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292400000023

第23章 主题:上海新十字街头(22)

说起踏进中央电视台的第一脚,和晶是这样说的:“先做着,总要有个收入。”

和晶在中央电视台一亮相,引起了不少节目组的注意。一年之后,《实话实说》找上门来。因为主持人崔永元生病,需要有人代做几期节目。替代小崔的候选人找了好几位,和晶是崔永元推荐的。他们两人相识,还是在五年前的1998年。那年,上海电视台要上谈话节目《有话大家说》北上《实话实说》取经。在《有话大家说》开播后,两个节目组仍然经常往来。经过新闻评论部的一番考核调查,决定聘用和晶。

2002年9月15日。一个来自地方台的女主持人,出现在了央视1套——崔永元做了六年的《实话实说》节目里。

从上视到央视,自然是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在和晶作客新浪网与网友们对话时,就有网友问:“听说您在上海很火,为什么从上海到北京来?”

和晶答道:“因为北京的秋天很凉快嘛!”

不管是爱北京的秋天还是天凉好个秋,今天的和晶仍然是快人快语:“这里吸引我的地方,就是你只要想做就能够做,就能用心做。我不想过温吞水那样的生活,没有激情、没有冲动、没有原创力、没有什么来撞击你的心灵。我想换个环境,找个进步的阶梯。”

话音未落,和晶又补上了一句:“节目就是自己的作品,哪怕是自己贴钱也要做好。”

在上海,和晶以主持《智力大冲浪》而获得全国十佳节目主持人,因《有话大家说》而得到金话筒奖的提名。她说自己是上海台培养起来的,现在自己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使自己的目光能够看得到先进节目发展的方向,并从中得到快乐。

和晶提到了她的父亲,“我爸爸到了54岁,事业才真正开始。”

“文革”期间,和晶的父亲从西北农业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新疆石河子五中教书。后来去了南疆,一去就是九个年头。拍砖、拉架子车、挖菜窖……直到“文革”结束,才回到石河子农学院。前些年被浙江农业大学聘为经济贸易学院院长。过去的耽误,虽说已经是过去了,要紧的是再也不要造成新的耽误。

本来是说好替崔永元做几期节目,但和晶做完五期《实话实说》之后,事情就发生了变化。说小崔的病需要慢养,那和晶就需要长做。

“就好像先说,这孩子你替我看几天。后来说,这孩子就归你了。”和晶的这个比喻,确实是形象生动。

和晶坦言:“刚开始是没有什么压力。现在说这孩子归你了,这就来了压力。”她摆出的主要压力是:“第一,《实话实说》是名牌节目,小崔是中国主持人里的一号。第二,收视率要继续保证没有大变化。还有不变的是节目的难度。”很显然,除了和晶这个节目主持人是新的,节目组基本上都是原来的老班底,这就需要相互的磨合。对于和晶来说,就要了解节目的表达特色和语言风格,就要掌握新的观察角度和态度。

正是因为人们过于喜爱和关注这个节目的缘故,在和晶主持的第一档《实话实说》播出之后,京城内外的不少大小媒体对《实话实说》的新主持,好不热闹,一番实话实说。尽管崔永元早就提醒过和晶要做好准备,有股大浪向你扑来。

比较是个主题。评和晶与小崔共同点:有说服装的延续性的,说崔永元从来不穿西服,和晶也不着职业装而是一袭米黄色的长裙。也有说崔永元爱抢话,和晶在做第一档时,据有心人不完全统计抢话不下十次。居然还有称“女崔永元”的。而说到不同处,比较集中的一点就是和晶需要加强幽默和机智,不少人的眼前,老是晃荡着小崔夹着妙语的一脸坏笑。可比这比那比来比去,多是限于表象的范围和外在的东西。

“我和小崔当然不一样,他是男的,我是女的。”和晶的话里也闪烁着机智和幽默,支撑着的,还有理智,“女性和男性的视角是不一样的,对人对事都不一样。女性是比较委婉和善良的。不少观众喜欢提问是直接剥离,直接到残酷,不然就觉得不过瘾。这种提问是比较适合一对一的访谈,就像法拉奇那样。我们不是一对一的谈话,要保证谈话能够进行下去,不能让对方因有防范的心理而不放松不敞开。我想,能够让他感受到态度就可以了。”

端起白色的小瓷杯,和晶喝了口红茶:“我与小崔有着相同的价值观。判断接近,对待人和事的态度接近。我想,方向是很重要的。这也是小崔相信我的一个前提。这样的介入才不会破坏节目的神韵。”

在《实话实说》的录制现场。和晶对现场观众说:“你们不要紧张不要有什么不适应。没了小崔,更不适应的应该是我。”

观众们说:

——没事的。你说实话,我们还会不说么。

——这个丫头很实在。

实在很好。那一个“实”字,与实话实说是一脉相传。

让和晶备感欣慰的是,自从去年接手崔永元做《实话实说》以来,节目的收视率并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现在,小崔每周来个一两次。他还是《实话实说》的制片人,做些管理方面的工作。

“我就像坐在快速运转的列车上,被带着向前跑。”

想瞧瞧和晶央视的名片。和晶:不无歉意地说,这次是出差大连再转道上海,带出来的四张名片早已用掉了。

在上视在央视,和晶主持的都是新闻类的谈话节目。相比之下。《有话大家说》要比《实话实说》来得稍为长些,前者是每档四十五分钟,后者是三十分钟。

一说到南北两地的电视谈话类节目,就有一个老生常谈的说法:这就是北京人比上海人爱谈善侃,因而在北京做谈话节目就有了天时地利人和等一百样顺风顺水的条件;而在上海,做谈话节目就成了难事,里头就有点南橘北枳的意思。

有了两地谈话节目制作切身感受的和晶,谈了自己的一点想法:“实际上,能侃的北京人也是少数,有事说事是不分地域的,是可以让上海人说起来的。问题是不要让他们有表达的障碍,让他们用原汁原味的语言表达,现在反正可以上字幕。如果一定要他们用普通话,他们就要想这个用普通话怎样讲那个又怎样,那就会影响谈话。”

不管怎样,语言毕竟还是一个思想的载体和工具。说起要办好谈话节目,是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精力的投入。《实话实说》节目组有二三十人,其中策划人员就占了三分之二,人强马壮,尤其是他们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用和晶的话来说是“让我汗颜”。

为制作节目需要大量的阅读。相关的书是节目策划拿来的,有的是必读的,另外还要了解和掌握一些资料,这些文字是一直要读到进演播室的前一天。

和晶说这一切都是她的子弹、她的弹药,便于回答嘉宾的提问,也可以把嘉宾的术语转化为交流的语言。

和晶感慨道:“这是常年培养起来的一种氛围。相比之下,自己显得不是很用功。我就像坐在快速运转的列车上,被带着向前跑。”

说到《实话实说》的特点,和晶是这样概括的:“《实话实说》是一个听取不同声音和表达不同声音的一个舞台,节目的包容性大。原来只是做民间题材,现在也做国际题材,譬如做过唐金。它倾向新闻性,强调时效性,这样的题材,从过去的三分之一比例扩大到了三分之二。”

小时候,和晶有两个理想:一个是当导演;另一个就是做记者,像法拉奇那样……

她开玩笑说,这两个行当都是做控制别人的领导者。

“希望别人给你一个现成的舞台,是不现实的;也没有人会给你搭台。你只有给自己搭一个舞台,自己去寻找一个舞台。”和晶的话,被茶几上手机响起的铃声打断。

从新疆到上海,从上海到北京;从没有舞台到有舞台,从拥有小舞台到登上大舞台。和晶说,自己是一路考过来的,也算是考试的一生。

十七岁那年,和晶独自一人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赶到成都考场,报考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虽说是经人介绍托了一个列车员照应,但一个女孩子坐三天三夜的硬席确实不易。可和晶说,从新疆出来,上哪不要个三天三夜?这三天三夜的火车,已经成了她人生中一碗垫底的酒。

考试一共进行了五天,考生从上千到百到几十,最后只剩下六人。在参加全国统一高考之后,最后只有三个人走进了美丽的上海戏剧学院的大门,和晶在上海度过了她的十八岁生日。从新疆到上海,也是一个人独行,坐的也是火车,五天五夜。这回不是硬座是卧铺。

1993年,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的和晶,参加了上海广播电视局的招聘考试,进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成为上广的音乐节目《流行音乐排行榜》的主持人。努力奋斗,使她获得了走上社会的第一个舞台。有了在这个舞台上的出色表演,和晶被上海电视台的《欢乐大世界》节目组看中,旋而又被《智力大冲浪》挑去。

和晶说:“我的父母都是教师,家里没有什么背景。你说我不容易,其实也很简单。这就是把自己手头上的事情做好,把最简单的事情做得最完美。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最好的办法。”

对于儿时的两个理想,和晶都实现了。和晶说她的大学同学都在做电视剧和电影的导演,只有她这个导演从幕后跳到了前台。毕业的作品是参加黑色幽默的代表作《第二十二条军规》导演组的工作,指导老师也是她的班主任,就是当年执导《于无声处》成名的苏乐慈。她还是感谢导演专业对她今天工作的帮助:“培养了思维能力,对于现场和节目节奏感的把握,还有人与人关系的构造。”

学的是导演,做的是节目的主持人。对于怎样做一个优秀的谈话节目主持人,和晶谈了自己的体会:“首先要敏感,对人对事都要敏感。要更多地注意细节,寻找新的表达。第二是无论在台上还是在台下,都要倾听、都要注意观察。第三要搞好合作,不然是出不了好作品的。”

和晶举了一个例子

一次在饭店吃饭时,看见一个女孩合着店堂里的音乐,在走廊里跳舞。和晶一问,方知这个女孩不是饭店里的人,但每个星期都会来这里跳上一次,都说她是神经不太正常。敏感的她对此做了进一步了解,她了解到这个酷爱舞蹈的二十五岁的女孩,有个在四十岁成为一个舞蹈家的梦想。于是,坐在电视机前的万千观众,在《实话实说》里看到了一档节目:《女人的梦想》……

透过眼前的落地玻璃窗,看得到冬夜的天幕上挂着一弯纤细的月亮。和晶说,北京的不少朋友都爱冬天的上海,说是能看见绿色,而北京几乎都是黄乎乎的一片。

“我现在像一条自由的鱼。”

听得出来,和晶对她的北京生活是满意的。还真有点像学生生活。

和晶说自己是个北方人,在北京生活很适应:“生活简单,天天上班,开车到台里是三四十分钟。下班后自己烧些东西,现在超市里的半成品菜很多,很方便。烧一桌子菜不行,把自己喂饱是没有问题。”

喂饱之后,要做的事情就是学习。学习的一个主要内容是读书。在北京,向她推荐书的朋友不少,前些日子是读了海蒂的《性学报告》和汪丁丁的书。和晶认为跨领域的读点哲学、经济学等书籍是很有帮助的。组里的报纸是每天一大摞,从她比划的手势来看是足有半尺左右。每到星期四,楼下卖报的阿姨会给她留一份《南方周末》;还会买本《读书》和《时尚健康》。

再有闲余就上上网,看看带来的国外新的电视节目。最喜欢的是上北大去听讲座,开拓思路接触民间有收益不说,而且是听得自在,好就听下去,没意思就开溜。现在的应酬少了,与朋友聊天也是想能得到些信息、获得点知识。

“我们的生活不闭塞。一天下来,需要的是静下心来感受、回味。”和晶如是说。

在上海的时候,和晶就不喜欢逛街兜马路。羊年春节回上海,见面时身上穿的这身行头,还是过去在上海置的,一件有着长长的皮毛领子的中长大衣。出镜的服装反正是厂家赞助的,挑选搭配对她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和晶说,对于她这样的生活,现在也有人称之为“新双城记”。她在北京,先生和公婆都在上海,自己的父母和弟弟却在杭州。不少的收入是贡献给了中国的航空事业,还有就是中国的通讯业。

“现在是交通便利,北京到上海的飞机是十五分钟一班。不需要提前买票,到了机场再买就行。”和晶说。倒是她先生经常来北京。先生比她要自由,这个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生物专业的先生,现在自己打理着一家公司。

最后说起了她的姓氏。和晶说她也不是最清楚,正在查寻。一种说法是来自云南丽江的纳西族,还有一种说法是源于东北的满族。天南海北,跨度很大。和晶说自己在黑龙江漠河还要过去一点的一个民俗博物馆里见到过一些相关的材料。

离开上海也有些日子了。走在上海街头,有观众问她:和晶,你在上海蛮好的,为啥要到北京去?坐上飞机,有空姐说:这是阿拉上海的和晶,现在到中央台去了。

和晶听了,很感动。

(中年灵动)

同类推荐
  • 惊魂十四日(十四分之一第五季)

    惊魂十四日(十四分之一第五季)

    死亡游戏终于进行到了尾声,最后几日的故事,一个比一个精彩。一个在超市行窃的女人,被店员抓住。男老板同情她,留她在店里上班,却发现这个女人身上充满了谜团——她隐居在森林之中,有一个得了怪病,见不得人的女儿……男老板尝试着接近女人,终于发现她一直隐藏着的恐怖秘密……一个资深美食家,在古镇新开的一家私房菜馆,吃到了一种几十年前吃过的神秘美食。为了探寻这种美食的秘密,美食家对私房菜馆展开了调查。在这一过程中,发生了令他意想不到的骇人事件……所有的一切,都将在第14天的晚上揭晓,神秘主办者的身份,终于浮出水面。最后的结局,将震撼所有人!
  • 黄狗(马丁·艾米斯作品)

    黄狗(马丁·艾米斯作品)

    英国文坛教父马丁·艾米斯长篇小说代表作,一部惊世骇俗的里程碑式作品,一册现代西方社会的连环漫画。主人公汉·米欧是演员和作家。他的父亲梅克·米欧是极其残暴的强盗,早已死在狱中。他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中,唯恐遇见父亲生前的仇人或同伙,害怕他们对他报复。在沉重的精神压力下,他变得十分孤僻,甚至疏远了自己的妻子和女儿。一直想实施报复的科拉,指使色情演员卡拉把汉诱骗到加利福尼亚,想以色相破坏其婚姻,但未得逞。汉在加州意外地遇见了自己的生身父亲安德鲁斯。这个意外发现使科拉放弃了报复的念头,因为汉并非米欧的真正后代。小说把梅克·米欧作为暴君的象征,表现了主人公如何摆脱暴君影响的过程。他渴望摆脱亡父的阴影,正如那条哀鸣的黄狗试图挣脱背负的锁链。
  • 公园里的谋杀案

    公园里的谋杀案

    陈集益,70后重要作家。曾就读于鲁迅文学院第七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浙江省作协签约作家。在《十月》《人民文学》《中国作家》《钟山》《天涯》等大型文学期刊发表小说六十万字。2009年获《十月》新锐人物奖。2010年获浙江省青年文学之星奖。
  • 欢喜缘

    欢喜缘

    《欢喜缘》全称为《第一奇书欢喜缘》,书无刊本行世,所存者为手抄孤本,且可能为原稿本,弥足珍贵,是一部世情小说,讲述众公子风流花下的故事。
  • 梁晓声文集·长篇小说(套装)

    梁晓声文集·长篇小说(套装)

    梁晓声先生以直面现实的态度进行深邃的哲学思考和精致的文学创作,在这些作品中,他真诚而又爱憎分明地记述历史,深入剖析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其中渗透了社会历史的变迁、风俗人情的移易、人性心灵的内省。他的作品因此被称为“史性与诗性的综合体”,承载着重要的文学价值、史学价值和收藏价值。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沧海遗珠

    沧海遗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重生植物

    重生植物

    自从太空育种卫星坠落在枫城市附近之后,整个城市就不正常了。各种闻所未闻的离奇生物陆续出现,常理难以理解的事件不间断的发生,找不出凶手的谋杀案,不停失踪的人口,还有疯人院病者的数量急剧的增加........方明远也没能幸免,一不小心就变成了植物人,偶尔给自己浇浇水,施施肥,忽然发现日子过得还很清闲的。
  • 神繁落景零

    神繁落景零

    冠冕堂皇的金碧都市,玷污肮脏的军事部门,神圣的言论,一位位拥有神的力量!来替世界拉下落幕!人类试图重享和平,黑心的人试图统治世界!诸神之力来自母体,能够限制诸神的母体力量拥有者,是怎样呢?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嗜血佣兵:傲天魔妃

    嗜血佣兵:傲天魔妃

    【超级玄幻女强,速更爽文】一次玩命报复,她与搭档同归于尽!再次睁眼,眸光清寒,重生为狂霸之王。挡我者死,逆我者亡。七重冥试,一鸣惊人,绝望森林,捕获灵兽之王;玄宫九层,神挡杀神魔挡杀魔;乱世之中傲视群雄,尽收天下妖孽。江山算什么,权利算什么!?神灵大陆燃起红莲之火,万神沉浮,万魔退避,风云骤起,一切尽在掌控之中。
  • 大学生GE阅读(第4辑)

    大学生GE阅读(第4辑)

    《大学生GE阅读(第4辑)》以“人文情怀、学术精神”为宗旨,以通识教育为主板,以文、史、哲、艺、政、经、法、社等学科为重点,陆续开设“大学讲堂”“博士开谭”“专题专论”“评书评人评事”“海外文摘”“网上撷英”以及“反馈与批评”等栏目。文章以栏目为单元,以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政治、经济、法学、社会学为序次,举凡论文、散文、书评、随笔、讲演稿、谈话录等,文体不拘,文风不限。编者诚心虔志,企盼有创见、有发现、有风骨、有格调之文章,希望与同仁同道共同开拓一片中国大学生喜闻乐见的通识天地与文化乐园。
  • 五杉风云

    五杉风云

    一个看起来平凡实际并不平凡的中学生陌离,性格软弱的他为了心爱的女生莫琦,化身为魔,激发了体内的所蕴含的封印血脉,穿越至了异世界“五杉世界”,那是一个剑与魔法同存的世界。触发了命运之轮,从此走上一条不一样的强者之路。力量,一直是为了保护心爱在乎的人而存在。而我,为了保护最心爱的她,不惜与天地为敌,最后破杉而去,成为一代传说。作者有话语:我是一个扑街,写小说只是兴趣,之前想在纵横写写的,最近纵横多了很多广告,就转阵型到创世来了,本书会重新开扑,很多地方都会进行推倒重建,希望能给各位支持陌橙离的读者一个全新的世界,谢谢。欢迎关注微博:陌橙离书友群:离而橙陌①169112721
  • 桐花开十月

    桐花开十月

    这是一个关于等待的故事,有一见钟情的幸运也有日久生情的陪伴,有些感情藏在心里只待时间堵住悠悠之口。若是说希望的话,那便是记忆中最爱的那个人的微笑。不论是多久的等待,心口的桐花永远盛开。
  • 爱情住在我隔壁

    爱情住在我隔壁

    善良、智慧的文艺女刘舒,邂逅了英俊又儒雅的上海男人陆竞城,陆竞城视她如珍宝,她以为自己遇见了最真的爱情,当爱情如花般热烈地绽放时,她却惊讶地发现他已是人夫……胡臣宁,像煦日阳光那样给人温暖感觉的男子,善解人意,体贴温情,照亮了刘舒的心房,他的出现,却好像,晚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