷子,这个干了一辈子的老剃头匠就是另一番情景了,腿疼起来,呻吟声十分渗人,就像待杀的猪一样惨叫着,有时候服止疼片也没有作用,一连好几天都下不了床,稍微好一些的时候,加上疝气病,两腿岔开走路,一瘸一瘸地。

樊爱民偶尔也会腿疼,忙了一天腿都发抖,他不只一次地说:

“我是最后一辈剃头匠,下一代人如论如何也不能再干剃头了。”

曾经因为这个话题还跟人吵过架。白毛老师的村也是樊爱民承揽的庄活,有一次白毛剪头发的时候与樊爱民闲聊,白毛问樊爱民多大开始学艺,樊爱民说:“十四岁”,不识趣的白毛说:“小义这孩子今年有十岁了吧”。言外之意是说,再过四年樊小义也可以学剃头了。话赶话嘛,谁都会这么想。樊爱民打开剪刀,准备接着剪,一听到这,脸瞬间变红了,就像受了莫大的侮辱一般,把剪刀一合,使劲往地上一掷,剪刀恰巧扎在土里!然后径直走到十米以外的一颗大树下,点燃一支烟,蹲在那里,一言不发。白毛已经意识到语言的冒失,再看看地上那把剪刀入土三分,身上起了鸡皮疙瘩。其他的村民也想不到平时很和气的老樊怎么会突然发那么大的火,竟然没人敢上前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白毛的头发才剪了一半,戴着白色的围布,一向高傲、耿直的他笑嘻嘻地走到樊爱民面前,递上一支烟,樊爱民头一扭,不接烟,也不理会白毛,白毛略显尴尬,笑呵呵地说:

“老樊,咱都认识好多年了,我怎么可能是那个意思呢,我的意思是现在小义这孩子学习这么好,将来肯定能考上大学,不能在该学习的时候去学什么手艺。”

樊爱民转过头,脸已经不那么红了,扔掉手里的烟,接过白毛的烟,白毛一看樊爱民接了自己的烟,立即拿起火柴划了划,帮他点着。其他村民一看,氛围有所好转,也都凑了过来。

樊爱民问白毛:“你确定没那个意思?”

白毛说:“我真没那个意思,你也知道我教过的学生到现在还没有一个能考上大学的,小义这孩子是我的学生,也是我带的班里最好的学生,我还指望他将来考上大学,到时候我脸上多有光啊。”

其他村民纷纷点头附和,白毛毕竟是有文化的人,这番话说的樊爱民心头乐开了花,刚才的愤怒已经一扫而光。樊爱民也从兜里掏出烟,一一让给大家,然后请白毛就座,拔起剪刀,擦了擦,继续为白毛剪头。

后来,樊爱民说他没文化,只有剃头这门手艺,离开这门手艺就不能养家糊口了,这一辈子也就这样了,唯一的希望就是让樊小义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当上“商品粮”。但是这样一个农民,并不知道社会已经变化了,不久之后满大街都是大学生,而那些所谓的“商品粮”也转了型。这一年的另外一个事件也说明了这一点。

同类推荐
  • 来生守候

    来生守候

    每敲下一个字,我都可以深切的感受到内心的那种让我窒息的痛。等着我,来生,求你,等着我!
  • 随笔四少

    随笔四少

    鄙人大二,前几日经得兄弟大钱提起,让我大学生写一写对他这个失败兄弟的看法,回首二十余年确有许多感慨,倒不如著一篇不适言论来记载这些不堪的岁月。
  • 时间如梭流年似水

    时间如梭流年似水

    时间如梭,流年似水,根据作者童年真实故事编写
  • 给讨厌这个世界找满借口

    给讨厌这个世界找满借口

    某高中学生冉春失恋后考入省城的一所普通大学,大学里的精彩生活不仅没有帮助冉春走出失恋的阴影,反而使他变得更加孤独和自卑,在尝试交往了两个女性之后,冉春便打算把心里放不下的心结写在小说,同时准备着去日本发展的二手打算。期间好友魏海龙因家里生意问题多次找冉春谈心,冉春便同魏海龙以及高中好友张子风做起了小生意。善良懂事的杜梦会打算利用假期的空暇打工挣些生活费,便和冉春有了来往,并且心生好感,毕业前夕,收到了211大学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的杜梦会却意外得知冉春放弃读研究生的机会和打算出国的计划,便想办法留住冉春,却没料到好友张子风从中作梗使冉春误会了杜梦会。冉一春在过去的名字中间加了“一”字,如愿以偿逃离了生活的故土,前往日本。在日生活的冉一春很快完成了小说的创作。草草的结尾,不过是为自己编制的童话;尽快地发表,也不过是内心深处对答案的执着。在渴望成功和充满焦虑的时代里,冉一春一直挣扎着逃离记忆的折磨、试图掩盖内心深处的自卑。直到从张子风口中得知高中初恋女友和杜梦会两人的婚讯和近况后,才不得不选择重头再来。面对内心深处深深地自责,冉一春再次回到了国内……
  • 爱情公寓6之新的一年

    爱情公寓6之新的一年

    爱情公寓拆迁后大家各自离散,一菲小贤住进了新家,美嘉子乔带着宝宝在外租房,剩下的人也都想方设法的过着自己的生活,我们的故事就发生在这离别的一年后,他们和新的爱情公寓的故事就此展开欢迎各位回到爱情公寓!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