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777400000006

第6章 丰富多彩的岁时文化

(一)岁时文化中的酒

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酒文化,这种酒文化尤其体现在各种节日当中。酒的发明最初是为了祭祀用,后来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品。中国人相聚,必要饮酒一杯。有些节日中所饮的酒还有特别的讲究。

端午节要饮雄黄酒。传说白娘子就是在饮了雄黄酒之后变成蛇形的,所以端午饮雄黄酒可以辟邪祛秽,让鬼怪妖魔现出原形。有的人家还将雄黄酒撒于屋角,用以驱虫。有的地区还会饮用“菖蒲酒”,唐代殷尧在诗中写道:“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菖蒲酒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成为传统的时令饮料,历代帝王也将它列为时令御膳的必需品。

中秋节要饮桂花酒。据清代潘荣陛注的《帝京岁时纪胜》记载,“八月中秋,时品桂花东酒”。我国用桂花酿酒有着悠久的历史,二千三百年前的战国时期,即有“桂酒”,《九歌·东皇太一》中有“奠桂酒兮椒浆”的记载。唐代酿桂酒较为流行。桂酒有开胃、怡神的功效,至今人们还有中秋节饮桂酒的习俗。

重阳节登高、赏菊、饮酒,这酒便是菊花酒。《续齐谐记》说:“汉桓帝随费长房游学。谓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危,急令家人做绢囊,盛茱萸,悬臂登高山,饮菊花酒,或可乃消。’景率家人登,夕还,鸡犬皆死。房曰:‘此可以代人。’”在这个故事里,菊花酒有保命的神奇功效。《本草纲目》说常饮菊花酒可“治头风、明身目、去萎、消白病”等。因而古人有食菊花的根、茎、叶、花的习俗,还酿制饮用菊花酒。历史上酿制菊花酒的方法不尽相同。晋代是“采菊花茎叶,杂秫米酿酒,至次年九月始熟,用之”,明代是用“甘菊花煎汁,用曲、米酿酒”,有的还加地黄、当归、枸杞等。清代则是用白酒浸渍药材,而后采用蒸馏提取的方法酿制,因此称为“菊花白酒”。重阳节人们还饮茱萸酒、黄花酒、薏苡酒、桑落酒等。

酒是中国人餐桌上的必备之物,节日更不可或缺。梁代徐君倩有《共内人夜坐守岁》诗写道:“欢多情未及,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客中守岁》一诗中写道:“守岁樽无酒,思乡泪满襟。”除夕夜饮用的有“屠苏酒”“椒柏酒”等。 古时还有“春节饮春酒”的说法,唐人呼酒为春,“春”即是酒。

可见,中国人饮酒是最讲时令、节日和健康养生的。中国人爱酒好酒但不酗酒,其精髓在于饮酒以求健康,这与传统医学及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地域特色的岁时文化

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特色,仅以端午和中秋为例,就能看出岁时文化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

首先说中秋。北京的中秋正逢各类果品成熟上市,老北京习惯称中秋为“果子节”。《京都风俗志》记载:“中秋节前三五日,通畅大街,搭盖芦棚,内设高案盒筐,满置鲜品、瓜蔬。”尤其是前门外和德胜门内的果子市,节前夜市通宵达旦,果商小贩的吆喝此起彼伏。而最有意义的中秋节活动便是家人齐聚在庭院内望空设祭,香烛、钱粮具备,叩拜圣神。撤供后再盛设瓜果酒肴,全家人在院中聚饮,称为“团圆酒”,同享天伦之乐。

东南沿海一带的中秋有种特殊的习俗叫做“小摆设”。中秋前后,在一些商店、人家中堂上放几张桌子,桌上摆上各种模型,有的人家是文昌神庙,有的是王侯将相的宅邸,有的是封疆大吏的衙门,等等,这些模型多用金、银、铜、锡、木、石等材料做成,精细逼真,很有特色。

再说端午。贵州平坝的端午习俗与中原文化就有所不同。那里的人们晨起后要将菖蒲挂在门首,以驱除邪秽。然后要燃香烛、化帛,拜天地、祭祖先,吃粽子。到了中午,宰鸡一只供上神龛并燃香烛。到了晚上,各家都置办酒肴供天地、祖先,共饮雄黄酒,吃用雄黄酒涂抹过的雄黄肉。此外,还用雄黄酒擦拭儿童的面部及手足心,以防疮毒。另外还把五彩线系在小孩儿的四肢,称为“百岁索”。用芸香屑等做成香包挂在小孩儿的胸前。晚饭后家人给孩子穿上新衣,遍游田野,称为“游百病”。

我国岁时文化的地域差异,是各地自然环境、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意识形态、宗教信仰存在差异的缘故,而这也构成了我国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三)少数民族的岁时文化

中国是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演变进程,在文化发展中各民族相互影响,彼此渗透,既存在共性,又有着自成系统的个性。少数民族的岁时文化作为一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载体,反映着各民族不同的地理、历史和社会环境以及不同的生活观念。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丰富多样。以贵州为例,由于是多民族聚居,当地的民族节日一年内多达千次。各地少数民族的节日内容,从春天踏青插禾,夏天歌舞游艺,到秋天丰收庆典,冬天祈祥祭祀,千姿百态,丰富多样。如藏族的雪顿节、望果节;阿昌族的火把节;保安族的开斋节、古尔邦节;布朗族的开门节、后南节;布依族的查白歌节;德昂族的会街节;东乡族的圣纪节;独龙族的卡雀哇年节;高山族的泼水节;景颇族的目脑节;基诺族的打铁节;蒙古族的那达慕、马奶节等,真是数不胜数。同时,少数民族的节日还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是具有原始宗教信仰的特色。西藏南本林县的农村,在庆祝农历新年时,还要祭拜天神、地神、山神、丰收之神、战神等。另外其农业生产性的节日也带有强烈的宗教色彩。少数民族的祭祀节日还很多,如康定地区藏族的四月八转山会,大理白族的绕三灵,纳西族的三朵节,佤族的拉木鼓日,布朗族的祭童、堆沙节,毛南族的分龙节,布依族的六月六祭田公田母等。这些节日多是出于信仰和崇拜的需要,并未有自觉的审美意识,直到后来这种“神性”的宗教活动才带有了世俗的娱乐色彩,于是就有了宗教需要和审美要求的统一。多元化的宗教信仰,决定了宗教祭祀性节日的多元化审美要求,或肃穆或凝重,或超然或玄妙,体现着不同民族岁时文化的独特韵味。

其次是带有祈祷丰收的色彩。中国是个农业国家,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少数民族大多从事农、牧、渔的生产。丰收是人们梦寐以求的希望,于是就有了祈祷丰收的节日。早在周代一年之始要祭祀田地,歌舞娱神,祈求当年的丰收。人们击鼓奏乐,歌舞祈年,主旨是祈求先祖农官保佑农业丰收,人畜兴旺。阿昌族、基诺族的常新节,高山族的丰年祭,拉祜族的新米节,瑶族的鱼花节等,都属于这类节日。这些节日寄托着人们对丰年的期盼,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它带给人的是无限的想象和愉悦,同时使人们得到心理的满足与安宁。

还有就是少数民族节日中的娱乐性节目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很多少数民族也养成了能歌善舞的习惯。马尔康的赏花节正值农历六月,雪山草地百花盛开,牧草如茵,自然迷人。藏族人民带着食品、帐篷、骏马,成群结队地到村外对歌,赏花饮酒。还有回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的六月六莲花山花儿会,维吾尔族的麦西来甫,藏族的林卡节、曼拉节、赏花节,彝族的杨梅街跳歌节等,节日中人们唱歌跳舞,开展各项体育娱乐活动,展现出少数民族浪漫热烈欢快的生活景象和优美多姿的民俗风情,体现了少数民族勇敢强悍和乐观积极的精神。

少数民族的岁时文化融合在中国的岁时文化中,使得中华文化凝聚了各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和劳动实践中对美的寻求,也形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包容性和丰富性。

(四)不同历史时期的岁时文化

中国的岁时文化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受不同社会状况和背景的影响,其风俗和特点又有演变和发展。以下以唐宋和民国为例来比较说明。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唐宋时称“上元节”,当夜称“元宵”“元夜”。唐代开始张灯庆祝,玄宗时连续三夜,蔚然成风,元宵也被称为“灯节”。其重要、热闹、喜庆的气氛要超过元日(年初一)。唐代,长安平时晚上实行“宵禁”,城门紧锁,不准夜行。但元宵期间却开禁,让人自由游赏。这种珍贵的放松的户外夜生活,很有解放性。唐初著名诗人苏味道写《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灿烂多彩的灯火,明亮的月光,来来往往的车马,花枝招展的歌伎唱着流行歌曲《梅花落》招摇过市,这样的夜晚怎能不令人陶醉?因而诗人祈求“玉漏莫相催”,祈求这个自由、美好的夜晚不要匆匆逝去。

比苏味道晚约半个世纪的崔液,在《上元夜》中描写出了人们外出赏灯的盛况:

玉漏铜壶莫相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还有比崔液晚约半个世纪的张祜,也有令人过目难忘的《正月十五夜灯》: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千门大开,万灯明亮,宫女们翩翩起舞,欢快的歌声响彻云霄,京城的元夜实在令人神往。其实唐朝当时已走向衰落,但灯节依然热闹,可见唐代元宵节的隆重。

到了宋代,元宵更加热闹、绚烂。宋太祖乾德五年(967年)曾下令将灯节延长为五天。元宵期间,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元宵之夜男男女女都外出游赏,也萌生了很多情意绵绵的爱情故事,欧阳修有《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可见元宵在古代有让人想象和神往的风情。

再说民国。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再有戒备森严的宵禁,“春节”的重要性开始凸现出来。辛亥革命后,中国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同时也宣告数千年的封建帝制消失了。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变化中,岁时文化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尤其五四运动后,西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东渐,先进知识分子对民主科学的提倡,岁时文化呈现出民族化与政治化的倾向,移风易俗大昌。就说我们前面提到的“春节”。 当时采用了公历纪年,以公历一月一日为“新年”,原来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季”。民国的春节从腊月二十三日至正月十五日,很隆重但却简化了不少。拜年时,不需要像封建社会那样“稽首”磕上三个大头,只要“顿首”“揖礼”即可。或者在门缝里塞张贺卡也行。当然到了现在,这些传统礼节更加简单,一句“新年好”“给您拜年了”就算拜年的礼仪了。或者打个电话,发个祝福短信拜年,更是简便。

随着中国与世界的融合,很多洋节日也逐渐中国化,形成了一种富有现代气息的特色风景。当然传统岁时文化中的很多风俗因为长期积淀、传袭,依然鲜活地留在人们的生活中,成为体验中华文化的活化石。

(五)岁时文化的中华民族性格

作为我国独具特色的岁时文化,节日中的仪式、习俗与活动正是其精髓所在。像我们上面提到的春节拜年、磕头、吃饺子、穿新衣、贴春联等活动,都富有浓郁的节日风情。而除夕夜对于极重岁时观念的中国人,尤其具有辞旧迎新的意味。

其实,各种节日习俗和活动都蕴涵着人们对顺利、幸福、平安的祈盼。过年贴的春联,作为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一种独特的形式,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无不透露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期待。

中国人重视团圆。除夕夜也就是俗称的大年三十,晚上的年夜饭格外庄重、温馨。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前两年那首《常回家看看》唱出了中国人的心声,不管离家多远,除夕夜都一定要赶回家团聚,一锅饺子、一碗汤圆、一桌酒菜、一桌欢声笑语,都是中国传统文化重亲情、守乡土的体现。年夜饭主食即饺子,阖家欢聚一堂,围坐桌前共享团聚的快乐。饺子里会包上铜钱或硬币,食到者会一年交好运。这是流传至今也未曾改变的古老习俗。

中国人喜欢图吉利,春节穿新衣、戴新帽,就是为了“辞旧迎新”,图个吉利。而正月初一起来,要放“开门炮”。头炮必须放响,而且越响越高越好,这样就象征在新的一年里可以大吉大利,若放哑炮,则被认为不祥。家家户户摆香炉,供果饵,还要拜神像,要参拜宗祠,要上祖坟拜祭,家中幼者依次拜尊长,称为“拜岁”。与人相见时要拱手说“恭喜、拜岁、发财、托福”等吉祥话。

中国人喜欢热闹。和春节、端午、中秋这些家庭团聚的热闹相比,元宵是最公众化的节日,所以人们很喜欢元宵。赏灯、猜灯谜、逛庙会,人们也把这个节日打扮得花枝招展,丰富多彩。尤其是从唐朝延续至今的灯会。元宵之夜,各种灯火姿态各具,异彩纷呈,与明月交辉,人间天上,一片明亮。庙会还有舞龙、舞狮、花鼓等活动,人们欢歌笑语,热闹非凡。再说人们也喜欢端午节的赛龙舟,很热闹,很有精气神。古时旧俗,这一天所有龙船都集中在龙王庙,焚香燃烛,祭祷龙王后,在龙王头上披上红巾,然后将龙头龙尾迎大舟,龙头置于船鹢,龙尾置于船末。水手数十人,拨桨前进,此时锣鼓大作,船首执旗者,大喊助威。等到胜负即将分晓,两岸观者大声呼叫。取胜者上岸饮酒,然后再进行第二次比赛,直至太阳落山,人们才尽欢而散。

同类推荐
  • 文化的背景

    文化的背景

    《文化的背景》这本书,共分六辑。第一辑,写了我对故乡的理解与遥望,写了亲情、友情和故乡荆门的风情;第二辑,写了我的阅读体验和读书心得,将自己的感受与大家作了分享;第三辑,写了我的文化旅程,记录了我对一些文化名城的感悟和思索;第四辑,写了我曾接触过的身边人、身边事、身边环境以及它们对我心灵的触动;第五辑,抒发了我自己对写作、对文化、对人生的感受以及肤浅的文化体验;第六辑,写了我对教育的思考和体会,与大家共同分享教育的真谛和经验。书中的文章,绝大多数已在媒体上公开发表过,涉及的内容较为驳杂,或许只能以文化为主线,将它们串起来奉献给读者。
  • 新编中华文化知识全知道

    新编中华文化知识全知道

    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需要我们一代—代去传承。然而,社会日新月异,现代人忙得不可开交,不知不觉中已经离传统文化甚远了。许多人都有过因传统文化知识的匮乏而尴尬的经历,多少人想狂补传统文化知识,提高文化品位,然而,面对那些汗牛充栋、枯燥乏味的古代典籍时,却又不知如何下手。把重要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精华收入一本书中,可以使读者兴致勃勃且最大限度地获取历经时空变换却仍可鉴古知今的中国古代文化,尽可能地提高读者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兴趣,此乃本书的编辑宗旨所在。
  • 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上册)

    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上册)

    南怀瑾先生常谓:立国之本是文化。中华民族历经千年万载,文化渊远流长,在新世纪到来之初,世界瞬息万变,炎黄子孙又该何去何从?本书为南怀瑾先生于廿一世纪初应各方邀请之讲课记录,内容涉及广泛,但终不离文化之根本;除凸显众所关心之话题,更望能唤起读者对文化教育之重视。
  • 伏跗室书藏记

    伏跗室书藏记

    伏跗室是浙东著名藏书家冯贞群先生的藏书室,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冯贞群先生一生从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大力搜集、保存和研究古籍文献,积累达十余万卷。作者骆兆平长期负责伏跗室管理工作,对冯贞群生平及伏跗室藏书史深有研究。本书记述了作者在伏跗室管理工作中的亲历的往事和藏书概况,并介绍了伏跗室所藏的古籍善本;记述了冯贞群先生学术成就、事迹年表等。
  • 中国回族金石录

    中国回族金石录

    《中国回族古籍丛书:中国回族金石录》所收录的碑记和匾额楹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回族的发展演变和主要特点,从而为研究和编写中国回族通史、回族伊斯兰教史提供了重要的参阅资料。然而,分布于全国而未收录进《中国回族古籍丛书:中国回族金石录》的回族碑记还有很多,我们希望各省、市、自治区古籍办和热心人士继续收集、整理这方面材料,为在21世纪初推出《中国回族古籍丛书:中国回族金石录》的续编而共同努力。
热门推荐
  • 桃之夭夭,腹黑王爷赖上门

    桃之夭夭,腹黑王爷赖上门

    【爱情,无关早晚,只是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他是燕国不朽神话,是全国名媛争相想嫁的如意郎君,面对女人,他嗤之以鼻。她,一朝惨死,得以重生,茫茫人海,遇见了那个风吹桃花开的人。于他而言,女人是善变寡情的标志,却在遇见她后,念念不忘。幻想中,君心不改,桃花相伴,而现实,总是有那么几个不长眼睛的,惦记自己的娘子。于她而言,男人背信忘义,为了荣华富贵,弃情绝爱,伤天害理。当他们相遇,一张情网,铺天而来,躲过,逃过,却忘不掉那一声声温柔的呵护,“不怕,一切有我。”京城初见,他设计巧遇,夺初吻,夜护佳人,上演攻心为上。“姑娘何必拒人千里之外,说不定,你我能上演一出旷世奇恋呢。”是夜,他‘慌不择路,’闯入香闺,而她,美人出浴。他咽着口水,两眼放光,“肤如凝脂人如玉。”下一秒,某男被人丢出闺阁,惨遭群殴……
  • 枕中记

    枕中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当代异闻录

    当代异闻录

    当代异闻录(1949-至今):从40年代末的“朱秀华借尸还魂”,到60年代的“罗布泊双鱼玉佩”,直到最近的“重庆红衣男孩”,中华大地上,总有光怪陆离的异闻在民间流传,而我,因为身处一个特殊部门,所以有幸窥得秘闻真相的冰山一角。经历了无数次三观颠覆,我始终记得带我入行的文雀,经常说的一句话:脱离厄运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自己人救自己人,最好是自己救自己。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魔铃斗

    魔铃斗

    有时候,你本不想去干扰命运,却奈何命运偏偏选中了你。既然这样,不如轰轰烈烈一场,书写自己的命运!
  • 恭迎萨满大人

    恭迎萨满大人

    一块青铜面具,一身漆黑长袍,一个怂货萨满。这一切,要从贯通了第一命轮开始说起……
  • 聚云吹万真禅师语录

    聚云吹万真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重生之武祖传说

    重生之武祖传说

    少年从地球重生到修真界,却发现自己没有灵根无法修炼。且看杨斌如何开创武道之路,与诸多天骄争锋,踩着累累尸骨,打破世间规律,傲立于世,武战天下。
  • 厄运之战

    厄运之战

    降临世间,成长不易,经历世间磨炼,守护本心,为世人,为自己,以及守护善心,在面对世人厌恨与保护世人不断挣扎,这一刻,我只跟随本心而去!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