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484000000014

第14章 论张伯行对朱学的传承与发展

王胜军

张伯行(1651-1725),河南仪封人,字孝先,晚号敬庵,谥清恪,康熙中后期理学名臣。历任福建、江苏巡抚等职,累官至礼部尚书,被康熙帝称之为“天下清官第一”。学界目前对张伯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书院教育方面,对其理学思想的关注尚不足;同时,对张伯行理学多也停留在“专宗程朱”这样一个笼统的认识中。的确,张伯行是程朱理学的信徒,但是其理学却绝不是对宋明时代程朱之学的简单重复,而是在运用程朱理学中“理”、“敬”等概念的同时,又批判并吸收王学的若干精神,将程朱理学由宋明时代的形上探讨转变为清代理学的形下工夫,具体表现在“主敬以立其本,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三个方面。

一、主敬以立其本

所谓“立其本”之“本”,是指“心”而言。众所周知,陆王认为“心即理”,“心”在陆王一派具有本体意义,王阳明认为无善无恶是心之本体,强调心体虚明。朱学以外在格物为特征,虽然解“心”为“道心”、“人心”,但是对于与天理合一的道心更多用“性”来表达,认为“性即理”,肯定人的本性之善。

张伯行论“心”,继承了朱熹道心、人心两分,肯定人性本善,同时又特别强调王学意义上心的虚明性。张伯行认为“有口腹即思饮食,人心为之也。非道义,万钟不取,道心为之也”,既将心视做客观存在的、可以触摸的“血肉之心”,又认为心被仁义礼智所规定:“心者,所以具乎天德者也。天德如仁义礼智之类”,与朱熹“心具众理”相比较,张伯行论心更集中在道德义理与现实伦理层面。在解释现实人性时,张伯行与朱熹的观点却又不完全相同,朱熹强调气禀清浊,实际上将恶作先天存在来看;王阳明则强调气的积极意义,认为性善必须通过气来展现,在其看来,人性之恶更多只是被后天物欲所蔽而已。张伯行之论“心”,一方面承认朱熹先天“气禀”说,但是更重视物欲之蔽,并且强调心的虚明,他指出:“心者人之神明,原无不活,惟为私欲蔽锢,故滞而不通。若无私欲则虚灵而活,由是穷理处事,自然周流无间。”“心者,虚灵不昧之体”,这里所谓“心之神明”、“周流无间”、“虚灵不昧”,实际上是吸收了若干王学的形而上取向,而将程朱理学中人先天中的性恶一定程度给祛除了。

为了祛除物欲之弊,张伯行主张“主敬”。在其看来,“千圣之学,括于一敬,故学莫先于主敬”,因为“心一不敬则欲动情胜,而群邪得以中之”,“惟主敬而其进自有不能御者,此致知存养之功,所以为力行之要,而学者所当急务也。”从中不难看出,张伯行是用“主敬”来约束王学的高举的“心”,是即所谓“立其本”,不是形而下的血肉之心,而是虚明的本体之心。因此,张伯行同意朱熹以“畏”释“敬”,并进一步又主张以“心为严师”,认为:“人唯不知敬畏,故此心常放荡而入于邪。欲正其心者,当以己心为严师,常临于上。凡动作之间,凛然如有所督责而知畏惧。”同时,张伯行还指出:“心思志意谨恪而不放肆则谓之敬,然必中实有是敬,而恭始非虚饰,必外能致其恭,而敬始有所持,则内外又交相养也。”由此看来,“敬”在张伯行是属于道心的一种功能,它能正人欲之心。同时,在其看来,“敬”不仅仅是一种心理活动,而且与外在道德——“恭”是交相而养成的,因此张伯行进一步提出:“志气严恪,容貌端庄,自然心存理得而诸妄绝矣。是敬之一念,实有以胜乎百邪也。”

“主静”作为一种涵养工夫倾向于在无事时去涵养,而“敬”作为涵养工夫是不管有事无事、也是无关动静的。王学发展至其末流,援佛入儒,主张主静,产生了许多流弊。在这一点上,张伯行的“主敬”论,与朱学及王学末流均有不同。张伯行尤其反对“静坐工夫”,引陆陇其的观点认为:“夫静坐之说,虽程朱亦有之,不过欲使学者动静交养,无顷刻之离耳。非如高子(高攀龙)《困学记》中所言,必欲澄神默坐,使呈露面目,然后有以为下手之地也。”“动静交养”这个命题实际上是王廷相提出,将其与“敬”结合则是王阳明。张伯行认为无论“静”、“敬”,根本之处均是要“立本”,亦即培养“心”这一道德本源,如其指出:“心能自得则无时不悦,何必处静而后悦,如人平居能敬,则无往不敬,岂待入庙而后敬乎?若以静为悦者,则必以动为厌,是方静之时而后能悦,静之心又安在其本能悦哉?”“敬”贯通内外,不论有事无事,均可使心“无时不悦”,从而人的道德即可更好地落在现实行动中。

张伯行“主敬”论最终还是“立本”,在这点上与象山“先立乎其大”、阳明致内心良知的精神一致,虽然此“心”不像王学一样是道德判断标准,但与传统朱学相比则具有主动精神与道德本源意义。张伯行认为:“心之所之谓之志,立则专于是,而无他歧之惑也。人苟志之不立,将见异必迁。”“心”具有一种“本”的作用,是道德践履、成圣成贤的根本与前提,它具有将人的主体道德发挥于外的作用,是儒家道德实践及齐治均平事业的本源,张伯行认为:“心一暗昧,邪僻皆得而中之,事者当时时提醒此心,使正大光明,一如日之方升,照临天下,将群邪自然潜藏伏匿,而不敢一至吾前矣。提醒之法则惟主敬其要哉!”在其看来,主敬的作用不外“提醒此心”,使心这一道德本源恢复到与天理合一的境界并成为践履的指导。

二、穷理以致其知

“知”在理学中分为“见闻之知”、“德性之知”,程朱、陆王两派对于知识是否能够促进道德观点不同。程朱一派认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要致知必先“格物”,穷理也要“即物”,因此重外在穷理、致知;陆王一派认为心即理,强调从心中求理,否定程朱一派赋予见闻之知对德性的促进意义,比如阳明就认为:“记诵之广,适以长其敖也;知识之多,适以行其恶也;闻见之博,适以肆其变也;辞章之富,适以饰其伪也。”

张伯行与朱熹一样,主张通过读书来“尽知”。在其看来,“天下事物皆有所以然与所当然之理。穷理者务有以尽知之,知其所以然,则理之本原洞然。”这与朱熹的事事物物有定理的观点是一致的。但是,张伯行并不特别主张外在格物,也不关注见闻之知,而是关注于义理层面的、内在于人心的德性之知,指出:“欲求进于学问,则非知无以明理。”

张伯行与朱熹一样推重儒家经典,尤其重视其中的义理及其现实功用,认为:“古人之书其理无所不备,而其用亦无所不该。”“经书为义理之渊源”,并对《易》、《诗》、《春秋》、《小学》、《四书》等一一做出评论,认为这些儒家经典深刻地体现了儒家所提倡的“天理”、“义理”。

但是张伯行并不是简单重述朱熹的读书法,而是致力于对程朱一派所提倡的行为规范进行总结,并以之作为学者持身要有的“法度”。张伯行为此选编了诸如《学规类编》、《养正类编》等诸多类书。仅以《学规类编》为例,张伯行从各个方面为儒家道德实践提供了“法度”,除极少部分涉及道体之外,主要包括四类,择其要者如下:

学规类:朱子白鹿洞教条、程董二先生学则、西山真先生教子斋规、胡文敬续白鹿洞学规、白鹿洞讲义、丽泽堂学约并序、布衣章璜为学次第八条。

读书法:诸儒读书法一、诸儒读书法二、读经、谕解经、读史、程端礼读书日程述语、集庆路江东书院讲义、陈北溪严陵讲义以及史学、字学、科举之学、论诗、论文。

为学工夫:诸儒总论为学之方一、总论为学之二、存养、持敬、论静、省察、知行、言行、致知、力行、克己、改过、杂论处心立事、理欲义利君子小人之辨、论出处。

人物品评:老子、列子、墨子、管子、孔丛子、申韩、荀子、董子、扬子、文中子、韩子、苏子(附王安石)。

箴铭类:程子四箴、朱子敬斋箴、张南轩主一箴、真西山勿斋箴、思诚斋箴、夜气箴、薛文清谨言箴、慎行箴、惩忿箴、改过箴、存理箴、持敬箴、程子颜乐亭铭、张子东铭、杨龟山书铭、朱子敬恕斋铭、学古斋铭、求放心斋铭、尊德性斋铭。

其中,学规类中“条”、“则”、“谕”、“约”、“序”就是张伯行对于现实伦理的规范做出的规定;读书致知之法极为详密,不仅涉及经史子集,还包括读书日程,前贤读书之法亦多备载;为学工夫涉及到现实的践履,所以张伯行从存养、持敬、论静、省察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选辑;人物品评,以程朱理学的立场对历代著名思想家做了褒贬;“箴铭类”从本质上而言也是为学工夫,除了诚、敬、慎、恕等之外,还细致到“衣冠”、“书橱”等。这些儒家道德修养原则与践履规范,就是张伯行“德性之知”的主要内容。

张伯行致知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穷理”,与“主敬立本”一样也是要确立“心”这一道德本源的地位。因此,张伯行指出:“宁可终岁不读书,不可一日近小人。”其实,这与张伯行主张“致知”并不矛盾,因为在张伯行看来,见闻之知、德性之知的猎取只是手段,君子、小人的义利之辨,亦即穷理才是根本。其门徒蔡世远就认为张伯行“学以立志为始,以复性为归”,“学必先于义利之辩。”张伯行将“致知”与“穷理”两者紧密结合,认为只有通过读书才能“洞见本源”,才能确立为圣为贤的志向:“学必穷理致知,先明诸心,使不迷于所往,然后身体力行以求至乎其域。”张伯行进一步指出:“天下之义理无穷而吾心之知识有限,以有限之知识当无穷之义理,必不能尽知而尽识之……君子所以务穷理,以为躬行之地也。”在确立“心”作为道德本源的基础上,张伯行展开对儒家伦理知识的讲求,这与陆王的思路一致,当然从具体途径(读书)到最终目标(确立外在道德轨范)两个方面仍是朱学精神。

三、反躬以践其实

宋明时代,理学的理论形态处在创造变化过程中,当时诸大儒均比较重视宇宙生成、理气关系、人性之辨等问题。清初,“崇实黜虚”之风兴起,一派学者走向考证之实,一派学者走向践履之实。张伯行是后者的代表人物之一。所谓“反躬以践其实”,“反躬”是指反之“身心”,“践其实”是指践履,亦即对儒家先验道德在现实中的一种践行。

张伯行“反躬践实”基于对当时学风的批评:“自异学纷起,其所宗主者虽不一其名,要之皆缺下学之功,妄议上达之效者也。”张伯行也不认同理学过多形而上的研究:“善学者学问所至,其浅深高下,惟领之于心而不出之于口;不善学者,不务实求诸己,徒好为高论以夸于人,言虽是而其中之所得则无几矣。”在其看来,为学必须首先反诸自身、培养心体、最后于践履之中去落实:“学问之道不外知行……故圣人之教人也,博学、审问、谨思、明辨。所以致吾心之知……胸中光辉明彻,触处旁通,而即其所知之理,见于践履服行之间,真诚无妄,而无一事之不实矣。”只有胸中光辉明彻,即亦首先必须培养心体,践履才能达到“真诚无妄”,它是“主敬以立其本”、“穷理以致其知”的进一步演绎。

张伯行仍然试图为践履寻找一种外在的道德标准,以便对“心”这一道德源泉及“身”之行动进一步规范。在其看来,儒家的下学功夫与礼教恰可当此重任,张伯行批评道:“今日小学之功既废,而礼教又不讲。人家子弟,自幼便骄惰坏了,安能望其有成,故欲人材之成就,须是要兴礼教。”由于张伯行将道德式微、人才不振归之于礼教,因此不遗余力地推崇朱熹的《小学》,在其看来朱熹著此书的原因是:“以为人之幼也,不习之于小学,则无以收其放心,养其德性,而为大学之基本。”并认为《小学》乃是儒家最急需、重要的经典:“孔子教人之道,学者有志圣贤,诚未有于是书也。”即不经过“扫洒应对”的“小学”熏陶,就不能进入大学离经辨志、敬业乐群、齐治均平等新领域,“大学”与“小学”一样也无外乎伦理,即所谓“学以敦伦为本”,亦即实践儒家的礼教。

张伯行特别将理学“敬”、“爱”等基于“天理”的精神植入到儒家礼教之中。张伯行认为礼就是天理在人类社会中的表现:“礼者,天理之当然也。”这些“天理之当然”的法则使礼教成为本末一致之学:“吾儒之道,惟在日用事物之间,循循下学,久之功力既至,自驯致乎上达之诣,此本末一致之学也。”只有从“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之常”这五种关系入手,同时秉以之理学“敬”、“爱”等精神,才能建立起符合天理的人间伦理秩序。

在张伯行看来,“孝”是五伦秩序的核心:“天子至庶人,孝道无终始贵贱之异。”孝与敬、爱一体,最集中体现于父母、子女之间:“父母生子,形气相续,人伦之道,莫大于斯,所以当爱也。有君之尊,有亲之亲,恩义之厚,莫此为重,所以当敬也。君子爱敬尽于事亲,而后推此心以爱敬他人。谓之顺德、顺礼。苟不爱敬其亲,而爱敬他人,则悖乎德礼之序矣。”因此,孝是伦理中最基本的也是首要的,并且可以推之于“爱”、“敬”他人,从而使儒家伦理在整个社会中得以实现。

君臣关系、朋友关系作为五伦之一,也受到张伯行的重视。张伯行既强调君主的绝对尊地位,也认为应该用“礼”调节君尊臣卑的现实。他在解释《论语》中“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时,认为“君臣泰交之道,君以尊临卑,易于慢,当尽其礼;臣以下事上,易于欺,当尽其忠。二者皆理之当然,各欲自尽而已。”认为礼可以矫君之慢、臣之欺,使君尽礼、臣尽忠,从而维持君臣之间的正常关系。同时,张伯行将“义”、“性”与之结合,认为:“君臣为五伦之一,而大义则与生俱来。盖上下交而志同,君之礼臣,臣之忠君,皆自至性中流出。”明代中后期由于党社兴起,朋友之伦也变得重要起来,清初这种遗风仍在,张伯行也同样受到影响,他认为:“夫朋友列于人伦,所关甚重。非寻常泛交可以当也。”因为朋友讲学,是对于躬行践履有促进作用的:“人之为学,不外乎致知力行二事,而皆必须友以成之。”对于如何处理朋友关系,张伯行指出:“朋友之伦,以敬为主也。人交久则敬衰,久而能敬,所以为善。”将“敬”作为朋友之交的原则。

同类推荐
  • 伦敦AB面:首次展示真正的英伦贵族范儿

    伦敦AB面:首次展示真正的英伦贵族范儿

    《伦敦AB面》不仅仅是一部旅游书,它还是一部关于英伦文化的“大观园”。《三联生活周刊》《ELLE世界时装之苑》《南方人物周刊》资深主笔王星、李孟苏、黄景路、王年华娓娓讲述你所不知的英伦故事。全书总体上分为两部分:A面,上流贵族阶层;B面,市井伦敦。内容共四章,分别从贵族和平民两方面讲述故老伦敦的过去、现在还有将来。包括英国皇室的渊源、贵族生活、贵族运动、新旧贵族之间的微妙关系及与普通民众息息相关的市井街区的历史文化和现状等,为读者呈现出与传统认知完全不同的更为亲民的英国皇室、贵族及与之和谐共存的传统却不保守、轻松、自由与日趋繁华的市井生活,并由内而外解读了伦敦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即:上流与市井泾渭分明,有阶层没斗争;对王室真心敬爱,有君主无专制。此外,《伦敦AB面》收入了大量真实、有价值的一手照片,囊括了大量珍贵素材,包括珍贵的白金汉宫全景图、英国王室成员的日常照片以及众多伦敦实景唯美照片,极大地增强了该书的审美和可读性。
  •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概要-尊师篇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概要-尊师篇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全党全社会必须共同承担的重大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切实担负起政治责任,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领导。要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胡锦涛
  • 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成为教学骨干

    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成为教学骨干

    我国的一千多万中小学教师承担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础教育任务,从总体上来讲,他们都是很优秀的。而从近距离来看,我们常常把在一定范围的教师群体中那些职业素质相对优异、在教育活动中发挥了骨干作用的教师称为骨干教师。
  • 构建和谐社会引论

    构建和谐社会引论

    20世纪以来,人类在经济和科技方面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全球经济总量呈几何基数地增长,由本世纪初的不到1.5万亿美元,增长到现在的39.2万亿美元。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也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发达国家的富人每天的消费超过了500美元。科学技术把人类带到了信息化时代,互联网遍布世界,把我们的地球变成了一个“地球村”。
  • 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

    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

    本书为作者多年从事农业经济理论与发展研究探索的所思、所想经系统整理后形成的文集。
热门推荐
  • 孟婆传

    孟婆传

    数千年前,听闻昆仑仙山上,因缘巧合,竟幻化出一只白泽仙兽,似乎是因为一缕在昆仑之上飘散不去的仙气。佛祖在那日,在遥远的西方极乐,微微睁开了眼……
  • 夜雪倾城

    夜雪倾城

    21世纪女博士白若雪,一次博物馆参观意外灵魂穿越,与江湖杀手谱写一部倾城绝恋。我以为这世界是温柔的,即使不温柔但至少不是残酷的,可是我错了,我亲眼看见我最亲最爱的人一个一个离我而去我却无能为力
  • 日本战国走一遭

    日本战国走一遭

    不种马,不后宫,不争霸,随缘统一;不系统,不开挂,非大名,混吃等死;穿战国,有历史,有瞎编,人死完结;爱看看,不看骂,人别走,给个点击。
  • 天下无双,废材要逆天

    天下无双,废材要逆天

    她是杀手界第一,却遭同门背叛,穿越到曾经天才,现在废物的身上,呵呵,废材,,她驭万兽,炼神丹。他宠她,天下宝物,捧到她面前,她要后宫佳丽三千,他可不许呢,她只能有他一人就够了呢!
  • 崩塌次元

    崩塌次元

    一觉醒来的洛星发现穿越了,这之后看到许多自己认识的动漫角色v家歌姬、夜刀神十香、干物妹!还有这个傲娇放电妹!小舞?...当国漫与日漫相撞又会产生什么样的火花?多重次元相叠:《斗罗大陆》《斗破苍穹》《干物妹!小埋》《V家歌姬》……神与神?谁才是真正的神!
  • 依见倾星

    依见倾星

    本来毫无交际的俩人,因为苏暖依的人生第一次与父母作对,把俩人连到了一起......同时她还遇到了一群与她一样拥有热血梦想的朋友们,在各自梦想的目标前进,遇到挫折互相鼓励,究竟她们最后能否完成自己的梦想!
  • 运筹帷幄的故事

    运筹帷幄的故事

    智谋是智慧和谋略的妥善结合,对于事物的变化有着敏锐的判断力,具有驱使事物向有利方面发展的能力,这是我们人类的一种生存本领。
  • 十二月之花

    十二月之花

    1813年,年轻的贵族军人叶夫根尼与谢尔盖追随他们的皇帝亚历山大来到德国北部。他们并不知道,与他们一河之隔的莱比锡,一双锐利的眼睛正窥视着他们的一举一动……本小说描写的是19世纪初发生在俄罗斯的十二月党人革命。
  • 遇见另一个你

    遇见另一个你

    喜欢一个人没有什么对或不对可言。当你决定要爱一个的时候,其实他已经成了你生命中的一部分。即使日后分开,昔日的那个爱人,也已经铭刻在心。
  • 诸时错

    诸时错

    温酒飞羽,遍行天下,刀口鲜血滴下,不辨谁人伤痕累累为苍生。“你为苍生,我为你”(重排时间线,前面主线文章会全部都推翻,番外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