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841500000047

第47章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老子·第五十八章》提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这句话的意思是:灾祸啊,幸福就倚傍在它旁边。幸福呢,灾难就藏伏在它的下面。谁知道究竟?福祸并没有一个定准!正忽而转变为邪,善忽而转变为恶。老子认为,祸和福这对矛盾,像一切对立的事物一样,是辩证的,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互相转化。

人有旦夕祸福,天有不测风云。是的,人生常常就是这样。福也好,祸也罢,尤其是祸,有时就发生在一瞬间。至于幸福,自然是人人所渴望、所追求的,而且幸福有时也会不期而至,当幸福到来的时候,那种震惊也绝不亚于灾祸的到来。

在福与祸这对矛盾关系中,要做到顺其自然,就得想得开、看得透。有时候想开点,看透些,就是福;想不开,看不透,就是祸。福也好,祸也罢,仅仅就是一念之差、一时冲动,不要毁了自己的幸福。

我们常说,人生短暂,与浩瀚的历史长河相比,世间的一切恩恩怨怨、功名利禄皆为短暂的一瞬。而且有时候,恩和怨、喜和悲、功名利禄和一介草民的转换,也许就在那一瞬间,甚至一念之间。面对恩恩怨怨,喜喜悲悲,潮起潮落,我们还有什么好计较的呢?

所以,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大可不必太在意人生历程的幸与不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要悟透了其中的道理,便会豁然开朗。

可是,我们所处的世界——车水马龙、霓虹闪烁、香车美女、别墅洋楼、鱼翅燕窝、鲍鱼熊掌……在这样一个充满诱惑的时代,面对这一切,人们便不由自主地浮躁起来。似乎我们什么都想得到,似乎这些在我们心中是最美的。

德高望重的季羡林先生常年任教北京大学,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其著作已汇编成24卷的《季羡林文集》。季老即使卧病在床时,每天仍然坚持读书写作。

人们敬仰季羡林先生,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季羡林先生曾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在“文革”期间,他偷偷地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其中凝结了很多人性的思考。季羡林先生备受关注的《病榻杂记》公开发行,在书中季羡林先生用通达的文字,第一次廓清了他是如何看待这些年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顶桂冠的,他写道:“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正所谓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季羡林先生曾是一介布衣,但他在恶劣的环境中仍能坚持自己的追求与原则进行文学创作。他的书不仅是他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成长历程的反映。

事实上,能够影响我们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们对待事物的态度。我们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平和沉静,脚踏实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已成为历代仁人志士崇高忧乐观的精辟概括。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一句,在忧喜这对矛盾关系的处理上,也达到了顺其自然、难得糊涂的境界。

范仲淹记岳阳楼,一为重修岳阳楼,更为劝老朋友滕子京。滕子京当年作为改革派人物受诬被贬到岳州,心中愤愤不平。范仲淹便借记岳阳楼,把规劝之言和自己的处世态度自然而艺术地表达出来。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说人的忧喜情绪不因客观景物的美好而高兴,也不因个人境遇的不佳而忧伤,顺其自然、豁然、超然。

我们普通人很难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人毕竟是有情有欲、不可能受客观外界的干扰而无动于衷,也不可能因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麻木不仁。当客观外界向自己压迫而来时,我们要慨然以对,洒脱些,想开点,看远点。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是随心所欲,跟着感觉走,要怎样就怎样,无拘无束无节制,而是要懂得掌握一个“度”。凡事都要有个限度和分寸,过了那个限度和分寸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追求自由人性和放纵自我之间只是一步之隔、一念之差。忧愤过度会导致对现实的不满,进而伤害他人,损害社会公德;乐极生悲,无限制地享受生活,就会堕落。即使不会堕落,也不利于养生,过忧过喜都有害于人的身心健康。

喜也好,忧也罢,有时在客观环境不变或变化比较小的情况下,就得靠主观调节,努力减少忧虑,多寻找一份快乐。我们要把目光放远些,不要为眼前的境遇所困扰所压倒,不要被蝇头小利所诱惑所腐蚀,做“浅浅的水”,让它“长长流,来无尽,去无休”。

真正能够影响我们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们对待事物的态度。我们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平和沉静,脚踏实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同类推荐
  • 关于家庭的格言

    关于家庭的格言

    家人,可以说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关系最亲密的人了,家和则万事兴,怎样和家人相处这也是一门艺术。看名人名言,让读者学会如何与父母、与爱人、与子女间的相处方式,看关于家庭的格言,从名人言语中,悟出属于自己的生活准则,让家庭幸福美满。
  • 舍与得人生经营课

    舍与得人生经营课

    舍得既是一种生活的哲学,更是一种处世与做人的艺术,是东方禅意中的超然状态。舍与得就如水与火、天与地、阴与阳一样,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体,相生相克,相辅相成,存于天地,存于人生,存于心间,存于微妙的细节,囊括了万物运行的所有机理。万事万物均在舍得之中达到和谐,达到统一。要得便须舍,有舍才有得。
  • 博弈人脉圈:迅速拓展人脉的秘法

    博弈人脉圈:迅速拓展人脉的秘法

    本书共11章,内容包括你还没成功是因为你没有人脉圈、雪中送碳比锦上添花更得人心、你不可不知的人际交往读心术、1分钟让陌生人成为朋友的10个锦囊妙计等。
  • 聪明的女人要会读心术

    聪明的女人要会读心术

    《聪明的女人要会读心术》由华君编著。《聪明的女人要会读心术》内容如下:唯有读懂人心,才不会把谎言信以为真;唯有读懂人心,才能了解人、认识人和善用人;唯有读懂人心,才会防范和制伏那些不怀好意的人;每天学点儿看透人心的策略和技巧,可以让聪明的女人在瞬间内读懂人心,用最智慧的方法为自己积蓄人脉和资源,从而在人生舞台上左右逢源,驾驭人心……"
  • 透过习惯读懂人心

    透过习惯读懂人心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得更加密切、频繁,而要想在这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学会读懂人心。如何在最短的时间看透他人,洞察他深藏不露的内心玄机,并采取相应的交往方法,已经成为现实生活中建立人脉、成就事业必备的生存技能。本书就为你传授高超的透过他人的习惯读懂他人之心的技巧,让你在闯荡社会之中,独具一双慧眼。
热门推荐
  • 凰主江山

    凰主江山

    初见,他是敌国质子,她是草包痴儿。再见,他是运筹帷幄的国主,她是意图复国的公主。——此情,天地为鉴,日月为证,上穷碧落下黄泉,我独不负你。
  • 奇幻旅行社

    奇幻旅行社

    在毕业求职中,数次碰壁的赵四权,误入了一家奇怪的旅行社工作,这里的人和事都让他感到好奇,年少多金的见习导游,忽男忽女的旅行社接待员,冷冰冰的旅行社会计,还有个嗜赌如命的社长。在一次次超越想象的旅行中更加坚定了赵四权的猜测,这旅行社就是个坑,旅行社社长不是人,旅行社的真正目的却是。。。。。。
  • 超级召唤池

    超级召唤池

    叶泽,原本只是一个普通屌丝,却因为走了狗屎运,获得了超级召唤池,从此,他的人生变得精彩起来了......太白金星,路西法,杨过?宇宙飞船,变形金刚,奥特曼?还有啥白泽,三足金乌,饕餮.......叶泽看着自己的召唤军团微微一笑:下一个,是啥呢?
  • 幻世传奇

    幻世传奇

    所谓三千大世界,不过一个幻世而已,天下众人,苦苦挣扎,到头来,无非就是南柯一梦,
  • 我老婆一夜成名

    我老婆一夜成名

    故事要从他老婆一夜成名说起……重生到文娱世界的张凡,拥有强大的星探感知力,经他手的艺人都能被精准的指出缺点,并挖掘优点,迅速走红!炒明星、推电影、捧小说,创建大文娱生态链!掀起影响世界的文化狂潮!前世的老婆成了郁郁不得志的草根艺人。他当然不会放过……
  • 雁门关

    雁门关

    南流:玉如伴我生,却因我死去。奈何情风扬,将士憾旧山。若无我见你,那结局该多好懒得写简介了==
  • 阿卡林行省总督的日常

    阿卡林行省总督的日常

    ——皇帝陛下已经决定,由你来当阿卡林行省总督!
  • 明月供

    明月供

    林某本来在乡下安安逸逸的过日子,突然一名叫灵某的女子发起了一场阴谋诡计,灵某假借收林某为徒理由暗中做着一些不可告人的事!而林某抵挡不住诱惑也被利用拜了师,然而林某并不知道这一切的真相。究竟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扭曲?灵某为何要这么做?后续本作者将持续关注!敬请收看《明月供》
  • 赵晓的前半生

    赵晓的前半生

    看似重生文,实乃吐槽与回忆杀并行。书看得够多,就没我写不了的副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曾经的遗憾或许还会有,但是人生依然很美好。
  • 三国之黄灾

    三国之黄灾

    “文姬!你看我真诚的眼神!吾真的没有跟奉孝、兴霸、恶来还有文远去教坊啊!真的!我对灯发誓!”“犯我大汉者死,杀我大汉子民者死,杀尽天下诸胡,匡复我汉家基业,天下汉人皆有义务屠戮胡狗,明不才受命于天道特以此兆告天下”后有成吉思汗的黄祸,今看我刘明的黄灾!人不怯,仇必血,万丈豪情赴烟沙。卫我泱泱华夏,复我浩荡中华!如果您感觉还行,请收藏本书。多前来看看,就是对本作品最大的支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