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749700000012

第12章 周敦颐:道学开山宗师

每一个风起云涌的政治时代来临,总会伴之以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由他独立潮头,振臂一呼,然后,乾坤为之倒转,江河为之逆流。

每一个气象一新的学术时代来临,也必然是以一位逸翮思冥的宗师为前导,经他覃思奥颐,妙运于心,开山立宗,化成天下,学风因之陡变,思潮随之更新。

相对于四处游走掀起政治风暴,向旧政权清算的政坛领袖,独坐书斋引领学术风潮,开一代之先的学术宗师,则要安静许多,也平实许多,但其影响力较前者却更为持久而永恒。

历两汉,经魏晋南北朝,跨隋唐五代之后,走入公元十一世纪的中国儒学,迎来了它的全新时代——宋代道学。

在这个深浑而绵密的道学谱系里,周敦颐一直享有开山鼻祖的至高地位。

《宋史·;道学列传》说:“孔子没,曾子独得其传,传之子思,以及孟子,孟子没而无传。两汉而下,儒者之论大道,察焉而弗精,语焉而弗详,异端邪说起而乘之,几至大坏。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

《宋元学案》中,黄百家对周敦颐评价道:“孔、孟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即周敦颐)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渠(张载)诸大儒辈出,圣学大昌。故安定、徂徕卓乎有儒者之矩范,然仅可谓有开之必先。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极元公之破暗也。”

二者都在言明,周敦颐以其卓荦学识,深浑学养,上接孔孟余绪,下传绝世之学,开时代风气之先,为有宋一代阐发心性义理道学的“破暗”之人。孟子之后断而失继的儒家圣道,直到周敦颐横空出世来“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于黑暗之中徘徊千余年,“性道微言之绝久矣”的孔孟之道,才拨云见日,重放光明。

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谥号元公,世称其“濂溪先生”。原名敦实,后为避宋英宗旧讳改名敦颐,宋真宗天禧元年,公元一〇一七年,出生于贺州桂岭县(今广西贺县),宋神宗熙宁六年,公元一〇七三年,卒于江西九江庐山。

周敦颐籍贯道州营道,即今湖南道县。一个“营道”之人俯身孜孜营造道学,最后终于成为宋代道学的启灯之人,这实在是一种有趣的巧合。

所以,不管《宋史》还是《宋元学案》在提起周敦颐时,均避而不谈其出生地,而津津乐道其籍贯,或许也正是脱脱与黄宗羲对之同样深感有趣的原因。

南宋著名学者王应麟在《困学纪闻》中,又将生于明道元年的程颢、明道二年的程颐,与周敦颐的籍贯放在一起感叹:“周元公生于道州,二程子生于明道元二间,天所心续斯道之绪也。”

将一个人的籍贯、出生年间等无法抗拒的先决性名谓,生硬地与他后天的学术成就强拽到一处,这就有些无厘头了,只可作为趣谈一笑付之。

大中祥符八年,公元一〇一五年,一个叫周辅成的湖南举子,因享受宋真宗“六举以上特奏名,赐进士出身”的特殊政策,怀揣印绶来到广西,担任贺州桂岭县知县。两年后的公元一〇一七年,桂岭县衙内宅一声嘹亮的啼哭之后,一个婴儿呱呱坠地。

周敦颐遂宣告诞生。

一代大儒的成长,是否必须以幼年丧父为代价?

何晏冲龄丧父,后由继父曹操调教培养;韩愈幼年父母双亡,其兄将其抚养至大;孙复父亲早亡,独与寡母相依为命;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再醮,继父为其学业提供生活保障。

周敦颐也延续了这种人生的大不幸。

公元一〇二二年周辅成病逝,是年周敦颐五周岁。三年之后的公元一〇二五年,天圣三年,孤苦失依的周敦颐母子从道州老家前往衡州(今衡阳),投靠舅父郑向。

周敦颐究竟何年投奔舅氏,学界一直存在两种说法。

现写于正史,且被广泛接受的是南宋的度正在《濂溪先生周元公年表》中所说:“天圣九年辛未(即公元一〇三一年),先生年十五,父谏议公卒……依舅氏。”

这句话其实疑点重重。也许正像度正本人所坦诚的,“然其所载,于先生入蜀事本末最详,其他亦不能保其无所遗误”。

首先,据周敦颐好友、名儒潘兴嗣所写的《濂溪先生墓志铭》,“君幼孤,依舅氏龙图阁学士郑向”,同时他受周敦颐之托为周母撰写的《仙居县太君郑氏墓志铭》中也说,“敦颐幼孤,自立好学不群,府君之殁,夫人携其孤归舅氏”。若周敦颐时年十五,断断不会被称为“幼孤”的。

其次,若周辅成死于公元一〇三一年,依当时礼制,周氏母子当守丧三年之后,最早于公元一〇三四年奔赴舅家,而不会在同年。

再次,《仙居县太君郑氏墓志铭》中所说“舅氏爱之犹己子。既壮,行义名称有闻于时”,说明郑向爱外甥如同儿子,这个爱有着一个自小及大的时间跨度,而若公元一〇三四年才登舅父家门,十七岁的周敦颐已经“既壮”,也不该有如此表述。

衡阳发现的《周氏族谱》与《郑氏族谱》,以及道县发现的《濂溪世家谱》,均指明周辅成亡于乾兴元年,即公元一〇二二年,远在衡阳牵挂着妹妹与外甥生存窘艰的郑向,则在公元一〇二五年,于周辅成三年丧期过后,派人将孤儿寡母接来,予以接济。

郑向不知道,他接来的这个外甥将成为光耀千秋的一代大儒。

郑向知道的是,要尽己所能,全力爱护并教育好这个没爹的孩子。

他真是个好舅舅!

这位以省元中进士甲科,曾出为两浙转运副使,疏润州蒜山漕河抵于江,为兵部郎中、提点诸司库务,以龙图阁直学士知杭州的高官,还是一位出色的史家,曾撰有《五代开皇纪》三十卷、《起居注故事》三卷。

清同治年间所修《衡阳县志》载,郑向“家衡阳之西湖,其甥周敦颐从向学,以向官任为分宁主簿,后为大儒”。

潘兴嗣在《濂溪先生墓志铭》中这样写道:“以君有远器,爱之如子。龙图公名子皆用‘敦’字,因以‘敦’名君。”

将外甥视如己出,亲自授课督学,这很不易。更难的是,郑向竟以自家儿辈所用的“敦”字为周敦颐取名,这就意味着外甥已成为儿子,被纳入郑家族籍。

事实是,周敦颐于公元一〇三六年走上仕途,担任洪州分宁县主簿,正是以郑向之子的身份,通过当时的恩荫制度所获得的。

《宋史·;周敦颐列传》中说,“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主簿。”《衡州先贤堂记》载有:“公期以远器,其命名之义类同于其诸子,而使官仕焉。”康熙、乾隆年间的《衡州府志》也均称周敦颐“补向恩荫”,而且详细记录周敦颐所分得郑向的一份家产。这份家产里就有衡阳的柘里渡庄房,即今天的爱莲堂。

一个问题因之赫然出现。

周辅成弟兄七人,家大人众。依照常理,周辅成死后,其遗孀、孤子完全应该得到他们的照顾,而不必让郑母带着孤子离开营道老家,颇违俗礼地回娘家讨生活去。这是为什么?

潘兴嗣的《仙居县太君郑氏墓志铭》中说,周敦颐母亲死于公元一〇三七年,“因葬于润州丹徒县龙图公之墓侧”,埋在了哥哥郑向的墓旁。公元一〇七一年,晚年的周敦颐“迁夫人之榇窆于江州德化乡庐阜清泉社三起山”。按说,他该将母亲骨殖归葬营道祖坟,与父亲合茔才更合乎常理。但他为什么不呢?

考诸史籍可以知道,周辅成与郑氏并非原配,属于二度婚姻组合,他们夫妻各自都曾娶嫁过,而且郑氏与卢姓前夫还有一子名卢敦文,先前就寄养在郑向的家里。

也许正是这个组合型家庭的种种难言的隔阂,使得失夫丧父的周敦颐母子见弃于周家,同时也促使他们带着一腔怨恨愤然离去。

对周氏家族的怨恨,贯穿了周敦颐母子的一生,同时也波及疼爱妹妹与外甥的郑向。

于是,可以理解郑向为何将外甥纳入自家族籍,以子视之,且分房产与他。

于是,也可以明白潘兴嗣在撰写《仙居县太君郑氏墓志铭》前,周敦颐特意叮咛他:“吾后世子孙,遂为九江濂溪人,得岁时奉夫人之祭祀,亦无憾矣!子为我铭。”

“吾后世子孙,遂为九江濂溪人”,意在与营道周姓家族彻底割裂;“得岁时奉夫人之祭祀,亦无憾矣”,其实是为不能亲临祖坟祭祀父亲而愧憾,一句“亦无憾矣”仍在表达周敦颐的深深愤慨之情。

如此这样的一个周敦颐,他会怀着无限的眷恋之情,将营道老家的一道小溪之名,来命名退居庐山之后的绕宅而流的溪水吗?

他充满诗情画意、骨骼清丽、语句俊爽的千古名篇《爱莲说》,有可能取材于营道的一个荷花池塘吗?

说实话,湖南道县今天斥巨资所搞的“圣脉泉”、“周敦颐故居”、“周辅成夫妇墓”,包括道山石壁上镌刻的“濂溪”,其实都只是个不着边际的笑话。

用未经实察的只言片语的典籍记载,来牵强附会历史,硬性攀附古人,这是浅薄的现代旅游业流行的通病,不必单独指责谁。反正,兴高采烈的游客比胡乱解说的导游更天真,你只要敢在纸箱子上戳个窟窿,在其上挂个“名胜”招牌,他们就敢乖乖地掏钱买票,鱼贯而入。

所以在今天的中国,凡能和周敦颐沾上点边儿的地方一定有“爱莲塘”、“周子读《易》台”,湖南道县、广西贺县更勇敢一些,他们还营造了溪水潺潺的“濂溪”景观,以此来标定自己是庐山濂溪的母版。

一个生时寂寞的文人无论如何想不到,在他身后会因他而繁荣旅游市场。

北宋自建国伊始,其官僚机构就日益呈庞大臃肿之势,到仁宗之时,授官制度已经混乱至极。仅公元一〇四七年的庆历七年,凭皇族身份授官者就达千人,而外戚之家、高级官员的家族后代也可恩荫授官,乃致造成“三员守一缺”的尴尬局面。

就是在此背景下,公元一〇三六年,二十岁的周敦颐以郑向之子的资格享受恩荫,跻身仕途,担任洪州分宁县(今江西修水)主簿。

初进官场,牛刀小试,年纪轻轻的他就显示出非凡的理事断案才能。分宁有一桩疑案久悬不决,周敦颐到来之后,一讯立辨。邑人为此惊叹:“老吏不如也!”

因博学力行,遇事刚果,有古人之风,他受到众口交称。公元一〇四四年,在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中,他被升迁为南安军司理参军。宋时的南安府下辖南康、大庾、上犹三县。南安军制所,在今天江西赣州大余县城。

甫上任,周敦颐再次一鸣惊人。当时南安狱内有一重犯按律不该判死罪,但转运使王逵却坚持要处决此人。王逵生性苛刻、暴虐,众人不敢与之争辩,唯有周敦颐敢与之据理力争。王逵却固执己见,拒听反对意见。争辩未果后,周敦颐将自己的手版(委任状)交还王逵,准备辞职而去,厉声说:“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王逵由之猛然醒悟,遂收回成命,囚犯最终获免死罪。清朝的张伯行为此叹道:“故当其出,则政事精绝,宦业过人;当其处,则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作为一个小小的南安军司理参军,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犯颜力争,从一个跋扈的霸王刀下挽救回一条不该枉死的生命,为生命赋予神圣的意义,诚属难能可贵。

但这些还是显得过于琐屑了。朱熹说得好:“濂溪在当时,人见其政事精绝,则以为宦业过人,见其有山林之志,则以为襟怀洒落,有仙风道气,无有知其学者。唯程太中知之,宜其生两程夫子也。”

一位思想家的永恒贡献,不在于其以社会身份办了多少惠民实事,我们更关注他以思考者的身份在思想的天空,布过什么云,行过什么雨。

南安应该永远记得这次会晤,因为这次会晤直接导致了一次影响深远的学术事件。

公元一〇四六年,时任大理寺臣兼南安通守的程珦程太中闻听周敦颐之名,过而相见。一见之下,“视先生气貌非常人,与语,果知道者”。深为叹服之中,程珦随即将两个儿子送至南安,拜周敦颐为师。这两个十五六岁的男孩,就是后来的明道先生程颢、伊川先生程颐。

南安,见证了宋代理学谱系的首次传承与对接。

然而他们师生在一起的时间又太短了,就在公元一〇四六年这年冬天,周敦颐迁职郴州令,从而结束了周、程之间短暂的师生教学生涯。

但周敦颐的教导如春风播种,自此在二程心中生根发芽,影响极为深远。

《宋史·道学列传》中说程颢:“自十五六时,与弟颐闻汝南周敦颐论学,遂厌科举之习,慨然有求道之志。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

这么短暂的时间,周老师又能教给二程些什么呢?

当然不是“五经”释义,也非具体的治学之法,而是一种形而上的学术观念,简言之就是“道”。是上接孔孟真谛,以太极为主体,杂糅道教无极、无欲、主静概念组合出的和谐宇宙图式,一个靠逻辑思维完成的理学世界观的宏大建构。

这就是黄宗羲在《宋元学案》中所说的:“周子之学,以诚为本。从寂然不动处握诚之本,故曰主静立极。本立而道生,千变万化皆从此出。化吉凶悔吝之途而反覆其不善之动,是主静真得力处。静妙于动,动即是静。无动无静,神也,一之至也,天之道也。千载不传之秘,固在是矣。”

多年之后,程颢一直颇有感触地说:“昔受学于周茂叔,每令寻仲尼、颜子乐处,所乐何事。”“自再见周茂叔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

程颢还说:“吾年十六七时,好田猎。既见茂叔,则自谓已无此好矣。茂叔曰:‘何言之易也!但此心潜隐未发。一日萌动,复如初矣。’后十二年,复见猎者,不觉有喜心,乃知果未也。”

公元一〇五〇年,太学教授胡瑗为学生们出了一道题,以《颜子所好何学论》考试诸生,程颐的答卷让胡瑗大为惊奇,赞赏不已,而且因此当下“即请相见,处以学职,知契独深”。同学吕希哲甚至立刻就“以师礼事之”。胡先生没想到,程颐早在四年前的周敦颐那里就有了这个考题的答案。

程颐在这篇不长的论文中写道:“然则颜子所独好者何学也?学以至圣人之道也。”他言明,圣人之道是“天地储精,得五行之秀者为人。其本也真而静,其未发也五性具焉,曰仁义礼智信。形既生矣,外物触其形而于中矣,其中动而七情出焉,曰喜怒哀惧爱恶欲。情既炽而益荡,其性凿矣。是故觉者约其情使合于中,正其心,养其性,故曰性其情”。所以,凡学之道,就是正其心,养其性。所以,学必尽其心,尽其心则知其性。

而这个正心养性、本真归静的圣人之道,就来自周敦颐的教诲,与程颢被老师“每令寻孔颜乐处”实出同一机杼。

一个知识分子被倡优蓄之的时代,一定是个臀部决定脑袋的时代;一个官职至上、金钱万能的社会,则一定是斯文扫地、刍狗士人的社会。

而人类社会的发展必以追求知性、尊重知识为大道通衢。从这点看,重文抑武、崇尚斯文的宋朝,虽然没有西汉那样的蹄踏匈奴气概,也没有唐朝那样大气开合的风致,甚至还没有明清那样辽阔的版图,但它却有着无与伦比的文化意义上的雍容格调。

从宋太祖勒石太庙以遗训方式教导赵氏子孙宽容文人,到宋太宗尊孔重儒,设科举士,宋朝统治阶层自上至下都在贯彻着一种文化至上的理念。

也只有在这样的社会,才能看到在今天决计不会看到的如下温馨一幕:

公元一〇四六年周敦颐调任郴州令,甫上任,即修学兴教,并亲撰《修学记》。郴州郡守李初平素知周敦颐的学问与为人,因而对其充满敬佩,他不但没有以属吏来对待周茂叔,而且还极为诚恳地向周茂叔说:“吾欲读书,何如?”周敦颐没有惶恐不安,而是坦然地说:“公老,无及矣。请为公言之。”

这是多么富有文化韵味的温情一幕。工作时,李初平高居堂上,以郡守身份向郴州令周敦颐发号施令。课堂里,下属却成了循循善诱的老师,上司又成了俯首听教的学生。而他们将这种貌似冲突的两种关系,极自然也极融洽地一直维持到李初平病死任上的公元一〇四九年,这个年迈的学生,“悉心听教,二年而有得”。李初平死后,其子年幼,周敦颐慨然说:“吾事也。”护其丧归葬,往来周济其家,始终不懈。

也许正是周敦颐与李初平共同制造的佳话的榜样作用,后来,谢良佐做应城宰时,典学使胡安国巡视到应城,胡安国却不敢以上司身份在大堂上问政事,而是执弟子礼向谢先生求教问学。

此后,周敦颐因政绩颇佳为朝中诸公赞誉,又为桂州桂阳令,公元一〇五四年,职大理寺丞知洪州南昌。南昌人奔走相告:“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富家大姓、黠吏恶少们因他到来而惴惴不安,他们“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相互告诫勿违教令,显现出周敦颐“屠奸剪弊,如快刀健斧,落手无留”的理政威力。

在南昌,濂溪先生殚精竭虑,日夜操劳,终至积劳成疾大病一场,几乎死去,昏迷一昼夜之后奇迹般苏醒。闻讯赶来为他料理后事的好友潘兴嗣亲眼看到,周敦颐的生活竟然如此简朴:所有服御之物不足一敝箧,钱不满百数。

在《濂溪先生墓志铭》中,潘兴嗣说出了周敦颐为官多年却贫简如此的原因:“君奉养至廉,所得俸禄,分给宗族,其余以待宾客。不知者以为好名,君处之裕如也。”而且补充说:“人莫不叹服,此予之亲见也。”

只有简约物质生活,才能走向精神的深刻,这几乎是所有精神高贵者的共同价值取向。周敦颐在从政之上,“为政精密严恕,务尽道理”,对待生活却“以名节自砥砺,奉已甚约”(朱熹《濂溪先生事状》),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秉持人格独立,洁身自好,“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这是周敦颐在自我心中画就的君子标杆。他曾赋诗自励:“芋蔬可卒岁,绢布足衣衾。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吾乐盖易足,廉名朝暮箴。”

公元一〇五六年,周敦颐迁太子中舍签书衔任合州(今四川合川县)判官。顶头上司是侍御史赵抃。《宋史·;赵抃列传》说他:“弹劾不避权幸,京师目为‘铁面御史’。知成都,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鹤自随。”

周敦颐不为赵抃所知,赵抃又听信周围小人谗言诬告,因而待周敦颐非常苛厉,临之甚威,周敦颐却处之泰然。在合州四年中,周敦颐顶住赵抃的压力,大胆任事,凡事不经其之手,官吏们不敢实施,即使强行下传命令,百姓也不听从。

公元一〇六一年,周敦颐以国子博士任虔州(今江西赣州)通判,路过江州(今江西九江市)时,他迷醉于庐山的风景之胜。

庐山之麓有溪水发源于莲花峰下,洁清绀寒,周敦颐濯缨而乐之,遂筑书堂于其上,名溪水曰濂溪,以待将来归隐之后闲居于此。

他为此向好友潘兴嗣说:“可止可仕,古人无所必。束发为学,将有以设施,可泽于斯民者。必不得已,止未晚也,此濂溪者,异时与子相从于其上,歌咏先王之道,足矣!”(《濂溪先生墓志铭》)

寓怀于尘埃之外,有高栖遐遁之意,一颗隐者之心在这里已表露无遗。

不随世浮沉,自标清高,缠绵山水,独持皎洁,这是周敦颐的胸抱所在。他寓意深刻、文辞深婉、格调奇高、传唱千年的《爱莲说》,正是为此而作。借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质,以表自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之志,进而移爱于庐山莲花峰,再因“莲”“廉”谐音,遂为门前溪流取名以“濂”。

一系列的动作,其实都是哲人在借物喻人,托物抒怀。就像朱熹先生诗中的“半亩方塘”,周敦颐的“爱莲池”或许只是他心中的碧波荡漾,莲花亭亭。今天不明就里的人们却纷纷考证“爱莲池”建在何处,建于何时,岂不荒谬得可笑?

还是清人王式言眼光清澈,他在《爱莲池怀周元公》诗中不无揶揄地写道:“爱莲曾有说,穿凿竟成池。公自心源净,人从色相窥。物形皆理寓,大道德师资。水面风来处,悠然千载思。”

真是冤家路窄,此时赵抃又做起了虔州郡守,再次成为周敦颐的顶头上司。而经过多年对周敦颐的所作所为观察,以及对其人品学问的打量,“铁面御史”此时终于幡然醒悟,彻认前非。赵抃握着周敦颐的手说:“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

不患莫己知,患己所不立。孔子的老道理,在周敦颐身上再现经久不衰的光芒。

自此,两人成为生死之交,赵抃在朝廷屡屡举荐周氏。赵抃回京时,周敦颐赠诗一首:“公暇频陪尘外游,朝天仍得送行舟。”赵抃因之酬答:“分携岂用惊南北,水阔风高万木秋。”古君子的澄澈胸怀,磊落风度,在他们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宋英宗治平元年,公元一〇六四年,周敦颐移任永州通判。他此时官高位重,营道老家的叔父兄弟们开始殷勤致意,前来套近乎。

在《任所寄乡关故旧》诗中,他写道:“老子生来骨性寒,宦情不改旧儒酸。停杯厌饮得醪味,举筋常餐淡菜盘。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故人欲问吾何况,为道舂陵只一般。”他以此自况,表明自己为官及做人心迹,同时以“骨性寒”、“旧儒酸”、“只一般”的冰凉态度回敬来自故乡的“问候”。

公元一〇六八年转虞部郎中,擢升为提点广南西路刑狱。公元一〇七一年又领提点刑狱事,行部至潮州、端州。辗转于各地,他“以洗冤泽物为己任”,尽心职事,务在矜恕,虽荒崖绝岛、瘴疠之乡,他也必亲临现场,缓视徐按,无所惮劳。

尽管如此,他逃离宦海的厌世之思却是越来越强烈了。在《题酆都观·;宿山房》中,他写道:“久厌尘坌乐静元,俸微犹乏买山钱。徘徊真境不能去,且寄云房一榻眠。”在《同石寺游》中,他又写道:“朝市谁知世外游,杉松影里入吟幽。争名逐利千绳缚,度水登山万事休。野鸟不惊如得伴,白云无语似相留。傍人莫笑凭阑久,为恋林居作退谋。”

厌烦尘世,向往松影,挣脱宦缰,寄情林壑,已成为他最大的心愿。

公元一〇七二年,当得知润州母亲坟墓被水侵之后,他请求朝廷获准知南康。将母亲改葬到江西九江之后,他解下印绶,款步走向他已经闲置了十一年,也朝思暮想了十一年之久的庐山濂溪书堂。

坐在莲花峰下,周敦颐欣然命笔,以唐朝元结的瀼溪为题,写下长诗《瀼溪书堂》以抒快意:

元子溪曰瀼,诗传到于今。此俗良易化,不欺顾相饮。庐山我久爱,买田山之阴。田间有流水,清泚出山心。山心无尘土,白石磷磷沈。潺湲来数里,到此始澄深。有龙不可测,岸木寒森森。书堂构其上,隐几看云岑。倚梧或欹枕,风月盈中襟。或吟或冥默,或酒或鸣琴。数十黄卷轴,圣贤谈无音。窗前即畴囿,囿外桑麻林。芋蔬可卒岁,绢布足衣衾。饱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吾乐盖易足,名濂朝暮箴。

羁鸟归林,缚鹰解绑,那是怎样一种大自在与大惬意!

四。

“道丧千载,圣远言湮。不有先觉,孰开后人。《书》不尽言,《图》不尽意。风月无边,庭草交翠。”这是朱熹为周敦颐画像所题的赞语。

更可以将之看作对周敦颐学术的专业概括与凝练评价。

朱熹所说的《图》,即周敦颐为阐发心性义理而绘制的《太极图》,以及对其进行解说的《太极图说》。这是周敦颐理学体系的基本框架,图文参照,相互说明,对宇宙的生成、发展、运行规律,及人道性命给予了抽象的概括。

朱熹所指的《书》,就是周敦颐所撰的《通书》,原名《易通》。它与《太极图说》互为表里,推一理、二气、五行分合,以纲纪道体来定判道义、文辞、利禄的取舍原则,用以振起俗学之卑陋,告诉人们入德之方,经世之具,为人之本,取学之道。

周敦颐上承“宋初三先生”的批判性思考,创造性地吸收道家思想,以《周易》“太极”为主体,糅合无极、无欲、主静等概念,从而创造出一个逻辑范畴的宇宙范式,为理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这个宏大的理论本体——《太极图说》,却只有区区二百四十九个字: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语虽寥寥,却言简意赅,精深博宏,这就是所谓的要言不烦。

周敦颐曾在一首《读易象》诗中这样写道:“书房兀坐万机休,日暖风和草色幽。谁道二千年远事,而今只在眼前头。”因脑海之中早就画定了清晰的太极图谱,使得杂乱无章的万物各归其类,从而两千年的遥远事情,也都能只在眼前,皆备我心。

他认为,宇宙生成的规律,由无极而太极,由太极而分阴阳,立两仪,阴阳运动而生五行,再由五行运动而生万物,万物生生不息直至变化无穷。

如此,周敦颐便轻松地解决了宇宙万物和人类发生、发展之间的统一问题,既沟通了天人之间的关系,又摈弃了此前佛道二家的神秘论,并有效地容纳了汉代以来的宇宙生成论,从而为宋明理学的确立提供了理论支撑。

《通书》又名《易通》,全书四十章,却也惜字如金,只有两千余字。

其开篇即讲:“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纯粹至善者也。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元亨,诚之通;利贞,诚之复。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诚上》)

进而他说:“寂然不动者,诚也。感而遂通者,神也。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几也。诚精故明,神应故妙,几微故幽。诚、神、几,曰圣人。”(《圣》)

由此他提出为学的递进层次:“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伊尹、颜渊,大贤也。伊尹耻其君不为尧、舜,一夫不得其所,若挞于市。颜渊不迁怒,不贰过,三月不违仁。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过则圣,及则贤,不及则亦不失于令名。”(《志学》)

所以,他倡导复心归静,寻求人性本真,追求“孔颜乐处”的圣境:“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贵至富可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处之一则能化而齐,故颜子亚圣。”(《颜子》)

从这些论述中可以清楚窥见,《通书》完全不同于其他只是究执于卦象的“易学”著作。周敦颐不仅不对《周易》进行逐卦逐象地解说,而且还大量植入了《中庸》中“诚”的思想,此外还融入《论语》、《春秋》、《大学》、《乐记》等儒学经典的核心概念,使之成为更偏重阐述人性和道德关系的性理读本。

周敦颐发轫的心性理论,后来使得朱熹与陆九渊两人各执一端,为此他们之间进行了旷日持久的学术争辩,那是后话了,此处暂时不论。

五。

《宋史·;周敦颐列传》与《濂溪学案》中对周敦颐的记载,只见别人向他问学,却没有他如何就学的记录。

因此,朱熹就天真地以为周敦颐“不由师传,默契道体”。康熙据朱熹观点也写诗认为濂溪先生无师自通:“自汉迄宋初,道昏人如醉。伟哉无极翁,粹然秉道气。学不由师传,理已臻致极。”

这不符合实际。

周氏的基础教育来自舅舅郑向,他的“易学”来自穆修传授。《宋史·;儒林列传》载:“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穆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放以《河图》、《洛书》传李溉,溉传许坚,许坚传范谔昌,谔昌传刘牧,穆修以《太极图》传周敦颐。”

在这里,邵雍与周敦颐两位大儒亲切会面。如此说,周敦颐当为邵雍的师叔。邵雍与周敦颐的象数之学,皆缘于道家的陈抟。但周敦颐的《太极图》却与陈抟的不同。

陈抟的《无极图》,最下圈名为玄牝之门;其上一圈名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再上,左木火右金水中土,相互联络之一圈,名五气朝元;再上一圈为取坎填离;最上一圈名为炼神返虚,复归无极。

周敦颐的《太极图》与陈抟之图次序正好相反,其图自上而下分别为无极而太极、阳变阴合而生水火金木土、阴阳交感化生万物。

个中原因,恐怕正如黄宗炎在《太极图辩》中所指明的,“周子得此图,而颠倒其序,更易其名,附于《大易》,以为儒者之秘传。盖方士之诀,在逆而成丹,故从下而上。周子之意,以顺而生人,故从上而下”。

黄百家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周子《太极图》,创自河上公,乃方士修炼之术也,实与老、庄之长生久视,又属旁门。老庄以虚无为宗,无事为用。方士以逆成丹,多所造作,去致虚静笃远矣。周子更为《太极图说》,穷其本而反于老庄,可谓拾瓦砾而得精蕴。”

再来将《易·系辞》与周敦颐的《太极图说》相比较。

《易·系辞》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而《太极图说》却只采用了太极生两仪,后面则不用八卦,而改用五行。

去除道家方士附着于卦象的不实部分,赋予其天地四时、人伦五行的理性色彩,强调“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纯粹至善者也”,将之归复于儒学的基本精神,这就是周敦颐的特别之处,也显露了他作为一个儒者的强烈用世之心。

这样,周濂溪的《太极图》就与重视物理数学而摈弃神秘卦象的邵雍的《皇极图》有了同一归旨。两位取学于道家的大儒,所走的路不同,但目标与方向完全一致。

宗师垂手贵天真,肯事雕虫篆刻新;只向平田浅草处,等闲推出玉麒麟。

做完宋代理学的开创工作之后,大师完成了他来世上的任务。

公元一〇七三年,熙宁五年,周敦颐于庐山濂溪书堂与世长辞,终年五十七岁。

朱熹称他“先觉”,张栻尊之“道学宗主”,胡宏说他“一回万古之光明,如日丽天”,黄庭坚则称颂他“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

于先生而言,这都是过耳的轻风了。

同类推荐
  •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马克斯·韦伯是当代西方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他的这本书,反映了韦伯思想的总趋势。被西方学术界公认为世界名著。
  • 罗素的智慧

    罗素的智慧

    罗素以哲学家名世,但真正纯哲学的著述,尚不及其全部作品的三分之一。他之所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正如那篇嘉奖辞所说:他拥护人道主义的理想及自由的思想,写下了多姿多彩而意久深远的著作。他的作品对人类道德文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本书正是这一贡献的总结,春内容包括:道德的准则、自由之路、不幸之源、幸福之路、爱情与婚姻。罗素的道德哲学给我们许多启示,罗素的思想使我们受益无穷。爱因斯坦说: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论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一个复杂、曲折的漫长过程,在强调作为革命思想武器的实践性的同时,必须辅之科学性的保障,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用中国的民族语言表述,才能做出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创造。而科学性的要求,在这一“中国化”过程中,又是一个薄弱的方面。
  • 论语新得

    论语新得

    本书在编写方法上,选取《论语》中最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章节,以最为权威的译解,和最贴近现实生活的感悟,再加上与之相应的历史或现实事例,使之浑然一体,让每一个解读对象都得到透彻通达的阐释,并得到适当的延展和发挥。一部哲学经典,一部世俗生活的指导书。只要进入《论语》的世界就必能新有所得。其实每个人都可以从《论语》中读出自己的新得,因为经典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是先哲留给后人的经验和训诫,更是一种能够启悟未来的语言和指示。
  • 问道者——周辅成文存

    问道者——周辅成文存

    本书由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散文家、《燃灯者》作者赵越胜先生亲自选编,精选著名哲学家和伦理学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周辅成先生的十三篇文章,并将其分成四个单元,勾勒出周辅成先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问道精神,也体现那一代学者的风骨和学识。
热门推荐
  • 将门重生之撩宠太子妃

    将门重生之撩宠太子妃

    上一世,她为了玉晟煊放弃红妆,穿上武装,待他君临天下之时,满地鲜血尸骨泣叹这世事可笑。这一生,她为复仇而来,徐徐图之,一点一点瓦解玉晟煊的根基。前世楚家军叛国的真相和那些谜团一点点揭开,她才发现,这世上最难猜透的便是人心。传言秦国太子天纵奇才,孤傲不羁。传言秦国太子喜怒无常,深不可测。初见那年她十二岁,他十五岁,紫衣少年鲜衣怒马,肆意风流。曾几何时,那个骄傲的身影深深走入她的内心。君以一片深情待我,我便陪君笑看乱世繁华。小剧场:一.霸道的秦韶1.他说:“瑶瑶,你是我定下的太子妃。你如果敢看上别人,我就神不知鬼不觉把他解决了。总之,无论你想做什么,一定要等我,待你及第之时,等我来娶你。”2.“太子殿下,这似乎于礼不合。”“本殿的话就是礼,就是道理,没有什么不合的。”“殿下,我还是闺阁女子,你这样有毁小女子清誉。”“你这不过十几岁小孩子,和我谈什么清誉。”二.幼稚傲娇的秦韶1.某日秦韶应景地打了一个喷嚏。“瑶瑶,你在骂我。”“……”“太子殿下多虑了,小女子怎么敢呢?我看太子殿下恐怕是受了风寒,还是尽早回屋休息吧。”“不要。”“……”2.某日夜晚,秦韶:“我睡不着,瑶瑶你出来陪我看星星。”“.......”“太子殿下,今日这天上可没有什么星星啊。”“本殿下就乐意看,我就觉得很好看,瑶瑶你只要陪着我就好。”“.......”三.腹黑深情的秦韶“父皇,你当是最了解我的人,我本就冷情自私,江山社稷,百姓兴亡与我何干,我能放在心上的,不过一个她而已。”【本文1v1,男强女强,权谋为主】
  • 不开心就过会儿笑

    不开心就过会儿笑

    轻松诙谐的校园情景剧啦~能不能勾起你对苦x高三的回忆妮?或者让你对高中有点期盼与幻想?
  • 伪装与面具

    伪装与面具

    除了他,除了熟人,对其他人,她一律用外表欺骗;除了母亲,他的熟人都是仇敌,但仇敌死,母亲已故,除了她,若有人看了他的真面目,必死!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 染流萤

    染流萤

    看邪气妖帝与人族柔弱小师妹将军的爱恨情仇。本书为长篇连载,由于作者是学生党,每天都会更,但为保质量更的章节数目不定。
  • 人间四月(林徽因精选文集)

    人间四月(林徽因精选文集)

    本书收录了林徽因的散文、小说和诗歌等经典文学作品。众所周知,林徽因是民国才女中少有的全才,她在建筑、诗歌、散文、戏剧等反面均卓有建树。她的散文清丽隽永,多充溢着社会关怀,展现出她的博大胸襟;她的小说有情有致,塑造的人物性格丰满,描绘出别样的社会画卷;她的诗歌数量颇多,融入了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唯美派的一些表现手法,感情细腻、风格婉丽,颇富音乐美。相信一代才女优美清新、温婉淡雅的文字,定会给广大读者带来美好的阅读体验、并进一步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 苏总别来无恙

    苏总别来无恙

    母亲去世当天,小三挺着肚子上门耀武扬威。她爱了几年的男人带着一纸离婚协议书甩到她面前:“签了吧,你净身出户,我们好聚好散”双重打击下,乔依依认了。离开了这个让她绝望,让她痛苦的地方。五年后。她回来了,她已经不是以前的那个她了,以前的她柔弱,经不起打击,现在的她,强势,坚不可摧。她回来有两件事,一给母亲报仇,二把羞辱过她的人都通通踩在脚下。“苏总,别来无恙啊”女人的声音柔美动听。男人心下一紧。 乔依依看着对自己穷追不舍的男人,“苏总,你这是什么意思?” “追你的意思”
  • 江郎才尽

    江郎才尽

    本书是一部穿插爱情、人性、黑暗、光明、一言难尽的都市职场小说;有风光无限的南方风流,有暗流涌动的华东世界;“10年一觉工厂梦,坎坎坷坷都是泪”,“满纸悲愤语、却话青春时”;谨以此书献给中国所有的寻梦者;惊涛浮沉,泥沙俱下,似曾相识,不足为奇;本故事纯属虚构,请勿对号入座,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写作本书希望设为桥梁,共赴心灵之约(书友圈交流QQ群:210051341)。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快穿之宿主是个大Boss

    快穿之宿主是个大Boss

    冥羽:这对男女主太恶心,活着浪费空气资源,死了还浪费土地,果然还是灭了好。系统:不要啊宿主!男女主死了位面要崩的啊!男女主死后……系统面如死灰:宿主,天道不会放过我们的,要死了,呜哇哇哇哇哇十分钟后……天道:大人,您想定谁为天运之子?小的听您吩咐系统:我应该在做梦,宿主你陷我一下————————————————冥羽看着前面的男人“你想干嘛?”某男舔舔唇“跟你商量个事”冥羽警惕地与他对视“有事说事,你压我干嘛!”————————————————自从绑定了系统开始玩转三千世界后,总有个男人对她一见钟情然后不要脸地贴上来。
  • 岁月不居,和光同尘

    岁月不居,和光同尘

    你有没有等待过一个人,在光阴与年华的变革中坐看着年华的苍老逝去,是不是一首忧伤的歌,就能让你的眼泪毫无理由的瞬间决堤。也许爱一个人像一副纯洁的画,也许守一个人如指间的沙,所以有时候我想,是不是光阴太过如火如荼,所以我们总会轻狂一把,是不是爱情太过神圣奢华,所以我们总是跪着望它。少年人眉眼如画心如沙,所以就流沙在手,我却抓不住它。此去经年,遥遥无期,祈愿我的世界里人心诡谲,你娇妻美眷儿女绕膝;我的生命里刀光剑影,你细数庭前白雪飘零,百年合欢好,岁岁人无忧,直到我白发苍苍长眠于世,我们天涯两相忘。
  • 灵龙稚心

    灵龙稚心

    丧失抚养双亲的霖辰解开一部分灵力,与从狩界来到现实寻找弟弟的寒龙霜辰遭难相遇,从此生活开始与妖怪搭上关系。随着他们感情加深,霖辰的记忆一点点揭开。他们在不经意间介入了人与妖的矛盾。狩界一场策划已久的阴谋正在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