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870700000014

第14章 鲲鹏展翅出香山——记宁夏红枸杞产业集团董事长、总裁张金山

这是一个品牌的时代!品牌是过去投资的沉淀,是未来产生收益的源泉,是过去与未来之间的桥梁。企业家是不是该树立一个品牌,去影响一个时代?

——张金山

“每天喝一点,健康多一点”是不少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广告语。简单的言语透露出的不仅是浓浓的人文关怀,更是一种时尚的健康理念。因而每当看到或听到这句话,总能使人由心底产生一丝暖意。也正是这句话使“宁夏红”这个宁夏特有的枸杞果酒品牌走向了全国大江南北。

张金山,他以企业家的胆略和才识创造了“宁夏红”的神话,他运用品牌战略振兴了陷入困境的宁夏枸杞种植业,并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使千万茨农增收致富。张金山究竟何许人,能够在小小的宁夏打造出享誉世界的品牌,能够开创中国一个新的果酒时代?

发奋进取——英雄出少年

1963年,张金山出生在宁夏中卫宣和乡一个农民家庭,兄妹7个,他排行老二。大集体、大锅饭那个年代,萦绕在他这个少年脑海里最大的问题就是贫苦与不公。从他背着书包第一次上学那天起,劳动始终伴着他。早上4点钟,天上还挂满星斗,就被父母从睡梦里唤起。七八岁正是贪睡年龄的他,便睁开惺忪的眼睛,跌进黑咕隆咚的夜幕里,跟在大人的身后推车拉粪,跌跌撞撞,行走在日复一日的乡间小路上,去挣那一车一张的工分票,好让一家人在每年青黄不接的冬日里度过饥荒。然后,下工回来,匆匆忙忙扒拉几口饭,就踏上了上学的路。寒暑期放假,他更是全日制劳动,夏日割麦打场,冬日拉粪、放羊、拾柴火,汗水从早洒到晚,使他稚嫩的双手过早地磨出了厚厚的茧子。当然,也磨炼了他的意志。

一次,城里的小表兄放假回乡。同样的年龄,穿戴一新的表兄,在农忙节骨眼上,无忧无虑地爬在树杈上玩耍的欢愉,让他既羡慕又感到城乡之间的不公。其实,命运的不公还不止这些。同样翻地、拉车,干一样重的活儿,大人给10个工分,给他仅仅是两分,而且,那还是生产队的恩赐。

闲暇之余,他抱起一本不知父亲从哪里弄来的破旧《水浒传》爱不释手。武松、李逵、鲁智深,一个个顶天立地的艺术形象深深感染着他。也许,被生活压抑得太久,终于,在一次众目睽睽之下,12岁的他,不知哪来了一股劲,一如当年武松举起吊睛白额大虫般的豪气,一举扛起了装满粮食的麻袋,满脸彤红,咚咚地加入了码粮垛的队伍,令在场近百双眼睛惊讶不已,张大了嘴,不知说什么好。其实,他们哪里知道,小金山那摇晃蹒跚的步子、倔强不屈的眼神里,传递的不止是为了证实自己的呐喊,还有一个12岁的孩子对命运不公的抗争!尽管在后来包工包活中,他偶尔也能享受到一个小男子汉的荣耀,但一家9口人7个半大小子缺衣少粮的状况,不是他一个12岁孩子能够改变的。每到初春青黄不接的日子,几乎每天都要等米下锅。一旦开饭时,一锅清汤寡水,兄妹们争先恐后的一片吸溜声,不久,就变成了饥肠辘辘的难耐。这样的生活,一直伴随着他度过了童年和少年。因此,张金山从小就对贫困与饥饿有着切肤之痛。从那时起,他就有一个梦想,要在这块土地上,创造新的生活。

那个年代,只要考上学,就意味着有了工作,有了工资,有了供应粮。这对于像张金山这样饱受饥饿之苦的孩子来说,无疑是鲤鱼跳龙门。为了能够一次考取成功,尽快挣钱贴补家计,在班里学习一直名列前茅的张金山选择了中专。结果,他被宁夏商业学校财会专业录取。

张金山勤奋学习,性格质朴,很快赢得了同学们的好感,不久,他被选为班干部。图书馆、球场,还有集体活动,常常看见他活跃的身影。这时,已融入城市文明和知识海洋熏陶的张金山,思想境界已不再是当年只为个人利益奋斗的农村孩子了。

毕业后,张金山被分配到了青铜峡百货公司,做了一名会计。对于一个公司来说,会计这个位置是很重要的,却也比较闲适。然而,对于张金山来说,尽管当时公司对知识分子很重视,但他毕竟才20岁,不愿傻坐在办公室。他喜欢做的事情是到柜台前去售货,喜欢和装卸工一起干活。尽管那并不属于他的工作范畴,也没有一分钱的加班费。然而,他喜欢。

一方面因为有学历,另一方面因为张金山在大小事情上所表现出来的热情与精明,不久他就被调到青铜峡糖酒公司,先后任经理、副总经理。后来,又被提升为青铜峡酒类专卖局局长。当时他才33岁,前途看好。

和更多人相比,张金山可谓一帆风顺,倘若按照这样的势头走下去,他会在仕途上走出一条光明大道来。然而,张金山却并不这样想。他感觉到这样走下去,人生梦想和所追求的人生价值,会在这种模式里逐渐消磨殆尽。

志存高远——为梦想而奋斗

“一个人如果没有梦想,那么他的人生一定是苍白的。”张金山说。

在青铜峡虽然他是经理,是局长,然而由于体制上的原因,他只能是一个被动的政策执行者,而不能成为一个积极的决策者。此时的他有许多想法不能实现,虽然连续几年,他个人和公司的业绩名列全区第一,那也只能说明他对上面的政策执行得好。“你不需要开动脑筋,只需要一丝不苟地照章办事,因为一切都在按计划运行。”这种工作状态让张金山有些着急。三十而立,他都已经33岁了,按常人的眼光看来,他已经立了起来。可是在他个人看来,自己还一事无成。

张金山有些彷徨了……

1996年,再也按捺不住的张金山,做出了一个令许多人吃惊的举动。他放弃了一帆风顺的仕途,砸了铁饭碗,进入了银川昊都酒厂。在当时,昊都酒业的效益如日中天,一般人员的工资都在1000元左右。张金山做了一个部门的副总经理,仅工资就达到了2000多块。这与他在青铜峡的工资相比,涨了差不多近10倍。有人说张金山就是冲着钱去的,然而张金山却有自己的想法。他看中的不是高额收入,而是昊都酒业这个能够施展自己才能,实现自己梦想的平台。他认为这里是他实现人生梦想的第一个舞台。

然而,现实却并非张金山想象的那么简单。很长时间过去了,张金山却看不到一点可以施展才能的希望。踌躇满志的失落中,他明白,自己必须作出新的选择。与其凭借他人的平台,不如自己创建平台。恰在这时,他听到了中卫酒厂倒闭的消息,于是他辞去了昊都酒业的所有职务,回到了中卫。以每年两万元的租金,租下了酒厂。

白手起家——创造香山神话

对于张金山来说,租赁到中卫酒厂就等于搭建起了属于自己的创业平台,然而当时的中卫酒厂,其实也就只有那么一个酿酒车间。资金困难,也没有专业人才,连个技术员都没有。与酒厂签订租赁合同时,酒厂有一个条件,必须解决十几个工人的吃饭问题,而这十几个工人都是当时安排不了、不好管理的。所谓的酒厂,只是一个概念,而要把这个概念变成一个现实,每一个环节都得从零开始。

虽然困难很大,但张金山并没有退缩,更没有降低自己做事的格调。张金山是自信的,凭着自己多年的管理经验和开放型思维,他的能量全方位地释放出来。张金山作出了一个超乎常人的决策:与五粮液酒厂合作!当时,在许多人看来这是天方夜谭,痴人说梦,怎么可能呢?然而张金山做到了。

从一间破旧厂房开始创业,很快,张金山便以“中国的香山,天下的美酒”的大气魄,推出了第一个产品“香山春”,唱响了宁夏山川。接着,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实现了一系列跨越。

敢干、敢闯只是一方面。其实说起做“香山春”那些年,张金山认为,他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搞差异化竞争。差异化对酒类生产企业来讲,无外乎在原料、加工、口感、风格、功能上独树一帜。如何运作方能取胜?张金山有自己的经营之道:首先必须是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特色产品;其次是企业必须拥有“市场第一”的运作机制,即善于在第一时间了解消费者的需求,第一时间把握市场的动态,第一时间对市场做出反应;再次是勇于创造产品独一无二的个性,尤其是不可复制性,从而在某一区域乃至某一行业处于主导地位,保证在最短时间内占领最大的市场份额;最后是企业要强化商标注册、专利申请意识,善于依靠知识产权取得竞争的主动权。

在资金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他们采取深度营销的方式,免费让人代销和品尝,并专门在北京做了一个三维动画广告投放。一年过后,香山白酒就占到了整个宁夏白酒市场的60%,实现纯收入8000万元,第二年,市场占有率达到80%,第三年市场占有率达到90%。竞争对手都被逐渐挤出了市场。

短短的3年时间,张金山在宁夏创造了一个神话:“香山现象”。这完全是一个白手起家的神话。

临危受命——创新枸杞产业

一个优秀的企业家,他的市场意识总是非常强的。

“香山现象”让张金山名声大振,但是,张金山并没有沉浸在这巨大的喜悦中,他是清醒的。香山白酒确实是他一踏入市场就创造出的一个经典之作,市场占有率达到了90%。但是他明白,就是占到100%,宁夏这个市场也是个小市场,没法与全国的市场相比。而要打到全国市场,甚至是国际市场,宁夏白酒几乎没有可能性。一是没有那么大的实力,二是中国作为世界名酒大国,茅台、五粮液等十几种世界驰名品牌,加上各省市自己本土的酒业,香山要挤进全国市场谈何容易?如果不能打开国内甚至国际市场,那么很难保证香山酒业不会走昊都酒业的老路。于是在香山白酒发展鼎盛时期,张金山开始思考企业的转型问题。

他把目光投向了枸杞。作为一个茨农的后代,张金山对于枸杞的感情是与生俱来的,他是从小吃着枸杞果子长大的。种植枸杞是父老乡亲致富的唯一出路,祖祖辈辈经营着枸杞。然而,因为缺乏深加工企业、枸杞新产品研制和对宁夏枸杞独特的药用价值的宣传,枸杞种植陷入了困境。一斤枸杞几块钱还卖不出去,茨农开始砍挖枸杞树,改种水稻、小麦。虽然自治区党委、政府多次出台相关政策,拯救“红宝”,但是依然止不住种植面积逐年下滑的趋势,有着五百年种植历史的宁夏枸杞几乎被外省区挤垮。到1995年年底,枸杞种植面积全国排序前五名的分别是:第一名内蒙古,第二名新疆,第三名河北,第四名新疆建设兵团,宁夏滑落到第五名。而在销售市场上,因为消费者对宁夏枸杞情有独钟,许多外省区的枸杞都是打着宁夏的牌子销售。“宁夏枸杞”这个不可取代的品牌却为别人创造着巨大的利润。如果宁夏不能及时挽救并发展枸杞产业,用不了多少时间,这个品牌也将成为别人的品牌。如何保护这个品牌?张金山明白,只有走深加工的路子,开发枸杞系列产品,从而提升枸杞的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茨农种植枸杞的积极性,加快父老乡亲致富的步伐。

决意开发枸杞产品后,张金山又在想一个问题:枸杞作为一种药食同用、以药为主的农产品,如果仅以干果或初加工产品上市,其需求量肯定是有限的。同样,如果仅靠枸杞这一味药或提取其中的某一有效成分达到治疗、保健功能,甚至解决治病、增强人体免疫力及抗衰老等诸多问题也是不现实的。

在走访了10多个省区市,经过半年的市场调研与营销策划,组织多次专家论证后,张金山决定继续做酒!只不过做的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果酒和红酒,而是枸杞酒。张金山对产品进行的差异化定位是,“宁夏红”既不是白酒,也不是红酒,更不是单纯的保健酒,而是“中国人自己的红酒”。张金山认为,这一定位,可以创造新型消费市场,而且市场上竞争对手不多,有利于企业快速发展。

当然,张金山也清楚,中国的果酒市场不像白酒市场。白酒品牌有参照物,有许多可以借鉴的经验。但是,尽管果酒品牌品种远比白酒品种要多,葡萄酒、苹果酒、米酒、梅子酒之类,却一直热不起来,市场疲软、低迷。在宁夏,有许多企业都曾尝试过开发枸杞产品,却都以失败而告终。要在果酒市场打出一片天地,意味着要改变全国疲软低迷的果酒市场现状,改变消费者对果酒消费的理念。这的确是一个大课题。

张金山介入枸杞产业是从2000年收购中宁枸杞制品厂开始的,这个厂子建于1984年,是全国唯一对枸杞进行深加工的专业生产厂。说起这次收购,还与朱基同志有一定的渊源。1999镕镕年朱基总理视察宁夏中宁县,下榻在中宁宾馆,当时的自治区领导及市、县领导就想让总理尝一点有特色的东西,所以就请总理品尝了这个厂子生产的枸杞酒。总理当时尝了感觉很不错,就问这个厂子现在怎么样,这个产业怎么样。在得知厂子已经破产4年,正在拍卖,枸杞树也是挖了再栽,栽了再挖,果贱伤农,形成了恶性循环状况时,总理指出,枸杞产业是宁夏的特色产业,应该重视发展。5天后,自治区的相关领导来到公司,要求把厂子搞活。那时候张金山做白酒,在宁夏是龙头老大,影响力也较大。接手了这样一个使命,肩负起了这样一个责任,虽然是政府推动了这样一件事情,但看起来也是张金山选择的。实际上,作为一个高速发展的企业掌门人,张金山一直在寻求走出宁夏、走向全国、参与国际大市场竞争的机会。所以从多年的发展来看,肩负这样一个使命和责任,张金山感觉是必然的,是一个历史的必然选择。

一旦决定要做,一种目标就在张金山的脑海里形成了:收购之后,张金山认为是肩负起了一种使命、责任,不是一个简单的收购、资产转换的概念,他始终也没有这样去认为。既然已经挑起了这样一个重要的责任,就意味着要做很多事情。

张金山一开始就是在创新、在探索,是要缔造枸杞产业,开创枸杞产业新的空间,打造中国枸杞第一品牌。当然这是需要勇气和胆识的,张金山恰恰具备这种勇气和胆识。要做就往大里做,这就是张金山。当然,张金山也是承担了很大的风险。如果失败了,不仅是自身的失败,而是产业的失败,更是中国枸杞的失败。尽管有许多企业失败的教训,但喜欢在困境中寻求发展机遇,背负超强的压力与困难奋进的张金山不相信别人做不成的事,他也做不成,而支撑他作出这一决定的就是他对枸杞产品独到的价值和产业发展前景的把握。宁夏作为世界著名的“枸杞之乡”,作为我国唯一指定的药用枸杞生产基地,开发一旦成功,前景不可估量。

人生难得几回搏,张金山决定搏上一回。

品牌战略——掀起“红色”风暴

当生产型企业进入市场之后,到底应该卖什么?和许多选择卖产品的企业家不同的是,张金山选择了卖品牌!

“品牌是企业的,又是社会的、国家的。一个品牌的成功首先是企业的成功,同时也是社会的成功。今天,品牌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国力强弱的标准之一。”张金山在他的《品牌战略与企业经营战略》中这样阐述他对品牌价值的认识。

美国著名广告研究专家莱瑞·赖物说,未来30年中,“拥有市场比拥有工厂更重要。拥有市场唯一的途径是先拥有占据市场优势的品牌。”张金山从创办香山酒业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从研制“宁夏红”的那时起,打造宁夏国际品牌的目标,在张金山的心中越来越明确了!

首先要解决一个定位的问题。因为枸杞是宁夏的特产,几千年来从来没有品牌,大家只知道它叫枸杞。因此,宁夏红集团在打造品牌的同时,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营销定位的问题,枸杞到底是宁夏的、全国的,还是世界的?经过大量翔实的调研,张金山认为,只有将产业定位在全球市场,枸杞产品才能够走出宁夏,走向全国,最终走向世界。而这一战略定位的基础源于:宁夏枸杞甲天下,其药食两用价值和独特功效早已被世界所公认。但长期以来,枸杞仅仅被人们煲汤、泡酒、泡茶、入药,还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叫得响的品牌产品。而在酒类市场,白酒、啤酒、葡萄酒已是一个相对成熟的市场。因此,新的枸杞酒应在品类、工艺、色泽、口感、包装上区别于其他产品,更应是目前在市场上没有出现的、开创酒类先河的另类产品。所以“宁夏红”最终被定位为“健康果酒”,以时尚、健康、另类而独树一帜。

第二就是要提升产品品质。传统的枸杞浸泡酒,只能将枸杞10%的营养成分释放出来,而“宁夏红”与国内多家科研院所联合,结合现代生物食品发酵技术,经过精选、清洗、低温发酵精酿等数十道工序,创新了枸杞低温发酵技术,激活了枸杞蜡质层的生物链,使枸杞90%的精华成分释放出来,使枸杞的营养价值急骤提升;其次,采用“公司+农户”的方式建立企业能够掌控的枸杞种植基地,将枸杞果酒的生产车间延伸到了枸杞果园,不仅从设备、技术各环节控制质量,而且从种植的第一时间,从产品的源头去解决品质问题,使“宁夏红”成为了一个具有国际口感的酒类新秀。

第三就是品牌传播。“宁夏红”品牌崛起是一个产业标志性的崛起,从品牌的建立到传播,他们没有依靠广告轰炸,而是用了很多策略。只用了最少的资源,就得到了巨大的回报,可谓是四两拨千斤。

“每天喝一点,健康多一点”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广告语,它充满着浓浓的人文关怀,提示人们要适量饮酒,每天喝一点,但不要多喝,养成健康饮酒的习惯。让消费者感受到好像总是有一位家人或是朋友时刻在关心着自己。传递给大家“宁夏红”不是一种简单的酒,而是一种“关爱健康的问候”的信息。

在寻找形象代言人方面,以名人“大腕”代言固然影响大,传播直接。但“大腕”亦有不足。首先是成本太高,其次容易喧宾夺主,抢了品牌的风头。但如果不用“大腕”又该用谁呢?在众多的选择中,张金山最后决定起用国内某艺术院校学生吴思默,她质朴、清纯、亲和的形象,与“宁夏红”品牌形象非常吻合。所以张金山第一眼看见她就觉得“宁夏红”的代言人非她莫属。而后来的事实也的确证明了这一选择的正确。

在投放时间、投放媒体的选择上,张金山当时所拥有的资源非常有限,可以调动的资金仅有区区几百万。所以,只有以一当十,甚至以一当千,将有限的资源集中起来用在最有效的地方,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因此,在与很多营销专家、品牌专家进行广泛磋商的同时,结合自身对品牌的理解、认识,张金山选择了利用春节期间,在中央电视台隆重推出“宁夏红”广告。

2002年农历除夕之夜,伴随着清纯女孩吴思默“每天喝一点,健康多一点”的甜美声音,宁夏红枸杞果酒同时出现在中央电视台各个频道上。广告播出仅7天时间,“宁夏红”集团营销总部的电话便几乎被前来咨询如何经销“宁夏红”枸杞果酒的客商打爆,有的客户甚至迫不及待要与“宁夏红”签约。

2002年3月,“宁夏红”枸杞果酒正式征战西安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闻讯从全国各地赶来的200多家经销商排队与“宁夏红”集团签约,仅一周时间,签署意向合同就高达6.8亿元,开创了酒类市场的先河。

仿佛一夜之间,“宁夏红”枸杞酒走出了宁夏,让红色风暴席卷全国。

张金山因“宁夏红”一炮打响,成就了一番事业;“宁夏红”因张金山的成功操作,名噪大江南北。

当前,“宁夏红”已经在全国建立了分公司、营业部59个,营销网络分布在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特别是以福建、山东、东北3省、浙江、广东等沿海市场为主导,因为这些市场有着巨大的消费潜力和成熟的消费习惯,是未来市场重要的增长点。“宁夏红”产品出口到美国、日本、澳大利亚、越南、新加坡、韩国以及香港、澳门等14个国家和地区。健全的销售网络将“宁夏红”枸杞果酒这个特色产品展现在消费者面前,把健康饮酒、饮酒健康的消费理念传递给每一位消费者,为做强、做大枸杞产业及市场发展奠定了基础。

“宁夏红”通过产学研结合,形成了枸杞酒的标准,榨汁技术、低温发酵技术、冷灌装技术、枸杞氮气保鲜技术,都属于国内外首创,独一无二,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特别是枸杞酒生产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金奖,这些创新都具有国内、国际的竞争力。特别是生产基地已经通过了GMP认证,在食品行业能到这样的技术标准的目前就2家。由于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使宁夏枸杞走出了只能卖原材料的阶段,实现了传统产业与现代生物技术的融合,形成了高附加值的产品,使宁夏的特产资源优势得到了有效的发挥,为枸杞特色产业走向深加工闯出了一条新路。

在“宁夏红”发展的这几年里,上交税金累计达3亿元,吸引外国资本1800万美元,出口创汇100多万美元。据宁夏回族自治区经委2008年特色优势产业竞争力分析报告数据显示,“宁夏红”系列枸杞果酒在全国同类产品中销量第一,在全国市场中占有率第一。带动中宁枸杞及其产品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量的90%以上。枸杞价格每年持续增长30%,2007年,枸杞价格从2002年的每斤3元升到了28元,种植从不足5万亩增加到了50多万亩。农民种枸杞每亩增加收入可达到8000元以上。“宁夏红”在促进农民致富增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带动枸杞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作用,使宁夏枸杞产业的发展逐渐走向成熟阶段,“宁夏红”肩负起了枸杞产业领跑者的历史责任和使命。

更让张金山欣慰的是,“我们救活了一个产业!”正因为有了“宁夏红”,宁夏枸杞产业活了。做酒的,做饮料的,做各种食品的都有,参与的企业有近百家,参与的人员有近100万人,参与的资本近20亿元。“宁夏红”在自主创新品牌发展道路上越走越宽广,实现了枸杞产业由资源优势向品牌优势,品牌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枸杞红了,茨农笑了。

2007年9月,“宁夏红”获得“中国名牌”称号;2007年12月18日,“宁夏红”商标注册成功。“宁夏红”2007年12月通过了GMP认证。2008年1月,“宁夏红”枸杞酒生产方法获得国家专利金奖。2008年9月“宁夏红”商标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宁夏红”为枸杞资源找到了一条转化增值的新出路。在“宁夏红”品牌效应下,农民直接和间接地参与到枸杞产业中,使枸杞产业的价值得到了最大的体现。

短短的几年时间,“宁夏红”取得了比“香山现象”还要轰动的社会效应。“宁夏红”已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品牌,它已经成为宁夏枸杞产业的一个标志。张金山这个名字也和“宁夏红”一样,成为一种品牌,这个品牌蕴含着更为丰富的价值。

事业发展——与善心同行

在开创健康事业的过程中,张金山以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厚德载物,达则兼济天下”的人文情怀,超越自我,回馈社会,先后拿出300多万元资金投入社会公益事业和福利事业,荣膺宁夏第二届十大慈善人物之列。

1996年底,正是他事业最艰难的时期,资金十分拮据,他偶然得知中卫敬老院条件很艰苦。1997年春节前,他带领公司员工,购买了电视机、洗衣机、米、面、油等,送到了敬老院,并且帮助敬老院进行了大扫除,这令孤寡老人们感动不已,老人们度过了温暖而又快乐的春节。1997年,当得知原中卫县新北乡郭滩小学由于经费不足,几个学生挤在一张桌子上听课的消息后,他立即安排公司财务部购买了100套崭新的桌椅送到了学校,雪中送炭的善举至今令校方感激不已。

从艰辛创业路上一路走来的张金山,对于慈善有着自己深刻的见地。他由衷地说:“我觉得慈善是人的生活、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帮助弱势群体,是事业完整的组成部分,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人生价值也能得到升华。慈善不是个人英雄主义所为,慈善就在身边,不管做多少,关键在于付诸行动、表达爱心。企业家奉献大爱,老百姓奉献小爱。大爱加小爱,汇集成爱的河流,爱永无止境,爱心随处可见。人人都奉献爱心,社会才能和谐,干事业才能更加顺利。在良好氛围的潜移默化中,事业的发展才能更加蒸蒸日上,才能得到社会的回报与支持,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他先后投资20余万元为下岗特困员工、为敬老院的老人、为残疾人士提供各类生活用具,有近百名老弱病残人士得到过他的爱心帮助;出资70多万元为区、市、县举办的各类文化、体育等活动添砖加瓦;他积极参与“光明工程”的启动,出资10余万元帮助500例患有白内障疾病的患者重见光明;2005年向印度洋海啸灾区捐助2万多元;2008年,他带领员工向汶川地震灾区捐助12万余元;同年8月,他又向中卫市民政局捐款15万元,用于当地城乡患特重大病困难群众医疗救助。

多年来,在教育投入方面,张金山也总是不遗余力地倾情付出,仅希望工程的教育基金捐款额度就达到215万元。他经常说:“企业来源于社会,就要服务于社会,回报于社会。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哪个企业有了人才,哪个企业就有了活力,就有了效益。一个民族的兴旺发达,归根到底在于教育。”1999年初,当得知中卫中学部分优秀学子因家境贫寒而面临辍学的困境后,他与校方商定:自当年起,每学期拿出5000元,捐助给10名品学兼优的特困生完成学业。对考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的学生每人奖励1万元,并设立“助学奖励基金”。到目前已有150多名品学兼优的特困生和10多名考入亚洲名校的学子在他的资助下得以顺利完成学业;2004年,他为中卫香山小学捐资20万元,为宣和中学捐助90万元,为福堂小学捐助30万元;2007年为中卫市“希望工程资助·爱心圆梦大学行动”捐款1万元;2008年,向中卫市第五小学十年校庆捐款1万元……

张金山说:“一个人活着不仅能够自己立得住,而且还能影响帮助更多的人,并能使更多的人活得更好,这样的生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生命,是值得骄傲和自豪的生命。这样的美好感觉超越了物质财富的享受,是人精神境界的修炼,带给人的是一种真正的成就愉悦感、满足感。”

黄荟苓是“宁夏红”集团的一名员工,她永远不能忘记2009年那个既寒冷又温情的元月。月初,她年仅14岁的儿子经北京海军总医院确诊为脑积水,病情危急,医生建议必须立即进行脑积水分流手术,但手术费高达10多万元,晴天霹雳将这位普通母亲推向了绝望的边缘。她万般无奈,尝试着向公司董事长发出了求助信。“我个人捐助5万元,号召公司人员捐款”,张金山在收到求助申请后的当日立即做出了批复。在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下,7万多元的捐款及时挽救了一个14岁少年的生命。

一笔笔爱心捐款不仅温暖着赫君艳、张淑艳、黄荟苓、刘凤杰等受助员工及其亲属的心,同样也温暖着“宁夏红”全体员工及社会各界的心。“宁夏红”集团每年向家庭困难的员工发放帮扶资金10余万元,截至目前已达到100余万元。张金山感慨地说:“公益爱心,应该从自己身边的员工开始,这不仅体现出公司对员工的关怀,形成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而且这对社会来说,一方面是减轻负担,另一方面也是在弘扬和传递爱心。”

截至目前,究竟参与了多少项公益事业,捐助了多少财物,张金山自己也记不清楚。逢年过节,他总是能收到一些感恩的贺卡和信件,不时还会有一些曾经受到他帮助过的人登门致谢。而他往往对过去的这些善举早已遗忘。他不愿意受到他帮助的人感恩戴德,他更希望他们能够萌生更多的爱心,尽自己的力量也能够帮助别人。

一颗平常心——实实在在做人

“一个真正成功的人,不是看你享受了

什么,而是看你创造了什么价值,带动了多少人体现了他们的价值。”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像张金山这样的大企业总裁,日子一定是过得非常豪奢,家庭一定是贴金镀银,富丽堂皇。可是谁又能想到,他现在依然住在20世纪70年代建设的一套70多平方米的房子中呢?

中国有句古话: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可这句话偏偏在张金山的身上看不到。因为他一直过着普通的生活。

张金山刚刚回到中卫时,没有房子住,时任中卫建设银行行长的同学看他比较困难,就把自己一套70多平方米的住房租给张金山,说你先住着,一年之内给我把钱付了就行了。一年后,张金山买下了这套房子。这一住就是20多年。如今随着城市的开发建设,条件好一点的都搬走了,如今这个小区已成‘贫民区’了,住的全是农村来的。一楼有一家裁缝店,每天晚上都要加工衣服,机械的声音轰轰隆隆。刚开始不适应,因为他睡不着觉,有时候吵得实在睡不着的时候就喊上两句,后来慢慢习惯了,吵就吵吧,也能睡着了。对于张金山来说,他没有更多的精力和心思考虑这些事,而且他已经在这里住出感情了。

张金山有一种很平常的心态,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家人、对朋友、对生活都是认真负责的态度。他只要能和家人、朋友在一起,就觉得很开心,很快乐。“人慢慢老了,就应该在人情化的环境中享受天伦之乐。”他的两个孩子都在上学,和普通人家的孩子一样,没有享受到什么接送之类的待遇。

在张金山看来,人没有贵贱之分,也没有大小之分,只有在做事上,才能看出哪些人不同寻常来,用他的话说就是:“你把‘人’写大了,好多事情才能做大。小人就做小事,大人就做大事。人一生到最后的分别就在于此。”

志向是人生腾飞的翅膀,而胸怀则是生命的指路明灯。正是凭借着这种执著的信念,张金山从他每一次创业的艰辛历程中一步步扎扎实实走来,超越着自己人生的一个又一个巅峰。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只有拥有大智慧的人,也许才能真正在骨子里拥有一份豪气,一份大气。而张金山的人生旅途中,始终伴随他的就是他的那份睿智。他的不人云亦云,不墨守成规,不贪图奢华,正是鲲鹏般大智慧的体现。

试问,有如此豪气的人又如何不成大事业呢?

宁夏红集团总裁张金山

记者:张总您好!

张金山(以下简称张):您好!

记者:很高兴能够与您面对面地交谈。应该说关于这次采访,也是约了好几次了。最近您好像特别忙?

张:最近事情特别多。

记者:都在忙些什么呢?

张:企业营销方面的一些事情。

记者:我记得在2008年度宁夏经济人物的颁奖现场,主持人马斌曾经问您2009年有什么新的营销策略,当时您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

张:对。

记者:我想现在是不是可以说一说了。因为当时从战略的角度,您可能还不便说得太多?

张:对。

记者:那几个月过去了,现在可以说了吗?

张:市场营销策略主要还是加大市场网络布局,通过市场网络建设加大市场份额,提升销量。另外要加大媒体宣传力度,特别是像央视这样的大媒体的宣传力度。同时要开展一些大型的公关活动,增加消费者和“宁夏红”品牌的互动,增进了解和认知。

记者:刚才您提到央视的广告,当年““宁夏红””是不是宁夏的地方品牌在央视做广告的第一家?

张:是。

记者:那您当时怎么敢那么孤注一掷地去做这么一件事呢?

张:主要还是个定位,对枸杞产品的定位,对“宁夏红”的定位。当时我们经过了两年多的市场调研,认为宁夏的枸杞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但是多年来,宁夏枸杞没有形成品牌,没有龙头企业带动。我们作为一个企业有机会做这件事情,我们就应该有所突破。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做好广告宣传,那么中央电视台应该是最佳的选择。

记者:但是当时作出这样的一个决定是带有很大风险的。

张:做任何事情都是有风险的,如果没有风险可能就不需要我们去做了,对不对?但是风险的化解还是要靠我们充分的准备,精心的策划,不是盲目地去花钱。当时我们没钱,所以我们只做了七天的广告,这也是尽了最大的努力。

记者:当时的效果是不是连您自己都没想到?

张:效果比我们预期的要好。实践证明,我们这个策略或者说这种操作方法还是符合市场规律和需要的,得到了市场的认可,所以一下子实现了一种突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宁夏红”品牌走上成长的快车道。

记者:在那之后,我们在央视还有过投入吗?广告方面。

张:我们的投入是持续的,只是在一开始的打品牌阶段,广告比较集中。接下来的第二个战略阶段是如何通过更大的宣传,使“宁夏红”与消费者的距离更近,如何变成更大的消费需求,然后实现企业大的发展。

记者:“宁夏红”应该说只是您产业布局的一部分。

张:“宁夏红”是我们企业发展的立足点,也是我们的主导产品。我们要通过这个产品形成枸杞产业链条,把宁夏枸杞产业真正做大做强,带动宁夏枸杞产业走向世界。

记者:那您觉得自己是一个什么样性格的人?

张:我觉得我自己是一个不安于现状的人,总想改变周围的现状,使它变得更好。好多东西都看不惯,尤其看不惯那些总安于现状,人浮于事,浪费时间浪费资源,甚至浪费生命的人和事。我一直想办法改变我自己,改变我周围的环境,一直努力寻找新的平台和机会,所以当时毅然地扔掉铁饭碗。现在看来我的选择非常正确。

记者:那在事业摸索发展的过程中,有没有困惑的时候?

张:困惑作为我来说是经常出现的,老的挑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每次在新的问题面前,新的困惑面前,会经历很多的思考,甚至是一种痛苦的过程。通过这样的过程,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突破,才能向前走一步。实际上,每一步都是这样走过来的。

记者:您创业一开始,就将眼光投向了酒,您觉得自己与酒是不是特别有缘分呢?

张:的确,是一种缘分。从学校毕业的第二年就到了烟酒副食品公司,跟酒开始打交道,担任过酒类专卖局局长。后来从酒的流通环节转到变成了生产环节,一步一步地在往前走,一直走到今天。

记者:您从刚开始搞白酒后来转到果酒、保健酒,这个过程也是很有趣的。

张:当时是很偶然的,但回头来看,实际上也是必然的。为什么“宁夏红”要与我们有关系呢?因为我们当时相对来讲,具备了一定的条件,机会更会青睐于我们。所以说主观因素加上客观条件,成就了“宁夏红”。

记者:您的事业做得很成功,那您怎么看待这种成功呢?

张:我还没有感觉到真正的成功,感觉到事业才走到一半,后面还有很的路要走,只能说离成功越来越近了。

记者:您说过一句话,“一个人的成功是给别人创造价值、快乐和希望”,怎么理解这句话?

张:我觉得一个人的成功,在于是否给他人或者给社会带来价值,是否得到大家的认可。大家都好了才是真的好。这样你的成功才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如果别人不认可,你的成功怎么能证明?你不能自己说自己成功了。

记者:应该说您这些年创造的价值不小?

张:我现在是第三次创业吧!第一次是国有企业,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我把那个烂摊子救活了。我到中卫创业,我把“宁夏红”做成了一个全国性的品牌。这几年我们企业和我个人各项捐助有几百万了,我们的企业到现在各项税收累计达到3个多亿。一个企业从零开始,能够发展到创造3个多亿的税收,我觉得这是一种贡献。每次接的都是倒闭的企业,最后使企业起死回生,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从企业中受益。

记者:应该说您事业成功的同时,也成就了宁夏枸杞产业的大发展。

张:我们是在宁夏枸杞产业最低谷的时候介入的,应该说我们对宁夏枸杞产业的转机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那个时代给我们创造了机会,同时,我们也肩负着一定的责任和使命,为枸杞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当时枸杞卖不掉,每年政府要求乡长、书记都要想办法,防止农民挖枸杞树,要他们看住。最后派人都看不住,因为农民他赔不起,小农经济,很脆弱的,他挣得起他赔不起。农民一看身边有企业,信心就有了。逐渐那种挖枸杞树的现象就减少了。后来就不挖了,农民看这种枸杞能赚不少钱,种植的信心就越来越足了。这也是让我很欣慰的事情,这就是为社会为他人创造价值,这样的人生才有价值。

记者:您觉得当时“宁夏红”的那套营销理念如果放在现在还适用吗?

张:我觉得做任何事情都要与时俱进,随着时间的变化,都要积极地、及时地、准确地作出调整。不能把一个思路、一个办法当成灵丹妙药。

记者:您有过失败的经历吗?

张:总体上企业的发展方向、战略布局是成功的,但是也会发生一些定位或者策略不准造成的损失。其实企业往往都是在波浪式的道路上前进,不会一帆风顺。我们“宁夏红”是引领宁夏枸杞产业发展的,所以我们走的路比别人可能更曲折。我们是引领宁夏枸杞产业发展的先驱者,走不好就是先烈。虽然我们经历的过程曲折,但我们绝不允许失败,因为我们肩负的责任重大,当然失误是有的。

记者: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您会不会担心它会进入发展的瓶颈?

张:我们现在需要突破,需要突破的时候就会出现瓶颈。企业想做大,需要资源,需要资金。像民营企业往往先天不足,缺资源、缺资金。我们经常说做大做强,其实,企业做小的时候,往往容易能抓住一些机会,做大的时候,有些事情就不单单是企业的事情了。瓶颈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但解决瓶颈问题需要借力,尤其需要借政府的力。最近我们也在筹备上市,资金方面我们一直想通过上市来解决,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企业有时候就像一个小孩,不是说多吃点、多喝点就能长。

记者:“宁夏红”在我们的眼中就是一个产品,一种消费品,但在您的眼中肯定和我们是不一样的。

张:我对“宁夏红”是有感情的,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样。我觉得这样的产品是一个广泛的消费品,但是影响力不够。我的理想是想把“宁夏红”做成像可口可乐一样,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品牌,我想打造这样的品牌,百年品牌。我们“宁夏红”才走了不到10年,路还很长的。

记者:我们都知道,其实您起家就是做白酒的。

张:对。

记者:可是您好像在白酒上投入的精力要少一些,在产业布局上您是如何考虑的呢?

张:“宁夏红”是一个全国性的品牌,这是企业长期发展的一个战略性的产业。白酒,我们已经具备了一些生产、销售的能力,也是就地发展、就地操作,目前来说不作为重点,就是有这么一个业务,对公司来说也是非主要业务。

记者:您就没想过在全国打响一个知名的白酒品牌?

张:前几年为了打“宁夏红”,我们的白酒可以说都停下了,我们真的是没有精力。因为枸杞这个产业太重要了,太有价值了。我觉得能把这一件事情做好,就是一件非常成功的事情了。白酒就是有条件就做,没条件就不做。

记者:那您觉得从全国来讲,果酒包括保健酒,它整个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呢?

张:应该说果酒整体的发展趋势是快速增长的。我们进入得相对比较晚,人家都做了好几十年了。由于我们进入的时间短,需要做的作业、功课比较多,成绩还显示不出来。我们处在还没到出成果的阶段,还处在埋头苦干、种田的阶段,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把这些工作做扎实了,才能更健康、更快速的发展。

记者:您甚至认为自己现在还处在创业的阶段?

张:对呀,我觉得是在创业,小的也叫创业,大的也叫创业。小的创小业,大的创大业,对吧!

记者:那么现在有许多人正处在创业的初级阶段,您对他们有什么忠告吗?

张:创业的人要简单化,做事情要执著。坚持才能胜利。干事业要耐得住寂寞,要有信心、要有信念、要能坚持。有的人看到不行了,赶快叫停,赶快放弃,往往这个时候离成功就差那么几步了。这就像吃饺子一样,吃到第10个就饱了,但是没有第9个、第8个、第7个……你是吃不饱的,对不对。其实创业也是一样,它需要积累。但凡创业成功的,我看不是他有多么多么聪明,实际上创业成功的人,他主要具备一种执著的精神。你朝三暮四肯定不行。

记者:您刚才说了,您成功的目的是让周围的人快乐,那能不能讲一讲您身边的人,讲一讲您的家人?

张:我的家人,都很平常。我妻子以前在工商局工作,为了支持我的工作,把工作辞了,跟我一起到中卫创业,一直到去年,才在银川买了一套商品房,正式搬到银川。我有两个小孩,大的是个儿子,现在在国外留学,小的是个姑娘,现在在上小学。当时生姑娘的时候就想,一天老是忙忙碌碌的,到老了,要是有个姑娘,陪伴我们多好,老了享受一下天伦之乐,享受一下幸福。

记者:那您的幸福指数挺高的啦。您自己的幸福观是什么样的?

张:我觉得周围的一切都和谐了,这就是最幸福。人毕竟还是在环境中生活,所以我一直在努力改变环境,改变自己,创造和谐,创造幸福!

记者:谢谢,那祝您事业顺利,生活幸福!

“人物评语”

颁奖辞

事业部制改革,

引领宁夏建行一路先行;

客户服务创新,

兑现再造宁夏建行誓言。

鲲鹏翱翔,锦绣塞上!

——给中国建设银行宁夏分行党委书记、行长李秀昆

“人物档案”

李秀昆,男,蒙古族,1958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中国建设银行宁夏分行党委书记、行长。

在宁夏同行业创造了四项第一:存款余额和新增额双双居区内同业第一;贷款余额和新增额稳居同业第一;中间业务收入市场占比跃升同业第一;账面利润连续3年稳居4家国有商业银行之首。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以资产业务为突破,依托太中银、宁东重化工基地等一批重大优质项目,以一流的产品和服务创新为手段,实现跨越式发展。经过3到5年的努力,使资产规模在现有的基础上翻一番,利润和经济增加值翻一番”的中期发展目标。实施“资产带动”的战略,3年累计向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投入信贷资金45亿元,出具贷款承诺书近400亿元。2008年末贷款余额突破245亿元大关,高于同业第二位41亿元。2008年新增存款96.9亿元,创自治区金融系统历史最高水平。

同类推荐
  • 中国大文学家的故事

    中国大文学家的故事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这个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为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兴旺,一批批优秀人物前赴后继,不懈努力,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 卓别林

    卓别林

    卓别林是20世纪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电影艺术家,世界上最著名的喜剧电影明星。他作为伟大的喜剧电影艺术家,最大的贡献是他把为笑而笑的庸俗“闹剧”,提到批判现实主义艺术的高度。他以独特的喜剧艺术表演风格和辛辣的讽刺,尖锐的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卓别林一生主演过八十多部影片,他的一些代表作品,如《安乐狗》、《狗的生涯》、《寻子遇仙记》、《淘金记》、《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等,总是寄同情于穷人,而嘲弄那些富人。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喜剧性的表演令人捧腹大笑,但是又使人笑后感到泪水的苦味,充满了对受压迫受欺凌的人们的同情。
  • 赵之谦传

    赵之谦传

    本书主要介绍赵之谦这位晚清艺术怪杰的传奇一生。他才思敏捷,具有艺术、军事、行政多方面才干,无论他的作品或他所编辑的《仰视干七百二十九鹤斋丛书》,影响力都极为可观。他曲折离奇的一生,更富于传奇性。
  • 尼克松传

    尼克松传

    理查德·尼克松,美国第37位总统,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位每股总统,登上《时代周刊》封面次数最多的人物。他的政治生涯因水门事件被迫画上句号,而在此之前,他带领的这代美国,又是怎样的情景呢?本书为您一一呈现。本书是美国最佳历史类图书奖获得者里克·伯尔斯坦所著,他以惊人的研究和非凡的叙述才能,为我们分析美国分裂的政治局面是如何形成的。里克·伯尔斯坦以引人入胜的笔法、凭着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再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早期,美国动荡不安的政治局面;披露了尼克松是如何从政治困境中突围,获得总统要职的。
  • 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本书以诗的形式咏叹了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两汉、三国、两晋、十六国、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两宋、辽、金、元、明、清80个王朝,530个帝王的所作所为。
热门推荐
  • 墨传天下

    墨传天下

    停更!!!!!!!!!!!!!!!!!!!!!!!!!!!!!!!!!!!!!!!!!!!!!!!!!!!!!!!!!!!!!!!!!
  • EXO同人之我们

    EXO同人之我们

    这是一个残忍的世界,当毁灭之树带着一种名为HT的病毒再次降临于世界的时候,一切的结果就已经注定了。说来说去,我们这群异类的下场和它的下场一个样,除了死亡没有别的花样……
  • 万界小人物互助群

    万界小人物互助群

    楚青涯在莫名其妙之下获得了这个平台从而成为了想不到科技有限公司的一名临时临时工。通过帮助各个位面的“同事”获得各种技能和道具,在他所在的位面风生水起。
  • 龙残裔

    龙残裔

    南海,永远是人们最向往的地方。有人说,里面有无尽的金钱,无边的修为,有人说里面住有一仙人,驾鹤而来。数百年来,引无数中原剑客侠侣向往,但最另人鄙夷的是,岛上竟卧有一龙,掌握的世间万千气运,无尽修为!
  • 诚如我愿

    诚如我愿

    甄逸城在补习班遇到了一个有趣的人,当他满怀期待的时候,她却突然消失了,惹得他总是念念不忘,在填报志愿之时终于得知了她的下落,甄逸城毅然前往她所在的城市,只为了和她再见……主角:袁时乙,甄逸城
  • 仙门遍地是奇葩

    仙门遍地是奇葩

    原来仙门竟是这般不以为耻,当真是脸皮厚到极致。师傅喜欢徒弟,徒弟却为魔界鬼祭哭得死去活来。好一个郎艳独绝,遗世独立的灵澈仙人。又好一个不知羞耻,仙门之辱的徒弟。不愧是仙门之境,遍地奇葩,魔为仙成仙,仙为魔堕魔;不疯不魔,不魔不仙(ps:纯属瞎七八扯,毫无逻辑。)
  • 我的脑子跟不上操作

    我的脑子跟不上操作

    别人穿越都有最强系统,你只有一个弱鸡系统。只能努力了!~王铭不小心穿越异世,须佐配三刀流强呀
  • 顾雨回风花欲落

    顾雨回风花欲落

    我答应了一个小姑娘,要替她完成心愿,把她的故事一一转述给诸位。然后,我心里轻松,她也就可以去轮回转世了。作为交换,我可以继续生活在她的身体里面……
  • 腹黑蔷薇与黑色玫瑰

    腹黑蔷薇与黑色玫瑰

    她,现在的金牌杀手,六岁那年的事变让她永生难忘......他是南宫家族的继承人,拥有着钓美无数的容颜,却唯独对她死不放手,痴心追求。看他们如何冲破层层阻碍,破解层层迷云......
  • 苗家蛊女

    苗家蛊女

    湘西苗家赶尸少年邵元节,天赋异禀,眼睛能透视事物,在一次赶尸途中,他遇上养蛊的巫女杜鹃,邵元节从杜鹃的苗刀中看见了自己父母的幻像,似乎有一段仇恨,为了查明真相,他勇敢地接近苗家蛊女,于是展开一段惊世骇俗的姐弟恋。家境清贫的苗家少女徐小六曾经是邵元节暗恋的对象,徐小六因心上人田雨润娶了同她一向不睦的邻居女孩晏容,黯然出家修道。个性不服输的她,在走过了千山万水之后,能否改变自己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