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851500000060

第60章 废相制(2)

汪广洋是个很倒霉的丞相,早年为杨宪排挤,杨宪被处死,他回到中书省,又在胡惟庸的威势之下。汪广洋知道,胡惟庸之所以横行霸道,主要是因为有李善长势力的支持。他不愿长久屈居在胡惟庸的威势之下,便暗中收集李善长的不法证据。在汪广洋看来,只要把李善长彻底整垮,胡惟庸就横行不下去。为了做成此事,汪广洋考虑了很久很久,有了一些想法时,他邀来自己的密友御史大夫陈宁。

陈宁是个正人君子,平日里看到胡惟庸的所作所为就有气。汪广洋信心十足地对陈宁说:

“只要我们一起,合疏参劾李善长有‘大不敬’之罪,皇上见了,一定会对他进行严加处治。”

“这胡惟庸对上卑恭倔膝,对下耀武扬威,你又怎么能收集到他有不敬之罪?”陈宁有些担心地问道。

“不管他胡惟庸怎么卑恭倔膝,我还是收集到了他的两条对上不敬之罪?”

“哦,快说给我听听。”

“一是皇上生病时,他胡惟庸不去探望;二是胡惟庸纵容儿子六日不上朝,也不去向皇上请罪。”

“这两条,要算也可以算得上是不敬之罪。”陈宁说:“只是,这胡惟庸深受皇上信任,就这么两条罪,能参倒他吗?”

汪广洋自信地点点头。自己经历了起起落落,汪广洋现在心里很清楚,只要是皇上想搬倒的人,你随便找个理由就能参倒他。现如今,离职了的李善长与胡惟庸他们走得这么近,这肯定是朱元璋忌讳的,汪广洋看清了这一点,他要出面帮他的皇上一个忙,搬到了李善长,也帮了自己一个大忙。在汪广洋看来:胡惟庸之所以为所欲为,不把他这个左丞相放在眼里,是因为有李善长在替他撑腰。

1376年的一天,朱元璋的御案上,放了一份汪广洋与御史大夫陈宁共同上的折子。朱元璋久久地望着折子,汪广洋参李善长的“大不敬”,只说了两件事,这对朱元璋来说,已经是很够了。权力在他皇帝手上,就是不犯罪,也可以找个罪名来治你,何况你还犯了罪呢。只是,这李善长也还有很多让人想的地方,更何况又是亲家,要治,也不能治得太重了。经过一番考虑,朱元璋下令每年减去李善长一千八百石奉禄,也就是减去他李善长奉禄的一半。我“要不轻不重地敲你一下,让你明白,许多事情是不该做的。”朱元璋罚了李善长之后,得意地想着。

李善长果然立刻明白,关起门来,在家里静修静养,还吩咐儿女们,要学会夹着尾巴做人,凡事不可以张扬。可胡惟庸心里还不明白,跑到李善长家里,大发一通牢骚,跳起脚来要去跟皇上说说清楚。李善长忧郁地说:

“这说明皇上不喜欢你我靠得太近,你再去替我说话,恐怕我们都只会大祸临头了。”

胡惟庸听了心中一惊,对朱元璋开始有了新的认识,开始有了一些伴君若伴虎的忧虑。既然对朱元璋无法,识事务的胡惟庸便将所有的恼怒都转向汪广洋,对他恨得咬牙切齿。他又去与李善长商量,怎么整倒汪广洋。可是,经过皇上的这一次不轻不重的敲打,又看到刘伯温的下场,已过古稀之年的李善长似乎感到事情有些不妙,隐约地发觉,这么相互搞下去,最后大家都不会好,到最后可能就只剩皇上了。于是说:

“留着汪广洋,多有个人,热闹一点,这样才好一些。”

胡惟庸对李善长的话莫明其妙,李善长也不作解释,闭目养神,不愿就此事再与胡惟庸讨论下去。

胡惟庸没辙,坐了一会儿,只好告辞回府。想着朱元璋对李善长的处理,他心里非常的不舒服。但是,对于朱元璋,自己又毫无办法,他又想到汪广洋,“我一定要除了汪广洋,方能出心中的这口恶气。”胡惟庸自言自语:“李善长,你既然不提供良策,我只好自己设法了。”

胡惟庸是个心胸狭窄的人,以后的几天里,他都在一门心思地想:怎样除去汪广洋。

皇天不负有心人,几天之后的一个早晨,躺在床上的胡惟庸突然灵光一闪,想出了个可以置汪广洋于死地的万全之计。

191、

胡惟庸算得上一个聪明透顶的人,如今他已经想好了可以置汪广洋于死地的万全之计,剩下来的事情就是要找一个最适当的机会。所有的聪明人都知道,要做好一件事情,选择适合这件事情的各方面环境、条件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做事情也和种庄稼一样,该是秋天里种植作物,如果在春天里下种,绝然是无所收获的。这一阵子,胡惟庸在朱元璋面前确实很红,因为朱元璋离不开他。胡惟庸有许多事情要去请教朱元璋,朱元璋也有些事情要问胡惟庸。俩人常在一起,相处的时间虽然很多,但商议的都是国家大事,胡惟庸一直在寻找机会。

这一天,朱元璋与胡惟庸谈起了“国子监”的事情。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为了培养和提拔新的力量,专门成立了培养人才的国子监。

“皇上为读书人提供了入仕、升迁的机会。真是一件于国于民功德无量的事情。”胡惟庸说。

“对这些新科进士和监生,我们倍加厚爱,要经常教育他们,尽忠至公,千万不要为私利所动!经过三五年的努力,一定要培养出一些象你们这样的人才。”朱元璋望着胡惟庸语重心长地说。

胡惟庸听了,连连点头称是,然后谦虚地说:“我们算不上什么人才,国子监有陛下的关怀,今后培养出的人才,一定会有刘伯温、李善长那么的大人才。”

朱元璋听了,想起刘伯温的种种好处,不由微微地叹了口气,说:“可惜刘伯温死了!”,

“是啊,真可惜。如果刘伯温在地下知道陛下还在挂念他,一定会感激不尽的。”胡惟庸恭敬地望着朱元璋,稍停一会,又似乎是轻描淡写地说:“对于刘伯温的死,朝中有些说法。”

“什么样的说法?”朱元璋急急地问道。

“汪广洋,曾对人说刘伯温是我设计谋害的。”说这话时,胡惟庸声音很小。

朱元璋听了,却不啻是一颗炸雷。给刘伯温请医生治病,是朱元璋吩咐胡惟庸去办的。即使不是朱元璋授意结果了刘伯温,他也逃脱不了干系,因为事情非常明显:胡惟庸恨刘伯温,朱元璋清清楚楚。如果说是胡惟庸害死了刘伯温,这无异于是说朱元璋害死了刘伯温。象这种事情,当然是没有任何人知道为妙,汪广洋你与胡惟庸怎么闹都无所谓,只是不要挑出可能扯到我身上的事来乱说。

朱元璋睁大眼睛望着胡惟庸,胡惟庸故作诚惶诚恐的样子望着朱元璋。

“你,没有错,无论是什么事,应该说给我听。”朱元璋一字一句地说:“只是,这汪广洋无事生非,实在可恨!”

象这样的事,当然又不便去查问,弄得人人皆知。可又事关大体,就只能是宁可错杀一千,也不能放过一个了。胡惟庸正因为清楚这一点,才敢走这一步险棋,如今听了朱元璋对汪广洋的指责,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不由得轻轻地舒了口气。谁知一口气还没吐完,就看到朱元璋鹰一样的目光罩过来,心里又是一惊,却听到朱元璋征询地问他:

“汪广洋的罪,到不了杀头的份上,你看怎么处理更适合些?”

“象汪广洋这样的重臣,应由皇上亲自罚办更为合适。”胡惟庸说。

朱元璋点点头,心想:广南地处偏僻,人烟稀少,汪广洋到那里就是有胆量还要说什么,也没人去听,我也大可以放心了。这么想着,开口道:

“贬去汪广洋的右丞相之职,放他到广南做一个小官吧。”

胡惟庸听了,满心的欢喜。胡惟庸是个阴毒的人,对于汪广洋的贬官,他虽然欢喜,却并不肯就此干休。他要痛打落水狗,要置汪广洋于死地而后快。这以后,他又不断地在皇上跟前进谗言,说汪广洋以前之所以从不讲杨宪的半句坏话,是因为许多坏事情是他与杨宪一起做的。

实际上,朱元璋从心里根本就不信胡惟庸说的话,之所以升了胡惟庸为左丞相后,又恢复汪广洋右丞相之职,目的是让汪广洋能牵制胡惟庸,不让出现胡惟庸独掌相位的局面。可惜汪广洋不能很好理解朱元璋的意思,官复相职后,错误地总结以前经验,变得更加胆小怕事,尸位素餐,遇事尽量采取回避的态度,不怎么敢与胡惟庸对抗,并没有起到牵制胡惟庸的作用,反使胡惟庸越来越坐大,权力越来越集中。这令朱元璋大失所望,这才把他贬往广南地区。

可是,经过胡惟庸不断地状告,朱元璋听说汪广洋许多事都与杨宪扯到一起,疑心还是一天天增大。“谎话传了十遍,也会成为真话。”更何况是有关大体之事,自然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宁可错杀,不得放过。基于这样的认识,终于有一天,朱元璋相信汪广洋就是与杨宪一起做了坏事。于是,再次追加诏书,将汪广洋就地处死。

1379年12月,倒霉的丞相汪广洋,这位早年跟随朱元璋打天下,曾两度出任右丞相的明初大臣,终于在流放途中,被他的皇帝赐死。

汪广洋本来是一个能文能武的人,由于在那样的环境中,终只能成为大明王朝历史上,最懦弱无为的一介文臣。

192、

中书省中,官员们都在各自忙碌着,胡惟庸捧了个茶杯,在忙碌的官员们中间悠闲地来回着。户部侍郎郭桓拿来一个地方缴纳朝廷课税的折子,匆匆忙忙地往外走去。胡惟庸见了,瞥了他一眼,问道:“手上拿得是什么?”

郭恒听了,忙停下来,将奏折恭恭敬敬地递给胡惟庸说:“这个,我现在是去呈交给皇上御阅。”

胡惟庸伸手拿过奏折,看了看说:“暂且就放在我这里。”

汪广洋被赐死以后,丞相位上,就只剩下了徐达与胡惟庸,而徐达又长期在北平镇守,胡惟庸在朝中便位居百官之首。小人得志,总是会忘乎所以的,胡惟庸越来越骄横,越来越跋扈,他擅自决定官员的生杀升降,毫无半点顾忌。对于内外诸司奏章来,胡惟庸总是自己先阅,有对己不利的,就藏起来不上报。丞相如是,下面的更是争走其门,有喜好钻营之徒馈送金帛、名马,有热衷仕途之人恭维、奉迎,投其所好。如今这地方缴纳朝廷课税的奏折,关系到各地往朝廷缴纳课税的官员功过,事关重大,由胡惟庸自己来裁决,好处太多。

户部侍郎郭桓见胡惟庸不把奏折让他速给皇上,心里有些吃惊,却也很快明白胡惟庸的用意。以后再有此类事情,就主动去找胡惟庸。上行下效,一时间,很多地方官员只去讨好胡惟庸,反倒不怎么提起皇上。

作为皇上,朱元璋非常关心地方缴纳的事情。往日里,每到新春来临之前,朱元璋总会看到这样的奏折。今年有些奇怪,已经立春了,还没看到地方纳税的奏折。朱元璋立即派人暗中去查问,很快就清楚了事情的原委。朱元璋心中虽然愤怒,对胡惟庸却并无半点指责,反而当着众人的面,不时地夸夸胡惟庸。胡惟庸于是胆子越来越大,踌躇满志地竟然觉得徐达有些碍眼。你这个徐达,自持是开国元勋,根本不把我胡惟庸放在眼里。在刘伯温的事情上,你明显地反对我,不把我的意见当回事情。现如今,满朝文武,除了你徐达,再没有人能够对我有什么威胁。胡惟庸心里这么想着,又鉴于徐达的力量太大,虽不在金陵,一直都挂着丞相的名,而且拥兵九路,威震四方。思之再三,胡惟庸终于想出了一个高招。

经过一番周密地安排,胡惟庸让人悄悄地找来福寿,在他面前摆了满箱的银子,对福寿说:

“我听说徐达正策划谋反,我想你一定也知道,只要你把这事告诉皇上,我在金陵南边给你留了一栋大房子,这些银子,也都是你的了。”

福寿是徐达家的老管事,胡惟庸试图买通福寿,来诬告徐达。谁知道物以类聚,兽以群分。这徐达家里的福寿,也是个忠直之人,不吃胡惟庸那一套,听了胡惟庸的话,他说:

“不知丞相从那里得来的消息,我家大元帅是不可能谋反的阿!”

“这事你不知道?”胡惟庸故作惊讶。

福寿摇了摇头。

“不知道不要紧,现在跟你说了,你不就知道了。只要你按我的话去说,荣华富贵都是你的。”

福寿这时终于明白,胡惟庸是要自己去诬告徐达,便说:

“我不知道的事,我不会去说的。”

胡惟庸听了,让大管家出来,劝说福寿,结果都无济于事,不管大管家答应给福寿多少好处,福寿就是不动心。福寿不愧是个人物,回家以后,立即派人去北平把这事告诉徐达,还在徐达未回金陵之前就设法将这事告诉了朱元璋。谁知道这么大的事情,朱元璋竟然不了了之,徐达回来问过情况,告诉福寿说:

“此事到此为止,再不要声张,只当是没有发生过。”

“皇上怎么也没半点反映?”福寿有些茫然。

“皇上肯定有他的打算。”徐达说:“我们静观其变就行了。”

徐达不愧为朱元璋的知交,他这时把什么都看得透透的。朱元璋还真有自己的大算计。

对于胡惟庸的所作所为,他早就有所察觉。朱元璋打下了天下后,他的行政机构都是在刘伯温、李善长等人的谋划下建立起来的,是沿袭元朝的旧制。朱元璋在对他的大明皇朝的统治过程中,越来越感到臣下权力太大,在宋濂等文臣给他总结元末灭亡的原因中,也有“宰相专权”、“臣操威福”,从而削弱了元朝统治力量这一说法,这自然引起了朱元璋的高度重视。早在1378年,朱元璋就对各省权力机构进行改革,十一年,又命令六部奏事不得关白中书省,进一步削弱了中书省权力。确切地说:

朱元璋此时对于相权的存在已经很反感。“天下是我打来的,我为什么还要容忍有超越我的权力存在?”这是朱元璋常在心里问自己的一句话。同时,朱元璋也非常清楚,要推翻旧制,建立新制,是一件非常难办的事,得找到理由,找到机会。朱元璋已经想好了一切,他之所以对胡惟庸一忍再忍,只不过是在等待他需要的理由更充分一些,他渴望的机会更大一些。这样的话,当他行动起来的时候,就会少了许多风险,就会稳操胜券。

老谋深算的李善长,从朱元璋对胡惟庸的纵容中似乎已经感觉到了什么,虽然不是很清楚,却闻到了朱元璋会来个大动作的气味,开始有意地疏远胡惟庸。此时风光无限的胡惟庸却浑然不知,对于李善长的疏远,心里很不高兴。殊不知,他就要大祸临头了,而且还牵连了数万人的生命!

在中华帝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周而复始地上演着皇帝杀功臣这出闹剧,整个帝王的历史,从来没有走出过这一个怪圈,“飞鸟尽,良弓藏”只是原因之一,根本原因还是帝王将心比心后的那份诚惶和恐惧。

193、

1380年6月七日,火红的太阳早早的便挂在京城的上空,把它那炙热的气息弥漫在京城的闹市中。一辆马车在狂奔,沿途无论是做生意的人,还是过路的,大家都恐慌万状,争相躲避。驾车的章生见了,心中有些不忍,扭头问身边的胡文胜:“公子,街上人多,是不是慢些。”

胡文胜正是胡惟庸的儿子,平日里依仗他父亲的权势,骄横惯了,如今因事憋闷得慌,要狂奔一阵泄泄气。听了章生的话,胡文胜顺手就给章生一鞭子,口中骂道:“狗奴才,本公子要你快,你反而说要慢一些,误了本公子的事,砍下你脑袋来。”胡文胜说着,亲自挥鞭猛抽辕马。

那辕马受痛,更加拼命地狂奔。就在这时候,一个中年妇人,抱了生病的小孩,来不及躲避,被马车撞倒在地上。妇人倒没有什么大碍,手中的小孩却被撞到了地上,就这么活生生地给撞死了。妇子抱起孩子,爬起来发狂似的冲着车子追去,一边追、一边撕心裂肺地哭骂道:

“还我儿子,还我儿子!恶有恶报,你们必招报应!”

同类推荐
  • 不畏浮云:王安石

    不畏浮云:王安石

    本书为“青少年应知的历史贤臣”系列丛书之一。介绍了千古一相王安石。王安石变法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其卓尔不群的个性和义无反顾的改革勇气,却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变法的成败得失,也是中华民族极为珍贵的历史财富。
  • 古今回族名人

    古今回族名人

    我们不可以把回族与伊斯兰教这两个概念等同起来,不可以把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混为一谈,但“回族是以伊斯兰教为纽带逐渐形成的民族共同体”的结论已经得到了共识。从唐宋时期的“番客”“土生番客”到蒙元王朝的“回回人”(官方文书按其职业称为“回回军”“回回工匠”“回回商人”“回回掌教”等),因为政治上的共同命运,宗教信仰上的一致,生活上围清真寺而居的居住格局,形成共同的民族意识。明代,回回脱离行伍生活,从事农业、牧业、手工业、商业,形成以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商业经济为特色的行业特点。
  • 世界最具领导性的政坛伟人(5)

    世界最具领导性的政坛伟人(5)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和珅官场笔记

    和珅官场笔记

    本书从和珅的出身说起,贯穿其一生,重点介绍了他非同一般的升迁道路,以及火箭式的升官历程。从一个“反贪能臣”到一名“巨贪蛀虫”,和珅的经历,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深思。
  • 陈布雷与陈伯达:历史转折点上的两个“秀才”

    陈布雷与陈伯达:历史转折点上的两个“秀才”

    他和他在一起,就是一本文人从政与从政文人的必读书!国共两文胆,浮尘一悲歌。他们,一个以死来为旧王朝殉葬,一个在新时代把自己送入牢笼。他们,虽有纵横文字之才,却身不由己。他们,是政治与人性冲突中历史的人质。以陈布雷、陈伯达两人一生的轨迹为主线,以国共两党的“四次历史转折点”为基本环节,叙述了国共两党相关人员的群体活动,勾勒了国共两党政治思想文化宣传建设的基本风貌与当年思想文化斗争的宏大场景。对陈布雷与陈伯达个人的人格人品、学养学风、情感与家庭生活、行为的是与非、优点缺点与错误、世界观人生观的转变与演变轨迹,及与各自政党领导人的交往、恩恩怨怨等,都有较为细致的叙述。
热门推荐
  • 阴符九遁

    阴符九遁

    末法之世,大道不彰。混沌出无极,无极生太极,太极有阴阳……越往后世,生衍越繁,去大道愈远。灭世浩劫来袭,楚齐安肩负使命,以凡人之身溯求无上大道。几多恩怨几多情,人世冷暖意不平。诸天结界浩劫至,感念苍生复初心。书友qq群:964629833
  • 帝曜天道

    帝曜天道

    纵目天涯,浅黛春山处处纱。碧草之芬,幽兰之馨,有美一人,在异之滨。双鱼座流星雨如期而至……再现悲壮的古战场;探索神秘的古商道;重现恢弘的古文明;帝曜天道,王者独尊!
  • 我的老婆是大作家

    我的老婆是大作家

    三栖新星林尘重生地球平行时空;他的暗恋情人华夏第一美人兼顶尖作家宣布将要公开考试择婿——这里没有张艺谋、周星驰等大导演,没有胡歌、李易峰等超人气男星;也没有“金古梁黄”等武侠宗师——没有《仙剑奇侠传》、《花千骨》、《琅琊榜》等超人气电视剧;也没有《倩女幽魂》、《大话西游》、《我的野蛮女友》等优秀电影——你们猜猜林尘会接下来要做些什么?
  • 回复巅峰

    回复巅峰

    晋帝王.游大陆.步巅峰.兴家族.战幽冥.报恩情.升尊神.飞宇宙.俯天地.问三界.诸恶神.斗苍穹
  • 都市修真之剑仙

    都市修真之剑仙

    一次偶然的机会,魏索在路边摊得到一本古书,借此机会如何踏足修真界,且看魏帅如何混迹都市,坑蒙拐骗,征战仙神魔三界,成为一代剑神。
  • 至尊武修

    至尊武修

    残缺的青色玉石板,一部并不完整,深藏其中的大荒拳,彻底改变了一个不能修炼武道之人一生。大荒拳,血焰雷罡,太阳金焰,先天土灵,五色神土,这一切将成为他笑傲玄荒世界的资本。
  • 痛神

    痛神

    “当杀人,不再是为恩为怨,那么顷刻尽毁的不只是人命,还有我心中,美丽的家园,满手鲜血而的到芶全,这就是乱世。渐渐的我发现,最渴望的不是复仇,而是一个梦,一个能让我想念亲人的梦。”——痛神
  • 中场魔术师

    中场魔术师

    他一个商业足坛里艺术足球的代表。是一个绿茵场上优雅的舞者。是一个绿茵场上传奇。是一个张扬的80后。(鄙人只是一名伪球迷,喜欢足球,也踢过几年,更看过无数的足球的小说。再加上我欠某君一个承诺,所以脑袋一热就写下此书,望诸君一笑而过,切勿计较。)
  • 心剑诛魔录

    心剑诛魔录

    天道轮回,气运之说虚实难测,纵然是仙魔妖神,也有气数尽时。但修仙问道之人却不会断绝,一个少年偶得机缘,但等着他的却是一个筹划了数千年的隐秘,仙途茫茫、是福是祸,又岂能只凭天意?
  • 一剂良药

    一剂良药

    这是一本让穷屌丝也变得内心强大的书。什么?穷屌丝也有可能完爆富二代?逆袭了,逆袭了!你的生活质量高吗,你的工作压力大吗?《一剂良药》专为时下都市男女解决生活困惑,让您烦躁的心灵得到休憩。早就疲倦的你请停下奔忙的脚步,和我一道修修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