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虚弱不可用吐法助肝
《素问?六元政纪大论》说:木气抑郁就应用疏泄法,使肝气条达。这是因为木的本性与本体是动摇高举、条达舒畅。如果把它郁滞于土地之中,不能生长发芽,就会失去春天抽条布叶的机会。五脏中的肝,在五行属木,主升发,性喜条达,不喜欢抑郁。如果发生肝郁的证候,应当用吐法以开宣通达,促使肝气恢复条达和舒畅,这就是“木郁则达之”的含义。还有一种说法,“木郁达之”是指肝木本来失去了生发、条达之性,被郁阻于土地之中。现在用松土培根的方法,促使它发芽破土、抽枝布叶,恢复其动摇高举的本性,而使肝木变旺;但是对人而言,肝木旺盛就会进而影响其所克的脾土,使脾土的转输运化功能失常,出现腹胀胸痞,饮食不下的症状,这一观点见于《六元政纪大论》“木郁达之”条下,并且不仅见于这一处。《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厥阴司天的年份,风气偏盛,天空就会尘浊不清,云被风气鼓荡而动摇不定,在寒冷的季节反而温暖如春,流水不能结冰。人们容易得胃脘心口窝处疼痛、向上支撑两胁、膈咽阻塞不通、饮食不下、舌根强硬、食后呕吐、冷泄腹胀、溏泄、瘕证、小便不通的病症。上述病症的出现也是肝木太旺克伐脾土的表现。《素问?至真要大论》还说:厥阴风气偏胜,就会出现耳鸣目眩、烦乱欲吐,胃脘之上及横膈之下感到有寒气的病症,这也是肝旺克制脾土的症状。上述症状的病机是相同的,都是肝木旺盛而使脾胃受克。也许会有人领悟不到“木郁达之”的真正含义,将肝旺克脾致使脾胃受病的,误诊为痰食等停滞于胸中而用吐法,这就会助长肝气,使脾胃更加受到肝木的克制,这便是所说的补充有余而损减不足了。脾胃元气原来已经不足,如果再运用吐法助肝损脾,岂不会因此而导致脾胃元气的衰绝么!
吐法宜忌说
再说胸中滞塞应当采取吐法治疗的道理。寸口脉大于人迎脉三倍,是饮食不当损伤了足太阴脾经、痰食滞塞于胸部的表现。《难经?十四难》说:上部寸口有脉,下部尺脉不应指,这种病人就应该采取吐法,以发泄肝气,如果不能把痰食吐出,就会出现昏厥如死的情况。下部脉不应指,这是肝气被郁闭于下而不能升发的表现。如果不用吐法,那么痰食滞塞于胸脘,导致经气阻滞不能畅行,肝气就会因抑郁失去条达而气绝于下。同时,痰食阻滞于胸脘,使得肺气不能够清肃下降,肺金是制约肝木的,肝受邪实的逼迫――痰食滞塞于胸,而不能生发、条畅,因此病在胸膈之上的,应因势利导而散越,也就是用吐法。张仲景说:胸中痞满的实而烦,当用瓜蒂散。假如经过汗法和下法之后,出现虚烦,又称懊,表现为心中热闷、烦躁不眠的,这是肝郁证,而且肝郁化火,应当用吐法,用栀子豉汤泻火除烦。那些不明医理的庸医却往往将胃虚不足、通降失常、浊气在上而致的膈咽不通、上连两胁以及腹胀的病症,误用吐法治疗。胃虚则必然为肝木所侵侮,而出现心烦易怒,《内经》用生铁落为饮,重镇平肝,怎么能反用吐法助肝木而损脾土呢?如果不是吐法的适应症而误用吐法,那么其结果将会是天地之别。一般胸中窒塞、烦闷不止的,才是吐法的适应症。
安养心神调治脾胃论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人体脏器各有职责,心好像一国的“君主”,主宰人的一切精神活动和思想意识。凡是愤怒、悲忧、恐惧、思虑等不良情志活动,都能损伤人体的元气。如果下焦之阴火炽烈,循着经络上行而逼近心,就会扰乱心神,影响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心主血脉,心和血脉是神明活动的基础,如果心神不宁,营血暗耗,就会产生致病的火,而这种致病之火是可以伤害神、魂、魄、意、智、志、精七神的。所以说,阴火太盛,经脉营血不能滋养心神,便是血脉受病。心神缺乏营血的供养,津液的运行失常,脏腑得不到津液的滋养就不能正常生血、养脉。心的功能活动,反映着真气(即元气)的充足与否,真气得到血的滋养才能不断地化生,血液不断滋生才能使脉道完整、通利,脉是营运心血的,而血是神的物质基础。如果心的机能失常,七神就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而渐渐离开形体并消失,那血脉中就只剩下阴火了。善于治疗这种疾病的医家,旨在调理脾胃,使心神的机能活动不致发生凝滞。还要注意启发、诱导病人的乐观情绪,或者让病人多见、多想一些快乐之事;或者是在天气晴朗、气候温暖的时候,居住在暖和、适宜的地方;或是进食适合自己口味的食物;或是接触一些喜闻乐见的事,这样就会使心情顿时爽朗而像没有生病一样。这是因为脾在志为思,思则气结;心情开朗,脾胃的气机便容易畅达舒展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