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9464100000001

第1章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深宫的阴谋,沾血的皇位

买凶杀子:一个昏着毁了一个国家

公元前701年,卫宣公十八年,一艘小船向卫国和齐国的边境莘地驶去,船帆上醒目地挂着装饰有牦牛尾巴的旌旗——白旄,船首是一个长身玉立的年轻公子,他脸色沉静,从容不迫。

莘地一群强盗把船拦了下来,他们指着旌旗说:就是他了。

强盗们闯上船来,一刀把那公子杀了。公子没有抵抗,没有分辩。

强盗正觉奇怪,又一艘小船赶上来了,一个带着酒气的中年男人在船上大声喊叫:别杀他!你们要杀的是我啊!

那男人跳上前面那条船,抱着死去的公子大哭,强盗们不由分说,把他也杀了,完事后派人去向雇主报信。

要杀这两个人的雇主,就是两人的父亲卫宣公姬晋。

老话说“虎毒不食子”,这个老国君怎么鬼迷心窍到要雇用强盗来杀自己儿子呢?

01

姬晋留在历史上的事迹,最吸引人眼球的是好色。

年轻的时候,他和老父亲的姬妾夷姜私通,生下个儿子,取名为伋。

继位之后的卫宣公,仍旧不改本性。他立姬伋为太子,并要替他迎娶齐国的大美女宣姜为妻,但因为听说宣姜美艳不可方物,卫宣公便动了心思。

他先打发姬伋出使他国,然后自己在淇水边筑了个宫馆,李代桃僵,与宣姜做了夫妻。卫人见国君如此荒淫无耻,还作了首讽刺诗,把卫宣公比喻成了个又老又丑的癞蛤蟆:

新台有泚,河水弥弥。燕婉之求,蘧篨不鲜。(《诗经·邶风·新台》)

大意是说新台建得明丽辉煌,河水汤汤向东流淌,宣姜本想嫁个如意郎君,没想到最后自己的夫君却丑得像只蛤蟆。

这卫宣公在温柔乡里快活过日子,宣姜也接受了自己的命运,还替卫宣公生了两个儿子,公子姬寿和姬朔。

随着两个小公子长大,卫宣公的长子姬伋——宣姜本来要嫁的正主儿,成了宣姜的绊脚石,她开始为除掉姬伋动起脑筋。

姬伋是个仁爱的人,姬寿非常佩服喜欢这个同父异母的大哥,经常和他在一块探讨理想和人生的意义。姬寿的同胞兄弟姬朔却是另外一副面孔,这是个利欲熏心的坏小子,他和母亲宣姜一拍即合,无论如何都要除掉年长的姬伋,自己取而代之。为此,他不断地给昏庸的老爹洗脑:姬伋大哥多么恨您哪!

老男人都偏爱小儿子,更何况还有宣姜软绵绵的枕头风。

卫宣公把要嫁给姬伋的女人占为己有,本来心里就有个疙瘩,怎么看这个长子都不顺眼,而替他生下姬伋的夷姜已经失宠上吊自杀了,于是老男人一狠心,决心干脆来个一了百了,把姬伋也杀了。

卫宣公派太子姬伋出使齐国,并预先通知边界莘地的强盗:你们帮我杀掉一个人,那人的船上挂着装饰有牦牛尾巴的旌旗,那是使者的标志——白旄。

此时的太子姬伋仍被蒙在鼓里,但姬寿却知道了宣公的计划。他急忙赶去见大哥:“这次差事去不得!父亲要杀你,你快跑吧!”

太子姬伋不肯,一再坚持说,违背父亲的命令苟且偷生,这种事我做不到。

姬寿见苦口婆心劝不动大哥,又想了个办法。

“那我给你饯行吧!上酒!”

姬寿把太子姬伋给灌醉了,偷了白旄,冒充兄长的使者身份,义无反顾地走上死路。

于是就有了本文开始的一幕。强盗只认牦牛尾巴,把姬寿杀了。酒醒的太子姬伋知道不妙,一路赶来,只见弟弟已惨死,悲痛欲绝,之后也被杀死了。

一对仁义兄弟,一起蹈难而死,知道真相的卫国人悲愤难平。咱们的国君做出这种禽兽不如的事情,把这两个好公子给祸害了!人们写了首诗,来怀念他们: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两位公子乘船走了,船只随水漂流远去。我们是多么思念你啊,心中的眷恋难以排除。两位公子乘船走了,船影渐渐消逝无踪。我们是多么思念你啊,真希望你们没有遭遇灾祸!

02

卫宣公、宣姜要杀的原本是姬伋,没料到强盗们连姬寿也杀了。老头儿经受不了这样的打击,没多久就魂归西天了。这下最得意的是姬朔,他如愿以偿上了位,也就是日后的卫惠公。

但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卫惠公的所作所为,在卫国非常不得人心。他继位几年,已惹得天怒人怨,大臣左、右公子发动政变,扶持了太子姬伋的同母弟弟黔牟上位。卫惠公逃到了自己的舅舅齐襄公——宣姜的哥哥——那儿避难,寻求政治保护,并在齐国一住就是八年。

虽然卫国人已经自己选择了新的君主,可其他国家并不认同。

强大的齐国找了个借口,纠集了鲁、宋、陈等国一起攻打卫,要护送卫惠公姬朔回国。

卫国挡不住,左、右公子都被杀了,新任国君黔牟也逃了。多国部队开进卫国,卫惠公复位。虽然这个人道德败坏,但血统还算正,是卫国国君的血脉,处于弱势的卫国人只能捏着鼻子接受了。

但是民心向背很会影响国家的政局。

卫惠公姬朔当了十几年国君驾崩了,儿子继位,史称卫懿公。卫懿公和他父亲一样胡闹,被狄人杀了,国君之位再次空悬。

卫国人还是思念贤德的太子姬伋。经历了卫惠公、卫懿公父子两代的昏庸统治,他们希望能找到一个和太子姬伋有关的人来当卫国的国君。

人们的视线一下转到了宣姜这个美女身上。

03

宣姜的哥哥齐襄公率军把外甥卫惠公送回卫国之后,霸道地让卫国人接受这个国君。除此之外,他还有个更霸道的招数——要太子姬伋的一个同母弟弟姬顽迎娶寡妇宣姜。

齐襄公的理由非常无厘头:宣姜原来是要嫁给太子姬伋的,没想到阴差阳错嫁错了。现在太子姬伋死了,那就要他的亲弟弟来娶宣姜。

虽然姬顽一百个不愿意,但在齐国的重压下,也只好娶了这个后母,还生下三个儿子、两个女儿。

姬顽的一个儿子姬申因卫国内乱,跑到曹国去避难。他相当得人心,一开始跟随着他的卫国人有七百多,后来竟渐渐地有了几千人团结在他的周围。山不转水转,卫懿公驾崩后,卫国人思念太子姬伋,找来找去找到姬申,把他请回来立为卫戴公。

万万没想到,卫戴公没多久就去世了,于是卫国人又找了姬顽和宣姜的另一个儿子姬毁,将他立为国君,史称卫文公。

这是好大一圈轮回。太子姬伋虽然早早地死掉了,但他的灵魂好像一直在卫国的国土上绕来绕去。最后卫国人还是因为爱他,才拥立了卫文公。

卫文公算是一个不错的国君。中国历史上,谥号为“文”的君王都不错。

曾经卫国和狄人开战,卫文公就给大家一句话:谁能治理好国家,我就把国君的位子让给他。大臣们都不同意,于是众志成城,把狄人打退了。

卫国乱了这么多年,终于安定下来。卫文公继位的时候,卫国才三十辆兵车。由于他在位期间爱民强国,经济有着不错的发展势头,到他过世的时候,国内已有了三百辆兵车。

04

比较好笑的是,很多历史书的作者,都把卫国内乱外患的责任归到宣姜这个女人身上。

西汉刘向就说,卫国的那个宣姜啊,想害死太子姬伋,立自己的儿子姬寿,结果姬寿也死了。卫国五世不得安宁,这个都是宣姜这个祸水引起的!

然而实际上,卫宣公才是那个最大的祸根。

古人总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

卫宣公的恶行,造成了卫国的灾难,而能平息灾难,冥冥之中还有他的儿子太子姬伋一份功劳。

曹魏与司马:你想让我死,我必不叫你活

01

曹魏嘉平六年,魏帝曹芳与权臣司马师、司马昭的矛盾公开化。九月,曹芳想找机会干掉司马兄弟。

但他临事不决,反而让司马家警觉起来。先下手为强,司马兄弟奏请郭太后,以作风不正为理由,废了曹芳的帝位。原本他们想立彭城王曹据为帝,但在郭太后的坚持下,魏文帝曹丕的长孙曹髦坐上了皇位。

曹髦,字彦士,聪明颖悟,少年老成,当时的爵位为高贵乡公。他受诏到了洛阳外的玄武馆,臣下请他进正殿,他却说这是先皇帝的旧所,自己只住西厢房。臣下要以天子的仪式车驾欢迎他,但他不同意。正式进入洛阳之后,群臣在西液门南面跪拜迎接,曹髦还要下车回拜。礼仪官提醒他说,按礼制,不须回拜,曹髦却回答说我是臣子,因此终究还是回礼了。到了宫殿止车门,曹髦要下车,礼仪官又说,以前是坐车进去的。曹髦说皇太后征诏我来,还不知道是为着什么事,坚持步行到太极东堂。见到了皇太后,皇太后亲手把皇帝的玺授交给了他,之后曹髦正式在太极前殿即皇帝位。整个过程中,曹髦一直以人臣自居,执臣子礼仪,从容得体。

其实这一年,曹髦才十四岁,满打满算也只是一个五六年级的小学生。他是这样的早熟懂事,做起事来很有主见,没有人云亦云。当天在群臣面前,他声音洪亮,神情爽朗,很多大臣都打心眼里感到惊异,觉得这个新皇帝不简单。

即位典礼过后,司马师私底下问心腹钟会:你认为新皇上是个什么样的人?

钟会随口就说:“才同陈思,武类太祖。”这是个多么高的评价啊!文采比得上陈思王曹植,武略类似于太祖曹操!

听此言,司马师阴森森地说:如果真的如你所说,是国家的大福气。

钟会战战兢兢回家,大为后悔:我怎么说这种话,会害死人的啊!

这一年是正元元年。

02

估计司马师看到曹髦的表现后,一定觉得自己中了郭太后的圈套。

如今虽然看上去是司马家把持朝政,但新皇帝不是一个听话的主儿,而且本来朝中效忠曹魏的势力也不小,表面平静的朝廷,实际上暗流涌动。和不甘于做一个傀儡的新皇帝的较量就摆在面前,司马家能不能继续控制住大局,就要看司马兄弟的政治智慧了。

正元二年正月,忠于曹家的扬州刺史文钦、镇东将军毋丘俭在淮南起兵讨伐司马氏。司马师带病出征,几番较量,淮南兵败,毋丘俭被杀,文钦逃奔东吴。司马师虽取得胜利,但在战斗中伤病加剧,班师回朝途经许昌时便死去了,司马昭暂时代替司马师统率全军。

曹髦在洛阳得到消息,意识到这是一个千古难得的翻身机会。他立刻下了一道诏书给征东大军,让尚书傅嘏率大军回朝,并要求司马昭留守许昌,照应各方。

这诏书一到,司马昭就识破了曹髦的用意:这不是要把我和军队切割开来吗?意思就是要拿掉我的兵权!司马氏手下的政斗高手傅嘏、钟会也这样认为。大家一致决定,由傅嘏给曹髦上书应付,同时大军立刻出发,直指洛阳。

几天后,军队到达洛水南边,驻扎下来。这一招兵临城下,让年轻的曹髦措手不及。满朝的重要位置都是司马氏的人,枪杆子也握在别人手上,想要搞倒司马昭,难于上青天。

曹髦没法,只得下诏以司马昭为大将军,录尚书事。司马师死于正月二十八,曹髦封司马昭在二月初五,就在这短短的几天内,小皇帝和司马昭已来了次无声的对决,结果是以小皇帝完败而告终。这下子,军政大权名正言顺地落在司马昭手上,司马家的权力顺利交接了。

甘露二年,曹魏的镇东大将军诸葛诞又在淮南起兵声讨司马昭。这一次司马昭一点儿机会都不留给曹髦,他亲率二十六万大军征讨诸葛诞,并挟持曹髦和郭太后一起出征,把朝中的不安分因素完全抓在了手上。

仗打了近一年,诸葛诞兵败被杀,最后一支效忠曹魏的势力让司马昭给彻底消灭了。

03

很久很久以前,一个叫寒浞的人篡夺了夏的天下。夏朝皇族中一个遗腹子名少康,他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打败了寒浞,夺回了政权,史称“少康中兴”。这是夏朝得以继续生存的关键一环,少康也因此成为中兴名主的代名词。

汉高祖刘邦白手起家,一路干掉强秦,消灭项羽,建立大汉。他知人善任,豁达有度,是帝王中的佼佼者,历代统治者都对他推崇备至。

曹髦召集了一批大臣讨论这两个人谁更优秀。开始时大家都认为少康是在祖辈的光环下复国,和东汉光武帝刘秀中兴汉朝的功劳一样,而刘邦赤手空拳开创一个朝代,更加不容易,所以刘邦最优秀。

但曹髦不同意。他以为少康早年流亡天涯,与刘邦一样是一点儿基础没有,却以仁德得到了大众的支持,最终得以复国。刘邦生在乱世,以武力和诡计夺得天下,只算智者,不是仁者。

见皇帝这样说,大家也都“同意”了皇帝的见识,全体一致通过皇帝的论断:少康实施仁政,是仁者中的英雄;刘邦凭借武力,是智者中的豪杰。相比之下,少康是最优秀的君主!

这个结论,一点儿也不掩饰地说出了曹髦要做一个中兴名主的心愿:我曹髦要做少康,恢复祖先的光辉业绩。那么谁是那个夺我曹家天下的“寒浞”呢?大家心知肚明。

皇帝和权臣的斗争已日趋白热化。

司马氏经司马懿、司马师的苦心经营,到司马昭手上时,已经算得上是权倾朝野,此时的曹魏基本上是司马家的天下了。以司马昭的智慧和手段,曹髦这种指桑骂槐的小手段怎么会逃得过他的法眼?他在曹髦的身边布满了眼线。曹髦的一举一动,都完全掌握在司马昭的手上。

甘露五年四月,司马昭进位为晋公,加九锡。这是承袭王莽篡汉的招数,“九锡”乃是权臣篡位的先声,司马氏已然加快了篡魏的步伐。

曹髦是曹操的子孙,血性十足,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断。早年间,传说邺城的水井中有龙出现,曹髦便叹息道,龙是飞天的神物,困在水井中真是大灾难,完全以龙游浅水自况。此时,他又对臣下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能坐等任他废立!誓要和司马昭来个了断。

04

甘露五年五月初六,曹髦召见大臣王经、王沈、王业:我现在就要去讨伐司马昭!

王经苦苦劝阻道:朝野上下皆归司马家,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他的爪牙遍布四方,咱们这边没有一点儿实力,陛下你用什么去对付他?

曹髦从怀里掏出诏书掷在地上,喝道:我已经决定了!大不了一个死字!说完,转身就去内殿禀告郭太后。王沈、王业见状慌忙逃走,要去向司马昭报告。他们叫王经一同去,王经不肯。

曹髦拔剑在手,上了辇车,率领宫中站岗的、敲钟的、跑腿的数百号杂役,呐喊着冲出宫门。他先在东止门碰上了司马昭弟弟司马由的人马,曹髦左右厉声呵斥对方,士兵们见皇帝亲自上阵、怒气冲天,吓得一哄而散。曹髦再往前走,迎面碰上了全副武装的一支部队,打头的是司马昭的心腹,中护军贾充。

曹髦挥着剑叫大家往前冲,对面的兵士们看到皇帝要拼命,纷纷后退。贾充的部下成济勒住乱奔乱跳的战马,着急地问:现在怎么办?贾充说:司马公养着你们这些人,就是为了今天,还有什么可问的!成济立刻拍马上前,一枪把曹髦刺了个透心凉,枪刃从背上穿了出来,曹髦一下子从车上摔到地上,挣扎着死去了。

曹髦就这样被杀死了,一个皇帝用自己的鲜血捍卫了自己最后的尊严。

司马昭得讯,匆忙赶来,见满地鲜血,一下跪倒在地上——毕竟杀掉皇帝是大逆不道的行为。不过司马昭很快就开始了善后工作。他威逼郭太后下诏,说曹髦性情暴戾、悖逆不道,此番是他自己闯祸,随后褫夺了曹髦的皇帝称号,仍作高贵乡公。又杀了成济,以掩悠悠众口。曹髦被草草安葬于洛阳西北三十里的瀍涧之滨,司马昭只派了几辆车去办理安葬事宜,也没有旌旗等引导仪式。许多老百姓相聚围观,说这个就是前些天被杀的皇帝,有人忍不住哭了起来。

芳草萋萋一抔土,一位君王是这样的下场,真是无限凄凉。

曹髦虽然没有成功,但他求仁得仁。在司马氏的淫威之下,他没有屈服退让,而是奋起抗争,以死来对抗残酷的命运。他是个战士,用生命赢得了世人的尊重,后来北魏的皇帝元子攸就声称:“宁为高贵乡公死,不做汉献帝生!”

后人敬佩曹髦,同时也惋惜他没有韬光养晦,而是不平之色形诸言行,终于快刀快折,死于权臣之手。但司马家做了这样的亏心事,也一直放不下这个心理包袱。到了晋明帝时,大臣王导把司马兄弟在魏末的所作所为告诉明帝,明帝羞愧地掩面伏在床上,叹息道:如您所说,大晋的天下还会长久吗?

可见公道自在人心。

无情帝王家:唐玄宗一日杀三子

人们常说:“最是无情帝王家。”

明成祖朱棣在尚未夺权称帝时,还在北平做燕王,长期与蒙古残余势力周旋,像一堵墙一样把蒙古人挡在境外,使其不敢轻举妄动,把明朝的“北大门”守得死死的,保障了北部边疆的安全。

朝野上下对此有目共睹,老爸朱元璋也是心知肚明,但在他看来,这个儿子越能干,越让人不放心。他先是以另有任用为名,召回了朱棣的幕僚南轩公,然后又任命胡诚为北平布政使。

胡诚实际上是朱元璋安插在北平的一个间谍,任务是向朱元璋汇报朱棣的一举一动。这人确实没有辜负朱元璋的厚望,每三天就向他汇报一次朱棣的动向。及至朱元璋死后,朱棣的两个儿子又以给爷爷守孝为名,被强留在南京,实际上是被建文帝扣下做了人质。

实际上,朱棣是幸运的,老爸尽管对他不放心,但自始至终未痛下杀手。而且尽管朱元璋对功臣冷酷无情,大开杀戒,却始终未杀一个儿子。

若朱棣遇到的是唐玄宗那样的父亲,可能连发这种感慨的机会都没有。

01

史料记载,唐玄宗生了三十个儿子,可惜早夭了七个,不过没关系,反正剩下的也不少,从中找个接班人一点儿问题也没有。

原本最有资格做皇位继承人的,当然是长子李琮,可惜他小时候打猎不小心被猎物抓伤面部破了相,唐玄宗认为让一个“刀疤脸”当皇帝有损国家形象,于是,次子李瑛便顺理成章地成了最佳候选人。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谁也没想到,李瑛成为太子后,一个女人从旁插了一脚。

这个女人姓武名落衡,是武则天堂侄恒安王武攸止的女儿。她父亲死得早,按例被送入宫中抚养,长着长着成了一个大美人。唐玄宗即位后一眼就看上了她,加上她一张小嘴像抹了蜂蜜,极会讨唐玄宗欢心,因此虽然最初只封了她一个婕妤,但当她先后生下四个儿子和三个女儿后,唐玄宗就只宠她了。

开元十二年,唐玄宗又封她为惠妃。尽管只是个妃,但人们看在皇上偏爱她的分上对她尊敬有加,无论这种尊敬是发自内心的还是表面上的,至少给了她足够的面子,有时甚至以等同于皇后的礼节待她。

但武惠妃才不稀罕这种虚头巴脑的玩意儿呢,她要做名副其实的皇后。

爱她爱到骨子里的唐玄宗当然非常愿意满足她的愿望,但此事未能成功。据《新唐书》记载,唐玄宗正想公布册立武惠妃为后的打算,御史潘好礼就上疏,提了两个让唐玄宗也感到后怕的问题:

其一,武惠妃从叔武三思与从父武延秀都不是什么好人,都曾犯下扰乱朝政、破坏伦常的大罪,天下人都恨死他们了,立武家人为皇后,恐怕人心不服,如此一来,陛下您还有何面目见天下人?

其二,武惠妃也有儿子,一旦她当了皇后,难免不会得寸进尺。假如她想让陛下您废掉现太子李瑛,立她自己的儿子为太子,您会怎么办?

除此之外,潘好礼还把令唐玄宗伤心的往事捅了出来,暗示他要吸取过去的教训。当初武则天当政后,就开始大肆迫害李唐宗室,唐玄宗的生母窦德妃就是受害者之一,她被武则天迫害致死后,连尸体都没留下。

这盆冷水把唐玄宗浇醒了,他打消了立武惠妃为后的念头。

眼看着到手的皇后位份瞬间鸡飞蛋打,武惠妃的心理阴影面积大得不可想象,不过这反而激起了她更高的“斗志”——这个劳什子皇后,你们不让我当,我还就不当了,我要直接让儿子做太子!

02

要让儿子登上太子之位,当然首先得搞垮现在的太子,而在武惠妃看来,搞垮现任太子的条件已经具备:现如今,她正得皇上专宠,而生下太子李瑛的赵丽妃、生下鄂王李瑶的皇甫德仪和生下光王李琚的刘才人已全部失宠,这几个可怜虫的儿子肯定会有对唐玄宗偏宠一人的怨言,只要抓住他们的把柄来一个诬告,不愁大事不成。

咸宜公主和驸马杨洄自告奋勇地充当了她的帮凶,他们整天去嗅太子李瑛身上的“异味”,尤其是驸马杨洄,他把这件事情当作头等大事来办。

开元二十四年十月,杨洄向武惠妃汇报:太子最近和鄂王、光王过从甚密,三人经常在一起说皇上的坏话。

武惠妃立即去见唐玄宗,哭了个梨花带雨,肝肠寸断:没有臣妾的日子里,皇上您要多保重啊!

唐玄宗还以为她得了绝症呢,谁知这个女人接下来的一番话,比她得了绝症还令唐玄宗震惊:太子见臣妾受宠,整天和鄂王、光王密谋,想害死臣妾母子,他们还说了很多皇上您的坏话,很恶毒,恶毒得臣妾都不敢跟您说!

盛怒之下的唐玄宗,脑海里冒出来的第一个念头就是立即废掉太子。他在第二天就跟宰相张九龄提了这件事,但张九龄马上表示反对:

这么大的事,皇上你可不要乱来,弄得不好后果会很严重。太子和鄂王、光王等诸王一直未离深宫,日受圣训,大臣们从未听说过他们有什么大过,陛下若轻易听信某些人的无稽之谈,草率决定废立之事,势必会铸成大错。何况太子乃天下根本,不可轻易动摇,陛下如果一心想废太子,臣绝不奉诏!

这时候的唐玄宗虽然已经被感情左右,但废立太子确实是国家大事,没有宰相认可,他不敢,也不能霸王硬上弓。

除了张九龄,力保太子的还有不少大臣,这使唐玄宗产生了恐惧——这么多人和太子站在一起,对我的皇权难道不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吗?

张九龄力保太子的举动,也激活了一个潜伏着的敌人——李林甫。当初唐玄宗准备任命李林甫为宰相,遭到张九龄反对,李林甫从此对他恨之入骨。此时,摸透了唐玄宗心思的李林甫趁机进谗言,张九龄被罢相,他自己取而代之,登上了相位。

早在这之前,李林甫就已与武惠妃沆瀣一气,表示要助她一臂之力:“愿护寿王为万岁计。”

这个寿王,也就是武惠妃的儿子李瑁。

03

那时的李林甫不过是个黄门侍郎,即使想帮武惠妃也有心无力,如今却大不一样了,成为宰相的他说话有了分量。他暗示武惠妃可以行动了。

开元二十五年四月,驸马杨洄向武惠妃报告:太子和鄂王、光王与太子妃之兄薛锈密谋造反,只是目前还没有证据。

听闻此事,武惠妃设了一个计。她派人去对上述三位亲王说宫里有贼,请他们帮忙抓贼,而这三个傻小子竟然毫不怀疑其中有诈,不假思索地就答应了。

既然是抓贼,当然不能赤手空拳,三人带上兵器,匆匆赶往宫中。

请来三个傻小子后,武惠妃马上去找唐玄宗:陛下赶紧去看看吧,太子等人反了,带着武器闯进宫里来了!

唐玄宗派人去查探,正好碰到带着武器进宫抓贼的三王。他马上去找李林甫商量,李林甫却说:这是皇上的家事,臣等外人无权干预,您就照您自己的意思办吧。

这话可谓阴险至极,因为李林甫最明白皇上心里是怎么想的。这句看似没有态度的表态,直接把三王推向了断头台。

唐玄宗当即宣布废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为庶人。

半个月后,被废为庶人的李瑛兄弟仨在同一天被赐死在长安城东的一家驿站,唐玄宗也因此成功地戴上了“史上最冷血皇帝”的“桂冠”。

害死太子等人不久,武惠妃做贼心虚,据说曾多次看到他们的鬼魂来索命,不久就被吓死了。而她儿子李瑁未能当上太子,从此浑噩度日,媳妇杨玉环也被唐玄宗抢走,成了日后宠震天下的杨贵妃。

皇权面前根本没有善良之说。斗了半天,玄宗三子李亨捡了个大便宜,当然,他登基后对唐玄宗也没好到哪里去。

烛影斧声:赵光义是怎么登上皇位的?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的皇帝在传位大事上没有按常理出牌。

一个是朱元璋,他传位于孙子而不是儿子,原因仅仅是因为他喜欢那个名叫朱允炆的孙子。为了让这个性格软弱的孙子今后能够稳坐江山,朱元璋还不惜杀了众多为他打江山的开国功臣。而他不按常理出牌的结果,是引发了叔侄之间长达数年的火并。

另一个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这一位更让人费解,把皇位传给了弟弟。

史上传位于弟弟的皇帝并非他一个,为什么唯独他让人费解呢?因为其他皇帝传位于弟弟,大多是因为没有儿子,而赵匡胤不但自己有儿子,而且还有四个,即使夭折了两个,也还剩两个,即长子赵德昭和次子赵德芳。

最重要的是,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他这两个儿子都是混蛋或者傻蛋,将来不能胜任皇帝工作,也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他不喜欢这两个儿子,更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他喜欢弟弟赵光义胜过两个儿子。

为了解开这个传位谜团,还得从赵匡胤之死说起。

有人把赵匡胤之死称为“千古之谜”,因为他死得既突然又蹊跷,有关史籍中也未留下确切的记载,倒是留下了“烛影斧声”这个悬案。

01

所谓“烛影斧声”,是指赵匡胤和弟弟赵光义之间发生的一次激烈争吵。那时赵匡胤病重,觉得自己时候不多了,就把赵光义叫来商量事情,有人远远地看见烛光下赵光义时而离席,好像在躲避什么,然后就听见赵匡胤用柱斧戳地的声音,同时还听见赵匡胤大声说:“好为之!”

争吵过后,一代雄主赵匡胤就暴卒了,其弟赵光义继位。

关于这次兄弟俩的争吵,一直以来都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赵光义在争吵中害死了他哥赵匡胤,所谓的斧声是他们打斗的声音。赵匡胤当时生了大病,自然打不过赵光义,或者根本不是兄弟俩在争吵,而是赵光义直接把他哥杀死了。

另一种说法要“温柔”得多:太后杜氏去世前与赵匡胤立过“金匮之盟”,定下太祖去世后由其弟光义继位,所以当时只是赵匡胤向赵光义嘱咐后事。

后一种说法显然站不住脚。因为其一,既然是嘱咐后事,怎么可能有这么大动静?赵匡胤临终嘱咐之事,即使赵光义不愿遵守,也不可能当场顶撞,惹他哥生那么大的气,只要事后来个阳奉阴违就行了。要知道,赵匡胤不但是他哥哥,抛开长兄为父的封建伦理不说,更重要的是他是皇上,他们是君臣关系,臣下顶撞君上,在任何朝代都是大逆不道,赵光义若无反心,就不可能那么傻做出这样的事。其二,就算所谓的“金匮之盟”是真的,杜太后让赵匡胤把皇位传给赵光义也是有前提的——赵匡胤去世时其儿子太小。

《宋史·杜太后传》里这样记叙:

建隆二年,太后不豫,太祖侍乐饵不离左右。疾亟,召赵普入受遗命。

太后因问太祖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呜咽不能对。太后固问之,太祖曰:“臣所以得天下者,皆祖考及太后之积庆也。”

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有乎?汝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万几至众,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

太祖顿首泣曰:“敢不如教。”

太后顾谓赵普曰:“尔同记吾言,不可违也。”命普于榻前为约誓书,普于纸尾书“臣普书”,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

当杜太后问他是如何得到天下的,赵匡胤回答说是托祖宗和太后的福,杜太后说别扯这些没用的,你之所以轻而易举地得了天下,是因为周世宗的儿子太小,让你捡了个便宜,如果周世宗有成年的儿子,你小子是得不到天下的。

杜太后的意思非常明白:假如你百年之后也是这种情况,为了天下不至于落入他人之手,就把位子传给你弟弟吧,他是成年人,不容易被人欺负,否则,你的儿子就会步周世宗后尘。

正因为这样,赵匡胤才会毫不犹豫地让宰相赵普做见证者和记录者。

02

那么,赵匡胤遵守杜太后的遗嘱了吗?

从他“传位”给弟弟赵光义来看,似乎是遵守了。

可是,他驾崩的时候,长子赵德昭已经二十出头了。在早婚早育、人类平均寿命比现在低得多的当时,二十多岁已经可以孩子满地跑,几乎能算是中年人了,无论如何也不能算是“幼儿”了。

幼儿不能传,难道成年人也不能?

也就是说,在自己的儿子已完全成长的情况下,赵匡胤把位子传给弟弟,就并不是在遵守杜太后遗嘱了。

这就更说不过去了。

分析到这里,事情很清楚了,所谓的“金匮之盟”有可能是伪造的,《宋史·杜太后传》中的这个桥段,其真实性也值得怀疑。

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现在轮到他赵匡义握住这支笔了。

不过他自以为天衣无缝,却没想到留下了明显的破绽,经不起推敲。

值得说明的是,历史上虽然不少人都相信所谓的“金匮之盟”,但至今未找到盟约的原文,这也是怀疑派和相信派一直争论不休的原因。

从以上分析可知,在没有其他证据的情况下,“赵光义害死哥哥赵匡胤而上位”之说,很大程度上是能够成立的。

03

实际上,赵光义害死的不止他哥赵匡胤,还有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

赵德昭知道,皇位本来是他的,却被叔叔夺了去,他不甘心,想夺回属于自己的东西。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正月,赵光义调集数十万大军,御驾亲征攻打北汉,将北汉都城太原围得水泄不通。

拿下太原后,赵光义意欲乘胜拿下燕云十六州,于是挥师东进。

出征时,赵光义特意把赵德昭带在身边,名义上是让他到前线锻炼锻炼,实际上是为了防止他趁机在京城搞事。这也从侧面证明赵光义的帝位来得不正当,心中有鬼,否则他没必要怕这个侄子。

进攻幽州的前一天夜里,诡异之事发生了。没有任何征兆,军中突然传开一个惊人的消息:皇帝赵光义不知所踪,必须马上拥立赵德昭为新皇帝!好在很快有人出来辟谣,事情得以平息,未进一步造成混乱。

这种事情一出,赵光义心中岂能痛快?虽然只是一个谣言,却非同小可,性质极其严重,意味着背后藏着一个巨大的阴谋,而制造这个阴谋的人,不用说赵光义也知道是谁,但因当时在打仗的关键时候,他不好发作。

回到京城后,赵光义依然很郁闷,迟迟不对有功的官兵进行奖赏。按当时的规矩,奖赏期限不能超过半个月,大概是赵光义的心被这个谣言彻底扰乱了,连奖赏有功将帅这么大的事也没心思做。

皇帝迟迟不提奖赏之事,将帅们议论纷纷,说什么的都有,有的甚至积了一肚子怨气。

将帅们的怨气让赵德昭都听不下去了,这样下去说不定会出事!这些当兵的可不是省油的灯,把他们惹急了,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看来叔叔把这事儿忘了,自己有必要提醒提醒。

他找了个机会提出意见,不料刚开口,赵光义就勃然大怒,仿佛这股怒火早就准备好了,就等他撞上来。

赵光义朝赵德昭大吼:我都不急,你急啥?等你当了皇帝再赏也不迟!

这句话说完,当天晚上,赵德昭就自杀了。

叔叔骂他一句就自杀,是他太脆弱了吗?

不是。是他从赵光义那句话里,读出了满腔“杀气”。

很显然,赵光义把那个谣言的制造者锁定在了赵德昭身上,只是尚未查证而已,而一旦查证,这就是灭九族的弥天大罪!为了避免伤及无辜,自我了断是最佳选择。

实际上,赵德昭自杀可以说是上了赵光义的当,正好解了他的心病,因为他早就想除掉这个侄儿了,留着他总是隐患,只是一直苦于没有机会和理由。

当赵德昭提出奖赏有功将帅之事时,赵光义的反应之所以那么强烈,说出那么重的话,目的就是逼他自行了断!

谢天谢地,这小子很“配合”。

应该说,两个人的目的,最终都达到了。赵光义得以安安生生地做皇帝,赵德昭也用他一个人的生命,避免了即将到来的血雨腥风。

04

当然,“金匮之盟”也有可能是真的,毕竟宋史确有记载。

不过赵匡胤死的时候距离定下“金匮之盟”已经过去十五年,他自己的儿子也已经二十五岁,根本不是幼小了。

哥哥反悔,弟弟干掉哥哥,这个可能是有的。

赵光义初登位时,对大哥的儿子还算不错。在那个称呼高于一切的社会,他叫赵德昭“皇子”,而不是“皇侄”,意思是待他百年之后,会还位给侄子。

不过人都有私心,赵光义很快也想把皇位留在自己家里了,于是“皇子”又变成了“皇侄”。

有时候命运就是这么奇妙。赵构建立了南宋后,赵光义就绝后了,于是宋朝的皇位兜兜转转,终于还是回到了太祖一脉——赵匡胤的十世孙登基称帝,史称宋理宗!

胡惟庸之死:帝相千年纠葛,结束在这一天

洪武皇帝朱元璋在位的第十三个春节刚过,大明王朝依然笼罩在一片祥和喜庆之中。

丞相胡惟庸主动递牌子请求觐见。见到朱元璋之后,胡惟庸便说:陛下圣明,四海升平,所以上天降下祥瑞。他说自己京城旧宅子里的枯井今早突然变成了“趵突泉”,一定是因为他追随圣明皇帝,所以上天才会格外眷顾。

胡惟庸还趁机邀请朱元璋前往观赏祥瑞。朱元璋没有多想,毕竟这是他最忠心和器重的臣子的提议,于是欣然应允。

第二天,车驾排场已经在皇宫门口准备齐全,朱元璋也在一片簇拥之下来到宫门口准备上车。这时,突然从旁边蹿出一个名叫云奇的太监,他紧紧拉住皇帝马车的缰绳,紧张地说不出话来。朱元璋受到了惊吓,锦衣卫立刻赶过来将其拿下,拖到一边准备乱棍打死。

但朱元璋可是在刀林箭雨中摸爬滚打过来的,见过大世面,他心想此事绝不简单,于是派人将那太监拖上来。只见太监云奇已经奄奄一息口吐鲜血,却仍然用手指着丞相胡惟庸宅邸的方向,怎么都不肯放下。

朱元璋本来就好猜忌性多疑,见此情状立刻取消了去胡惟庸家的计划,转而带人登上了皇宫城头。

远远向胡惟庸家望去,只见门口窄巷里有铠甲和兵器反光的迹象,朱元璋不禁心中一惊。莫非胡惟庸家中藏着兵丁,这是要假借祥瑞谋害我,这是造反啊!

杀伐决断的朱元璋绝不会坐以待毙,一场关于权力的腥风血雨由此掀起。

01

根据史书记载,胡惟庸于1355年便投奔了朱元璋,曾经也是从基层干起的优秀青年干部。

大明建国后,胡惟庸担任中书省参知政事。汪广洋被免职之后,朱元璋一时竟觉得群臣中没有人适合接替他担任丞相。后来,朱元璋发现胡惟庸处事谨小慎微,加上李善长一个劲地推荐,于是朱元璋任命胡惟庸担任右丞相,不久又升他为左丞相,成为百官之首位。

胡惟庸,定远人。归太祖于和州,授元帅府奏差。寻转宣使,除宁国主簿,进知县,迁吉安通判,擢湖广佥事。吴元年,召为太常少卿,进本寺卿。洪武三年拜中书省参知政事。已,代汪广洋为左丞。六年正月,右丞相广洋左迁广东行省参政,帝难其人,久不置相,惟庸独专省事。七月拜右丞相。久之,进左丞相,复以广洋为右丞相。(《明史》)

事实上,胡惟庸可不像朱元璋料想的那样,是个谨慎克己的人。

胡惟庸担任丞相的时间一长,便专横跋扈起来,将朝廷官员生杀予夺的大权完全掌握在手里,朝廷大事也不向朱元璋汇报便私自决定。凡是参奏他的奏章,胡惟庸都会暗中截留,然后指使党徒将上奏的人清除掉;而那些热衷投机钻营的人,为谋求官职和爵位,则争相给胡惟庸送金帛、名马、好玩之物。

朝廷正直之士看到这样的事后非常气愤,比如大功臣徐达便一再向朱元璋揭发胡惟庸的所作所为,可是朱元璋却置之不理。

胡惟庸更加嚣张跋扈了,他甚至派人向开国大功臣刘基下毒,还与李善长勾结攀亲,广结朋党。

这时候有一个大臣叫涂节,他向胡惟庸献媚,竟然请求当他的义子,还恬不知耻地称胡惟庸为“五百年来第一贤相”。对于这句话,胡惟庸心里极为受用,从此他便以此自称。

除此之外,还有人称在胡惟庸远在定远的老家,看到从池塘水底长出了一根石笋,也有人向胡惟庸说,看到他们家祖坟附近有火光闪烁。

下边的人各种争相献媚,胡惟庸开始飘飘然,甚至觉得自己比坐在皇位之上的老朱还要厉害。

02

朱元璋渐渐发现,朝廷大臣对自己开始疏远,反而更畏惧和听从丞相胡惟庸的话,于是暗下决心要废黜丞相职位。

胡惟庸此时也在收拢力量,尤其是军队将领。

吉安侯陆仲亨和平凉侯费聚平素在陕西和苏州作威作福,终日酗酒胡闹,深受朱元璋厌恶。胡惟庸利用朱元璋的威势对二人恫吓利诱,他们毫不犹豫地便倒向了胡惟庸,甘心做他的鹰犬。

陆、费二人听从胡惟庸的命令暗中招兵买马,准备调动之用。而胡惟庸又指示心腹陈宁利用其在中书省任职的便利,私下阅览天下兵马簿籍,将在京城的军事将领都督毛骧等人收为心腹。此外,胡惟庸还暗中与倭寇和北部元朝遗民达成协议,准备来个里应外合。

当然,胡惟庸篡权最重要的步骤,是暗中联络蓝玉和李善长,尤其是要争取李善长这位开国元老。胡、李两家本来就有联姻的关系,因此虽然李善长开始不同意,后来却也明目张胆地替胡惟庸笼络起官员来。

终于,胡惟庸与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人做好了起事的准备。

此时正逢一个小国进贡,胡惟庸居然不给朱元璋通报,让使臣等了几个月之久。

朱元璋赐死了再次回到宰相岗位的汪广洋,却无意中发现汪广洋的小妾陈氏是被没入官中的妇女。按照惯例,这样的女人只能赐给功臣。

朱元璋开始起疑心了,胡惟庸阻挠进贡的事情也被发现。这时,曾经称胡惟庸为“五百年来第一贤相”的涂节成了冒头状告胡惟庸的人。

最后,胡惟庸等一帮人被诛灭九族,顺带着,朱元璋开始大肆屠杀那些当年跟着他打天下的功臣。

胡惟庸案持续了十多年,共三万多人受牵连被杀,连李善长、宋濂等人的家族也不能幸免。

另一个不能幸免的便是大将军蓝玉。

蓝玉本来与胡惟庸私下有约定,而最早胡惟庸案也没有牵扯到蓝玉。可是洪武末年,锦衣卫突然指控蓝玉谋反,于是朱元璋再次大兴株连,一口气杀掉了一万五千人,无数达官贵人在这次浩劫中被杀。

一顿屠戮下来,洪武皇帝的开国功臣几乎被杀光了,颍国公傅友德、定远侯王弼、宋国公冯胜在案件结束数年后也没能逃过一死。

在开国武将中,只有汤和与在云南的沐英得以幸免。

03

胡惟庸早年投靠朱元璋,在朱元璋身边前后有十四年之久,朱元璋对他也是特别关照。胡惟庸有个毛病,怕痒,一痒便浑身起疙瘩不能起床理政。为此,朱元璋曾特意下诏书慰劳,并赐给胡惟庸一个如意用来挠痒痒。

没想到胡惟庸后来便以此仗势,当大臣们不听话时,他便拿出如意来显示皇帝对自己的信任,恐吓大臣,于是群臣便不敢再作声了。

后来胡惟庸所做的各种不法的事情被发现,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变成阶下囚。洪武皇帝朱元璋对胡惟庸的所作所为深恶痛绝,尤其是那个“五百年来第一贤相”的称呼,他一心想让胡惟庸死,以解心头之恨。

传说,朱元璋针对胡惟庸怕痒这一毛病,使用了一个非常残忍的刑罚。他派人将胡惟庸绑在野外,在其身上涂满蜂蜜和香料,让蚂蚁蚊虫叮咬。胡惟庸受不了大声呼喊,直到气绝身亡。这样的死刑方式,实在令人难以想象。

胡惟庸为什么敢谋反,这事真的只有天知道,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朱元璋借机杀功臣,是在为太子清障碍。胡惟庸之后,劳模朱元璋便废掉了丞相之位,将全国上下的权力集中在自己一人手中。不过朱家的劳模太少了,后代皇帝并不像老祖宗朱元璋这样事必躬亲,于是很快丞相的职责便被内阁大学士替代,内阁首辅转而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二把手,有时甚至拥有废立皇帝的权力,比如杨廷和就对嘉靖有拥立功劳。

血色深宫:朱棣杀绝宫妃

1402年7月17日,扛着一杆“靖难”大旗的朱棣终于走入了南京城里那间象征着最高权力的大殿,坐上了那个全天下人都要俯首膜拜的宝座,成为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改年号为永乐,史称永乐帝。

关于这位永乐帝一生的是非功过,几百年来一直争论不休,我们在这里就不做讨论了。

不过关于他,有一件事却鲜有人知。永乐末年,在大明的后宫禁苑之内,曾经有过一场血雨腥风——明成祖朱棣下令了杀掉了三千名后宫佳丽。

后世对朱棣先生的评价大多是“性情固执,猜忌多疑”,然而这个性格特点的展露,基本上都是针对那些对他的皇位有威胁的人。他向后宫这些手无缚鸡之力且手无寸铁的女人们下如此毒手,又是因为什么呢?

01

这事儿要从朱棣的爱妃权氏说起。

话说朱棣的原配皇后姓徐,是中山靖王徐达的女儿。朱棣和徐皇后两人的感情一直很好,可以算是相濡以沫了,然而这徐皇后是个没福气的女人,永乐五年就去世了。

徐皇后死后,朱棣一直没有再立新的皇后,以此表示对这位徐皇后的怀念之情。

当时的朝鲜是大明王朝的属国,每年都要向大明进贡美女。永乐六年,大明派出内使黄俨带着考察团到朝鲜去,一方面是给朝鲜赏赐一些绫罗绸缎以展示天威,另一方面是去挑选一些长得漂亮又多才多艺的姑娘回来。

这一次,朝鲜全国一共有五个少女被选中,其中最为出色的是刚刚十八岁的花骨朵一样的权氏。

这权氏,史书上说她“资质浓粹”,不仅人长得美艳不可方物,而且极善奏箫,当时的宁王朱权曾经写过一首诗来赞美他这位小嫂子的箫声:

忽闻天外玉箫声,花下听来独自行。

三十六宫秋一色,不知何处月偏明。

宫中还有人描写权氏的姿色:

琼花移入大明宫,旖旎浓香韵晚风。

赢得君王留步辇,玉箫嘹亮月明中。

很快,权氏就得到了朱棣的宠爱。他不仅将权氏册立为贤妃,还明确贤妃的地位在众妃子之上。除了上朝处理公事,平时朱棣就把权氏带在身边,几乎是形影不离,就连带兵出征漠北之时也要有她陪伴,可见这贤妃在朱棣的心目中是真的相当重要。

然而自古红颜多薄命,永乐八年,朱棣北征凯旋途中,权氏病死在了山东临城。朱棣悲伤欲绝,将她埋葬在了此地。

如果事情到这里结束了,也只不过是世上多了一座荒坟,而朱棣悲伤过后,指不定哪天又看上了哪个美女,重新开始一段轰轰烈烈的恋情——实际上也正是这样,没过多久,朱棣就擦干了眼泪,宠幸了一位王姓贵妃。

然而事情并没有结束。有人实名举报贤妃不是病死的,而是后宫中的一位吕氏妃嫔伙同太监串通了一个银匠将贤妃毒死的。

这时候的朱棣还沉浸在悲痛中,收到这份检举信,他当场就炸了毛:杀!

这个检举的人也是从朝鲜来的,她的父亲是朝鲜的一个小商人,因此人们就叫她贾吕,而她揭发的那位吕美人,跟她一样是从朝鲜选进宫中的。

话说贾吕自从进宫之后,一直没有得到皇帝的宠幸,心里苦闷不堪。这也不难理解,离开了家乡和爹娘进入这深如海的后宫里,却连皇帝的影子都看不到,也许一生都要在这里耗费,最终只能孤独终老,死的时候身边可能连一个亲人都没有,又如何能不苦闷?

愁苦之间,贾吕遇到了比她先进宫的吕氏。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何况是在这等孤独的境遇中?

可惜吕氏却好像对贾吕并不感兴趣,不怎么愿意搭理她。贾吕觉得吕氏看不起她,于是心中记恨,一直想找个机会报复吕氏。

机会终于来了,深受皇上宠爱的权贤妃死了!贾吕一封检举信把吕氏告上皇庭——因为吕氏当时曾随军服侍贤妃。

还有什么比这更狠的?

一向多疑的朱棣雷霆震怒,悲愤之余哪里顾得上去调查,立即就将吕氏以及所有和吕氏有牵连的人全部抓起来处死了。最悲惨的就是这位遭诬告的吕美人,仅仅是因为不愿意和一个人品不怎么样的老乡交朋友,就惹来了这样的滔天大祸——朱棣不仅命人对她严刑拷打,还让人用滚烫的烙铁放在吕氏的身上烙烫,一直持续了一个月,将吕氏折磨得体无完肤才杀掉。

02

这一次,朱棣一共杀了一百多个宫女和宦官,然而杀戮才刚刚开始,更骇人听闻的事还在后面。

过了几年,朱棣宠爱的王贵妃又病逝了,而这时候朱棣本已经打算册封她为皇后了。

朱棣心中极为痛苦——他深爱的女人没有一个能陪他走到最后,这确实是一件令人黯然神伤的事。

他的心里还在滴着血,这时却又传来了一个令人恶心的消息:那个告状的贾吕与另一个鱼氏和小太监“通奸”的丑闻被爆出来了。

本来这种事在后宫里也不算什么,无非就是寂寞已久的宫女和太监做一个名义上的夫妻,相互抚慰照顾罢了。朱棣也早已知道后宫里有这样的事,不过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随他们去,并不深究。人心都是肉长的,再怎么残暴的凶徒,在心里总会有一处是柔软的。

本来这件事朱棣也没打算怎么着,可是做贼的人心虚了。

贾吕听说自己的丑闻被皇上知道了,想起几年前吕美人死时的那个惨劲儿,害怕自己诬陷别人的老底再被翻出来,便吓得上吊自杀了。

不死还好,一死朱棣反倒不罢休了,他把与贾吕亲近的婢女抓来审问到底怎么回事。

那些弱不禁风的宫女们亲眼看到过朱棣对付吕美人的手段,当场吓得魂飞魄散,一五一十把贾吕当年构陷吕美人的事儿给抖搂了出来。

朱棣一听更是火冒三丈:老子天纵英武,一世英名,结果竟然被后宫这些个没见过世面的小姑娘给玩儿了?

打,继续打,看看还有什么事儿被藏着掖着瞒着我的?

结果这一打,还真问出了个让朱棣惊出一身冷汗的阴谋:后宫里有人要谋害皇上。

朱棣冷汗都没顾上擦:赶紧给我查,彻查!

就这样,王宫女说出了李宫女,李宫女攀咬出张宫女,张宫女又牵连出赵宫女,好像一个神秘的传销组织一样,越挖人越多。朱棣再一次龙颜震怒:杀,统统给我杀!

凄厉的哀号不断从后宫深处传出来,要是有人听到,一定会认为是来到了十字坡,孙二娘又在做人肉包子了。

重压之下,终于有胆大的宫女忍不住破口大骂:“自家衰阳,故私年少寺人,何咎之有?”

你这个老家伙顾不得管我们,我们只不过搭伙过日子罢了,到底有啥不得了的错?

然而这时候的朱棣已经杀红了眼,越是骂得凶,他就杀得越起劲,甚至有时候亲自操刀上场,把那些宫女一刀一刀地当片片鱼剐了。

人越杀越多,终于,也许是老天爷也看不下去了,永乐十九年,原本晴空万里的北京城突然降下一个大霹雳,把皇城内的宫殿给劈了,引发了一场大火。众人都说这是天降警示,但朱棣“不以为戒,恣行诛戮,无异平日”。他并不在乎,也丝毫没有停手的意思,最终后宫三千人,幸免的仅仅几人而已。就连史书上都这样记载:“帝甚痛悼,遂疯丧心,自后处事错谬,用刑残酷。”

后世的史学家普遍认为朱棣患有“丧心疯”,如果单从这件事情看,应该是真的。

史上最正义宫斗:两个小人物创造出的辉煌

明朝三百年的历史中,有一个皇帝执政了十八年,创造了一段被后世称之为“弘治中兴”的繁荣盛世,他就是明孝宗朱佑樘。可惜这位皇帝只活了三十六岁,如果他可以再多活几年,也许大明王朝的辉煌会更持久一点儿。

可是,事实上,就连他这短短的三十六年生命也是捡回来的,而捡回他这条命的却是两个在历史长河中丝毫不起眼的小人物:一个没有名字的宫女和一个叫张敏的太监。

01

朱佑樘的妈妈姓纪(也有人有说姓李,叫李唐妹),是成化年间(朱佑樘他爹在位时期)大将军韩庸在南方平叛胜利后带回来的一个瑶族姑娘。

小纪姑娘进宫之后的主要工作是帮皇上看小金库,这份工作虽然轻松,但是也相当寂寞。不过幸亏小纪姑娘出身当地土官之家,也读过一些书,识得一些字,因此没事可做的时候能自己在仓库里念念诗词,日子过得倒也平静。

只是这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一片绝对安静的地方,连桃花源那样的隐秘之处都被发现了,何况这可是皇帝眼皮子底下?这一天,皇帝朱见深可能是吃饱了想要散散步,溜溜达达地就来到了小纪姑娘上班的仓库。

领导视察,自然要小心应付。几句对话之后,皇帝看这姑娘不慌不忙,对答如流,不仅就对她产生了好感,一时荷尔蒙膨胀,就把这小纪姑娘“临幸”了。

这在那个年代实在是件再平常不过的事。皇帝看上你那是你的福分,有的人在皇宫里待了一辈子,连皇帝长得是白是黑都不知道。

临幸一个后宫女子对于皇帝来说自然不算个啥事,但是对于小纪姑娘这样只想安安静静做个仓库管理员的女子来说,可就是天大的事儿了,她原本从来没有想过要和皇帝产生什么瓜葛的。

最关键的是,没有多久,小纪姑娘发现自己居然怀孕了。

02

按说,能跟皇帝共眠龙榻,并且怀上皇帝的骨血,这是后宫多少女子做梦都在期盼的事啊,可是小纪姑娘却高兴不起来,反倒觉得害怕。

不是害怕别人,是害怕皇帝身边那个被称作万贵妃的女人。

这个万贵妃说起来算是皇上的保姆,比皇上大十七岁,从朱见深五岁时开始照料他,但谁也没想到,皇上居然会喜欢上这个长得既不算漂亮又没有多少文化的女人,并且是从骨子里喜欢,喜欢到为了这个万贵妃,居然能把一个当了刚刚一个月皇后的年轻貌美的女人都给废了,原因只是皇后觉得皇上只宠幸万贵妃,心里不平衡,把她教训了一顿。

万贵妃本来和皇上是有一个孩子的,并且是个儿子,按照常理,如果不出意外,这个孩子妥妥地就是大明朝日后的接班人,可是偏偏就有了意外——这孩子在一岁多的时候夭折了。

夭折了本来也没什么,再生一个就完了,可是万贵妃已经是上了年岁,再也生不出来了。

这就很可怕了。没有皇子傍身,万贵妃感到深深的恐惧,万一哪天皇上不喜欢自己了,可咋办?

虽然皇上口口声声说,放心吧,我不会不要你的,就算全世界都抛弃你,我也会一直在你身边。可是万贵妃怎么能相信这样一句话?后宫佳丽三千,谁知道哪一个女人哪一天会不会就用一个媚眼把皇帝给迷住了呢?

既然不能阻挡皇帝和其他的女人缠绵,那就只有一个办法——不能让别人生下孩子。我没有孩子,那就谁都不可以有,这样皇帝就不会离开我。

所以,后宫里所有和皇帝有过鱼水之欢的女子,就算是怀上了龙种,结局也是很悲惨的,要么是被逼着堕胎,要么是被毒死。

如今,小纪姑娘也怀孕了,而整个后宫都是万贵妃的天下,这消息如何能瞒得过她?自己的孩子又如何能幸免于难?

03

事情果然很快就被万贵妃知道了,万贵妃甚至已经不会生气了,因为这样的事情也不是第一次了,要是每一次都生气的话,早都被气死了。她只是冷冷地命令一个经常伺候她的宫女:去把那个姓纪的肚子里的孩子弄掉。

宫女也没有多说一句话,转身便来到了小纪姑娘的住处。有些时候是不用说话的,只要执行就够了,也许这个宫女也不是第一次来执行这样的任务了。

可是这一次,小纪姑娘没有死,她肚子的孩子也好好的,没有被弄掉。不知是出于什么理由,被派来杀她的宫女并没有伤害她和孩子,而是回去告诉万贵妃:搞错了,那女人并没有怀孕,她只是肚子里长了一个瘤子。

关于这一段,史书上也只有很简单的一句话:“婢谬报曰病痞。”但是不管怎样,小纪姑娘总算松了一口气,至少目前是安全的,以后会怎样,谁也不知道,那就先把孩子生下来再说吧!

这就是母性,这就是母爱。未来会有怎样的风雨,我来承担,但是谁也不能阻止我当母亲。

至于这个宫女,史书上没有记载她的名字,就让我们用“一个善良的宫女”来称呼她吧。不管她以前有没有做过坏事,都不重要了,至少在这件事上,在她的身上是闪耀着人性的光辉的。

可是现在只不过是刚刚开始而已,事情没有那么简单的。

虽然小纪姑娘小心翼翼,终究还是被发现了。毕竟一个孩子的降生,要想在万贵妃一手遮天的后宫里瞒过去,实在太难了。

万贵妃怎么可能容许这个孩子出现在皇帝面前,来和她争夺皇上的恩宠?她再一次发出了一道狠毒的命令:去把那个孩子给溺死,我永远不想再听到后宫里有他的哭声,我也不希望皇上看到他。

这一次接受命令的是一个太监,一个在深宫中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太监。然而,就是这个像尘埃一样卑微的太监,再一次拯救了这个幼小的生命。

张敏接到个命令的时候,震惊得像是听到了晴天霹雳:“上未有子,奈何弃之?”

皇上整天忧心忡忡的就是到如今都不曾有个孩子,为什么现在要把小皇子扔到尿盆子里溺死?!

可是,他同样不敢多问一句,只是怀着复杂的心情来到了小纪姑娘所住的安乐堂。

看着正在奶孩子的小纪姑娘,太监张敏的心在一瞬间融化了。心肠再歹毒的恶人,在面对这样的场景时,都不可能狠下心来对一个尚在襁褓之中的娇弱婴儿下手。何况,这个叫张敏的太监本就不是一个恶人——如果稍微有点歪心思坏脑筋,他也不可能在这后宫里待了一辈子还是个“门监”了。

张敏带走了这个孩子,虽然把这样一个刚刚出生的孩子带离母亲的身边有些残酷,但这是保住他的唯一办法。张敏只能这么做,小纪姑娘也深深地明白这一点。

张敏找到了一个很隐秘的地方把这孩子藏了起来,让他和后宫里那些最底层的宫女们一起生活。一群被上位者忽视了的女人,在万贵妃的虎视眈眈之下,担负起了抚养这个虽然贵为龙子却命运坎坷的孩子的重任,就连已经被废的皇后也偷偷地照料着这个苦命的孩子。

就这样,一直过了六年,没有人知道,这一群虽然身处富丽堂皇的深宫,实际上却卑微如蚂蚁的太监宫女们,是怎样用他们自己的生命去抚养了一个跟他们毫无关系的小生命。不过很幸运,这一次,他们成功避开了万贵妃的耳目。

也许他们根本没想过这个孩子的明天会怎样,也根本不敢期盼这个孩子有一天会当了皇帝带给他们荣华富贵。那太遥远了,远得谁都不知道那一天究竟会不会来到。然而,他们依然无怨无悔,用自己微薄的力量让这个孩子在他们搭建出的一方天地中快乐地成长着。

04

当然了,这些人付出所有的情感抚养这个孩子,并不是想让他一辈子都生活在后宫阴暗的角落里,他有属于自己的地方,那个地方鲜花锦簇。

他们只不过是在等一个机会而已,现在,机会终于来了。

这个孩子六岁时的一个早上,皇帝朱见深起床后坐在镜子面前,突然发现自己竟然苍老得不像是一个三十岁的正值壮年的人。他幽幽地叹了一口气,不过不是在哀叹自己青春岁月的逝去,而是在深深地忧虑:我的身体已经这样了,可是还没有孩子。大明怎么办?难道祖宗留下来的江山,要在我的手里断送了?

老将至而无子,这大概是会让每一位皇帝都忧虑的事。

此时在皇帝身边服侍的正是张敏。张敏知道,他忍辱负重六年保守的一个秘密,就要大白于天下了。他跪倒在地,跟皇上说:“死罪,万岁已有子也。”皇上,其实您有一个儿子啊!

朱见深大吃一惊:什么?我的孩子在哪里?我怎么不知道?

张敏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他知道,说出这个秘密的时候,也就是他离开这人世的时候,然而他还是没有犹豫。卑微了一辈子的张敏终于直起了自己的腰板,他勇敢地告诉皇上:我知道把这个消息告诉您,我就绝无生还的道理,但是我不怕,我只想皇上能为皇子做主!毕竟他是您的亲生儿子,是大明的传承,如果能这样,我死了就死了,绝不后悔。

“奴言即死,万岁当为皇子主。”

朱见深都听傻了,一脸愕然,还是旁边的大太监怀恩赶紧说:皇上,张敏说的是真的,您确实有一个儿子,一直偷偷地养在后宫里,因为惧怕某个人,所以一直没有敢让人知道。

朱见深一听都高兴疯了,马上派人到安乐堂去接自己的儿子。

小纪姑娘盼望了六年的这一天终于来了,然而她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惊喜,而是紧紧地搂着自己年仅六岁的苦命的儿子,痛哭失声:孩子,去吧,去你到你父亲的身边,以后就要离开妈妈跟你父亲生活在一起,你自己千万要小心啊。

说完这些,她擦干眼泪,面带微笑目送着自己的儿子坐上了皇上派来的小轿,消失在宫苑的转角处。她知道,她的使命已经完成,而万贵妃是不会放过她的。

孩子终于可以见到父亲,开始他的另外一种生活,小纪姑娘的生命却要走到尽头了。

朝野上下一片欢腾,可是除了小纪姑娘之外,还有一个不开心的人,那就是万贵妃。

万贵妃得知后宫里居然有一个孩子活了六年,而且还是自己两次派人去却都没有除掉的那个孩子,她几乎要崩溃:为什么所有的人都要欺骗我?

也许,这一辈子她都不会想明白这个道理,因为在她的眼睛里,除了怨恨早就什么都看不到了。

一个月后,被封为妃的小纪姑娘暴病死于自己的寝宫,有人说她是被万贵妃谋杀的,有人说她是上吊自杀的,然而不管是怎么死的,所有的人都知道她的死是为了什么。

得知纪妃的死讯后,张敏仰望着天空,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这一天终于还是来了。随后,他便吞金自尽了。

当年明月在评价张敏的死时是这样的说的:“当一个人不得不走向死亡的时候,自杀代表着尊严和抗争。”

05

这个被众人保护这长大的孩子就是朱祐樘,被接到父亲身边后的第十一年,他登基即位,年号弘治,成了明朝第九位皇帝,是为明孝宗。

孝宗在位十八年,创造出了“弘治中兴”的辉煌景象,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其实这一段辉煌,是由两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创造的呢?

准确地说,是一个叫张敏的太监和一群不知名的小人物创造的。

这应该算得上中国历史上最正义的宫斗了。

人们只记得那些叱咤风云、纵横四海的英雄,可是很多时候,历史得以创造,也是因为有这样不太为人知晓的小人物的付出。

奇葩年年有,皇家特别多

别人推理要钱,汉武帝推理要命

01

被视为千古一帝的汉武帝刘彻,不仅有文韬武略,还有一个智商欠费的人无缘拥有的爱好——推理。

公元前127年,为了促进关中地区的发展,汉武帝颁布新政策,将各个郡国家产三百万以上的富户都迁居到茂陵。

迁徙的名单中有一个叫郭解的人,是函谷关以东地区的著名游侠,人脉甚广,不知通过什么途径找到了卫青,想让这个当朝第一红人替自己说句话。

卫青为此专门去求汉武帝:郭解家中贫困,不合迁徙标准。

汉武帝听了,一脸蒙,问:郭解是谁?

卫青解释道,郭解只是一个平民而已。

汉武帝点头,望着卫青说,他不穷,必须迁。

这次轮到卫青蒙了。连郭解是谁都不知道,却断定他家里不穷,皇帝是在故意打我脸吗?这位极少被皇帝拒绝的大将军疑惑不解,场面一度十分尬尴。

这时候,汉武帝突然一脸“真相只有一个”的严肃表情,以一个侦探的身份揭开了谜底:郭解是个平民,他的权势却大到能让一位将军替他说情,这就证明他家不可能穷。

卫青想了想,一时无言以对,不得不向汉武帝的推理表示拜服。

估计他回家的路上一直在后悔,如果早知道汉武帝是推理达人,就不该多嘴求情。

02

公元前106年的一天,汉武帝感到身体有点不舒服,派小黄门常融去召太子。一直和太子不和的常融回来后对汉武帝说,太子面带喜色。

汉武帝听了非常受伤,默然无语。

等到太子来了,汉武帝仔细观察,见他果然有说有笑。常融在一旁暗自窃喜,心想这次诬告能成,不想没过多久,汉武帝便下令要将他处死。

常融如遭晴天霹雳。打了太子那么多小报告都没事,为何这次要杀头?他想破脑袋也想不明白。

汉武帝望着这个智商欠费的小黄门,打算让他死个明白。

这位推理达人缓缓解说道:太子那天探望我时,确如你所说,有说有笑,但是太子的脸上却有几道不易察觉的泪痕,说笑的表情也有点做作,像是强装出来的。事后我派人暗中查问,才得知太子听到我病重时大哭了一场,并非面露喜色。

常融语塞,只能引颈就死。

遇到脑子清爽的推理达人,连装样子的“冤枉”都没机会喊。

03

公元前105年,汉武帝举行“马展”。

汉代的马展和现在的车展一个套路,只不过现在是香车美女,汉代是良驹美女,场面都是一样的香艳奢华。

汉武帝的身后站满了各色美人,面前是从世界各地搜罗来的宝马,每一匹都血统纯正,正被人牵着依次走过。

突然,汉武帝叫住一个马夫,招手让他过来回话。他询问了这个马夫的身世,发现原来是个匈奴奴隶。

汉武帝似乎对他很感兴趣,当场就赐下衣帽,不让其再做奴隶。

过了几天,让众人更加疑惑不解的事情发生了。汉武帝似乎对这个奴隶太好了,不仅把他从御马监一路提拔至光禄大夫,还出手阔绰,累计赏赐了足足千斤黄金,出门时让他坐副驾驶,回宫后也让他陪侍左右。

所有人都嫉妒得红了眼。这个奴隶啥也没做,就是从皇帝面前遛马走了一遭,怎么就登上了人生巅峰?

有人在背后非议说,皇上不知从哪儿找来个“胡儿”,竟然当成宝贝。

这些话传到了汉武帝的耳朵里,他不仅不介意,反而对这个“胡儿”更好了,给他赐姓金,赐名为金日磾(读作金密低)。

众人当然不知道汉武帝的心思。作为一个推理达人,那一日的马展上,只一眼汉武帝就认定,这个人将会成为难得的忠心国士,哪怕他是个“胡儿”。

原来,当日所有的马夫牵马而过时,面对汉武帝身后的天香国色,几乎没有一个能忍住不用旁光偷瞄,唯独金日磾一人能忍住不看,态度十分恭敬。另外,金日磾所养的马最为肥壮健硕,说明他工作也十分到位,再加上其特殊的身世(匈奴休屠王之子)、伟岸正派的容貌,所有一切都让推理达人汉武帝当机立断,要将其培养成大汉忠臣。

后来的事情证明汉武帝的推理是正确的。

几年之后,侍中仆射马何罗密谋造反,闯入宫中要行刺汉武帝,金日磾看到马何罗无故进宫,心中一动,担心皇帝有危险,强忍身体不适和欲上厕所的刚需,一步不离地坐在汉武帝卧室门前守护。

就这样,他与前来行刺的马何罗碰个正着。马何罗抽出袖中利刃,金日磾以命相拼,将其紧紧抱住,并大喊:马何罗谋反!成功引来侍卫,救了汉武帝一命。

至此,那些当初非议皇上、妒忌金日磾的一张张嘴,全都闭上了。

04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像金日磾一样,从汉武帝这种走马便可观花、管中便可窥豹的推理能力中获得好处,有些人甚至可以说被汉武帝的推理爱好坑得相当惨。

首当其冲的是钩弋夫人。

公元前94年,钩弋夫人怀胎已满十个月,却一点儿生产的意思都没有。她挺着大肚子又艰难地熬了四个月,终于产下一子。

正坐着月子呢,听婢女来报,皇帝把钩弋宫宫门名字改了。

钩弋夫人奇怪,好好的为什么要改名字呢?

一问之下才知道,原来是汉武帝闻听皇子出生,龙颜大悦,忍不住即兴推理了一番:听说当年尧是怀胎十四个月才出生的,如今生这个孩子也是十四个月,所以这个孩子就是当代的尧啊,钩弋夫人就是尧母,钩弋宫门不能再叫钩弋了,应该叫尧母门!

不出一会儿,宫门上的烫金大字就已焕然一新。

此时的汉武帝并不知道,这次的即兴推理,将会害死钩弋夫人,害死太子,害死数万士卒和百姓。

由于汉武帝改的这个宫门名字太容易让人想入非非,朝中很多与太子不和的大臣纷纷揣摩起汉武帝的心意,认为他非常宠爱这个刚出生的皇子,甚至超过宠爱太子。在他们眼中,这是一个巨大的政治投机机会——如果能够扶持小皇子上位,自己就是下一任皇帝的功臣,荣华富贵享之不尽。

所以,构陷皇后、太子的谗言越来越多,上面提到的常融诬陷太子,就属于这种情况。

特别是卫青将军去世后,皇后和太子失去了娘家人做靠山,朝中对太子的攻击越来越凶猛,终于酿成巫蛊之祸,累及万人,太子也吊死在民房之内。

太子死后,汉武帝追悔莫及,建思子台以示后悔,然后又反过来清算了陷害太子的人。如此来回一折腾,四十万人受牵连。

但是江山不能没有继承人,汉武帝最终选择让刘弗陵——钩弋夫人那个十四个月才生下来的孩子——来坐太子的位子。

而为了防止重蹈吕后专权的覆辙,汉武帝将年轻力壮的钩弋夫人杀掉了。

慕容家都是有故事的人:金刀太子的起伏人生

我们要说的这个金刀太子,他的一生仿佛是一部按剧本走的商业大片。

01

公元370年,前燕为前秦所灭,北方基本落入了苻坚之手。

前燕皇族慕容德与自己的同母哥哥慕容纳,就在这片暴风骤雨之后,一起降了苻坚,分别当了前秦的张掖太守和广武太守。

慕容德,前燕开国皇帝慕容皝幼子,在其侄前燕末帝慕容暐在位时得封范阳王。史载他“姿貌雄伟,博观群书”。慕容德虽然不太为人所知,但他有一个大名鼎鼎的异母哥哥,一代人杰慕容垂。

慕容德曾向末帝慕容暐进谏,虽未被接受,但却因此得到了哥哥慕容垂的赏识。二人共论军国大事,并一起在枋头之役中击败了东晋权臣桓温。

前燕灭亡之后,慕容德安安生生做了几年太守便辞职不干了,他和哥哥慕容纳一起住在张掖。然而平静的日子并没有过多久,中国历史就走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公元383年,苻坚发动了著名的淝水之战,慕容德被拜为奋威将军,参与南征。

临行之前,慕容德看着自己的哥哥慕容纳和母亲公孙氏,知道这一走很可能就是永别,于是他留下了一把金刀,想给亲人们做个念想。

战争的结局我们都知道了,淝水之战中,东晋以弱胜强,前秦这个庞然大物在苻坚的手中开始瓦解。

趁此机会,前燕时代备受排挤的慕容垂东归故土,建立了后燕。慕容德跟随着慕容垂,成为后燕的车骑大将军,再次获封范阳王。

当慕容垂起兵的消息传到前秦,留在张掖的慕容纳明白,他们家的灭顶之灾就要来了。

02

听闻慕容垂起兵,当时的前秦张掖太守苻昌立即对慕容家采取了行动。结果慕容纳被杀,慕容德留在前秦的儿子无一幸免。

然而在这场近乎灭门的惨剧之中,有两个人活了下来。一个是慕容纳和慕容德的母亲公孙氏,她因为年纪已大,没有被杀;另一个是慕容纳的妻子段氏,由于她刚刚怀有身孕,人们不忍动手,竟也逃过一劫。

这两个慕容家的女人一起被关在大牢之中。

慕容德对家人的遭遇毫不知情,不过,虽然他远在天边,却以另一种方式拯救了自己的母亲和大嫂。

大牢里有一个狱吏,叫呼延平。前面说到慕容德曾经做过张掖太守,也就是在他的任上,呼延平犯了死罪,是慕容德赦免了他。对于呼延平来说,报恩的时候到了。

他秘密将公孙氏和段氏带到了羌地,在那里,段氏诞下了慕容纳的遗腹子,慕容超。

慕容德与他幸存的家人天各一方,只能看着同一轮月亮互相思念。

一眨眼,十年过去了,幸免于难的公孙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去世之前,她将十岁的孙儿喊到身旁,取出了慕容德南征前留下的那把金刀,告诉他,有朝一日若天下能够太平,你能回到东方,就把这把刀交给你的叔叔!

不知道小小的慕容超能不能明白这把金刀的意义,但他一定能感受到,自己的未来,在东方。

奶奶去世了,颠沛流离的日子还在继续,呼延平在战乱中又带着段氏和慕容超逃到了后凉。等到后凉被后秦所灭,母子二人又跟着凉州人向长安迁徙,此时,呼延平已经去世了。段氏感念呼延平的帮助,便为慕容超娶了呼延平的女儿。一家人虽说并不富贵,但一路走来,相依为命,倒也温暖。只是慕容超会偶尔取出金刀,想象自己那位远在东方的叔叔,是怎样一位了不得的人物。

03

公元396年,后燕开国皇帝慕容垂逝世。继位的慕容宝依照慕容垂的遗训,让叔叔慕容德为使持节,都督冀、兖、青、徐、荆、豫六州军事,坐镇邺城。慕容德成了后燕的顶梁柱,而此时,一个让整个南北朝大分裂时代都颤抖的北方政权已经赫然崛起。

慕容宝继位两个月后,北魏就开始进攻后燕。次年,皇帝慕容宝从国都中山向北逃往龙城,中山发生内乱,不久即落入北魏之手。

可以说,在这场战争之中,后燕遍地疮痍,几无还手之力。但是有一个地方,还保持了片刻的安宁,这就是有慕容德镇守的邺城。

慕容德挫败了来犯的魏将拓跋章之后,坚壁清野,死守邺城,并抓住机会防守反击成功,安定了人心。然而慕容德明白,在北魏的连续进攻下,邺城终究是守不住的,于是他率军民向南迁徙。

途中,渡河用的船只遇风沉没,而后方魏军将至,恐惧蔓延在人群之中。没想到就在这天傍晚,河水竟然结了冰,慕容德一行连夜渡河,等到第二天早上魏军追到时,冰面已经化了。

奇迹般逃出生天的慕容德领着一众人到达了滑台(今河南滑县),在这里,他虽然得了近十座城,但这些城池都处于北魏和东晋之间。

两面受敌,又遇叛乱,终究还是待不下去了。和群臣讨论后,慕容德最终将目光投向了广固(今山东青州西北)。这是一个极为正确的决定,它让慕容德真正拥有了一块稳固的根据地。

很快,慕容德击败当时的齐郡太守避闾浑,占领了广固。公元400年,慕容德正式称帝,改元建平,史称南燕。就这样,一直处在英明神武的哥哥慕容垂光环下的慕容德,终于在历尽艰险后,也成了皇帝。

称帝后的慕容德稳定住了局势,开始寻找留在西方的亲人。

04

这时候,慕容超还在后秦的都城长安。

后秦是一个羌人建立的政权,正是后秦的开国皇帝姚苌在前秦兵败淝水之后,擒杀了苻坚。如今在位的后秦之主,是姚苌之子,高祖姚兴。姚兴在位期间剿灭了前秦的残余势力,吞并了西秦和后凉,慕容超是在后凉被灭后来到长安的。

慕容超继承了慕容氏优秀的基因,成年后外貌出众,“身长八尺,腰带九围,精彩秀发,容止可观”,但正因如此,慕容超越来越担心自己过于显眼。再加上诸位叔父先后在东方建了与后秦作对的政权,他极有可能会被姚氏所害。

想来想去,慕容超祭出了历史上屡见不鲜的绝招,装疯。

他跑到长安的大街上乞讨,弄得长安人民都看不起他。但有一个人却觉得这个外貌不俗的年轻人不得了,这就是后秦的东平公,抚军将军姚绍。

姚绍劝皇帝姚兴赏赐给慕容超爵位,好把他困在后秦,于是姚兴召见慕容超。

也许是慕容超的演技太好,一番对话下来,姚兴“大鄙之”,觉得“妍皮不裹痴骨”这句老话真是瞎说,眼前这个帅小伙不就是个蠢货吗?

从此慕容超得以在后秦来去自如,直到慕容德派出的使者找到了他。

得知使者来意后,慕容超来不及告诉母亲段氏和妻子呼延氏,便独自一人跟着使者前往南燕。

到达南燕都城广固之后,慕容超将金刀呈给叔父慕容德,再把自己这么多年的经历一说,惹得慕容德抚着金刀放声痛哭。

慕容德封慕容超为北海王,这也是慕容超的父亲慕容纳在前燕时的封号。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慕容德正式给这位侄子起名为慕容超。

慕容超是慕容德和慕容纳这对同母兄弟在这世间的唯一后代,于是慕容德自然动了要传位给他的心思。他为慕容超盖了一座宅子,早晚观察。慕容超也没有辜负叔父的期望,在内孝顺乖巧,在外礼贤下士,很快在南燕站稳了脚跟。

不久,慕容德正式立这个侄子为太子。公元405年,一代枭雄慕容德病逝,慕容超继位。

回想这叔侄二人皆是一生颠沛,一个在夹缝中立国,一个靠装疯活命,能有这样的结果可谓是皇天不负有心人。

然而历史永远没有结局,故事还在继续。

05

我们在史书中经常能看到这样的人,他们开始时雄才大略,可到达某一个节点之后,却突然走向了反面。

我们的主角慕容超就是这样的人。

也许是苦日子过得太久,也许是权力的腐蚀力太强,继位之后的慕容超仿佛变了个人。他宠幸佞臣,逼反大将,刚刚继位就让南燕经历了一场战争。虽然这次叛乱很快就被平息了,但平叛之后他更是不理政事,不纳谏言,甚至想要恢复肉刑。

南燕本就是个偏安一隅的小国,疆域大概是占了山东、河南、江苏的各一部分。当它的皇帝进不能开疆拓土,退不能守境安民,它基本上也就走到头了。

很快,导致南燕大祸临头的导火索就来了。

后秦姚兴手里还攥着慕容超的母亲和妻子,此时得知慕容超继位,便责令他称藩,并且要慕容超进献宫廷乐队,或者到东晋去掳“吴口千人”送到后秦。

慕容超有求于人,只好放低姿态,派遣了能说会道的使者假意称藩,稳住了姚兴。结果就在姚兴准备直接放人的时候,在前面那场南燕叛乱中逃到前秦的叛将却把慕容超的心思一语点破,于是姚兴又改了主意:还是得索要乐队。

慕容超只好把南燕的宫廷乐队乖乖地送去,这才换回了母亲和妻子。可是不久之后,他就开始惋惜,觉得生活失去了不少乐趣,后悔送去了乐队。

慕容超做出了这辈子最错误的决定。他遣将南侵东晋,掠夺了男女两千五百人,全部送去乐府学习音乐。

慕容德为了一个乐队,彻底惹怒了近邻。

也是南燕气数已尽,此时的东晋由大英雄刘裕把持朝中大局,而南燕的挑衅正好给了他一个出兵的理由。公元409年,刘裕北伐。不到一年时间,南燕都城广固被晋军攻破,慕容超被送往东晋都城建康处斩,时年二十六岁。

至此,由慕容德建立的南燕灭亡,历时十二年。

06

慕容家族忍辱负重的品质是很好的,可惜得势后都不怎么样。比如被苻坚收入后宫的慕容冲,他忍了很多年才打败苻坚一雪前耻,还成了西燕的第二位皇帝,但他登基后很快就被部将干掉了。

难怪慕容复被金庸写得那么惨。

这个金刀太子的故事,如果慕容超稍微厉害一点点,争气一点点,现在肯定能成为很火热的IP(知识产权)。

可惜了。

史上最厚脸皮皇帝

与当二十七天皇帝干了一千一百多件坏事的汉废帝刘贺、著名的断袖皇帝汉哀帝刘欣、卖官鬻爵的汉灵帝刘宏、与姐姐乱伦的南朝宋废帝刘子业等荒唐皇帝相比,宋真宗赵恒贿赂大臣们的“荒唐”之举,好像实在算不了什么。

01

除了开国君主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宋朝君主给人的印象大多比较文弱,而且文艺技能满点,更适合当文学家或艺术家,而不是当君主,宋真宗赵恒也不例外。

赵恒是个才子,既爱好文学,又擅长书法。为了勉励人们读书,他以诗的形式写过一篇有名的《励学篇》,用物质和美女调动学习热情,简直句句是“真理”: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不过,赵恒的执政能力也还算可以。

比如他减免了五代十国以来的赋税,安民为本;扩大土地耕作面积,使土地从之前的三亿多亩增至五点二亿亩;引入两种暹罗水稻,使水稻产量倍增;大力促进纺织、染色、造纸、制瓷等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把北宋带入经济繁荣期……

总之,赵恒打造了一个统治日益稳定、国家管理日益完善、社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咸平之治”。

历史上,凡是能被称为“某某之治”的,都可算成就不凡,如西周的“成康之治”、西汉的“文景之治”、隋朝的“开皇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等,都是著名的盛世。

而且这个“文弱君主”,还创造了一个小小的奇迹:面对辽国的虎狼之师敢于御驾亲征,而且是中国历史上众多御驾亲征的皇帝中,少有取得了胜利的。

不过,赵恒的御驾亲征,起初并非出于自愿,而是被宰相寇准“逼上梁山”。

事实上,自从雍熙北伐(雍熙是宋太宗年号)惨败以来,北宋君臣提到辽国就心中害怕,一腔收复国土的热血都怕没了,由之前的主动进攻转为被动防御,你不打我我也不打你,你若打我,那我就让你打,忍着。

没想到这世界却是你越怕,人家越要欺负你。北宋越是胆小怕事,辽国就越是步步紧逼,三天两头南下捣一次乱,北宋边境连连遭殃,不是财物被掠夺,就是百姓被屠戮。

后来,辽国的契丹人又觉得零敲碎打不过瘾,干脆发动了一次大规模南侵,妄图一口吞掉南边这块软弱的肥肉。

公元1004年秋,辽承天太后萧绰、辽圣宗耶律隆绪亲自出马,率兵二十万侵宋,一路势如破竹,直逼澶州(今河南省濮阳西)城下,对近在咫尺的北宋都城开封构成了直接威胁。

警报不停地传到开封,竟到了一夜五次的惊人地步。

还好,赵恒关键时刻没糊涂,既未采纳参知政事王钦若迁都南京的主张,也未采纳枢密院事陈尧叟迁都成都的建议,而是在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被动“听从”了新任宰相寇准的“安排”,答应御驾亲征。

02

大Boss(老板)御驾亲征,对士气是个巨大的鼓舞。

经寇准力促,赵恒登上澶州北城门楼。将士们看到亲临前线督战的皇上,顿时激动万分,信心倍增,“诸军皆呼万岁,声闻数十里,气势百倍”。

宋军越战越勇,连连取胜,辽军却由于战线拉得过长,导致补给困难,粮草缺乏。辽军是孤军深入,如战败即有可能全军覆没,到那时就不是“偷鸡不着蚀把米”那么简单了,而是会有亡国的危险,这后果谁也承担不起。

越想越怕的萧太后决定求和。

在占据如此优势的情况下,宋军若一鼓作气,即使不能一口吃掉辽国,至少也能把辽军杀得屁滚尿流。如果把辽军补给线切断,即使不打,拖也能把它拖死。更何况,早在战争开始之初,契丹人的一个统兵大将就已被射死,辽军士气低落。

在这种情况下,傻子也知道应该怎么做。

然而,此时的赵恒却一时失了心智。当前线将士撸起袖子准备大干一番的时候,赵恒却出人意料地答应了议和,还立即派人去谈判,并回信说,其实我们大宋朝从来不喜欢穷兵黩武,世界和平是您的心愿也是我的心愿,这仗不打最好。

寇准得知消息时身在外地,急得两眼冒火。他立马赶回赵恒所在的南城苦谏:皇上啊皇上,千万不能这样!契丹人明摆着已是强弩之末,一个冲锋就能把他们击垮,咱们怎么能放弃呢!

如此说的不止寇准一人,还有边防大将杨延昭。他派人上书,意思和寇准一样:敌军已是人困马乏,缺吃少喝,而我军正好相反,不但士气高涨,而且粮草充足,这正是消灭他们的天赐良机。我们只把各路要道一守,就能围而歼之,再乘胜北上,收复燕云十六州都不在话下!

但赵恒却畏敌如虎,对任何人的劝谏都是不听不听不听。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在自己占尽优势的情况下,北宋与敌人签订了“澶渊之盟”,与契丹人达成如下协议:

一、宋、辽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齿论。

二、宋、辽以白沟河为界(辽放弃遂城及涿、瀛、莫三州),双方撤兵;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

三、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四、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03

和平协议签了,敌兵也退了,赵恒虽然大松了一口气,心情却一直很郁闷。

他郁闷的不是没有消灭敌人,而是另外的问题。

北宋开国两代君主是兄终弟及,这在宋太祖赵匡胤本身就有儿子的情况下显得不太正常。赵恒老爸宋太宗赵光义的皇位合法性有待商榷,赵恒自己又是替代兄长继承的皇位,因此他觉得,后世肯定会抓住这些问题不放,到时候他和他爹就不是名垂青史,而是遗臭万年了。

一想到这个,他就很不舒服,很不高兴,吃嘛嘛不香,干啥都没劲。

这是病,得治,但又不是一般的病,是心病,心病就得心药医。

还真有人能搞到这样的“心药”。

自从“澶渊之盟”签订,“素与寇准不协”的参知政事王钦若,用谗言把寇准搞下去(由宰相降为刑部尚书,知陕州)后,一直以揣摩皇帝心事为己任。他见皇帝日日愁苦,便及时地提供了一副心药:陛下若想镇抚四海,夸士外邦,只有封禅泰山。

封禅泰山,那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是谁都有那个资格,因为在泰山封禅是古代君主的最高大典,而且只有改朝换代、江山易主,或者久乱之后致天下太平时,才可以举行。

按照这个标准,赵恒那点功绩,至少还差十条街。

但是他却心动了,因为他觉得只有这样,才能让他的“亮点”抵消“污点”,让后世认为他是有巨大成就的君主,而不是碌碌之辈。如果没巨大成就,能到泰山封禅吗?

但他并不糊涂,知道大臣们肯定会反对——皇帝好大喜功若此,他们若不想法阻止,说轻点是不负责任,是失职;说重点是没有职业道德,也会遭后世诟病。

尤其是宰相王旦。这家伙虽然脾气好,可却是个坚持原则的主,又是出了名的“死脑筋”,他那一关最不好过。

有意思的是,赵恒并不打算利用皇帝的身份压服大臣们,因为他知道,压是压不服的,就算表面上服了,内心也是抵触的,最好的办法是贿赂。

他请大臣们吃饭,并特别声明:今天朕只是想和爱卿们乐一乐,没有其他意思,之前那些君臣大礼,统统给我收起来,座位也不讲上下尊卑了,随便坐,此时此刻,咱们是朋友,是哥们儿,不是君臣。

喝到高兴处,赵恒一使眼色,侍者给席间的每人发了一个大红包。

大臣们面面相觑。里面装的啥?人民币?美元?欧元?英镑?但愿不是越南盾。

打开一看,竟是珍珠,大颗大颗的珍珠!

赵恒笑言,这只是前戏,大家继续喝酒,等一下还有高潮。

大臣们等啊等啊,一直等到席终,高潮才来。

赵恒宣布,今天每人都有“良金重宝之赐”,尤其是宰相王旦,除了良金重宝,还特赐御酒一坛,请王爱卿拿回去与妻儿共享。

回到府中,王旦打开酒坛一看,里面装的哪里是什么酒,是一坛子能亮瞎人眼的大珍珠。

想起前几天王钦若向他转达的“圣意”,王旦明白,他的小胳膊,终究是拧不过大腿的。

得到了王旦支持,等于扫清了一切“民意”上的障碍,赵恒如愿以偿,顺利封禅。

04

实际上,宋真宗赵恒贿赂王旦的手段,不止这一个酒坛。

为了彻底搞定这个刺儿头,赵恒还想从生活上进行笼络,于是他把王旦的两个儿子找来,命令他们:赶紧给你们老爸找几个小老婆!

小子们蒙了:啥?我爹节俭了一辈子,衣服一穿就是几年,过年也舍不得买件新的,让他老人家花钱养小老婆,这脑洞也太大了!

可这是命令,而这个下命令的人,是当今圣上!不但王旦的儿子不敢不照办,就是王旦本人,也不敢拒绝。

没几天,几个妙龄女子来到了王旦家里,王旦只好“笑纳”。

之后的王旦就变了,再也不是从前那个生活俭朴、清心寡欲的宰相了,有时甚至上班时间也心不在焉。王旦之意不在朝政,在乎美人之间也。

有些人之所以喜欢吃白菜豆腐,以为这就是人间美味,是因为他们没尝过红烧肉的滋味,一旦尝到红烧肉的滋味,就再也离不开了。

不到一年,王旦就为他的晚节不保付出了代价——当几个如花似玉的小妾轮番上阵后,他一病不起,很快一命呜呼了,时年六十一岁。

赵恒则收获满满。封禅成功后的第三年,他又跑到山西汾阳举行“祭祀后土”大典(又称“西封”)。

历史上就没他这般脸皮厚的君主。

后人都引以为耻,从此之后,再也没有君主好意思去泰山封禅了。

被皇帝事业耽误的天才木匠

大明王朝从公元1368年建国,到公元1644年灭亡,历经两百七十余年,期间传承十六个皇帝。

这些皇帝真是各样各色,有要过饭当过和尚的洪武皇帝,有天天想着喝飞天茅台当神仙的嘉靖皇帝,还有开酒楼卖猪肉的正德皇帝,然而我觉得他们的传奇性都不如那个一生钟情于木匠工作的天启皇帝。

天启皇帝名叫朱由校,是大明最后一位皇帝崇祯的哥哥。

01

如果说朱由校是一个可怜的孩子,不知道会有多少人照着我的脸上吐口水:呸!

然而实际上,朱由校的童年真的不算是幸福。

按道理讲,朱由校是嘴里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从呱呱坠地时起这锦绣河山就属于他了,还有什么不幸福的?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同。

对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来说,童年的不幸就是吃不饱穿不暖,甚至晚上连个睡觉的地方都没有,然而他也有他的幸福——他想去哪就去哪,想要饭就要饭,想当和尚就当和尚,没人管他。

可是这一切对于朱由校他爹朱常洛来说,就是一个奢侈的梦——虽然朱常洛是皇长子,可是他爹万历帝并不喜欢他。

万历帝喜欢的是另一个儿子朱常洵,还一心想把皇位传给他。

这样朱常洛的身份就很尴尬了:作为长子长时间不能得到父亲的承认,不要说成为太子遥遥无期,就连最起码的接受教育的权力都没有,更别说出去玩耍一下了。

一直到朱常洛十三岁,万历帝实在扛不住大臣的死缠烂打,才不得不给他请了老师让他进了学前班,一直到他十九岁,万念俱灰的万历才下旨立他为太子。

可以说,朱常洛的人生是从十九岁开始的。

朱常洛当了太子之后的公元1605年,朱由校出生了。这时候他爷爷万历帝还是皇上,他爹也还只是太子。虽然说是太子,但是每天也过得恓恓惶惶,因为谁也不知道万历帝会不会哪一天心情不好,就把他这太子销号了。

想想看,在这样的环境下出生的朱由校能开心快乐得起来吗?

没有人管他,没有人问他,他跟他爹当年面临着同样的情况:失学儿童。

别说胎教了,最起码的义务教育都保证不了。出生在帝王家又怎么样,还不是从一开始就输在了教育的起跑线上?九岁了,我们平常百姓家的孩子差不多也该读三年级了,可是作为皇孙的朱由校小朋友还没能进幼儿园。

学也不能上,又不能像他的高祖爷爷一样在社会上游荡,除了跟身边的小太监小宫女捉迷藏荡秋千,我实在想不出来他还能干什么。

然而天天玩这些有什么意思呢?就算他不烦,陪着他玩的宫女太监们也会烦的。

还好,当时紫禁城里的乾清宫、坤宁宫、慈宁宫由于失火正在重建,很多地方都成了建筑工地。小小的朱由校觉得新奇,每天去看,就这样,他终于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事业——做个木匠。

朱由校对于把一根根木头变成精美的梁柱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就像我们小时候会好奇一张报纸是怎样在大人手里变成一架飞机、一艘小船一样,朱由校极力地想要弄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话不假,况且朱由校不仅仅只是感兴趣,还极有天赋。有一本《先拨志始》里面记载,朱由校做出来的东西“虽巧匠不能过焉”。他总是乐于亲自动手制作,“尝于庭院中盖小宫殿,高四尺许,玲珑巧妙”。小小年纪能有这般心思,实在是令人叹服。

历史证明,朱由校同学确确实实是一个天才的木匠,只是被皇帝事业给耽误了。

02

但是没办法,对于要不要做皇帝这件事,他没得选择。

朱由校十六岁那年,他爹朱常洛死了,此时距离朱常洛当上皇帝才刚刚过去一个月。就这样,属于朱由校的时代仓促开始了。他连当太子的过渡期都没有,因为他爹死得太仓促,根本没来得及立他当太子。

这时候的朱由校还整天沉浸在他的凿子斧子锯子刨子里,连大字都不认识几个,可是这都不妨碍朱由校要当一个好木匠的决心:现在终于没有人可以管我了,一十六年轮到我上场,天下知我不一样,看我如何做好木匠!

我小时候常常想,我要是当了皇帝该多美,想吃什么吃什么,还有后宫那么多美女作陪。

然而在天启皇帝这儿,晚上翻牌子?

我呸,翻个锤子!今晚黄花梨,明晚金丝楠,就这样吧。

不爱玉玺爱斧头,这是这一代国君的座右铭,什么三千佳丽,什么军国大事,都靠边!

朱由校同志是认真的,白天他跟着木匠一起虚心钻研,晚上一个人刨削打磨,加班加点赶工期。如果要问谁知道四更时的皇宫是什么样,我想天启皇帝肯定有发言权。

而且他不仅自己干,还发动身边的人跟他一起撸袖子加班。虽然很辛苦,但是成就是很显著的啊:朱由校同学亲自设计并制作的一款小拖床成功了!

这个小拖床刚刚好容下一人,上面有顶篷,周围用红绸缎为栏,前后设有挂绳子的钩,一个人在前面拉动绳子,一个人在后面推,可以跑得飞快,瞬间移动好几里。

这么新奇的玩意儿,不仅那些能工巧匠啧啧称赞,老百姓也非常喜欢,有人把它放在冰上玩,围观的吃瓜群众纷纷拍照留念。

朱由校同学笑了,由衷地笑了。他知道,自己是真的可以当木匠,并且是一个出色的木匠。

不过如果只是做了一个玩意儿,怎么能称得上是出色的木匠?

03

会工作也要会享受,干木匠活这么累这么脏,每天洗澡的时候却都要坐在一个大木桶里,指望着太监举着一个大木瓢往他头上倒水,想想都觉得不舒适。

作为一个好木匠当然得让自己生活得舒服一点儿。

说干就干。经过观察研究,朱由校在盛水的容器下方钻了一个小窟窿,在里面设置了一个机关,操作这个机关,缸里或者桶里的水就会飞散出来,有的时候如瀑布飞泻,有时候像飞雪飘散,最后变成一根晶莹的玉柱,冲击着缸外面的很多小木球,小木球就浮在水尖上,随着水的喷涌力度雀跃地上下浮动。

站在一旁观看的太监宫女嫔妃一个个瞪着眼睛,巴掌都拍红了,比看见漫威定档《复联4》还兴奋。

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喷泉吧?

不知道此时朱由校同学的心里是得意还是骄傲?

不过,我觉得这些都不是最令朱由校开心的。这些东西虽然哗众取宠,拿到市场上能卖不少钱(朱由校曾经让太监把他做的东西拿去卖,真有人愿意重金购买),但这不是他的理想。他不甘心只做一个小小的木匠,他的目标是星辰和大海,要干就干一票大的。

然而干什么呢?

不怕,只要有理想,总会有机会的,因为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不,是留给能创造机会的人。

机会在天启五年的时候来了。经过几个部委商量,朝廷决定要对紫禁城的三座主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进行大规模保护性重建。

朱由校高兴坏了:谁都别跟我争,我要亲自担任设计师!

从起柱到上梁,再到外部装修,皇帝赤膊上场,戴着安全帽,手里拿着皮尺,腋下夹着图纸,耳朵上别着红蓝铅笔,真真是“膳饮可忘,寒暑罔觉”了。

旁边《大明日报》的现场记者不止一次在头版头条发布皇帝亲临施工现场指导工作的新闻,老百姓都“亲切”地称他为“木匠皇帝”。

04

可是,朱由校同学一直忽略了自己的真实身份:他不是一个木匠,而是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

他不做木匠活,老百姓不会没有凳子坐,不会没有床睡觉,不会洗不上澡,但是如果他不理会国家政务,这个国家就会没有主心骨,就会被别有用心的人玩弄,就会被别人欺负。

只是他一直沉浸在自己的木匠世界里不能自拔,以至于朝中奸佞当道,小人恣意横行。

像朱由校这样的人根本就不该当皇帝,他也注定做不了一个好皇帝,但是如果抛开皇帝这个身份来说,你能说朱由校的一生不是很精彩的一生吗?

他想要做的,他做了,他想要的人生,他得到了。他是快乐的。

如果非要让他检讨,也许他会在九泉之下跟他弟弟说一声:对不起,给你留下一个烂摊子。

然而,这并不完全是他的错。从小没人管没人教没人疼,突然之间有人告诉他你是皇上了,你要领着大家伙发家致富。

他能做到吗?

看看他那个勤奋了十七年的弟弟崇祯就知道了。

创业之路不好走

刘秀的皇帝路始于一次“大姨妈”

古语有云:“风起于青蘋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

确实,历史上曾发生过不少微末小事导致重大后果的奇闻趣事,现在我们说的这场“历史上后果最严重的‘大姨妈’事件”,就是这句话最好的例证。

01

话说汉景帝刘启还是太子的时候,有天晚上酒醉后,传召自己的宠妾程姬侍寝。很不巧的是,这天程姬来“大姨妈”了,无法前去,可是她又不想把这到手的侍寝机会白白送给别的太子姬妾。左右为难之际,程姬居然想出了个李代桃僵的计策。她将自己身边的侍女唐儿梳妆打扮了一番,送去为太子侍寝了。

由于晚上光线昏暗,又由于酒后醉眼蒙眬,太子刘启以为来的就是自己的宠妾程姬,心满意足地和唐儿共度了一夜良宵。

第二天早上天亮了,酒也醒了,太子这才发现昨晚来的并非自己的宠妾,而是侍女唐儿。

虽然唐儿是个地位卑微的侍女,才貌也不出众,可是一切都已经发生了,就是身为太子也不好因这种私密事而兴师动众地向谁问责,于是他当什么事儿也没发生过一样,不问也不说,吃过早饭就该干吗干吗去了。

可是唐儿的命运却因太子的一夜宠幸而被彻底改变了:春风一度后,她怀孕了。

不管唐儿多卑微,只要她怀的是太子的孩子,那便是龙种。没办法,程姬只得将唐儿怀孕的事向太子汇报。

太子心里可能早已忘了宠幸过唐儿这件糟心事了,谁曾想还来了个永久性纪念品,郁闷肯定是有的,但没办法,既然是自己办的事,那孩子就得认。太子只得安置了唐儿,让她养胎待产。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唐儿为太子刘启生了个儿子。这是太子的第六个儿子,太子为他起名刘发,唐儿也因此变身唐姬。

02

汉文帝驾崩后,太子刘启继位,史称汉景帝。

汉景帝对唐姬母子都非常不待见,此后再未召幸过唐姬不说,对儿子刘发也是甚少关心。就这样,刘发与母亲唐姬相依为命在皇宫中生活。长大后,刘发要去自己的封地长沙赴任,便就此和自己的母亲分隔两地了。

长沙王刘发的能力一般,没成就什么丰功伟业,但有两件事为历史记载并称道,其一就是事母至孝,筑望母台。

由于从小和母亲相依为命,刘发对母亲特别孝顺。到长沙赴任后,他每年都要亲自带人挑选出最好的大米,命专人专骑送往长安,孝敬母亲。因为思念母亲,他又要人运回长安的泥土,在长沙筑台。

年复一年,这些从长安运回的泥土建成了一个高台,被后世称为定王台(刘发薨逝后谥号“定”,故史称“长沙定王”)。每当夕阳西下思母心切之时,刘发便会登台向长安方向遥望,以寄托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刘发筑台望母以表孝心,所以,定王台又被人们称为望母台。

定王台至今仍存,是湖南长沙的名胜古迹,地处长沙市浏正街南侧的小巷深处,是历代文人雅士缅古咏怀的好去处。

刘发为史称赞是第二件事,是寿宴献舞,巧讨封地。

汉景帝共有十四子,其中栗姬生三子,程姬生三子,唐姬生一子(即刘发),贾夫人生二子,王夫人(汉武帝之母王娡)生一子,另一位王夫人王儿姁(汉武帝亲姨妈)生四子。

看这十四位皇子的生母,栗姬、程姬、贾夫人、两位王夫人可都是有史可查的景帝宠姬,只有刘发的母亲唐姬是因为一次冒名顶替才得侍寝恩宠的。

都说母以子贵,其实更是子以母贵。

由于刘发只是汉景帝人生中偶尔一次犯浑的副产品,刘发个人亦没啥过人之处,说实在的,看见刘发母子,汉景帝实在觉得糟心。

不过,既然是皇子,按例都要封王分地意思一下,于是汉景帝把长沙封给了刘发,把他远远地打发走了。当时汉朝是以长安为首都的,长沙可谓是极偏僻之地。

面对皇帝老爸的偏心,作为儿子的刘发自是无能为力,更不能表现出有任何的怨言,否则让汉景帝知道了,就更没好日子过了。

不过,咸鱼也有翻身的时候。

有一年,汉景帝过生日,刘发从长沙去长安为父亲祝寿。寿宴上,刘发当众为汉景帝献舞一曲。他耸肩缩脑、拘手拘脚的舞姿十分别扭滑稽,把汉景帝和众藩王大臣逗得哈哈大笑。

舞姿虽然可乐,可汉景帝不解其意,就问他个中缘由。

刘发毕恭毕敬地回答说:禀报父皇,儿臣国小地狭,伸不开手脚啊!

汉景帝见刘发回答得如此机智幽默,不禁龙心大悦,一高兴就把武陵、零陵、桂阳三郡赐给了刘发,他的国土一下子就大了不少。

此后,刘发这一支就在湖南湖北一带扎根传承,繁衍生息。

03

众所周知,西汉王朝在汉景帝后由汉武帝刘彻承继绵延。自汉武帝后历经昭、宣二帝,皇朝的统治也基本上是清明稳定的,可到了汉元帝时,就明显开始滑坡了。皇位再传到汉成帝刘骜这儿,画风已完全变样。

汉成帝,就是被大名鼎鼎的赵飞燕姐妹玩弄于股掌之间的那位。他在位二十五年,数十年纵情声色的生活早已掏空了他的身体。在四十四岁的某一天,汉成帝一口气吃了七颗春药后与赵飞燕的妹妹赵合德玩闹,第二天早上就死在了赵合德的床上。

汉成帝的荒淫无度,直接导致了两个严重后果。

一是皇帝绝嗣。

赵飞燕姐妹未育,其他妃嫔孕育的子嗣也都被赵飞燕姐妹谋害了。汉成帝四十一岁那年,有个许美人为汉成帝生了个儿子,惹得赵飞燕姐妹很不高兴。为了取悦赵氏姐妹,汉成帝竟在赵合德的宫中亲手杀死了自己唯一的儿子。

二是他把皇权拱手交给了皇太后王政君的娘家。

汉成帝驾崩后,在皇太后王政君及以王莽为代表的王家外戚的操纵下,先后由汉成帝的侄儿汉哀帝、汉平帝继位,但这两位皇帝都短命而亡。然后王莽又立汉宣帝的玄孙,两岁的刘婴为“太子”,自己做“摄皇帝”。

两年后(公元9年),王莽篡位自立,建立新朝。至此,由汉高祖刘邦创建于公元前202年的刘汉王朝覆灭,传承国祚二百一十年。

照理,王莽新朝建立后,刘汉江山应该是彻底玩完了,然而历史并没有如此发展,一位了不起的中兴之主在这关键时刻横空出世。

他就是唐姬的六世孙、刘发的五世孙,刘秀。

04

王莽治国无方、倒行逆施,触动了上至豪强下及平民各阶层的利益,加之当时大旱、蝗灾等天灾不断,广袤的中原大地上赤地千里,哀鸿遍野,终于,在新莽天凤年间(公元14—19年),赤眉、绿林、铜马等数十股大小农民军纷纷揭竿而起,大批豪强地主也乘势开始倒莽。顿时,海内分崩,天下大乱。

刘秀虽是长沙定王刘发的子孙,但由于汉武帝“推恩令”的实行,列侯品位要逐代递降,到他父亲刘钦这一辈,就只是个济阳县令这样的小官了。

刘秀九岁时,刘钦意外去世,刘秀与兄妹成了孤儿。他们生活无着,家计艰难,靠远在南阳郡蔡阳县的叔父刘良接济过活,长大后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

在这朝不保夕的乱世之中,全国各地起义军此起彼伏,倒莽大潮浩浩荡荡,为了加强倒莽运动的号召力,各地起义军和倒莽豪强纷纷打出了恢复刘汉江山的大旗,可刘秀却迟迟未有行动。

年少时,刘秀也曾发表过诸如“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这样的人生理想宣言。执金吾相当于首都公安局局长,而阴丽华是刘秀家乡宛城出了名的大美女。虽然这比刘邦的“大丈夫当如是也”和项羽的“彼可取而代也”差了点,但也属少年有志了。

可是世道艰难,为人谨慎的刘秀在此时还是愿做一个本分的农民,老老实实过日子。

直到公元22年,经过深思熟虑后,刘秀断定新朝确已人心尽失,天下确已大乱,方才决定起兵。

刘秀与兄长刘纠集了南阳宗室子弟,打着“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的旗号在南阳郡起兵,这支兵马史称“舂陵军”。

舂陵军主要由南阳的刘氏宗室和当地豪杰组成,起兵之初兵马很少,条件很差。据传刘秀最初是骑着牛上阵杀敌的,后来在激战中杀死了新野尉,这才有了属于自己的战马。

为了壮大声势,加强反莽力量,舂陵军与新市、平林、下江这三支绿林军中的最大主力进行了联合。

05

公元23年,刘玄(也是唐姬第六代孙、刘发第五代孙)被绿林军主要将领们拥立为更始帝,建立更始政权。

随后,由刘秀率领的起义军在昆阳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新朝号称百万的主力大军。

新莽政权迅速土崩瓦解。更始元年九月,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混战之中,新莽王朝覆灭。

但是,混战还没有结束。绿林军拥护的更始帝刘玄与刘秀兄弟率领的南阳起义军本就貌合神离,而刘秀的兄长刘为人比较高调,时常表现出对刘玄的不满,因此他被刘玄借故杀害了。

昆阳之战大捷后,刘秀威名远扬,再加上杀兄之仇,他更遭刘玄忌惮。

刘秀和兄长完全不同,深知“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道理,因此表现得低调、低调再低调,最终不仅性命得保,还得封武信侯。随后,刘秀回宛城迎娶了他倾慕多年的豪门千金阴丽华。

可刘秀在更始帝手下依旧处处受制于人,时刻担心自己会被刘玄所害。他要找个理由离开长安。

机会来了。

当时王莽新朝虽已覆灭,但黄河以北各州郡都未归附更始政权,山东的赤眉军也正在日益壮大,还有“河北三王”、铜马、尤来、隗嚣、公孙述等仍割据一方。更始帝刘玄想招抚北方各势力,却又苦于没有合适的人选,于是,在左丞相曹竟的协助下,刘秀获得了大司马的身份,去河北做招抚工作。

出了长安,刘秀才有了施展自己才华的空间,也从此开始了他中兴汉室的艰难历程。

随着邓禹、吴汉、耿弇、贾复、寇恂等日后位列云台二十八将的能人猛将逐渐在刘秀身边聚集,刘秀的实力逐步壮大,中兴之路也越走越宽。

到了河北后,在耿弇的帮助下,刘秀先取得了上谷、渔阳两郡的支持,又娶了真定王刘杨的外甥女郭圣通,以联姻为手段增加自己的筹码,然后他破邯郸,杀王朗,一路上势如破竹。

刘秀在河北势力不断壮大,这令更始帝极为不满。他先后多次遣使河北,命刘秀交出兵马,又下旨召刘秀回京领赏受封,意图控制刘秀。

好不容易逃出生天的刘秀怎么可能再回长安?

他授意手下悍将把更始帝委派的幽州牧与上谷太守等人斩杀,并接管了幽州的兵马。自此,刘秀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

06

占据了幽州十郡后,刘秀率领幽州的骑兵部队,与占据河北州郡的铜马、尤来等起义军一番激战,收降起义军数十万。在挑选降兵中的精壮编入自己军中后,刘秀实力大增。

更始三年六月,已经是“跨州据土,带甲百万”的刘秀在众将的拥戴下,于河北鄗城千秋亭登基称帝。

为表中兴汉室之意,刘秀建国仍以“汉”为国号。为与刘邦创建的汉王朝相区别,这个王朝被称为东汉(因首都洛阳位于西汉首都长安之东而得名)。

称帝后,经过长达十二年之久的统一战争,刘秀先后平灭了关东、陇右、西蜀等地的割据政权,结束了自新莽末年以来近二十年战火纷飞、四分五裂的军阀混战局面,完成了王朝的大统一。

刘秀共在位三十三年,他在位期间,政治上吏治清明,优待功臣;经济上与民生息,大促生产;文化上大兴儒学,推崇气节,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光武中兴时代。

自光武中兴起,东汉王朝历十四帝,至公元220年汉献帝禅让魏曹而终,承运国祚一百九十六年。正是有了东汉的接续,才成就了历史上大汉江山四百年的美谈。

行文至此,不由感慨万千。

历史的发展是多么神奇莫测,冥冥之中仿佛有一只无形的大手正在历史的棋盘上布局落子、调兵遣将,然后在历史的某个转角处,或化腐朽为神奇,或转祸福于瞬间……

试想,若没有当年程姬的“大姨妈”事件,唐姬就不会冒名顶替受景帝宠幸,刘发也就不会出生,刘秀更是没有了投胎机会,这样一来,又哪会有的光武中兴和近两百年的大汉江山再继呢?

这真的是历史上后果最严重的一次“大姨妈”事件。

也正因此,这次“大姨妈”在历史上获得了一个文绉绉的别名——程姬之疾。

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皇帝

汉高祖把宗室的女儿嫁给匈奴冒顿,并约为兄弟,所以冒顿单于的子孙都以刘为姓。

前有霍去病封狼居胥,后有窦宪勒石燕然,几代人的努力,终于把匈奴彻底打垮了。

建安年间,曹操平定了幽州、并州,把匈奴的部众迁徙到并州一代,分为左、右、南、北、中五部。五部匈奴的首领都是刘姓子弟,其中左部匈奴的首领是左贤王刘豹。

这些匈奴子孙,时刻梦想着光复祖先的辉煌业绩。

到了西晋末年,司马家豺狼本性发作,互相残杀,导致中原空虚。五部匈奴本来就是英武勇猛的战士,他们趁机发难,推举了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出来公然与晋朝抗衡。

这个人就是刘豹的儿子刘渊,开启了晋末少数民族南下侵犯中原的历史。

01

刘渊,字元海,虽是匈奴人,却自幼生长在中原,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学识超群,儒雅大方。他曾跟随大儒崔游学习,什么《诗经》《尚书》《史记》《汉书》,无不熟习。不过相较而言,他更喜欢《孙子兵法》。

自小他就胸怀大志,见者无不惊异,好几个相师都称此子不凡。血管里流淌的匈奴血液让他天生尚武,勇气非凡。成年后,他体力出众,猿臂善射,更兼身长八尺四寸,胡须长三尺,端的是相貌堂堂,雄壮高大。

作为匈奴部族首领的儿子,刘渊一直生活在洛阳,其实是被当作了人质,但他没有就此困顿。一者,晋人对少数民族多有好奇;二者,刘渊本人出类拔萃,他借机在洛阳结交八方英雄,认识了很多大人物,年纪轻轻就在洛阳的王公贵族中有了响亮的名声。

晋灭吴时的东路军总指挥王浑就非常欣赏刘渊,多次向晋武帝讲起这个人,引得武帝很是好奇,便召见了刘渊。接见后,武帝对他大为赞许,称他胜过春秋时的由余、汉武帝时的金日磾。

由余是秦穆公时来自西戎的大臣,帮助秦国攻伐西戎,并国十二,开地千里。金日磾则是匈奴王子,归汉后做出过大贡献,是汉武帝的托孤大臣之一。

刘渊本人自视颇高,每读汉初故事,都觉得随何、陆贾文弱不武,周勃、灌婴粗俗没文化。

这几个人都是帮助汉高祖刘邦名垂青史的重要文臣武将,却入不了刘渊的法眼,因为他的理想是文武双全、封侯拜相。他要创建功业,要教化民众,引领时代潮流。

这么高的理想,非一般人所能企及。

02

古代中国对周围少数民族的防范是非常严格的,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晋武帝想征讨东吴时,王浑曾推荐刘渊担任对吴战事总指挥,说以刘渊的才华,平定孙吴肯定不在话下。但其他大臣却极力劝阻:刘渊的能力,当今没人比得上,让他去平定东吴,只怕是蛟龙入海,以后就治不住了。

这里用的还是那套“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理论,晋武帝听了便不再说话了。

晋武帝后期,西北鲜卑秃发树机能多次击败晋军,占领了秦州、凉州,武帝向大臣们询问对付他的办法。又有人举荐刘渊,说只要给刘渊一个封号,召匈奴五部军马进攻西北,两州指日可定。

以匈奴的强悍善战,刘渊的文武才能,平定西北是一定的。但战事之后,还是那个老问题,只怕会控制不了刘渊的发展,所以晋武帝又一次放弃了。

刘渊也知道朝廷对自己的态度,是既想放手使用,又要时刻提防。在洛阳他如在虎穴,不得不如履薄冰,小心翼翼。

在与刘渊结交的豪杰中,有个叫王弥的游侠,号称飞豹,勇猛异常。一次他要离开洛阳回家乡,刘渊于洛阳城外九曲河边给他设宴饯行。

刘渊想到自己空有一身本事却得不到施展,正是英雄无用武之地,还时时被人谗言陷害,只怕这辈子都回不去家乡,要老死在洛阳了。说到伤心处,他忍不住热泪长流,仰天长啸,痛饮浇愁,在座众人闻言无不垂泪。

正巧晋武帝的弟弟司马攸也在九曲,听到动静派人探视,知道是刘渊在抒发不满。回朝后,他劝晋武帝,若不除掉刘渊,并州不得安宁。

王浑又一次出面帮刘渊讲话:我们大晋朝要以德服人,诚信为上,千万不可以因猜疑杀人!我王浑以身家性命为担保,刘渊是个忠厚人,绝不会反叛国家。

耳根子软的晋武帝终于还是放过了刘渊。

03

咸宁五年(279年),匈奴左贤王刘豹去世,刘渊子承父业,成为匈奴左部帅。他的才华得以发挥,严刑法,禁犯罪,休养百姓,轻财重士,一时间匈奴五部都唯刘渊马首是瞻。以大将刘宣的说法:老天是要光复我们大单于的光荣伟业,才会让左贤王刘渊这样的伟人诞生。

晋惠帝年间,“八王之乱”爆发。

在此天下大乱之际,刘渊被成都王司马颖任命为宁朔将军,监五部军事,驻军邺城。

并州五部匈奴的大头领如刘宣等,都以为现在中原司马氏正骨肉相残,时局动荡,正是起事的良机,遂密谋推举刘渊为大单于,派人到邺城接他。但司马颖不放人,刘渊只能让人先回并州,令刘宣等人召集五部人马,对外声称支援司马颖,准备起事。

司马颖连续击败司马家其他王的人马后,碰上并州司马腾和王浚的部队,他们的部队中有很多鲜卑、乌丸骑兵,来去如风,英勇善战。

司马颖对刘渊说,他打算率军送皇帝回洛阳,弃守邺城。

刘渊知道机会来了,他先是劝司马颖不要放弃邺城,因为这样一示弱,大势去矣!接着他说:鲜卑骑兵虽然精锐,但还是不如五部匈奴,现在请大王镇守邺城,我去率领五部匈奴军队前来参战,以二部摧毁司马腾的部下,以三部消灭王浚的人马,几天后就把这两个人的脑袋挂在邺城的城楼上!

司马颖笑得合不拢嘴,封刘渊为北部单于。

就这样,刘渊平安到达左国城,刘宣等即举刘渊为大单于,二十天内就聚集人马五万,但他没有再理会司马颖,而是准备建国称雄。

刘渊说:我们是当为高山的人,怎可回去做土丘呢?天下应该归有德者所有,无论是否是汉人,周文王出生于西夷!我将来最理想的,就是成就汉高祖刘邦那样的基业,最差也可以成为曹操!

十几万匈奴大军是刘渊的倚仗,他们莫不以一当十,以此伐晋,必定能摧枯拉朽,开创匈奴的新局面。

在建立匈奴帝国的过程中,刘渊表现出卓越的政治眼光。

他提议定国号为“汉”:我们匈奴从高祖刘邦时就约为汉朝兄弟,如今汉朝已灭,兄终弟及,那是天经地义的事,我们定国号为“汉”,必能使天下人归心。

永兴元年(304年),刘渊在左国城称汉王,置百官,高调宣布雄起,公然向晋室的权威叫板,成为晋末少数民族南下侵犯中原时领导众人的老大哥。

公元304年之后,刘渊连续击败多路晋军,进一步占领了河东地区,迁都到蒲子。

汉国名声大振,各地豪杰,如羯人石勒、氐人单徵、鲜卑陆逐延、他的老朋友王弥等都加入了刘渊的部队,一时间汉军声势浩大,人才辈出。

除了前来投靠的,刘氏族人也很争气。刘渊的第四子刘聪能开三百斤硬弓,义子刘曜一箭可洞穿一寸厚的铁板,号称“贯铁”,他们的神勇非同凡响,难得的是还饱读诗书,可谓文武双全。

永嘉二年(308年),刘渊得到一个印,上书“有新保之渊海光”,大家以为这是个好兆头。不久后刘渊正式称帝,迁都平阳,加大了对晋室的进攻力度。

仗打到永嘉四年,汉军与晋军已来来回回拉锯了多个回合,晋军多数时候虽都战败,但还守住了几条防线。汉军占领上风,但要一口吞掉晋室,火候尚没有到。

这一年七月,刘渊得病去世。

一番争斗后,刘聪继位,继续进攻晋室,终于在永嘉五年(311年)攻陷洛阳,俘虏了晋怀帝司马炽,并于次年将他杀死。

消息传到长安,晋太子司马邺继承大统,汉军继续进攻,在公元316年攻克长安,又俘虏了司马邺,西晋终于灭亡。

04

在五胡十六国的各君主中,刘渊算是难得的比较宽容有仁心的一位。

部将乔晞攻取介休县,杀了不投降的县令贾浑,又杀了骂他的贾浑妻子。刘渊得报大怒,把乔晞连降四级,以示惩戒。

大将刘景得胜后把三万多晋军溺死在黄河,刘渊怒骂,刘景有什么脸面回来见我?我们要打的是司马家,百姓有什么过错?骂完就贬了刘景的官。

看来,他心中多少还是有百姓。

刘渊在知人用人上很有水平,手下人才济济。

王弥和他是旧交,投奔汉军后,刘渊给了他极高的礼遇,直称他是“吾之孔明”,还说:“吾有将军,如鱼之有水也!”

刘渊是第一个在中原称帝的少数民族领袖,所以即便做出了一番事业,历代正史作者也总将他视为乱中原者,司马光甚至评价道:“刘渊以匈奴遗种,乘晋室之衰,奄有河汾天下。蜂起之众辐辏而归之,石勒、王弥皆北面为臣。聪承其故业遂陷两都,执辱二帝,矜夸淫纵,残暴无亲,幸以病终,坟草未生,家为屠戮矣。”

好狠的一句“坟草未生,家为屠戮”。

杀神石勒:从奴隶到帝王

东晋成帝咸和七年(332年)正月,后赵皇帝石勒举行盛大宴会。

席间,他问大臣徐光:朕能比得上古往今来什么样的君主?

徐光说:陛下您神武聪明,比汉高祖刘邦还厉害,其他人则没法跟您比。

石勒笑道:你夸得过头了。人贵有自知之明,朕如果碰上汉高祖,就得和韩信、彭越这些人一样,北面事之;如果碰上光武帝刘秀,倒是可以角逐一番,鹿死谁手还说不清。男子汉大丈夫,做事情要光明磊落。我是绝不会学曹孟德、司马仲达那样,欺负别人孤儿寡妇,用阴险诡计谋取天下的。

听了他这通言论,群臣无不心服,全趴在地下叩首,齐呼万岁。

这段写入史册的论断,成为后世品评帝王水准高下的标准。

石勒出身奴隶,不识字,经常让人读史书他听,每每点评得失,都能切中要害。一次他听人读《汉书》,讲郦食其劝刘邦立战国时六国的后人,大吃一惊,问道:这么搞,汉高祖怎么会得到天下?等听到张良劝阻刘邦不要这么干,他才松一口气,幸亏有这么一个人。

从这件事可见,石勒虽没读过书,却天性聪颖,悟性很高,对纷繁杂乱的形势有非常准确的判断,是个天生的领袖形人物。

虽然在两晋的黑暗杀戮年代,石勒手上满是鲜血,但他能扫荡北方,横行天下,若没有过人之处,是做不到的。

01

石勒,字世龙,羯族(属于匈奴的别支,汉魏期间被迁进中原),上党郡武乡人。

他十四岁时跟随族人来到洛阳,因为是第一次到首都,兴奋无比,便跑到洛阳城的上东门放声长啸。城内外许多人都听到了这响亮悠长的啸声,龙吟虎啸般震慑人心,都觉得这个少年中气十足,英姿飒爽,非同凡响。

据说当时的西晋宰相王衍听到了,心中一动,对随从说,这个小胡人的声音不一般,只怕是将来乱天下的人。他急忙派人去抓小石勒,可石勒已经走了。

一个铲除后患的机会就这样被错过了。

西晋末年,天下大乱,晋公侯到处抓少数民族部族中人以充军实,石勒也被贩卖为奴隶。他吃尽苦头,九死一生,渐渐成长为一个雄壮勇猛、胆大心细的勇士。

石勒纠集了十八个武士,号称十八骑,跟随魏郡人汲桑掳掠四方,加入了晋末司马家的“八王之乱”混战中。

到这个时候,他才由汲桑取名为石勒。

从战场上摸爬滚打出来的石勒,凶猛善战又能审时度势,取得了几次胜利。

没多久汲桑被杀,石勒率部投奔了匈奴人刘渊建立的汉帝国,刘渊封他为辅汉将军、平晋王。

就这样,石勒开始了他波澜壮阔的征战岁月。

02

永嘉二年(302年)始,石勒率军征战赵、魏等地,与西晋在北方的残余势力刘琨、王浚等多次交手,胜多负少,不断壮大着自己的力量。

他很注重对汉族知识分子的任用和尊重,特别建立了“君子营”安置归降的士人。这样的礼贤下士,使得张宾、刁膺、张敬等都成为辅助他成就大业的高级参谋。其中张宾最为重要,他是石勒身边的“诸葛亮”,石勒甚至只尊称他为“右侯”,不叫他的名字。

那段时间,整个中国北方都被鲜血浸染,各路诸侯杀伐不断,百姓遭受涂炭。在战火熊熊的岁月里,相较而言,石勒的部队还算有王师风范,虽然他依旧杀人如麻。

永嘉五年(305年),石勒在苦县击溃晋军主力近二十万众,活捉了晋王公贵族王衍等一大批人,全部杀掉。此后,晋军在北方已无力与少数民族军队抗衡了。

同年,石勒与匈奴汉军大将刘曜、王弥等一起攻入长安,活捉了西晋皇帝。

到了这个时候,石勒的实力越来越强,匈奴汉国当时的皇帝刘聪已控制不了他了。多年的角逐争锋,石勒消灭了晋在北方的部众刘琨、王浚等,又兼并了汉军的几股强大势力,如王弥、曹嶷等,成为洛阳以东最为强大的割据势力。

公元319年,匈奴汉国由刘曜继承,并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石勒不甘示弱,也称赵王,史称后赵。

公元328年,两赵决裂,决定北方之王的大战爆发。

石勒料敌在先,一举击溃前赵主力,活捉刘曜。整个北方,除了辽西、辽东的鲜卑和凉州的前凉外,已都在石勒的统治之下。

石勒年轻时,总感觉到耳边鼓角争鸣,战马嘶吼,虽然他母亲安慰他,说这是干活累了,耳鸣,不过现在看来,这大概预示了石勒是个不折不扣的、为战争而生的杀神。

几十年的征战,石勒扫平了北部中国。

03

当初,石勒在苦县捉住晋室王公无数,数落宰相王衍道:你年纪轻轻就是国家的重要人物,名满天下,然而你身负重任却喜欢高谈阔论,不想做实事,造成这天下大乱局面的,不是你还是谁?一句话道出了王衍等所谓名士空谈误国的真相。

待到消灭了晋室幽州刺史王浚的部队,活捉了王浚,他又当面指责:你作为国家的一方诸侯,手握重兵,看着朝廷危险却不救援,还想趁机称王称帝,这不叫逆贼吗?何况还用人不当,虐待百姓,残害忠良,使幽燕生灵涂炭,你有大罪过!又几句话直截了当地把王浚的罪行明白地诏告了天下。

在与辽西鲜卑的交战中,他活捉了段氏鲜卑首领之一段末波。但石勒分析说,辽西段氏英勇尚武,不能杀一人而得罪一国,所以他放了段末波。段氏感恩,从此归附石勒。

总之,在大小事务的处理上,石勒手段高明,收放自如,不仅是在战争方面,在政治外交上技巧也高人一筹。

但他还是犯了个致命的错误,是关于家里人的问题。

他的侄儿石虎与他离散多年后,在十七岁时回到了他身边。这个人善于用兵,又偏偏极其残忍嗜杀,不少次攻下城池后,都把城里人杀了个一干二净。

一般情况下,石勒都看不惯这种风格,他也确实一度想杀掉这个变态凶神。但石勒的母亲劝他说,好牛犊容易挣坏车子,你还是忍忍吧!

这一忍便埋下了隐患。石虎年轻力壮,百战百胜,在朝中一枝独大,而石勒渐渐年老,已经快控制不住他了。

公元333年七月,六十岁的石勒去世,石虎立即就掌握了大权。第二年,他废杀石勒的儿子石宏,自称为后赵皇帝,成为五胡十六国里最为残暴的君主。

石勒开创的基业,在石虎的手上走向衰落。

04

石勒统治北方,一方面征战不断,纵容羯族人欺压汉人,另一方面又在国内开办学校,依法治国,总体来讲还是比较开明的。

只是他四方征战,杀人无数,又用民族分治的方法治国,使得汉人和以羯人为首的少数民族之间矛盾日益深重。他的后继者石虎又酷虐残暴,引得民怨沸腾,后赵帝国没几十年就亡了。

后来,冉魏帝国的皇帝冉闵下达“杀胡令”,就此把高鼻深目的羯人杀得几乎灭种亡族。

朱元璋评价说:“石勒当晋室初乱,不逢勍敌,故易以成功。苻坚当天下争战日久,智勇相角,故难以为力。夫亲履行阵,战胜攻克,坚固不如勒;量能容物,不杀降附,勒亦不如坚。然勒聪察有余而果断不足,故驯致石季龙之祸;坚聪敏不足而宽厚有余,故养成慕容氏父子之乱。俱未再世而族类夷灭,所谓匹夫之勇,妇人之仁也。”

为了登基,杨坚等了四十年

说起中国古代有作为的帝王,人们自然会提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再往后还有元朝的成吉思汗、明朝的朱元璋、清朝的康熙大帝。可是,在西方学者的眼里,中国历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皇帝,却是常常被我们忽视的隋文帝杨坚。

01

隋朝本身延续的时间就不长,满打满算也只有四代,共三十八年,而提起隋朝,人们又大多只记得开凿大运河、三次下扬州的隋炀帝杨广,对于在位二十四年的开国之君,那位才能出众、政绩卓著的隋文帝,反而知之甚少。

隋文帝杨坚出身关中豪门世族弘农杨氏,他的祖上曾经出过西汉的丞相、东汉的太尉和北魏的司马。到了杨坚的父亲杨忠这一辈,正值南北朝时期,中国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而北方则从北魏到东魏、西魏,再到北齐、北周。

杨忠在北周文帝宇文泰还是西魏权臣时,就是其手下的得力干将。公元557年,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废掉西魏恭帝自立,建立了北周。作为北周的开国重臣,杨忠多次率军打败老对手北齐的军队,攻取二十多座城池。这样的大将自然会受到重用,他出任柱国大将军等要职,还被封为随国公。

杨坚是杨忠的长子,传说他出生的时候“紫气充庭”,其母吕氏还梦到有青龙在腹中盘踞。杨坚生下后,目光明亮,手中还有一个奇诡的“王”字。

这些当然都是后来的迷信附会之说,不过杨坚长相奇特,这大概是真的。据说南朝陈后主见到他的画像后非常害怕,连说不想当面见到此人。

杨坚小时候就显示出与众不同的气质。他性格深沉,少言寡语,特立独行,以至于后来进入太学读书的时候,即使是跟他十分亲密的人也不敢随便戏弄他。不过,当时手握西魏朝政大权的宇文泰看见少年杨坚,倒是因此对他赞不绝口。

因为父亲功劳显赫,杨坚十五岁就被授为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十六岁时又被西魏恭帝拓跋廓封为骠骑大将军。同时,杨坚娶了北周重臣、在西魏时期就是军事贵族的“八柱国”之一独孤信的女儿为妻,身份地位愈加显赫。

公元568年,杨忠去世,二十七岁的杨坚承袭了随国公的爵位。北周武帝宇文邕将杨坚的长女杨丽华聘为皇太子妃,与杨坚成了儿女亲家,此后对他更是器重有加。

齐王宇文宪曾经对宇文邕说:杨坚的相貌非同寻常,我担心他不会久居人下,必须尽早除掉他。内史王轨也对宇文邕说:杨坚貌有反相,将来皇太子宇文赟很可能被他取代,做不成社稷之主。但宇文邕听了却很不高兴:帝王自有天命在,旁人又能奈何!杨坚听说这些事情后十分害怕,从此行事更加小心,谨言慎行,以免遭到猜忌。

但有才之人的光芒是遮不住的,况且此时北周正是用人之际。在北周消灭北齐统一北方的战争中,杨坚曾率领三万水军在河桥大败北齐的军队,也曾跟从周武帝亲征,功劳卓著。

02

太子宇文赟即位后,杨坚的女儿杨丽华成了皇后,杨坚也升任柱国大将军,先后任大司马、大后丞等职,日益位高权重起来,这让宇文赟开始对这个老丈人不放心了。他甚至非常忌恨杨家,曾愤愤地对杨丽华说:我一定要将你们杨家灭族!

一次杨坚被招入宫中议事,宇文赟事先对侍卫们交代,如果看到杨坚的脸色稍有异样,就杀掉他。没想到杨坚进宫后神情自若,脸色平静,因此躲过一劫。

杨坚深知自己在朝中处境凶险,难以安身,于是想出一个保全自己的策略。他主动向宇文赟要求离开京城,去外地任职,宇文赟便也顺水推舟,外派他去亳州任总管,如此一来双方都暂时放心了。

杨坚当然是心怀野心的,表面的忍让只是韬光养晦之策。他的幕僚劝他趁着主政亳州之时,养精蓄锐,起兵造反,夺取北周江山,不过杨坚认为还没有到动手的时候。

事情的发展也是让人始料未及。宇文赟本是个无能的家伙,沉湎酒色,暴虐荒淫,懒得过问朝政,才当了一年皇帝就嫌烦了,索性下诏将皇位传给了六岁的长子宇文阐,自称天元皇帝,才二十一岁就退居后宫,吃喝玩乐,当“太上皇”去了。

不过他福没能享多久,禅位第二年就因为纵欲过度健康恶化。一次外出,他突发疾病,回到宫内时连话也说不出来,后事都来不及交代便一命呜呼了。

杨坚的机会来了。

小皇帝需要有人辅佐,但对于辅政人选大臣们意见不一,权衡之下,最终选择了小皇帝的亲姥爷杨坚。

如此一来,杨坚捡了个大便宜。他重新进入权力中心,成为辅政大臣。

03

杨坚开始迈出他擅权的脚步,首先把矛头对准了那些手握重兵的宇文诸王。

公元580年,杨坚找了一个借口,将宇文泰的五个儿子赵王宇文招、越王宇文盛、陈王宇文纯、代王宇文达、滕王宇文逌统统召回,将他们限制在京城,此举其实是为了避免他们割据一方,构成威胁。

杨坚的专权揽政开始让一些地方大员不平。

北周重臣、相州总管尉迟迥是宇文泰的外甥,战功卓著,在朝野内外都有着很高的威望,自然也被杨坚视为障碍。杨坚以给周宣帝宇文赟会葬的名义,征调尉迟迥回京城。尉迟迥觉察到危险,于是率先举兵讨伐杨坚。接着又有郧州总管司马消难、益州总管王谦等人相继起兵响应,很快便聚集起几十万大军,其他地方的军政大员也纷纷起兵。

杨坚急忙派兵征讨尉迟迥,命上柱国韦孝宽为主帅。老将韦孝宽被称为是南北朝第一名将,他先是在山西沁水打败叛军,最后将尉迟迥围困在邺城。城池攻破后,尉迟迥自杀身亡,手下部众也都被捉拿处死。

其他方面,在杨坚各路大军的打击下,司马消难逃往南陈,王谦被部下杀死。不久,各地的反叛先后平息。

平乱成功,使得杨坚的威望大增,对宇文家的威胁益盛。被拘禁在京城中的诸王当然不愿坐以待毙,他们密谋由赵王宇文招设家宴,请杨坚前来,然后在赵王府中杀掉他。

宇文招做了充分的准备,他叫儿子宇文员、宇文贯等佩刀站在他的左右,又把刀刃藏在帷席之间,还在后面埋伏了许多甲士。可是在杨坚赴宴时,宇文招却找不到下手的机会。

不久,杨坚就以谋反的罪名将五个藩王及他们的儿子们杀掉了,加上之前被捉拿斩首的宇文泰的孙子、雍州牧毕王宇文贤,北周皇室势力基本被清洗殆尽,杨坚夺取北周江山已经没有了阻碍。

公元581年,杨坚由随国公晋封为王。群臣以北周静帝宇文阐年幼,无力主政为由,请求杨坚取而代之。如同历史上多次上演的一幕一样,九岁的小皇帝此时只有乖乖让位,当月就下诏宣布禅让,不久之后就被害死了。

杨坚假意谦让一番,便即位称帝了,改元“开皇”,定国号为“隋”。

04

隋朝的国号来自杨坚最初的封号——随国公。“随”的繁体写作“隨”,杨坚觉得走之旁不吉利,于是把走之旁去掉,这便成了“隋”。

杨坚建立隋朝后锐意改革,他“每旦听朝,日昃忘倦,居处服玩,务存节俭,令行禁止,上下化之”,可以算得上是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之一。正是因为这样励精图治,杨坚开创了辉煌的“开皇之治”,也创造出中国历史上的很多个第一次。

开皇二年,隋文帝杨坚认为旧长安城屡经战乱,已经破败不堪,于是在城东南龙首山建设了一座大兴城。新的都城东西对称,雄伟壮观,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都市。

鉴于之前币制混乱,杨坚推行币制改革,铸造标准的五铢钱,禁用古钱和杂钱,使货币得到统一。他还规定以古尺一尺二寸为新的一尺,以古斗三升为新的一升,以古秤三斤为新的一斤,在全国执行起统一的度量衡制度,方便了商业的发展。

在政治方面,他恢复了汉魏时期的体制,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即中央政府设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下再设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这种组织严密、分工明确的体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被一直沿袭使用到清代。

除了中央,他对地方行政机构也进行了简化,通过废郡,实行州县两级制。此举不仅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也节省了开支,减轻了百姓负担。

杨坚还下令制订了《开皇律》,废除车裂、枭首等残酷刑罚,建立死刑复奏制度,规定凡判处死刑,需经“三奏”才能处决。同时,他还整肃吏治,惩治贪腐,一时之间,朝堂之上风气焕然一新。

杨坚还实施了一项伟大的改革,他废除了始于春秋时期、在东晋尤为盛行的门阀士族制度,开创了以考试选拔人才的科举制,使得广大庶民百姓得以参与政治,并由此影响了中国后世上千年。

他还实行轻徭薄赋,鼓励农桑,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隋朝国力日渐强盛,人口显著增加,百姓衣食逐渐富足,经济繁荣达到历代最高峰。那时天下粮仓充实,以至于“府藏皆满,无所容,积于廊庑”。

隋朝初年,北方突厥势力强大,杨坚对来自突厥的侵犯进行了坚决的还击。几次战败后,东突厥可汗在开皇四年上表称臣,尊杨坚为“圣人莫缘可汗”,表示愿意作为藩属,永世归顺。

公元588年,隋文帝杨坚以晋王杨广为尚书令,派遣五十万大军,兵分三路挥师南下,开始了讨伐南陈的战争。第二年,隋军攻占了陈朝的都城建康,在皇宫后殿的枯井中俘获了陈后主和他的两个宠妃,从此陈朝灭亡,全国统一。自西晋灭亡开始,两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局面就此结束。隋朝成为秦、汉之后,又一个结束了中原长期分裂、军阀混战的朝代。

在西方历史学者眼里,隋文帝杨坚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皇帝:“他成功地统一了经历数百年严重分裂的中国,他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政府官员,为国家选拔了一批批非常得力的人才。”

《剑桥中国隋唐史》这样评价:“隋朝消灭了前人过时和无效率的制度,创造了一个中央集权帝国的结构,在长期政治分裂的各地区发展了共同的文化意识……隋朝的成就肯定是中国历史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

西方人普遍认为,隋朝的建立者杨坚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在《英国卫报》2001年评出的世界百位伟大帝王中,他的排名在中国皇帝中居首位。

扩展版图也要适可而止

01

公元872年,北方草原出了一个自幼聪敏、才智过人,长大后身体魁梧、武功高强且胸怀大志的牛人,他叫耶律阿保机。

《辽史》中说他“身长九尺,丰上锐下,目光射人,关弓三百斤”,这样的牛人,仿佛专门是为了建功立业而诞生的。

经过多年奋斗,耶律阿保机不但成了部落老大,还采纳妻子述律后的计策,设计杀掉了其他七个契丹部落的首领,成了所有契丹人的老大,建立了契丹国。

契丹国建立后,除了制定法律、发展经济、改革习俗外,耶律阿保机的另一大“任务”,就是开疆拓土。

“东征西讨,如折枯拉朽”,他于926年灭了渤海国,改其名为东丹国,并封长子耶律倍为东丹王,将势力范围向东扩大到了渤海沿岸,接着又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收入囊中。然后他又亲征党项、阻卜等部落,势力最西到达了今天的阿尔泰山一带。

但征服这些地方只是他的开胃小菜,中原才是他期待已久想要享用的大餐。他的目的,是想建立一个南到黄河、北至漠北的大国。

幽州,成了他吃掉中原的第一个目标。

阿保机如此看重幽州(今天的北京一带),是因为这里是中原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天然屏障。以幽州为中心,可以把燕(幽)、蓟、瀛、莫、涿、檀、顺、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十六个州连成一片,一旦得到“幽云十六州”,整个中原就无险可守,契丹铁骑就可以毫无阻拦地一路南下,中原就会变得唾手可得。

然而,幽州却不是好捏的软柿子,实际上,早在灭掉渤海国之前,阿保机就曾两次亲征幽州,可惜均大败而归。

公元926年,怀着满腔的遗憾,阿保机病逝于出征渤海还都途中。

02

耶律阿保机死后,次子耶律德光继位,是为辽太宗。

耶律德光不但接过了老爸的班,还接过了老爸的梦。

中原,不但是他老爸看中的大餐,也是他梦寐以求的盛宴。幽云十六州,不但是他老爸问鼎中原的第一道菜,也是他想争霸中原的第一道菜。

可恨的是,牢牢掌握在后唐手里的幽州,到此时依然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幽州“固若金汤”有两大原因,一是后唐稳定的统治,二是“鸦军”,一支兵士身穿黑衣,战斗力极强的后唐军队。

相比之下,契丹没有专门的野战军,基本上是以民为兵,相当于以业余选手对战专业选手,这也是他们一直干不过后唐军队的主要原因。

除非中原发生变故,然后乘虚而入去捡便宜,否则契丹只能耗死在幽州。

公元933年,后唐明宗李嗣源病死。末帝李从珂继位后,与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发生矛盾,石敬瑭干脆起兵造反,却打不过李从珂,被围在太原。

石敬瑭一慌,就做出了一件招致千古骂名的缺德事。他派人向耶律德光求救:你派兵来救我,并助我夺了江山当了皇帝,我就把幽云十六州送给你。

除了这个条件,石敬瑭还答应每年给辽国进贡大批财物,并以儿国自称。

石敬瑭的无耻,连其手下、后来的后汉建立者刘知远都觉得可恨。

以儿国自称,是不是太屈辱了?丢了利益也就罢了,但脸不能丢啊,咱们好歹也是堂堂男儿!

然而此时此刻的石敬瑭,为了达到他卑劣的目的,哪还顾得上那张脸!

03

耶律德光梦寐以求的机会终于来了!他立即领兵来救石敬瑭,偷袭后唐军队。

打败后唐之后,石敬瑭被耶律德光册封为皇帝,改元天福,改国号为“晋”,史称后晋,称比他小十岁的耶律德光为父皇帝。

于是,史上最臭名昭著的儿皇帝诞生了。

石敬瑭心想事成后,立即履行承诺,将幽云十六州拱手相赠。

得到了第一道菜,耶律德光仍不满足,胃口甚至更大了。

好比那只在地震废墟里饿了几十天的猪坚强,被救出来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狂吃狂吃,耶律德光得到幽云十六州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准备把整个中原吃掉,将契丹国的边界推进到黄河岸边。

公元942年,无耻的石敬瑭归西了,他的养子石重贵继位。石重贵虽然本事不大,但却很有骨气,登基后不再向契丹称臣。

耶律德光眉开眼笑。这小子是真傻呀,老子正愁找不到南下的借口呢,他就送上门来了。这事儿咱得笑纳,一定笑纳。

除了石重贵,一个更傻的傻子不失时机地冒了出来——幽州节度使赵延寿。

赵延寿本为原后唐枢密使兼徐州节度使,还是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婿,后来投降了契丹人,并受到重用,被耶律德光任命为幽州节度使,加封燕王。

这人傻到哪种程度呢?他竟然也想像石敬瑭那样,弄个儿皇帝来当当。

为了达到这个不可告人的目的,他极力怂恿耶律德光挥师南下。

耶律德光再次眉开眼笑。老子正愁没有先锋呢,这大傻子就冒出来了。

他对赵延寿承诺,只要你给我当前锋,搞定中原后,你就是中原的君主!

04

为了当皇帝,赵延寿比其他任何人都卖力。第一次出兵时,其他几路兵马基本上都无功而返,只有他这一路有所斩获。

然而,后晋被灭掉后,耶律德光只字不提让他当皇帝的事。

赵延寿有点急,又不好意思亲自出面去提,便派了一个心腹去跟耶律德光说他想当太子。

耶律德光却装糊涂:老赵嘛,当然要好好奖赏啦,因为他立了很大的功啊,即使他想吃我的肉,我也愿意割给他。可是太子是要由皇帝的儿子来当的,他又不是我儿!

可是人家立了大功,好歹得安慰安慰,耶律德光便问翰林院:你们看,该给老赵什么官儿做,才算对得起他?

翰林院的人一商量,君主这是要重用老赵啊,官职小了不行,少了也不行,于是他们给赵延寿拟了一连串的官职:大丞相、录尚书事、都督中外诸军事、枢密使、燕王。

这事上报到耶律德光那里,他拿起来一看,直接把录尚书事和都督中外诸军事这两个官位划掉了。

对于野心太大的人,是不能给他太大职权的,尤其是军权!这些追逐权力的走狗,只能利用不能重用,利用完了,其价值也就大打折扣了。

而对于赵延寿之外另一个想当皇帝的家伙,耶律德光的办法更加简单粗暴,仅让他穿了穿皇帝的赭黄袍。

这个人名叫杜重威,是石敬瑭的妹夫,先是被石敬瑭封为舒州刺史,后来因功升官,当过潞州节度使加平章事,又升为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再后来又担任成德军节度使。

耶律德光南下中原时,杜重威是后晋的禁军主帅,在阳城之战中大胜契丹,却在不久之后的滹沱之战中率十万兵马投了降。

这个降显然投得不正常。十万兵马怎么也能打上一阵子,何况他又不是不能打,之前的阳城之战就是以少胜多的。

毫无疑问,他和耶律德光之间也达成了一种交易:如果他投降,搞定后晋后就让他当皇帝。

杜重威信以为真,结果没想到却是像只猴子一样被耍了一回。

当然了,除了让他穿了一会儿黄袍,过了一回当皇帝的瘾,耶律德光同样给了杜重远一个有名无实的虚衔——太傅。

05

公元947年一月,上了耶律德光大当的杜重威引辽军南下,占了开封,后晋的第二个皇帝,也是最后一个皇帝石重贵被迫投降,后晋皇室全部被俘,后晋就此灭亡。

后晋虽然亡了,但中原人民并未屈服,爱国将士尤其不甘心做亡国奴,如皇甫遇、慕容彦超、李守贞等,他们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依旧率领军民顽强抗击契丹。

派出的辽军悉数被歼,耶律德光接到的,是一个又一个的坏消息。

做梦也没想到,中原人竟如此难制!

到此时,耶律德光才明白什么叫贪心不足蛇吞象。

幽云十六州他吞是吞下去了,但却不好消化,还闹起了肚子。

实际上,早在这之前,他就应该适可而止,因为不但后晋军作战顽强,导致辽军损失惨重,契丹国内也出现了问题。先是发生了自然灾害,死了大量的百姓和牲畜,接着是各部落的厌战情绪一天比一天浓,大家都不想打了。

耶律德光的母亲述律后头脑更清醒。当她了解到后晋派人来议和,立即劝儿子就坡下驴,与后晋议和,但耶律德光不想议和,他想“得寸进尺”:他们这是怕了,既然他们怕了,打起来就更容易,为什么要见好就收呢?何况我还没见到好!

述律后把耶律德光叫到跟前,问他,如果让汉人做契丹王,行不行?

老妈您说啥呢?当然不行的!

既然你不让汉人当契丹王,那么同样的道理,汉人也不会让你当汉王,你为啥非要去当汉王呢?

耶律德光的理由是,他们姓石的忘恩负义,儿子我无法容忍。

好吧,就算这是个理由,可是即便你得了汉地,就能在那里长久地待下去吗?万一要是出点什么意外,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话听起来有点耳熟,历史上另一个女人也说过,那是西汉时期的一个匈奴女人,冒顿单于的妻子。

汉高祖刘邦本想收拾匈奴人,反而被匈奴四十万大军包围在白登山,眼看就要被包饺子,谋士陈平献计,重金贿赂冒顿单于的妻子,请她说说好话。

单于妻子对单于说的,同如今述律后说的是一个意思:即使你打败了汉人,夺了他们的城池和土地,也会因水土不服而待不下去。

虽然冒顿单于撤围而去并非全部因为这句话,但这句话无疑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06

然而同样的一句话,在耶律德光这里却不好使了。

当然,说这话的毕竟是自己的母亲,他也不能明确反对,只好敷衍说:妈妈您别担心,儿子是个明白人,等他们把镇州和定州割让给咱们,咱就休兵罢战。

幸亏杜重威想当皇帝想疯了,上了当投降了契丹,不然耶律德光别说吃掉后晋,连本钱都有可能赔光。

后晋倒是侥幸拿下了,述律后的话也“应验”了——汉人的地盘,他耶律德光果然待不长久!

后晋亡于947年一月,到了当年夏季,契丹人就没法继续待在中原了。除了遭到各地军民不断的反抗,想“赶走”他们的,还有气候。

他们这些契丹人习惯了北方的严寒,哪里受得了中原夏季的烈日炎炎?不仅将士们受不了,耶律德光自己也受不了,无奈之下只得北返。

由此可见,契丹人的体质大概不如在中原土地上建立元朝的蒙古人。蒙古人不但受得了这里炎热的气候,还在这里待了近百年。

一般来说,等你自己想通的时候,多半也晚了。

正值壮年(四十五岁)的耶律德光在北返途中染上了一种热疾,高烧不退。据《辽史》记载,耶律德光这个烧可是真的“高”。他烧到全身堆满冰块,连吞冰入腹也无法降温,没几天就口吐鲜血死了。

如果可以,他和他爹耶律阿保机,都应该享受“工伤”待遇,因为他们两位都是死在出征还都的途中。

耶律德光咽气的地方是河北栾城,离辽国国都上京还远着呢,但是他妈得知消息后,“生要见人,死要见尸”。

这就有点为难人了,那种热得要命的天气,恐怕还没走到半路尸体就腐烂掉了,成为一具白骨了。而一具白骨显然无法交差——谁能证明这是我儿子?你们是不是把他给害了,然后随便弄具白骨来糊弄我?

述律后的懿旨愁死了伴驾的文武大臣,没想到这种时候,最有用的是厨师。

一个名叫羊胡子的御厨说,要想尸体不腐烂,唯一的办法是做成“羓”。

所谓“羓”,相当于四川人爱吃的腊肉,做起来很简单,就是先在肉上面抹上一层盐巴,腌制后再挂起来晾干。

在没有冰箱的时代,要想使肉不腐烂,唯一的办法就是这个。

若在平时,估计御厨的话音一落,脑袋就得搬家——这不是把咱们的君主当牲畜吗?可是如今除了这么做,又能怎么办呢?

大臣们一商量,只得同意把他们的君主当牲畜来处理。

对御厨来说,这种活儿倒不陌生,只见他熟练地一刀把耶律德光的肚子破开,取出内脏扔掉,然后像处理一大块羊肉那样,朝尸体上面撒盐,最后把尸体装在一个盐坛子里运回了上京。

有人说,耶律德光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木乃伊君主。这话可太抬举他了,因为真正的木乃伊可不是这么处理的,至少涂的不是盐巴,而是防腐的香料。更重要的是,古埃及人这样处理死者的遗体,是出于对死者的敬意,那个御厨朝尸体胡乱撒盐的时候,有过敬意吗?

仅凭这一点,耶律德光也不配被叫“木乃伊君主”,叫他“腊肉君主”倒比较合适。

同类推荐
  • 共和国记忆60年·编年纪事

    共和国记忆60年·编年纪事

    《共和国记忆60年·编年纪事》为献给建国60周年而创作,一套共三本,分别为编年纪事、成长地标和风雨人物,全面客观地展示了建国60年间的历史风云和亿万人命运坎坷,大处可揽国家民族之命运,小处可见社会民生之心态,鲜活而充满趣味。
  • 女权世界现代人

    女权世界现代人

    一场车祸中,李青失去了年轻的生命......这里是女权世界?这里的皇帝是女的?这里不是地球的古代?陌生的一切都让李青十分的迷茫,我该怎么办才好?
  • 每天读点历史精粹

    每天读点历史精粹

    几千年的人类历史,彰显了先人的生存法则,蕴藏了英雄的成败之路……当我们在历史的天空中翱翔时,就会觉得字字珠玑,琳琅满目。今天,我们将这数千年的历史浓缩为一本《每天读点历史精粹》。书中故事虽然短小,但海纳百川,汇集天下缤纷历史知识;沙中沥金,检索人类精妙绝伦故事。
  • 带着系统救大明

    带着系统救大明

    明末中原有农民起义,后金政权又虎视眈眈,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走到了末端。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王朝即将结束。男主本是生活在新时代的朱家后人,每每书中读到此处,便心中愤慨不已。终于在一次意外之中,让主角穿越回了这天下即将蹦乱的历史时刻,看主角如何拯救濒临灭亡的大明王朝。
  • 攻克锦州

    攻克锦州

    本书是《中国现代史演义》系列之一:《中国现代史演义》以演义体的形式,叙述了从辛亥革命孙中山缔造共和到今天海峡两岸企盼统一的现状。它把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邓小平历史巨人在百年中国历史上的惊涛骇浪表现的淋漓尽致。该书还展现了当今海峡两岸重要人物的重大活动。这是一本给读者以深思的书。
热门推荐
  • 发财从做梦开始

    发财从做梦开始

    梦中自有黄金屋,梦中亦有颜如玉,梦中更有万宝楼!新书起航,求收藏!
  • 金桃子

    金桃子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有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诗经周南深山老林,竟是神山圣水,修仙绝境;小小村落,却是修真世家,命运坎坷;千年桃树,结出旷世天妖;龙吟虎斗,成就飞升奇遇;一个孩童,能否逆转天命?千年魔妖能否化劫飞升?
  • 孩子学情商的第一本书

    孩子学情商的第一本书

    那么,究竟该如何才能掌握事关成败的“度”,让自己可以保持足够的平衡?方法只有一个:找到情商,激活情商,提升情商!也许你会感到惊讶:我听过智商、财商,情商是什么?所谓情商,就是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近年来,情商的概念屡屡被提起,人们对它的重视度甚至超过了智商和财商。那些同样拥有智商和财商的人之所以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人生成就,这其中正是情商在“作祟”。那么,我们该如何提升情商?什么时候才是培养情商的黄金时期?答案就是:孩提时代!
  • 蜜糖往事

    蜜糖往事

    岁月的涟漪,荡起我们的青涩。很庆幸,年少时的你,在兜兜转转之后,还是回到了我身边。很久之后,张时遇搂着失而复得的郭渡,不舍得放手
  • 鲲语

    鲲语

    六万年前,龙的胡子断了。银色的胡须,像蜿蜒的河流,轻轻落在了一条鱼的身上。鱼醒了,抖了抖身子,我们的星球,摔成了两瓣……发弹幕,吃烤鱼,再给地球缝个针吹唢呐,断生死,穿越异世教做人
  • 黑道佛祖

    黑道佛祖

    一个三四十岁中年男子坐在老板椅手里摸着一把小刀说道二十年了黑道洗牌了门忽然被打开走出一位看似30几岁的男子走了出现说道:是啊二十年风云,罪哥你还记的我们当初相遇的时候吗?二十年前到底是什么样的腥风血雨。
  • 血染皇纱天下尽

    血染皇纱天下尽

    在这个世界上,有着这样一个人。在她的世界里只有黑、白、灰三种颜色,没有痛觉神经,俗称:神经痛觉麻痹?“既然天不容我们,我们便去逆天如何?”——————————————————————莫语看着天空道:“其实这一切我都明白,但……”谁叫我爱上你了?——————————————————————“旭日暗沉,六月飞血,红星划天,黑瞳黑发,妖魔之女,必诛之!否血染皇纱天下尽!此人一言定生死,一语改乾坤……”
  • 魔帝通天路

    魔帝通天路

    简介:杨尘,一个小家族走出来的普通少年,却意外被一滴远古魔帝的精血选中,逆天改命,且看他如何,闯九州,踏万古,一路高歌猛进……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超纬重启

    超纬重启

    世界本就是一场游戏,只是你没有发现它的起源之地。神级文明、虚拟平行世界、维度空间、传承火种…整个宇宙都将是我周毅的牧场……群号:476992975(验证是书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