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4579300000001

第1章 有一座山因一个茅草屋而得名

在湖南省浏阳市西部,在九岭山脉的中段,有三座以“尖”命名的大山,海拔高度均在五百米以上。从南端的白茅尖至东端的乌峰尖,山峰连绵起伏,气势磅礴,其中又以黄茅尖的海拔最高,达到七百二十五米,是浏阳市西部第一高峰。

黄茅尖位于湖南省浏阳市西部与湖南省醴陵市东部的结合处,距离醴陵市中心九十华里,距离浏阳市中心七十华里。站在黄茅尖的主高峰,可以看到湘东地区最大的水库——官庄水库。

位于黄茅尖南麓的醴陵县连冲村出过“不简单”的人物程潜。程潜历任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军长、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湖南绥靖公署主任兼省政府主席等职。站在黄茅尖的主峰眺望前方,就可以看到程潜先生的家乡。

黄茅尖到底有着怎样的历史底蕴,让我们一起来探个究竟吧。

01神奇的山洞

根据黄茅尖山顶挖掘出来的一块清朝乾隆年间的石碑记载,黄茅尖的最高峰是一块绿色草坪,绿色草坪之下有一个幽深的古洞。这个古洞深若数丈,在草坪之间现出一个菜碗那么大的口子。当地人俯卧在草坪上朝那个口子看下去,不见亮光。将一块小石头丢进里面,再侧耳聆听古洞里面有什么动静。他们从石头落下所发出的声响判断,认为这个古洞是天然形成的弯弯曲曲的溶洞。从来没有人将洞口开得更大一些,说不定里面这个天然溶洞有天下奇观呢。

当地气象爱好者细心观察这个古洞口多年,发现了一个有趣的自然现象:每当看见这个洞穴里面有一团团的浓雾不断地从古洞口往外冒出的时候,就可以判断那一天一定会是个阴雨天气。如果看到这个山洞里持续数日不断的有乳白色的浓雾从山古洞口升腾出来,就可以判断那一段时间会持续不断的下大雨。如果从古洞口看不到一点浓雾冒出来,就可以断定那一段时间会是晴朗多云的好天气。在那个天气预报不发达的年代,古洞口的雾气变化情况成为黄茅尖人提前预判天气变化的重要依据,他们根据天气变化及时调整作息时间,合理安排农业生产。

02黄茅尖又叫魏公山

早在战国时期,黄茅尖上就有人结庵隐居。住在这座山上的第一个人不是浏阳人,也不是醴陵人,而是一个河南人。这个人曾经做过楚国楚威王时期的谏议大夫。这座山因为这个开山鼻祖的威名而一度被称为魏公山。

现在知道这座山叫魏公山的人已经非常非常少了。我虽然从小就是在这里土生土长的,但直到写这篇文章之前,我都不知道这个黄茅尖原来还有另外一个以人的姓氏命名的名字,它的历史底蕴就像它的高度一样,足以让它超越白茅尖和乌峰尖的名气,成为“三尖”中名副其实的老大。那些称呼黄茅尖已经习以为常的人们,都以为黄茅尖没有什么特别。他们看到黄茅尖上生长着茂盛的茅草,这里一块,那里一团,割下来只能喂牛羊。如果没有及时割下来,或者没有在这里放牧,到了冬天,这些青青山间草就变成团团野黄茅,给人一种荒凉破败、不毛之地的感觉。

大革命时期,“老子本姓天,家住黄茅尖。日里冒一个,夜里千数千”的革命号子响彻云霄,让国民党反动派闻风丧胆。浏阳农会的干部在此领导游击队开展革命斗争,他们利用黄茅尖山高林密的天然优势开展游击战,这里是游击战士引以为骄傲的战场。

一九三零年,红军队伍经过黄茅尖,驻扎在黄茅尖上一个叫新开坡的地方。一个不满九岁的小孩主动帮助红军站岗放哨。后来红军在这里被国民党的部队打败了以后,国民政府就到处抓那些为红军站岗放哨的人。这个小孩吓得赶快跑到黄茅尖的一个石岩下面躲藏了起来,呆了整整两个月。饿了就在山间寻找些野果充饥,直到事情慢慢平息了才跑回家。小孩回家以后,他的妈妈非常担心孩子被国民政府抓走,便按照国民政府张贴的公告,带着孩子到国民政府自首,向国民政府保证,以后再也不让孩子替共产党放哨了,这才保住了孩子的小命。

我上小学的时候,黄茅尖还有一个叫赖春生的老红军到我们学校讲当年红军部队袭击国民党军队的故事。老红军文化水平不高,讲到打仗的时候总是说他们打得敌人像滚瓜一样。我那个时候太小,听得让我精神振奋的就是,红军总是打败了敌人,便想象那些凶残的敌人就像一个个滚圆的西瓜一样,被红军打得从山上滚到山下,他们滚动的时候,如果遇到石头、荆棘和树枝,就会痛得满地打滚,弄得满身泥巴满身血,看到敌人狼狈不堪的样子真是大快人心。其他的内容,我就一点也记不起来了。

我们也听说过这个地方曾经是人们躲避战争灾害的地方。明朝初年,朱元璋派兵与荆湘政权的陈友谅开战,因为浏阳人当时选择了支持陈友谅,得罪了朱元璋。朱元璋打败陈友谅以后,下达了血洗浏阳的屠城命令,造成浏阳一时间出现了“地广人稀、不见炊烟”的凄惨景象。后来,浏阳周边省份的人口大量迁徙到浏阳。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来自周边省份的很多人迁徙到了黄茅尖。根据黄茅尖人的族谱记载,现在黄茅尖的原住民家庭的祖先基本上是明朝初年来到这里的。

03魏公其人其事

在战国时期就在这座山上隐居的那个河南人,姓魏,名熹,字元真。他用冬天的黄色茅草作为屋顶盖过几间房子。当地的先人们为了表达对那个黄茅盖顶的远古时代的怀念而将这座山取名叫黄茅尖。先人们要表达的是,他们选择居住在这座高山是明智的,是自豪的。像魏熹这样有名的朝廷大员都喜爱这里的环境,我们普通百姓能够住在这里还有什么不满足的。魏熹在黄茅尖居住的是一个茅草屋,我们居住的是更为高级的泥巴墙的房子,他能在这里活到九十九岁的高寿,也说明这里是个非常宜居的地方,我们的居住条件比魏熹好多了,我们住在这里也能延年益寿。不要看不起那些只能喂牛羊的黄茅,它们的生命力是非常顽强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万事万物都有生有灭,只有黄茅这种植物,它们冬天黄了春天又绿,春天绿了冬天又黄,你永远能够找到它们的踪迹。黄茅尖代表的是人类对生命不息的梦想的追求。

魏熹是楚国叶县人。当时的叶县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中部偏西南的地方。“叶公好龙”的寓言故事里讲到的那个平时喜欢画龙但见到真龙的时候却吓得魂不附体的叶子高就是魏熹的同乡。

魏熹的父亲叫魏文明,母亲叫魏张氏。魏熹的父母婚后就生了魏熹这一个儿子,没有其他的兄弟姐妹。魏熹的妻子叫魏黄氏,婚后与魏熹生育了三个男孩,大儿子取名魏孟,第二个儿子取名魏仲,第三个儿子取名魏季。

春秋末年,周天子册封的各个诸侯国经过激烈的争霸战争之后,剩下的大国主要有西方的秦国、中原以北的晋国、东方的齐国和燕国、南方的楚国、吴国、越国。战国初期,楚悼王任用吴起为令尹,在楚国实行变法,楚国开始变得越来越富强了,曾经一举打败了魏国并出兵讨伐秦国。从楚悼王时期开始,至楚威王时期为止,这一历史时期,是楚国国力非常强大的时期,楚国已经完全具备了与秦国、齐国争霸天下的实力了。

公元前三百三十三年,实力强大的楚国灭掉了同样国力强大、曾经吞并了吴国的越国,将过去属于吴国的土地也全部收入囊中。那一年,魏熹五十三岁。同样做了楚国楚怀王名下的谏议大夫的屈原,在此时还只是一个七岁的不懂事的孩子。

当时,取得了战胜越国的巨大胜利的楚威王,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他立即召集群臣开大会,全面总结楚国战胜越国的经验教训,深入研究下一步如何与秦国和齐国争夺霸主地位。会上,楚威王提出了“尽快废除周天子的统治,全面结束各诸侯国长期分裂割据的混乱局面”的想法。魏熹作为楚国的谏议大夫参加了这次重要会议。会上,魏熹对于楚威王提出废除周天子的口号非常反感,他受老子保守主义思想的影响太深了,他认为废除周天子属于大逆不道的行为,是不符合封建礼法的“僭越”之举,坚决反对楚威王要这样做。他的意见是做好楚国自己的事情就可以了,要严格遵守诸侯国的本份,把楚国建设得国富民强就可以了,应当放弃楚国人统一天下的想法。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从分裂走向统一,是历史潮流,不可阻挡。现在看来,如果没有秦始皇统一中国之举,中国就不可能在世界强国的地位上占据几千年。当时秦国、齐国、燕国、晋国、楚国的国君都是志在统一的,谁都有可能完成统一天下的任务。楚国经过不断改革创新,已经具备了不亚于秦国的统一天下的实力,楚威王当然不可能放弃自己统一天下的理想。

魏熹是个孝子,他从小就对父母孝敬有加。每天早上,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父母的睡房嘘寒问暖;每天晚上,他对劳作一天的父母非常体贴,侍奉父母睡觉之后才开始看书写字。他尽孝的事情被街坊邻里们四处传颂。魏熹的父母是在同一年过世的,魏熹严格遵守周朝的礼法,在父母合葬之后,在父母的坟前搭建一个茅草屋,居住在里面守孝,守孝了三年以后才回到家中。楚威王为了弘扬孝道,才将这样一位孝子吸收为谏议大夫。

同时,魏熹这个人从小时候起就性格特别孤僻,不喜欢与同龄的孩子在一起玩耍,总是一个人呆在家里看书写字,看的还是老子的道德经之类的书籍,算是个书呆子型的人物。这种性格孤僻、思想保守的人,楚威王将其作为弘扬孝道的榜样无可厚非。但要魏熹参加国家大事的讨论,尤其是违背封建礼法的诸侯争霸这样重大问题的讨论,他显然只能代表着阻碍历史进步的一方来发言。

反对意见没有被楚威王采纳之后,虽然楚威王没有惩罚他,但他的同僚们非常排斥他,遇见他就绕道走,这让魏熹感觉到自己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立。他不愿意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人继续当谋士,他开始想过老子提倡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生活了。

那年秋天,他向楚威王正式提出了辞去谏议大夫之职的请求,楚威王也没有挽留他,立即批准他告老还乡。魏熹就这样返回了河南老家。

魏熹回家以后,把自己在朝廷的遭遇和妻子儿女们说了,妻子黄氏和三个儿子也不接受他的观点,这让他的内心产生了更深的孤独感。此时三个儿子都已经抚养成人了,妻子可以由三个儿子照料,他可以无所顾忌的离开,因此他决定隐居山林。

魏熹背着重重的行囊,告别自己的家乡,告别自己的先祖,风餐露宿,一路云游,于公元前三百三十三年的冬天到达了今天湖南省浏阳市的西部最高的山峰黄茅尖。他一眼就认定了这里是他理想中的隐居场所。这里崇山峻岭,巍峨秀丽,从东到西有十一条小溪沿山而下,溪流淙淙,茂林修竹,气候宜人,让魏熹特别的喜爱。他便在此停留下来,修房造舍,植麻种茶,驯养野生动物,挖井取水,采摘野果野菜,过着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生活。他从此再未离开过这片土地,在这里安安逸逸的生活了四十六年。

04黄茅尖上第一个房屋

魏熹登上黄茅尖顶峰的时候,正值寒冷的冬天。为了躲避寒风雨雪和禽兽灾害,他需要在这高山的山顶之上建设睡房、做饭的屋子和吃饭的屋子,还有茅厕。他从河南老家带过来一把用于挖土的工具“锸”,他用锸挖掉了一大片茅草和树兜,再在那片空旷的地方挖出了两个圆形的穴坑。他从山上折断许多树枝,用藤条将它们捆绑在一起,沿着土坑壁围成一个墙,在墙壁上抹上带草的泥土。他在墙上留出一个人进出所需的空间,用树枝编织一张门板,将门板的一端与围墙捆绑,就有了一张可以打开、合拢的大门了。睡房和灶屋很快就建立起来了。他用树枝和茅草在睡房架设了一个卧榻,上面铺设从河南带过来的被褥。他捡了大块的石头在另一间茅草屋垒出一个灶。用黄泥和石头再垒出两个高度相等的石墩,上面盖上一块树枝变成的板,就有了吃饭喝茶用的平台了。冬天的山上到处都是黄色的茅草,他又割下许多茅草,将他们盖在这两个房屋的顶上,两个有着黄茅尖顶的漂亮的茅草屋就建造出来了。睡房的外面还搭建了一处驯养野生动物和如厕的房子。

魏熹仙逝之后,后来人也不会进入这茅草屋居住了。这些房子经历了数年的风霜雨雪之后便慢慢地消失了。魏熹当年挖出的那两个穴坑慢慢地被雨水冲下的泥土填埋了。当年建房的那些树枝也腐烂了或者被狂风吹走了。只有那房屋上的黄色茅草掉到地上以后没有彻底消亡。虽然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些黄色茅草已经不再是魏熹当年建房时使用的黄色茅草了,但人们从这些黄色茅草的身上仍然能够想起这个高山之上的先人,依然能够回味那个黄茅做屋顶的远古时代。

05白鹤茶的传说

小时候,我听奶奶说黄茅尖上的茶叶能够泡出一只白鹤出来,觉得太神奇了,可我从小就没有看见过黄茅尖的茶叶泡出过白鹤。于是就吵着要奶奶给我讲一讲关于白鹤茶的故事。奶奶说,某年某月某一天,负责为乾隆皇帝运送茶叶的钦差到了我们黄茅尖。他们取了魏公的茶叶和黄茅尖上一口老井的水以后,不小心将老井里的水倒出来了。由于黄茅尖的山太高了,路太难走了,钦差们上来一次也不容易,再加上他们也不知道这口老井的水这么重要,所以他们就没有再回来取水了,他们随便在水被倒掉的地方就近取了一些井水补上就回去交差了。乾隆皇帝以前用黄茅尖的茶叶、用黄茅尖的井水都能够泡出一只白鹤来,可这一次泡出新茶的时候却发现杯中不见了白鹤,便随口说了一句“白鹤不见了”。奶奶说,从此以后,无论是乾隆皇帝还是我们黄茅尖的人,再用黄茅老井的水泡茶的时候就泡不出白鹤来了。我不信,问这是为什么。奶奶就说,皇帝是金口玉牙的,皇帝说没有了就再也不会有了。我只好唉声叹气,就怪那两个钦差没做好事。我奶奶借机教育我说,“你不要像那两个钦差那样懒惰,如果他们勤快一点,再返回老井里取一点水去,我们就可以看到杯中白鹤了”。这个传说让我从此记住了黄茅尖上的老井和魏熹种下的白鹤茶。

06魏公古井

从黄茅古寺往东沿着一条长满茅草的山间小路前行,经过一个魏熹开垦的茶园,再经过一片油茶林,拐几个弯,前后步行大约五六百米,就可以看到一口正方形的水井。这口水井位于两个山坡之间的位置,四周都长满了杉树和荆棘,只有一丝丝的阳光可以从头顶上照射进来。这口老井的南面是一个由无数块巨石组成的石岩,上面爬满了藤蔓。石岩里不断地有山泉水渗出来,再流向这口老井,寒来暑往从未断流过。我在远远的地方就可以听到这里潺潺的流水声。石岩的上方生长着几颗巨大的芭蕉树。水井的东、西、北三面是被岁月磨得光滑细腻的岩石,岩石缝隙里长出了鱼醒草、糯米草等植物。里面的泉水清澈见底,水面漂浮着一些树叶。我用手拨开水面那些树叶,喝了一口井水,清凉甘甜。当地人称这口水井为魏公老井,传说这口井是魏熹当年住在这座山上的时候就发现了的。井边的那些石板是魏熹那个时候从别的地方搬过来的。魏熹每天用竹筒从这里取谁再回到一公里左右的地方使用。黄茅尖上水源稀缺,半山腰以上至今只发现这里有一口水井,发现并砌成这样一个水井真的很不容易,当年的魏熹一定花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来这里旅游的人出于好奇都要到这个井里去捧一口清凉甘甜的山泉喝一喝。为了不忘记这位开山鼻祖的功劳,村民们每年都会带着孩子们来到这口老井边上,点上香烛,放上酒肉,洒上一杯酒,口里念念有词,求魏公保佑黄茅尖的后人平平安安,生生不息。

07魏公茶园

在魏公水井的不远处还有一个魏公茶园。这里有一株巨大的茶树,五个成年人手拉着手才能将它围住。传说这株茶树是魏公当年栽种的,距今有二千多年历史了。黄茅尖上云蒸雾绕的天气特别多,早上露水特别重,最适宜茶树的生长。这里的茶叶特别鲜嫩,用黄茅老井的水泡上这株茶树上产下的茶叶,味道堪比龙井茶。乾隆皇帝曾经点名要喝魏公茶园的茶叶。一日,颇有文艺范的乾隆皇帝看到魏公山进贡的茶叶在杯中漂浮,几片茶叶组合起来的形状像极了一只白鹤,便大呼大臣们观看杯中的奇观。大臣们近前一看,他们谁也没看出这只白鹤来,但谁也不愿意承认自己没有想象力,更不愿意扫了乾隆皇帝的雅兴,便装得个个看见了白鹤,一个个都在喊“白鹤千年,吾皇万岁,万万岁”,惹得龙颜大悦。乾隆皇帝亲自把魏公山的茶命名为“白鹤茶”。这个传说比起我奶奶和我讲的那个神话要现实很多,但我更喜欢奶奶讲的那个神话故事。如今这株茶树上采下新鲜的茶叶就有人收购,不需要任何加工就可以卖到五十元一市斤。我问我妈妈这个茶为什么值这个价钱,我妈妈说这个茶泡出来确实很好喝。我今年春天到黄茅尖的时候,看见好几个妇女在采摘茶叶,其中年龄最大的是一个八十二岁的老娭唧。我想去魏公茶园看看那兜最大的白鹤茶,她老人家很遗憾的告诉我说,那兜白鹤茶被《湖南日报》搞得名声大震,有人动了歪心思,几年前就把它挖走了。我说当地人怎么不报警,她老人家说这里离人口集中居住的半山腰太远了,挖茶树的人什么时候来的根本不知道。黄茅尖这个景观只留下当年《湖南日报》的那张照片了。

08关于浏阳夏布的遐想

魏熹除了砌井、种茶之外,也是黄茅尖上第一个人工种植苎麻的人。

当年,他为了解决自己穿衣的问题,在离山顶不远处的一处山坡上种植了一大片苎麻,为了纪念他,后人将他人工种植苎麻的地方称为“麻坡里”。

如今这个麻坡里几经开垦改造已经没有一株人工苎麻了,但麻坡里仍然生长着很多野生苎麻。

浏阳有三个传统产业,分别是鞭炮、夏布和菊花石。夏布就是用苎麻织出来的布。浏阳夏布从明朝开始闻名于世,传统的生产工艺分为撕麻、绩麻、络纱、牵梳、织造、漂染、踩光等工序,其漂染方法尤为独特,不需漂白粉等外加剂,纯粹用浏阳河水漂洗。那么浏阳夏布的起源是不是从二千多年前的魏熹纺织夏布开始的呢,这还需要考证,但至少这是比较早的夏布了。

黄茅尖的人在解放以后还在种植苎麻,八十年代以后还有两个精通苎麻织布技术的师傅活着,一个叫春华老相,一个叫球老倌唧。苎麻的麻叶圆卵形,边缘锯齿形状,叶上部有点粗糙,有丰富的纤维。我小时候经常到这麻坡里来采野生的麻叶做猪草。因为麻叶纤维含量太高,猪不可多吃,所以父母交代我只能采少量的苎麻做猪草。后来,我家门前也有一块地种植苎麻,长得一个人高的时候就开始请苎麻师傅来收割。我家的麻布是请球老倌唧来织的。球老倌唧在我家织布的时候,我就整天的陪着他,好奇地看着他怎样来织布。我看见他拿一个特制的小刀具进入麻园,非常麻利地就将苎麻的皮从苎麻杆上剥离出来。剥离了皮以后,我看见他老人家就把皮拿到小溪里去漂洗,洗干净之后表皮就没有了,麻就是白色的了,再晾到竹竿上面,晾干了以后再纺纱。我还记得我那个时候还喜欢从挂在竹竿上的长长的白白的麻线下穿过,一不小心就把麻线弄到地上来了,甚至被麻线使了个绊子,然后爬起来就跑。因为这个动作弄得雪白的麻线粘满了灰尘,又要耽误球老爷爷的事情,迎来球老爷爷一顿臭骂。我们从小没有穿过麻布做的衣服,我记得那些麻布主要用于制作沥豆浆用的布和夏天防蚊子叮咬所作的蚊帐。

09黄茅古刹

在黄茅尖的山顶之下,晋朝的时候就建有庙宇,史料记载,当时的寺庙叫“黄茅古刹”。解放前,这里也有一个规模巨大的寺庙,名称叫“黄茅古寺”,里面放着十八尊罗汉、陶泗王爷和魏熹的画像。魏熹是以“黄茅仙师”的名义进入这个寺庙的。寺内有一口铸造于清嘉庆二十一年的古钟,古钟上铭刻了“皇图巩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辉”的文字,大意是江山永保,帝王不衰,佛法如太阳一样普照众生。这口古钟上还记录了当年黄茅尖曾经闹过的一次严重的旱灾:“娘娘于林山之麓,地名梨树坡,筑壇祈雨,连日大沛甘霖”,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意思是:在黄茅尖这座高山的脚下一个叫梨树坡的地方,娘娘修筑了一个祈雨的神壇之后,久旱的黄茅尖接连数日终于迎来了大雨,拯救了灾情。

我父母小时候看见这个庙里有很多读经念佛的和尚。根据碑文的记载,魏熹留着白发和长胡须,因为他来到这里的时候已是老年,这个形象是真实可信的。碑文上说,魏熹身高九尺,也应该是真实的。修建黄茅古寺的人也许将这个尺寸理解为今天的尺寸,他们根据这个描述给魏熹塑造了一个高大威猛的形象。其实,在魏熹生活的战国年代,我国还没有统一度量衡,楚国的一尺只相当于我们今天所指的一尺的一半。所谓身高九尺,实际上就是身高四尺半,折算成米则只有一米五。不过在当时,这个身高的男性也不算矮。

我童年时期经常到黄茅尖上砍柴,经过这里的时候再也看不到寺庙,看到的是长满茅草的一块荒凉之地。我叔叔和邻居统叔叔上山放羊的时候,用砖块在这里砌了一个面积不到两三个平方的露天庙宇,在里面摆放了一位陶泗王爷的佛像,祭拜陶泗王爷的人又开始到这里来烧香了。我看见庙宇周围到处都有燃放鞭炮留下的痕迹,许多蜡烛、香火还没有燃烧干净。

二零零一年,黄茅古寺由民间人士捐资重修。只有三间房屋,东边修建了一个可以唱戏的台子,现在又破烂不堪了。恢复的规模不及当年的四分之一,也没有和尚诵读经书,连值班人员也没有安排,平时烧香拜佛都要按照那个庙门上留下的电话号码打电话过去才有人过来服务。黄茅古寺的西侧立了两块石碑,一块写有捐赠修建庙宇的民间人士的名字,最多的那个捐了十五万,他的资金主要用于修通了到黄茅古寺的水泥道路。另一块石碑上记载的是魏熹的简要生平还记载了黄茅尖人的革命史。黄茅古寺的前面是一个水泥坪,坪里有一个两个成年人高的香炉。居住在浏阳以西、醴陵以西的人们,每年都会来这里祭拜先祖。

黄茅尖山顶上还挖出了一块石碑,那一块石碑上立于清朝乾隆十五年,同治皇帝的时候又重修了一次。上面全是古文,有“山高突兀、嵯峨,广袤数十里,傍有清泉,瀹然而仰出清泉,而且美洁,其可爱犹醴泉也,凤凰饮焉。峰上腰佛托,俨若舡形;峰下凤形,飞凤无二”等词句。对于在山上生活了四十六年的魏熹,碑文仅仅用五六百字记录了他在黄茅尖结庵隐居的历史。这块石碑历经风雨已经慢慢地风化了,上面有几处字迹模糊,难以辨认。

10魏熹生活场景演绎

关于当年的魏熹,根据浏阳市郑艳娥所写的《黄龙山黄茅尖碑志浅探》的研究资料,我们只知道他一个人在黄茅尖上生活了四十六年。这位先人在黄茅尖任何生活的场景并未记载。他能够活到九十九岁高龄,一定是有一个良好的心境,我基于这个良好的心境的逻辑演绎一番他当年生活的场景:

那个时候还没有闹钟,他听到林间小鸟叽叽喳喳的叫声起床,拉开那张树枝做的小门走到屋外,伸伸懒腰,施展一下拳脚,呼吸一下新鲜空气。然后用竹筒子到黄茅古井里取些水,回来的时候已经看到阳光照耀着那个金色的黄茅屋顶闪闪发光了,他不禁自豪自己建了这么漂亮的一个安身之所。接下来,他随便吃了点前一天摘下的野果,算是早餐了。

休息一会儿之后,他背起茅草屋里那小背篓出发,准备到竹林里扯点小笋子、香叶子、蕨菜、酸筒杆之类的回来。酸筒杆在黄茅老井边上就有,折一根下来就可以生着吃,又甜又脆。小笋子鲜嫩鲜嫩的,即使不放肉,放点小菜炒着吃或者蒸着吃,味道都十分鲜美。蕨菜也是餐桌上一道美味佳肴,素炒就可以吃。香叶子是调味品,有点辣味,但与辣椒的辣味相比,又是另一番滋味。

午饭前,魏熹采了满满一背篓的野菜野果和干柴回来,他架起干柴。他拿什么来点燃这些干柴呢?在韩非子的《五蠹》中提到过燧人氏钻木取火的事迹,那时候的人就是从山上折断一根野生黄麻的杆子,把它弄成扁平的形状,在上面刻上一道很浅的凹穴。再折断一根野生黄麻的杆子当棍子,人坐在地上,双脚踩住扁平的野生黄麻做的木板,把棍子一端按在凹穴上,两个手掌握住棍子来回搓动。棍子的末端与木板结合的地方就会发生剧烈的摩擦,产生出许多的木屑,这些木屑因摩擦而生热,等碎木屑热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产生火星,就能点燃木板旁易燃的干草或木屑粉了。在魏熹生活的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了铁器,人们已经开始使用火镰火石来取火了。魏熹有没有带着这种铁器上山,我们已经无从考证。我们想像一下,他从河南老家带了一把铁制的火镰来了。他拿着它使劲地敲击一块坚硬的燧石,地上放着一些容易燃烧起来的黄色茅草,火镰上剥落下来一些因摩擦受热的铁屑产生了火星,掉落在这些茅草上,茅草就燃烧起来了。魏熹将燃烧的茅草伸进干柴底下,干柴就燃烧起来了,然后就将那些野菜烧熟,野菜出锅以后,他将那口小铁锅洗干净又烧了一点开水。完了以后,他一边啃着野果,一边吃着野菜,尽情地享受着上午的成果。

魏熹吃完午饭之后,在茅草屋里闭目养神了一会。他将自己种下的云雾茶的茶叶放进杯中,用刚刚烧开的泉水满满地泡上了一杯茶,惬意地看着那个杯中的茶叶似白鹤飞来飞去。喝完白鹤茶,他又跑到黄茅尖顶峰吹点山风,那种享受,绝对不比今天的我们坐在城市的茶馆里品茶要差,甚至还要惬意三分。之后他放下茶杯到树林里走一走,体验一下那种不被太阳晒的遮荫避日的生活。山上到处有长满青青野草的地方,他往地上一躺,趴在那里看山下几百里外的秀美河山,感受一下蓝天白云,听听林间小鸟欢快的叫声,他再也不后悔走遍天下山川选择了这么一个优美的地方居住。

下午,他走进了山林里,他想为晚餐和明天的生活准备点野果。这里的野果种类繁多,樱桃、猕猴桃、野葡萄、山蜜枣、合欢果和各种各样叫不出名字的野草莓,应有尽有。这里的野果和我们家里栽种的果树上结的果子的味道是完全不一样的,而且还不需要花一分钱的成本就可以享受。就说野葡萄吧,我家过去也种过葡萄,看着青色的葡萄一串串挂满枝头,好生欢喜,可是没几日就被山上的飞蛾给吃光了,我爷爷又不愿意洒农药治这些飞蛾,就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些葡萄消失。而这山上的野葡萄就不一样,他们具有天生抗病毒的能力,没有飞蛾扑向他们,有的一棵树上可以采摘十多斤下来,这些野葡萄吃起来比家里栽种的葡萄还要甜。这些没有打农药的野果,营养丰富,有利健康,送进城市里去,一定是抢手的佳品。

太阳落山了,他又走进那个茅草屋里,准备他的晚餐。晚餐少吃一口,活到九十九。这个活到九十九的魏熹,晚上肯定也没吃多少,晚餐应该是非常简单的了,随便吃点野果就能对付过去。

吃过晚饭之后,他开始打坐。一个人在山上自然不会有什么别的娱乐活动或者串门。他打完坐之后大早就上床休息了。黄茅尖上一片寂静,蟋蟀、青蛙和夜鸟可以与他作伴,它们的叫声就是非常美妙的催眠曲。我们在喧嚣的城市住久了的人,也在向往这份宁静。

同类推荐
  • 编织羁绊的异界

    编织羁绊的异界

    2050年,VRMMO(虚拟现实大型多人线上游戏)—〔NtertwinedFetters〕突然于世界各国同时发售。开发负责人在发售时说道:“〔NtertwinedFetters〕的游戏系统有一个特征—拥有无限可能的唯一性—[心器]。”“[心器]会对应到每个人的心灵,进化出无限的种类。”“欢迎来到〔NtertwinedFetters〕,在这里,只要你做得到,你就可以做任何事情。从现在开始,与你的心器一起,编织无限的可能性(羁绊)吧。”——不要以为这只是游戏,它可不是如此单纯的世界——PS:这是一个玩VR游戏结果去异世界进行一系列发展的故事(雾)
  • 重生之至强神官

    重生之至强神官

    叶银重生到了一个奇怪的世界,武有拳裂山川之人,文能咒杀一地之士。战舰遨游星空,神话随处可见;虚拟化为现实,重生或不止你。叶银与审判之书对此表示二脸懵逼。这是个科技树居然比他们之前还歪的维度;叶银想着回去曾经的世界看看故人安好。而这本破书则是想......!PS:月酱构建的多元化世界,欢迎品阅。
  • 海贼王之恶霸天龙人

    海贼王之恶霸天龙人

    获得最强抽奖系统,魂穿海贼王,竟变成天龙人,还是伊姆的嫡系子孙?高坐世界之巅800年的世界贵族,世界政府的最高血脉,继承20位王中最高贵血脉的正统之人,特洛伊·凯撒圣端坐于天龙人之主的宝座,向世界宣布“我的意志即是世界的意志,我凯撒必将重现八百年前的辉煌!”
  • 季时

    季时

    人生来时路,去时不归途。此曰:时途少年如歌,携鸟行于天下。世间人,天下事。可遇,可见,或悲,或喜。时令出,鸾鸟现,这人间百般遗憾,终将圆满。黑衣少年,心中梦魇。当黑白交互,善恶碰撞,少年又该如何?
  • 神探狄仁杰之我会武功

    神探狄仁杰之我会武功

    我不负责破案,我只是个保镖,我不会推理,但我会武功啊……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草包小姐:凌王妃

    草包小姐:凌王妃

    一场意外魂穿他国,她魂穿成东陵国将军之女,因有草包之名被外放他乡香消玉损,再次睁眼且看草包如何大方光华,他是东陵的战无不胜的战神凌王,喜怒无常,他们本是未婚夫妻,因她草包之名欲退婚,当他们再次相见,强者遇上强者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 分合镜

    分合镜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隐隐似乎听见杨广在说:什么来生,我只要今世,六道轮回,来生我是否还能找得到你?我不要来生,我要的是现在。
  • 三国之重生刘莽

    三国之重生刘莽

    “什么?我重生到了三国时代?”“还重生成了刘莽那个莽夫?”“嘿,也好,既然重生了,那么,在这群雄并起的大势之中,我主沉浮!”刘莽踏入兵营,传奇开始!
  • 朝开日落

    朝开日落

    暗恋就像是……星辰大海,浩瀚银河。满心满眼都是你……没有彼岸,亦没有停止。这世上大概最幸运的事就是“你喜欢的人,正好也在暗恋你。”
  • 情与爱J

    情与爱J

    青春的激情,你记得吗?回忆青春,回忆旧时光。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大罗飘仙传

    大罗飘仙传

    人人本有长生道莫入迷途枉弃抛三千劫满功成后大罗天上美仙飘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神龙蜕变

    神龙蜕变

    在弱肉强食的城市里,他是身处食物链最底端的弱者。失去挚爱让他痛苦,父母惨死却让他醒觉!体内的龙之血统彻底被激发,他成为了史上唯一拥有两条龙魂的龙裔!成为强绝于世的存在后,他说:真正的强者不是身处食物链最顶端的人,而是制定食物链的人!连天都奈何不了他时,他说:人要亡我,我便杀人!天要亡我,我便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