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6359800000079

第79章 长女三十

文/书虫

谁也不清楚命运会给我们开一个多大的玩笑,好笑的,不好笑的。每个人都爱笑,每个人也喜欢笑,每个人都喜欢自己的笑,也喜欢别人的笑。五六岁以下的小孩子的笑容更有感染力,穿透力,信服度,辩识度。

对于农民来说,秋收的季节不仅是劳碌的时节,更是一个充满笑容的时刻。劳动人民付出有了收获,那些累累果实不免让人喜上眉梢,对未来的美好日子无限憧憬。

走过那条小路,注意是乡间小路,在我没有离开那里之前,这些乡间小路数量之多,多到容易忽略,视而不见,可是后来我就很少见到这样熟悉的场景可爱的路线。

走出这条小路,迎面而来的就是油漆公路。油漆公路两旁没有县城的感觉,农村就是农村,农村的路和农村的树都有一种农村特有的标志,说不出来却能看出来感受出来。尤其从小在农村长大,而长年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一眼就能辨出。谁也说不清这到底是为什么,难道路和树都和人一样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现在自行车走的路比刚才的那条小路要宽阔些,毕竟这是官道,不过也没太宽,只能两辆马车同时并行。

这让我想起很小很小的时候,父亲赶着骡子套的排车和牛车去地里干活。父亲喜欢骡子,由此我推断出父亲也喜欢马。只不过我从未针对这件事向父亲求证,爱屋及乌,同理推出,父亲肯定爱马。

十岁以前的事,我都不太记得,不知道是被我故意抹去还是我真的没有记住,似隐似现,若有若无,像做梦一样在真实虚幻之间切换。有时候我感觉那一定是假的,有时候我感觉那肯定真实发生过,真实存在过。要么就是它们没有留下太多的痕迹和线索,要么就是我臆想出来的,要么就是它们留下的记忆都被岁月冲淡,没有踪影。

幸好,我们见过它们。幸好,它们见过我们。不管是不是梦境,我们都有一面之缘,最重要的是它们都给我留下惊鸿一瞥。

当时爷爷和我们一起住在老院子里,老院子坐北朝南,一排三间瓦屋,中间堂屋,西屋厨房,父亲说老院子里的东屋当初是给父亲结婚用的婚房。中间是个三十多平的小院子,院子的入门在西南角,那时的农村房屋建筑几乎都是坐北朝南,每个屋子都有门槛,进院门口处也有门槛。院子东南角是牛圈也是骡子圈,牛和骡子都有自己的领域,顶上搭了两层相互交错的破旧石棉瓦。石棉瓦是淘汰后的,破旧的能看到石棉瓦里的材质,那些材质丝丝缕缕,像是一条条线被固定在里面。有的石棉瓦还有小孔小洞,都是我们人们用完不能再用才给它们用。

在我幼小的心里,总感觉父亲爷爷像一颗大树那么高,像天那么高,我们家的人都是高个子,可能家族里携带高个子基因。母亲却从未给我留下像树那么高,像天那么高的印象。那时,我从未想过有天我会像爷爷父亲那样高,更未想过有天我能超过他们。

在我幼小的眼里,唯独骡子给我留下高大的印象。骡子的眼睛很大,不过它的眼睛比牛的眼睛更立体。它很英俊,四个蹄子矫健有力,我并不害怕它。那时,我还给它的石槽里倒铡好的玉米秆。我会一直看它,盯着它的眼睛看,直到它不由自主的往后退。我不知道它到底怕不怕我,或者说它被驯服的天性怕不怕一个幼小的孩子,但是我特别想知道我在它心目中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它是不是会把我想成和我的父亲爷爷一样。我也不知道我和我的父亲爷爷哪里一样,哪里不一样。我被这个困惑住了,于是就忘了骡子的存在,盯着骡子吃玉米秸秆发呆。

骡子吃着吃着就会满嘴白沫,它的唾沫很长很长,我一看见它垂涎三尺的吃相就觉得特别新鲜,不由伸出手摸它,它一点也不乖,尽管在我喂它吃的份上,它也不退步。我觉得骡子还是怕我,怕我伤害它。我就放弃了,没有任何再次尝试。那时,我还不知道世上还有马,总觉得骡子就是马。人家都说马可以骑,却从未见过骑骡子。为此,我还专门问父亲为什么咱家的骡子不能骑,电视里的骡子都能骑,父亲告诉我家里的骡子没有驯,没有驯就不能骑。

我说那赶紧驯吧,驯完我就可以骑着骡子去上学,那多高大,多威风。父亲听完哈哈大笑,说我傻。我不懂父亲为什么说我傻,我觉得父亲才傻,有骡子不骑,非要骑自行车。

骡子很怕惊,牛也怕惊,但我感觉骡子比牛更怕惊。有次父亲赶着骡子套的排车从地里回家时,我正好坐在后面的排车里。车前和车尾空处都被竹篱笆挡住了。这两个竹篱笆和种花的竹篱笆还不大一样,一是我记不起它真正的名字到底叫什么,二是就算在农村现在也看不见这样的竹篱笆了,毕竟现代化以后,那些速度缓慢的交通工具都被无情的淘汰了,哪怕是在落后的偏僻的农村。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更快更便捷的交通工具。且让我把它称为竹篱笆吧,我想凡是我这个年纪或是比我年纪更长的人们,只要在农村生活过肯定知道我说的具体是什么形状,什么样子,什么功能,怎么使用。其实,这个竹篱笆是用来挡住排车的前后缺口处,排车两侧自带挡板,防止车里的东西掉下来。

骡子最害怕农村里的三把子“嘣嘣”声,如果在它的安全距离内,它就安安稳稳拉着排车往前走,比牛走的快多了。如果三把子超出它的安全距离以外,或者即将超出,就会立刻引起它的警觉,它会立马停下,竖起两个高高的耳朵,支棱着两个耳朵细听。如果三把子离它越来越近,它就立刻不安,四蹄不停的挠地,尾巴不停的扫来扫去。千万别小看它的尾巴,它的尾巴如果扫在脸上胳膊上还是挺疼的,像是往脸上打了一巴掌,你能感受到它的力度和强度。

这个时候就要看车夫驾驭马车的能力,如果骡子听车夫的话,可能就会顺利度过“危机”。如果骡子不听车夫的话,骡子就会瞬间奔跑起来,如果车夫拿着皮鞭鞭打,就会加剧它惊慌失措,后果可能就会不堪设想。可能它会和迎面而来的三把子撞上,像是玉石俱焚同归于尽。如果你前面有坑,它也会毫不犹豫的跳进去。这个时候,就是考验车夫和骡子的时候。如果车夫和骡子互相信任,车夫紧紧扯着骡子的脖子上的缰绳,骡子站在原地,耳朵高高竖着,昂起高高的头颅,身体不停扭动,像是给一个小孩子打针时的反应,这个时候三把子会加快速度过去,或者三把子的司机会主动让出路让骡子和车先过去,三把子走远后车,马,人才会平安无事。

父亲说骡子最怕惊,一惊,人都控制不住它,它会到处乱跑,不顾一切的往前冲。所以,当父亲早早看见或听见三把子过来时,就会尽量让骡子和三把子在安全距离以内。父亲说如果骡子受惊了,能把人活活踢死,它的蹄子特别有劲儿。

我也不知道父亲是怎么知道这个的,但是我遇到过一次骡子和三把子迎面而来时,骡子就会仰天长啸,四蹄不安,整个状态都是不安,要是真把它惹恼,套在它身上的车都能被弄翻。

骡子套马车的年代已经过去了,牛车也成了历史。我还听母亲提起过家里养过驴,卖过驴,我想现在留下的这些路也许都有它们的足迹和功劳,都有它们和人们共同辛苦创造路和美好生活的艰辛路程,才有我们这些子孙后代现有的一切。

人们不仅继承祖祖辈辈先人努力的劳动成果智慧结晶,也继承了那些没有一个名字却一辈子都在为人们开垦田地建设家园,为人们建设美好生活付出一切的牛驴骡子的牲畜们的劳动付出,它们也值得我们纪念,感激,甚至赞扬。

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献出一份无法磨灭的贡献。只是我们人们自视高级动物,把这些动物们付出的一切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创造的一部分劳动成果都归功于人们自己的功劳。

这是我第一次这样冒出这样的念头,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突然这样感伤愤慨。也许是林凯给我一些启发,也许是我本就多愁善感。人啊,人啊,有时候真的不如畜牲。

历史的石碑上,确没有它们的名字。

不曾想到,这些路悄悄地留给我们太多历史和过去,无声提示一些再也记不起被岁月长河淹没或没有任何记录的可歌可泣的生命和故事。

路的前方偶尔能看到远处模糊的身影,看起来好像和我一样是学生,纷纷赶往前方。农民伯伯弯着腰忙着刨花生,玉米地里只有沙沙的声音,看不见里面忙碌的人影。这条路孤零零的伸向远方,看不到尽头。虽然我知道路的尽头是什么,有什么,但是我却觉得很遥远,遥远的感觉骑一个下午的自行车也无法抵达。

我不由心生气馁,所有的斗志昂扬,激情澎湃,热血沸腾全消失不见。我记起历史课本近现代史有一个“五四”青年节,想起一个个热血沸腾,不顾个人生命安危,为国家洒热血抛头颅的那些热血儿女,我忽然羡慕起她们。她们虽然生在战争纷飞年代,却可以实现自己人生抱负,哪怕付出自己生命。

我崇拜这样的人,也想成为这样有激情的人。我觉得那样的青春才是真的青春,才是年老时说自己年轻时做过的事最骄傲的资本。我希望对我的子孙们骄傲地说我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引以自豪的事情。

不知不觉骑到了临村的村口口处,再往左拐就要去县城的学校了,不由右手紧握手闸单脚踩住地面,单脚放到脚蹬上,回身一看,那条最初走过的小路早已不见踪影,预示着关于林凯的所有记忆都被画上句号。从那以后,我感觉自己忘了林凯,忘了曾经发生的不起眼的事。

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刻意这样做的,还是林凯让我这样做的,但我觉得我肩负重担,脚下的路任重而道远。没人帮我,没人可以帮我,只有我自己帮自己,我需要这样做,必须这样做。我想长大以后,我可能早就把林凯忘的干干净净,就像他从未在我的学习生涯出现过,就像他像蝴蝶一样翩翩飞走了。

原来梁祝化为蝴蝶是这样凄凉且悲伤,像神话,却不是神话。我倒是希望它们最后做了神仙,像神仙伴侣那样不知人间疾苦,不食人间烟火,从此不生不死,不毁不灭。

这条小路和刚才那条宽宽的人来人往一派热闹景象的油漆公路刚好相反,非常安静,像是睡着了。小路一侧的小溪依旧干涸脏乱,另一侧的庄稼地也没有劳动秋收的农民。我想可能人们正在他们其他地里劳作,只是把这块地暂时放到最后收割。

路旁盛开的白色棉花蒙上一层尘土,棉花开的非常好,却没人摘,这不免让我怀疑是不是野生棉花,没人管它,自生自灭。可看上去又不像野生棉花,这块地面积虽然特别小,比我家的老院子面积还小,但是排列特别规律,一行行一列列,像是军训时的方阵,这块棉花地从远处看还真像正方形,乍一看就是人播种的。我不由为之惋惜,真是可惜这么好的棉花,长势那么好,开势也那么好,就是没人摘。也不知道是不是那户人家太忙,还是那户人家忘了这块棉花地,还是那户人家太懒了以至于懒的摘,还是那户人家一夜之间中彩票暴富看不上这点小钱了。

我忽然觉得这条小路仿佛就像这里生长的每样庄稼一样无人问津,这些庄稼却出人意料的极其自律,该开花开花,该结果结果,剩下的就交给老天爷。我觉得这些庄稼却像小草一样,默默生长,默默做自己该做的事,不问结果,只是默默做自己。这些植物好像懂人生哲理,懂的比人们还要透彻。

顺其自然,好像是大自然交给这些植物繁衍生息的秘密,哪怕无人赞赏,只是做好自己,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最好本分。

我不知道这些植物会不会像人一样有被外界所迷惑的时候,也有自己困惑的时候,甚至有自己觉得大自然太残忍竞争力太强的时候就心灰意冷不想活了,有没有求一速死的时候。我想也许有吧,毕竟有的植物也有长到一半就死了,也有腹死胎中,也有夭折的,也有见到这个世界满心失望就消极懈怠的,肯定有,大自然那么残酷,留下来的都是积极向上的,生命不息的,具有拼搏斗争精神的。死亡总有死亡的原因,而生只有一个,只要有一线活着的希望,就会活下去。

那时的路,我们都叫马路,后来才叫大道为油漆公路,但是我们还是会叫小路为马路。我觉得这个名字被流传下来还挺好的,至少证明这条路有了人情味。没有人情味的东西,让人总觉得温暖不起来。

再往前走就到了另一个村子,马路也跟着宽阔起来,不要高兴太早,马路依旧是马路,可不是宽阔油亮的油漆公路。这条马路应该是这个村子通向四面八方的主道,所以相对衍生出的小道,看上去人流量大且多,估计是一个村子的交通要塞。相对的,现代化交通工具也多起来,比如笨重的拖拉机(东方红牌拖拉机特别受欢迎,堪称农村里的豪车劳斯莱斯,万能小能手),手扶拖拉机,最为拉风的三把子(有个特别受欢迎的牌子,好像叫长征还是清风,记不太清了)。秋收最常见的场景就是这些车拉了满满一车玉米秸秆,消失在眼前。更为神奇的是,这些车装的玉米秸秆能摞好高好高,耸入云霄,毫不夸张,尤其农忙掰玉米时,你路过农村时见到这样的场景频率最高。就算这样,有时候最高处还会坐着一个农村媳妇,让人看着不由担心从上面摔下来要么摔成脑震荡要么摔成一摊肉泥。而开车的就是他的丈夫,丈夫却不阻止自己的媳妇。甚至冬天的时候,你还能经常见到这样的场景,来来往往,一会儿一趟,就像公交车一小时一趟。不仅拉玉米秸秆是这样,拉红薯秧子,花生秧子,麦子时都是这样。

有次拉红薯秧子时,我坐在上面压着蓬松的红薯秧子就从上面掉下去过,我爸走了老远才发现我掉在地上,还是当时路旁热心的人告诉他的,要不然他到目的地也不会发现。就因为这个原因,我爸拉什么东西都不让在上面坐人,觉得太危险。我妈也曾经从上面摔下来过,还好没出什么事情。我姑姑就因为这个,还从三把子上摔成骨折,养了一年才没落下后遗症。三把子比拖拉机速度快,所以更容易出事。拖拉机比三把子安全系数高,因为拖拉机的速度再快也快不过三把子。

你肯定会问,为什么这么危险还这样做,那是你不知道这是收割庄稼时的普遍现象。人们为了赶时间,尽快完成收割,尽快种上新的粮食,就只能想着法儿的节省时间,把节省下来的时间做别的,这样就能多挣钱。其实,有时候我还担心上面那么高的东西突然倒下压在开车的人身上,那后果更不堪设想。

那些秸秆由于过高在车上前后左右摇晃,给人一种摇摇欲坠的感觉,像是喝醉了,像是飞机从天上突然失控跌落地上,看得人惊心动魄,见的次数多了,也就不以为然。拖拉机开的很慢,有些调皮捣蛋的毛孩子就会拽住后面的绳子不下来,谁拽上去就代表谁厉害,感觉像是扒火车。扒上去的那个男孩就会笑话没有扒上去的那些男孩,这也给那些喜欢冒险的男孩带来了成就感和体验感。

没办法,在农村想要出人头地,就要比别人能吃苦,就要比别人能受罪,才能有机会走出去,离开这个穷乡僻壤。

这点让我觉得农村人超不怕死。好像农村里的每样生命都极其不要命,不怕死,只要能抓住最后一根稻草就算豁出命也撒手不放,仿佛农村的命最贱,在这个世上生活在农村的命最不值钱。

但是我觉得农村有一点就是特别自由,这种自由和城市的自由还不一样,我也说不出哪儿不一样,但绝对不一样。譬如男孩子扒拉着满满秸秆的拖拉机,有的勇敢的还会扒三把子。我说的这种自由指的是精神上的自由,这种自由有一份野性美,生命力顽强,极其坚韧,也许这就是伟大领袖***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而城市包围农村却无法成功。

农村也有好多好玩的,这种好玩绝对不是城市里说的那种好玩,这种好玩全都是原生态,而城市里好玩几乎都是高科技,这点也好也不好,如果两者互补就更好了。农村的孩子需要认识高科技,城市里的孩子需要意识到精神的自由,否则容易被束缚捆绑,形成固定思维。

尽管掰玉米累,但也能找到乐趣。比如用玉米秸秆可以造眼镜框,也可以造风车。而且风车也是那种风一吹就能转起来的,小孩子就拿着造的风车在大自然的风里跑啊笑啊,无穷乐趣。别看红薯秧子不起眼,那可是女孩儿最喜欢的叶子。红薯秧子的茎杆可以掰成项链,左一截又一截,戴在脖子里凉凉的,散发一种清清淡淡的植物气息,沁人心脾。红薯秧子还能掰成戒指。我给你戴一个,你给我戴一个。当然这个时候还有花生,不过不是花生秧子,而是花生,把花生壳轻轻一按,不要太用力,太用力就容易一分为二,最好按开一个小细缝,这个时候夹到耳根处,花生成了耳坠,还别说真的挺好看。尤其像《西游记》里弥勒佛的耳垂子,看着都特别喜庆,让人忍不住捧腹大笑。当然这些对胆小的女孩子来说足够了,但是对胆大的男孩女孩,那还差了点,最后一项重要的项目就是吃,可以就地烤红薯,烤玉米,花生没办法烤,还有烤蚂蚱。那时,我和妹妹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逮蚂蚱,逮蚂蚱的乐趣那是什么奖赏都比不了的。尤其是逮到飞的最快飞的最高的一只大蚂蚱,我们都叫蚂蚱王,逮到以后,就会像自己打的猎物一样四处炫耀,拿给这个看看,拿给那个瞧瞧,大人们夸自己了不起还不算,自己还会忍不住自己钦佩自己,觉得自己特别牛。

谁逮到蚂蚱王谁就是胜利者,谁就可以得到犒赏。这个犒赏可不是买什么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而是可以就地烤着吃。逮到的蚂蚱穿成一串,用一根细细的狗尾巴草从颈部穿过去。我最不喜欢就是穿蚂蚱。就那样蚂蚱还不会死,不管你怎么从它颈部穿,也不管你是不是很顺利穿过去,总之,你要是把它放了,它照样展开渺小的翅膀扑棱一声飞走了,照样飞的高飞的远,想要再抓回来就要费些功夫和力气。

我真奇怪蚂蚱怎么有那么顽强的生命力。说实话,我真的特别佩服它们。不过我总觉得把草茎从蚂蚱颈部穿过去时过于残忍,它们究竟要忍受多大的痛苦才能不哭不叫。所以,我不喜欢穿蚂蚱,总是把这事让给妹妹。只要没有亲眼看见,我就觉得好受点。

虽然蚂蚱是害虫,但我从未觉得蚂蚱是害虫,相反我觉得它特别可爱。可能在我眼里,万物都是可爱的,只要有生命。我从来不吃烤蚂蚱,不是自己不忍心是自己的确下不去嘴。为此,我爸和我妹还亲自给我示范,反正它已经死了,也没知觉了,往嘴里一放,牙齿一嚼就咽下去了,什么事儿也没有。不管爸爸和妹妹怎么说,我都不吃一口。我爸和我妹还说我没有口福,这种野味多好吃。虽然我没有吃,但是看着父亲和妹妹吃的很香,就会觉得特不可思议。现在看来那样的吃法好像现在吃的烤羊肉串,放点孜然粉,刷一遍油,味道特别香。只是现在我很少去地里,老家也很少有种红薯的,不知道蚂蚱是否还像以前那样活蹦乱跳。现在有了农药以后,所谓的害虫少了一大半,小草也不怎么长了,不好好开花,更不好好结果。至于会产生什么的不良后果,大家闭着眼睛都能想到。

地里的邻居们也不怎么种红薯,后来我家也不怎么种了。一是耗时,需要不停的翻秧子才能让所有的叶子进行光合作用,二是种红薯的不多了,红薯刚长成就会有人偷红薯。渐渐地红薯没人种,花生没人种。父亲说现在的人不种这些,主要是现在的农药太刺鼻,风是花的媒介,空气里都是刺鼻农药,它们都不好好长了。说来说去,处在下风的植物都受到了空气污染的影响。

众所周知,农民处在社会底层,收入普遍低。就算靠一亩三分地养活一家老小,却没多余的钱搞教育,也就没办法教育下一代,没钱更不敢生病,有病也不敢去医院看病。随着外出打工的火热,人们发现外出打工一年比在家里种一年地要挣钱多的多。为了孩子教育,农民当然选择去高工资的外地就业。人们为了省心省事纷纷外出打工,庄稼想自己种就自己种,不想自己种就交给自己亲戚打理或者外包给承包户,就算自己种地也是只种玉米。玉米不像其他农作物耗心耗时,打一遍灭草剂,除了浇水施肥中间也没什么可忙的。

农村还有一点就是特别容易知足,别人对自己好一点点就容易感动,就容易感激一辈子,就像那句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相对城市来说,农村的人淳朴,内心简单,充满人情味。

这样一说,我忽然觉得农村有很多被人忽略的东西,有人情味的一面,也有落后的一面。认真想想,凡事都有两面性,不管是什么,人们不能只看到不好的一面,也不能只看到好的一面,既要想办法解决问题,又要学会享受其中乐趣。无论如何,人都要好好活着,有意思地活着,不能为了钱而活着,也不能不为了钱活着,既要学会赚钱,也要学会享受生活。

生活,总得有点意义,不是么。如果只一味挣钱,我们就成了挣钱机器,又成了金钱奴隶,越活越倒数,越活越活到过去了。物质文明需要建设,精神文明更不能随手一丢,失去任何一样,都会让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同类推荐
  • 爱贪

    爱贪

    她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缺少爱情的人,情欲看不破的时候,利益成为关键;但也许走到这一步,偏偏就是爱情,情欲看破的时候,爱情与恨复杂的自己都说不清楚。
  • 拭爱如涂

    拭爱如涂

    三年前的那一次,难道真的就过不去了吗?唐夜辰林倾城
  • 让恨蒙住了双眼

    让恨蒙住了双眼

    《让恨蒙住了双眼》通过描述主人翁悲惨的遭遇,与其向往美好生活、期待美丽爱情形成强烈的反差。他本来可以有个美好的将来,却因为家庭教育的偏差,选错人生的第一个十字路口,他可以理解父母的爱,但却无法原谅他们错误的表达方式;面对社会的诱惑,他选择了一次次的妥协,当自己一步步走向深渊无法自拔的时候,表面无所畏惧,内心却想着弥补和救赎;面对灯红酒绿、追求物质和刺激的年代,唯一坚信的爱情,却被自己的内心欺骗,错把初恋的冲动当成了爱情,当自己真正找到爱情的时候,不仅错过了爱自己的人,更是让自己爱错了人。正是这种爱与恨的交加、邪与正的较量,才让主人翁走到最后反省到:让恨蒙蔽了双眼,一切的选择就会偏离轨道,原本的幸福会被心里的恶魔打败,等待自己的只有无尽的痛苦与黑暗,失去阳光的生命将毫无意义,最后的选择还是保留仅有的一点尊严。身边的朋友读了这本书以后,不止一次的同情主人翁的悲惨遭遇,甚至因为其最终的结局和我发脾气。我不但没有生气,反而感到很欣慰,因为正是这种强烈的反差,才更让人体会到:面对诱惑更应该守住法律的底线、面对爱情更应该守住忠贞、面对选择更应该积极乐观、面对美好的生活更加珍惜当下。
  • 我的情殇史

    我的情殇史

    看到题目你们一定会感觉我是个朝三暮四情不专一的花花公子,是个始乱终弃的负心汉,是个喜新厌旧的薄情郎。恰恰相反,我的恋情还没进入正题,便草草落幕,让人痛心疾首唏嘘不已。试想,我三十二岁的年龄还不知道初吻是什么感觉,你们能断章取义判定我是那种招花惹草的人么?千万不要望文生义哦!
  • 当时明月在2020

    当时明月在2020

    以故宫为背景,以运河展览为引线,讲述体制内有担当、有才华的年轻人的事业、情感故事
热门推荐
  • 唯魔

    唯魔

    仙,如何?魔,又如何?你们这群高高在上的仙,到底懂不懂什么是爱?爱一个人有错吗?告诉我,爱一个人有错吗?你们一个个都觉得仙族的血统高贵,我的存在是你们的耻辱。那我便逆仙唯魔,斩了你们这群无情无爱的仙!
  • 不朽术士

    不朽术士

    术士,是一群研究肉体和灵魂的人!一群追求不朽之人。术士的起源已不可考就,但从人类刚出现那会,术士就伴随着人类而出现,比道家,佛家更加久远。
  • 十七岁那一年

    十七岁那一年

    青春校园生活的五彩缤纷,是上课一起打瞌睡,一起逃课,是操场上牵手漫步的倩影,是为了那朦胧的悸动而奋不顾身地为对方付出,在哭过,笑过,痛苦过,迷茫后,才真正地成长。“沫沫,十七岁那一年,我曾遇到你,若还能相遇,一定不会再次错过你。”
  • 封先生,求婚成功了吗?

    封先生,求婚成功了吗?

    “亲爹,你能不能不怂?”某个夜黑风高的夜晚,小奶包怒了,“我想要妹妹?没有妹妹,你让我的妹控基因怎么发挥价值?”下半夜,小奶包敲门,“亲爹,出来讲故事撒?”屋里正忙着地某亲爹回,“睡不着去书房背诵《封氏要略》,明天抽查。”小奶包泪流满面的捧着比新华字典还厚《封氏要略》,“封泽辰,你有媳妇忘了儿,不带这么欺负小孩的。”--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穿越小白的极致人生

    穿越小白的极致人生

    【重生,穿越,甜宠1v1】简介1听说现在不带个金手指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女主?秦艽:我就是最大的金手指!满级大佬秦艽一不小心把自己作没了,没就没了吧,反正她也浪够了!只是,这个拼死拼活为她聚魂的男人怎么回事?素怀一身月白长衫,眼波流转,媚眼如勾:“撩完就想跑,我答应了么?”前世秦艽为天下百姓舍身忘死,终于把自己作没了。不想随身素怀古镜竟然对她动了情。拼尽神魂之力救她重生归来,始作俑者却不见了踪影,反而身边亦步亦趋的跟了个妖界大佬。秦艽:“听说你肯为我做任何事?”妖界大佬:“传言不虚。”秦艽:“那你告诉我素怀在哪?”妖界大佬:“……不行,那是我情敌!”
  • 传奇汇考标目

    传奇汇考标目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解放抚顺

    解放抚顺

    抚顺——这座古老的煤都,是锒嵌在祖国东北大地上的一颗璀璨的黑珍珠。在日伪统治时期,它饱受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残酷蹂躏,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 九千九

    九千九

    世间有一万种巧合让我心动你占九千九余下一百皆弱水我偏不取
  • 全能小快递

    全能小快递

    我只是个小快递,可是,总裁美眉,你对我做了什么?警察姐姐,别追我了行不行?美女,我已经有女朋友,你也有老公,这样不太好吧?小丫头,你也打哥注意,是不是小了点?身怀绝技小快递,只想安静做个快递,却不巧收到最美的妞,吊打一切不服,成就全能小快递。
  • 刀剑神域之桐子的游戏之旅

    刀剑神域之桐子的游戏之旅

    本书是因为喜欢桐子才创作的一部作品,加上作者是第一次写作文笔不好在加上作者正在上学中更新没发保持,勿怪。ps:就算你们怪我也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