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469600000006

第6章 民间文学蕴含的性别文化内容研究(3)

爱情是文学的永恒主题。在世界文学的民间故事和传说里,爱情故事极其丰富多彩!在民间文学中,“传说”和“故事”虽属于两种体裁,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却是明显的,民间传说里的母题也经常出现在民间故事里,反之亦然。它们共同负载着不同地域人类生活状况和性别关系的历史文化信息,并直接显示出性别文化模式及其心理特征的原型意义,为我们的文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依据。中国和西方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中,西方的“灰姑娘”和中国的“七仙女”都是一直流传至今令人神往的美丽故事,也都同样被高科技时代的影视艺术移植,由于重现在银幕上而更广为人知,并引起现时代人们的钦慕和热爱。那么,这两个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故事及其演变的其他故事负载着怎样的文化信息呢?在男女爱情关系中体现了怎样的性别文化模式呢?在这里,我们拟就这些问题作一点粗浅的探讨。

民间传说的“原型”(archetype)性质

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是以口口相传的形式流传下来的。从内容到形式,都与神话有联属关系,保存着神话的超凡力量和理想氛围。所不同的是,神话的主人公是神,如伏羲、女娲、盖亚、宙斯等。民间传说和故事的主人公则或是有神助的人,如灰姑娘、王子、叶限、牛郎等;或是与人有着亲属关系的神,如灰姑娘的生母、七仙女、织女、白娘子等。他们都不是产生在神话时期,也不是生活在神话世界,而是生活在人间。鲁迅认为传说是由神话演进而来的,演进的标志就在于“神格”的人化。“传说之所道,或为神性之人,或为古英雄,其奇才异能神勇为凡人所不及,而由于天授,或由天相者……”这种神话因素在民间文学中比比皆是,其原因应该是神话在长期流传中逐渐渗透于民间文学之故。所以,中外的民间传说,或洋溢着激昂的英雄气概,或编织着美丽的爱情梦,沉浸在粉红色的理想氛围里。以超现实的形式反映着进入文明社会以后人们的生活理想和价值观。

口头流传而丰富多样,一个故事有众多的版本,无论神话或民间传说、民间故事都是如此。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它们的流传形式。口口相传的过程,其实就是集体创作的过程,也是集体传诵的过程。显然,在创作和流传的同时,民族的历史文化信息、民族的文化心理特性既渗透其中,也外化为文学的意象。于是,这样的意象(人物和故事情节)就获得了民族整体的认同和共鸣,而得以被民族整体传诵下去。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提出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可以解释这种现象:他认为许多似乎源于原始社会的集体经验,“并非由个人获得而是由遗传所保留下来的普遍性精神机能,即由遗传的脑结构所产生的内容。……那些不用历史的传说或迁移就能够在每一个时代和地方重新发生的动机和意象”,就是存在于文学中那些反复出现的意象的根据(无意识的结构)。荣格还将集体无意识的内容称为“原型”(archetype),认为它们是“自远古时代就已存在的普遍意象”,是人类最原始阶段形成的,并被作为“种族的记忆”保留下来。荣格说,在文学作品中,“一旦原型情境发生,我们会感到一种不寻常的轻松感,仿佛被一种强大的力量运载或超度,在这一瞬间,我们不再是个人,而是整个族类,全人类的声音一齐在我们心中回响”。

这或许可以作为神话和传说被民族集体传诵的解释,但这毕竟仅仅是心理学的解释。加拿大文学批评家诺斯洛普·弗莱将其发展为文学原型批评理论,将原型移位成文学意象。提出神话“是一个整体的隐喻世界”(意象),传奇是神话向人的方向的置换变形,而仍具有原型模式。这样,弗莱不仅解释了神话和传奇(民间传说)的相同属性,而且明确了文学自神话到传奇,乃至以后的发展的内在线索,使得文学得以整体地被认识和诠释。这里,我们所要理解的是:这种集体意识的整体的记录和流传(民族文化心理,历史文化特征),其外化形式则是具体(个体)的文学意象。换句话说,在文学的具体(个体)意象中,蕴含着民族的历史意识和民族的文化心理,也可以说,文学的意象负载着特定民族的丰富的文化信息。正如弗莱形容的:“原型是一些联想群(associativeclusters),与符号(sign)不同,它们是复杂可变的。在既定的语境关系中,它们常有大量特殊的、已被人们知道的、可以交际的联想结构,因为处于特定文化中的大多数人都熟悉它们。”从我们都读过的《灰姑娘》和《七仙女》故事中,抑或可以此为向导,追溯某种文学意象的原型意义及其在发展中的演变。

欧洲灰姑娘类型故事中王子的原型意义

《灰姑娘》应该是流传在欧洲中世纪初期的民间故事。据英国人柯各斯(MarianRolfeCox)考证,这个故事在欧洲和近东共有345种大同小异的传说。可见其影响的深广,以至形成了一种模式——灰姑娘模式,即王子(富有而权威的男人)的爱情赐予灰姑娘(贫弱而善良美丽的女子)幸福。这种模式也出现在我国,成书于9世纪中期的唐人段成式的《酉阳杂俎·支诺皋》中有一篇《叶限》,就讲了一个类似的故事,杨宪益先生称其为“中国的扫灰狼”。故事的篇末说讲述者是邕州人,即今广西南宁。杨宪益先生认为《叶限》出现在邕州,应该是由南海传入我国的,根据是“叶限”一词正是盎格鲁撒克逊文、英文和梵文“灰”的译音。并认为既然《酉阳杂俎》记录了这个故事,那么,在时间上,至少是9世纪以前,抑或是8世纪传入我国的。

按照这个推论,灰姑娘的故事最早应出现在中世纪初期,与骑士传说出现的时间差不多。只可惜柯各斯的考证已经遗失,我们无法确证故事产生的时代和早期的面貌。在后来的搜集整理中,欧洲最流行的两种传说见于17世纪法国人佩罗(Perrault)的童话集和19世纪初年德国人格林兄弟(Grimm)的童话集里。其故事就是现在全世界都知道的样子。如果灰姑娘曾生活在中世纪,那么,故事的男主人公王子的追求就应该与骑士精神相通。中世纪骑士精神在忠君的基础上表现有两大特点,一是英勇坚忍,二是忠于爱情,很多时候这两者是结合起来的。在许多传奇故事中,骑士英勇作战、生死搏斗的目的是为了他的情人,他或忍受难堪的屈辱和巨大的伤痛,或历尽艰辛跋山涉水地找寻,最终的目的是找到和得到自己心爱的情人。例如《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中的骑士兰斯洛特,为了得到情人的谅解,不惜忍受坐囚车的屈辱和爬越剑桥的伤痛。这就体现了一种英雄的模式,即英雄是在流血、困苦、找寻中建立功业,并由此给予民族和爱人以幸福。

我们可以在古希腊神话中追溯到这种英雄模式的原型,如备受人们尊敬和爱戴的酒神狄奥尼索斯,历尽苦难而为民造福;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的光明而忍受无尽的折磨;赫拉克勒斯的卓著功勋是在惊险搏斗和殚精竭虑中完成的;伊阿宋历尽险阻找寻幸福,却因背叛了爱人而招致血光之灾……鲜血与困苦磨砺出英雄本色,坚韧的追寻表现出英雄的精神,这应该说就是英雄的原型。古罗马时期的角斗士是英雄模式的一种继承,但是,它失去了追寻的精神,角斗士没有人生的目的,而以流血和牺牲强化了那种悠久的英雄气概。中世纪的骑士恢复了英雄英勇的本色和追寻的精神,而强化的是男女之爱,也就是说,于爱情中显示英雄本色。

《灰姑娘》中的王子没有流血的经历,但是他出场的主要情节是执著地找寻:举行舞会是为了找寻心中的理想情人,之后为了爱情找遍全国的每一个角落,让那只神奇的鞋试到全国每一个姑娘的脚上,终于以寻找到自己的意中人而圆满了幸福。所以,这个故事有的版本就叫《水晶鞋》。在欧洲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中,有无数追寻爱情的王子,有的类似灰姑娘的情节,有的比它更复杂曲折。这些故事的开头几乎都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位王子……”不知其什么时代,从何而来。所以,这些王子可以被看成一个族群,他们的故事应该可以相互佐证。在《格林童话》里就有这样的例子:“青蛙王子”的磨难是王子被巫婆施以魔法变成青蛙,而以爱上并执意追逐一个天真的小公主而获救。《什么都不怕的王子》也是写类似的爱情,只是被魔法变丑的是公主。故事的高潮以众多魔鬼对王子的折磨渲染出浓重的英雄色彩,以至王子被折磨得奄奄一息,却不能发出一声呻吟,终于救出公主并获得了爱情和幸福的生活。这样的故事还很多,“灰姑娘”的王子只是这些王子中的一个。这些王子的故事或保留着流血(受难)的母题,或保留了追寻的母题,或者两者都有。他们共同承载起留存于民间文学中的英雄的原型意义。

从英雄时代开始,欧洲就是强权的男性社会,英雄们主宰着现世的生活,而神管理着另一个世界——天上和冥间。所以古代的英雄无论多么强大却都敬神,其实质是寄托精神世界。精神世界的寄托到了中世纪竟移位于爱情。中世纪的英雄(或王子)英勇地完成自己的爱情追求,并倾其所有给自己所爱的姑娘以幸福。这中间其实也就寄托了他们的精神追求和理想。换句话说,中世纪的骑士是把心爱的姑娘作为精神和理想的寄托。

同类推荐
  • 华佗的锦囊

    华佗的锦囊

    《华佗的锦囊》收录了《俺想要个女娃》;《为你撑了十八年》;《皮日休吟诗露踪迹》等故事。为中国的孩子们、为芸芸众生讲述最沁人心脾的故事。
  • 新编西方文论教程

    新编西方文论教程

    西方文论是中文系专业基础课程之一,而且当下中国文学理论界的主要观点、方法等都来源于西方学界,西方文论影响着包括文学在内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本教材精选自古希腊以来西方文论中的重要理论家和理论思想进行分析、展示,梳理出西方文学理论发展的清晰脉络,并配以精彩的案例分析和丰富的相关资料,最终实现知识性、理论性、趣味性和操作性的有机统一。
  • 北京路纪事

    北京路纪事

    30年来,一些无所事事的人,一直为一个叫梁晓斌的人找一把钥匙。这是一群纯粹的人一群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他们的头上都系着一块红布。
  • 蓦然回首

    蓦然回首

    因其短小,在构思和行文时才更讲究字句的凝炼,不允许文章中有赘词冗句。它的创作,是将时间、场所、人物压缩到一个小舞台上尽情展现,它的创作犹如做一件微雕的工艺品,精巧之间尽显功力。在某种程度上,微型小说就是一种敏感,从一个点、一个画面、一个对比、一声赞叹、一瞬间之中,捕捉住了小说的——一种智慧、一种美、一个耐人寻味的场景,一种新鲜的思想。也正是因为这些,微型小说自出现至今,一直深受读者的喜爱。
  • 落日与朝霞

    落日与朝霞

    诗集《落日与朝霞》收录了诗人于2007年至2015年的创作的“新作”,共分为“忧歌”“散步”“远方之光”“告别”“北方之星”等六辑,其中“短诗辑”为历年所写、因各种原因而没有选入以前诗集的部分短诗。此外,还选入了几首前期的“代表作”。
热门推荐
  • 平平无奇的小日子

    平平无奇的小日子

    最平淡的日子,和你一起回忆我们之间的小温暖
  • 美好身心铸人生

    美好身心铸人生

    学生时代,是一个充满理想的季节,也是人体发育的转折关键期,这一时期,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生理变化,怎样面对生活和生理的各种烦恼,是决定青少年身心是否健康的关键。
  • 你是人间冷暖

    你是人间冷暖

    日光洒在紫藤树下,浅紫的花,淡淡的香唯美的像幅画。如果不是身后影子的移动,会让人以为时光就此定格。“好久不见,夏宇”何冬客气道。声音仍是那么温柔,一如初见。夏宇:“谢谢你,还有对不起”……他们是怎么相遇的?又是怎么相爱的?夏宇可能怎么也不会想到一场游戏开始了竟会没了结局。夏宇到底爱不爱何冬?应该爱吧。只是这份爱太苍白,太无力,太脆弱,…………
  • 永恒道仙

    永恒道仙

    我看到了诸天的喧嚣,我听到了雨水死亡的寂灭,仿佛天在哭诉,那来自道古的声音,我欲仰天咆哮,去做那永恒不灭!
  • 教养的迷思:父母的教养方式能否决定孩子的人格发展?

    教养的迷思:父母的教养方式能否决定孩子的人格发展?

    《教养的迷思》是乔治米勒奖(美国心理学会颁予的杰出心理学作家奖)获奖者朱迪斯哈里斯的代表作。斯蒂芬平克、查理芒格、梁文道等皆推荐过这位与众不同的心理学作家。传统心理学观点认为父母在对孩子的塑造中扮演着影响深远的角色,但是朱迪斯哈里斯质疑这个传统观念。在《教养的迷思》一书中,朱迪斯哈里斯用众多的证据证明,在孩童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影响力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大,真正具有影响力的是孩童在家庭之外的同辈群体。换句话说,双亲并不能教导孩子社会化,儿童的人格塑成主要受到他们的小伙伴以及家庭以外的经验影响。1998年,《教养的迷思》出版了,它成了十多年来,有关儿童发展与人格的最为畅销的心理学著作。斯蒂芬平克说,这本书彻底改变了他“对童年和儿童的看法”,并预测它将成为“心理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本书的目的只有一个:“专家们”是错的,父母的教养并不能决定孩子的成长。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抚养孩子这件事变得容易一些,让家长的压力小一点,但这个愿望并没有实现。家长们仍然沿用传统文化中那种令人忧心的教养方式。
  • 最终游戏

    最终游戏

    “地球第四文明发展脱离轨道,即将脱离控制,建议摧毁!建议摧毁!”“灭世系统即将启动!”“灭世系统模式选择中。。。。。。”“警告!警告!灭世系统遭到入侵,灭世系统遭到入侵。。。。。。”一觉醒来全世界都变了。“宿主已苏醒,植入数据”“数据植入成功。”
  • 青光决

    青光决

    青光,是一个预言,还是一个诅咒,还是一个巨大的阴谋——一个小小的恶灵误以为自己是救世主。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君定而国安

    君定而国安

    一个古老家族的男孩,被唐家当成弃婴买走了。君定而国安,持仁剑谁为明主,救下万民。
  • 帝国武士

    帝国武士

    随着最后一个强大的楼兰武士帝国的灭亡,人类的走向,似乎,开始朝着近代化的发展,但是武士,却依旧占据着主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