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556600000010

第10章 巴山轮会议(1)

在中国,一提到“巴山蜀水”,人们自然就会想到三峡。三峡两岸崇山峻岭,悬崖绝壁,风光奇绝。

在24年前,即1985年9月2日,它该是我刚刚开始硕士研究生第一堂课的时候,在这段属于长江三峡的江面上,有一条游船,它缓慢地从重庆驶向武汉。而在这艘当时属于交通部的长江游轮“巴山”号上,正在举行着一个由三十余位海内外经济学家参加的国际会议。会议是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即后来的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世界银行联合举办的。会议的全称是“宏观经济管理国际讨论会”,但人们还是习惯于把这个会议简称为“巴山轮会议”。

会议结束后共整理出了七个重要的专题。但实际上,船上的经济学家讨论的问题主要就是一个:中国应该怎样调控正在经历通货膨胀的宏观经济。在24年前,我们的政府和我们自己的经济学家对转型中的宏观经济及其治理的知识都准备不足。这些问题在“巴山”号轮船上讨论了整整一周时间,于9月7日在武汉正式结束。

24年后的今天,如果你在Google上搜索“巴山轮会议”,至少有25800条关于它的信息,而且大多数是2005年“巴山轮会议”召开二十周年的时候,一些当时参会的中国经济学家对它的纪念、回忆以及后人对它的评价。的确,在中国经济改革的头几年,特别是1982~1987年这段时间,思想和学术领域非常活跃,不仅学者们积极参与中国的改革策略的研究,而且政府积极推动与支持,是双方互动最好的一段时间。

回首往事,中国经济改革和开放以来,几乎没有一场学术性的经济讨论会,像1984年的“莫干山会议”和1985年的“巴山轮会议”那样,让经济学界那么记忆深刻,让与会者至今都津津乐道。而且,如果说“莫干山会议”推动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那么“巴山轮会议”则启蒙了中国的宏观经济管理。当然,这两次会议都无一例外地改变了一群年轻人的命运。

“巴山轮会议”上的经济学家

我们先说到底都是哪些人参加了此次“巴山轮会议”。我的手头从1990年开始就一直保留着一本书,书名是《宏观经济的管理和改革--宏观经济管理国际讨论会言论选编》。事实上这本书可能是由出版社公开出版但又仅限“内部发行”的唯一一本关于“巴山轮会议”的详细资料。这本资料由经济日报出版社于1986年6月出版。

这份资料在今天看来是非常珍贵的。它收入了“巴山轮会议”上讨论并由中国经济学家整理出来的7个专题报告和13位中外经济学家的专题发言。在书的封2上还插有一帧中国领导人在中南海会见与会11位国外经济学家的彩色照片。从照片上可以清晰地辨认出不少经济学家,尽管我只与其中的一部分经济学家后来有过见面的机会。从照片上看出,中国的经济学家薛暮桥、马洪、高尚全、刘国光等参加了会见。而受到领导接见的国外的经济学家当中,我能很容易地辨认出美国耶鲁大学的托宾(James Tobin)教授、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内(Janos Kornai)教授、世界银行驻华办事处首任主任林重庚(Edwin Lim)博士以及当时在世界银行任职的英国经济学家伍德(Adrian Wood)教授。

我并没有见过托宾教授本人,只是见过他的照片,熟悉他的形象。他是198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于2002年离世。当年他在“巴山轮会议”上的言论格外引人注目。而科尔内教授在中国经济学界的名声甚旺,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这段时间里。他的《短缺经济学》(Economics of Shortage)是20世纪80年代极少数能够让我们看到如此高超的分析能力的经济学著作,它甚至影响了中国新生代经济学人头脑中的经济研究范式。我清楚地记得,在20世纪80年代初,《短缺经济学》还没有被翻译成中文出版之前,就在很多大学的经济学研究生中被广泛复印和阅读了。随后他的其他著作也陆续在中国被翻译出版。而我与科尔内教授则有过多次见面的机会,一次是1998年9月,在中国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之际,他应经济科学出版社的邀请来中国参加其著作《短缺经济学》纪念译本1000本的出版发行活动。那年他访问了北京和上海,在复旦大学,我邀请科尔内夫妇吃过饭。还有几次是在哈佛大学,在2000~2001年期间,我曾去他在哈佛大学经济系的办公室当面请教他,讨论转型的理论问题。科尔内教授后来还曾委托他的研究助理给我送来了多篇他的最新论文。

而我与英国经济学家伍德教授相识的时间则更早一些。那是在1992~1994年期间,我获得英国文化委员会的资助,在英国萨塞克斯大学继续我的博士后项目的研究,当时伍德教授已回到坐落在萨塞克斯大学内的英国“发展研究院”(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工作。我和他经常一起在IDS的餐厅吃午餐。那个时候他正在从事的研究其实就是后来在牛津大学出版的那本《南北贸易、就业与不平等》著作。这本书称得上是伍德教授最有影响的研究成果。而在这之前,我是在世界银行组织的一份关于中国国有企业所有制改革的项目报告上第一次看到伍德这个名字。他现在执教于牛津大学,2007年4月,在英国诺丁汉大学“当代中国研究学院”(School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Studies)的揭牌仪式上,我与他作为嘉宾巧合地被安排在第一场报告,同台演讲。

其他出席“巴山轮会议”的国外经济学家还包括布鲁斯(Wlodzimierz Brus,英国牛津大学安瑟尼学院高级研究员)、拜特(Aleksander Bajt,前南斯拉夫政府经济改革执行委员会委员、斯洛文尼亚艺术与科学院通讯院士)、凯思克劳斯(Alexander Cairncross,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格拉斯哥大学名誉校长,现已去世)、琼斯(Leroy Jones,美国波士顿大学经济学教授、韩国财政体制改革委员会顾问)、埃明格尔(Otmar Emminger,联邦德国证券抵押银行理事长、教授,现已去世)、阿尔伯特(Michel Albert,法国保险总公司董事长、里昂信贷银行董事)、小林实(日本兴业银行常务董事、调查部主任,现已去世)。

有意思的是,出席“巴山轮会议”的中国方面的人员几乎都不在大学教书,多半是在政府和学术机构担任职务的著名经济学家或官员,也包括了一些初出茅庐的年轻经济学者。这一方面是因为主办方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不过,可能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经济学的学院派在那个时候还没有真正形成,尽管“莫干山会议”上已经有不少青年经济学者崭露头角。

如果以当年出席会议者的年龄为序,那么,60岁以上的中方与会代表是薛暮桥(81岁,时任国务院体改办顾问,2005年7月病逝)、安志文(67岁,时任国家体改委副主任、中顾委委员)、童大林(66岁,时任国家体改委副主任)、马洪(65岁,时任国务院副秘书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国光(62岁,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在这里我要特别提及百岁老人薛暮桥先生,因为他的一本书对我走上经济研究的道路影响甚大。我在1981年进入复旦大学读经济学时看的第一本涉及中国经济的书就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薛暮桥与邓小平同年出生,被称为中国经济学界的夙将。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1949年建国以后长期担任中央政府的经济领导工作。历任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秘书长兼私营企业局局长、国家统计局局长、国家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副秘书长、全国物价委员会主任等职务。1988年起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名誉主任。1979年,他在“牛棚”和“五七干校”耗费11年心血、7易其稿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一书出版,发行1000万册,成为研究中国经济体制演变和经济发展的启蒙教材。2005年3月,他与马洪、刘国光和吴敬琏4人被授予首届中国经济学杰出贡献奖。

50~60岁年龄段的会议代表是戴园晨(59岁,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杨启先(58岁,时任国家体改委副主任)、周叔莲(56岁,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高尚全(56岁,时任国家体改委副主任)、吴敬琏(55岁,时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干事)、赵人伟(52岁,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卓元(52岁,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吉元(51岁,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2003年7月病逝)。

50岁以下的参会者包括了项怀诚(46岁,时任财政部综合计划司副司长)、洪虎(45岁,时任国家体改委秘书长)、楼继伟(35岁,时任国务院办公厅研究室主任科员)、李克穆(33岁,时任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田源(31岁,时任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郭树清(29岁,时值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研究生)。

从时任国家体改委副主任的安志文先生为《宏观经济的管理和改革--宏观经济管理国际讨论会言论选编》这本资料写的序言中可以判断,会议从头至尾都是经过精心准备、组织和设计的。会议得到了世界银行驻北京办事处的协助(林重庚博士是当时的办事处主任)。而且,在今天几乎不可能做到的是,中国方面的上述参会学者,大概60岁以下的,还分别负责书面整理了会议上国外经济学家的专题发言。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编,《宏观经济的管理和改革--宏观经济管理国际讨论会言论选编》,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6年版。

这在之后,1987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发展室编辑出版了《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巴山轮“宏观经济管理国际讨论会”文集》(中国经济出版社)。这是一本公开出版发行的文集。

Adrian Wood,1994,North-South Trade,Employment and Inequality:Changing Fortunes in a Skill-Driven World,Clarendon Press,Oxford.

薛暮桥著,《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1985年的通胀辩论

即使以今天的标准来判断,也很少有一次学术会议会像“巴山轮会议”那样,对经济政策的影响那么大。那么,“巴山轮会议”到底讨论了什么问题?形成的结论是什么?为什么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人们还是这么高度评价此次学术会议?

要回答这些问题,先要了解召开“巴山轮会议”的1985年,中国的经济改革和经济形势处于什么阶段。我先引用当时已经81岁高龄的薛暮桥先生在会议的开幕致辞中说到的一段话,他说:“专家们都知道,要把微观经济搞活,必须加强对宏观经济的控制。现在我们还不善于加强宏观管理,所以微观放活以后,就出现了许多漏洞。去年(1984年--引者注)第四季度到今年第一季度,出现了银行信贷基金失控和消费基金失控等问题,给今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增加了困难”。

薛老所说的宏观失控的情况是从1984年年初开始蔓延的,直到1986年才被控制住,这是中国经济改革以来发生的第二次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第一次则发生在1979~1983年期间,但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即1984年,通货膨胀又开始抬头。直到1993年之前,这样的通货膨胀反复了多次(见图2-5)。我今天的看法是,相对于发生在1979~1983年的第一次通货膨胀,1984~1986年间的这一次通货膨胀则开始很好地具备了转型经济的典型特征,因此对经济研究和解释性的经济理论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我们先来简单地回忆一下,在1984~1986年的通货膨胀生成时期中国经济的现象是什么。吴敬琏教授在他的教科书式的著作《当代中国经济改革》的第十章中对这个阶段的经济形势作了以下分析:

1982年9月,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确定了到20世纪末工农业生产总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并提出了相应的战略重点和战略步骤。按照原来的部署,1980~2000年的20年间,前十年是打基础,后十年实现腾飞。但是,当时大家的热情很高,在某些中央领导人的鼓励下,从1984年年初开始,各地方政府竞相攀比,层层加码,纷纷要求扩大投资规模,以便“提前翻番”。尽管后来中央政府领导人一再提出头脑不要发热,但是一些地方政府根据以往的经验,提出了“下马中上马”、“批评中前进”,继续扩张,使得经济过热的势头一时间很难遏制。当年9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扭转了1981~1983年期间计划经济思想的回潮,确立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改革目标。当时群情振奋,认为从此可以放手改革,中国经济也将很快腾飞。同时,1984年10月适逢建国35周年大庆,有人又提倡“能挣会花”,一些机关和企业突击提高工资,发放奖金和服装等消费品,更使得经济过热势头火上浇油。

这段时间正是我在复旦大学经济系读大三的时候。我至今还记得,中国的经济学家在这段时间里讨论最多的话题的确就是通货膨胀。在当时看来并用当时的语言来说,通货膨胀的发生归咎于“投资基金膨胀”和“消费基金膨胀”,尤其是,消费基金膨胀在中国当时正在形成的新生代经济学人那里得到了格外的重视。新生代经济学人把这个现象在概念上创造性地定义为“国民收入的超分配”。研究消费基金膨胀的形成机制和“国民收入超分配”问题成为当时中青年经济学家的研究新热点。不仅《经济研究》杂志上不断发表大量从消费和工资上涨的逻辑来解释通货膨胀的理论性文章,而且在1986年出版的一本影响甚大的大型调查报告《改革:我们面临的挑战与选择》中就专门对消费基金(主要指工资和奖金)的膨胀作了调查,而且参与这个报告写作和讨论的青年经济学人囊括了王小强、刁新申、张少杰、石小敏、白南风、张维迎、宋国青等。

同类推荐
  • 大对决:即将爆发的中美货币战争

    大对决:即将爆发的中美货币战争

    2015年前后,一场以美国、中国及欧元区为主角,波及所有欧美发达经济区与亚非拉新兴经济体,决定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金融大对决,将由美国发动。本书作者指出,种种迹象表明,美国正在精心布局一场重在针对中国的货币战争!此一役,就其规模和影响来说,将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对决。这是美国利用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掠夺世界财富的第三次金融战,其最大的掠夺对象是中国。在前两轮金融战中,西欧失去5年,俄罗斯失去6年,东南亚失去8年,日本失去15年。2015年前后,美国会击垮中国吗?中国会金融战败,并失去5年乃至10年吗?中国要如何破解美国针对中国的政治、经济与资本大布局?如何迎战即将到来的金融大对决?
  • 若有所失:漫步在历史和经济的丛林中

    若有所失:漫步在历史和经济的丛林中

    从英国的金本位制不经意的确立到其与国际金本位制的渊源,从美国历史上刹那出现的唯一改革到日本历史上的以退为进,从东亚金融危机到由希腊引发的欧元危机,从人口涨落到国家沉浮,作者旁征博引,所述看似是迷失在历史大潮中的细节,背后却有与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隐喻。
  • 区域经济发展难点问题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难点问题研究

    本书内容包括: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评估、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设计、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选择、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构建等。
  • 中国声音

    中国声音

    中国的声音已经成功传递了中国将积极参与构建国际货币金融新秩序的信号,并引发了国内外对寻求美元以外的安全的国际通行货币的深度讨论。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已经是中国人在改变世界新格局过程中,迈出的最坚实最有力的一步。
  • 中国区域文化产业指数的建构影响与传播

    中国区域文化产业指数的建构影响与传播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属第三产业。在面临金融危机之际,发展文化产业显示出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发展文化产业在应对当前金融危机方面有三个作用:有利于保增长和培育新增长点;有利于扩大内需和推动消费升级;有利于结构调整和实现产业升级。
热门推荐
  • 她是清冷白月光

    她是清冷白月光

    堂堂举世无双五殿下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居然会喜欢上一个比自己还话少的姑娘。而从未发现,自己原来可以一天说那么多话。某日,一个贵为皇子的堂堂五殿下,费尽心机,与小姑娘再次相遇时,费尽心力偶遇后。“陈陈,你近日可好。”“好。”“从御膳房出来,到我的宫苑可不远。”某女不语。“听说城西来了个戏班子,很是有名。”某女不语。“嗯。你想去听吗?”“五殿下,你,话可真多。”堂堂五殿下风中凌乱。
  • 浴火妖凰

    浴火妖凰

    带着一世都市白领的记忆来到了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她以为她的到来是命中注定可以来改变这残忍而扭曲的社会所以七岁那年她选中了他相伴整整十年一起经历贫苦、挣扎、流离、战争、胜利、辉煌最后在青春岁月他们携手走上权利的最高峰指点江山、规划宏图相视而笑时他的温暖与明亮一如当初可在她为他产下女儿后最虚弱的时候却在他精心的设计下香消玉殒…那年她只有十八岁…她不甘心!她恨!她愿承受千载岁月的狱火灼魂,只要换颠覆她亲手打下的江山!即使再次相见早已相隔十八载形同陌路她亦被封印了前世种种天真如初…——郭小熙且看妖凰十八年后狱火重生,如何抽丝剥茧找回自己,演绎怎样的旧爱新欢与阴谋仇恨……
  • 冷魅公主绝世恋

    冷魅公主绝世恋

    三个女孩,三种路,不同命运,不同线,是否能够和幸福相拥?三个男孩,三种性格,命运牵绕,是否能够和永远搭上边?不同的路,不同的人,排斥的性格,六个人的故事,六个人的梦,各自各有不能够说得苦衷,最后是否都能够释怀?开始吧,属于他们六个人的故事!
  • 我和吸血鬼的爱情

    我和吸血鬼的爱情

    两个相爱的人,因为一场劫难一个成了吸血鬼,另一个郁郁而终转世而生,他们的爱情又将如何开始?
  • 童小四

    童小四

    一场事故,我们相识了。小时候,我们四个人无忧无虑,我一直暗恋着蓝生,可是蓝生并不喜欢我尽管我做出多大的表示,春天没有花,人生没有爱,那还成个什么世界?也许如果我们永远不相识便不会发生十几年后那场让你们痛心事情,可是上天注定让我们相识注定让我爱上蓝生。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 穿越后美食系统带我修仙

    穿越后美食系统带我修仙

    主角:莫清尘身份:美食鉴赏家、古武传承者。现状:穿越到修仙世界。获得新身份:修二代穿越原因:品尝了一份美食,并做出绝佳赞美。因此触发了美食系统绑定条件,并附赠穿越福利。日常:努力修炼,努力传播美食文化。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凡尘三十三

    凡尘三十三

    这是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三十三段的凡尘,这是一个成长的故事,这是一个孤独的过程,这是一个人生不同滋味的体会,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时代。
  • 无尽气藏

    无尽气藏

    这是一个主修怒气的大陆,怒气化炎,化雷,千变万化,天才辈出。人们平时积蓄怒气,在争斗时爆发,战天斗地,唯我独尊。故事从无名小镇,一个小小的少年开始……
  • 我的末日生存录重改中

    我的末日生存录重改中

    一场流星雨过后,世界新的转变。怪物无处不在,变成女生的她能否存活。人性的险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