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842500000018

第18章 “编辑力”的养成之旅

文/周浩正

我做了半辈子编辑,很愿意学学春蚕吐丝,交代一些不足与外人道的心得。但左思右想,想不出有什么特别之处,只好将三十多年前,刚踏入编辑这一行的情形如实陈述,也许能在我跌跌撞撞的路上,看出编辑追求自我成就时,这角色功能的演化(并不具必然的进步意义,读友不可不察),以及我如何从琐碎而平凡的历练中,一步步强化“编辑力”,才得以在职场幸存。

犹记得卸却戎装(1974),以三十四岁高龄踏入社会,因曾写过评析痖弦诗作《如歌的行板》,经楚戈引荐,进入痖弦(王庆麟先生)担任总编辑的“华欣文化事业中心”(由“退除役官兵辅导会”出资成立)学做丛书编辑。那时候,全是活版铅字拼版,所以发排之前,必须将稿子做到“完全精确”,以免错别字太多,影响进度。

我刚入行,什么也不懂,因此并不负责邀约稿件(那是总编辑的事),只做文字整理、校对、发稿、书介撰写、著(译)者联系、印务执行等基础工作,幸亏有《中华文艺》主编张默和夏楚两位行家在一旁指导,从认识铅字开始学习,才使我勉强留任下来,三个月后,从半天半薪改聘为全职全薪。

不久,蒋孝武(蒋经国次子)介入华欣,公司全面改组,退除役军周浩正(1941—),生于上海南翔,9岁随母亲去台湾。1974年自军中退役后,进华欣文化事业中心,历任出版社编辑、主编、总编辑、顾问,曾任《台湾时报》文艺组主任、《中国时报》副总编辑、时报出版公司副总经理兼总编辑、远流出版公司出版总监等;参与创办枫城、长鲸出版社。

人出身的员工几乎全被辞退(一年内又陆续回聘),我侥幸留下,迁升主编,但因人事全非,毅然求去。后经痖弦推荐,进入支持隐地(柯青华先生的笔名)实现《书评书目》梦想的“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会”下设的“洪建全儿童文学创作奖”部门担任编辑(仍由隐地统筹管理,总负责人是简静惠女士)。

新工作是将得奖作品按时出版,简单地说,是联系高于一切,是个协调者,奔波于作者、设计者和印刷厂之间,也因此勉强熟悉了印制流程和简单的印务。后来隐地引我参与《书评书目》,才有机会观察隐地怎么编出一本内容丰富的定期刊物。在当时文坛上,隐地是少数能写又能编的名作家,这段学习过程,对我而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幸运时光。

这个阶段的我,是名副其实的学徒,是亦步亦趋、不敢逾越的跟随者。

此时,隐地的“尔雅出版社”正式成立,王鼎钧的“人生三书”和琦君的《烟愁》《三更有梦书当枕》轰动书市,一版再版,供不应求。在这当儿,远在新竹清华大学图书馆服务的高中同学廖文远和朋友成立多年的“枫城书局”,准备发展出版业务,邀我加入“枫城出版社”(1975)。

我虽然在《书评书目》累积了少许编辑经验,但对出版依然陌生,加入枫城之后,立刻面临一个根本问题:我们该出版什么书?

这下麻烦来了。(20世纪)70年代,书市市场狭小,纯文学书(小说、散文、新诗为主)当道,非文学类的书,几无生存空间,而当红作家我全不认识,即使鼓起勇气开口约稿,有了对方口头承诺,依当时作品结集出版的游戏规则,先在报刊杂志发表,等累积到足够字数才交付出版。通常一等就是一年以上,有点名气的作家,和他(她)有特殊交情的大出版社,一样得依序排队,更甭提小出版社了,它们等到天荒地老,也不见得有机会。

“枫城书局”虽在新竹地区小有名气,但它的声誉建立在供应教辅教材方面,在以店销图书为主的出版圈,仍属生手,也没人认识枫城。认清了这点,我们醒悟过来:在我们的缺点之中,或许隐藏着不同的机会——它没有传承,也就没有牵绊。它的“零经验”反而让它有了随意进出和自由挥洒的空间。兵法上有一条至理名言,曰:“避其实,击其虚。”意思是说,别在竞争者拥有优势的市场和它决战,弱者的一方绝对讨不到半点便宜。所以,枫城应该避开缺乏竞争力的领域,选择一条少人行走的小径——出主流出版冷落(轻忽)的书。

我们远离热区,以非主流的文、史、哲为主轴,同心协力找寻市场突破点。

第一步,从翻译轻、薄、短、小的西方名家作品入手。

张伯权译的《卡夫卡的寓言与格言》《噢,父亲》《俄罗斯文学史》《卡缪札记》、王鸿仁译的《罗丹传》、梅寅生译的吉朋代表作《罗马帝国衰亡史》(简明版)、林建国译的赫曼·赫塞的《轻微的喜悦》等陆续出版,没想到风评不错,书市反应也超出预期。

接着,锁定新竹本地作家,打造地区明星,史作柽老师的《三月的哲思》《九卷》等系列著作问世;也出版了洛夫的诗集《众荷喧哗》、吴晟诗集《吾乡印象》。这些书出版后,引起极大回响,佳评不断,口碑迅速扩散。

回想当年,我们所拟订的出版策略是正确的。可惜,我这个从不支薪的义工要求回到新竹全职上班、为自己的事业打拼时,枫城拒绝了,我只好含泪离去。如今扪心自问,以我当时对编辑与出版之肤浅认知,所凭借的仅鲁莽的勇气而已。退出枫城之后,开始了我在台北颠沛流离的职场生涯。然,幸运之神始终眷顾我,一次又一次的机会,敲开经验之门。

驱使我成长的动力,主要来自环境给予的锻炼。

也许因为我入行时年纪较大,交办事情给我比较放心,我侥幸参与多次创办刊物的任务。最早是“幼狮文化公司”准备办一本青少年杂志《幼狮少年》,幼狮期刊部总编辑痖弦找我去统筹创刊事宜,配合他组成的年轻班底(孙小英、朱荣智、詹宏志、刘嵩),让这群像白纸一般毫无经验的人,放手一搏。若从今天的立场观察,他没找文坛老手和老友助阵,显然希望《幼狮少年》初试啼声时,即能一新众人耳目。

“幼狮文化公司”是负责执行政府青年政策的、半官方机构“救国团”辖下的文化单位,救国团执行长宋时选(救国团团主任由蒋经国兼任)见到台湾缺少一本青少年阅读的专属刊物,认为救国团或可填补空隙,因此下达指示:“办一本像《读者文摘》一样的少年杂志。”

美国的《读者文摘》中文版,在当时台湾书刊市场一枝独秀,月销量约8万份上下,是排名第一的杂志,内容老少咸宜,是一般人吸取生活新知的窗户之一。若要《读者文摘》变成我们的学习标杆,“像《读者文摘》一样”究竟代表什么意思?

我们自以为是地,从不同角度定义《读者文摘》:

《读者文摘》是一本趣味性、生活性、文化性以及新知介述的综合性杂志。

《读者文摘》是一本宣扬美国生活方式(文化)与美国立国精神的杂志。

1这时的我,像颗蒲公英种子,随风飘零,经常身处“两个工作之间”,但每次总有两三个机会等在那里。从我壮年踏入社会到退休,前后历练了十七个岗位,最长的待了近八年,最短的只一天半——确实是荒唐、不足为训的负面例子。

2痖弦组织这批初生之犊的布局,旨在打破旧思维的窠臼,本身就是一次冒险。假使我们搞砸了,他的位子可能就不保了,他选择我们,证明外表稳重的他,性格内里其实有极其激进的一面,也看到他拔擢人才的眼光和胆识。没有他破格提拔,没有现在的我。不久,痖弦赴美深造,由名作家王鼎钧先生暂代总编工作。如今这班底各有各的事业:孙小英接掌“幼狮文化公司”总编辑大位,朱荣智做了师大教授,刘嵩成了著名的纪录片导演,詹宏志在文化界叱咤风云,影响力无远弗届。

《读者文摘》是一本向全世界说明为什么“美国第一”的杂志。

《读者文摘》是一本会让读者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地相信美国、爱上美国、崇拜美国、追随美国的杂志。

《读者文摘》是一本能革新人生观的励志杂志。

《读者文摘》是一本只传达人生光明面,予人奋斗不屈的正面意识的杂志。

《读者文摘》是造梦者,是一本歌颂美国梦的杂志。……

照这样写下去,凑成一百则也难不倒人。最后,我们把研讨所得浓缩成一个字:糖。因为在那知识匮乏的年代,有这么一本充满异国风采、现代新知,幽默风趣、常识丰富的杂志,太吸引人了,它像“糖”,紧紧粘住读者的眼球。

所谓“像《读者文摘》一样”的意思,经过我们强作解人式的剖析,未来的《幼狮少年》内容走向已经很清楚了:它必须先成为一块糖。杂志里面将看不到硬邦邦的政策倡导八股,要让小读者出自衷心的喜欢它,让老师和家长觉得“开卷有益”,而所有内容都指向一个方向:进取的心和善的力量的展布。救国团高层完全放手,任由我们自由发挥。

接下来,我们的工作是拟定宗旨,切割篇幅,分配内页,让专题和文章能契合初衷,兼顾到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娱乐性。

为了避免落入闭门造车的处境,我们邀请儿童文学作家、不同类型的创作者、初中老师、资优生、不爱念书的学生……一连串举办十多场座谈,搜集大家对《幼狮少年》的建议,使我们进一步了解读者的需求。

创刊之后,平实的内容借着救国团在地方上的渗透力度,订单如雪片飞来,订户迅即冲破45000份,心头大石总算落下。

经此一役,我知道编辑这碗饭,我暂时可以捧了。另一次挑战来自《王子半月刊》。

《王子半月刊》是一本纯民营的、日式风格的少年杂志,创刊之初,声势惊人,每期零售量高达5万以上,全省各地的中盘商捧着现金在装订厂门口漏夜排队批书,后来不知什么原因(传闻太多,无从判断),从市场节节败退,由名记者唐达聪和赵堡夫妇接手经营。这时候的《王子半月刊》已从全盛时期的16开本、近三百页的篇幅,缩小成32开本、约一百多页、用最廉价的滚筒新闻纸的剩纸印制了。

我应唐先生之邀,研究振兴之道。这本连老板娘在内不到五人的杂志,机会在哪里?

若要彻底翻修,工程浩大,绝非现有人力可以完成任务的,需要引进新的人才和资金,所以,归根结蒂要了解的是: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唐氏夫妇研商的结果,认为万一改革失败,连目前尚可苟存的现况都不能维持,但人既已请来了,只希望在不增加资金投入的现有条件下,让我尽力一试。

我们约定以半年为期进行改造。

我的挑战是,怎么在半年之内缴出一张亮丽的成绩单?

第一步是广收资料。我去旧书摊收购英、日文不同年级的儿童和少年杂志(都是自掏腰包,没用《王子半月刊》一分钱),常常是将整个年度的旧杂志全部买下。很快地,在被我剪得支离破碎的数据堆,找到机会。

我的做法很简单,说穿了,一文不值。

我从收拢的数据中,分门别类理出吻合杂志属性的主题,做成六期“专号”,以六期专号的名称,征求“季(三个月)订户”。你知道最后的结果吗?短短一个半月内,在既有五千上下的订户基础上,一口气增加了约2500份。

从这一役,我见识到组织力可敬的爆发力,“化零为整”的集合体,能产生1 1>2的综效。我用仅有的经验,区分“专辑”与“专号”的优缺点和使用时机,对我日后的编辑工作帮助极大。这时,也稍稍碰触到广告与营销,但我并不真正了解。那时的我,“营销”两字还闻所未闻;那时的我,跟文艺圈大多数朋友一样,不读这类书的,同时也无书可供选择(不像现在成了显学之一)。

很快地,我又有了机会。

隐地推荐我去筹办一本新的少年杂志《新少年》。

《新少年》是侨联建设公司出资办的,由出身美国名校的MBA施大邵出任总经理。他是很特别的人,后来我称他为“效率专家”。他像个手上握着秒表、肌肉紧绷的人,事事讲求“精确”与“速度”,我从他那儿了解到什么是职场上的“一丝不苟”。

基于我不理解的原因,《新少年》创刊时程一延再延,筹备期长达七个月之久,创刊企划案数易其稿,最后完成时,成了万言长卷,细到连细目都一览无遗,这是我生平第一份正式的企划案,曾蒙好友郭泰兄收入其《企划案》一书作为附录。

《新少年》创刊到结束,虽只印了四期(准备的内容约有八期),我个人学到很多。事后反省那些日子,我发现普通智慧的我之所以能苟存于编辑这行,是因为自知笨拙、样样输人,所以只好每经一事,都认真做经验总结,并胡乱杜撰只有自己了解的名词,架构理论,做自我指导之用。不知不觉中,形成一套怪论。

譬如,做《幼狮少年》时,认为杂志宗旨的设定乃一切之母,瞎编出一套“宗旨论”;在《王子半月刊》体认到“组织力”的妙用和好用;到了《新少年》又自创“位置论”,意思是说,每期出刊的杂志中,每一篇都有它一定的位置,前、后、大、小、单(双)页起,均不可错置。这些心得慢慢发酵,渐渐形成自成一格的编辑心法,虽不足与外人道也,自己可玩得不亦悦乎!

在这贫瘠的基础上,慢慢叠床架屋,新想法不断出现。有一阵子,以为只要设定明确的“编辑理念”,规划好诠释理念的“编辑理路”,问题就解决大半;当我把编辑技巧浓缩在“架构与组合”“型的打造与再造”“局(时间/空间)的运用艺术”“放线/收线”“局部/整体”……似通非通的概念时,连自己都快晕了,直到接触石涛画论里的“壹(1)”,一团乱絮才有了头绪,我发现只要透过“1”进行理解,所有不合理似乎都合理化了。

个人私密的编辑心法,就这样涓涓滴滴积累而成,从无微言大义,也没有惊人之见,平平实实地全都源自经验,拜一次又一次“做中学”,凝聚出可操作的基本概念。

很少人像我如此幸运,得到比同辈的人更多试炼。往后,我参与《台湾时报》副刊的改革、《中国时报》美洲版创报时“副刊”的规划、《新书月刊》创刊,分享王詹共创“远流出版”崛起奇迹……每一次都在检筛过去经验中,用新的思维,找到新的杠杆支点,投入竞赛。

作为一个半路出家的编辑,成长之路和所有人一样:不断碰到问题,不停寻求解答。问题本质从未变过,问题的答案却可能因人、因时、因地而大大不同了。

我曾在书上读到一则轶事:

有一次,爱因斯坦请助教代发考卷给研究生。助教瞄了考题一眼,忍不住发出异议:

“对不起,教授!这是去年的试题,学生不是早知道答案了吗?”“没关系,你瞧,”爱因斯坦回答,“题目虽同,答案已变。”1的确,不同世代有不同的挑战和因应之道,我们这一代跨过来了,亲爱的朋友,面对你眼前的挑战,找到你的答案了吗?

祝你一路顺风!

同类推荐
  • 警察素质与警察意识

    警察素质与警察意识

    本书把中国近现代史教育与公安人才培养研究结合起来,探索了公安人才培养的新途径,为人民警察意识的培养和人民警察素质的提高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 非诉低成本权利救济机制构建实证研究

    非诉低成本权利救济机制构建实证研究

    本书以转型中国的社会结构变化带来非诉低成本权利救济机制的变革为背景,以宜昌市“法务网格工程”为例,通过大量的实证调查数据介绍宜昌市法务网格工程实施的内容、成效、存在的问题以及完善建议等内容来探索当下中国的权利救济机制无法适应多数普通群众的低成本权利救济需求,以及基层政府建立非诉低成本权利救济机制面临的一些问题,如队伍建设问题、提供权利救济服务的权限来源问题、具体机制建设等诸多问题。
  • 反校园暴力101招

    反校园暴力101招

    本书作者以多年从教的经验,详尽分析校园暴力的定义、性质、起因和行为特点,分别针对受害者、施暴者、家庭和学校,提出了在不同情况下的应对措施。
  • 邓小平城市化理论及其在四川的实践

    邓小平城市化理论及其在四川的实践

    本书致力于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就当代中国最突出和重要的问题——城市化,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讨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邓小平关于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高屋建瓴、独具匠心的谋略与筹划,尝试在邓小平城市化思想的研究领域展开初步探索。
  • 西藏情歌:雪域神山下深沉炽烈的爱情

    西藏情歌:雪域神山下深沉炽烈的爱情

    江觉迟2005年只身来到极其遥远、与现代文明隔绝的原始深山草原藏区,长期在藏区工作生活,藏地文化已经逐渐沁入觉迟内心。其中最不为人知的藏地婚俗以及随处可闻的藏地情歌更是带给了觉迟前所未有的震撼。深沉博大的藏地情感文化引发觉迟的思考,也促成了《西藏情歌》的收集与写作。这本《西藏情歌》的内容几乎覆盖整个藏地,包括最盛名的情歌分布区域,山南地区,墨脱一带,甘孜地区,迪庆地区,青海地区等,觉迟历时7年,通过走访、观察、收集、整理、修改和编校等方式,形成这本比较完整的情歌集。全书采用情歌+情歌文化、情感故事及历史背景注释的模式,以诗歌贯穿,文字部分则取材于觉迟多年在藏地走访得来的第一手素材,真实而震撼地反应了藏地情感文化,原汁原味,荡气回肠,浸满浓郁的藏式美感以及难以言说的忧伤,是了解西藏地区情感方式、婚恋习俗的最佳读本。
热门推荐
  • 万古修罗大帝

    万古修罗大帝

    万古神帝云飞凡,登临万古之巅。为救挚爱,强行突破上仙之境,惨遭爱徒暗算,神帝陨落。逆徒登位,挚爱冰封,神魔乱世。重修一世,必定再登巅峰,弥补过往遗憾,逆转乾坤,诛尽世间妖魔,拨乱反正!“我以修罗眼,势必逆苍天。”
  • 丹心化神

    丹心化神

    一场车祸,本以为自己已经身亡,苏醒发现已经身处异世大陆,一路坎坷挫折,一路杀戮求存,一路感慨,一路欢歌,该何去何从……
  • 混沌纪元

    混沌纪元

    意外或得灵猴,却被霸道无良城主之子看上,死命欺负,母亲枉死。既然天道不公,便逆了这天道,一个贫苦小子如何逆天开道。那些曾经笑我,欺我,辱我的人啊,准备颤抖吧!从此,他开启了一个纪元。
  • 烟波流转

    烟波流转

    战乱遗孤,饱受世间冷暖,看主角凌欢如何在这残酷的世界中夹缝求生!是疯狂?是毁灭?是沉稳?是新生?于苦难中相遇,跌跌撞撞走完一生!不离不弃,至死不渝!没有开挂,没有重生,没有退婚,没有废柴!只是为了活下去,一点一滴的被迫成长,不成长,唯有死亡!
  • 忆断续

    忆断续

    强行吐出孟婆汤,她不想抹去那些记忆,再次醒来她便是新生。零零碎碎的记忆挥之不去,几个重要的面孔完全记不清了,心里一直刻印着那三个名字。二世的她开始改造自己,一切都不同,故事仍会继续。“你……你是叫……王源?”她有些不确定的问道。“你怎么知道?嘻嘻,我就是王源。”他稚嫩的脸上挂着笑容,而她却一眼就认出来了。“我们,还真像一类人呢……”“我跟你永远不像。”千玺的语气很坚定,眼里好似含着对她的厌恶。“退休班长,以后还请多多指教。”她扬起十分豪爽的笑,可在王俊凯眼里却十分讽刺。新的一轮追逐赛谁先停下脚步?二世起航,尽请期待。
  • 三生三世是为你泫然泪下

    三生三世是为你泫然泪下

    【本小说名应为——三生三世之只为你泫然泪下】三生三世,第一世,我为你而亡。第二世,你依然为死,我却因你而死。第三世,在这一世沉睡的将苏醒,世界主宰,就此定义。她,这个死丫头第一部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万道封天录

    万道封天录

    天下崩坏,人性百变,何处不显真君子,万载江山颂长歌。身处末世之中,我们唯有前行。
  • 魔族猎妖师

    魔族猎妖师

    魔是什么?暴戾,血腥,杀人不眨眼?不,魔亦有道,随心而动,随性而活,魔也可成大道。
  • 遮天万界

    遮天万界

    “大姐,有话好说……”“怎么,你这混世小魔王还有怕的时候?”“呃……你有本事先把衣服穿上……”“噪舌!”“非礼啊……”“叫吧!叫破喉咙也没用哦!”欲看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