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347900000003

第3章 神龙岩画与炎黄古族

——从西北逐鹿中原

神龙岩画的发现

香山神龙岩画横空出世

追溯人类史前史,岩画应占现知史前史早期资料的绝大部分。龙岩画是中卫岩画中不算很早的一类岩画。史载以三皇五帝为代表的史前史是华夏历史的开篇首章,三皇五帝大都与龙有关,华夏后裔又习称自己是龙的传人。龙是先民以蛇等动物为原型的图腾崇拜造形,注入了原始信仰的许多神圣内容。所以,本文以“神龙”作为龙岩画的代称,从神龙切入,追溯中国岩画的产生时代,作为三皇五帝时代一段史前史的填充。

关于宁夏神龙岩画的发现与研究,说来话长。

1974年,为给四清运动中遗留下来的教师中的冤假错案平反,我到香山地区搞落实政策的调查。当地群众神秘地对我说:石马沟有一群神马,太阳一过中午,神马就不见了。

神奇的传闻,诱发了我的好奇,促使我决心寻找石马沟的这群神马。石马沟龙马岩画的发现,诱发了我对中卫境内其它大山中是否还有岩画的求索。

1986年调查香山岩画时,在大井河岩画点发现了一幅螺旋纹的龙岩画。龙岩画凿刻在一块长65厘米、宽130厘米的岩面上,距地80厘米,是原始社会的遗物。龙体盘曲似蛇,引颈伸体,高昂的龙头突出大张的龙口,遥望长空,显出一副欲腾空出世的神异姿态,留给人无尽遐想的空间(图1)。

蛇,古代称之为“神龙”。古人将蛇、龙同归为龙族,以龙似蛇,以蛇为“神龙”,将蛇、龙与天象星宿对应,预示人间神圣奇迹与灾异祸福。东汉著名哲学家王充在《论衡·讲瑞篇·书解篇》中说:“龙或时似蛇,蛇或时似龙……神龙或时似蛇……龙鳞有文,与蛇为神。”《后汉书·五行志》载:“时则有龙蛇之孽”。郑玄注释说:“龙,虫之生于渊,行无形,游于天者也,属天。蛇,龙之类也,或曰龙无角者曰蛇。”《后汉书·襄楷传》说 “夫龙形状不一,小大无常,故周易况之大人,帝王以为符瑞……夫龙能变化,蛇亦有神,皆不当死”。 《晋书?天文志》载:“腾蛇二十二星,在营室北,天蛇也。”西晋著名思想家傅玄在《灵蛇铭》中说:“嘉兹灵蛇,断而能继。飞不须翼,行不假足。上腾霄雾,下游山岳。进此明珠,预身龙族。”

香山岩画上的这种螺旋纹龙,在自然界是没有的,是先民以蛇为原型创造出来的图腾形象,荷载着部落信仰,反映着原始崇拜。

龙在中国古代政治、民俗文化中的神性灵异特性,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借曹操的口做了出色的概括: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

图1:中卫香山龙岩画(原载周兴华著《中卫岩画》)

大麦地神龙岩画遨游苍穹

中卫香山“神马”岩画的发现,引来了中卫岩画的大发现!

1985年8月27日,我代表中卫县政府与时在中卫照壁山搞地质勘探的宁夏地调二队签订了一份协议,县政府出资2万元,委托他们提供中卫及其毗邻地区的矿产资源分布资料。1986年4月8日,地调二队将《中卫及其毗邻地区矿产资源及分布图》交给了我们,其中他们提供的金矿点就位于大麦地岩画区。我们在勘察金矿、移牧草场及划分原中卫县与阿拉善左旗的边界时,我意外发现金矿所在的大麦地竟有许多岩画!顺藤摸瓜,终于发现在这荒山野岭中居然还遗存着一个规模博大、内容弘富的大麦地史前岩画博物馆。这就是名扬国内外的大麦地岩画的发现始末。

1989年上半年普查大麦地岩画时,在史前岩画维纳斯南约200米的一条东西走向的山水沟中,看到了一块平整的长方形红砂岩石块,位于山水沟北岸的沟沿上。石块长110厘米、宽70厘米,南壁非常平整,上面凿刻着一幅神龙岩画。

中卫大麦地神龙岩画头尾俱全,体形蜿蜒,具像如下:画面由一条巨龙、一个神人头像和四条小龙组成。巨龙位居中央,龙头高昂,龙口大张,两只短角上竖,一缕额发后扬;龙颈短促前曲;龙体蜿蜒曲折,呈长蛇状;龙尾尖细下卷;龙腿前后各一,粗短无爪。神人为半身头像,头顶上有芒线、冠饰,面部眉、眼、鼻、口俱全,神人头像(习称人面像)骑乘于龙身尾部。四条小龙从上到下,紧靠巨龙,第一条列居巨龙前身之上,第二条与巨龙前身缠绕,第三、四条尾部相交,列居巨龙下方。

大麦地神龙岩画是神性龙形象与神性人面像的神奇结合,名实相副,我惊喜非凡。凝视大麦地神龙岩画,仿佛神人乘神龙,遨遊于茫茫苍穹之中,大有飘飘凌空之状。

《史记?封禅书》说: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之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古今注》说:“世称皇(黄)帝炼丹于凿观山。乃得仙乘龙上天。群臣援龙须,须坠而生草,曰龙须。”大麦地发现的神龙岩画,龙尾与神人头像相交,四条小龙相绕,观其图形,绘制的应是与三皇五帝有关的 “龙首蛇身”、“蛇身人面”、“人面蛇身”、“乘龙升天”、“轩辕之丘”等神圣事迹。上述“神圣事迹”虽有神话成份,但也不乏三皇五帝时代真实历史的折光。大麦地神龙岩画,很可能就是三皇的族徽,也可能是黄帝族群的图腾或记事。

类似大麦地这样的岩画神龙,国内迄今未见报道。大麦地发现的神龙岩画,可谓华夏岩画第一神龙(图2)。

图2:中卫大麦地神龙岩画(原载周兴华著《中卫岩画》)

神龙岩画的断代

岩画年代的测定,难在绝大多数岩画找不到与当时制作岩画有直接关系并能据以测定岩画制作年代的客观物证。除欧洲个别洞穴壁画碰巧发掘出了做画用的颜料、画笔可用C14测定其制作岩画的准确年代外,其余山崖石壁上凿刻岩画的人工痕迹,至今尚无任何科学方法可以直接测定其凿刻年代。基于上述原因,多数学者仍将综合推断方法作为推测岩画年代的主要方法。

中卫神龙岩画(指香山、大麦地神龙,下同。)产生年代的测定,多年来我从各方面开展研究,进行综合推测和验证。

从古文献记载追寻“神龙”岩画的产生年代

据三皇五帝时代的古文献记载,三皇五帝时代的原始信仰与神圣人物,很多都与龙、蛇结下了血脉关系或不解之缘,龙、蛇成了许多族群的神圣象征,成了他们的原始信仰和图腾崇拜的对象。本文所说的三皇五帝时代,不指特定的三皇五帝个人,而是指以三皇五帝为代表的那个漫长的原始社会。三皇五帝时代的龙崇拜源自其前的原始信仰和图腾崇拜。

据《补衍开辟》《山海经》《史记?三皇本纪·五帝本纪》《楚辞?天问》《帝王世纪》等古文献记载:盘古氏“龙首蛇身”、烛龙“人面蛇身”、庖牺氏“蛇身人首”、女娲氏“蛇身人首”、黄帝“人面蛇身”、帝颛顼“乘龙而至四海”、帝尧“因其母与龙、蛇交感而生”、大禹“御龙行域外”、夏后启“乘两龙”等等。

源自《河图》的谶纬秘藉《三皇经》说:三皇五帝时代约合14万8千年。《三皇经》这一猜测性的说法,与古人类学中早期智人活动的时代及其智力显现的形式不谋而合,也与史前考古学中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人类的文化面貌完全相符。更为合拍的是,中国上古文献记载的与龙有关的史实、人物及文字、图书,大都出现在三皇五帝时代。如伏羲“始画八卦”“造书契”“受河图”,黄帝命“沮诵作云书、孔甲为史”“仓颉作书”“史皇作图”“苗龙为画之祖”,夏禹“受洛书”等。据古文献记载,三皇五帝时代没有纸型书籍,当时的“记事”“文字”、“图书”,是“结绳”、“刻石”、绘画。刻在石头上的图画,就是表情达意的史前岩画。此外,还有骨刻、木刻、皮革绘制类图画符号等。这类图画都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期,繁盛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

三皇五帝时代盛行对蛇、龙的原始信仰和图腾崇拜。我们现今所见到的香山、大麦地神龙等史前岩画,正是他们对蛇、龙原始信仰和图腾崇拜的反映。所以,香山、大麦地神龙岩画当产生于三皇五帝时代的蛇、龙崇拜时期,距今当在2万~3万年。

从史前考古资料推测神龙岩画的产生年代

百多年来,中外史前考古学家在中国大地上发现了数以千计的史前人类文化遗址,各地区遗址里出土了数十万件土、石、骨、木、角、陶、玉、铜等质地的史前遗物,这些遗物中有各种各样的生产工具、实用器物、居址房屋、生活物资、史前岩画、刻绘艺术、原始文字、装饰用品、埋葬墓地等物质与精神的遗物。这些史前遗物至少揭示了距今百十万年至一万年左右史前社会的采集、渔猎、畜牧、农耕、祭祀、礼仪、艺术、风俗等方面所达到的发展层次与技术水平。经现代科学研究与技术测定,上述遗址及出土文物,均属中国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所创造和使用的遗迹。从年代学上说,它们都遗存于夏、商、周之前,相当于或远早于中国历史上以三皇五帝为名号的那个史前时代。对于那个遥远的史前时代,我们习惯上将其称呼为三皇五帝时代。实际上,经科学研究和测定的许许多多的史前遗物的遗存年代都要比现今史学界所推测的三皇五帝时代要早得多。

距今170万年前的山西芮城县西侯度人类文化遗址里,发现了两件具有人工加工痕迹的残鹿角,其中一个鹿角上留有一条人工切割或砍砸所致的尖底短沟槽。尖底短沟槽的形成,标示着当时的人类已经具有了在骨角 、石、木等坚硬物体上刻划图画符号的能力。

距今14万年前的重庆市奉节县兴隆洞古人类遗址中,出土了剑齿象牙刻画。经专家研究后认为,剑齿象牙上刻画的几条直的和弯曲的痕迹应该是人工刻画的,而且是用“石器”刻的。其特点是刻纹直而深,曲形纹弧度大。这件刻有图案的剑齿象象牙化石通过大英博物馆的鉴定,被认定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艺术品。兴隆洞剑齿象牙刻画图案的出土,证明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人类就已经能用“石器”刻制图画了,这对岩画的产生时代提供了例证。

距今2万8千年的中国山西峙峪遗址中,发现了一块刻着似为羚羊、飞鸟和猎人等图像的兽骨片,有些学者称其为围猎驼鸟图、羚羊图、或骨雕动物人物画。从艺术形象和刻画技法看,这类图像的刻划时代已晚于现今发现的许多中国岩画。

距今2万年至1万年的四川攀枝花回龙湾洞穴遗址中,出土了有“x”形原始文字刻痕的石片。这属于符号岩画。

以上史前考古资料证实,具有语言表达能力的智人出现以后,各个时代、各个地区、各个种族都有自己的语言载体。重庆奉节县兴隆洞剑齿象牙刻画出现于距今14万年前,这说明作为语言载体的中国刻画符号,至少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期。这是早期智人的活动时代,出现具有语言载体的契刻符号与其智力显现水平是相适应的。山西峙峪遗址中的围猎驼鸟图、羚羊图、骨雕动物人物画出现于距今2万8千年前,这说明作为语言载体的中国史前岩画,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已非常繁荣昌盛了。这些考古出土刻划遗物与这一时期的非洲岩画、欧洲岩画,中国岩画等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出现相一致,这说明史前岩画作为一种图画语言已经达到了其发展的高峰时期。

随着百多年来史前考古获得许多新的科学测年资料,对三皇五帝所代表的时代须重新审视。应该说,三皇五帝时代不是燧人、伏羲、神农、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之类的若干古帝王互相接替的年代,而是以一些族群在历史上的伟大发明创造为标志,并以这些伟大发明创造或发明创造者命名的时代,每个伟大发明创造或发明创造者都代表着一个漫长的历史时代,而不是某一个古帝王的历史纪年。例如:燧人氏代表着“钻木取火”时代,伏羲氏代表着渔猎经济时代,神农氏代表着原始农业时代,黄帝至虞舜代表着文明肇始时代,等等。

中国史前考古的大量证据表明,作为语言载体的中国图画符号发生于距今10多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延续到新石器时代。那么,中国上古文献所说的创造图画书籍(即史前岩画等)的三皇五帝时代,也当始于距今10多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延续到距今8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对比兴隆洞剑齿象牙刻划、峙峪遗址兽骨刻划、回龙湾洞穴石片刻划,香山、大麦地神龙岩画凿刻于距今2万~3万年间亦无不可。

从世界岩画的产生时代推测神龙岩画的产生年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国际岩画委员会前任主席阿纳蒂教授在《世界岩画研究概况(陈兆复教授译)》中说:最近的研究表明各大洲岩画的起源,比前几年想象的要早得多。对各大洲部分岩画经碳-14测定:非洲岩画距今为2.84万年、2.67万年和2.63万年,近东岩画在公元前1.4万至1万年之间,中亚和远东岩画约为公元前1.8万年,印度岩画断定为距今2.5万年前,欧洲岩画约在距今3.3~2.5万年之前,欧洲最早的图写符号可以早到距今4万年之前,美洲岩画距今约1.7万年前至1.2万年前,澳大利亚和大洋洲岩画距今约2万年,前苏联西伯利亚的某些岩画用比较的方法断定为距今2.5万年前。从上所述,到目前为止岩画的最早年代,其可靠性是简略的大概的。看起来我们现在知道许多最早的岩画在西欧和南非,或多或少发生于相同的时期,即距今4~3万年之间。在亚洲和大洋洲,这两个大陆在距今2万年前已出现了岩画。而拉丁美洲在距今1.7万年前也有岩画的证据,然而将来的研究有可能证明美洲大陆出现岩画的年代还要更早些。

根据阿纳蒂教授的研究结论,史前岩画的产生时代目前所知早的距今在4万~3年之间(西欧和南非),晚的也在公元前1.4万~1万年之间(近东)。总体上看,史前岩画三万三千年前出现在非洲、亚洲和欧洲, 两万年前出现在澳洲, 一万七千年时出现在巴西,一万年前到达南美洲大陆的最南端。

国际岩画专家说,中国河西走廊曼德拉手印岩画产生于1万4千年至3万年间。2010年9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岩画委员会第一届主席阿纳蒂、国际岩画委员会执行委员陈兆復对阿拉善右旗境内雅布赖山的额勒森呼特勒手印岩画进行了考察,经过仔细辨认后,他们断定该岩画出现在距今1万4千年至3万年间。阿纳蒂的断代,推翻了中国学术界所谓北方草原岩画始于“距今8500年前后”“公元前两千年以后”的诸如此类错误说法,对北方草原岩画的断代具有参照意义。

宁夏大麦地、贺兰山都遗存有许多与曼德拉山一样的手印岩画。曼德拉山岩画分布于阿拉善右旗巴丹吉林沙漠东部,大麦地、贺兰山岩画分布于阿拉善左旗腾格里沙漠中西部,岩画沿两大沙漠南缘分布于河西走廊一带。根据中卫岩画的产生年代及中卫神龙岩画的遗存环境、画面状况、凿刻技法等,参照国际岩画专家对曼德拉手印岩画的断代,中卫神龙岩画的产生年代当在2万~3万年时期。

从古人类活动踪迹推测神龙岩画的产生年代

从旧石器时代早期以来,宁夏中卫以长流水旧石器遗址为代表的黄河沿岸遗留下了丰富的人类文化遗产。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在其《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一编)》中说:“甘肃中卫县(即今宁夏中卫县)……曾有旧石器的发见。考古学上认为这种遗物,有些属于‘河套文化’, 有些比‘河套文化’年代还要早些。”国际考古界对中国以萨拉乌苏为代表的河套文化年代较早的说法是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20世纪以来,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萨拉乌苏遗址距今7万~14万年。范文澜说中卫长流水旧石器工具“有些比‘河套文化’年代还要早些”,即说其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中卫长流水旧石器遗址之古老由此可见。

二十一世纪以来,周兴华在野外考察时,发现中卫黄河北岸各石器遗址地表散布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打制石器很多,其中有手斧、砍砸器、手镐、刮削器、石刀、石锤、盘状器、石片、石核等。中卫发现的这批石器,中心在中卫长流水,很多都属重型工具,在器形和技术上与非洲、欧洲、喜马拉雅印度地区及中国广西百色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同类石器有相同、相似、相通之处,证实了范文澜70多年前的论断。广西百色旧石器时代的这批砍砸器、手镐、手斧等,经氩/氩法测定为距今80.3万年,推翻了统治国际人类学半个多世纪的莫维士理论:即“东方早期人类智力低于欧洲、非洲早期人类”、“东亚的早期人类文化远远落后于西方”的非科学理论,促使国内外考古研究不得不对亚洲人类文明的起源重新进行评估。

宁夏中卫黄河北岸是我国西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至新石器时代文化遗物没有缺环的一处富集区,这表明从旧石器时代早期至新石器时代这一地区古人类活动频繁,同时也说明河套地区自古就具有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所以才遗留下了大量形同广西百色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同类重型石器工具。

中卫黄河北岸石器遗址长约130多公里,宽约30公里,断续连接。在这一大遗址范围内,遗存有一碗泉岩画、孟家湾岩画、大麦地岩画、黄羊湾岩画,总计25000多幅。

宁夏水洞沟旧石器遗址位于中卫长流水旧石器遗址之东。2003年,开始对水洞沟遗址进行第五次发掘,这里先后出土的文化标本共有4万多件。中国考古专家认为,这里的多数石制品属于欧洲旧石器中期的莫斯特文化和奥瑞纳文化技术传统的类型。欧洲前来水洞沟考察的科学家说,这里有相当比例的标准的勒瓦娄哇石器,与欧洲文化有着惊人的相似。勒瓦娄哇文化、莫斯特文化和奥瑞纳文化是依次属于欧洲旧石器时代中期和晚期的文化。对水洞沟出土石制品的研究证明,距今3.7万年左右,水洞沟地区就有原始人类繁衍生息。

水洞沟旧石器遗址毗邻灵武岩画区。1998年7月16日,我们从吕元民家大门口摆放的花石头上发现了灵武岩画。当时调查了一座小山梁,就发现独石岩画十五幅,含个体图像八十多个。岩画凿刻在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独石上。独石石面平整,岩晒或黝黑,或深褐。凿刻沟槽色泽黝黑,反映了灵武岩画的古老。从灵武岩画岩画的环境、题材、内容、风格、技法与时代特征看,类似中卫香山岩画,雷同于中卫孟家湾冰川漂石岩画。灵武岩画中的许多图像,应属于早期岩画。

从古人类学对原始民族活动范围的研究中,我们知道一个地方的原始民族,其活动范围一般在500华里以内。长流水旧石器遗址与中卫黄河两岸大麦地、香山等史前岩画应是长流水人的文化遗物。水洞沟旧石器遗址与灵武岩画、贺兰山岩画应是水洞沟人的文化遗物。长流水旧石器遗址与水洞沟旧石器遗址相距400多华里。水洞沟旧石器遗址与灵武岩画、贺兰山岩画应在旧石器时代的长流水人的活动范围内;反之,长流水旧石器遗址与中卫大麦地、香山等黄河两岸史前岩画亦在旧石器时代的水洞沟人的活动范围内。所以,不排除长流水人沿黄河而下到灵武岩画区、贺兰山岩画区采集、狩猎或凿刻岩画,也不排除水洞沟人沿黄河而上到中卫大麦地、香山等黄河两岸采集、狩猎或凿刻岩画。从中卫岩画所在地区及其毗邻地区的旧石器遗址、新石器遗址可以看出:旧石器遗址与史前岩画毗邻;石器工具与史前岩画毗邻;旧石器岩画与新石器岩画穿插毗邻。将史前遗址、石器工具与岩画的题材、艺术风格、制作技法进行统一的分析研究,中卫岩画反映的古人类活动踪迹有据有证。中卫岩画中反映具有欧洲风韵的原始信仰、原始巫术、生殖崇拜、妇女小裸像等精神和物质的文化形态,可在水洞沟出土的具有欧洲莫斯特文化和奥瑞纳文化技术传统的石制品中得到验证,可在制造使用水洞沟石制品的原始人类的思想观念、社会形态、技术传统中得到验证。中卫岩画中出现的具有西欧、中亚题材、风格技法的大麦地维纳斯等图像,正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会聚的反映。

长流水人留下了旧石器中晚期的大量石器工具,水洞沟人活动于距今约2.4万~3.7万年间。长流水人、水洞沟人遗存的石器工具、史前岩画及水洞沟用火痕迹说明,香山、大麦地神龙岩画遗存在他们的活动范围内,是他们的遗物。据此,中卫神龙岩画产生于距今2万~3万年。

从中卫岩画环境推测神龙岩画的产生年代

中卫神龙岩画的存在与发现,绝不是一个孤立的文化现象。在神龙岩画出现的地域范围及其毗邻地区,有史前时代来自各地的原始人类的遗迹。这些遗迹为我们认识、研究中卫神龙岩画提供了一个客观环境。

宁夏自西向东,现有西山、香山、大麦地、灵武、贺兰山五个岩画区,其中西山、香山、大麦地三个岩画区分布在中卫黄河两岸,遗存岩画约2.5万幅,占宁夏岩画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以上。

中卫岩画地处黄河上游,存量多,种类多,密度大,内容丰富,古人类遗址遗迹遍布。

中卫岩画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密集中心在大麦地。大麦地岩画区已发现岩画7100多幅,含个体图像25000多个,是中国现今唯一的世界级“岩画主要地区”。以岩画维纳斯、神龙等为代表的大麦地岩画, 堪称史前艺术画廊,原始人类的神圣殿堂。

中卫岩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单个图像有天体、地物、植物、兽类、鸟类、爬行类、人物、偶像、工具、武器、建筑物、符号等等;组合图像有天体图、动物图、植物图、交媾图、狩猎图、巫觋图、崇拜图、逰牧图、骑乘图、饲养图、争战图、建筑图、叙事图、符号图等等。岩画艺术表现为写实、夸张、表意、抽象诸风格,岩画制作有敲凿、凿磨、刻磨、研磨、线刻、彩绘等技法。岩画意境古朴、凝重、稚拙、明快、爽朗,图像内容扑朔迷离,妙趣横生,意境深远,积淀厚重。

据考古调查,在中卫岩画的范围内,中卫黄河两岸石器、岩画、陶器等史前遗址遗物遍布,如长流水、营盘水、一碗泉、大沙坡顶、孟家湾、荒草湖、大麦地、沙塘、照壁山等等。在中卫黄河北岸近河地带河湖相沉积坡地上陆续发现了许多形似非洲、欧洲、喜马拉雅印度地区和中国广西百色等东南亚地区出土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砍砸器、刮削器、手镐、手斧、石刀、盘状器、石核等重型石器工具,其中以砍砸器、刮削器、手镐、石核居多。石器毛坯绝大多数为黄河古道的天然鹅卵石。

多年来,我们经过实地踏勘,全面调查,现发现大麦地至少遗存有7处古人类生活遗存,包括各种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各色陶器、原始聚落遗址。

以上至少证明,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到新石器时代,中卫岩画的所在地区确实居住过原始族群,人类过着狩猎、游牧、原始农业生活,史前社会繁荣昌盛。这里是原始人类活动的主要区域之一,遗存有包括岩画在内的史前遗产是必然的。这些重要发现,为探索大麦地岩画的创作主体、制作工具及时代背景提供了极为珍贵的科研资料。

根据古代文献记载,依据原始社会史、原始思维、史前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艺术史、类型学等学科的相关资料及研究成果,对比世界上经科学考古断代确定的岩画资料,参照相关考古学知识,观察岩画的内容、风格、技法、刻痕、色泽和图像保存状况,我们将大麦地岩画综合断代为:早期岩画远自公元前二至三万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大部分岩画在公元前一万年前后的中石器、新石器时代。

中卫神龙岩画就遗存在这个特定的岩画世界中,神龙岩画是原始社会龙蛇图腾崇拜的反映,其产生年代亦当在公元前2万~3万年。

从大麦地岩画维纳斯推测神龙岩画的产生年代

从全球范围看,大麦地岩画在题材内容、图像特征、制作技法、位置选择等方面与欧洲同类型的西方岩画有着惊人的相同相似性。

追溯人类的艺术史,就以石雕人物造像而言,现所见最早最多的史前遗物,当数写实和具象的岩画人物与岩面浮雕人物。

1986年,中国发现了大麦地岩画维纳斯。大麦地岩雕女性裸像敲凿在高60厘米、宽50厘米的红砂岩山体岩面上,岩晒泛黑,敲凿沟槽开口宽阔,边缘不齐,深浅不一。裸像通高17厘米,体宽16厘米,身阔最宽处在双乳下部,双乳的长、宽各占身高与体宽的三分之一。裸像体态矮小丰腴,头圆无耳,眉眼明显,张口露齿。两只乳房硕大饱满,腹部滚圆似孕。两臂纤弱,右臂里曲,抚于肚、腹之间;左臂弯曲向上,手持角形器。两腿细小,并立而站(图3)。从类型学来看,宁夏大麦地岩雕女性裸像具备了旧石器时代晚期欧洲石雕女性裸像的所有典型特征,与法国岩雕洛赛尔维纳斯造型一样(图4),与奥地利维伦多府维纳斯形象特征相同(图5)。法国洛赛尔维纳斯距今4万年,奥地利维伦多府维纳斯制作于公元前2.5万年。

史前考古学家、艺术史家普遍认为,在全球范围内,石器时代的文化具有同质性。

水洞沟欧洲技术传统类型与亚洲技术传统类型两类石器“共生”的现象,对大麦地“岩画维纳斯”的断代研究极具启发性。

中国水洞沟遗址出土的石器说明,欧洲莫斯特文化、奥瑞纳文化技术传统类型的石器与亚洲中国华北旧石器中的小石器传统“共生”共存。中国大麦地岩画区发现的石雕女性裸像说明,欧洲法国洛赛尔维纳斯、奥地利维伦多府维纳斯与中国大麦地史前“岩画维纳斯”在产生时代、雕凿材料、图像形态上相同、相似。这不是巧合,在全球范围内,各地区的史前岩画原本就存在着大量的相同、相似现象。水洞沟遗址出土的欧洲旧石器时代中期、晚期的莫斯特文化、奥瑞纳文化技术传统石器,应是中国发现的大麦地史前“岩画维纳斯”等同类图像断代的启示和证据。中国大麦地史前“岩画维纳斯”等同类图像应是水洞沟遗址出土的欧洲旧石器时代中期、晚期的莫斯特文化、奥瑞纳文化技术传统石器的启示和证据。应该说,中国大麦地史前“岩画维纳斯”与水洞沟莫斯特文化、奥瑞纳文化技术传统的石器,都是在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层中“共生”共存的,两者是有内在联系的,前者应是后者的地上印证和成果。

同样的岩画遗存在同样的史前环境中,只要排除了模仿或作伪,双方在某些方面的对比互证是具有说服力的。我们之所以把欧洲史前维纳斯引以为例证,是因为学术界通过考古学、年代学、类型学的研究,已将它们确认为史前维纳斯,而且这种确认,早已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肯定与公认。我们之所以将大麦地岩雕女性裸像称之为史前“岩画维纳斯”,是因为它在类型学、年代学、考古学上与欧洲史前维纳斯相同、相似。

将大麦地岩画维纳斯与法国洛赛尔的维纳斯、奥地利维伦多府维纳斯互相比照,大麦地岩画维纳斯属平面敲凿,法国洛赛尔的维纳斯属浅浮雕,距今4万年,奥地利维伦多府的维纳斯属圆雕,距今2.5万年。纵观史前考古和史前艺术史,在岩石上敲凿、刻划、平面敲凿、线雕的作品,要早于浮雕、远早于圆雕作品,据此,大麦地岩画维纳斯早于浅浮雕的法国洛赛尔的维纳斯,远早于圆雕的奥地利维伦多府的维纳斯,大麦地岩画维纳斯的产生年代当在距今3万~4万年。

大麦地岩画神龙与大麦地岩画维纳斯的产生地点相距约200米,两者遗存环境、位置地形、岩画石质、敲凿技法、图像风格、凿痕色泽完全一样。以大麦地岩画维纳斯的产生年代推测大麦地岩画神龙的产生年代,大麦地岩画神龙当制作于距今2万~3万年。

图3:大麦地岩画维纳斯(公元前3万~4万年)

图4:法国洛赛尔维纳斯(公元前4万年)

图5:奥地利维伦多府维纳斯(公元前2.5万年)

“神龙”岩画的冰川擦痕断代

大麦地冰川擦痕打破动物岩画

对大麦地神龙岩画产生年代的推测,是否经得起相关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验证?幸运的是:2009年12月12日下午4时,在大麦地一处岩画图像上发现了十分清楚的冰川擦痕遗迹,岩画图像上有一条长长的沟槽自上而下贯穿了3幅动物岩画。沟槽一端比较宽深,一端比较窄浅,边缘及底部擦痕齐整,沟槽显系自然磨擦成形,无任何人工凿刻痕迹,与岩画的凿刻沟槽痕迹截然不同。岩面右上部还遗存有2条呈钉头鼠尾状的磨擦沟槽。观察冰川擦痕与3幅动物岩画的交错关系,冰川磨擦痕迹与岩画凿刻痕迹的叠压贯穿层次清晰,这分明是岩画凿刻在先,冰川擦痕覆盖在后,应该是先有岩画,后有冰川擦痕,冰川擦痕打破动物岩画的上下磨擦痕迹与人工凿刻岩画的敲凿痕

迹判然有别(图6)。

图6:冰川擦痕打破大麦地动物岩画

贺兰山冰川擦痕打破人面像岩画

冰川擦痕打破岩画的这一自然遗迹也同样发生在东距大麦地岩画区约200公里的贺兰山岩画区。贺兰山岩画区地处宁夏银川市黄河西岸,这里以各种各样的人面像最为著名。2003年,冰川地质学家周昆叔在贺兰口岩画点参观岩画时,偶然在贺兰口岩画点发现了几处冰川擦痕遗迹。贺兰口冰川擦痕为自上而下的黑色条状擦痕,它与几幅人面像交织在一起。如果冰川擦痕遗迹在前,人面像的沟槽刻痕在后,则人面像的沟槽刻痕边缘清晰,棱角分明;反之,如果人面像的沟槽刻痕在前,冰川擦痕遗迹在后,则冰川擦痕处人面像的棱角低凹,坡度平缓,边缘模糊。贺兰口冰川擦痕遗迹与人面像沟槽刻痕交织的情形明显属于后者,即人面像沟槽刻痕在早,岩画上的冰川擦痕遗迹在后,冰川擦痕打破人面像沟槽刻痕的交错痕迹也是清清楚楚(图7)。

图7:冰川擦痕打破贺兰山人面像岩画

“神龙”岩画断代的冰川擦痕验证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西澳大利亚大学和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对中国北方黄河大拐弯地区的沙漠——黄土高原过渡带提取的大量古环境变化信息的研究,这一地区的末次盛冰期发生在距今21000年~13000年(1)。据“西北地区自然环境演变及其发展趋势分析”(课题组组长:刘东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组长:李泽椿,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气象中心原主任;丁仲礼,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研究,西北地区末次盛冰期距今2万~1.4万年(2)。据兰州大学祁元《晚更新世以来腾格里沙漠及其邻区湖相沉积及环境气候意义》研究,腾格里沙漠及其邻区末次冰期最盛期距今3.2~1.6万年(3)。据冰川地质专家研究,兰州地区末次冰期开始于距今2.7万年(4)。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经历的末次盛冰期发生在距今约2.0万年至1.4万年(5)。以上各家对兰州、腾格里沙漠及贺兰山地区末次盛冰期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即这一地区的末次盛冰期发生在距今二万年或三万二千年时期。因此,冰川擦痕打破大麦地动物岩画和贺兰山人面像的自然遗迹亦当发生在距今二万年或三万二千年这一时期。

大麦地、贺兰山等北方岩画一般是在岩面上用凿刻技法制成。只要是观察研究过岩画制作技法的人,一眼即可看出:岩画一般采用敲凿或刻划两种方法,用这两种方法制作出来的岩画凹坑或沟槽边缘棱角分明,凹坑、沟槽明显。如果岩画制作在前,冰川擦痕在后,则冰川磨擦到的岩画上的冰川擦痕留有条形或钉头鼠尾痕迹,岩画上的凹坑或沟槽被打破,凹坑或沟槽边缘坡度倾斜、光洁平缓,凹坑、沟槽平浅;反之,如果冰川擦痕在前,岩画制作在后,则交汇于冰川擦痕上的岩画凹坑或沟槽棱角分明,凹坑、沟槽明显,被岩画凹坑或沟槽打破的冰川擦痕边缘坡度倾斜平缓,冰川擦痕条形或钉头鼠尾痕迹不连贯。大麦地、贺兰山这几处冰川擦痕打破岩画的痕迹是自然遗迹,是客观存在的,是无庸置疑的。

大麦地岩画神龙尾部载有一头戴冠饰芒线的人面像,与贺兰山冰川擦痕打破的人面像雷同。大麦地冰川擦痕打破动物岩画、贺兰山冰川擦痕打破人面像的自然遗迹清清楚楚。由此可以断定,冰川擦痕打破的这几处大麦地动物岩画、贺兰山人面像的产生时代当在第四纪末次盛冰期以前,即距今二万年或三万二千年以前。

第四纪末次冰川擦痕打破大麦地动物岩画、贺兰山人面像的这一自然遗迹为国内外首见,是确认黄河上游岩画产生于距今二至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客观物证。依据冰川擦痕打破大麦地动物岩画、贺兰山人面像岩画的自然遗迹,将中卫神龙岩画的产生年代推测为距今2万~3万的这个结论得到了第四纪末次冰川擦痕的验证。

神龙文化与炎黄古族

“龙”与历史传说

关于“龙”的传说,中国古代文献记载颇多,大都与三皇五帝时代的史迹有关。华夏古史上的原始信仰与神圣人物,很多都与龙、蛇结下了不解之缘。

据《补衍开辟》《史记?三皇本纪?五帝本纪》等史籍记载:天地万物的始祖盘古是“龙首蛇身”,华夏远古三皇五帝都是“龙种”“龙身”,与龙血脉相连,关系密切。

据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等史籍载,华夏远古三皇都是“龙种”、“龙身”。

太皞庖牺氏,“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

人祖女娲氏,“蛇身人首”。屈原在《楚辞?天问》中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王逸注释说:“传言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

祝融、共工都是“人面蛇身”。祝融还“乘两龙”,祝融之子鼓也是“人面而龙身”。

炎帝神农氏感神龙而生。《潜夫论?五德志》载:“有神龙首出常羊,感任姒,生赤帝魁隗。身号炎帝,世号神农,代伏羲氏”。《帝王世纪》载:“神农氏母曰任姒,有蟜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

人皇以后,有五龙氏。《索隐》说:“五龙氏兄弟五人,并乘龙上下,故曰五龙氏也。”

据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等史籍记载,以黄帝为首的五帝亦为龙种或与龙关系密切。

黄帝是人文初祖,他本身就是龙,与龙的关系是人神合一。《史记?天官书》说轩辕黄帝是“黄龙体”,“人面蛇身,尾交首上”;“黄帝龙颜”(《论衡?骨相》);黄帝“自以为云师,有龙形(《列仙传》)。

高阳“乘龙而至四海”( 《大戴礼·五帝德》)。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

帝尧者,放勋。尧因其母与龙、蛇交感而生。太康《竹书纪年·卷之二》载:“帝尧陶唐氏,母曰庆都……赤龙感之,孕十四月生尧于丹陵”。

大禹“御龙行域外”。

夏后启“乘两龙”。

以上说明,崇拜龙、蛇是华夏古史上的原始信仰,远古神圣人物大多都是龙种、龙体,与龙血脉相连,关系密切。特别是炎黄族群,他们崇拜龙、蛇,以龙、蛇为图腾,或装扮成龙、蛇的样子,或纹身成龙、蛇的纹饰,或衣着龙、蛇纹饰的服装,龙、蛇是他们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象征。

龙的起源与炎黄古族

史前岩画与考古资料证实,中国的龙崇拜最早出现于西北地区的草原地带。

根据考古资料,在华夏大地上所发现的称之为“龙”的资料,见于报道的迄今有:

宁夏中卫香山螺旋纹龙岩画,距今2万~3万年。宁夏中卫大麦地神龙岩画,距今2万~3万年。辽宁查海遗址的石块堆塑龙,距今8000年。内蒙古赤峰赵宝沟出土的陶纹龙,距今7000年。陕西宝鸡北首岭出土的彩陶龙,距今约7000年。内蒙古清水河岔河口出土的黄土夯筑龙,距今6000年。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的蚌壳摆塑龙,距今6460年。湖北黄梅焦墩出土的河卵石摆塑龙,距今近6000年。甘肃甘谷西坪出土的彩陶龙,距今5500年。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出土的玉龙,距今5000年以上。山西襄汾陶寺出土的彩陶盘龙,距今5000年。安徽含山凌家滩出土的白玉龙,距今5000年。

从以上群“龙”产生的年代看,位于中国西北的宁夏中卫香山螺旋纹龙岩画、中卫大麦地神龙岩画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其他各龙均产生于新石器时代。目前,在中原等地区尚未发现比香山螺旋纹龙岩画、大麦地神龙岩画更早年代的“龙”形象。由此证明,中国的龙文化是由西北向南、向东南沿海演进的。

中国西北地区史前遗迹、遗址中最早出现龙文化的现象绝非偶然,这与华夏古族及其先民早期活动的区域密切相关。

三皇之首的伏羲氏生于今甘肃秦安县。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载:“太皞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屦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氏于成纪。蛇身人首。”庖牺氏即伏羲氏,相传生于成纪,即今甘肃秦安县。秦安地属陇右,陇右主要指陇山(今六盘山)以西、黄河以东之地,大致包括今甘肃、青海东南和宁夏西南,广义的陇右还包括上述地区的西北和新疆东部。

伏羲、炎帝、黄帝均出生于黄河上游。《国语·晋语》说:“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姬水之地名多在宁、甘境内。宁夏中卫香山古有姬家水、姬姓村落、姬姓居民,姬姓水名、地名、居民一直延续至今;甘肃临夏有姬家川,应与姬姓水名、居民有关;也有说姬水即今渭水上游。以上各说不管具体指何处,但大体都在陇右地区。姬水、姜水均在今陇右及其毗邻地区,也就是说,伏羲、炎帝、黄帝族系早期均出生繁衍于陇右及其毗邻地区。

关于伏羲、炎帝、黄帝族系早期活动的区域。徐旭生说:“这以上所述文献内的材料,考古方面的材料,民间传说的材料似乎完全相合,足以证明炎帝氏族的发祥地就在今陕西境内渭水上游一带”(《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渭水源出甘肃省渭源县西北鸟鼠山,东南流经清水县后入陕西,其上游在陇右。范文澜说:“姜姓是西戎羌族的一支,自西方游牧先入中部……黄帝族原先居住在西北方”(《中国通史简编》)。以上说明,中国西北方确系伏羲、炎帝、黄帝族系的发祥地。

《山海经》在“西山经”中共记载了今宁夏中卫以西的二十二座大山,第一座神山是轩辕黄帝搏兽的“崇吾之山”,第五座是烛龙之子鼓所居的以“人面而龙身”为图腾的钟山,第八座是轩辕国的都城“昆仑之丘”,第十二座是轩辕黄帝所居的“轩辕之丘”。《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关于轩辕国的疆域,《山海经·海外西经》载:“轩辕之国在此穷山之际……人面蛇身,尾交首上……穷山在其北,不敢西射,畏轩辕之丘。在轩辕国北。其丘方,四蛇相绕。”郭璞注:“黄帝居此丘,娶西陵氏女,因号轩辕丘。”黄帝“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北逐荤粥……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 《史记·五帝本纪》)。空桐山(即今崆峒山)、鸡头山(即今六盘山)均在今甘肃、宁夏陇右地区,荤粥(匈奴的先祖)是原始社会的古族,活动在今宁夏的黄河南北。以上说明,中国大西北显然是黄帝族群早期活动的地域。炎帝、黄帝族系是沿着祁连山地、河西走廊自西向东进入黄土高原的西部族系。炎黄族系进入黄土高原走近黄河岸边的第一座神山就是“崇吾之山”。

《山海经》西次三经之首记载的第一座神山是轩辕黄帝搏兽的“崇吾之山”。 据我国历史地理学科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谭其骧等学者考证,今宁夏中卫香山即《山海经》西次三经之首的“崇吾之山”。中卫香山螺旋纹龙岩画所在的香山、中卫大麦地神龙岩画所在的卫宁北山,属祁连山余脉,在陇右、河西地区。《山海经》记载,香山是炎帝、黄帝的“搏兽之丘”,即是炎帝、黄帝狩猎和图腾崇拜的神山。香山地(崇吾山)属陇山(今六盘山)西北麓,陇右、陇西、陇东、陇坂均以“陇山”得名。传说伏羲生于陇右成纪,其形象是“蛇身人首”“龙身牛首”,由是观之,上述与“陇”字有关的地名抑或均源于伏羲之“龙”图腾。追溯“陇山”一名之来龙去脉,应是伏羲、炎帝、黄帝族系早期发祥于“陇山”以西的陇右地区,他们以“龙”为图腾,故其发祥地以“龙”命名之。“陇山”的“陇”字发音“龙”声,“陇山”最早应叫“龙山”,后人造字,因表示地势地名,便在“龙”字的左边加了个与地势上下高低有关的“阜”字旁,“龙”字就变成了“陇”字,写作“陇山”了。

陇右地区自古以来就是许多族群的混居地。龙是华夏族群的先民以蛇为原形创造的许多族群共有的图腾形象。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龙”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感情的积淀凝聚,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的象征。

考古材料证实,中国的龙崇拜最早出现于西北地区的草原地带。中卫香山、大麦地龙岩画的发现,说明香山、大麦地是龙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对中国龙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最古老的形象证据,证实了中国大西北是以龙图腾崇拜为标志的炎、黄古族的发源地。

龙岩画与环太平洋岩画

中卫香山、大麦地龙岩画的发现,说明香山、大麦地是龙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对中国龙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最古老的形象证据,证实了中国大西北是以龙图腾崇拜为标志的炎、黄古族的早期发源地。

香山发现的这种螺旋纹龙岩画,亦即一些“环太平洋岩画带”学者所说的“蛇”、“ 穆杜尔”“龙”岩画,是指螺旋纹、曲线纹这类“弯曲为波浪形的”岩画图像,亦即我们常说的螺旋纹、曲线纹、波浪纹。

上世纪三十至七十年代,一些国外考古人员在黑龙江、乌苏里江下游及滨海地区发现了此类“蛇、‘穆杜尔’、龙”岩画。一些学者根据岩画中此类岩画及人面像的分布走向,提出了一个“环太平洋岩画带”的观点。

“环太平洋岩画带”学者根据太平洋沿岸 “蛇、‘穆杜尔’、龙”、人面像等岩画的分布走向宣称:“远东文化联系的总的走向,似乎是绕过东亚大陆地区(其中包括黄河流域)。它沿着太平洋岛屿的链条向南延伸,依傍太平洋沿岸形成一个大弧圈。”他们还说北美洲沿岸岩画与黑龙江、乌苏里江下游及其滨海地区岩画的“这种相似性是亚洲和美洲远古接触的新证据。这种接触仍然只是限于沿海一带而不涉及亚洲、美洲两大陆的内陆地区”。依据上述观点,他们得出了一个自称是“完全出人意料的结论”:远东地区的文明起源于前苏联境内的“阿穆尔河(即黑龙江)、乌苏里江滨海地区”土著居民“那乃人、尼赫人、乌尔奇”的祖先。发源于该地区的这种文明,是沿着太平洋两岸的岛屿传播分布的。

香山发现的螺旋纹龙岩画证明:螺旋纹及其“派生物(同心圆)”、涡卷纹这类“龙”“蛇”岩画并不是“环太平洋岩画带”上的“独特”岩画。在与香山螺旋纹龙岩画毗邻的大麦地、贺兰山、阴山等中国西北地区丰富多彩的内陆史前岩画中,遗存有大量的螺旋纹、蛇纹、龙纹和各种各样的人面像。它们都与“环太平洋岩画带”上的同类图像完全一样。

2011年4月15日至4月22日,第十届河洛文化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台湾台北举办,会议主办方邀我在会上作了《黄河流域岩画与台湾万山岩画初探》的专题发言。我以宁夏中卫香山、大麦地发现的龙岩画与台湾万山岩画发现的龙岩画为题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宁夏岩画与台湾岩画同根同源,台湾万山岩画来源于黄河流域岩画,并据此对黄河流域岩画与环太平洋岩画关系的旧说重新审视,认为黄河上游及大西北岩画产生于生活在亚洲内陆腹地的早期先民,进而传播到本大陆沿海地带及台湾等岛屿,随后扩展到环太平洋沿岸及美洲各地。中国大西北是龙文化的诞生地,传播地(见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 中华侨联总会编《河洛文化与台湾》,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4月第1版; 中华侨联总会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编印《联结河洛文化传承的纽带》,台北中华侨联总会2011年11月初版)。

注释:

(1)新华社西安电(记者李梁)《中美澳三国科学家合作研究证实人类活动使中国沙漠南进300公里》

(2、5)刘东生主编《西北地区自然环境演变及其发展趋势分析》科学出版社,2004年4月

(3)祁元《晚更新世以来腾格里沙漠及其邻区湖相沉积及环境气候意义》网址:http://www。buylunwen。com/view-73374-1.html

(4)陈发虎 潘保田等《兰州地区晚更新世古风成砂的发现及环境变化》《中国砂漠》1990年02期

(5)刘东生主编《西北地区自然环境演变及其发展趋势分析》科学出版社,2004年4月

同类推荐
  • 隋唐洛阳

    隋唐洛阳

    本书用白话文来化解诸多艰涩的古籍,叙述和分析隋唐时期洛阳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讲述了隋唐洛阳的历史沧桑,由辉煌和凄婉编织而成。
  • 北秦天下

    北秦天下

    简介:在中华历史进程中,隋末唐初时期是英雄辈出的时代,李世明,李密,窦建德,尉迟敬德,魏征……千古风流,浪花淘尽英雄.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一只蝴蝶闯进其中,要掀起怎样的浪花……
  • 梦回水浒之大一统

    梦回水浒之大一统

    梦中,他回到了水浒传的故事中,他胸怀大志,意欲一统天下,但不知他能否成功,且听我慢慢道来。
  • 大烟帮

    大烟帮

    抗战时期,云南烟土帮温家兄弟二人的不同理想与选择,一个为了振兴中华、保家卫国的理想而奋不顾身、征战疆场,一个为了做大家族的烟土买卖而想方设法、不顾一切,但命运的车轮还是把性格、理想迥异的兄弟俩带到了缅甸战场——命运的起伏、爱情的得失、民族大义……这一切都与大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重生关羽之谁与争锋

    重生关羽之谁与争锋

    现世兵王,一朝身死,穿成关羽关云长,改写乱世!曹操:吾得云长,侥天之幸也。刘备:云长大才,惜哉与备无缘!……赵云:天下那么多诸侯,兄长为何只选曹操?曹操:吾生性多疑,独不疑云长耳!……关羽挑眉,但笑不语。
热门推荐
  • 悟空我吃定你了

    悟空我吃定你了

    苏小九出生克父克母,工作后被老板压榨,同事欺负。妥妥的职场小白。哪曾想,一朝穿越,占山为王,成为一界公主。
  • 生活有你有点甜

    生活有你有点甜

    【1V1甜宠】没遇到霍锦城前,时卿卿只想安静的做一条咸鱼,至于做任务?嗯……不存在的某只小团子只想默默地说一句:反派大大还是十秒到达战场……
  • 大蛇之封神演义

    大蛇之封神演义

    拳皇粉丝进入无限世界,成为第五世代的轮回者,他强化了大蛇之血,想要活下去,并超越人皇。
  • 超凡枪神

    超凡枪神

    你无法决定天气,但能够改变心情;你无法选择出生,但能够掌控命运。一代枪神萧泽认为,他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不是因为灵魂中携带着神枪,而是因为他总是提前知道某些事件会发生,最关键是,他心里还有一点点良知。(PS:恳请各位看官多多支持,求点击!求推荐!求收藏!)
  • 重生撞见死神

    重生撞见死神

    姬十方差点老死穿越的路上,好不容易到达了目的地,附身在一具刚凉还没凉透的尸体上。他满心激动的睁开双眼,还没来得及仔细观察这个世界,就碰到了恰好赶来收割灵魂的死神……姬十方:emmmm……
  • 九骨恩怨传

    九骨恩怨传

    九骨扇乃武林至宝,每过百年江湖便会陆续出现九枚扇骨,据说得九骨者可称霸武林,习得神功。墨笙渊横空出世,不到而立之年便独步武林,建立阴阳门,断武林中人生死。却因争九扇而消散于江湖?数十年后,无忧岛中的墨家少年初长成,这江湖冤冤相报的血海深仇该如何偿还…
  • 傲世皇尊

    傲世皇尊

    这是一个强者横行,实力为尊的世界,想要活下去,就得让自己变得更强!武者很牛吗?我一拳就能打爆!皇者很厉害吗?我的火焰足以将你们燃烧殆尽!至高强者很霸气吗?那就来试试我的威力!(新人新书,求收藏,求推荐!)
  • 怎样对学生进行创造素质教育

    怎样对学生进行创造素质教育

    教育应以提高学生素养为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本书以培养中小学生创造素养为宗旨并依据新课程标准编写。创造才能是各种能力的集中和最有价值的表现,人类社会文明都是创造出来的,所以只有具备创造才能的人,才是最有用的人才。一切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青少年创造才能的培养。没有创造,便没有发展。创造素质教育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培养创造才能要从教育抓起,要从小做起。
  • 极光之雪

    极光之雪

    “你别闹了好不好?!我们不可能的!”“狗崽崽……”“别叫我狗崽崽了!事到如今,你还没明白吗!!我们不可能的!”潇战声音渐渐低下去了“可是,你能不能不要这样,我害怕,我们可以做朋友啊!”“做朋友?!”他寒声道“潇老师,您演技可真了不起,之前我被你骗的团团转,我不介意你骗我,可是你怎么能这样,我是垃圾吗?你想丢就丢,想要就要!”“我错了,对不起……”潇战的声音越来越弱,最后消失。“战哥!你……你怎么了?!”他惊慌的拉起他,声音颤抖。“你到现在还在骗我吗?!”潇战脸色苍白,嘴角勾起一抹苦笑“你看,你还是关心我的吧!”他缓缓垂下头,低声的道“唉,我累了,你回去吧,我想一个人睡一会儿。”王译博脸色复杂,把他扶到床上,冷声道“你以后不要来找我了,我永远都不想再见到你。”潇战没有说话,等到他走远后,他剧烈的咳嗽起来,最后吐出一口血,他整个脑子都晕乎乎的,可还是强逼自己看着他离开的方向。在他的床上,赫然是一张医院证明。“胃癌晚期。”他痴痴的道“狗崽崽,我真的没有骗你,真的没有,我爱你”他艰难的道。半响,手缓缓垂了下去。
  • 卿本氓人绝代芳华

    卿本氓人绝代芳华

    这是一个混乱的时空,这是一个迷乱的时代,“世人”有一天都会老去,会死会伤。人纵使有七情六欲但都也逃不过命运二字。小花说:“做人要有始有终,不是从一而终。失恋..失恋算个屁。”魅璃说:“你懂个屁,不..和你说话还不如屁。”小花说:“美人骂起人来都特带劲儿,再来几句?”.........“唯女流氓君子慎难养。”“得了吧,说你胖你还喘,到底懂不懂什么叫三从四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