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姜尚果然钓到了周文王姬昌。姬昌兴周伐纣迫切需要人才,得知年已古稀的姜尚很有才干,他斋食三日,沐浴整衣,抬着聘礼,亲自前往磻溪应聘,并封姜尚为相。
姜尚辅佐文王,兴邦立国,帮助姬昌之子周武王姬发,灭掉了商朝,自己也被武王封于齐地,实现了建功立业的愿望。
◎文苑拾萃
鞠歌行
(唐)李白
玉不自言如桃李,鱼目笑之卞和耻。
楚国青蝇何太多,连城白璧遭谗毁。
荆山长号泣血人,忠臣死为刖足鬼。
听曲知宁戚,夷吾因小妻。
秦穆五羊皮,买死百里奚。
洗拂青云上,当时贱如泥。
朝歌鼓刀叟,虎变磻溪中。
一举钓六合,遂荒营丘东。
平生渭水曲,谁识此老翁?
奈何今之人,双目送飞鸿。
柳敬亭谦虚遵师言
◎成名易,成人难。——清·赵尔巽
柳敬亭(1587—1670年),原姓曹,名永昌,字葵宇。明末清初评话艺术家。祖籍南通余西场,生于泰州。犷悍无赖,15岁时犯法,得泰州府尹李三才之助,得以亡命盱眙(今属江苏),改姓柳,称“柳麻子”。18岁向莫后光学说书,莫后光曾言:“子得之矣!目之所视,手之所倚,足之所,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此说之全矣!于是听者傥然若有见焉!其竟也,恤然若有亡焉。”后于市中为人说书。一日说书一回,定价一两。后常往返扬州、杭州、南京、常熟、绍兴之间,“十日前先送书帕下定,常不得空”,左良玉在武昌时,命柳敬亭每晚“张灯高坐,谈说隋唐间遗事”,冒襄(即冒辟疆)《赠柳敬亭》称:“游侠髯麻柳敬亭,诙谐笑骂不曾停;重逢快说隋家事,又费河亭一日听。”“至今说书人都尊他为祖师”。
柳敬亭原名曹逢春,家住江苏泰州曹家庄。后来由于好打抱不平,得罪了地方上的恶势力,流落到外乡。有一天,柳敬亭睡在一棵大柳树下,醒来后抓着拂在身上的垂柳枝条联想到自己的不幸遭遇,就改为姓柳了。接着,他又想起南齐诗人谢眺咏敬亭山的诗,觉得“敬亭”二字可取,便以“敬亭”作自己的名。
柳敬亭流浪在外乡,看到茶馆酒楼上经常有人说书就经常去听,听了后便记在心里,加上自己从小读了不少历史小说听了不少民间故事,所以也想靠说书来维持生活。
由于不知道说书的技巧和方法,也找不到合适的老师可求教,柳敬亭只能自己摸索着瞎练一通,效果很不理想,他为此也很苦恼。
后来,他遇到一位高明的艺人说书,听完以后,佩服得五体投地。
这位艺人叫莫后光,柳敬亭便谦虚诚恳地要求拜他为师。莫后光看到这个青年人诚实可爱,说书也有较好的基础,就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他。
莫后光把说书艺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讲给他听,告诉他:“说书虽然是一种小技艺,也同学习其他技艺一样要下苦工夫。首先要熟悉各阶层的生活和各地的方言、风俗和习惯,然后把观察和搜集到的材料,经过反复分析,弄清它们的因果关系、发展过程。还要学会对掌握的材料加以剪裁取舍,能够把有用的材料组织得恰到好处。”
柳敬亭听了老师的教导以后,深深地记在心里。他白天到处游街串巷,仔细地观察社会上的各种现象,尤其对于社会下层人民的方言俚语非常注意。
他认为,出自民间的传说故事带有很多的趣味性,很容易使听众进入情节,并能感觉到生活的情趣。
晚上回家以后,他就闭上眼睛细细琢磨白天看到的事情,并把它们加工、提炼、融入到历史故事中去,最后认真地记在纸上。
柳敬亭这样学习了几个月以后,便去找老师指点。莫后光先让他说了一段书,对他说:“现在你虽能讲故事,但还不能引人入胜。重要的问题是时时刻刻要想到怎样把故事说得好,说得动听。有时,故事中的情节可以从从容容地直叙,一路走来,直达胜境;有时,说的故事要求简捷明快,开门见山,一目了然;有时,不妨增加一些伏笔或悬念,使得听众舍不得离开,总想听出个究竟。总的来说,在故事的轻重缓急之间,都要安排得贴切妥当,件件事要有交代,有着落,有头有尾,抓住人心。”
柳敬亭听了以后,继续虚心地苦心钻研。他深入到人们中去,和各式各样的人交朋友。在交朋友的过程中,他发现,有许多上了年纪的老年人说起话来很能吸引人,而且声音是随着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而抑扬顿挫,感染力很强,尤其是他们说话时那不慌不忙、胸有成竹的沉着神态,很值得自己学习。
柳敬亭每天都细心观察,模仿。就这样,又过了几个月,柳敬亭再去请教老师。
莫后光听他说了一段书后,说:“你现在已经进步不小了,听的人能够聚精会神,说到危险处也能使他们害怕,说到痛苦处也能使人流泪了,但还要精益求精。说书人说书的时候必须和故事中的人物融成一体,在说书时忘记了自己是个说书人,忘记了自己在台上,忘记了自己生活的时代,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姓名。只有这样,他在表演故事中的人物时,才能在动作、语言和神态上无不惟妙惟肖、活灵活现,使自己变成了故事中的人物。这样,才能吸引听众进入故事所表现的境界。结果会连听众也忘记了自己,忘记了自己是在听说书。这才是说书艺术最理想的境界。”
柳敬亭听了老师的这番话后,信心更足了,学习也更加刻苦努力了。他更进一步深入到生活中去,熟悉人们的感情、爱憎。
另外,柳敬亭还常常说书给人们听,让人们进行评论。晚上回到家里,再把白天说过的书重新说一遍,把白天大家提的批评和建议尽量采纳进去。
这样过了几个月,他又去找老师。这一次老师听了他说的书后,高兴得翘起大拇指说:“现在你已经学到家了,还没有张口说书时,你已经在屋子里制造了故事中的气氛,等你说起书来。听众的情绪就能够不由自主地跟着故事中的人物共鸣起来了。”
说完,莫后光又拍着柳敬亭的肩膀说:“你进步真快啊!真快啊!”
柳敬亭在名师的指点下,经过自己的刻苦研究,努力学习,终于成为一位有名的说书艺人。
◎故事感悟
从故事中,我们得知柳敬亭拜了一位好老师。他在不断虚心地学习过程中,得到了老师的悉心教导,从而使学业有了长足的进步,说书技艺也日益提高。由此可见,谦虚真的是使人受益匪浅呀!
◎史海撷英
书生退敌
宋高宗听到王权兵败,就将王权撤了职,另派李显忠代替王权的职务,并且派宰相叶义问亲自去视察江淮防务。
叶义问也是个胆小鬼,他自己不敢上前线,派一个叫虞允文的中书舍人(文官名)去慰劳采石的宋军将士。
虞允文到了采石,王权已经被撤职,接替他职务的李显忠却还没到。对岸的金兵正在准备渡江,宋军没有了主将,到处人心惶惶,秩序混乱。
虞允文看到队伍这样涣散非常吃惊他觉得等李显忠来已经来不及了,就立刻把宋军将士召集起来,对他们说:“我是奉朝廷的命令到这里来劳军的。你们只要为国家立功,我一定报告朝廷,论功行赏。”
大伙儿见虞允文出来作主,都来了精神。他们说:“他们恨透了金人,谁都愿意抵抗。现在既然有您作主,我们愿意拼命作战。”
虞允文是个书生,从来没有指挥过打仗,但是爱国的责任心使他鼓起勇气。他立刻命令步兵、骑兵都整好队伍,排好阵势。
宋军刚刚布置停当,金兵就已经开始渡江了。完颜亮亲自指挥金军进攻。几百艘大船迎着江风,满载着金兵向南岸驶来。不久,金兵便开始陆续登岸。
虞允文命令部将时俊率领步兵出击。时俊挥舞着双刀,带头冲入敌阵。士兵们士气高涨,奋勇冲杀。金兵进军以来,从来没有遭到过这样顽强的抵抗,还没有适应这样的敌手,就很快败下阵来。
◎文苑拾萃
苏轼与《念奴娇·赤壁怀古》
谪居黄州时,苏轼曾来到黄州附近的赤壁,面对着滚滚东去的大江,慷慨激昂地高声吟唱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一年后,苏轼的好友潘大临看到这首词,立即叫了起来:“好词!好词!多么豪放的气魄!”
古耕道的评论更是精辟。他将苏轼这首词与当时最流行的柳永的《雨霖铃》相比较说:“柳词配由十七八岁的女孩儿,手执红牙檀板,唱那凄凄婉婉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而苏词须得请那关西大汉,手执铁板铜琶,高唱‘大江东去’。”
董沄拜“忘年师”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魏征
董沄(生卒年不详),明代文学家,对文学颇为热爱,以好学而著名。
董沄是明代文学家,以擅长写诗闻名。
有一天,董沄到今稽山游历。他刚走到山腰,就见许多人急匆匆地往山上走。董沄很奇怪,便问一个年轻人:“你们这样急匆匆的是要去哪儿呀?”
“我们是到山上听阳明先生讲课。”年轻人说完,就急急地走了。
王守仁是明代的大哲学家、大教育家,也称阳明先生,他的哲学思想带有明显的反传统色彩。这些董沄早有耳闻,但他究竟主张什么,他的学说是什么内容,董沄并不知道。
董沄心想:“如今社会风气这么坏,人人追名逐利,一向清高的文人学士莫不如此,我倒要听听这王先生会讲出什么新辞来。”
董沄沿着山道向上走,因为当时他已年老体虚,走得慢,所以等他走到王守仁讲学的草堂时,人家都已经开始上课了。
草堂坐北朝南,四合的院落,正厅的门大敞着,屋子地上铺着竹席,几十个年轻学子都席地而坐。一位五十岁左右的中年人坐在中间,正在滔滔不绝地讲着课。
董沄不便进屋打扰,就在窗外的檐下不声不响地坐下,静静地听了起来。王守仁口若悬河,引古论今,旁征博引,在座的人听得鸦雀无声。
王守仁认为,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人的心,心明便是天理。所以为学“惟求得其心”,就像种树一样,心是树根,学习就像培土、灌溉、锄草、扶植,学习的目的是对心施加影响,反求于心起作用。而对儿童的教育也是如此,有的人将孩子鞭打绳缚,就像拘禁囚犯一样,这样做不仅达不到目的,反而会伤害了孩子的内心。王守仁主张鼓舞孩子,使他心中喜悦,自然而然地达到日长日化的目的。
董沄听得入了迷,不知不觉已经下了课,学生陆陆续续地走了,他还坐在那里回味着王守仁的话。
王守仁走了出来,见一个白发老先生竟坐在檐下听自己讲课,非常不安,赶忙把董沄请进屋里坐下,二人攀谈起来。
董沄真诚地对王守仁说:我看现在的学者或散乱而无条理,或过分修饰而如同偶人。而更有甚者是那些贪得无厌的人,在他们看来,“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贪得无厌,整日争夺于名利之场。我真怀疑是否还有圣贤之学。今天听了先生讲的道德修养的学说,真是有大梦初醒般的感觉呀!
两人越谈越投机,不知不觉天已渐渐暗了下来,董沄恋恋不舍地与王守仁告别,下了山。
回到家后,董沄还在想着会稽山上与王守仁恳谈的情景,对王守仁十分钦佩。他想,虽然王守仁比自己年轻,但无论是道德还是学问的修养,都远远超过自己。如果不能到他的门下去学习,那简直是虚度此生了。于是,董沄挑着一担谷子,作为给老师的进见礼,到王守仁家去拜师。
王守仁哪里肯应?他当时只有五十来岁,比董沄要小十多岁,因此推辞说:“天下哪有弟子比老师年岁还要大的?我实在不敢当呀!”
可董沄却怎么也不肯罢休,他说:“当年孔子还曾拜几岁的儿童为师。学问是无长幼之分的,不管你肯不肯接受,我都是一定要拜的。”说着,他当场就给王守仁行了初拜尊长的大礼。
董沄的朋友们听到这件事,很不理解,都劝董沄说:“你已经这么大年纪,在学术上也很有名气,拜一个比自己小十多岁的人为师,会遭人耻笑的。”
董沄听了,严肃地说:“王先生虽然比我年轻,但人家的学问和修养都远远胜于我,我按照自己的意愿拜他为师,并不在乎别人的评论。”并当即改其号为“从吾道人”,表示愿跟王阳明从头学起的决心。
◎故事感悟
董沄的谦虚精神首先表现在他不倚老卖老,固步自封,而是老有所学,积极进取;其次表现在他不以年长自恃,而是尊年轻而学问高的人为“忘年师”,虚心学习。这种精神也正是我们今天所应提倡的。
◎史海撷英
史评王守仁
《明史》赞曰: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当危疑之际,神明愈定,智虑无遗,虽由天资高,其亦有得于中者欤。矜其创获,标异儒先,卒为学者讥。守仁尝谓胡世宁少讲学,世宁曰:“某恨公多讲学耳。”桂萼之议虽出于媢忌之私,抑流弊实然,固不能以功多为讳矣。
◎文苑拾萃
又重游开先寺题壁
(明)王守仁
中丞不解了公事,到处看山复寻寺。
尚为妻孥守俸钱,到今未得休官去。
三月开先两度来,寺僧倦客门未开。
山灵似嫌俗士驾,溪风拦路吹人回。
君不见,富贵中人如中酒,折腰解醒须五斗。
未妨适意山水间,浮名于我迹何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