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伺候皇帝
有人说,袁世凯的称帝野心是从他让当时被称为“宪政第一人”的湘湖才子杨度等人组织筹安会的时候开始的。的确,袁世凯大规模的正式称帝行动,都是在筹安会成立之后进行的。
然而,事实上,袁世凯的称帝准备早在这之前的1915年就已经开始了。
只不过,这些准备活动更多是在舆论上造势,并试探和拉拢各种政治势力而已。而在袁世凯想要拉拢的政治人物之中,就包括了冯国璋、梁启超等人。
当时的梁启超,由于得到了袁世凯的支持,成功组建了进步党,因此,一时之间,与袁世凯原来的险恶关系得到了改善。为了拉拢梁启超,1915年的一天,袁世凯的大儿子袁克定专门邀请梁启超和杨度到府上参加酒宴。
最开始,袁克定说这个酒宴只是联络下感情,增进下友谊。可是,酒过三巡之后,袁克定竟然在酒桌上公然谈起了所谓的“变更国体”的话题,而且还不时地拿这个话题询问梁启超。至于杨度,袁克定自然不用去询问,因为杨度根本就是袁世凯称帝的“宣传部长”。
梁启超本来也以为这次酒宴就是一次平常朋友聚会,谁知竟然被问到了如此尖锐的问题,当时心中就感到十分惊讶和紧张。在梁启超看来,自从1914年袁世凯解散国会以来,不仅没有再次恢复国会的意思,而且还变本加厉,干脆把中华民国的国务院也给改成了政事堂,相应地,国务总理成了国务卿。这些举动,确实都有明显的复古变制的倾向。只不过,梁启超怎么都没想到,袁世凯竟然是想要称帝。
听到袁克定的询问,梁启超顿时明白过来,所谓“变更国体”其实就是要为袁世凯称帝铺好路。想到这里,梁启超惊出了一身冷汗,对袁克定的询问,他便借着不胜酒力未给予明确的回答。
从袁府回到家之后,梁启超十分焦急地思考着这个问题。此时的他,虽然被询问了上述的问题,却依然不敢相信袁世凯想要称帝。袁世凯一旦这样做,那将是一件会引起天人共怒、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情。
要知道,当时的中国虽然还有着深厚的封建皇权思想,但是毕竟已经经过了民主革命的洗礼,西方近代启蒙思想也已经深入民心。加上袁世凯本人,曾经也是推动废弃帝制的头号干将,因此梁启超才始终不肯相信袁世凯会称帝。他想来想去,最终觉得这可能只是袁克定自己的一厢情愿,并不能代表袁世凯的意思。
因此,在那次酒宴之后,梁启超一有机会见到袁世凯就向他委婉地进谏,从侧面试探和劝说。比如,此后梁启超曾经回广东新会家乡给父亲做寿。在此期间,他给袁世凯写了一封很长的信,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以及袁世凯个人的利益得失等角度,婉言劝告袁世凯不要有称帝的念头。
在信中,梁启超言词恳切地说道:“何苦以千金之躯,为众矢之鹄,舍磐石之安,就虎尾之危,灰葵藿之心,长萑苻之志。”换句话说,袁世凯一旦想要称帝,梁启超自然是要反对的。
尽管最开始梁启超对于袁世凯称帝这件事情有所怀疑,但是他在给父亲做完寿回到上海之后,却感觉到了一股支持帝制的思想浪潮。
当时,整个上海都在流传着“共和不合中国国情”的言论,这让极富政治敏感意识的梁启超深深觉得“无风不起浪”,这些思潮的背后肯定是有人在作怪。至少,是有人在进行刻意的舆论宣传,加上先前袁克定在酒宴上的那次试探性询问,就更加让梁启超放不下心了。
于是,刚刚回到上海,梁启超就来到南京面见冯国璋。他此行的意图很明显,就是想要从冯国璋这位袁世凯的心腹大将那里,摸摸袁世凯的真实意图。
然而,当梁启超见到冯国璋,刚刚说出一些试探性话语的时候,就发现实际上冯国璋也正在为此事发愁。不过,让冯国璋发愁的,不仅仅是袁世凯有称帝的可能性,而且还在于作为袁世凯的心腹大将,追随袁世凯出生入死那么多年,袁世凯有这样大的举动竟然事前没有让冯国璋知晓。换句话说,此时的冯国璋对于袁世凯心里到底在想什么,同样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两眼一抹黑。
就在梁启超前来拜访他的时候,冯国璋还在派人四处打听消息。因此,梁启超的到来,让冯国璋十分高兴。因为在冯国璋看来,此时的梁启超跟袁世凯走得还算是比较近的人物之一,或许能从他那里得到一些消息也未可知。
可是,当冯国璋听到梁启超的试探性话语之后,他顿时明白过来,梁启超同样是被蒙在鼓里的。不过,既然大家的情况差不多,而且都关心同样的问题,那么问题就有了可以协商解决的可能性。于是,冯国璋就详细地询问起梁启超先前的情况来。
很自然地,当冯国璋听说袁大公子曾经在酒宴上询问过梁启超对于“变更国体”的态度时,他心里确实相当的不舒服。
冯国璋的不满情绪,主要是因为:首先,他自认为是袁世凯的心腹,可是这样大的事情,袁世凯和袁大公子竟然没有征求自己的意见,反而去试探政治立场上不属于自己人的梁启超。
其次,抛开其他不说,就仅仅从冯国璋个人的利益角度考虑,一旦袁世凯称帝,那么按照帝制传统,袁世凯去世之后,掌握国家大权的自然是他的儿子,这样一来,冯国璋就没有了当上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机会了。
再次,当时的政治局势是,南方的国民党势力虽然经过二次革命遭到了严重打击,但是却依旧在蓄积力量,等待时机发动变乱。
更重要的是,像上文说的那样,当时的中国老百姓已经深受西方近代启蒙思想影响,民主共和观念深入民心。因此,一旦袁世凯违背历史潮流称帝,自然会造成政局的动荡不安。到那时,冯国璋坐镇的东南肯定不能幸免于难。
正是由于这些考虑,与梁启超商议之后,冯国璋决定和梁启超一起进京面见袁世凯,以心腹和老部下的名义,规劝袁世凯放弃称帝的念头。
就这样,冯国璋暂时离开南京,和梁启超一起来到了北京。然而,刚到北京不久,冯国璋还没来得及展开各种活动的时候,一些支持袁世凯称帝的人物都纷纷前来拜见冯国璋。
这些人之中,既有北洋将领段芝贵等人,也有杨度等一手策划袁世凯称帝的幕后推手。他们前来拜访冯国璋,意图很明显,就是要推举冯国璋代表北洋军全体军事将领,劝袁世凯“上进”,也就是称帝。
就在冯国璋不停地被这些支持袁世凯称帝的各路人马“骚扰”的同时,袁世凯这方面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称帝的舆论造势行动。
袁世凯按照事前的计戈Ⅱ,将分驻各省的将军和巡抚召到北京来,表面上说是汇报工作,实际上就是试探性地询问这些地方大员对于自己称帝的态度。
当然,老谋深算的袁世凯并不会傻到直接问这些人是否赞同自己称帝,他巧妙地换了一种说法,那就是看这些人是否同意变更国体。
十分自然地,在袁世凯的威逼利诱之下,除了极少数的地方大员表示将会坚决支持民主共和之外,绝大多数被召见的官员都纷纷表示中国当时必须变更国体,不然将会有更大的政治危机。其中,最积极的支持者就是奉系军阀张作霖。基于个人利益考虑,张作霖甚至“痛陈国家安危系于我大总统一人”,也就是说,整个中国的安危都在袁世凯的掌握之中。毫无疑问,这是明显在支持袁世凯的称帝。
袁世凯在京召见各省大员,并询问他们对变更国体态度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冯国璋的耳朵里。这样一来,冯国璋就可以肯定,称帝确实是出自袁世凯本人的意思了。
于是,冯国璋在6月22日拜见了袁世凯,准备对他进行规劝。本来,冯国璋想的是,自己好歹也是袁世凯的心腹,自己以一种家里人的口气向袁世凯进言之后,袁世凯肯定会明白地告诉自己他的真实想法。然而,这一切都是冯国璋的一厢情愿。对于冯国璋的来意,袁世凯自然是心知肚明的,他早就准备好了一番说辞来搪塞冯国璋。
两人见面那天,冯国璋开门见山地向袁世凯问道:“外间传说大总统欲改帝制,请予为秘示,以便在地方上着手布置。”
这句话表面看来,冯国璋似乎准备支持袁世凯称帝,但实质上只是一句试探性的问句。袁世凯听出了冯国璋话里有话,于是就把脸色一沉,十分严肃地答道:“你我多年在一起,难道不懂得我的心事?我绝无皇帝思想,袁家没有过60岁的人,我今年已58岁,就做皇帝能有几年?我想谣言之来历,不外有两个原因:第一,许多人都说我国骤行共和制,国人程度不够,要我多负点责任;第二,新约法规定大总统有颁赏爵位的权力,于是就有人认为这是改革国体的先声,但是满、蒙、回各族都可以受爵,汉人中有功于民国者岂可丧失这种权利?这些都是无风生浪的议论。”
说完这番似乎很客观理智的话之后,袁世凯见冯国璋还是一副不太相信的模样,于是就开始跟冯国璋套近乎,用家里人的语气说道:“你我都是自家人,我的心事不妨向你说明,我现在的地位与皇帝有何区别?当皇帝的最大之利,无非为子孙计。而我的大儿子身有残疾,二儿子想做名士,三儿子不识时务,其余还都太小,岂能把天下交给他们?何况帝王家从无好结果,我即为子孙计,也不能贻害他们。”
然而,此时冯国璋还是有些不敢相信,便又试探性地问了一句:”是啊,南方流言纷纷,都是不明了总统的心迹,不过到了将来中国转弱为强,天与人归的时候,虽然大总统谦让为怀,就怕推也推不掉。”
很显然,这句话跟冯国璋的第一句话一样,都采取了以退为进的方法,表面上看来是准备全力支持袁世凯称帝,实际上都只是想摸清袁世凯真实的想法。
可是,这一次,袁世凯却并没有向冯国璋透露自己心思的打算,他见冯国璋还是在怀疑,于是干脆假装生气地大声说道:“什么话!我有一个孩子在伦敦求学,我已叫他在那里购置一些产业,倘若有人再逼我,我就到那里做寓公,从此不问国事。”
看到袁世凯都有些生气了,冯国璋只好暂时打住了话题,不再继续询问下去了。当然,此时的冯国璋依旧不相信袁世凯的话。毕竟,外间的谣言四起,加上袁世凯先前确实召见各省大员询问他们关于变更国体的态度。
看来,袁世凯还是没有对冯国璋说真话。不过,在两人见面的那一天,袁世凯都已经把话说到上面的份上,冯国璋也不好再继续纠缠下去。冯国璋心想:“我知道你袁世凯会演戏,当着各省大员一个样,当着我又是一个样。
但是,你要是真要称帝,总会有真相大白的一天,到时候看你怎么跟我交代!”
实际上,冯国璋不再追问下去,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考虑,那就是在他看来,即便袁世凯要称帝,也不会那么快,至少也应该在近一两年之后。而在这短时间里,还是有很多机会可以改变局势的。因此,此次面见袁世凯之后,冯国璋又两次到袁府拜谒。而每一次冯国璋到来,袁世凯自然都殷勤地款待,不仅备下了丰盛的酒席,而且还赏赐给了冯国璋的夫人周砥很多珍贵的礼物。
看到袁世凯的热情和友谊,冯国璋一度甚至相信,袁世凯真的没有骗自己。于是,他便把自己跟袁世凯的上述对话如实转告给了梁启超,由梁启超通过新闻媒介公之于众。
这些对话发表之后,舆论又是一片哗然。不过,从当时的情况看来,这些对话发表之后,民众对于袁世凯的政治支持率又得到了上升。
然而,就像冯国璋心底上已经意识到的那样,袁世凯确实是骗了他。在两人的第一次见面时,袁世凯几乎是一句实话都没有说。也就在那次见面之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袁世凯按照早就订好的计划,请来了美国著名的宪法学家古德诺,写了一篇题为《共和与君主论》的文章,并于1915年8月3日发表在了袁世凯的御用报纸《亚细亚日报》上。
这篇文章,从表面上看来是在探讨深刻复杂的政治制度问题,但实际上就是为在中国实行君主制度张目,认为在当时中国的国情下,国家最好的政治制度就是君主专制制度,因而需要变更国体。至于中国改变共和国体,实行君主专制制度之后,应该由谁来当皇帝,古德诺的文章虽然没有明确表示,但是在当时稍微有点政治意识的人都知道,这个人肯定是袁世凯无疑。
这篇文章发表之后,冯国璋感到自己受到了很大的欺骗。看来,自己对袁世凯的那番试探是白费心机了。不仅如此,冯国璋对袁世凯一定程度上的信任,同样付诸流水。这一切,都让冯国璋十分不满。
袁世凯这方面,却没有因为冯国璋的不满而放慢称帝的准备工作。在古德诺博士发表臭名昭著的《共和与君主论》一文的同时,袁世凯又在杨度等人的帮助下,成立了一个旨在为他称帝宣传造势的机构,这个机构就是所谓的“筹安会”。在袁世凯的授意下,1915年8月14日,杨度、孙毓筠、李燮和、胡瑛、刘师培和严复等人联名发起成立了“筹安会”。随后,就展开了一系列的宣传造势行动。
为了敦促全国各省的地方大员尽快拿出一个明确的表态来,就在“筹安会”成立之后不久,同样是在袁世凯的策划下,出现了北洋军政界内部的请愿行动。这些北洋将领们纷纷表示,袁大总统应该变更国体,“上进”成为中华帝国的皇帝。
于是,袁世凯开始出面了,他假惺惺地表示,自己何德何能担当此任?
但是如果全国各地的大员们都同意,那么他袁世凯就恭敬不如从命了。接着,在袁世凯的授意下,段芝贵等人就向各省的将军及其他文武大员发去了一封密电,内容就是催促他们尽快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