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1711000000051

第51章 庆历新政

此会过后,夏末,黔南迎来一场夏收。

谷满仓,叶满树枝,人满笑容,日子好了,没有了战争,也没有了从前沉重的地租、上供,百姓们自然也就能吃饱了。

不仅如此,府君还大开好几个工厂招工,凡是有气力,不懒的小伙都可以在里面做工赚钱养家。

一个月一贯八百大钱,可划算着呢。

如今黔南百姓已经不像从前一样了,府君免了五年的税,闲时,大家都可以拿自家的东西去买,会做生意的、机灵一点的都可以自家做点买***如在往来的商队路边摆一个茶水摊、吃食铺,要不上一月就可以赚的两贯钱。

没有难缠的地痞流氓、恶霸,就连护卫军战士也是公平买卖,从不赊欠。

笨一点的,能吃苦的,都可以到府君开的工厂做工,而且还有几天的假期,可以陪媳妇孩子。

要是孩子想读书,以后到宣慰府当官的,也可以交些学费,到府君设立小学和扫盲班去认字。

宣慰府为了方便百姓孩子们读书,百姓们只需交几十文钱,就可以让孩子,在府君高价请来了先生小学读书。

现在府君更是大度的将天界的仙种分发给他们,这……都不知道让百姓们该如何报答府君了。

只能在家中供奉府君的长生位,希望老天爷保护府君大人长命百岁。

或者家中男子多的,就让他们去参加护卫军,保卫黔南,保卫宣慰府。

前一段时间,百姓也曾听说,有人因为心中生出了,想当‘大老爷’反过来被欺负老百姓们,差点被开除的事情,所以家里在让他们参加护卫军时,一再强调,一定要听府君大人的话,府君大人让你干啥就干啥,要是被府君大人开除或者退回来,就不会回家来了。

可惜府君大人每次招募护卫军都很严格,个子矮不行,身子骨弱了也不行。

总得来说,黔南的百姓们很爱戴他们的府君,而府君则是很爱护他们的子民。

为了方便处理百姓们的纠纷,姬云自带来一些法律的书籍以后,就开始组织人手抄录,培训相关法律意识,并且每个月都会派出巡回法庭帮忙处理审判百姓之间的纠纷。

有土匪作乱,有地主残害百姓,护卫军、巡回法庭都会为大家做主,帮忙剿灭、抓捕他们,可以说护卫军就是他们百姓的守护神、大救星啊。

庆历二年(1042年)闰九月,元昊分兵两路,再次大举攻宋。泾原路经略安抚招讨使王沿获知夏军来攻,命副使葛怀敏率军阻击,进抵定川寨,宋夏会战,宋军大败,葛怀敏与部将等16人战死,丧师9400余人(定川寨之战)。元昊获胜后,挥师南下,进逼潘原,关中震动。十月,范仲淹率领六千军队,从邠州、泾州出发来进行援救,西夏军队撤出边塞。仁宗非常欣赏范仲淹军事才能,加封为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任鄜延路都部署、经略安抚招讨使。

姬云好像想起来这么一件事情,同年在中秋之时,不惜动用黑龙牙小队,让其快马加鞭将西夏人即将在九月入侵边关之事,写一封迷信告知范仲淹,可惜,等信送到时,西夏已经发兵了。

历史结局并没有改变多少,可是范仲淹却觉得十分对不起姬云,因为他前一段时间刚刚从他准备推荐姬子梦到他那里读书的好友处得知,姬云已经被陛下御口断绝科举之路了。

可姬云却依旧不弃前嫌,派人来向他报信,可见其心是如此的忠君爱国,哪怕是自己已断绝前程,他却不改报国之志,这不仅让范仲淹很愧疚他啊。

如此有学问,有品德,有才华,有见地,有志向的年轻人,他竟然不能向举荐使朝廷重用他,这使得范仲淹很是愧疚,原本他已经写好向陛下举荐姬云,可是现在范仲淹悲愤之下,只能又写一封书信回姬云,表示自己抱歉之心,同时对他爱国忠君之心表示赞赏,另外范仲淹又向仁宗上了一封直言劝谏的奏折,说,国家不能明察贤才,以至于贤才流浪人间,从事商贾之事,已经犯错了,可是如今更再断绝贤才前途未来之事,更是错上加错,请陛下收回成命,下罪已诏。

可是范仲淹的奏折在上书以后,却被仁宗留中了。

此事又在范仲淹多次上书后,不了了之了。

同年,十一月,仁宗采纳范仲淹建议,恢复设置陕西路安抚、经略、招讨使,让范仲淹、韩琦、庞籍分领职事。范仲淹与韩琦在泾州设置官第,将文彦博调到秦州做统帅,滕宗谅调到庆州做统帅,张亢担任渭州的统帅。范仲淹作将领,号令清楚,爱护士兵,对于前来归附的各部羌人,诚恳接纳,信任不疑,因而,至元昊向北宋称臣(庆历和议),西夏军队不敢轻易侵犯他所统辖的地区。

仁宗怎会为了一个名不经传的乡野之人,就下罪己诏呢?

此事过后,姬云与范仲淹多次相互来往书信,两人竟成了忘年之交,好在姬云也多次写信劝谏范仲淹,让他不必担心,只要有爱国之心,在哪里都可以报国,不要因为自己而使君臣生了嫌隙,而如今,范先生更应该把心全部放在大宋朝政上,姬云预感他明年就会被仁宗召回汴京,主持朝政改革。

也正是有了姬云这么一劝谏,范仲淹才只是每月上书仁宗一次,但仁宗皆是不批不发,态度不明,最后导致凡是仁宗每月在月初见到范仲淹的劝谏奏折连看都不看。

果然,正姬云所说,庆历三年(1043年),元昊请求议和,西方边事稍宁,仁宗召范仲淹回京,授枢密副使,又擢拔欧阳修、余靖、王素和蔡襄为谏官(俗称“四谏“),锐意进取。六月,谏官上言范仲淹有宰辅之才,仁宗欲拜为参知政事,范仲淹推辞不就;八月,仁宗罢免副宰相王举正,再拜范仲淹为参知政事。

仁宗调整辅臣结构后,多次召见富弼、范仲淹等人,征询天下大事。范仲淹虽感谢皇恩,却认为事有先后,朝廷陈弊积久,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仁宗遂亲笔诏书,开天章阁、陈设笔砚、赐坐以待。范仲淹惶恐不安,退朝后作《答手诏条陈十事》,上疏仁宗“明黜陟、抑侥幸“等十件事。仁宗采纳,诏书统一颁布,以示天下,只有府兵法,因辅臣反对而作罢。

自此浩浩汤汤的“庆历新政”开始了。

PS:以下是范文正奏议《答手诏条陈十事》原文,不喜欢的读者大大们,可以自行跳过。

伏奉手诏“今来用韩琦、范仲淹、富弼,皆是中外人望,不次拔擢。韩琦暂往陕西,范仲淹、富弼皆在两地,所宜尽心为国家,诸事建明,不得顾避。兼章得象等同心忧国,足得商量。如有当世急务可以施行者,并须条列闻奏,副朕拔擢之意“者。臣智不逮人,术不通古,岂足以奉大对。然臣蒙陛下不次之擢,预闻政事,又诏意丁宁,臣战汗惶怖,曾不获让。

臣闻历代之政,久皆有弊。弊而不救,祸乱必生。何哉?纲纪浸隳。制度日削,恩赏不节,赋敛无度,人情惨怨,天祸暴起。惟尧舜能通其变,使民不倦。

《易》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此言天下之理有所穷塞,则思变通之道。既能变通,则成长久之业。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制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然则欲正其末,必端其本;欲清其流,必澄其源。臣敢约前代帝王之道,求今朝祖宗之烈,采其可行者条奏。愿陛下顺天下之心,力行此事,庶几法制有立,纲纪再振,则宗社灵长,天下蒙福。

一曰明黜陟。臣观《书》曰:“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然则尧舜之朝,建官至少,尚乃九载一迁,必求成绩,而天下大化,百世之后,仰为帝范。我祖宗朝,文武百官皆无磨勘之例,惟政能可旌者,擢以不次;无所称者,至老不迁。故人人自励,以求绩效。今文资三年一迁,武职五年一迁,谓之磨勘。不限内外,不问劳逸,贤不肖并进,此岂尧舜黜陟幽明之意耶!假如庶僚中有一贤于众者,理一郡县,领一务局,思兴利去害而有为也,众皆指为生事,必嫉之沮之,非之笑之,稍有差失,随而挤陷。故不肖者素餐尸禄,安然而莫有为也。虽愚暗鄙猥,人莫齿之。而三年一迁,坐至卿监丞郎者,历历皆是,谁肯为陛下兴公家之利,救生民之病,去政事之弊,葺纪纲之坏哉!利而不兴则国虚,病而不救则民怨。弊而不去则小人得志,坏而不葺则王者失。贤不肖混淆,请托侥幸,迁易不已,中外苛且,百事废堕,生民久苦,羣盗渐起。劳陛下旰昃之忧者,岂非官失其正而致其危耶!至若在京百司,金谷浩瀚,权势子弟长为占据,有虚食禀禄,待阙一二年者。暨临事局,挟以势力。岂肯恪恭其职?使祖宗根本之地,纲纪日隳。故在京官司,有一员阙,则争夺者数人。其外任京朝官,则有私居待阙,动逾岁时,往往到职之初,便该磨勘,一无勤效,例蒙迁改。此则人人因循,不复奋励之由也。

臣请特降诏书,今后两地臣僚,有大功大善,则特加爵命;无大功大善,更不非时进秩。其理状寻常而出者,只守本官,不得更带美职。应京朝官在台省、馆阁职任,及在审刑、大理寺、开封府、两赤县、国子监、诸王府,并因保举及选差监在京重难库务者,并须在任三周年,即与磨勘。若因陈乞,并于中书、审官院愿在京差遣者,与保举选差不同,并须勾当通计及五周年,方得磨勘。如此则权势子弟,肯就外任,各知艰难。亦有俊明之人,因此树立,可以进用。如今日已前受在京差遣已勾当者,且依旧日年限磨勘.其未曾交割勾当。却求外任者,并听其外任。在京朝官到职勾当及三年者与磨勘,内前任勾当年月日及公程日限,并非因陈乞而移任在道月日,及升朝官在京朝请月日,并令通计。其远官近地,劳逸不同,并在假待阙及公程外住滞,或因公事,非时移替。在道月日委有司别行定夺闻奏。如任内有私罪并公罪徒以上者,至该磨勘日,具情理轻重,别取进止。其庶寮中有高才异行,多所荐论,或异略嘉谋,为上信纳者,自有特恩改迁,非磨勘之可滞也。又外任善政著闻,有补风化;或累讼之狱,能辨寃沈;或五次推勘,人无翻讼;或劝课农桑,大获美利;或京城库务,能革大弊,惜费巨万者,仰本辖保明闻奏,下尚书省集议。为众所许,则列状上闻,并与改官,不隔磨勘。或有异同,各以所执取旨,出于圣断。仍请诏下审官院、流内铨、尚书考功,应京朝官选人逐任得替,明具较定考绩、结罪闻奏。内有事状猥滥,并老疾愚昧之人,不堪理民者,别取进止。已上磨勘考绩条件,该说不尽者,有司比类上闻。如此,则因循者拘考绩之限,特达者加不次之赏,然后天下公家之利必兴,生民之病必救,政事之弊必去,纲纪之坏必葺,人人自劝,天下兴治,则前王之业,祖宗之权,复振于陛下之手矣。其武臣磨勘年限,委枢密院比附文资定夺闻奏。

二曰抑侥幸。臣闻先王赏延于世,诸侯有世子袭国,公卿以德而任,有袭爵者,《春秋》讥之。及汉之公卿,有封爵而殁,立一子为后者,未闻余子皆有爵命。其次宠待大臣,赐一子官者有之,未闻每岁有自荐其子弟者。祖宗之朝,亦不过此。自真宗皇帝以太平之乐,与臣下共庆,恩意渐广。大两省至知杂御史以上,每遇南郊并圣节,各奏一子充京官,少卿、监奏一子充试衔。其正郎、带职员外郎,并诸路提点刑狱以上差遣者,每遇南郊,奏一子充斋郎。其大两省等官,既奏得子充京官,明异于庶僚,大示区别,复更每岁奏荐,积成冗官。假有任学士以上官经二十年者,则一家兄弟子孙出京官二十人,仍接次升朝,此滥进之极也。今百姓贫困,冗官至多。授任既轻,政事不举。俸禄既广,刻剥不暇。审官院常患充塞,无阙可补。臣请特降诏书,今后两府并两省官等,遇大礼许奏一子充京官,如奏弟侄骨肉,即与试衔外,每年圣节更不得陈乞。如别有勋劳著闻于外,非时赐一子官者,系自圣恩。其转运使及边任文臣初除授后,合奏得子弟身事者。并候到任二年无遗阙,方许陈乞。如二年内非次移改者,即许通计三年陈乞。三司副使、知杂御史、少卿、监以上,并同两省,遇大礼各奏荐子孙。其正郎、带馆职员外郎,并省府推判官、外任提点刑狱以上,遇大礼合该奏荐子孙者,须是在任及二周年,方得陈乞。已上有该说不尽者,委有司比类闻奏。如此则内外朝臣,各务久于其职,不为苟且之政,兼抑躁动之心。亦免子弟充塞铨曹,与孤寒争路,轻忽郡县,使生民受弊。其武臣入边上差遣,并大礼合奏荐子弟者,乞下枢密院详定比类闻奏。

又国家开文馆,延天下英才,使之直秘庭,览羣书,以待顾问,以养器业,为大用之备。今乃登进士高等者,一任才罢,不以能否,例得召试而补之。两府、两省子弟亲戚,不以贤不肖,辄自陈乞馆阁职事者,亦得进补。太宗皇帝建崇文院、秘阁,自书碑文,重天下贤才也。陛下当思祖宗之意,不宜甚轻之。臣请特降诏书,今后进士三人内及第者,一任回日。许进于教化经术文字十轴,下两制看详,作五等品第。中第一第二等者,即赐召试;试又优等,即补馆阁职事。两府、两省子弟,并不得陈乞馆阁职事及读书之类。御史台画时弹劾,并谏院论奏。如馆阁阙人,即委两地举文有古道、才堪大用之士,进名同举,并两制列署表章,仍上殿称荐,以充其职。如此,则馆阁职事更不轻授,足以起朝廷之风采,绍祖宗之本意,副陛下慎选矣。

三曰精贡举。臣谨按《周礼》卿大夫之职,各教其所治,三年一大比,考其德行道艺,乃献贤能之书于王。贤为有德行,能为有道艺。王再拜受之,登于天府。天府,太庙之宝藏也。盖言王者举贤能,所以上安宗社,故拜受其名,藏于庙中,以重其事也。卿大夫之职,废既久矣。今诸道学校,如得明师,尚可教人六经,传治国治人之道。而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在乎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或谓救弊之术无乃后时,臣谓四海尚完,朝谋而夕行,庶乎可济,安得晏然不救,坐俟其乱哉!

臣请诸路州郡有学校处,奏举通经有道之士,专于教授,务在兴行。其取士之科,即依贾昌朝等起请,进士先策论而后诗赋;诸科墨义之外,更通经旨。使人不专辞藻,必明理道,则天下讲学必兴,浮薄知劝,最为至要。内欧阳修、蔡襄更乞逐场去留,贵文卷少而考校精。臣谓尽令逐场去留,则恐旧人杆格,不能创习策论,亦不能旋通经旨,皆忧弃遗,别无进路。臣请进士旧人三举以上者,先策论而后诗赋。许将三场文卷通考,互取其长。两举、初举者,皆是少年,足以进学,请逐场去留。诸科中有通经旨者,至终场,别问经旨十道,如不能命辞而对,则于知举官员前,讲说七通者为合格。不会经旨者,三举已上即逐场所对墨义,依自来通粗施行。两举、初举者,至于终场日,须八通者为合格。

又外郡解发进士、诸科人,本乡举里选之式,必先考其履行,然后取以艺业。今乃下求履行,惟以词藻、墨义取之,加用封弥,不见姓字,实非乡里举选之本意也。又南省考试举人,一场试诗赋,一场试策,人皆精意,尽其所能。复考校日久,实少舛谬。及御试之日,诗赋文论共为一场,既声病所拘,意思不远。或音韵中一字有差,虽生平苦辛,即时摈逐。如音韵不失,虽末学浅近,俯拾科级。既乡举之处不考履行,又御试之日更拘声病,以此士之进退,多言命运而不言行业。明君在上,固当使人以行业而进,而乃言命运者,是善恶不辨而归诸天也,岂国家之美事哉!臣请重定外郡发解条约,须是履行无恶、艺业及等者,方得解荐,更不封弥试卷。其南省考试之人,已经本乡询考履行,却须封弥试卷,精考艺业,定夺等第,进入御前。选官覆考,重定等第讫,然后开看南省所定等第,内合同姓名偶有高下者,更不移改。若等第不同者,人数必少,却加封弥,更宣两地参校,然后御前放榜,此为至当。内三人已上,即于高等人中选择,圣意宣放。其考校进士,以策论高、词赋次者为优等,策论平、词赋优者为次等。诸科经旨通者为优等,墨义通者为次等。已上进士、诸科,并以优等及第者放选注官,次等及第者守本科选限。自唐以来,及第人皆守选限。国家以收复诸国,郡邑乏官,其新及第人,权与放选注官。今来选人壅塞,宜有改革,又足以劝学,使其知圣人治身之道,则国家得人,百姓受赐。

四曰择官长。臣闻先王建侯,以共理天下。今之刺史、县令,即古之诸侯。一方舒惨,百姓休戚,实系其人。故历代盛明之时,必重此任。今乃不问贤愚,不较能否,累以资考,升为方面。懦弱者不能检吏,得以蠹民;强干者惟是近名,率多害物。邦国之本,由此凋残。朝廷虽至忧勤,天下何以苏息!其转运使并提点刑狱按察列城,当得贤于众者。臣请特降诏书,委中书、枢密院且各选转运使、提点刑狱共十人,大藩知州十人;委两制共举知州十人;三司副使、判官同举知州五人;御史台中丞、知杂、三院共举知州五人;开封知府、推官共举知州五人;逐路转运使、提点刑狱各同举知州五人,知县、县令共十人;逐州知州、通判同举知县、县令共二人。得前件所举之人,举主多者先次差补。仍指挥审官院、流内铨今日以后所差知州、知县、县令并具合入人历任功过、举主人数闻奏,委中书看详。委得允当,然后引对。如此举择,则诸道官吏庶几得人,为陛下爱惜百姓,均其徭役,宽于赋敛,各获安宁,不召祸乱,天下幸甚。

五曰均公田。臣闻《易》曰:“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此言圣人养民之时,必先养贤。养贤之方,必先厚禄。厚禄然后可以责廉隅,安职业也。皇朝之初,承五代乱离之后,民庶凋弊,时物至贱。暨诸国收复,天下郡县之官少人除补,至有经五七年不替罢者。或才罢去,便入见阙。当物价至贱之时,俸禄不辍,士人之家无不自足。咸平已后,民庶渐繁,时物遂贵。入仕门多,得官者众,至有得替守选一二年,又授官待阙一二年者。在天下物贵之后,而俸禄不继,士人家鲜不穷窘,男不得婚,女不得嫁,丧不得葬者,比比有之。复于守选、待阙之日,衣食不足,贷债以苟朝夕。到官之后,必来见逼,至有冒法受赃,赊贷度日,或不耻贾贩,与民争利。既为负罪之人,不守名节,吏有奸赃而不敢发,民有豪猾而不敢制。奸吏豪民得以侵暴,于是贫弱百姓理不得直,寃不得诉,徭役不均,刑罚不正,比屋受弊,无可奈何,由乎制禄之方有所未至。

真宗皇帝思深虑远,复前代职田之制,使中常之士自可守节,婚嫁以时,丧葬以礼,皆国恩也。能守节者,始可制奸赃之吏,镇豪猾之人。法乃不私,民则无枉。近日屡有臣僚乞罢职田,以其有不均之谤,有侵民之害。臣谓职田本欲养贤,缘而侵民者有矣,比之衣食不足,坏其名节,不能奉法,以直为枉,以枉为直,众怨思乱而天下受弊,岂止职田之害耶!又自古常患百官重内而轻外,唐外官月俸尤更丰足,簿尉俸钱尚二十贯。今窘于财用,未暇增复。臣请两地同议外官职田,有不均者均之,有未给者给之,使其衣食得足,婚嫁丧葬之礼不废,然后可以责其廉节,督其善政。有不法者,可废可诛。且使英俊之流,乐于为郡为邑之任,则百姓受赐。又将来升擢,多得曾经郡县之人,深悉民隐,亦致化之本也。惟圣慈深察,天下幸甚。

六曰厚农桑。臣观《书》曰:“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此言圣人之德,惟在善政。善政之要,惟在养民;养民之政,必先务农;农政既修,则衣食足;衣食足,则爱肤体;爱肤体,则畏刑罚;畏刑罚,则寇盗自息,祸乱不兴。是圣人之德,发于善政;天下之化,起于农亩。故《诗》有《七月》之篇,陈王业也。今国家不务农桑,粟帛常贵。浙江诸路岁籴米六百万石,其所籴之价与辇运之费,每岁共用钱三百余万贯文。又贫弱之民,困于赋敛,岁伐桑枣,鬻而为薪。劝课之方,有名无实。故粟帛常贵,府库日虚。此而不谋,将何以济!

臣于天下农利之中,粗举二三以言之。且如五代羣雄争霸之时,本国岁饥,则乞籴于邻国,故各兴农利,自至丰足。江南旧有圩田,每一圩方数十里,如大城。中有河渠,外有门闸。旱则开闸引江水之利,涝则闭闸拒江水之害,旱涝不及,为农美利。又浙西地卑,常苦水沴。虽有沟河,可以通海,惟时开导,则潮泥不得而堙之。虽有堤塘,可以御患,惟时修固,则无摧坏。臣知苏州日,点检簿书,一州之田,系出税者三万四千顷。中稔之利,每亩得米二石至三石。计出米七百余万石。东南每岁上供之数六百万石,乃一州所出。臣询访高年,则云曩时两浙未归朝廷,苏州有营田军四都,共七八千人,专为田事,导河筑堤,以减水患。于时民间钱五十文籴白米一石。自皇朝一统,江南不稔则取之浙右,浙右不稔则取之淮南,故慢于农政,不复修举。江南圩田、浙西河塘,大半隳废,失东南之大利。今江浙之米,石不下六七百文足。至一贯文省,比于当时,其贵十倍,而民不得不困,国不得不虚矣。

又京东西路有卑湿积潦之地,早年国家特令开决之后,水患大减。今罢役数年,渐已堙塞,复将为患。臣请每岁之秋,降勅下诸路转运司,令辖下州军吏民各言农桑之间可兴之利、可去之害。或合开河渠,或筑堤堰陂塘之类,并委本州军选官计定工料,每岁于二月间兴役,半月而罢,仍具功绩闻奏。如此不绝。数年之间,农利大兴。下少饥岁,上无贵籴,则东南岁籴辇运之费大可减省。其劝课之法,宜选官讨论古制,取其简约易从之术,颁赐诸路转运使,及面赐一本,付新授知州、知县、县令等。此养民之政、富国之本也。

七曰修武备。臣闻古者天子六军,以宁邦国。唐初京师置十六将军官属,亦六军之义也。诸道则开折冲、果毅府五百七十四,以储兵伍。每岁三时耕稼,一时习武。自贞观至于开元,百三十年,戎臣兵伍,无一逆乱。至开元末,听匪人之言,遂罢府兵。唐衰,兵伍皆市井之徒,无礼义之教,无忠信之心,骄蹇凶逆,至于丧亡。我祖宗以来,罢诸侯权,聚兵京师,衣粮赏赐丰足,经八十年矣。虽已困生灵、虚府库,而难于改作者,所以重京师也。今西北强梗,边备未足,京师卫兵多远戍,或有仓卒,辇毂无备,此大可忧也。远戍者防边陲之患,或缓急抽还,则外御不严,戎狄进奔,便可直趋关辅。新招者聚市井之辈,而轻嚣易动,或财力一屈,请给不充,则必散为羣盗。今生民已困,无可诛求,或连年凶饥,将何以济!赡军之策,可不预图?若因循过时,臣恐急难之际,宗社可忧。

臣请密委两地,以京畿见在军马,同议有无阙数。如六军末整,须议置兵,则请约唐之法,先于畿内并近辅州府召募强壮之人,充京畿卫士。得五万人以助正兵,足为强盛。使三时务农,大省给赡之费;一时教战,自可防虞外患。其召募之法,并将校次第,并先密切定夺闻奏。此实强兵节财之要也。候京畿近辅召募卫兵,已成次第,然后诸道放此,渐可施行。惟圣慈留意。

八曰减徭役。臣闻汉光武建武六年六月诏曰:“夫张官置吏,所以为人也。今户口耗少,而县官吏职,所置尚繁。令司隶州牧各实所部。“二府于是条奏并省四百余县,天下至治。臣又观西京图经,唐会昌中,河南府有户一十九万四千七百余户,置二十县。今河南府主客户七万五千九百余户,仍置一十九县。主户五万七百,客户二万五千二百。巩县七百户,偃师一千一百户,逐县三等而堪役者,不过百家,而所供役人不下二百数。新旧循环,非鳏寡孤独,不能无役。西洛之民,最为穷困。臣请依后汉故事,遣使先往西京并省诸邑为十县。其所废之邑,并改为镇,令本路举文资一员,董榷酤、关征之利兼人烟公事。所废公人,除归农外,有愿居公门者,送所存之邑。其所在邑中役人,却可减省归农,则两不失所。候西京并省稍成伦序,则行于大名府,然后遣使诸道,依此施行。仍先指挥诸道防团州已下,有使、州两院者,皆为一院,公人愿去者,各放归农。职官厅可给本城兵士七人至十人,替人力归农。其乡村耆保地里近者,亦令并合。能并一耆保管,亦减役十余户。但少徭役,人自耕作,可期富庶。

九曰覃恩信。臣窃覩国家三年一郊,天子斋戒衮冕,谒见宗庙,乃祀上帝。大礼既成,还御端门,肆赦天下,曰:赦书日行五百里,敢以赦前事言者,以其罪罪之,欲其王泽及物之速也如此。今大赦每降,天下欢呼。一两月间,钱谷司存督责如旧,桎梏老幼,籍没家产。至于宽赋敛。减摇役,存恤孤贫,振举滞淹之事,未尝施行,使天子及民之意,尽成空言,有负圣心,损伤和气。臣请特降诏书,今后赦书内宣布恩泽,有所施行,而三司、转运司、州县不切遵禀者,井从违制,徒二年断,情重者,当行刺配。应天禧年以前天下欠负,不问有无侵欺盗用,并与除放,违者仰御史台、提点刑狱司常切觉察纠劾,无令壅遏。臣又闻《易》曰:“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故有巡狩之礼,察诸侯善恶,观风俗厚薄,此圣人顺动之意。今巡狩之礼不可复行,民隐无穷,天听甚远。臣请降诏中书,今后每遇南郊赦后,精选臣僚往诸路安抚,察官吏能否,求百姓疾苦,使赦书中及民之事,一一施行,天下百姓莫不幸甚。

十曰重命令。臣闻《书》曰:“慎乃出令,令出惟行。“准律文,诸被制书有所施行而违者,徒二年;失错者,杖一百。又监临主司受财而枉法者,十五疋,绞。盖先王重其法令,使无敢动摇,将以行天下之政也。今覩国家每降宣勅条贯,烦而无信,轻而弗禀,上失其威。下受其弊。盖由朝廷采百官起请,率尔颁行,既昧经常,即时更改,此烦而无信之验矣。又海行条贯,虽是故违.皆从失坐,全乖律意,致坏大法,此轻而弗禀之甚矣。臣请特降诏书,今后百官起请条贯,令中书、枢密院看详会议,必可经久,方得施行。如事干刑名者,更于审刑、大理寺勾明会法律官员参详起请之词,删去繁冗,裁为制敕,然后颁行天下,必期遵守。其冲改条贯,并令缴纳,免致错乱,误有施行。仍望别降敕命,今后逐处当职官吏亲被制书,及到职后所受条贯,敢故违者,不以海行,并从违制,徒二年。未到职已前所降条贯,失于检用,情非故违者,并从本条失错科断,杖一百。余人犯海行条贯,不指定违制刑名者,并从失坐。若条贯差失,于事有害,逐处长吏,别见机会,须至便宜而行者,并须具缘由闻奏,委中书、枢密院详察,如合理道,即与放罪。仍便相度,别从更改。

同类推荐
  • 太子的门客

    太子的门客

    一次醒来后居然穿越到了唐朝,而当我想尽办法也回不去的时候我不得不停留在这里生活下去
  • 大秦政帝

    大秦政帝

    秦有新帝,即为政,中原各国无不胆寒。铁蹄所踏之处,皆为秦土!秦土所在之地,敢侵犯秦威者,灭你!敢有不服者,灭你!敢动刀戈者,灭你!不服?要么打到你服,要么灭国!
  • 大地主的征途

    大地主的征途

    穿越到一个像中国古代的小村子中,成了村中有名的黑心地主的纨绔儿子刘有铜,时值地主老爹心脏病发,一命呜呼,从叔伯到舅舅,都对家中田地虎视眈眈,刘有铜很淡定,这开局,我熟悉!
  • 秦末争雄之我是张良

    秦末争雄之我是张良

    打工仔张梁被人雇佣去盗秦始皇陵,不想突发意外魂穿秦末,成为少年张良,演绎出一段我们所不熟知的一段历史。
  • 旧梦重温:民国先知的道路探寻

    旧梦重温:民国先知的道路探寻

    百年中国早期寻路思想脉络!清朝末年,从天朝迷梦中走出来的国人,经过“器物”、“制度”等层面的探索,关于国族的梦想,其中的不少仁人志士已经相当清楚,那就是建立现代的国家框架,走宪政共和之路。可是,历史行进到1898年,清廷的屠刀斩灭了国人改良实现宪政共和的梦想,不少志士逐渐选择了武力。自此,暴力在中国社会的变革中愈益显现。1912年,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成立。这个以很少量流血建立起来的共和国,成长并不顺利,及至1927、1928年,更是遭到了深深的创伤,乃至发生质的变化——从民主共和国,沦为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党国”。
热门推荐
  • 肖川诗选

    肖川诗选

    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宁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宁夏文学艺术也伴随着自治区的发展而繁荣,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一大批有朝气、有才华、有创意的优秀文艺人才,以讴歌时代、讴歌人民、凝聚力量、鼓舞人心为己任,辛勤实践,努力耕耘。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深情讴歌了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的历程,生动描写了宁夏各族人民的生活,充分展示了生活中源远流长的真善美的情愫,浓墨重彩地描画了宁夏人民奋斗拼搏的心灵图景。宁夏文艺已经成为对外宣传宁夏的一个明亮窗口,一张引人关注的精彩名片。
  • 花心公主寻爱记

    花心公主寻爱记

    花心公主的心,没有任何人能进入,直到遇见冷漠的他,她向他付出真心,最后,换来的是背叛!友情的背叛!爱情的背叛!世间,失去了颜色……一年后,回来的她,带着她的未婚夫,回归中国,回归阔别已久的,那些人……
  • 海贼天神

    海贼天神

    这是一个普通人在海贼世界求生的故事(新人新书,别骂太狠,我会自闭的……)
  • 仙门遍地是奇葩

    仙门遍地是奇葩

    原来仙门竟是这般不以为耻,当真是脸皮厚到极致。师傅喜欢徒弟,徒弟却为魔界鬼祭哭得死去活来。好一个郎艳独绝,遗世独立的灵澈仙人。又好一个不知羞耻,仙门之辱的徒弟。不愧是仙门之境,遍地奇葩,魔为仙成仙,仙为魔堕魔;不疯不魔,不魔不仙(ps:纯属瞎七八扯,毫无逻辑。)
  • 烟花随遇

    烟花随遇

    世间繁忙,人心惶惶,有人不知归途,有人不知末路,在路途中你回首过曾经吗?
  • 你暗恋的那个男孩

    你暗恋的那个男孩

    青春这段旅行看似长,其实只是因为我们身在其中,等到未来的某天,再回想起来,一定是会忍不住抱怨,怎么那么快,我们就都要各奔东西了……
  • 至尊魔妃:狂妄三小姐

    至尊魔妃:狂妄三小姐

    前世被闺蜜背叛之死!下世绝不信友情。再次重生早已不再是以往的慕容紫依,但是…为什么是个废物!太不符合我了!好吧,废物就废物!看我如何逆天。
  • 农家女的古代日常

    农家女的古代日常

    现代刺绣高手穿越古代清苦人家,靠一双巧手与聪明才智走上致富道路,整治奇葩亲戚,找到如意郎君,与心爱的人携手逆袭人生!
  • 美人皇叔一笑倾城

    美人皇叔一笑倾城

    一名现代跆拳道散打教练慕容夕被人算计意外穿到天凌国慕容相府一位受尽欺凌的小小姐身上,从此娇弱的身体里藏匿的是现代强大的灵魂,慕容夕表示:真是太狗血了,给老娘一块豆腐撞死得了!既然有机会活下去老娘这辈子就风风光光的活下去亮瞎欺凌她的那些傻帽,曾经欺凌过老娘的人都一一修理一遍长长记性,还没有过几天消停日子就因为老皇帝一道圣旨指给了天凌国年轻有为的战神轩辕楚成婚当日蒙面黑衣人截杀,幸得一位姐姐相救,慕容夕的哈喇子瞬间流淌了出来,这尼玛也太美了!轩辕殇月一袭血色衣衫掀起阵阵涟漪乱了谁的心……
  • 仙界之天选之子

    仙界之天选之子

    这次应该死了吧!林小二回想起自己身为一个倒霉蛋,只要和自己身体接触过的人,不出一个星期必定会轻着残废,重着身亡。二十几年不知道害死了多少人,直到被天生飞来的石头砸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