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3567000000001

第1章 大美赣榆

过盐仓城[1]

刘守良

劳人车马易黄昏,晚渡墟城逸思存[2]。

河自西南流入海[3],路从高下乱通村。

鼓钟日落初闻寺[4],荆棘秋荒半没门。

为惜梳妆楼上草[5],年年留绿怨王孙[6]。

——《重修赣榆县志》卷四

【注释】

[1]盐仓城:赣榆故城,在今赣榆区龙河盐仓城村。《元和郡县图志》:“赣榆故城,一名盐仓城,在县东北三十里。汉旧县也,属琅琊郡。”[2]逸思:超逸的思想。南朝梁沈约《棋品·序》:“晋宋盛士,逸思争流。”[3]河:指朱汪河,下游称龙王河,在今海头镇境内入海。[4]寺:指盐仓城村内的兴会寺。[5]梳妆楼:在盐仓城内玉皇阁前,莫考所自。[6]王孙:原指贵人家子孙,借作对人的尊称。这里指游子。《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作者简介】

刘守良,字君遂,明赣榆县人(赣马镇小林头村人)。明正德庚辰科进士,历官行人司行人、工部郎中。性峭直,有名于时。至孝,没,祀乡贤。《嘉庆海州直隶州志·人物·孝义》有传。今录存其诗一首。

【作品导读】

盐仓城位于龙河境内,是汉代赣榆县县城。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载:“赣榆故城,一名盐仓城,在县东北三十里。汉旧县也,属琅琊郡。”《魏书·地形志》:“归义有盐仓。”魏之归义县,就是前汉之赣榆。《赣榆县续志》引《嘉庆海州直隶州志》载:“县治北三十余里,土垒巍然,由来莫考。”1962年秋,南京博物院考古证明了盐仓城即汉代赣榆县县城遗址,因周时曾为盐官驻地而得名。盐仓城现存遗址亦分为两块,城南角古城的痕迹现在只浓缩为一个小小的土堆了。

这首诗是诗人过赣榆故城盐仓城所作,诗中具体描绘了经过盐仓城所见的景象和自己的心情,诗人通过对盐仓城兴衰的慨叹抒发了盛世佳期难再现的哀愁。首联,叙事抒情,化用诗词,写游子晚抵盐仓城感慨万千。颈联,写黄昏秋景,从视觉、听觉角度描摹,无论古寺传出的暮鼓晨钟,还是远处的恣意生长的荒草,都呈现出一片苍凉衰落。尾联,借典抒情,叹游子不归的哀怨。

【思考与探究】

1.这首诗首联交代了什么?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3.诗的尾联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兴庄夜雨[1]

董志毅

有云有雨亦难期,有雨无云那得知。

午夜天边光皎洁,平明沙上点差池[2]。

恍疑神女骖鸾过[3],定是神龙戏海垂[4]。

一度潮回一影灭,鸥凫无数立晴陂[5]。

【注释】

[1]兴庄夜雨:明代“赣榆八景”之一,在今海头镇兴庄。旧志云:“兴庄夜雨,夜不雨如雨也。星月满空,声常淅沥,旦起视之,点痕在地。”[2]差池:犹参差。不齐貌。《诗·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3]神女:泛指仙女。骖鸾:谓仙人驾驭鸾鸟云游。南朝梁江淹《别赋》:“驾鹤上汉,骖鸾腾天。”[4]神龙:龙变化莫测,故称。海垂:海边。汉刘向《说苑·奉使》:“彼越亦天子之封也,不得冀兖之州,乃处海垂之际。”[5]陂:水边。

【作者简介】

董志毅(1540—1624),字子道,号望峰。明赣榆殷庄人(后迁往县城即今赣马镇)。十岁能文,孝友敦笃。官南漳、攸县令,琼州府同知。为上官所嫉,罢归。事白,复其官,不就。天启癸亥十二月初一卒。诗文存《光复堂遗稿》和旧志。

【作品导读】

兴庄夜雨,为明代“赣榆八景”之一,作者的这首七律写此奇景,充满诗情画意,浮想联翩,引人入胜。这首诗使用典故,借助想象,写出兴庄夜雨“夜不雨,如雨也”的特点。这一景观形成的原因是赣榆兴庄地处盐碱滩地,土层表面含盐量较高,白天阳光曝晒,地表结成一层薄薄的碱壳,入夜海风吹拂,地下潮气上升,受温差影响,地表碱壳形成一个个充气的小泡,夜露一浓,凉热相激,碱泡破裂,发出很像雨点落地的“噗噗”“吧嗒”声,天明细观,鼓破的碱泡,恰似雨点的痕迹。这是兴庄独特的地理环境带来的一大景观,故名“兴庄夜雨”。

【思考与探究】

1.“兴庄夜雨”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有什么特点?

2.颈联发挥了哪些想象?这些大胆的想象有何作用?

子贡山[1]

徐可久

几时端木此幽居,以字名山永不除。

晋越关河传策驷[2],祝其岩穴说摊书[3]。

树边星影藜光在[4],石上苔文蝌迹余[5]。

自是古人闻性道[6],而今诵读竟何如?

【注释】

[1]子贡山:在今赣榆区塔山水库拦洪大坝的西南端。俞廷瑞所修康熙《赣榆县志》:“子贡山,旧名青松山,临塔山。相传端木子贡赴吴宿此,因以山名。有端木读书处、晒书台和端木书院等遗址。”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2]晋越:当指子贡说吴攻齐以存鲁,而致越称霸中原之事。据《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前484年,齐伐鲁,吴北略,大败齐师于艾陵。前482年,吴晋争长。越王勾践引兵袭吴。前473年,越灭吴。吴北略败齐,当即为子贡所游说。关河:关山河川。宋陈师道《送内》诗:“关河万里道,子去何当归。”策驷:策马。驷,指马。[3]祝其:古县名。治所故址,即今班庄镇古城村。摊书:相传子贡经过万松山时,忽遇暴雨,人书尽湿。雨过天晴后,即摊书于石上晒干。晒书台后称为“端木书台”。[4]藜光:烛光。宋刘克庄《沁园春·寄竹溪》词:“道荒芜羞时,宫中莲烛,昏花难映,阁上藜光。”[5]苔文:犹苔痕,苔藓滋生之迹。蝌迹:蝌蚪文字的遗迹,蝌蚪文是古文字体的一种。笔画多头大尾小,形如蝌蚪,故称。[6]性道:禀性。《太平广记》卷一六九引《唐会要》:“岑文本性道敦厚。”

【作者简介】

徐可久,字长白,徐慎思之子。明赣榆人。由岁贡,官福建汀州府永定县知县,加衔户部四川司主事。精书善诗文。晚年闭户著书,有《树滋堂杂编》《固庵漫录》《吾兼堂诗草》等。年六十五卒。《重修赣榆县志》录其诗三首。

【作品导读】

春秋时期,天下分裂,各方诸侯争相称霸,连年征战,烽火狼烟。当时的鲁国非常弱小,为邻国所虎视。有一年,齐国欲兴师鲁国,鲁国上下惊动。鲁国虽小,但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却诞生在这里。孔子桃李满天下,其中有一个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的卫国人,能言善辩,有着卓越的外交天才,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为解除困难,孔子派子贡去齐国游说。子贡不辱使命,挑起了吴齐两大国之间的战争,“乱齐存吴,止吴霸越”,途经万松山,见山谷中云雾缭绕,山上松涛翻滚,乃乘兴一游,见景色宜人,于是豪情大发,取笔记思,却不知天意不美,忽降大雨,子贡败兴而归。此时,天空突然放晴,彩虹半挂。惊奇之中却发现刚才端坐之石已滴水不存。子贡更加惊奇,便将湿书放置其上,书顷刻间干燥如初,于是世间多了一块奇石—端木书台。

这首诗首联,写山得名原因。颔联,运用典故写子贡的相关事迹。颈联,俯仰结合描写子贡山的风景和遗迹。尾联,议论,用问句赞美子贡禀性,实为夫子自道。全诗借子贡山晒书石典故抒己之情、言己之志。

【思考与探究】

1.诗中用了哪几个典故?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2.这首诗的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吴山[1]

取山下水祷雨辄应

徐可久

一峰表海甸[2],陡绝势孤悬。

浴佛趋儿女[3],从雩酌水泉[4]。

云烟已失地[5],日月自横天。

游览逢兹胜,品山得第前[6]。

——《重修赣榆县志》卷四

【注释】

[1]吴山:即大吴山,在今赣榆区黑林镇境内,海拔364.4米。[2]海甸:近海地区。南朝齐孔稚圭《北山移文》:“张英风于海甸,驰妙誉于浙右。”[3]浴佛:相传农历四月八日为释迦牟尼的生日,每逢该日,佛寺诵经,并用名香浸水,灌洗佛像,称为“浴佛”,其日称“浴佛节”。《后汉书·陶谦传》:“每浴神,辄多设饮饭,布施于路。”[4]从:参与,从事。雩:古代为求雨而举行的祭礼。酌:挹取舀。《诗·大雅·行苇》:“酒醴维醹,酌以大斗。”[5]失地:指离开初生之地。唐元稹《种竹》诗:“秋来苦相忆,种竹厅前看。失地颜色改,伤根枝叶残。”[6]得第:原指科举考试中评定等第,中试称为“得第”,这里是对山评定等第的意思。

【作者简介】

徐可久,字长白,徐慎思之子。明赣榆人。由岁贡,官福建汀州府永定县知县,加衔户部四川司主事。精书善诗文。晚年闭户著书,有《树滋堂杂编》《固庵漫录》《吾兼堂诗草》等。年六十五卒。《重修赣榆县志》录其诗三首。

【作品导读】

这首诗的副标题是“取山下水祷雨辄应”,可知当时取用吴山下水求雨,最终求得雨水,愿望实现。这首诗首联写景,写吴山近海陡峭,看似平淡的描写引出了后面对山神奇的赞美。颔联叙事,写百姓浴佛求雨,很多男男女女参与了这场求雨的祭礼。颈联描写吴山气物独特的景象。尾联议论抒情,赞美了吴山胜景,诗人认为如果给山评定等第,吴山也当名列前茅。

【思考与探究】

请结合诗句简要描述吴山胜景。

兴庄夜雨

倪长犀

明月满疏桐,空庭淅沥同[1]。

地连沙岸白,潮带海云红。

薄暮生凉早,微濛着树空[2]。

潇湘无限意[3],夜夜梦魂中。

【注释】

[1]淅沥:象声词。这里形容雨声。[2]微濛:隐约迷蒙。[3]潇湘: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湘水》:“二妃从征溺于湘江,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潇湘之浦。”二妃指舜帝二妃娥皇和女英,这里“潇湘”即借指二妃。

【作者简介】

倪长犀(1631—1688),字六通,号郁洲。清赣榆长庄人。康熙二年中举,九年中进士。官河南仪封知县、权知江西定南厅、湖北谷城知县,卒于任上。博学能文,工诗善书,尤精篆刻。所作《地震记》,详述康熙七年郯城8.5级大地震,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地震历史资料。诗作见《重修赣榆县志》和邑人宋逸樵所编《栎天阁诗存》。

【作品导读】

本诗写出了明月当空之夜的兴庄夜雨景观。“疏桐”为梧桐树间落下的斑驳的影子。“潇湘无限意”借典故写出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怀念之情。首联,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夜雨景象,观察角度俯仰结合。前三联写景,全用冷色调,寓悲凉之意。尾联,抒情,借“二妃”典故寓伤心意。从诗的内容上推断,此诗应为诗人客居他乡时所作。

【思考与探究】

1.这首诗首联描写了怎样的景物特点?请简要概括。

2.这首诗用了哪些表现手法?作用是什么?

横波亭为青口帅赋[1]

元好问

孤亭突兀插飞流[2],气压元龙百尺楼[3]。

万里风涛接瀛海[4],千年豪杰壮山丘。

疏星澹月鱼龙夜[5],老木清霜鸿雁秋。

倚剑长歌一杯酒,浮云西北是神州。

——《遗山集》

【注释】

[1]横波亭:故址在今赣榆县青口镇东南河岸高地上。青口帅:指金末伊拉粘合将军,当时率军驻防青口。[2]突兀:高耸貌。[3]元龙百尺楼:借指抒发壮怀的登临处。东汉陈登,字元龙。《三国志·魏书·陈登传》记载,许汜与刘备论陈元龙。许汜说他曾见陈,陈不理他,且“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刘备说:“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4]瀛海:大海。[5]鱼龙夜:指秋日。杜修可注引《水经注》:“鱼龙以秋日为夜。龙秋分而降,蛰寝于渊,故以秋日为夜也。”

【作者简介】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人。祖系出自鲜卑拓跋氏。金宣宗兴定进士,曾任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等职。金亡后,隐居不仕。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著有《遗山集》,编有《中州集》《壬辰杂编》等。

【作品导读】

元好问的这首七律,作于金哀宗天兴三年金亡以前。当时金末伊拉粘合将军率军驻防青口。“横波亭”,故址在今青口镇东南河岸高地上(位于旧时青口林场今泰润城南首高埠上。横波亭东临大海,南滨艾塘大湖。当时海潮由东而来,从两边滚滚而流,亭子屹立横流之中,故名横波亭。横波亭当是一个气势宏伟的建筑)。

首联写横波亭之孤高气雄,暗誉青口帅之壮怀豪气。颔联写亭上所见之壮景,所思之人杰。“豪杰”,实指包含“青口帅”在内的英雄人物。颈联写亭上赋诗、时在秋天的景象。这两句境界凄清,暗含作者对金末形势的写照。尾联写亭上对酒长歌的悲壮情怀,寄寓对青口帅保卫金国的期望。“神州”,这里代指金国。诗中运用了夸张、互文、典故、视听结合、动静结合和寓情于景等手法。

此诗写得境界阔大,气韵沉雄,寓意深远。特别是“万里风涛接瀛海,千年豪杰壮山丘”一联,写尽了海赣地区地灵人杰的山海奇观和人文底蕴,堪称是咏赞港城的佳句。

【思考与探究】

1.这首诗首联写了什么意象?请简析其特点。

2.这首诗颈联所写情景特点是什么?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本诗为青口帅所作,既赞颂青口帅,又借此表现自己的胸怀志向。诗人表达了自己怎样的胸怀和志向?

4.有人称元好问的诗有豪放之气,请结合相关诗句,从内容或语言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登赣榆城[1]

王廷相

海气秋偏郁,西风拍岛寒[2]。

古今同逝水[3],天地此凭栏。

云起连蓬阙[4],霞归伴彩鸾[5]。

烟波迷万里,何处是长安[6]?

【注释】

[1]赣榆城:故城即今赣马镇。按:本诗《重修赣榆县志》卷四作陈愚所诗。[2]岛:即海中之秦山岛。[3]逝水:一去不返的流水,比喻流逝的光阴。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光阴可惜,譬诸逝水。”[4]蓬阙:蓬莱宫,神仙居住的地方。唐李白《感兴》诗之五:“欲逐黄鹤飞,相呼相蓬阙。”[5]彩鸾:即鸾鸟,传说中的神鸟、瑞鸟。《山海经·西山经》:“(女床之山)有鸟焉,其状如翟而五彩文,名曰鸾鸟,见则天下安宁。”[6]长安:汉唐时的京城,这里借指京城。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本句诗意同此。

【作者简介】

王廷相,字子衡,号浚川,河南仪封人。明代著名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明中期的实学代表人物之一,杰出的政治改革家。弘治八年21岁时乡试中举,正德九年至十一年任赣榆县丞,累官至南京兵部尚书。诗文尚模拟,提倡复古,与李梦阳、何景明等并称“前七子”。勤于著述,在赣榆任官期间著有《近海集》,编入《王氏家藏集》。今人辑有《王廷相集》,收王氏诗文及哲学等著作。

【作品导读】

细玩诗意,此诗当为王氏到达贬地赣榆之后初登赣榆城楼时所作。诗写秋登赣榆城所见海天寥廓的景象和身虽遭贬而不忘思京的情怀。首联,情景交融,借榆城天气,写视觉和触觉所感,抒发心中的“郁”,即聚积在心头不得发泄的忧愤。颔联,抒情,主人公立于天地间,凭栏远望,慨叹古今时光同流水一样逝去,意境阔大壮远。颈联,写所见之景,运用联想、使用典故。尾联,借景抒情,抒发心系京城之意,虽受谗被贬而心怀天下。全诗以一种遒劲寂寥的笔调去描绘壮阔的榆城秋景,在其所塑造的画面里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慨气氛。诗歌语言沉郁悲壮、慷慨高昂。

【思考与探究】

1.诗人登赣榆城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2.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紫阳桥[1]

曾鼐

咫尺城南地,溪头号紫阳。

石桥横远水,仙观倚层冈。

绿野农田沃,红尘客路长[2]。

花封人载酒[3],此去课农桑[4]。

【注释】

[1]紫阳桥:在赣榆旧城(今赣马镇)西门外玉带河上。“紫阳桥观”为明清之际“赣榆八景”之一。[2]红尘:车马扬起的飞尘。汉班固《西都赋》:“红尘四合,烟云相连。”[3]花封人:即“华封人”。《庄子·天地》:“尧观乎华,华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成玄英疏:“华,地名也,今华州也。封人者,谓华地守封疆之人也。”这里借指当时赣榆县的官员。[4]课农桑:督责农耕、蚕桑之事。

【作者简介】

曾鼐,籍贯、生平不详。当为明代人。其诗原载《万历赣榆县志》《重修赣榆县志》。

【作品导读】

赣榆旧城(今赣马镇驻地城里村)向西半里许,胡松年墓东边不远处,原有一座7米多长、5米多宽的大石桥,横跨在玉带河上,名“紫阳桥”。此桥建于明朝初年。桥西北角有座粉墙黛瓦的玄帝庙。每当夕阳西下,登城楼向西眺望,“紫阳桥”“玄帝庙”的倩影映入碧波粼粼的玉带河中,颇有一番诗情画意,邑人誉为“紫阳桥观”。据历史记载,东捻军鲁王任柱曾率部转战至赣榆,在紫阳桥头酣战时,被部下叛徒潘三从背后打伤,后牺牲在沙河镇,遗骨就葬于大沙河河滩中。因此紫阳桥在赣榆的历史上,是有纪念意义的地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筑青口至山东莒南县十字路的“青十路”,因承重力不够,将原桥拆毁,改建公路桥。自此,风景优美的“紫阳桥”便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首联,叙述,写紫阳桥所在地方位。中间两联,写景,由近及远写紫阳桥附近景观,景象开阔。尾联,叙事,写榆城官员督责农事,侧面赞颂榆城的风土人情。语言明快晓畅。

【思考与探究】

诗人站在紫阳桥上看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说说这幅画面的抒情作用。

沙河渡[1]

曾鼐

迢遥南北路,来往渡沙河。

落日行人疾,斜阳过客多。

隔波停旅骑[2],外浦唱渔歌。

亦有知津问,其如沮溺何[3]。

——《重修赣榆县志》卷四

【注释】

[1]沙河渡:故址在今赣榆县沙河镇境内。“沙河古渡”为明清之际“赣榆八景”之一。[2]旅骑:来往旅客的车马。[3]沮溺:长沮、桀溺,古代的两个居于水边的隐者。后常以“沮溺”借指避世隐士。

【作者简介】

曾鼐,籍贯、生平不详。当为明代人。其诗原载《万历赣榆县志》《重修赣榆县志》。

【作品导读】

大沙河,源自山东郯城县,经大沙河镇东流入海。雨集水涨,商船可行。旧有堤,后渐圮。(后)于下流筑子堤以防水患,光绪二十二年领帑修筑,于是两岸民田不忧泛滥。沙河古渡口盛于清代康乾间,至光绪年间修坝止。今已不存。

这首诗的前三联写了沙河古渡口当时的繁荣,商旅行人不断经过其间。尾联用典,由沙河渡口联想到孔子派人向长沮、桀溺问渡口一事,意味深远。

【思考与探究】

1.诗的前三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诗的结句用典,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莒子遗城[1]

曾鼐

荒城围旷土,莒子有遗踪。

地属今州县[2],名传古附庸[3]。

牛羊归落日,禾黍熟秋风。

坐阅沧桑变,令人感慨中。

——万历《赣榆县志》卷五

【注释】

[1]莒子:周诸侯国莒国国君。遗城:故址在今土城乡东南大莒城村。一说,即今土城乡驻地。[2]今州县:指当时的海州、赣榆县。[3]附庸:指附属于诸侯大国的小国。莒子国当时附属于鲁,后为齐所灭。

【作者简介】

曾鼐,籍贯、生平不详。当为明代人。其诗原载《万历赣榆县志》《重修赣榆县志》。

【作品导读】

这首诗先介绍了“莒子遗城”的历史变迁,曾经的莒子国,现在成了荒芜的古城。然后描绘了一幅黄昏时分秋天郊外的画面,营造了“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的苍凉意境。让人产生沧海桑田,物是人非之慨叹。

【思考与探究】

1.这首诗首联写出了“莒子遗城”什么样的特点?

2.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特点?

3.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赣榆

方尚祖

祝其开地险,纪鄣莒城闻[1]。

烟抹溠金黛[2],山横夹谷云。

瑶光连远树[3],海色荡斜曛[4]。

遥指秦碑耸[5],近湖起瀫纹[6]。

——《重修赣榆县志》卷四

【注释】

[1]纪鄣:古城名。在赣榆县东北海边。今已没入海中。[2]溠金:指灌金山。今在夹山乡境内,夹谷山东南。黛:指黛螺,比喻翠绿的山峰。明清“赣榆八景”中“灌金螺髻”即指此。[3]瑶光:北斗七星的第七星名,古代以为象征祥瑞。[4]斜曛:落日的余晖。[5]秦碑:指秦山岛上的李斯碑。[6]瀫纹:绉纱似的水波纹。

【作者简介】

方尚祖,明代莆田人,举人,天启年间任淮安知府。纂修《淮安府志》。

【作品导读】

这首诗描述了赣榆县境内古城的险要及山海秀丽风光,诗句简洁而深邃,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显得明快又含蓄。诗中的祝其、纪鄣、莒城皆为古城;溠金、夹谷为赣榆西部的山名。

【思考与探究】

1.首联指出了赣榆古城的什么特点?

2.请对颔联的“抹”和“横”字作一简要赏析。

3.颈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写出了赣榆城什么样的地理特点?

栏头丹灶[1]

俞廷瑞

蹑屐梯盘磴[2],空山草木繁。

萧条栖老衲[3],断续听啼猿。

丹灶埋青嶂[4],璇宫付败垣[5]。

千年鸡犬尽[6],仙路定何源。

【注释】

[1]栏头丹灶:明清之际“赣榆八景”之一。栏头:山名,在县境东北,今属山东省日照市。[2]盘磴:盘曲而上的石级。[3]老衲:年老的僧人。[4]青嶂:如屏障的青山。[5]璇宫:传说中的仙人居所,这里指山上的寺庙。[6]鸡犬尽:用汉刘安得道、家中鸡犬随之升天的典故。这里借此典形容萧条败落的景象。

【作者简介】

俞廷瑞,清浙江奉化人。康熙进士,康熙九年知赣榆县。主政期间,清田赋,减丁徭,修学宫,立坛庙,建公廨,崇古迹,主修康熙《赣榆县志》,颇有政绩。

【作品导读】

“栏头丹灶”是明清之际“赣榆八景”之一,山在海边,势如遮栏,拒波挡浪,确保一方安靖。山西有石洞,有陈姓仙人炼丹于此,故曰栏头丹灶。考古诸史,此地为齐所有,战国时期有陈姓之后代在此炼丹,“陈姓”意指齐人。有人谓齐人即徐福。

这首诗咏叹古迹“栏头丹灶”,空山上只有繁盛的草木、猿的哀鸣,丹灶已埋入如屏障的青山,山上的寺庙也只剩残壁颓垣。尾联用典,借此典形容萧条败落的景象。

【思考与探究】

1.“萧条”二字在诗歌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2.“栏头丹灶”本是明清之际“赣榆八景”之一,而今如此“萧条”,这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端木书台[1]

俞廷瑞

台已成荒址,犹然号晒书。

开函攻五夜[2],下楗用三余[3]。

始也惟多学,终焉悟弗如[4]。

圣贤遗迹在,吊古一踌躇。

【注释】

[1]端木书台:明清之际“赣榆八景”之一。位于赣榆西部子贡山上。[2]函:古代装书的匣子,书套。五夜:五更。[3]楗,关门的门闩。三余:三国魏鱼豢《魏略》记载董遇之言,谓读书“当以三余”,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后遂以“三余”泛指空闲时间。[4]弗如:不如。

【作者简介】

俞廷瑞,清浙江奉化人。康熙进士,康熙九年知赣榆县。主政期间,清田赋,减丁徭,修学宫,立坛庙,建公廨,崇古迹,主修康熙《赣榆县志》,颇有政绩。

【作品导读】

这是一首怀古诗,诗中描写了诗人游历端木书台的所见与所思。春秋时的先贤已离我们而去,但先贤的遗迹尚存。诗人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咏“端木书台”这一古迹,告诫我辈当以先贤为榜样,发奋学习,勤政为民,这样才能对得起先贤的教诲。

【思考与探究】

1.首联写“端木书台”的现状是怎样的特点?

2.诗人凭吊古迹,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春秋列国地形口号

赣榆[1]

顾栋高

祝其城在赣榆西,鲁国南疆更远齐。

盟会须当接界地,称为夹谷属无稽[2]。

——《春秋大事表》

【注释】

[1]赣榆:作者原注:“祝其,汉县,居东海郡,地在今江南海州赣榆县西五十里,当鲁之极南。定公十年‘公会齐侯于夹谷’,杜注‘夹谷即祝其’,后汉志东海郡‘祝其县即古夹谷’。以道里计之,祝其县僻处海隅,去齐、鲁之都数百里,非会盟之辙所宣至。且齐强鲁弱,齐岂能越国而会于其地,鲁也无为挈齐而会于其国界极南也。高氏《地名考》以山东济南府淄川县西南三十里有夹谷山,一名祝其。《汇纂》又以为齐、鲁相会不应去齐若此之近,去鲁若此之远,而以泰安府莱芜县之夹谷峪为莱兵劫鲁侯处。近日《山东通志》以新设青州府之博山县有地名颜神镇为当日之夹谷,为莱芜,淄川二县适中处,庶几近之。”按:此诗作者竭力否认齐鲁会盟之“夹谷”在赣榆。古人做事往往非今人之所能理解,应以史实资料为证,而不可想当然。以后代出现的地名来论述一两千年前事,很难“近之”。我们认为,对于历史上一些不能确证或有所怀疑之问题,宁可存疑,也不要妄下断语。[2]称为夹谷:夹谷之名,始见于《春秋》经文,“祝其实夹谷”始见于《左传·定公十年》。“夹谷即祝其”始见于晋杜预注《左传》。均非晋以后人杜撰。无稽:无可稽考,不确实。“夹谷”在赣榆,是否“无稽”,姑存于此,读者自辨。

【作者简介】

顾栋高(1679—1759),字震沧,又字夏初,号左畲。无锡人。清经学家、史学家。毕生精力编《春秋大事表》。

【作品导读】

此诗作者认为齐鲁会盟之“夹谷”在赣榆这一观点是“无稽”的,也就是不确实的。诗中认为祝其城也就是夹谷在鲁国最南边,齐强鲁弱,齐国怎么会远离自己国家越过他国去人家国土最南面举行会盟呢?举行会盟也该选择两国的交界地啊!

【思考与探究】

你同意诗中齐鲁会盟之处不在赣榆的观点吗?说说你的观点。

次日雪三首[1]

袁枚

其一

雪珠夜半响平沙,傍晓银泥压帽斜[2]?

四面凉云风剪水,一痕春色手拈花。

孤行自觉须眉淡,远望深知道路赊[3]。

频把玉鞭催马背[4],篝灯帘影酒人家[5]。

其二

片片冰梨压满箱[6],马头何处不花光。

穷檐乍脱黄绵袄[7],冷宦初来白玉堂[8]。

野店昏灯连土灶,骚人愁笛唱青羌[9]。

张纲此夕埋轮早[10],官吏何分上下床[11]。

其三

百里肩舆坐莫支[12],乱沙历落打窗时[13]。

湿来谁进先生履[14],望处难褰刺史帷[15]。

世味尽从流水得,宦情应有冷云知。

瓣香默祝缘何事[16],愿得明年麦两歧[17]。

——《小仓山房集》卷三

【注释】

[1]次日雪:当为赴赣途中之次日,恰逢大雪,作此三首诗。[2]傍晓:临近天亮时。银泥:一种用银粉调成的颜料,用以涂饰面部或衣物,这里指早起洗面,穿好衣服。[3]赊:距离远。[4]玉鞭:对马鞭的美称。[5]篝灯:置于笼中之灯。[6]冰梨:这里指冰花。[7]穷檐:茅舍,破屋。[8]冷宦:原指地位不重要、事务不繁忙的官职,这里主要指冷天中的当官人。白玉堂:对白雪笼罩的农舍的戏称。[9]骚人:诗人,作者自称。青羌:指东方。《吕氏春秋·求人》:“禹东至榑木之地,日出、九律、青羌之野。”[10]张纲:东汉人。埋轮:埋车轮于地。《后汉书·张纲传》记载,东汉顺帝时,大将军梁冀专权,朝政腐败。汉安元年,选派张纲等八人巡视全国,纠察吏治。余人皆受命之部,而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曰:“豺狼当路,安问狐狸!”遂上书弹劾梁冀,揭露其罪恶,京师为之震动。这里以张纲自喻。“埋轮”则指车轮为雪泥所埋。[11]上下床:用“元龙高卧”典故。《三国志·魏书·陈登传》记载,许汜去见陈元龙(陈登字元龙),“元龙无客主之意,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后即以此为怠慢客人之典实。[12]肩舆:轿子。[13]历落:这里是连续不断的意思。[14]履:《左传·僖公四年》:“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履,履践所及,原指国家的疆界,这里借指赣榆县境。[15]褰:揭起。刺史帷:《后汉书·贾琮传》载:“琮为冀州刺史。旧典,传车骖驾,垂赤帷裳,迎于州界。及琮之部,升车言曰:‘刺史当远视广听,纠察美恶,何有反垂帷裳以自掩塞乎?’乃命御者褰之。”后以“褰帷”为官吏接近百姓,实施廉政之典。这里“难褰刺史帷”是反用典故。一方面是写雪大,难以“褰帷”,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官吏不关心人民疾苦。[16]瓣香:犹言一瓣心香。谓心中虔诚祷祝,如燃香供佛。[17]麦两歧:即麦秀两歧。一株麦子长出两个穗子,为丰收之兆。《东观汉记》载,张堪为渔阳太守时,“桑无附枝,麦秀两歧”。

【作者简介】

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晚号仓山居士、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人。清文学家。乾隆进士,曾任沭阳、江宁等地知县。明于听讼,详审而敏决。辞官后侨居江宁,筑园林于小仓山,号随园。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

【作品导读】

袁枚由沭阳经海州而赴赣榆途中之“夜半”,天气由“酿雪”终降大雪。这三首七律均作于次日。第一首,描写途中催马独行雪中的情景。“银泥”,谓银饰的衣装,此喻衣装上落满了白雪,语出唐人李贺《月漉漉篇》。

第二首描写冒雪投宿野店的情景。“白玉堂”,对白雪映照的陋舍正房的戏称。“埋轮”即写车轮为雪所埋,又暗含纠察吏治、不避权贵之意。

第三首,抒发雪中投店后情味冷落的感受和愿望。

这三首诗,不仅写真景色,真性情,个性鲜明,才力浓厚,显露作者所持“性灵说”的特色,更表达了作者官微志大、关心民生的情怀。

【思考与探究】

1.这三首诗都写雪,但又不同,请具体说明。

2.第一首诗尾联营造了一种怎样的雪夜归人的意境?

3.第二首诗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4.第三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赣榆中秋[1]

杨绍元

醉赏秋光夜不眠,客星孤照旅窗前。

轩眉转向吴刚笑[2],明月家乡一样圆。

——《朐海诗存》卷二

【注释】

[1]中秋:指农历八月十五日,亦称“中秋节”。[2]轩眉:犹扬眉,形容得意。吴刚:传说中的月宫伐桂的仙人名。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咫》:“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何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作者简介】

杨绍元,字佩羲,一字半梅诸生。清海州人。博雅多能,少精骑射,习金版六弢,为有用之学。喜吟咏,有《半梅诗草》,《朐海诗存》录其诗作十首。

【作品导读】

这首诗以中秋为题,诗句明白如话。在中秋之夜,诗人醉酒后迟迟无法入眠,品赏这中秋之月色。诗人羁旅他乡,就像一颗客居他乡的星星一样孤独、无奈。但是诗人没有耽溺于孤独,而是扬眉对着中秋之月笑了,也许异乡的明月和家乡的一样圆吧!这首诗塑造了一位思乡的游子形象。

【思考与探究】

1.“醉”和“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明月家乡一样圆”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艾不城[1]

张百川

艾不挹土矢负戈[2],田横败北已消磨[3]。

五更笳角荒垣冷[4],一片旌旗短堞多[5]。

直使灭亡齐国地,顿教恢复汉山河。

追奔已到云台境[6],筑垒高岩策马过。

——《云台导游诗钞》

【注释】

[1]艾不城:在今赣榆罗阳境内。据《太平寰宇记》记载,相传田横避难,汉艾不追横而筑。后晋移赣榆县于此。北齐省。艾不,汉将。田横(?—前202),秦末狄县人。本齐国贵族。秦末,从兄儋起兵,重建齐国。楚汉战争中自立为齐王,不久为汉军所破,投奔彭越。汉朝建立,率徒党五百余人逃亡海岛;汉高祖命他到洛阳,被迫前往,因不愿称臣于汉,于途中自杀。留居海岛者闻田横死讯,也全部自杀。见《汉书·田横传》。[2]挹土:挖土,垒土。矢:誓。负戈:持戈,拿着武器。[3]消磨:磨灭。宋刘子翚《出郊》诗:“平生豪横气,未老半消磨。”[4]笳角:古代军中乐器笳与角的并称。荒垣:荒凉的城池。垣,墙。[5]堞:城墙上凹凸形矮墙。[6]云台:据嘉庆《海州直隶州志》,田横等人逃至云台山之小鬲山,筑垒避居。《史记正义》《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都载有田横避居郁州或小鬲山之事。

【作者简介】

张百川(1868—1940),原名克玠,字学瀚,贡生。清末江苏海州人。曾利用家乡旧兴国禅寺,自筹经费,兴办蔚云学堂;热心公益事业,为一方名士。著有《云台导游诗钞》《红叶山房诗稿》及《云台续志》。

【作品导读】

诗人游艾不城,感慨系之,写下了这首诗。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遗迹为题材,怀古思人、咏怀古迹来慨叹艾不城的兴衰,寄托了无限哀思。“直使灭亡齐国地,顿教恢复汉山河”一句托古讽今,对清王朝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不满又无奈。

【思考与探究】

1.这首诗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情?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同类推荐
  • 李叔同的凡世禅心

    李叔同的凡世禅心

    李叔同是一位艺术修养全面的艺术家、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颇有造诣的才子。在俗39年,在佛24年,谜一样的李叔同留给世人的是无尽的感慨和话题。本书内容包括:吟到夕阳山外山,古今谁免余情绕;度量如海涵春肓,气概如乔岳泰山;宁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等。
  • 牛村驻马办

    牛村驻马办

    《牛村驻马办》是“最受农民喜爱的故事家丛书”之一。是国内第一套专为农民朋友打造的故事丛书,包括《小站来了个乞丐》《一个团长两个兵》《我以前跟你一样》《牛村驻马办》《会说鸟语的人》《就差一层窗户纸》《看一眼一百万》《谁偷看了保姆的日记》《找个笨蛋帮忙》《桥上有个祸》《真的假的谁玩谁》《同猴子交换人质》等12种。丛书集合了国内顶尖故事创作高手的精彩作品,多为当代农民朋友喜闻乐见的题材(如传奇故事、市井逸闻、乡土风情、致富理财、婚恋嫁娶等)为主,内容积极健康,语言通俗生动、机智风趣,有较强的可读性、趣味性和阅读亲和感,特别适合农民朋友阅读和讲述传播。
  • 文心世相:何满子怀旧琐忆

    文心世相:何满子怀旧琐忆

    本书收录著名杂文家何满子的优秀杂文随笔,内容丰富,如对历史人物的剖析、对文化现象的感触、对老友的回忆等。语言犀利风趣,多发自对世态、人生、文化的感触。面对历史上的人和事、当下的文化现象,作者深入剖析,慨叹时弊,启人才智。
  • 月光光

    月光光

    门对青山,月亮总是从对面的山顶上升起来。山如墨画,天清月朗。虽说山形的轮廓依旧,却辨不清山上的树。人家的房屋也是这样,只有一个大致的轮廓,且屋后多有修竹绿树,阴影还要重一些。月光下的小村一片平和宁静,但村人并未早早地沉入睡梦中去。
  • 有根的文学

    有根的文学

    本书主要寻找并系统认识了民族传统文化,包括儒家、道家、佛家文化及民间文化。这些寻根文学作品表现了民族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精神、心理的塑形和影响,也写出了作家们对文化转换过程中的焦虑状态。
热门推荐
  • 断仙破古

    断仙破古

    天穹之顶,异变陡生,万千生灵,泯灭于尘。万古以前的天穹之上为何发生巨变?致使上古时期的辉煌变成尘埃,当代生灵被压制!一个少年出生于平凡,用自己的双手揭开天地的大幕!
  • 剑悲秋

    剑悲秋

    剑生于心,斩于尘,悲于秋。他曾是北齐声名赫赫的靖王之子,只因一纸判书,落得满门抄斩的结局。幼时的颠沛流离让他心中只有仇恨,拜入剑宗十四年,让他得到了久违的亲情,却因为拔出了传说中的禁忌之剑,而受到了众人猜忌,一次巧合,让他被打入邪魔歪道之列,被逐出剑宗。背负“杀神”之名,他坚信心中的道,只为守护心中所爱,即使与天下为敌。
  • 有你虽败犹荣

    有你虽败犹荣

    我是SiO2,你是HF,他们再强,与我无关,我只要你。
  • 快穿精灵梦

    快穿精灵梦

    哈利波特世界子世代→“我叫弗兰多.培斯顿,我妈妈是个美国巫师,但是她嫁给了一个英国麻瓜。”弗兰多停顿了下,其实他不喜欢关于父亲的所有话题,然后有些僵硬的迅速转移掉了。弗兰多说:“我还认识一个巫师,他已经成年了,是在英国最好的魔法学校,霍格沃茨毕业的,他现在在霍格沃茨做助教,每个月初都会和霍格沃茨的护林员海格一起出来采购东西。”
  • 愿青春重来

    愿青春重来

    面对即将要出国留学深造的吴加豪,赵安脸上只有冷静并且没有要挽留的神情,最后,她只对他说了一句话,“我只能等你到我26岁。”吴加豪原本动摇的心,因这句话,更坚定了他出国的想法。几年后,他回国了。可他……
  • 美食帝国:老婆,求包饭

    美食帝国:老婆,求包饭

    他的胃她来喂,她的单他来买。“老婆,我饿了,想吃饭。”她莞尔,点点头,却被他打横抱走。她嚎叫,“你吃饭就吃饭,啃我算什么鬼?”他雅痞一笑,暧昧道,“饭前需要甜点。”陆浅尘不是一个没有原则的男人,只是他的所有原则,都抵不过那个名叫夏墨薇的女人。因为——她抓住了他的胃。*本文宠到流口水,吃货慎入坑!*
  • 校园之女凰归来

    校园之女凰归来

    冷溟烟本来是现代的了名“普通”的少女,但因某些原因来到了一个架空的玄幻世界,呆了一万两千万后撕裂虚空回到了原来的世界。消失六年回归,谁也不知道她有多强,可后来他们才发现她的底线是那个让人畏惧的男子,也只有他才能压下她心中的恶魔。“阿夜……”等我。
  • 草莽之辈

    草莽之辈

    成哀平婴,莽位居摄;假变为真,新朝建国。两汉之际,风云跌宕,一个新时代的灵魂投入其中,又能掀起何等的浪花。(简介是凑字数的,具体内容看原文)
  • 这真的不是系统

    这真的不是系统

    灵气复苏,万物觉醒,世界大范围出现复苏事件,各种机构和势力顺势而起,大小遗迹降临,更是成为了各方冲突的引线。获得机缘的李垣烁作为灵管司第三期学员,被分配到村点,成为了一名普通的经办。令人畏惧的意识体和觉醒兽是他的垫脚石,遗迹危机是他的助力,邪恶组织是他晋升的筹码,当黑暗降临,人们才发现,只有他才能开天辟地。
  • 界仙之路

    界仙之路

    一个出生小家族的少年机缘巧合之下得到了一枚世界种子,得到了一个小小的空间,看其如何一步步提升世界等级,走上一条与众不同的修行之路,演绎不一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