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037700000007

第7章 “筛选”的含义

了解了西方女性主义的源起和历程、各流派的代表作,回顾了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译介过程,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在“引进”这种陌生的文学理论的时候进行了“筛选”。不用说,在译介中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筛选”是非常必要的。西方女性主义的论述和文本可以说是浩如烟海,据不完全估计,仅英语世界的女性主义学术杂志便有一百多种,每年都有数十种女性主义理论专著问世。由于根本无法穷尽一个如此强大而庞杂的话语体系,呈现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全貌的难度决定了译者必须进行筛选,而筛选也并非易事,王政曾言:“女权主义学术不是由一个或几个权威人士创立的,而是成千上万背景相异的学者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地区、领域、从不同角度、对不同的问题进行研究产生的成果,所以它不仅卷帙浩繁,内容广泛,理论、观点、方法变化频繁,而且各种立场观点常常矛盾冲突、争论尖锐……这种状况使翻译介绍的难度极大。翻译了《资本论》、《共产党宣言》和《哥达纲领批判》,你可以声称使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经典。女权主义却不是几本‘代表作’所能代表的。”王政、杜芳琴主编:《社会性别研究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前言”,第3页。再者,由于译介者的主观能动性,对译介的材料进行筛选也是必然的。

西方女性主义的译介过程展示了国人对西方女性主义译介文本进行的“筛选”情况:一是时间上看译介重点在变化;二是译材处理上看译介有鲜明的中国特点。本章就这两种情况重点探讨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译介中进行“筛选”所体现的深层的社会、文化内涵,分析中国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接受向度。

一、译介的时间特色分析

从阶段特色看,不同时期对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译介的重点在变化,用陈志红的话说就是,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译介“呈阶段性递进,前冷后热,从目标模糊化到比较集中、清晰”。陈志红著:《反抗与困境: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28页,31页。具体说,早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介绍属于“捎带”的性质,介绍工作多由熟谙外国文学理论和创作的研究者承担;第二阶段的译介才是“真正的”译介的开始和发展,不仅有西方女性主义的原则、流派的介绍和梳理,而且一些重要的经典的文本有了汉译本,参与译介者的知识结构和知识背景也有了变化;第三阶段的译介中加入了更多的研究因素,比以前的全面不说,而且展现了多元的声音和各种不同的意见,很多有国外留学经历和在海外供职的人加入到对西方女性主义的译介工作中进来,这证明“一种外来理论译介的规模和阵容,是这种理论在异地驻足,并产生影响的基本前提,也是其在异地获得合法性的标志。”

译介题材在时间上的变化说明中国处在一个越来越开放的时代。20世纪80年代中国国内对“新方法”的诉求很强烈,于是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作为一种“新”的方法,也多多少少属于可以被“拿来”之列。说来,整个80年代,是一个充满了反思激情的年代。70年代末开始的思想解放运动所倡导的批判和怀疑精神被继续发扬,这个时期学人们寻求着新的言说,重新审视和发掘传统视野中被定型、曲解、遗漏、遮蔽的部分。1980年前后,就文学批评的标准问题文学研究者展开了讨论,从理论上清理、从观念上反思过去的文学批评传统。外国文学研究界也在反思,也在渴求研究的突破和新方法的引进,所以才有了社科院研究者对外国妇女文学批评和妇女文学本身发展的介绍,有了对比较新版的外国文学史的翻译。80年代中期的国内情况的转变是女性主义译介开始繁荣之源。1984年、1985年文学批评和创造出现突变。陈志红著:《反抗与困境: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16页。1985年被称为“新方法年”,仅全国性的“新方法”学术研讨会,就相继在北京、厦门、扬州和武汉举行了四次。同上,第18页。于是,1985年前后,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新理论、新方法的引进为标志,学者们借鉴西方文学批评成果,对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模式进行扬弃和改造,乃至直接的借用。同上,第17页。所以到1986年,对西方女性主义的译介也吸引了众人的眼光,吸引了更多学人的参与。

与文学批评关系最为密切的《性政治》翻译得最晚(1999年),这大约是因为它如此敏锐而激烈地抨击父权制,而且把男/女关系纳入“政治”范畴,对于以“两性和谐”为理想的中国批评界,对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显得过于激进,但到了20世纪末年,这种“激烈”也就不再那么“可怕”了。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由于十年译介之功,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译介在第三阶段从基本原则的普及走向对相关问题的深入探索是历史的必然。其二,从学术上说,文章总要推陈出新,当第二阶段把女性主义的基本原则都有了介绍,新的情况和发展必然是学者关注的对象了,否则学术是无法推进的了。其三,女性主义译介的第三阶段的国情是,我们的社会更加开放,越来越多的国人对“新信息”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因而,女性主义的最新潮的观点可以引进,不会对国人造成“惊吓”了。其四,社会的信息交流越来越频繁,许多人都可以直接接触到最新的女性主义信息,人们对“权威”们的依赖变弱,多种声音的可能性增加了。就学者而言,留学机会、访学机会更多,直接接触一致文化的机会更多,对西方女性主义的信息和理解也会更为深入。

二、译材处理上的中国特色

从“筛选”的内容和对译介题材处理的总体情况看,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译介有中国特色。那就是,评介中虽然有部分文章涉及女性主义当前的变化和进展,但大多数的文章选介的是西方女性主义的共同性和较早期的成果,翻译更是基本上集中在那些公认的“经典”和“权威”上。比较而言,对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翻译的相对少,翻译全文的少,摘录者多,陈晓兰著:《女性主义批评与文学诠释》,敦煌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82页。而且翻译中“复译”现象严重,对重要观点多是评述或转述。尤其在早期,译介者往往择其论点、要义而忽略论证的过程。如今,对精神分析、语言学、生物学、文化学各派的介绍、研究都只停留在中心观点的介绍上,这些派别的代表作的名字和简略的内容在中国或许已经被了解,然而诸如西苏的专著如《美杜莎的笑声》、《新诞生的妇女》、《阉割还是斩首》、《谈谈写作》等,在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史有里程碑意义的《阁楼上的疯女人》等国内至今还没有任何译本。再者,译介、研究中学者彼此因袭,后来的译介者的资料、研究者的资料从前面的成果中找营养,像张岩冰、西慧玲的“躯体写作”概念,以及许多学者对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研究的资料不是外文而是出自张京媛主编的那个集中的译文。不难看出,我国译介进来的女性主义理论文献有一定的“共同性”:不仅倾向于对女性主义理论进行概括性描述,而且倾向于重点译介权威的、主流篇章。这点从译介的文章,以及那些写在译著前的序和导言上都可以看到。

说到这些特点的“缺点”我们自然可一一历数:只有更多的翻译才能使国人可以深入地考查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方法,更好地理解原著的文本、把握其精神内涵;摘录由于缺乏前后的论述,容易让人断章取义;转述也容易加入转述者自己的理解,有时候会发生与原作意思相去甚远的错误:译介中彼此因袭,有时会以讹传讹,导致三人成虎,加深国人对某些概念和观点误解,减少了研究深入的机会和可能。

同样,我们可以为译介中的这种情况辩护。相互因袭,也是国内的学术传统,我们处在一个强调继承的国度,不像西方学界那样特别强调批判精神。评述、转述得多有“多”的好处,转述虽然与原本隔了一层,然而会更加合乎国人的接受心态,会加强人们理解新理论的速度。译介的开始和发展阶段都在强调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共同”特征,能帮助人们尽快了解该理论的轮廓和精神。这符合引进新理论的常理:面对陌生的异域理论,人们习惯先吸收其最基本的原则、立场、方法,以促进对其的接受和把握;如果过多介绍这一理论自身的差异和其发展变化中的纷争,可能会在使部分初接触者感到困惑,进而疏远之,甚至贬低其功用和价值。就是翻译的问题也有可以谅解之处。一些如雷贯耳的名著,如《第二性》、《女性的奥秘》、《性的政治》、《女太监》、《性与文本的政治》等均有了汉译,有的还不止一个译本。有学者说,“权威性论著的翻译,使得中国日益扩大的女性主义研究队伍,可以直接接触原著文本,并对作者的理论精神进行自我探索意义上的把握”西慧玲著:《西方女性主义与中国女作家批评》,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114页。而“复译”虽然在资源上看是浪费,但也不无益处,毕竟随着一个汉译版本的推出,越来越多外语能力不是特强的人得到了解、接近西方女性主义名作的“庐山真面目”的契机。译介中相互“因袭”自然说来也可以通过反复的“强化”加深人们对某些女性主义观点的印象了。

总体上看,不管译介题材处理的特点是优是劣,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国人对西方理论有强烈的需求;另一方面人们在吸收外来文化时受制于“中国传统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国人对西方理论表现出较强的兴趣。许多西方理论思潮和文论被作为“工具”,而非世界观和方法论被引进了,并且在短时内被迅速接受和改造,这些理论的异质背景反倒不成问题。译介者对西方女性主义广义的介绍、宏观的把握多于“译”目标在于加速对国人“性别”观念的启蒙。我们知道,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以女权运动为背景,而中国的情况是国家体制“解放妇女”的运动,而不是妇女自觉地进行“妇女解放运动”,这导致许多中国妇女女性意识淡漠,甚至一些女性知识分子也不例外。王蒙曾在访谈中提到,他与一些女作家一同出国访问,当被外国人问到女性话题时,她们面部“都出现了麻木、困惑、讥讽、无可奈何与不感兴趣的表情,没有一个女作家关注女权……问题,承认女作家与男作家有什么重要不同;更不要说自己是女权主义者了”陶洁:《美国女性文学给我们的启示》,载《文学自由谈》1995年第11期。而且,面对“男性知识分子的群体的多数,无视、甚至反感各种有关妇女解放的提法,公开或半公开地拒绝女性主义”的情况,“相当多的女性知识分子对此表示漠然、宽容;而这事实上成了一种默许。”戴锦华著:《犹在镜中》,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第142页。女性知识分子尚且如此,更不要提普通中国妇女如何缺乏女性意识了。消除或者说减轻国人对女性主义普遍的误解,需要重点介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积极的方面”,避免吻合人们先期的恶劣的想象。而早期的、自由主义的女性主义总体上要求比较“温和”,文风论证也比较符合学术传统(比如伍尔夫、波伏瓦、弗里丹),所以介绍其观点、翻译其原作也比较容易被国人所接受。也就是说,介绍女性主义的知识多少带有启蒙的特点。而启蒙者多是匆忙的而迫切的,更注重对“新鲜”的观点的抛洒。随着中国开放程度的增加,信息交流的增强,国际学术交流的频繁,多层次的学术背景使译介的选择性和针对性都加强了,保证所选论著和论文的“权威性和代表性”又成了一个目标。

另一方面,译介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过程中可见“中国传统资源”的影响。其一,从20世纪80年初到中期,虽然在批评界力图要衔接“五四”时期那种思想解放所带来的艺术创造力的解放、文艺批评的活力,然而经过历史的变迁,文学批评不可能对“五四”进行简单的重复,“1984、1985年以后的文学批评,大致朝着两个向度行进:一是传承,二是变异。”陈志红著:《反抗与困境: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中国美术学院出版2002年版,第17页。其二,与“国家政治”的干系。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对带有政治色彩的事件和理论的抗拒与疏离并因此冷落那些与意识形态有密切关系的理论和方法。我们知道,在极“左”路线控制意识形态的特殊时期文艺批评的方法和主题都被政治化和庸俗化了,新时期的文艺批评方法在刻意通过“回归文学”、“回归自身”而寻求摆脱政治的附庸地位。其三,启蒙与“人”学。走向和亲近西方“经典”是当时中国面对西方文化的总体趋势。戴锦华认为,80年代前半期,19世纪的西方文化资源占据了我国引进文化的主流地位,而当时西方女性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联手而实现的“语言学转向”和“批判理论的转向”,恰恰与19世纪文化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矛盾和断裂,故而“80年代中国女性主义的传播便必然与其精英知识分子参与构造的主流文化存在着结构性的冲突”戴锦华:《新时期文化资源与女性书写》,见叶舒宪主编《性别诗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24页。虽然戴锦华说的是80年代前半期中国的情形,但这也说明西方女性主义译介的第二阶段中中国学者推崇、强调女性主义“经典”的原因,毕竟经典的女性主义文本和西方的启蒙思想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译介者也是主流的精英,其不选译当时较新的女性主义作品是她/她们主观的思维和喜好的定势使然,出版社也要考虑当时的人们的阅读喜好。

译介题材处理方式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接受。不变的“经典”复译是中国的普通“受者”的认识层次的表现,另外也是译介成果的表现,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些是经典,并且怀有阅读的兴趣,于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市场”出现,各出版社竞相提供“资源”。译介偏重英美,对法国的女性主义理论译介相对较少。这主要因为中国对女性主义理论的接受来自英语世界的影响,同时也和英美派注重女性经验的表达,法国派则注重与同期理论(尤其是结构—后结构理论)的对话,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也使得中国的女性/文学批评较为倾向于“经验的女性主义”一脉。不管怎样,西方女性主义那里来的“声音”正被模仿着。

三、译介成果评价

目前,中国女性主义研究的学者中,有人对译介工作的评价过高。比如林树明说,我国“关于解构主义女性主义批评的介绍,具备一种理论上的超前性,其中关于打破二元分立的第三种思维的观点,必将对我国各批评流派产生积极的影响。”这里说译介工作是“超前”转引西慧玲著:的,就有些夸大其辞。而且,解构主义理论等虽然引起了一定的关注,但是在强调追求“真理”的中国环境中,引起的更多的质疑,因而缺乏实际的操作性和坚定的追随者。还有人把译介的阶段的形成说成是刻意的、“融入了译介者智慧的传播方式”赞扬这种“理论介绍的步骤具有合理性”同上,第112页。认为“对理论介绍的负面的批评使注意的中心很难移向文本”。

其实,译介的阶段性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是国情、文化的差异而形成的磨合、选择的结果;而对理论介绍的负面批评则可以引发人的思考,从而在讨论与对话中寻找到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更好与中国的国情的契合点。再者,尽管说权威性论著的翻译使得中国日益扩大的女性主义研究队伍可以更加深入了解西方女性主义不同流派的思想和方法,帮助其对作者的理论精神进行自我探索意义上的把握,然而,把与译本接触说成是“可以直接接触原著文本”并不确切。通过译本“直接接触原著文本”是一种期望,一种理想的境界,而非现实的情形。本书第二章将就这个问题展开论述。译介的过程是已经存在的一个现实,我们要做的并不是拔高或贬低这个过程,相反,我们应该梳理译介过程的特点,并总结其背后的文化、国情等影响译介和接受的相关因素。

从深层看,译介症候性地呈现了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接受视野,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人对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接受的向度。虽然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只是女性主义的一部分,但中国译介者在不同时期对西方文本的选择能反映出中国社会转型的相关特色,这也就是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的起点和发展的大背景。这也部分展示了影响中国女性身份认同的多重因素,它不同于传统的界定,也不同于西方的界定,但又发出这两个方面的声音。

同类推荐
  • 感悟文学大师经典——伪自由书——鲁迅作品精选

    感悟文学大师经典——伪自由书——鲁迅作品精选

    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
  • 诗心:从《诗经》到《红楼梦》

    诗心:从《诗经》到《红楼梦》

    本书收录了从《诗经》到《红楼梦》的30篇传统诗词,虽是一鳞半爪,却可以见出中华文明线性文化绵延不绝的特性。本书稿梳理了古代文人、英雄知音难逢、怀才不遇共有的千古之痛,分析了“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体现的中庸文化的张力结构,总结了中国诗词独有、凿通上天阶梯的“兴”的创作手法。凭借“兴”的翅膀,引领读者窥见永是春天的诗词的彼岸。造化多情,造化无情。此情长远,情由心生,心生寂寞,寂寞花开。通过本书可以瞥见,上帝之影就在一现之灵光里。
  • 十六夜膳房

    十六夜膳房

    本书巧妙借用民间耳熟能详的孟婆、忘川等元素,以生死之命题搭建美食于情感之间的桥梁,将现代都市人的诸般情感体悟作为丰富食材,烹制出各类让人或感动、或失落、或悲戚、或愉悦的人间料理。你我的失措、爱恨、遗憾、生死,都蕴于每一道食物之中,杂陈人生百味。它在试图还原一个热气腾腾的真相:只要心怀温柔,每个人都会活过很好的一生。
  • 发现米易

    发现米易

    《发现米易》是青年作家李吉顺2002年---2005年初,创作的散文集,2005年10月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共收录了李吉顺的20余篇精美散文,具有较高的艺艺术价值。
  • 绝对笑喷之弃业医生日志

    绝对笑喷之弃业医生日志

    ——欢迎来到实习医生亚当·凯的爆笑日常!——◆ 凯医生之工作糟心篇·想了解每周工作97小时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吗?——买不起房的可怜时薪、被怀疑出轨的高负荷工作、得不到夸赞的救人日常、极易产生的心理问题……◆ 凯医生之呵呵呵篇·你想象过男妇科医生每天要面对哪些“奇葩”吗?——对妇科常识无知到让人抓狂、上演各种“小孔塞大物”的闹剧、产前宣布要吃掉自己的胎盘……◆ 凯医生之掏心窝子篇·医生是手握母亲和婴儿生死大权的人——一名伟大的医生得有颗肥大的心脏和扩张的主动脉,才能不断把涌溢的同情心和善意泵出给这个世界。你无处可逃,你拼尽全力,却还是要接受一个无力挽回的悲伤结局……
热门推荐
  • 不如共余生

    不如共余生

    【爱你不敢说,弥补遗憾错过的青春】 【非典型甜宠蜜恋,着重刻画煎熬挣扎的心路历程,一个过度自卑深受打击的女孩一边筹备开超市一边重拾爱情的故事。】 六年前前临近毕业时,收到噩耗的笙箫匆匆踏上去看望父亲的列车,没想到在医院收到了以萧腾的名义寄来的结婚请柬,新娘是和他一起长大的邻家妹妹立夏,笙箫心灰意冷,从此与过去切断联系,化身工作狂在职场拼搏厮杀。六年后,已是生鲜行业精英的笙箫接受调令回宜城开新超市,没想到会与他重逢,更没想到他未婚。笙箫一再冷漠地抗拒他的靠近,所有人都说顾笙箫心太狠。可是有谁知她心里的苦?六年前不堪打击患了厌食症,为了亲人给自己强塞食物,最后不幸失去味觉,这些年还一直饱受抑郁症的折磨。那种撕心裂肺的痛,她不想也无力再承受第二次。看似强硬,实则脆弱自卑,笙箫心结难解,一再退缩闪躲,内心却蠢蠢欲动,于是她和心怀恨意又不舍的萧腾僵持纠缠。 笙箫六年前没告诉任何人就离开,此后一直没有任何音讯,从前的朋友都对她心怀不满。 笙箫归来后,一面忙碌工作,一面在回忆与现实中沉沦煎熬,与过去的朋友们陆续见面,被隐藏的深情也一点点揭露。
  • 英雄联盟之热血飞扬

    英雄联盟之热血飞扬

    不知几时一声高昂的“德玛西亚”便可以点燃兄弟之间的激情澎湃出无尽热血。不知几时美女轻飘飘的一句“你战力多少”让多少个正在炫房炫车炫存款的富二代、官二代们铩羽而归。不知几时一个游戏能如此走进人们的生活,走进人们的内心,唤醒人们无限的活力。不知几时一个游戏的魅力竟然可以让一个人脱胎换骨。
  • 异世梦沉

    异世梦沉

    回忆起儿时的每一件坏事接连不断的发生时,才知道这原来不是天意,而是人为,被最爱的人陷害,异世重生成救世主,不知是意外还是早已注定,什么魔兽,本姑娘的坐骑都是灵兽,什么天赋,本姑娘一年从废材蹦到统领阶··········
  • 处变不惊(中华美德)

    处变不惊(中华美德)

    本书稿是从中华美德故事中,撷取具有处变不惊的典型事例,从立志发奋等方面述说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以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以滋养青少年心灵的成长。
  • 方舟少女想刀屑博士

    方舟少女想刀屑博士

    龙门大捷我指挥,王位争夺参与过。穿越泰拉多年又失忆的刀某人,发现罗德岛三叉戟巴——博士,竟只是自己隐姓埋名的马甲;隐藏身份居然是大炎罪恶封建阶级,潜伏罗德岛只是为了跟乌萨斯打第三方代理人战争?昨夜星败二魂失,今宵万幸一系助刀某人得到了系统,可问题又来了,这“宫略系统”的公到底是不是“刀客塔拳打镇关希,脚踹塔露拉”的攻略啊?身心都要……太为难纯洁的我了口巴。什么玩意儿?完不成主任务,就娘化?因为女装可以使人变强?我的绝世容颜也是为这铺垫的…………芳心杀人饭.刀某人:“小塔呀~你是想跟我去西天,恩泽泰拉呢?还是想我送你上西天啊!不敢置信鸭.塔露拉:“这不可能!罗德岛上的人渣,你何时有如此之伟嗯~~……霜星w,跟我一起冲了他呀!见此,刀某人笑了笑,一声令下,罗德岛十万少女立刻赶到,一人给了某人一刀,说没死过是吧?天天搁着叫开后宫是吧!就这么想死在修罗场是吧!?
  • 兽行

    兽行

    懵懂人形魔兽帝王,雷傲。冰霜巨龙的红颜,苏菲,人类美女环顾,强悍的魔宠,神秘的兵器,带你走进一个梦幻的大陆,兽行,真正的帝兽之行!
  • 大明最后一个军阀

    大明最后一个军阀

    公元1619年的深秋,萨尔浒之战的硝烟还未散尽,一个21世纪的灵魂因为一场意外来到了辽东大地,摸了摸后脑勺浓密的头发,王梁庆幸不是穿越到了建州一边,回望焦黑的大地与盈野的白骨,无名的悲怆迫使他走进战争的修罗场,王梁想以蚍蜉之力撼动历史的滚滚车轮。
  • 死神道师

    死神道师

    天地之间,生死分明,死神却能站在生死的分界线上,掌管第七纪元界面的生死......一穷二白的大学生林轩,突然得知自己是青木省首富的外孙,并且经过一次“奇遇”被选为死神道人,从此走上见鬼的人生......
  • 归君安

    归君安

    宠溺版:人人都知江湖上有个潇洒恣意的剑客书生,一袭白衣加几两清酒便俘获众侠士儿女。一日闯进勾栏院误夺美人欢心,引得许多个官家子弟不满上奏。谁料那口信还没到,官家上就有人拦了下来送信。公公:沈大人说了,江湖之事官家管不得,望各位好好斟酌行事。介绍版:一代大侠,无情剑于身,狐狸面具于上。他是新时代的新标杆,江湖儿女们的楷模。要问他是谁?书生是也。问他有何本事?上到高庙朝堂搅动风云,下到江湖一剑泯恩仇。文能执笔泼墨写诗,武能十步杀一人。题外话:月下:你们看这么吹他行吗?沈意知/叶殊:勉强一看,再接再厉月下:好嘞!
  • 异界之山海传说

    异界之山海传说

    华夏龙组成员凌峰意外生死,机缘巧合下,灵魂穿越到了神之大陆,看他如何纵横异界,如何纵横神之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