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148900000005

第5章 光学的发展(4)

提出“格术”一词并以此总结有关光学现象,是沈括科学精神和理性的概念思维的结晶。它在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明代方以智极为赞赏地抄录了沈括的原文;清代光学家邹伯奇撰写《格术补》;《格物中法》的作者刘岳云也写下《墨子格术解》文;郑复光在其“约行线”概念下解释“塔影倒垂”时,又一次借用了“格术”概念。

四、凸面镜成像

《墨经》关于凸面镜成像写道:

《经下》:

鉴团,景一。

《经说下》:

鉴鉴者近,则所鉴大,景亦大;其远,所鉴小,景亦小——而必正。景过正故招。

所谓“鉴团”就是指凸面镜。凸面镜成像总是正立、缩小的虚像。故《经》文说:“鉴团,景一。”《说》对距离凸面镜远近不同的物体所成像情形,作了更详细的讨论,指出物体距镜面近时所成像大,距镜面远时所成像小,且像都是正立虚像。不难判断《说》文的描述是正确的。如同上一条所述,这里的“所鉴”、“景过正故招”,也是难解之句,或解释者各持己见。

沈括也清楚凸面镜成像情形,他在解释小镜“全纳人面”中就指出小镜面凸的功用。

五、柱面镜成像

《淮南子·齐俗训》最早记述了柱面镜成像:

窥面于盘水则圆,干杯则隋。面形不变,其故有所圆有所隋者,所自窥之异也。

元代以前,中国无椭圆形的“椭”字。“椭”与“隋”,古文相同。在柱面镜成像中,圆形脸面被拉长而成为椭圆面像。北齐刘昼在《刘子》中更清楚地描写了柱面镜成像:

镜形如杯,以照西施。镜纵则面长,镜横则面广。非调施貌易,所照变也。

光滑青铜杯,可以照见人影,其外杯层正是一种纵柱面镜。圆面在平静水镜中成像当然为圆形,而在柱面镜中成像却变了。刘昼进一步指出,柱面镜有两种类型:纵柱面镜与横柱面镜。柱面镜的成像,像脸面拉长了;横柱面镜的像却在纵方上缩短、在横方向加大。在这样的镜前照像,即使美丽的“西施”也会变得其丑无比。这些镜形,如同我们今天所见的某些“哈哈镜”。

六、“透光镜”及其“透光”机理

清代郑复光说:“独有占镜,背具花文。正面斜对日光,花文见于发光壁上,名透光镜。”可见,它是青铜平面镜。其奇特在于,被它反射到屏(或墙)上的光中呈现出该镜背面的纹饰,仿佛是入射光“穿透”青铜镜体,神出鬼没地将镜背图纹反射到屏上了。因此,古代人称它为“透光镜”。

实际上,“透光镜”是镜面曲率不齐等的平面反射镜,只是人眼不能察觉其镜面曲这之变化情形。

据湖南攸县发掘一枚透光镜,直径21.8厘米,厚约0.2厘米,属战国时期遗物。可推断,透光镜在中国具有长远的历史、据考,有文字可查或有实物遗存至今的汉代透光镜约20枚。其中,上海博物馆藏西汉透光镜4枚,尤以背铭“见日之光天下大明”的透光镜著称于世。隋唐间,可查考的透光镜也不少。自宋以降,民间收藏者明显增加。直至清代,郑复光在驳古人视透光镜如宝时说:

透光镜,人争宝焉。不知湖州所铸双喜镜,乃日用常品,往往有之,非宝也。

由此看来,透光镜在中国,至少明清时代已是很平常的事。

虽然,透光镜的制造在西汉时期已获得成功。但是,科学的历史总是曲折的。我们迄今尚未发现,在公元6世纪之前有关透光镜“透光”现象的文字记载。直到北周或隋唐之际,才有文字记述它。北周庾信(513—581)在《镜赋》中曾描述道:“临水则池中月出,照日则壁上菱生。”此“菱”字可能指镜背花纹。隋唐之际,王度在其《古镜记》中叙述其师临终前赠以古镜,他以此镜“承日照之,则背上文画墨(尽)入影内,纤毫无失”。这就是说,大约从6世纪下半叶起,人们才发现了透光镜的“透光”现象。此后,透光镜的制造就是有意识的了。据载,一个唐代八卦镜,其背纹上铭日“透光宝镜,仙传炼成,八卦阳生,欺邪主正”。这是较早出现的“透光镜”三字。经后人对该镜检验,它确实是“迎日照之,八卦太极、光映素壁”。这证明,该镜铸造者是有意识制造透光镜的。因为镜背铭文是匠师铸就的,而非后来补刻或补铸。此后,沈括的贡献是在于,他第一次果敢地断论了“透光”现象的本质。同时,他也是第一个指出了造成。光滑的镜面会有与其背纹相似痕迹的铸造方法。自沈括之后,关于透光镜的铸法问题为历代学者所注意。可以说,近代学者所能想到的制造方法都被中国古代人提出过。郑复光于1835年之前几年成书的《镜镜冷痴》,不仅总结和评述了在他之前的各种有关透光镜制法的言论,而且也是在中国历史上最清楚、正确而在世界上最早地论述了“透光”现象的光学原因。他的论述比英国物理学家布喇格在1932的有关论述早约100年。

古代人如何制造这种透光镜,使其镜面曲率不相等呢?沈括说:

人有原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纹上差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予观之,理诚如是。然予家有三镜,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一样透光。其他镜虽至薄者,皆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

沈括所言,也就是:铸镜冷却过程中,厚薄不同,收缩率差异,从而导致镜面微小的凹凸不平或曲率不同。但是,沈括在比较了完全相同的镜之后,以为这种解释并不具有普遍性,因此推想“古人别自有术”。沈括的解释,在今日被称为“铸造说”。在历史上,明代郎瑛(1487-约1566)持类似说法。郑复光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沈括的解释,但自宋以降,沈括之说存有异议。

第二种意见以元代吾衍为代表。他说:

假如镜背铸作盘龙,亦于镜面窍刻作龙如背所状,复以稍浊之铜填补铸入,削平镜面,加铅其上,向日射影,光随其铜之清浊分明暗也。

这种意见称之为“镶嵌说”。由于镜面上镶嵌或填铸了与其背面纹饰相同的“稍浊之铜”或又加铅,因而,镜面反射光中有明暗纹饰或文字。这一解释在历史上得到许多人赞赏。然郑复光持异议。而且,近年的一些研究者也持有异议。

第三种意见是由郑复光提出来的。他说:

铸镜时铜热必伸。镜有花纹,则有厚薄。薄处先冷,其质既定,背文差厚,犹热而伸,故镜面隐隐隆起。

这一观点,实质上是赞赏沈括之说。然而郑复光进而补充论证。在镜胚成形之后,还要经过“刮”与“磨”的工序。他说:

夫刮力在手,随镜凸凹而生轻重,故终有凸凹之迹。虽工作刮磨,而刮多磨少,终不能极平,故光中有异也。

这种意见被称为“刮磨说”。它特别强调刮磨对镜面曲率的影响。

如前所述,沈括最早对透光镜的光学原因作出解释,以为“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郑复光发展了沈括的见解,作出了与近代西方科学家们几乎相同的解释。他将沈括提出的镜面“隐然有迹”的“迹”,一语点破为“凸凹之迹”。因为是凸凹,在阳光下“平处发为大光;其小有不平处,光或他向,遂成异光,故见为花纹也”。不只如此,他还将水面反射与透光镜反射作了类比。他说:

水静则平如砥,发光在壁,其光莹然动,则光中生纹,起伏不平故也。铜镜及含光玻璃,其发光亦应莹然如止水。

他又说:

铜镜磨工不足,故多起伏不平,照人不觉,发光必见。

由于(镜面)凸凹,故能视镜无迹,而发光显著也。

郑复光所谓“发光”,即今日称镜面反射光。他在水面和青铜镜面之间所作的类比说明,在约100年后为西方光学家解释透光镜现象所采用。他的“镜面凹凸”、“起伏不平”之说,也为当代光学所采用。而他的关于玻璃会产生类似现象的论述,成为当代精密光学仪器制造家的警世之言。

透光镜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引起现代科学家的关注与研究,这个过程也是极为有趣的。早在汉代,中国铜镜已流传到高丽和日本。曹魏明帝景初二年(238年),一次送给日本使臣的铜镜足有百枚。日本在奈良时期(710—794),相当于我国唐代中期,已从中国学到了铸镜技术。在江户时代(1606-1687),日本人学会了制造透光镜,并称它为“魔镜”。明治初期(相当于我国清朝后期),日本民间收藏大量魔镜;19世纪90年代,遂有研究论文发表。,其光学观点与郑复光相差无几。

当郑复光发表他的有关透光镜专论之前三年,欧洲人才知道透光镜。1832年旅居印度的普林赛普在加尔各答偶然见到一枚透光镜,他便撰写了题为“论中国魔镜”的文章发表于《亚洲学会会志》上。接着,英国物理学家布儒斯特(1781—1868)对透光镜进行检验,认为其特性是由于密度差异引起的。他的观点和元代吾衍不谋而合。1844年,法国天文学家和光学家阿拉哥(1786—1853)将一枚透光镜赠送给法国科学院,从而引起了一连串的讨论文章。居伦在文章中最早引述了周密与吾衍的有关文字,并认为,在磨制光滑镜面时其凸面曲率有微细差异。大多数物理学家同意他的说法。在讨论中,多数人认为镜子是铸造而成的,但个别人认为是压模而成的。此时,旅居日本的艾尔顿和佩尔里经过察访日本铸镜工匠,以实验证实镜是铸成的而不是压成的;10年之后,他们又指出了在镜子铸成后,以压磨法产生“透光”效果的原因。尤为有趣的是,1877年,英国《自然》周刊开展了关于透光镜“透光”成因的讨论。讨论中多数人以为,镜面凹凸现象是从镜背压击而成的。几乎同时,在意大利和法国的科学界也有人在进行透光镜实验,除了在镜背加极高压力之外,有一种意见与沈括几乎相同,主张是加热而得的“透光”效果,并且提醒天文学家在制造天文反射镜时要注意控制温度,以避免“透光”效应的发生。1932年,曾因晶体结构的研究于1915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W.H布喇格(1862—1942)以“论中国的魔镜”为题,写了一篇有关透光镜及其“透光”机理的总结性文章,从而结束了在西方长达百年的争论。后来,这个老布喇格(他的儿子称小布喇格(W.L.Bragg),父子一同获诺贝尔奖)又将其文章内容编入科普作品《光的世界》8中。他的主要论点是,铜镜铸成后要经过刮磨,在刮磨受压时,微向下凹,“镜子较薄部分,比起背后凸起的较厚部分,向下凹得多一些,因而对于刮磨器而言,就退让得后一些。这样,较薄部分,多少避免了刮磨器作用,而在压力过去时,它们又恢复原状,但是比镜面的平均地位,却微微凸起一些”。从而,镜面形成与镜背一致的凹凸状。“当光线从镜面被反射时,反射光的聚散与镜背花纹相应”。为了人们了解镜面及其反射情形,他例举了类似在他之前100年郑复光所作的水面比喻。

(五)透镜及其成像知识

古代中国虽然玻璃制造业不发达,但并不缺少有关透镜的光学知识。除了点火透镜外,冰透镜的发明并用于点火,放大镜的使用,都以中国人为最早。南唐谭峭掌握了四种透镜及其成像知识,他是中世纪时期知道最多透镜种类的学者。中国人还创制了一种特殊的复合透镜,即“青华酒杯”。

一、点火透镜

王充在《论衡·率性篇》中言及阳燧点火的同时,指出“道人消烁五石”、“隋侯以药作珠”。一些研究者曾指出,这意味着透镜对日取火可能在战国、至晚在汉代为中国人所知晓。汉晋时期,中国人确实已有透镜折射知识,并用透镜聚焦点火。张华在《博物志·戏术》中写道:

取火法,如用珠取火,多有说者,此末试。

山东诸城臧家庄战国墓中出土扁圆形水晶,嘉峪关西晋古墓群中也出土过水晶平凸透镜。这种能透光的制品是古代人当作宝贝的“珠”。张华的记述毫不夸张。

晋王嘉在其著《拾遗记》中记述了一件趣事:三国时蜀国糜竺府内“货财如山,不可算计,内以方诸盆瓶、设大珠如卵,散满于庭,谓之‘宝庭’,而外不得窥”。某日有青衣童子来告,要糜竺当心宝庭火灾。于是,“竺乃掘沟渠周绕其库”。谁料“旬日,火从库内起,烧其珠玉十分之一”。时人以为“皆是阳燧”导致起火。其实,是那些散满于庭的如卵之大珠(即双凸透镜)聚焦阳光而起的火灾。误将火珠为阳燧,不仅《拾遗记》此例,唐代王焘《外台秘要》中亦有类似记述。《外台秘要》在述及灸火“用阳燧之火”中说:“阳燧是以火珠向日下,以艾于下承之,便得火也。”甚至于宋代沈括还将聚焦点火的水晶珠称之为“水晶镜子”。由此可知,关于糜竺府内火灾原因,名为“阳燧”,实为“火珠”。

汉唐之际,西域各国商旅和使臣所贡点火透镜也一概称为“火珠”、“火齐珠”。《梁书·诸夷传》载:天监十八年(519年)扶南国遣使“献火齐珠、郁金、苏合等香”;中大通二年(530年),苏丹国王遣使“献火齐珠、古贝、杂香药等”。入唐以来,西域各国贡玻璃、火珠者尤多。武德二年(619年),罽宾国遣使“贡颇黎状若酸枣”。这大概是唐初最早从西域来的玻璃双凸透镜,说它“状若酸枣”富有含义,它可以为史志读者解“火珠”形状提供一个恰切的形象。或许,唐代商旅使臣所贡“火珠”大多如此形状。同年,劫者国也遣使献“宝带、玻璃、水精杯”。据《旧唐书》载,贞观四年(630年),林邑国王“范头黎遣使献火珠,大如鸡卵,圆白皎洁,光照数尺,状如水精,正午向日,以艾承之,即火燃”;随同林邑使来唐的还有婆利国使者,并献“方物”。《新唐书》则记为,林邑国“贞观时,王头黎献驯象、镠锁、五色带、朝霞布、火珠”等物;婆利国“多火珠,大者如鸡卵,圆白,照数尺,日中以艾藉珠,辄火出”。这些点火透镜的知识是随玻璃珠一起从西方传播到中国的。从这些记载可知,传进中国的“火珠”几乎都是“状若酸枣”或如“鸡卵”的双凸透镜。

迄明代,人们清楚阳燧与火珠是不同光学性质的两类取火工具,而且指出了火珠的光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

凡灸艾火者,宜用阳燧、火珠,承日取太阳真火。

进而,他又指出:

阳燧,火镜也。以铜铸成,其面凹,摩热向日,以艾承之,则得火。《周礼·司炬氏》以火燧取明火于日,是矣。火珠,见石部水精下。

而对火珠,他与逼:

火珠,《说文》谓之火齐珠。《汉书》谓之玫瑰。《唐书》云:东南海中有罗刹国,出火齐珠,大g-如鸡卵,状类水精,圆白,照数尺。日中以艾承之则得火,用灸艾炷不伤人。今占城国有之,名朝霞大火珠。又《续汉书》云,哀牢夷出火精、琉璃,则火齐乃火精之讹,正与水精对。

从李时珍的这段考释文字看,汉代人知道用以点火的火珠,它可能是水晶质,也可能是玻璃质。但是,李时珍在“琉璃”考释中,认为“火齐,与火珠同名”,并引《集韵》云:“琉璃,火齐珠也。”这些看法并不对。“火齐”,一般地判断为云母。云母有解理性,不能加工成“珠”,也不能用于点火。琉璃,虽可制成珠状,但其透明度比玻璃差,琉璃珠也不能用于对日取火。

除李时珍外,明代谢肇涮也写道:

至于阳燧、火珠,向日承之,皆可得火。

田艺蘅《留青日札》又写道:

以水精大珠,向日对照,以草纸承其下一点,透明,纸焦烟起,即得火燃。

田艺蘅的记述中,“以草纸承其下一点”,是说明在火珠不远处之焦点所在。“透明”是透过火珠可见之意。

同类推荐
  • 史前生物与失落文明

    史前生物与失落文明

    《史前生物与失落文明》分上下两篇分别介绍了一些史前生物和消失的文明。主要内容包括:遥远的太古代;元古代的生命;生命蓬勃发展的古生代;承前启后的中生代等。
  • 青少年必知的音乐经典

    青少年必知的音乐经典

    本书精心编选,收录了50首世界著名音乐作品,并详细介绍了其内容、艺术特色、影响及作者的创作过程、主要成就等,适合青少年读者阅读与收藏。
  • “当代小作家杯”全区中小学生作文大赛获奖作文选

    “当代小作家杯”全区中小学生作文大赛获奖作文选

    这本书的内容是由培育作家的摇篮。新创意中小学生作文大赛的获奖作品集,汇集了全国多所知名中小学。
  • 新课标课外快乐阅读丛书——快乐心灵的父爱故事

    新课标课外快乐阅读丛书——快乐心灵的父爱故事

    快乐阅读,陶冶心灵,这对于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培养语文素养,促进终身学习等都具有深远的意义。现代中小学生不能只局限于校园和课本,应该广开视野,广长见识,广泛了解博大的世界和社会,不断增加丰富的现代社会知识和世界信息,才能有所精神准备,才能迅速地长大,将来才能够自由地翱翔于世界的蓝天。
  • 质量管理理论与实务

    质量管理理论与实务

    本书介绍了质量管理理论与实务。全书分为3部分共9章。第一部分介绍质量管理理论,包括1-2章,主要讲述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由来与发展及其理论基础。第二部分讲述质量管理实务,即理论的应用,包括第3-7章,主要讲述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体系文件的编写、体系运行和监控、体系审核和评审、体系认证等实务技术。第三部分是质量管理的综合与个案,主要讲述综合管理体系建立的理论与实务、服务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技巧。本书注重基础知识,讲究实用,是财经管理类专业课程教材,也可以作为从事质量经营管理人员的参考书。
热门推荐
  • 诺亚的妹妹

    诺亚的妹妹

    简介:很久很久以前,宇宙诞生的时候,有五道光芒随之而诞生,第一道-宇宙第一道光-诺亚第二道-秩序与正义的使者-雷杰多第三道-拥有并带来奇迹的使者-赛迦第四道-宇宙的第一份希望-希望第五道-宇宙的看管者-奥特之王-皮克作为第四道光芒的希望,是大宇宙的意志根据诺亚创造出来的,所以,可以说是诺亚的妹妹,本体的容貌是跟诺亚差不多的,只不过头上突出的位置不是一个是两个,拥有希望之翼,其希望之翼的能力和诺亚一样,也有退化体,叫伊贝。当然她是女孩子来的!
  • 暗夜皇后:孤傲阎王的娃娃妻

    暗夜皇后:孤傲阎王的娃娃妻

    他,暗夜,血族之皇,无意中被个娃娃脸的小女人所救,千年来不曾有的情愫在心中浮起,他许她不老的容颜,他许她与他一样永恒的生命,他更是许了她血族最高的后位。可是为什么她还是要千方百计的离开。他,宁贝儿,幼儿园的小老大。宁叶儿与暗夜的五岁宝宝,古灵精怪,最崇拜的是奥特曼,最喜欢保护的是老妈。宝宝口头禅: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不饶。
  • 你好我的二分之一

    你好我的二分之一

    高一的我们可以14岁,可以15岁,可以16岁,年龄或许有些许差异,但那些青春的时光却是我们共同的记忆。这本小说以高中生活为题材,讲述了4对双胞胎的故事,同一个城市,同一个班级,性格各异的8个高中生碰撞出了最为灿烂的青春花火。石柒和单斯:同为学渣,一个高傲自大,目中无人,一个胆小怯弱,规规矩矩,两人在相处中看到了对方的闪光点,十七学会了勇敢,单斯学会了原则。石艺和单昀:同为学霸,一个温柔暖心,一个温婉大方,在青春中学会了珍惜。欧阳羽羽和莫毛毛:一个谨慎、认真,一个嚣张肤浅,在相处中,羽羽学会了相信,毛毛学会了坚持。欧阳乐乐和莫朵朵:一个乐观开朗,一个向往自由的乖乖女,相遇让朵朵找回了真正的自己,让乐乐学会了责任。世间最美好的就是我们的闪光点,打开你发现的眼睛,幸运也会悄然降临。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星棋大道

    星棋大道

    机缘巧合之下,得到一颗棋子,化为棋盘。开始位面穿越之旅,君临诸天。【不想看种马,自己写单女主】
  • 雨夜惊雷枪

    雨夜惊雷枪

    少年因未通过学宫考验,不得已与昔日情人分离。在一所二流学院待了两年,一直碌碌无为、灰心丧气,直到有一天被人指点,才静下心来,认真学武,从此直入巅峰……
  • 我的选择2018

    我的选择2018

    生命的历程在于以点连线、以线衍面,从而铺展出自己人生画卷。‘点’是改变,也是成长......,它意味着生命中一次次的转折。‘点’的延伸出自于人的选择,所通往的...或许会是你所期待着的康庄大道,但也有时会被认为是误入歧途;而在这之间,最重要的、并非是‘点’的延伸到底通往何处,而是每个人...都该为自己的抉择承担起责任。
  • 装阅读

    装阅读

    从前有个人,叫装,有一天。。。"啊啊啊!你不要过来啊!"
  • 缘来于行

    缘来于行

    一场突来其来的车祸,使言行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醒来之后,她记得所有人,却唯独忘记记得那个最爱的少年。当层层真相被剥开。爱是否如当初依旧。你我是否如初。
  • 诗情婳意

    诗情婳意

    苏婳微笑:顾大少,请您自动团成一团然后圆润的滚出我的视线被嫌弃的顾大少:(委屈状)苏小姐,你可不能因为我们关系好就对我始乱终弃,伯父伯母也不会答应的苏婳:……(对于她那对拿顾瑾当亲儿子宠的父母她并不想发表任何言论)本文1vs1宠宠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