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042400000044

第44章 丁玲,让我轻轻地告诉你

1986年3月4日上午十点四十五分,丁玲恋恋不舍地走了。陈明的心头,似有一股悲凉的寒气掠过。延安的相识、西北的战斗、北大荒的沉思……那一幕幕扣人心弦的画面,仿佛在眼前闪现。他不能想象,在失去丁玲的日子里,他将怎样生活?

这个一生渴望着爱的女人临终前,嘴里喃喃地发出模糊不清的声音:“你再亲亲我。我是爱你的,我只担心你,你太苦了!”

她常念叨:我走了,陈明怎么办?她甚至再三叮嘱身边的工作人员,“要给陈明找个伴。”……不过,丁玲的担心是多余的,不久,陈明又找到了一个妻子,她叫张钰,是著名报人张友鸾的女儿,丈夫和父亲都打成右派,丈夫含冤撇下三个儿女而去。1987年,在朋友和邻居的介绍下,两人相识了。有一次,在石西民夫人吴伟老人的家里,陈明很坦率地向张钰提出了三个条件:

第一,结婚后,不要嫌弃陈对丁的感情,因为陈明的房里一直挂着丁玲的照片。

第二,要帮助陈明整理丁玲的遗作和别的一些材料。

第三,不要嫌弃陈明的妹妹。陈明的妹夫打成右派后,不久就去世了,妹妹无儿无女,孤身一人,和哥哥住在一起。

张钰对第二条表示异议,因为她还要为父亲整理材料,写一些纪念文章。其他两条都同意。陈明很理解她的心情,同意了张钰的意见。现在他们生活得很和谐,很幸福,一个在写自己的回忆录,一个在写回忆父亲的书。他们彼此成了对方作品的第一位读者和第一位编辑。

丁玲去世后,陈明继续做着与丁玲有关的事:整理丁玲的文稿,使《丁玲文集》十卷本全部出齐。丁玲文库坐落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内,书房里有真人大小的丁玲照片、塑像和两千多册书,丁玲卧室照原样布置,全部家具、用品、文具都是丁玲原来用过的。文库里还放着丁玲的手模,这只写过不朽的《莎菲女士的日记》的手!他支持丁玲研究著作的出版,出席各种有关丁玲的学术研讨会,接待丁玲研究者……丁玲似乎还活在他的身边。

附录 丁玲年谱简编

1904年(一岁)

10月12日,生于湖南省常德县外婆家。原籍是湖南省临澧县沃沙黑胡子冲(现名余氏高丰村)。原名蒋伟,字冰之。笔名丁玲、彬芷、丛喧、晓菡、曼伽等。祖辈四代在清朝为官。父亲蒋保黔,又名浴岚,是清末秀才,曾留学日本学习法律,回国后在乡镇行医散药。母亲余曼贞,丈夫去世后,改名蒋胜眉,字慕唐,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受新文化熏陶,具有浓郁的民主革命思想。

1908年(四岁)

父亲去世,家道败落。

1909年(五岁)

随母移居常德舅父家。

1910年(六岁)

入常德女子师范学校幼稚班。

1911年(七岁)

在常德女师读完初小一年级。

1912年(八岁)

在长沙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读小学二年级。

1914年(十岁)

在湖南省桃源县立女子小学读书。

1915年(十一岁)

在湖南省常德县的女子小学读书。

1918年(十四岁)

春,弟弟患病去世。

夏,考入桃源湖南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预科。

1919年(十五岁)

5月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在高班同学王剑虹、杨代诚(王一知)的带动下,参加游行、讲演、剪辫子等学生运动。并在学生会组织的贫民夜校教珠算。

秋,入长沙周南女子中学读书。读了许多新文学作品。

1920年(十六岁)

参加周南女中的学生队伍,在省政府门前示威,反对湖南省议会讨论的新省法。

1921年(十七岁)

转入长沙岳云男子中学。

1922年(十八岁)

春,解除和大表哥的婚约。与王剑虹同赴上海,入平民女子学校。

1923年(十九岁)

入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

1924年(二十岁)

在北京进一个补习数理化的学校和私人画室,偶尔去北京大学旁听文学课。

1925年(二十一岁)

与胡也频同居。

1926年(二十二岁)

赴上海,想当演员,不成,返京。

1927年(二十三岁)

秋,首次写短篇小说《梦珂》,发表于1927年12月10日《小说月报》第十八卷第十二号,第一次用“丁玲”笔名。

冬,创作短篇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发表于1928年2月10日《小说月报》第十九卷第二号。

1928年(二十四岁)

10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由开明书店出版。

1929年(二十五岁)

1月,与胡也频、沈从文在上海创办红黑出版社,出版《红黑》杂志和《红黑创作丛书》,并为人间书店编《人间》杂志。

5月,第二本短篇小说集《自杀日记》,由上海光华书局出版。

8月10日,《红黑》出至第八期后,因资金缺乏而停刊。

冬,着手写长篇小说《韦护》。在1930年1至5月《小说月报》第二十一卷第一至五号连载。

1930年(二十六岁)

2月,胡也频离沪去济南教书,丁玲留沪创作。

4月,赴济南。第三本短篇小说集《一个女人》,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

5月,与胡也频离开济南到上海。经潘汉年介绍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

9月,《韦护》由上海大江书铺出版。

11月8日,儿子蒋祖麟出生。

1931年(二十七岁)

1月17日,胡也频被捕。

2月7日,胡也频遇难。

4月,与沈从文一起,将蒋祖麟送到湖南交母亲抚养,旋即返沪。

5月,与胡也频合集《一个人的诞生》由新月书店出版。

9月20日,主编的左联机关刊物《北斗》创刊号由上海湖风书局发行。在此期间与鲁迅有来往。

11月与冯达同居。

12月19日,与周建人、胡愈之等二十余人发起组织上海文化界反帝抗日联盟。

1932年(二十八岁)

1月,与楼适夷等人发起组织中国著作者协会。

2月3日,与鲁迅、茅盾等四十三人联名发表《上海文化界告全世界书》,强烈抗议日本帝国主义蓄意制造“一二八”事变,疯狂侵略中国的法西斯暴行。

3月,参加中国共产党。

4月21日,《法网》由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

5月,长篇小说《母亲》在《大陆新闻》上连载,1933年6月由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单行本。

同月,与曼尼等组织中国妇女文艺研究会。

秋,担任左联党团书记。

12月,与鲁迅、茅盾、叶圣陶等联名致苏联电,祝贺中苏复交。

1933年(二十九岁)

5月初,与鲁迅、茅盾、郁达夫等九人合署《为横死之小林遗族募捐启》,强烈抗议日本帝国主义于2月20日杀害日本革命作家小林多喜二。

同月14日,被国民党绑架。在南京囚禁了三年。

1934年(三十岁)

10月3日,女儿蒋祖慧出生。

1936年(三十二岁)

5月,上海文艺书店出版《丁玲文集》。

9月18日,在党的帮助下,逃离南京到上海,准备赴陕北苏区。

10月,与聂绀弩一起离开上海赴西安。

同月20日,惊悉鲁迅逝世的噩耗后,以“耀高丘”之名,致函许广平,表示深切哀悼。

11月到达陕北苏区。受到党中央领导同志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博古等的热烈欢迎。

同月23日,当选为中国文协主任。

同月24日,随前方总政治部北上定边。

12月,随一方面军从定边南下,经甘肃前往三原前方司令部。

同月,收到毛泽东赠与《临江仙》词一首。

1937年(三十三岁)

2月,任中央警卫团政治处副主任。

5月,任红军历史征编委员会委员。到“抗大”听课。

同月,《丁玲代表作选》由上海全球书店出版;《丁玲杰作选》由上海白光书店出版。

6月,筹备并主持延安“高尔基逝世一周年纪念大会”。

7月,与吴奚如等筹组战地记者团。

8月12日,成立西北战地服务团(简称“西战团”),任主任兼党支部书记。

9月22日,带领“西战团”从延安出发,开赴山西抗日前线。

10月1日,率“西战团”东渡黄河,进入山西国民党阎锡山的统治区,在那儿活动了六个月。

1938年(三十四岁)

3月1日,率“西战团”离开山西,去陕西省西安开展工作。

同月20日,与舒群合编的《战地》在汉口创刊。

同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汉口成立,被选为理事。

7月,率“西战团”回延安休整。

8月,小说散文集《一颗未出膛的枪弹》由生活书店出版。

9月,陕甘宁边区文艺界抗敌联合会成立,当选为执委。

11月,在延安马列学院学习至次年11月。

1939年(三十五岁)

2月16日,《文艺战线》在延安创刊,任编委。

3月8日,参加延安三八国际妇女节庆祝大会,当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

同月,散文特写集《一年》由西安生活书店出版。

5月14日,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简称“文抗”)成立大会,当选为理事和文艺顾问委员会顾问委员。

9月,短篇小说集《一天》由上海青年文化社出版。

11月,调离马列学院,任陕甘宁边区文艺协会(简称“文协”)副主任。

1940年(三十六岁)

1月4日,出席“文协”第一次代表大会,作《关于文学大众化问题》的报告。

2月,当选为延安妇女界宪政促进会理事。

3月,当选为边区模范妇女。

同月,《丁玲选集》由万象书屋出版。

5月,参加延安文艺界为茅盾举行的欢迎会。

9月,参加发起成立陕甘宁边区新文学协会。

10月19日,主持延安文艺界为鲁迅逝世四周年的纪念大会。

同月,当选为边区回民文化促进会筹备委员。

10月,参加萧军、舒群等发起组织的文艺月会,一度列名为该会《文艺月报》的编委。

1941年(三十七岁)

1月1日,正式接到中央组织部关于她历史结论的通知。

同月4日,当选为“文抗”常务理事。

同月15日,参加延安鲁迅研究会成立大会,当选为理事、鲁迅研究丛刊编委,并与周文、舒群、周扬、周立波等一起负责鲁迅作品的研究。

5月16日,《解放日报》创刊,主编文艺副刊。

同月,边区举行“青年节征文”活动,任评奖委员。

6月,小说散文集《团聚》由艺流书店出版。

10月19日,参加纪念鲁迅逝世五周年大会,并讲话。

1942年(三十八岁)

2月,与陈明结婚。

3月7日,应《解放日报》之约,写《“三八节”有感》,发表于3月9日《解放日报》。

5月,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

同月29日,陕甘宁边区文委成立临时工作委员会,当选为委员。

同月,任“文抗”整风学习委员会的负责人。

6月,参加延安文艺界批评王实味座谈会,为主席团成员之一。

12月,到中央党校参加整风学习和审干运动。

1943年(三十九岁)

1月,参加边区文化界欢迎边区三英雄会议。

同月,继续参加审干运动。

1944年(四十岁)

3月,短篇小说集《我在霞村的时候》由远方书店出版。

6月,参加边区合作工作会议。

8月,去安塞难民纺织厂深入生活二月余。

10月,回延安,参加陕甘宁边区文教卫生模范工作者代表大会。

1945年(四十一岁)

春,与柯仲平、林山、陈明等在延安组成说书组,帮助民间艺人创作新节目。

7月,重新主持“文抗”工作,任主任。

同月,解放区人民代表会议筹备委员会在延安成立,当选为筹委会常委、筹委会起草委员会委员。

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与杨朔、陈明等组成延安文艺通讯社。

10月,与陈明等离开延安,赴东北从事新闻报道工作。

12月,去东北的交通中断,留在张家口就地开展工作。

1946年(四十二岁)

1月6日,在张家口市青年讲座会上作《青年知识分子的修养》的演讲。

5月,主编《晋察冀日报》的文艺副刊。

同月,到华北联大文学系讲课。

6月,与成仿吾、沙可夫等一起筹备成立华北文化艺术界联合会(文联)。

7月,主编华北文联文艺刊物《长城》。

同月,参加晋察冀中央局组织的土改工作队,在土改运动中,为以后创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积累了大量的素材。

11月,开始创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1947年(四十三岁)

1月,继续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10月,《丁玲文集》由开明书店出版。

12月16日,参加华北联大土改工作队。

1948年(四十四岁)

6月,作为中国妇女代表团成员,准备经东北赴匈牙利参加世界民主妇联第二次代表大会。

12月1至6日,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出席世界民主妇联第二次代表大会,当选为世界民主妇联理事会执行委员会理事。

1949年(四十五岁)

1月,回到哈尔滨。

3月,全国文代会筹备委员会成立,当选为委员。

同月,参加东北文艺座谈会。

同月,《丁玲文集》由上海春明书店出版。

4月,随中国和平代表团赴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参加保卫世界和平大会。

同月28日,离捷去苏。

5月1日,在莫斯科参加苏联“五一”庆祝会。

同月,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由新华书店在北京出版。

6月,回国。

同月,到北京参加第一次全国文代会筹备工作。

7月2至19日,参加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文联)常委。

同月24日,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中国作家协会的前身)成立,当选为副主席。

8月,参加全国妇女第一次代表大会,当选为全国妇女联合会常委。

9月,参加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

同月,任《文艺报》主编。

10月5日,中苏友好协会总会成立,当选为理事。

同月,参加全国文化教育工作会议,为全国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

同月26日,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和中苏友好协会代表团团长,率团赴莫斯科参加苏联十月革命三十二周年庆祝典礼。同时,参加世界民主妇联第二次执委会,当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

11月7日,参加十月革命三十二周年庆祝大会。

12月5日,率团回国。

1950年(四十六岁)

春,任全国文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主持日常工作。

4月1日,当选为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理事。

5月28日,参加北京市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开幕式,并讲话。

6月,中央文学研究所筹备委员会成立,任主任。

8月,短篇小说集《我在霞村的时候》由三联书店增订出版。

10月,当选为文艺界抗美援朝宣传委员会委员。

1951年(四十七岁)

1月8日,中央文学研究所开学,任所长。

春,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处处长。

6月,住在颐和园写作。

同月,散文特写集《欧行散记》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8月,《丁玲选集(甲种本)》由开明书店出版。

10月17日,任北京文艺界整风学习委员会主任。

11月26日,当选为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委员会委员。

1952年(四十八岁)

春,离开《文艺报》,任《人民文学》主编。

2月,赴莫斯科参加果戈理逝世一百周年纪念大会。

3月15日,《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荣获苏联斯大林奖金二等奖。

10月,辞去中宣部文艺处处长和全国文协的工作,去大连疗养。

同月,《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的一章《决战》,由华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1953年(四十九岁)

3月,当选为全国文协创作委员会委员和第二次全国文协代表大会筹委会副主任。

同月,《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的一章《斗争钱文贵》,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4月,被选为全国妇女代表大会的执行委员。

5月4日,母亲在北京逝世,终年七十五岁。

9月,在京参加第二次全国文代会,当选为第二届文联委员。全国文协改组为中国作家协会,当选为副主席。

1954年(五十岁)

5月3日,当选为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理事。

9月,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参加全国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

同月,《丁玲短篇小说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0月31日至12月8日,文联主席团和作家协会主席团,连续召开八次联席会议,不切实际地批评了丁玲在《文艺报》的工作。

12月11日,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赴苏联参加第二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

同月月底,离苏回国。

1955年(五十一岁)

2月,在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会议上汇报参加全苏作家第二次代表大会的情况。

8月至9月,在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扩大会议上遭到十几次批判,被错定为反党集团成员。

12月15日,中共中央批发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关于“丁玲、陈企霞反党集团”的报告。

1956年(五十二岁)

3月,就所谓“反党集团”向中共中央提出申辩,请求辨正。开始在家写申诉材料。

同月,《一个小红军的故事》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1957年(五十三岁)

6月至9月,在反右扩大化运动中,作协党组扩大会扩大非党员参加,被批判、斗争三十多次。此后,各种报纸杂志发表了大量批判丁玲及其作品的文章。

12月被错定为“丁玲、冯雪峰反党集团”主要成员,被错划为“右派”,开除党籍,撤销一切职务,取消原级别。

1958年(五十四岁)

7月至1964年,在黑龙江省北大荒汤原农场。

1965年(六十一岁)

同年至1970年,在宝泉岭农场。

1970年(六十六岁)

5月至1975年4月,被关押在北京秦城监狱。

1975年(七十一岁)

5月,出狱。

同月至1979年2月,被遣送到山西省长治市郊区老顶山嶂头村定居。

1978年(七十四岁)

7月18日,接到通知,被摘去右派帽子。

1979年(七十五岁)

2月,到北京治病。

6月,作为特邀代表参加全国政协第五次会议,被增补为全国政协委员。参加政协党员会议。

10月,参加全国第四次文代会,当选为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和理事。

1980年(七十六岁)

1月25日,党中央批准中国作家协会关于丁玲右派问题的复查改正意见,恢复其党籍和政治名誉,恢复原工资级别。

6月,散文集《到前线去》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8月,《丁玲近作》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10月,《丁玲散文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981年(七十七岁)

1月,《丁玲短篇小说选》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同月,论文、杂文集《生活·创作·修养》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7月,散文、评论集《生活·创作·时代灵魂》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同月,《丁玲中篇小说选》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8月28日至年底,应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中心”之邀,赴美访问。

同年,中短篇小说法文选译本《大姐》在法国出版。

1982年(七十八岁)

12月,散文、论文集《我的生平与创作》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3年(七十九岁)

4月15日至29日,应法国总统密特朗之邀,赴法国进行友好访问。

同月,《丁玲戏剧集》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6月30日,开始写《魍魉世界》。

7月,《丁玲自选文集》由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出版。

8月19日,写给中央组织部关于囚禁南京三年的申诉材料。

同月,《丁玲文集》一至六卷,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同月,《丁玲散文近作选》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11月,《丁玲集外文选》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984年(八十岁)

1月,散文集《访美散记》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8月1日,中共中央组织部经中央书记处批准,颁发(1984年)第九号文件:《为丁玲同志恢复名誉的通知》。得到彻底平反。

同月,《丁玲选集》一至三卷,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同月,《丁玲写作生涯》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

12月28日,参加中国作家协会第四次代表大会。

1985年(八十一岁)

3月,《丁玲论创作》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5月13日至28日,应邀赴澳大利亚访问。

7月,《丁玲散文选》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8月,《丁玲》(中国现代作家选集丛书)由三联书店香港分店、人民文学出版社联合出版。

1986年(八十二岁)

3月4日,逝世。

同月15日,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向丁玲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后记

莎士比亚的剧本,不同的导演有不同的演法;为丁玲写传,也有许多种写法。或仰视,或俯视,或平视,站在不同的视角和方位,自会写出各有千秋的丁玲传。

尽管到90年代初,已有好几种丁玲传问世,但我还是想写。为什么?因为我觉得在中国的女作家中,最值得大书特书的就是丁玲。写好丁玲传是有一定的难度,她的人生遭遇、革命经历、创作生涯,桩桩件件看似透明度极高,却是又有道不明说不清之处。正因为有难度,才更具有挑战性。

我以前为关露、萧红、王映霞、许广平等写的传记,都是顺着年岁的增长来写的,要想超越别人,首先要超越自己,打破已经写熟的构架,改变习惯的叙述语言,将一个真实的、立体的、优秀的丁玲展现在读者面前。

说说容易,做起来可要费一番心思了。虽说很早以前就知道丁玲,并读过她的作品,但还是花了很多时间做案头工作:看有关资料、采访有关人员,然后进行梳理,直到每天像放电影似的,闭上眼睛仿佛就能看到丁玲在各个时期的活动时,我才开始考虑用什么样的结构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丁玲的风貌。说到底,文学作品就是写人,丁玲一生所遇到的事,哪一件离得开人的因素?何不用糖葫芦的结构,将丁玲周围最有影响的人聚集在一起,像追光一样,照射在占据舞台中心的丁玲身上,显示她的不同侧面。

历经几年的写作,不断地得到父辈和朋友们的帮助,在前人研究的成果上,努力踏上更高一层的台阶。我不说最好的在下一部书,我要说,这是我写的传记中最好的一部。

1997年11月18日《丁玲传》再版时所想……

§§《丁玲传》再版时所想……

《丁玲传》再版时,我想得很多。

20世纪90年代初,当我打算写《丁玲传》时,有许多人劝我别写,因为难度太大。记得父亲丁景唐对我说:“你的功力不够,写不出来的。”

写好《丁玲传》是有一定的难度,她的人生遭遇、革命经历、创作生涯,桩桩件件看似透明度极高,却又有道不明说不清之处。正因为有难度,才更具有挑战性。

从丁玲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后,就有人研究丁玲,但真正作为一门学科,有系统、有计划、有科学性、有学术性地研究,要从20世纪70年代末算起。多少年来,有关丁玲的研究资料夸张点说,是浩如烟海。所以对这些资料的梳理和阅读丁玲的作品,是很花时间的。在做这些案头工作时,我感到有关丁玲的敏感问题,如与毛泽东、冯雪峰、冯达的关系,资料不多,有的简直是空白点。20世纪90年代初,已有好几种丁玲传问世,我写的这一本要与众不同,无非是两个方面:观点和资料要新。

1998年11月我的《在男人的世界里——丁玲传》出版,一些文坛前辈看了我的书后,给了我很大的鼓励。有一天,我接到陈明从北京打来的长途电话,他说他一口气看完了《丁玲传》,送我四个字:“恰如其分”。在延安与丁玲同一个党小组的黎辛老公公,在1999年1月28日给我的信中说:“您说这是您写的最好的传记,我感到这是我读过的丁玲传记中最好的一本。如果您还写传记,以您的刻苦、公正与才华,可写出传记的杰作,攀登传记文学的高峰。”

菡子于1999年1月30日写给父亲的信中说:“言昭写丁玲文章,确有特色。我花了三个晚上初读一遍,现已推荐别的爱好者去看。她可算最能理解丁玲痛苦心情的人,写到与冯达的一些事情,言昭是费了不少心血的,那样善解人意,也可慰丁玲于地下了。言昭如你一样,引用史实务求准确翔实,特别是传主心理方面也有合情合理的深意,这是难能可贵的。”

进入21世纪后,我把创作的重心转移到别的现代女作家,陆续写了几本现代女作家传记,其中有徐志摩的三部曲:《骄傲的女神——林徽因传》、《在现代与传统中挣扎的女人——徐志摩的元配夫人张幼仪》和《悲情陆小曼》,目前正在撰写关露和安娥的传记。

我并不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每一本书的出版,都会留下一点遗憾,评论是我的弱项,在《丁玲传》里,对丁玲作品的论述缺乏新意和深度。如果在这方面进行修改,也许会变成另外一本《丁玲传》,因此,我没有作任何改动。

同类推荐
  • 一叶幽兰一箭花:马湘兰

    一叶幽兰一箭花:马湘兰

    本书以精雕之字词、融情之段落,唯美地描摹了马湘兰的一生。既是她爱恨离别的人生白描,也有大明王朝走向没落的细处侧写。让读者重温秦淮河畔的莺歌燕舞,感受封建娼妓文化的点滴刻录。马湘兰的知性、才情和对爱的执着,势必会感动每一个愿意深度解读她的人。虽时光逝去数百年,然而对爱情和人生的探讨,依旧在这字里行间微微绽露,让人不禁掩卷深思、感怀不已。
  • 世界最具传世性的思想巨人(1)

    世界最具传世性的思想巨人(1)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三国谋士今日观

    三国谋士今日观

    三国,一个让我们今人无限遐想的时代,本书聚焦三国历史,从那个时代选取最具代表性的谋士进行介绍,兼顾各家史料,以成一家之言。主要分析了各个谋士怎样选择君主并被所选择的君主信任重用,以致最后建功立业的过程,这些无不对我们今天的职场中人有一定的启发。不虚美,不隐恶,对人物的论及兼顾能力与人品,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最真实的三国谋士群像。
  • 使徒保罗传

    使徒保罗传

    这本《使徒保罗传》由吴涤申编著,为“认识圣经丛书”之一,讲述了使徒保罗的生平事迹。全书分为十章,内容包括:传奇人物保罗、保罗入道历程、保罗第一次传道、保罗第二次传道、保罗第三次传道、传道罗马、最后的日子、保罗书信、保罗的影响、保罗秘事。
  • 爱国主义教育丛书:宋庆龄

    爱国主义教育丛书:宋庆龄

    宋庆龄是二十世纪一位杰出的女性;是举世闻名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伟大战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卓越领导人之一;是保卫世界和平事业的久经考验的前驱;是全体中国少年儿童慈爱的祖母。她鞠躬尽瘁,七十年如一日,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中国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献给了世界和平和人类的进步事业。因此,她赢得了全中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热门推荐
  • 仗剑江湖

    仗剑江湖

    徐江南后来说,乘风亦乘酒,只做天下不醉人。斗胆请客官们温酒,听小人一场醒木,说一段江湖如画。
  • 快穿系统一个女配逆袭记

    快穿系统一个女配逆袭记

    绑定系统,你们见过最奇葩的理由是什么:吃东西被呛死?被渣男贱女给害死?NO!NO!NO!言醉的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懒。于是,言醉就因为这么奇葩的理由,踏上攻略这条路。在攻略了n个男神后的一天傲娇系统突然对言醉说:“言醉,我喜欢你。”“真的么?”言醉波澜不惊地问。某系统认真的点点头。“那太好了,刚好我也喜欢你。”系统,无语。孩子,你要不要这么闷骚【本文1V1,男女主从始至终只有一个。男女主身心干净。微虐。】注意:如果不喜欢我作品的右转不送。我和言醉最相像的一点就是懒。所以在不触犯我底线的情况下,不和你计较。至于我的底线吗,当然是我的家人、朋友、还有我最最可爱的小天使们。笔芯~
  • 基础教育体制创新:杭州下城区的实践研究

    基础教育体制创新:杭州下城区的实践研究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探讨教育体制创新的背景及若干理论问题;第二部分从区域组织重组与效能建设、资源优化配置与效益分析、教师制度改革与专业化发展等六个方面阐述下城区教育体制创新的实践。
  • 末日之涅槃重生

    末日之涅槃重生

    林天重生在十二年前,此时虫族才刚刚降临,从头开始的他又该如何改变原本属于自己的命运,看林天末日如何创造奇迹。
  • 天策道

    天策道

    生而为圣,却惨遭封印,为破封而出,少年出西昆仑,入人间,斩妖魔,御凶兽,聚万族,守四方,一路前行,只为本心!
  • 相聚寻仙

    相聚寻仙

    这是一趟神奇之路慢慢寻仙,主人公名为老夔的少年在,家玩游戏时意外卷入游戏世界。在他醒来的时候被一个中年老者所点拨,就这样老夔的寻仙之路就这样开始了。作者是新手,会努力写好这本书的。
  • 那年的爱情

    那年的爱情

    那枚戒指上刻着她和他的中文名字首字母,他是真的想要把这枚戒指给她的,他是真的想要跟她共度一生的。郑菲弓着身子,双手一直紧紧地攥着那枚戒指,她真的很想知道顾羽给她这枚戒指是干什么的?是觉得冷落了她所以想给她一颗定心丸吗?结果,她却连给他送出戒指的机会都剥夺了。
  • 未见梨花染红妆

    未见梨花染红妆

    她是地位岌岌可危的丞相之女,他是在外游历多年归来的将军之子。一场邂逅,将两人的命运紧紧绑在一起,当家破人亡之后,她,又该何去何从?“我想吃莲藕……”某女一副馋样,完全忽视某男无限抽搐的脸。某男一脸严肃,“大冬天的,你让我上哪里找莲藕?”“我不管我不管!你要不给我吃,我就离家出走!”于是乎,为了自己的幸福,某男只好厚着脸皮,带着某女去了一个人的家,然后……(预知后事如何,请自行脑补一个吃货装上另一个吃货外加吝啬的人的场景)
  • 斗罗大陆之狙击武魂

    斗罗大陆之狙击武魂

    一位稍微有些人情味的少年酷爱狙击,意外穿越到《斗罗大陆》。
  • 坑害皇子手札

    坑害皇子手札

    现代商业谈判专家,一朝穿越成为细作,貌若花月,命若蜉蝣,身不由己。前有大皇子强取豪夺,后有三殿下腹黑冷情。危机重重间,许菱:我有几个小小的愿望,就是逃离三殿下,整垮大皇子,找个好男人,恩爱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