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大话诗人
温庭筠(812~870年),原名岐,字飞卿,并州祁(今山西祁县)人,晚唐诗人。温庭筠出身于没落的贵族家庭,年少即有才名。其人行为放浪,狂放不羁,又好讥讽权贵,多触忌讳,故一生累试不第,直到晚年才任方城尉和国子监助教。温庭筠精通音律,熟悉词调,对完备词的格律形式做了很大贡献。据说温庭筠相貌丑陋,人称“温钟馗”,但词风格艳丽,多写闺情,开“花间派”香艳之风。他的诗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又因为他常八叉手(双手张开交叉一下为一叉)而成八韵,故人称“温八叉”。
煮酒论诗词
《商山早行》为温庭筠到襄阳投奔徐商时途中所作,此时作者已50多岁,饱尝了颠沛流离之苦,现在又要远行,心中自有无限惆怅。首联扣住“早”字,写诗人清晨起来,旅店外已响起叮叮的车马铃声。旅客们正忙着套马驾车,准备出发。古代由于交通不便,人们出行非常辛苦,所以人们一般都安土重迁,害怕远行。“客行悲故乡”一句,引起了广大读者情感上的共鸣。“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千古名句,这一联采用“意象叠加”之法,没有一个闲字,直接将六个名词连在一起,语言简洁,又蕴藏了很多审美内涵。若单独从各个名词进行分析,皆使人有凛然出尘之感,若将其合看,则更见其中奥妙:“鸡声”写听觉,“人迹”写视觉,诗中全不见“鸡”、“人”,却又透过二者之影响,含“鸡”、“人”于其中,实在妙不可言;若将“茅店”与“板桥”合看,则可构成美术中的散点透视,不仅造成视觉上的错落感,还让人听到了茅店外旅人的交谈声,板桥上清脆的马蹄声;再加上“月”与“霜”,整幅画面又笼上了一层朦胧的月色,地上泛起了隐隐的霜华,在触觉上,读者仿佛也感受到了霜月带来的寒意。颈联是描绘行旅在路上的景象。山路上落下厚厚的一层槲叶,驿墙边白色的枳花在晨昏中显得很明亮。“槲”与“枳”,一个乔木,一个灌木;一个高,一个低,给人以强烈的立体感,更衬托了这春山的空寂,渲染了诗人旅途的寂寞。尾联由实入虚,以思乡之梦作结,梦中的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抽象的乡思被形象化了。对比梦中之景,现在的诗人正受着颠沛流离之苦,虚实情景的比对,让人从中体味到不尽的哀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