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839000000002

第2章 秦汉篆书

(第一节)小篆简介

写字教育不仅可以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操,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手段,还是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个性发展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

写字教育不仅可以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操,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手段,还是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个性发展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

篆书作为我国的古文字,由于其形成的年代久远,而且有先有后,加之有初创及其发展演变期的不同,所以形成了写法和形体各异的多种书体。我国先有大篆后有小篆。小篆又称秦篆,是秦统一后经丞相李斯将大篆简化后整理的一种通行书体。秦统一前由于长期地域割据,“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书写形式很不一致,一字多形现象十分严重。如“羊”就有20多种写法,给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带来极大不便。故在统一货币、车轨和度量衡制度的同时,又着力推行“书同文”政策。《说文解字·叙》记“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可见小篆是由籀文大篆沿革演变而成。李斯在籀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废除异体,从而创立了秦篆,统一了全国的文字。这种书体更趋简化,线条圆匀,字呈竖势,是我国汉字的一大进步,也是汉字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里程碑,为后来楷、隶、行、草诸书的变革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小篆有的是铸造在铁器上,有的是刻在石碣、石碑上,从目前所见的实料看,秦篆一般铸刻在铁器及度量衡器、符印、货币、诏版上。字有大有小,章法自然,结字端庄,分行布白工整,为小篆的精华和代表。其传世代表作有《泰山刻石》残部,仅存10字。另有《泰山》《琅玡台》二石真迹拓片存世,《会稽》《峄山》后人摹刻本传世,据传上述刻石皆为李斯所书。

泰山刻石也称封泰山碑,秦王嬴政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始皇东巡泰山而立,由丞相李斯所书。石高4尺,四面环刻文字,三面为始皇诏,一面为二世诏,内容主要是“颂秦德”。字体是小篆,原残石现存岱庙。其传世拓本较多,其特点是笔画圆润,挺遒流畅,笔笔如铁线,结体端庄严谨,字形稍长,造型健美,分行布白体势工整,为小篆之代表。唐李嗣真云:“李斯小篆之精,古今绝妙。秦望诸山及皇帝玉玺,犹夫千均强弩,万石洪钟,岂徒学者之宗匠。亦是传国之贵宝。”

峄山刻石俗称峄山碑,为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登峄山(山东邹县)所立,相传为丞相李斯用小篆所书。内容前为始皇诏,144字;自“皇帝曰”以下为二世诏,计79字,字略小。二世诏刻于公元前209年。其石很久就已经佚失,现所见均为后人摹写,虽多失秦篆古厚的笔势,但其笔画清劲,圆转宛通,对研究篆书艺术的演变有重要价值。

秦诏版为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所作,记秦始皇的颁布诏内容。其笔画遒劲,书风随意自由,大小相同,随势生姿;字间行间,时疏时密,虽不齐整,前后成趣。

(第二节)翰墨丞相——李斯

一、李斯小传

李斯,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创立了小篆作为标准书体。小篆又称秦篆,是大篆的对称,它给人以刚柔并济、圆浑挺健的感觉,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小篆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对后世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斯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他年轻时,起初在乡村做管理文书的小官,后来,随荀卿学习,担任廷尉。在秦始皇统治期间,李斯以杰出的政治远见和卓越才能,被任命为丞相。

秦统一前,因各诸侯国长期割据分裂,形成了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对语言交流和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秦始皇一直期望着有标准的字体来取代以前流行的异体字,由于李斯擅长书法,就把这项任务交给他。李斯接受任务后,通过不断的摸索、研究,将大篆字体删繁就简,整理出一套笔画简单、形体整齐的文字,叫做秦篆。秦始皇看了这些新书体后很满意,于是就把它定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

小篆创立之初,人们对小篆的结构不太熟悉,写得不是那么的称心如意。为了让人们更好地写好小篆,李斯就和赵高、胡毋敬等人写了《仓颉篇》《爰历篇》和《博学篇》等范本,供大家临摹。

秦始皇好大喜功,每次出游,都会刻石记功。就在秦始皇逝世的前一年,他还不畏钱江险涛,东下会稽(今绍兴),祭过大禹陵,登上天柱峰(后来叫做秦望山),俯瞰东海的涌潮后,命丞相李斯手书《会稽铭文》。李斯奉命连夜写毕后的隔日,他又采岭石镌刻,然后立于会稽鹅鼻山山顶(后叫刻石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会稽刻石”。

相传秦代诸刻石皆为李斯所撰。除了“会稽刻石”,由李斯书写的刻石还有《泰山刻石》《琅玡台刻石》和《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其中《泰山刻石》为典型秦小篆,其书法用笔似锥画沙,劲如屈铁,体态狭长,结构上紧下松,平稳端严,疏密匀停,雍容典雅,有庙堂之概。唐张怀瓘则称颂李斯的小篆是“画如铁石,字若飞动”,“骨气丰匀,方圆妙绝”,并非过誉。《泰山刻石》的篆书,世称“玉箸篆”,对后世影响深远,历来学习小篆者均将其奉为圭臬。

二、书家传说——李斯碑

在碑刻如林的岱庙里,最珍贵、最有价值的当然要属秦代的李斯小篆碑。它刻于公元前209年,虽历经百世,而风韵犹存。

李斯小篆历来受到很高的评价,鲁迅誉为“汉晋碑铭所从出”,堪称是一件艺术瑰宝。其遒劲若虬龙飞动,其清秀如出水芙蓉,足见其艺术魅力。因此,李斯的小篆碑也就一直被奉为珍品,受到人们的重视,这才有了李斯碑的一段非凡的经历。

据说,此碑是秦丞相李斯奉秦始皇之命所刻,立于岱顶玉女池上,为其歌功颂德。明代嘉靖年间,为防止风蚀雨淋,移于碧霞祠东庑。到了清代乾隆五年,碧霞祠突然着火,火借风势,越烧越旺,结果把碧霞祠烧了个一塌糊涂,李斯碑也因之不翼而飞,下落不明,许多人都叹为可惜。

到了嘉庆二十年,泰安知县汪汝弼是个喜文弄墨的人,他早知李斯碑的珍贵,一直为不能亲睹而慨叹。他来到泰安以后,便下决心要把它找到。于是他四处散贴告示,声称有告知其下落者悬赏重金。

不久,一位90余岁的赵氏老翁,由家人搀扶来到县衙,对汪知县说:“知县大人,在下是个瓦匠,以前在山顶修玉女池时,见过一截残碑,不知是否是大人所寻之物。”赵氏老翁把碑的形状、字迹等一一告知,说:“当时被人扔进玉女池,望大人差人前往查视。”

汪知县听了赵翁的介绍,已知十有八九是李斯碑,自然喜不胜喜,也不怕山高路险,便邀前任知县蒋因培同赴上山。果然从玉女池中找到一截残碑,冲洗后,“臣斯臣去疾昧死请”等字历历在目,确是李斯真迹。于是汪知县大加庆贺,在山顶告房兴宫,于东岳庙西筑起精美的小亭,取名曰“宝斯亭”,以后又改为“读碑亭”。安放之日,还举行了隆重的仪式,重赏了赵氏老翁。算来,从失而复得,已有75年。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晃又过了17个年头。到了道光十二年,东岳庙因年久失修,西墙在一场暴雨中塌倒,此祸殃及“读碑亭”,碑亭被砸塌。新任知县徐宗干得知,忙差人从瓦砾中找出,将碑移到山下,放置于岱庙道院壁间。

光绪十六年,有一个小偷看到人们将此碑视若珍宝,猜想此物定值千金,便在一个风雨之夜将此碑偷走。事发以后,即任知县毛蜀云下令全城戒严,搜索十日,终于在北关的石桥底下发现,重新置于岱庙。

真可谓千载碑文能历世,失而复得不寻常。

现在李斯碑存于岱庙东御座内,供游客们参观、拜读。

(第三节)秦汉篆书作品欣赏

一、秦诏版文

【释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秦始皇统一中国,李斯为丞相,进行了统一全国文字的工作,变大篆为小篆,结束了“文字异形”的状况。相传,李斯手书了秦代金石刻文。金刻有权量诏版,石刻有峄山、泰山、琅玡山、之罘、碣石、会稽六处刻石。诏版为自由体,主要是为了实用,写法草率,笔画方正,行款错落,该诏版文笔画方折是因为刀刻所致,文字仍属篆书范畴。

二、泰山刻石

《泰山刻石》的作者相传为秦相李斯。李斯可称得上是我国书法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书法家。《泰山刻石》的书体是秦统一后的标准字体——小篆。其结构特点直接继承了《石鼓文》的特征,比《石鼓文》更加简化和方整,并呈长方形,线条圆润流畅,疏密匀停,给人以端庄稳重的感受。唐张怀瓘称颂李斯的小篆是“画如铁石,字若飞动”,“骨气丰匀,方圆妙绝”。

三、琅王牙台刻石

秦始皇二十八年巡幸天下,南登琅玡时所立,内容是歌颂秦德,原石还存在山东诸城海神祠内,但始皇颂诗及从臣诸名已剥落,尚存二世从官名和诏书十三行。书体是典型的小篆,以曲绿为主,字体皆为长方,笔画粗细如一,显现雍容典雅之风格。相传为李斯所撰。孙过庭《书谱》说“篆尚婉而通”。李斯被人们视为“小篆极则”。王澍评其书法“笔法敦古,于简易中正有浑朴之气,不许人以轻心掉之。”清杨守敬跋《琅玡台刻石》说:“嬴秦之迹,唯此巍然,虽磨泐最甚,而古厚之气自在,信为无上神品。”故颇为世重。

四、峄山刻石

峄山刻石的原石已被后来曹操登山时毁掉,但留下了碑文。今天所见到的是根据五代南唐徐铉的摹本由宋代人所刻,现藏在西安碑林里,但与琅玡、泰山相较,仍不免有“优孟衣冠”之诮,其他的就更不用说了。但秦代的遗本已然很少,即使如此亦不能轻易舍去不用,笔画略细而匀整,且多用圆笔,字体呈方形,表现圆浑流丽之风格,确与琅玡等异趣。

五、“苏解为”陶盖文

这是一帧极为珍贵和饶有趣味的陶刻文字拓片,陶盖文曰“苏解为”。据近人陈邦怀先生考:“苏解乃陶工之姓名,物勒工名,是也。”他认为“为”当解释为“造”。秦人言“为”汉人则言“造”,所以他考证“苏解为”陶盖应该是秦代之物,而不是汉代之物。

“苏解为”三字似陶工以木棒类工具率意在泥坯上随手刻划而成。虽为篆体结构,但却不似官体文字中工整的篆书。“苏”(蘓)字的草头、“禾”旁、“鱼”字都写得轻松自如,多用连笔,可窥书写之速度。三字大小悬殊,有行草书之味,应称“草篆”。这些生动的笔致和疏密、大小、挪让的变化,对于写篆书和篆刻的人来说,具有研究参考的价值。

六、阳陵虎符

虎符高3.14厘米,长8.9厘米,相传山东省临城出土,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虎符”为古代帝王调动军队之信物。授予地方官吏或者统兵将领以兵权,即以虎符的左半授予,待要调动军队时,派使臣持虎符的右半部分前往驻地。地方官吏或统兵将领将两半虎符对合,验明无误,即应发兵。虎符盛行于战国、秦、汉。此件为秦代之物。虎颈至胯间左右各有错金篆书铭文两行十二字,书曰:“甲兵之符,右才(在)皇帝,左才(在)阳陵。”阳陵为秦之郡名,即今陕西高陵县。此件铜质,为秦始皇授予驻守阳陵将领之虎符。此件因年代已久,对合处生锈,现左右不能分开,整体形成一艺术品。伏虎卧地,昂首前视曲尾上翘。虎符字体谨严浑厚,风格端庄,笔法圆转,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七、祀三公山碑

祀三公山碑是名垂书史的极有价值的碑刻之一。东汉元初四年(公元117年)立,现在河北省元氏县封龙山下。此碑字体在篆隶之间,与印玺文字有相同之处。书风古朴浑厚,有纯古遒厚、大气磅礴之感。著名书画家齐白石的篆刻深受此碑影响。

八、少室石阙铭

《少室石阙铭》全称《嵩岳少室石阙铭》。东汉篆书碑刻。少室石阙,在河南登封县城西六公里少室山下邢家铺村西,为少室阿姨庙神道。《少室石阙铭》的篆书宽博朴厚,气象恢弘,有大家之风书法古拙简朴,茂密浑劲,是汉代篆书的代表作。

九、袁安碑

【释文】司徒公汝南女阳袁安召公,授《易》孟氏〔学〕。永平三年二月庚午,以孝廉除郎中。四〔年〕十一月庚午,除给事谒者。五年四月乙□,迁东海阴平长。十年二月辛巳,迁东平〔任〕城令。十三年十二月丙辰,拜楚郡〔太〕守。十七年八月庚申,征拜河南尹。〔建〕初八年六月丙申,拜太仆。元和三年五〔月〕丙子,拜司空。四年六月己卯,拜司徒。孝和皇帝,加元服,诏公为宾。永元四年〔三〕月癸丑薨。闰月庚午葬。

这尊袁安碑,立于东汉永元四年(公元92年)。全碑用篆书书写,碑的上下有残损,民国十八年被发现,受到世人的重视。1923年在洛阳出土《袁敞碑》,书风与此碑极其相似,专家以为一人所书。袁敞为袁安之子,后多以二碑并称。《袁安碑》在书风上属于规范严谨一类,篆法通婉流畅,精细均匀,疏密得当,加之刻工精细。继承了正脉篆书传统。不失为临习篆书的好范本。

十、袁敞碑

《袁敞碑》全称《汉司空袁敞碑》,东汉篆书碑刻。1923年春出土于洛阳。东汉永元四年(公元117年)立。《袁敞碑》出土时因已断缺,初不知碑主是谁,立于何年。经马衡先生考证,始定为袁安之子袁敞的墓碑。袁安父子,《后汉书》均有传。据《后汉书·安帝纪》载,袁敞卒于元初四年四月,于是刻碑之年亦定(见马衡《凡将斋金石论稿·汉司空袁敞碑跋》),与《袁安碑》字体如出一手。马衡谓:“或因敞之葬,同时并立此碑(指《袁安碑》),未可知也。”

同类推荐
  • 中国电影的华语观念与多元向度

    中国电影的华语观念与多元向度

    《中国电影的华语观念与多元向度》(作者陈犀禾、聂伟)共辟为五编:“‘后百亿时代’的大片产业”、“后产业发展与文化省思”、“民间影像与生态图谱”、“华语规划与产业愿景”、“身份认同与空间想象”,在中国电影的产业现状、文化省思、民间影像和身份认同等问题上,汇集了多位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对它们做了深刻的分析和全面的阐释,理论深度和现实意义兼备,是中国电影研究领域的又一力作。
  • 学者文丛·元代艺术观念研究

    学者文丛·元代艺术观念研究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强大的朝代,元曲尤为著名,本书带你走进元朝的生活艺术。
  • 石窟:石窟雕塑奇观

    石窟:石窟雕塑奇观

    《石窟:石窟雕塑奇观》主要介绍了中国著名的石窟及石窟雕塑绘画等不朽艺术。包括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克孜尔石窟群、大佛寺石窟、响堂山石窟、龙山石窟、天龙山石窟、千佛崖石窟、花山谜窟等。
  • 元曲鉴赏

    元曲鉴赏

    国学,顾名思义就是中国之学,中华之学。自汉代以来,由于国力鼎盛,威名远播,故海外又称大汉民族之学为“汉学”;狭义地讲,国学是指两汉时期的经学学术思想,而汉代人研究经学着重于名物、训诂,故后世称研究经、史、名物、训诂、考据之学为汉学。但海外所指汉学,均指汉民族之学,即对中国的研究,特指对中国的语言文化、文学、历史和风俗习惯的研究,囊括中华全部文化范畴。
  • 泥人与面塑

    泥人与面塑

    《泥人与面塑》书中介绍了我国传统文化申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里的泥人与面塑,从二者的区别说起,详细介绍了泥人与面塑的材料、产地、手工制作等几个方面,还时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地区和代表人物加以介绍,让读者领略这些杰出者的风采
热门推荐
  • 从神格开始进化

    从神格开始进化

    季墨穿越而来,变成了一颗神格。信季墨,得永生。不管是刀枪剑戟,坦克飞机,还是斗破的异火秘宝,或者神墓的洪荒大旗,应有尽有,助你无敌。不信者,必遭天谴反噬,重则命不由己,轻则跑肚拉稀。因为我就是天谴,我说了算!
  • 噬星纪

    噬星纪

    程子凡与龙翎为一对恋人摸金校尉,偷得摸金团从慈禧口中盗得的夜明珠,偶然穿越至人类的平行世界星朝。程子凡被农妇所救,龙翎附身至失忆公主。……三大神印横空出世,身份扑朔迷离……,扣人心弦的故事,宫斗,天斗,一触即发,最终能否拔得头筹,完成任务?这一系列任务中,到底暗藏的什么杀机,幕后推手到底是谁?
  • 九月的天空下了雨

    九月的天空下了雨

    颜玖玥幼年失怙,与爷爷相依为命。卓然被疾病缠身,休养在家。那一年,她六岁,他九岁。他们相识于人生最初的寂寞时光里,她明眸清澈,他干净如画。一场意外,让年幼的玖玥失去光明,同时也失去了最亲爱的爷爷。从此命运对她关闭了彩色的窗。年轻的姨妈将她接走,在陌生的城市开始全新的生活。如果知道转身即是漫长的离别,那一日她一定会等他回来。再相遇已是十年后。颜玥的世界依旧没有光明,而卓然却成长为白衣翩翩的英俊少年。他是她人生最美好的牵挂与惦念,依赖与爱恋;她是他深埋心底的愧疚与自责,牺牲与偿还。当玖玥恢复光明,卓然悄然远走,那些尘封的往事一一揭露。背上行囊,她勇敢踏上飞往未来的客机。
  • 天门谣志

    天门谣志

    天庭有四门。南天门下南赡部洲,东土大唐,泱泱中华。西天门下西牛贺洲,地处荒芜,西天灵山。北天门下北俱芦洲,补天之所,不周山巅。东天门下东胜神洲,仙岛林立,蓬莱瀛洲。地狱有一关。三途天门关,往外,人世咸海四部洲,往内,黄泉奈何彼岸花。野史相传,自大明刘伯温挥剑断天地之桥,五座天门永世尘封,后世再不见神与仙,人间再没有魔和鬼。一对孤儿院长大的姐弟,一首藏在记忆深处的歌谣,天门上飒飒抖落的灰尘,开启五块奇幻魍魉的遗迹。
  • 神帝仙尊

    神帝仙尊

    十岁少年,青梅竹马的她被杀!为复活她,踏上修仙路!命运捉弄,天不作美!修仙路上,坎坷重重!杀机无限!人若阻我,我便杀人!仙若挡我,我便诛仙!天要灭我,我便打碎这天!
  • 沉沙天涯

    沉沙天涯

    青梅竹马,谁执手桃花,戴于我发,花前月下,谁点墨成画,笑将我夸,聘书三打,谁抛却荣华,催促我嫁,时光轻擦,谁枯骨沉沙,留我天涯。两千年的执念,不过换一场素来无缘。若终归无缘,却为何要让你我今生相见,一眼万年?天命如何定下你我的因缘?
  • 终极肉坦

    终极肉坦

    这是一个神奇的战技世界……他是别人眼中的幸运儿,奇迹小子。但是,他很清楚,自己不过是一个努力的倒霉蛋。这个世界不可能每个人都是英雄,更多的是平庸者、英雄们的垫脚石。余凡很清楚自己的人生定位,做不了英雄,只能做一个冲在最前跑在最后的辅助。你们走,别管我,我只是个辅助。
  • 异能者之晨昭夕下

    异能者之晨昭夕下

    【一对一,男强女强,宠文,甜文,多重身份】沐汐十二岁时,发生意外,失去记忆,流落孤儿院。后来,在机缘巧合之下,进入潮汐阁学习。意外得知身份,竟然是沐家小姐,还有一个双胞胎弟弟。原以为找到家人,却发现父母在六年前离奇失踪了,弟弟根本不记得她。不仅如此,她还是异能者——隐藏的大魔头。他人眼里,司南辰高冷孤傲,脾气暴戾。沐汐眼里,温柔体贴,完美男神。众人:沐汐,你怕不是认识了个假的司南辰吧?沐汐:你们是不是对南辰哥哥有什么误解?误解?怎么可能!!!【小剧场】一开始……司南辰:你不许上三楼。沐汐:好的。(不去就不去,我还不稀罕呢。)后来……司南辰:你要不要去三楼坐坐。沐汐:你不是不让我上去吗?司南辰:那我去二楼坐坐。
  • 特色风味菜8000例

    特色风味菜8000例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各地特色风味菜的烹饪技巧、营养结构与饮食宜忌,具有体例科学、内容丰富、装帧精美、经济实惠的特点,且循序渐进、简单易学。它是一本家庭学习地方特色风味菜烹饪方法的指导书。
  • 烟萝雅梦念浮生

    烟萝雅梦念浮生

    《烟萝雅梦念浮生》(原名《烟萝引梦,雅念浮生》今生篇)世间可还有一个叫阿娈的女子,素衣便倾城。只依稀记得,这个如芙蓉花一样的女孩子,静默的站在洛水池边,告诉洛神,让她忘记他,一辈子都不要记得。洛神后悔实现了她的愿望,因为记忆里永远微笑的阿娈不见了。后来,一长串的梦境像记忆一样出现在了她的生活里,然后,波澜四起……不知道一份天定的良缘是否能有一个美好的结局,是否能让人笑醉在尘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