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为平太平天国之乱,常年在外争战,可是曾国藩却丝毫没有放松对孩子的教育。只要有时间,他就给孩子写信,给他们批改诗文,还常常和他们交流学习、修身养性的心得体会。在教育孩子方面,他既是父亲又是朋友;既是经师又是人师。他赢得了孩子们的尊敬和爱戴,他的孩子们都非常钦佩、崇拜他,把他视为自己的人生偶像和坐标。他的儿子纪泽诗文书画俱佳,甚至自修英文,成为清末著名的外交家;纪鸿研究古算学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他的孙辈出现了曾广钧这样的诗人;曾孙辈又出了曾昭抡、曾约农这样的学者和教育家。
再忙也不能不顾孩子,这是为人父母的职责。教育出一个好孩子并不比工作上的成就低多少。很多名人把教子当作一件大事来做。
教育孩子,首先要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不是“想怎样就怎样的”东西,而是上天恩赐的礼物。所以,父母对孩子要真诚、平等。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他写的《孔乙己》、《阿Q正传》等许多作品为大家所传诵。他也是一个深爱孩子的父亲,“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他的这两句诗让人看到了鲁迅的另一面。在孩子的教育上,鲁迅有许多值得今天的家长学习的地方。
一次,鲁迅从外面买了几个菜,回家请客人吃饭。桌上有一盘鱼丸子,他的儿子周海婴吃了一口就说不新鲜,大家吃了都说是新鲜的,以为海婴在瞎嚷嚷。于是,鲁迅夫人许广平又给儿子夹了一个,可海婴一吃,又说不好。鲁迅把海婴碟子里的丸子夹起来尝了尝,果然是不新鲜的。鲁迅说:“他说不新鲜,一定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鲁迅认为,要教育儿童,必须理解儿童,如果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如果连自己的孩子都不爱,谈何爱人,爱生活。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不仅是血缘的牵绊,更是浓浓的真情。爱孩子,就要教育他,不能宠溺,也不能放任不管,而应该引导他走向适合他自己的健康的人生之路。有很多名人都是亲自引导孩子成长的,丰子恺就是典型的一位。
丰子恺家里经常会有客人来访。每逢家里有客人来时,他总是耐心地对孩子们说:“客人来了,要主动给客人倒茶、添饭,一定要用双手捧上,不能用一只手,而且要热情招待。如果用一只手给客人端茶、送饭,是非常不恭敬的,这样感觉像是父母给小孩子喝水、吃饭或者是皇上给臣子赏赐或是对乞丐布施。”他还说:“如果客人送你们什么礼物,一定要躬身双手去接。双手,表示敬意;躬身,表示谢意。”每天都这样潜移默化,这些教导便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心里。
有一次,丰子恺在一家菜馆里宴请一位远道而来的朋友,一同用餐的还有几个十多岁的孩子。孩子们刚开始吃饭时,还算有礼貌,守规矩。可是当孩子们吃完饭后,就有人嘟囔着想先回家了。丰子恺听到了,并没有大声呵斥,而是悄悄地告诉他们不能急着回家。事后,他对孩子们说:“我们全家人都是主人,因为是我们请客啊,你们几个小孩子属于我们家人,所以你们也是主人。主人怎么能比客人先走呢?那是对客人的不尊敬,就好像嫌人家吃得多,多不好啊!”孩子们听了,都很懂事地点头。
丰陈宝是他的儿子,他小时候很守规矩,但特别害怕见生人。由于他平时很少接触生人,缺乏见识和相应的锻炼,所以,他在客人面前常常显得不大懂礼貌。于是,丰子恺就利用一些外出的机会,带着儿子出去见世面。一次,丰子恺带小陈宝去上海为开明书店做一些编辑工作。当时,小陈宝已经十三四岁,可以做些剪剪贴贴、抄抄写写的工作。还有一次,家里来了客人,陈宝并不认识。客人跟父亲说完话,要告辞的时候,看到了小陈宝,转过身来就与小陈宝热情地打招呼。小陈宝一时间不知道如何是好,一下子愣住了,没有任何反应,像个木头人似的站在那里。客人走后,父亲责备陈宝说:“刚才,那位叔叔跟你打招呼告别,你为什么不理人家呢?人家向你问好,你也要向人家问好的;人家跟你说再见,你也要说再见的,以后要记住了。”
丰子恺发现儿子丰陈宝容易害羞的特点后,并没有直接训斥或劝说,而是带他去接触外面的社会,在人与人的相处中慢慢改变他。丰子恺不仅清楚地知道自己孩子的优点缺点,还能够理性分析,亲自引导孩子的成长。这种对孩子的苦心、耐心、诚心,又有多少父亲能够做到?
很多社会学家指出,父母能够给予孩子的最好礼物就是时间。然而,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为了求得生存,每位父母所面对的社会压力越来越大,他们能照顾孩子的时间越来越少,以至于难得与孩子在一起。通常他们会选择送孩子到寄宿学校、为孩子请保姆、找各自父母来看孩子的方法以求得解决这一问题。虽然能够保证孩子有人照顾,但这样的方法还是失于明智。学校老师、保姆阿姨这些家庭以外的成员始终代替不了父母在孩子心中的位置。隔代抚养虽然相比以上两种方法要好,但同样存在隐患,比如(外)祖父母的宠爱容易养成孩子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的性格,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很不利。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是塑造孩子良好人格的摇篮。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是形成孩子良好人格的重要基础。无论是幼年期、少年期,还是青年期,都是孩子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如果对父母的依恋情感长期得不到满足,有可能会导致孩子心理和行为上的障碍,所以家长们千万不能忽视孩子的成长。
奥斯卡获奖影片《教父》主演艾尔·帕西诺有一对可爱的双胞胎--安童和奥利维亚。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他觉得这简直比连拍十四个小时的电影还要累人。然而他却感到很快乐,现在在他的心里,家庭已经是生活的主要部分。以前他从未有过家的感觉,现在却着迷于这种归属感。通过和孩子相处,他认为自己已经学会了如何做一个好父亲,他说:“你必须与孩子待在一起,这是我刚发现的。如果你不与他们在一起,你就必须补课。”
特别要注意的是,青春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很多家长觉得此时孩子不和幼年时期一样那么无知无助了,就想当然地减少了对孩子的关注。其实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想法。以性成熟为主要内容的生理成长,对青春期少年的心理及社会有着重大的影响。他们不再依赖父母,相反开始有了自己的意识,并根据这种意识的导向决定自己去做什么。求知欲旺盛,有强烈的冒险精神;独立意识的增强带来的是一定程度上对父母管束的反抗,出现了逆反心理;开始有意识地保留自己内心世界的秘密;由于性方面的逐渐成熟,他们开始注重自己的外表和服饰,对异性充满了好奇,开始探知和吸引异性,表现在活动上就是广交朋友和参加各种活动。
面对孩子的这些变化,很多家长做得并不好。他们只是一味地在行为上限制孩子,或者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而不去探求孩子心理上的变化。专家指出,青春期教育家长扮演的角色尤为重要。很多孩子在这个时期出现问题主要就是因为家长没有解决好,没有对孩子表示足够的关切。因此,要想让孩子顺利地度过青春期,家长首先要补上青春期教育这一课。
孩子是父母接受的礼物,同样,父母也是孩子接受的礼物。父母要对孩子尽心尽力,真诚、平等地对待孩子,言传身教、引导他们走向自己的人生之路。同样,孩子对父母也有要尽的责任和孝心。父母不仅带给自己生命,还带来安全、温暖和幸福,自己同样要回报给父母安全、温暖和幸福。
充满爱的家是一条生命的河,滋润着家中的每一个人,将贫穷变成富有,将琐碎变成意义,将平凡变成永恒……
要珍惜一直等你归家的人
谁是你的“佛”,谁是那个一心挂念着你,一直等待你归家的人?你的“佛”不在别处,不是别人,他就在你家里!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同样,儿子的幸福在母亲那儿也总是加倍的。家人,是你这辈子摆脱不掉的牵绊和幸福。
杨黼别亲求佛途中遇到一人,那人问:“你去哪里?”杨黼答:“去拜菩萨为师。”人又说:“与其去找菩萨,不如去找佛。”杨黼赶紧问:“哪里有佛?”人便答:“你回家看到有个人披着毯子,反穿着鞋子来迎接你,那就是佛。”杨黼依言而归,到家已是深夜,母亲听到儿子的叫门声,衣也来不及穿、鞋也来不及辨左右,就这样披着条毯子、反穿着鞋子直奔出来开门,杨黼一见立刻大悟。
今天不说佛理,只谈亲情。谁是你的佛,谁是那个一心挂念着你,一直等待你归家的人?母亲、妻子、孩子,你的“佛”不在别处,就在你的家里。家人,是你这辈子摆脱不掉的牵绊和幸福。他们不会像外面的人那样奉承你、猜测你、取悦你;也不会像外面的人那样嘲笑你、算计你、冷落你,他们怀着爱与关怀看待你的一切。不说好话、也不说坏话,只说实在话。正因为有家人的守护,家庭才成为心灵的港湾。冰心说:“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林肯说:“我之所有,我之所能,都归功于我天使般的母亲。”摩尔说:“走遍天涯寻不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回到家就发现它了。”安德鲁·杰克逊说:“对母亲的记忆和她的教诲是我人生起步的唯一资本,并奠定了我的人生之路。”家人就是那个在你最需要的时候,第一时间毫不犹豫地给予你温暖和支持的人。不管你在外面的世界过得怎么样,是风光还是挫败,可是当你归来,总会有人在等你,那个披着毯子、反穿着鞋子来迎接你的人,就是你的佛。你是否珍惜了?
你是否也如史铁生一样,只顾着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感受,而忘记了还有人在陪着你一同经历。你快乐母亲就快乐,你难过母亲也难过。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同样,儿子的幸福在母亲那儿也总是加倍的。也许你正迈向事业的巅峰,人生无限风光;也许你正陷入生活的泥淖,悲悼着自己的不幸而不可自拔;也许你正筹划着伟大的征程,准备扬帆起航;也许你正徘徊在寂寞的边缘,不知何去何从……不管你处于怎样的境地,都别忘了有人与你分享。你的家人一直在等待你的归来,当你想起的时候,他们会“披着毯子、反穿着鞋子来迎接你”。你到处寻找能够帮助你成功的佛,却不曾想过他就在你的家里。与其费尽心力地去外面寻求,不如静下心,好好享受和家人的时光,把快乐和痛苦都通通倒出来,在“佛”的面前你可以实话实说。彼此分享,就是家人的意义。有人在等你归来,你的“佛”不在外面,而在自己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