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354400000008

第8章 伪娘的黄金时代(8)

据《晋书》载,“羲之雅好服食养性”。这句话被很多人理解成王羲之好吃,喜欢美食。那真是大错特错了!“服食养性”,吃的当然不会是鸡鸭鱼肉,而是当时风靡一时的“五石散”。魏晋名士好服“五石散”,尽人皆知。作为当时名士中的翘楚,王羲之自然不会错过服食的热潮。不仅“服食”,还要“养性”。吃了“五石散”,石发之后燥热难耐,熙攘酷热的建康(今南京)肯定是待不住的,因此才会跑到会稽(今浙江绍兴附近)躲阴凉。

“五石散”不仅药性暴烈,还有壮阳的功用。然而物极必反,用燥烈之物催动阳火,好比干锅熬汤,实在是饮鸩止渴的行为。一次两次可能效果显著,时间长了不但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还会打乱人体的内分泌平衡,导致雌激素异常。这也可以解释为何魏晋时期男子好阴柔、喜红妆以及胡须稀少的古怪现象。

白面、无须、好服食,这三样加在一起,定能雕琢出一个玉一样的的人儿。“伪娘”王羲之的外貌还原,基本可信。

“伪娘”天成:婉若游龙

王羲之出身琅琊王氏,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的父辈都是当时的达官显贵,又擅长书画。他的启蒙老师正是号称“过江书画第一”的王廙,才情一时无双。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王羲之当然染满书卷气,对书法更是情有独钟。他少年时就从父亲处得到了《笔论》,对书法的意境体会有了脱胎换骨的提高。王羲之为了练字洗笔,把整整一池清水染成了墨色,传为千古美谈。

后来,王羲之拜了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烁为师。卫夫人是钟繇的门下高徒,隶书独具风韵。她把钟繇之法、卫氏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自己酿育的书风与法门倾囊相授,全心全意教导王羲之。天分、刻苦以及名师提点,成就了一代书圣王羲之。

卫夫人的书法风格柔美,“书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受老师的影响,王羲之早年的字风格姿媚,富有女性气质。尽管后来经过不断地沉淀总结,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书法风格,但这股姿媚之气却是刻骨铭心难以尽消的。

书法的本质是书法执笔者的情绪,很能反映一个人的性格特征。正像《笔论》中所说的那样,“书者,散也”。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表现人的心理状态是书法家成功的要诀。“见字如见人”说的正是这个道理。一笔一画都传递着书写者的心理状态,喜怒哀乐一望便知。

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正是魏晋最为混乱艰难的岁月。外有强敌虎视眈眈,内有权臣相互攻伐,为君者醉生梦死,为臣者朝不保夕。魏晋名士们放浪形骸的出世之举看似飘逸,实际却浸透着无奈和苦涩。但从王羲之的字里,我们看不到多少的愤懑忧愁,倒是可以感受到一丝阴柔之气。那是隐藏在铁画银钩间的娇媚风范,是浓墨粉纸上的一抹俏皮颜色。王羲之的性格特征具有明显的女性倾向,难怪后人在评述他的书法时,最常用的一句话就是“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了。这两句话出自曹植的《洛神赋》,是曹植描绘心中女神绝美姿态时所用的赞扬之语。这一“翩”一“婉”正好概括出王羲之的特点。“翩”如傅粉公子,“婉”若采桑女郎,形神兼备,不愧为风华绝代一“伪娘”!

闲话魏晋:乱世出“伪娘”

经历了两汉的盛世和三国的战乱之后,魏晋时代显得空前光怪陆离。司马氏窃得曹魏天下,虽然也曾励精图治,无奈先天不足,乏贤臣少明主。朝中大臣擅长清谈服食的“名士”辈出,能够匡扶社稷的却寥寥无几。战祸兵燹像走马灯一般上演,政权更替如同过家家一般儿戏。北方少数民族大举南下,原本属于汉族的中原故地尽落异族之手。祖先之地沦陷,对于传统的以“孝义”为核心的儒家理教的冲击是巨大的。这种心理上的变化加上动荡的局势,让魏晋时期的社会呈现出一种畸形病态的行状。《荀子》有云:“乱世之征,其服组,其容妇,其俗淫。”这也正是魏晋时代乱世的真实写照。

在这种大背景下,男子像女人一样剃须傅粉、放浪形骸也就不足为奇了。不仅如此,当时的人对于这种审美还进行病态的吹捧,以至于男人皆以“效妇人状”为美,孔武有力的阳刚之气反倒成了笑柄。

另外,魏晋时期男宠得宠专权也使这种混乱的“情趣”雪上加霜。中国男宠现象可谓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期就有所记载。卫灵公就曾宠幸弥子瑕,西汉哀帝更弄出个“断袖之癖”的“佳话”。到了魏晋时,这股男宠之风越刮越盛。

《魏志》就曾经记载过一个叫孔桂的男子,此人“性便妍,晓博弈蹋鞠,太祖爱之”。枭雄曹操是何等人物,尚且为了一个男宠神魂颠倒,其他人就更不需赘言了。更有甚者,晋时张翰还写出了“翩翩周生,婉娈幼童。年十有五,如日在东。香肤柔泽,素质参红”这样的诗句,公然向男性求爱!这等怪事世间少见,在当时却是常态,不能不让人惊出一身冷汗。

当时,男宠之风不仅仅是皇家贵族的游戏,富豪人家也趋之若鹜。“风流相放,唯色是尚”。而且还以蓄养娈童作为炫耀财富的资本,相互攀比。晋朝富商石崇同王恺斗富,就常常以娈童作为赌注,输赢往往以娈童数百人为单位计算,甚是豪迈。难怪《晋书·五行志》要说:“太康之后,男宠大兴,甚于女色,士大夫莫不尚之,天下相仿效,或至夫妇离绝,生多怨旷。”言之凿凿,可见当时男宠的盛行程度了。

正因为如此,魏晋的众多美男才会沦为“伪娘”。虽然浮华光鲜,人以为美,但说到底都是一种动荡时代的畸形造物,有悖人伦。

链接一:被“移植”的洗砚池

说到“洗砚池”,人们就会想到王羲之。的确,王羲之早年学书法,勤奋刻苦,为洗笔将一池清水生生洗成了一潭浓墨,成为后人效仿的典范。这口洗笔砚的池子也得以名垂千古,成为名胜。

不过,大家可能不知道,历史上还有另外一处“洗砚池”——常州洗砚池,它的经历更为曲折离奇。

常州洗砚池的主人是北宋著名的书画大师苏轼,坐落于苏轼的故宅藤花旧馆。得益于宋代的园林技艺,这处池子被假山环绕,玲珑剔透,透着无尽的山水灵秀。清代诗人赵翼曾说,洗砚池“系白石凿成,底旁有小孔,去其楔,水立涸。以新水溢之,容十五六石许,积水盛夏不败”。

清代的乾隆皇帝喜欢书画,收藏颇丰。对于苏轼这位宋代巨擘,可谓青睐有加,很是推崇。他南下巡游江南,要途经常州。得知这一消息,当地的官员挖空心思想要给皇帝一个惊喜,给自己的升迁增加砝码。这时有人想到了苏轼的洗砚池。如果能让乾隆皇帝“偶然”发现苏轼的遗迹,肯定龙颜大悦,说不定还会留下墨宝!这可是难得的政治资本,一众官员不由得心花怒放。

但问题来了:这座洗砚池位于藤花旧馆,并不在乾隆皇帝出巡的必经之路上。而皇帝的出行路线,并非一介常州知府能够决定的。眼看着到嘴的肥肉化为乌有,大伙难免愁容满面。焦头烂额之际,有人想出了一个“天才”的办法:既然搬不动皇帝,那就把洗砚池搬过来好了。于是,常州官员赶在乾隆到达之前,将洗砚池从藤花旧馆挖掘出来,搬迁至舣舟亭下。当乾隆途经常州时,看到舣舟亭下还有一方苏轼当年的洗砚池,喜不自禁,果然挥毫写下“风流苏髯仙,遥年此系艇。遗迹至今传,以人不以境”的诗句。

乾隆欣欣然归去,并不知道自己被下属狠狠地蒙了一把。而这常州洗砚池,也就因此得了一回“移植”的待遇,换了一处所在“颐养天年”了。

链接二:入木三分传千古,一字千金照翰林

王羲之一生留下众多的传说和故事,这其中比较有名的要算“入木三分”了。据说,当时皇帝让王羲之在木板上写一篇祝词用于祭祀。当工匠拿到王羲之的初稿准备雕刻的时候,发现墨迹深深沁入木板之中,足足削去了三分才见底。

“力透纸背”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可信的,而单凭笔力做到“入木三分”就有点夸张了。不过凡事都要仔细斟酌才能得到结论,下面我们就来较较真,看看“入木三分”到底是空穴来风,还是真有此事。

分,是一个长度计量单位,是寸的十分之一。而一寸,又是一尺的十分之一。古代的尺长度同现代的市尺是有差别的。在晋代,一尺大约相当于25厘米。换言之,一分的长度,大概等于2.5毫米。那么,“三分”,也就等于7.5毫米了,看起来并非什么特别惊人的数字。但可别小看这区区的7.5毫米,因为这大概是85张标准的A4打印纸的厚度!

王羲之需要“力透”85张A4纸,才有可能做到“入木三分”。笔墨不同于刀斧,字迹侵彻木板靠的是墨汁本身的渗透性,而非执笔者的手劲儿。除非晋人开发出颗粒极细、达到分子级别的特种墨汁,否则“入木三分”只能是一种浪漫的想象而已。

我们再来关注一下王羲之作品的价值。人们常用“千金”来形容东西的价值之高,分量之重。王羲之的字就可称得上“一字千金”。

前几年,书圣王羲之作品《草书平安帖》曾经以3亿零8百万元人民币的天价拍卖成交,创下古代书画的又一新纪录。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现在所提到的“王羲之作品”其实并非他的真迹,都是后人的摹本。王羲之《草书平安帖》最早见于北宋著名丛帖《绛帖》,后经《宣和书谱》著录,当时共有9行,后被一分为二,这次以天价拍出的为前半部,一共4行,41字。换算下来,平均一个字大概价值人民币750万元。

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千金”大概值多少钱。所谓“千金”,就是黄金千两。古时候的“两”跟现今的计量单位是有一定差别的,大概等于1/32公斤。这样算下来,“千两”约为31.25公斤。

根据现在的黄金牌价计算,每公斤黄金价值约为人民币32万元。黄金千两的价值,约等于1千万元人民币。

这么一算,王羲之的一个字,即使是摹本也能值七百金,如果是真迹的话,那其价值恐怕就远远不止千金了吧。

链接三:王羲之的政治婚姻

“东床快婿”是王羲之的早年逸闻。当时,太尉郗鉴想给爱女郗璇寻一门亲事。郗璇是郗鉴的掌上明珠,自幼研习书法,号称“女中笔仙”,是当时一等一的才女。给这样的女儿选女婿,自然不能从一般的凡夫俗子中间挑选。于是,郗鉴派门生到王导府上选婿。王导也大方得很,把家中子弟都招到东厢房,任其挑选。闻讯后,所有的王氏子弟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等着被挑选。只有一人不上心。此人就是王羲之。

王羲之不但不上心,还摆出一副破罐破摔的架势,袒胸露腹躺在东床上,全然没有贵族公子的风范。不料,选婿的门生偏就相中了这个坦腹之人,回报郗鉴之后得到了太尉的首肯。于是,王羲之同郗璇结为连理,恩爱有加。“东床快婿”也成为一段佳话,被人传诵。

然而,看似浪漫的天作之合背后,却有着诸多令人费解之处。郗鉴选婿为何让门生出面?郗王两家在联姻这件事情上为何显得如此轻率?王羲之又为何要故意坦腹东床?这一切背后,其实都掩藏着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纵使一代书圣,也难逃成为别人棋子的命运。

郗鉴的发迹之路,是依靠王氏一族的鲜血铺就的。在晋明帝时,王导和王敦兄弟二人权倾朝野。王导在朝主政,王敦拥兵在外,这引起了晋元帝的猜忌和恐慌。于是,他一面架空王导的权力,一面偷偷部署军队准备征伐王敦。王敦得知这个消息,决定先下手为强,遂以替王导申冤为名,起兵作乱。在京师的王导吓得四处托人上书表示忠诚,同兄弟划清界限。不仅如此,王导还用计使王敦陷于被动,最后使王敦含恨而死。而当时,征伐王敦的军队中,就有郗鉴的身影。

经过这场手足相残,王导重新获得了皇帝的信任,官运亨通;而郗鉴讨逆有功,也平步青云,一路升至太尉。等到晋成帝继位时,郗鉴和王导已经共掌朝政,成为分庭抗敌的两股势力了。王导出身琅琊王氏,在江南根深叶茂,是非常有实力的大氏族;而郗鉴凭借军功上位,在朝中势力并不雄厚,跟王氏还有旧仇。为了寻求政治上的联合,保存各自势力,联姻就成了双方的首选。

因此,郗鉴才会授权门生去王家“选婿”——实际上,根本不用挑选,只要是王氏子弟,谁都可以。而深知事情原委的王导自然不能马虎,把家中全部适龄子弟集中起来,参加这场政治筹码交换。

王羲之是何等聪慧的人物,对于王导的用意应该是能猜出几分的。狂放的他当然不想参与这种丑戏,于是一反常态坦腹东床,希望遭到淘汰。谁知弄巧成拙,过于显眼,反而被选中。王羲之寄人篱下,莫敢不从,郁郁寡欢,最后英年早逝;倒是郗璇,笑看人生,一直活到九十岁才撒手人寰。所以说,才子佳人的戏码未必都是花前月下,暗地中的凄苦心酸,不是当事者是无法体会的。

链接四:王右军为何爱鹅?

王羲之爱鹅,曾经以抄写经书为条件从一个道士手中换取一群白鹅。王羲之曾经官拜右将军,人称“王右军”。因此,历史上又有“右军鹅”的说法。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王羲之爱鹅的原因众说纷纭。比较为人所知的说法,是王羲之通过观察鹅的姿态体会出书法执笔的意境和方法。但我们如果从书法本身和其发展轨迹看,这种说法就显得过于牵强了。

据《晋书·王羲之传》记载,“羲之密从后掣其笔不得”,意思是他的执笔手法僵硬;但看王羲之的作品,无论是行书还是草书,运笔皆如有神助,流畅飘逸,丝毫不见僵死之处。因此我们可以推想,执笔手法跟书法水平好坏之间,未必就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再看支持“执笔说”的另一个“证据”。按照这种说法,鹅转动颈部的姿态同书法中“悬手”、“转腕”的手法非常相似,因此推论这两种执笔法就是王羲之通过观察“鹅颈”参悟出来的。看上去好像有些道理,但细一琢磨就发现这种说辞漏洞百出。初唐的书法专著《书谱》中提到“书有三手”,意思是执笔的方法在当时只有3种;而到了贞观年间,执笔方法就发展成了7种。至于当代书法流行的执笔之法,大都继承明清。魏晋时期,并没有桌椅。因此写字是坐在地上的;到了明清,桌椅都已出现,而且高度不断增加,写字开始从坐姿转向站姿。姿势一变,发力点就不同,执笔手法也就变化了。因此,用后世的执笔之法去揣测千年之前的书法情景,实在是一厢情愿。

那么,王羲之养鹅如果不是为了书法,那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答案是:一为修身,二为养性。

王羲之所处的时代,道教非常兴盛。东汉末年的五斗米教在此时并未衰落,反而在士人中很有市场。琅琊王氏世代信奉道教,为天师道世家。这一点从王氏一族的名字就可以看出。羲之、玄之、凝之、涣之、肃之、徽之、操之、献之,个个都带有“之”字。

“之”这个字,在天师道中是一个重要的符号表征。鹅的形状同“之”非常相似,可以视作天师道的“吉祥物”。因此,作为修道之人的王羲之,爱鹅修身就可以理解了。

至于养性,则又是另外一层含义了。王羲之晚年“雅好服食善性”,常吃丹石,鹅实为他所食之物。根据道教对于食物的认识,鹅有解五脏丹毒之功用,本草列为上品,“与服丹石人相宜”,是修行道教之人的理想食物。所以说,王羲之爱鹅,不光是把鹅拿来欣赏的,还会把鹅当作食材,大快朵颐。

同类推荐
  • 黄朝

    黄朝

    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黄朝作为东土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王朝,它的出现既是必然也是偶然。必然的是纷乱的东土终将会统一,偶然的是统一东土的是黄朝罢了。
  • 悍秦

    悍秦

    菜刀开了本新书——《苍罗震天》,异界玄幻,下面有直通车。
  • 穿越明朝之海商霸业

    穿越明朝之海商霸业

    现代历史系学生郑昭机缘巧遇穿越到明末著名海盗郑芝龙身体里,运用自己所知的历史知识,兴海商夺海权,重建世界新秩序。
  • 西域春秋:翻开2000年的西域卷轴

    西域春秋:翻开2000年的西域卷轴

    西域,大漠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丝绸之路的开拓始自张骞通西域。西域的畅通也使汉朝的人民大开了眼界,了解了西域的风土人情,增强了与西域各国人民的友好情谊。西域是丝路上最富于传奇色彩的地区,也是东西文化的聚焦点。古老的西域无论从战略、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各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亚、非、欧三大州之间从未停止以西域为走廊而从事丰富多彩的交流,大流士、亚历山大、秦皇汉武、成吉思汗……无数风云人物在这个大舞台上展现才能。多种文化都经过西域交流、传播,在这块土地上扮演者重要角色。各民族人民络绎不绝往来于这片土地上。
  • 太平天国之黑药师

    太平天国之黑药师

    公元1859年咸丰帝、圆明园、鸦片战争、大清签约卖国家。太平军、北伐败、天京内讧、满清列强联合灭长毛。风雨飘摇的太平天国,文物大盗夏飞被勾魂附身到幼天王洪天贵福身上。面对湘军淮军常胜军,洋枪洋炮铁甲舰猪脚却无工业,无军火,无超脑科技、无系统造兵,只有一个拼命作死的昏庸洪天王。纯粹自力更生流,土法自造冷热兵器,对抗帝国主义洋枪大炮。一代风流黑药师,最终带领破破烂烂、从无到有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热门推荐
  • 你肩膀借我

    你肩膀借我

    知名作者徐叶羽在两年前陷入瓶颈期,原因是同为作者的表弟在和她酒庄的一次相处后抑郁加重,再无作品产出,小姨认为她是嫉妒表弟成绩,所以故意中伤表弟,加重其病情。而酒庄当天徐叶羽喝醉,并不记得发生过什么,被诬陷的徐叶羽踏上寻找真相和写作灵感的路途,搬到了L市。她想帮表弟治疗抑郁,也想写一本有关心理学的长篇,于是旁听L大心理学教授陆延白的晚课。她替1012学号去上课,谁料阴差阳错间被抽到检查,自此开始了与陆教授的“补课之旅”。
  • 木堇槿

    木堇槿

    原来开始的开始结束的结束是我一个人的天长地久,在这寒冷的季节双手环胸给自己一个拥抱,有人说:“想哭的时候就抬头看看天空,这样眼泪就不会掉下来。”可是我那么努力的仰着头,为什么泪水还是大滴大滴的落下来,无声无息的染湿我的衣襟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一起等地球爆炸吧

    一起等地球爆炸吧

    闫妍在追逐陈琛的那些日子里深深地悟了一个道理:一个女孩子在任何一段关系里,你可以作,可以拧,但死皮赖脸的不可以是你。
  • 九天灵录

    九天灵录

    司法大陆,一大家族,一夜之间灰飞烟灭,主角父亲为保他母子二人,毅然选择自爆,后母亲失忆。当仇人杀来,母亲为保他,而死在面前,从此,走上复仇之路。直遇到心中的她,他的人生将会发生什么........
  • 许你一世的星辰大海

    许你一世的星辰大海

    他是拥有盛世美颜、万千少女们的国民男神,星河滚烫,他是人间理想亦是人间妄想。她就是他一个小小的粉丝,为了能和他更加近距离接触,做了不少傻事儿!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千古辞

    千古辞

    吾非善,只愿不恶,炎黄大地,华夏之地,在人们不知道的地方,有一群战士,他们与敌战,与己战,与天战,一曲离殇千古辞,玖歌非诗魍魉梦。一切似乎就是如此的巧合,如若有来生,我愿只做一个普通人,为你而战,为你而生,也愿为你而死。
  • 剑千世

    剑千世

    古语有云:古剑寒黯黯,铸来几春秋。白光纳日月,紫气排斗牛。剑者,兵之皇者也。剑道,天下大道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她与它,便开始那段邂逅。佳人所至,春花,夏荷,秋月,冬雪。青锋所指,焚山,煮海,开天,辟地。这是一个追溯古今的故事,剑在,人亦在。
  • 爱的赌

    爱的赌

    (阳光痞气少年x油画天才少女)一场长达十年的暗恋,是温暖的春风,又是刺骨的疼痛。我在人间贩卖黄昏,只为收集世间的温柔去见你。少年的肩应担起草长莺飞和清风明月女孩的眼应藏下星辰大海和万丈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