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491600000068

第68章 秋风五丈原(7)

总观孙吴对曹魏的这些进攻,都是在诸葛亮北出关陇的前后。由于东、西两条战线没有统一的指挥,从而影响了配合的效果,但孙吴配合诸葛亮北进的意图是明显的。

与此同时,诸葛亮也经常把北伐的情况向孙吴通报。第一次北伐失败后,诸葛亮曾给其兄诸葛瑾写信说:

前赵子龙退军,烧坏赤崖以北阁道,缘谷一百余里,其阁梁一头入山腹,其一头立柱于水中。今水大而急,不得安柱,此其穷极不可强也。

不久,又写第二封信给诸葛瑾,说:

顷大水暴出,赤崖以南桥阁悉坏,时赵子龙与邓伯苗(邓芝),一戍赤崖屯田,一戍赤崖口,但得缘崖,与伯苗相联而已。

在诸葛亮准备进攻陈仓前,又写信给诸葛瑾说:

有绥阳小谷,虽山崖绝重,溪水纵横,难用行军者,逻候往来要道通人。今使前军斫治此道,以向陈仓,足以扳连贼势,使不得分兵东行者也。

建兴十二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兵驻五丈原,还给孙吴西陵都督写信说:

仆前军在五丈原,原在武功西十余里……马冢在武功东十余里,有高势,攻之不便,是以留耳。

这一封封信,表明了诸葛亮对盟友的信任,对联盟的真诚,也说明了诸葛亮的北伐是在东方盟友的配合下进行的。

诸葛亮的诚意,赢得了孙吴的信任和配合;诸葛亮的不断北伐,显示了进攻曹魏的力度。

然而,他还必须占据陇右和关中,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蜀汉的国力大大增强,才能实现与孙吴合击中原的钳形态势。

建兴九年(231)春,沉寂了整整三年的汉中至祁山的小路又热闹起来。

呼呼拉拉的战旗声,嘀嘀哒哒的马蹄声,叮叮哨哨的兵甲碰击声,吱吱呀呀的木牛移动声,吵醒了梦中的大山、沉睡的河流,似乎在告诉它们:我们又来了!

这是诸葛亮组织的第四次北伐。

路,还是第一次北伐所走之路。

目标,还是第一次北伐所指向的目标。

然而,这次北伐与第一次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经过三年的战争实践,诸葛亮已经总结了不少对敌斗争的经验,这次北伐,他就改变了往日围城攻坚的战术。

这次北伐,诸葛亮还动用了木牛,这是他新研制发明的运粮工具。使用木牛,可以节省运粮的人力,意味着可以在与魏军战斗中投入更多的兵力。

敌人方面也有了变化。与诸葛亮对抗了三年的曹魏大司马曹真,体力不支,重病在卧。曹真是一位久经战阵,经验丰富的指挥将领,曹魏智囊人物桓范曾称赞说:“曹子丹(曹真字)佳人。”可见他并非无能将领。曹真的重病不起,对诸葛亮北伐倒不是一件坏事,如果曹魏政权派来接替曹真的是个平庸之辈,对诸葛亮的取胜倒多了一分把握。

但是魏明帝也不傻,他任命接替曹真位置的是比曹真更厉害的司马懿。司马懿军事上运筹帷幄,机谋应变的才干,有两件事可以说明。

一件事是前面所说的攻杀新城太守孟达之事。孟达按照常规预料,司马懿发觉其造反后,要一个月内才可赶到。但司马懿却不循常规,仅用八天便赶到新城,杀孟达一个措手不及。

还有一件事是他征伐辽东割据者公孙渊。公孙渊祖孙三代割据辽东,到公孙渊这一辈,又和孙吴勾结,严重威胁着曹魏北部的安全。所以,魏明帝于景初二年(238)春正月,诏令司马懿率众讨辽东。临行前,魏明帝问司马懿:

“你认为公孙渊对于大军征讨将采取何种对策?”

司马懿说:“不外乎上、中、下三策。”

魏明帝问:“哪三策呢?”

司马懿答:“上策是弃城北走,中策是据辽水御我大军,下策是守襄平(今辽宁辽阳)坐以待擒。”

“那你再估计一下,公孙渊于此三策会取哪种呢?”

司马懿分析说:“只有明智之人才能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预先有所舍弃,公孙渊不是这种人。他一定认为我军远征辽东,不能持久,必先据辽水,固守襄平。”

魏明帝听了司马懿的分析,觉得他知己知彼,分析精到,一定会得胜而归,便说:“愿卿早日凯旋,朕当设宴为你洗尘。”

司马懿十分有把握地说:“我往辽东需要百日,攻克辽东需要百日,返回需要百日,中间休养士卒需用六十日,请陛下一年之后准备好宴席,我将准时赴宴。”

果然不出司马懿所料,当曹魏大军到辽东之后,公孙渊遣其将军卑衍、杨祚等率步骑数万屯于辽河畔,在军营外围挖出二十多里长的堑壕。见曹兵到,卑衍立即迎战。司马懿派将军胡遵将卑衍击退,然后采用釜底抽薪的战术,突破敌人的堑壕,先挥军向东南挺进。绕过敌人的防线后,突然转弯指向东北,直扑公孙渊老巢襄平。卑衍等将领担心襄平失守,连夜缩回襄平,与公孙渊合势固守。经过近两个月的围城攻坚,司马懿便攻破襄平,杀死公孙渊,平定了辽东。

这两件事表明:司马懿料敌如神,用兵如神。

诸葛亮这次北伐,遇到了更强硬的对手。

司马懿到达祁山之前,诸葛亮已经率大军将祁山守军围困起来,同时,派将领王平另守南围。司马懿一到长安,即令大将费曜、戴陵率精兵四千守护上邦,其余人马全部随他西救祁山。大将张邰建议不要全部出动,最好分出一部分兵力驻守雍县(今陕西凤翔南)、郿县,以掩护大军侧后方。

对于张邰的建议,司马懿甚不以为然。他认为诸葛亮善于用兵,不可轻视,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无法弥补的大错。他给张邰讲了汉初淮南王黥布攻破楚三军的故事:那是汉高祖十一年(前196)的事,韩信、彭越相继被刘邦诛杀后,黥布据地造反。他发兵进攻汉朝的荆楚之地,楚军为御黥布,将兵力一分为三,打算互相配合、救援。有人劝楚将说:“黥布善于用兵,民素畏之。如今我们将兵力分散为三处,黥布如果打败我一处,那两处就会散走,怎能相救?”楚将不听。后黥布击破楚一军,其余两军果然散走。讲完这个故事,司马懿对张邰说:“我们想一想分兵之后,前军能否对付得了蜀军?如果能,则将军之计可行;如果不能而将军队分为前后,这就会走楚之三军为黥布所破的老路。”

张邰对司马懿的用兵之道是佩服的,便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

司马懿率领大军奔祁山杀来。

然而,一向足智多谋的司马懿这次却失算了。

诸葛亮围攻祁山,不是要攻坚,而是要把司马懿主力调出来,将其歼灭。这次诸葛亮采用的是先野战,后攻城,先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后夺取敌人地盘的战略。司马懿大军出来,正合诸葛亮的愿望。他留一部分兵力围攻祁山,亲率大军至上邦迎战。魏将郭淮、费曜等率军进击诸葛亮,被诸葛亮打败。上邦城外,成片的小麦长势甚好,诸葛亮一面乘胜大收小麦以充军粮,一面继续进军,在上邽之东与司马懿主力相遇。

司马懿见到蜀军主力,方知诸葛亮来者不善。他忽然感到,诸葛亮围攻祁山是虚,寻找自己决战是实。否则,他为什么不攻打祁山,而东进上邦,迎着自己而来呢?经验丰富的司马懿果然难以对付,当他发现自己上了诸葛亮的当时,立即改变了战略。他没有与诸葛亮军决战,而是敛兵结寨,依险固守。

诸葛亮求战不得,便引兵撤退。他企图用这种办法调动司马懿,在运动中寻机将其歼灭。不料司马懿并不上当,蜀军退,他就进,蜀军停,他也停,只是远远地尾随蜀军,并不与之交战。

司马懿用这种不离不战的僵持战术自有他的道理。他认为蜀军远道而来,远离后方,粮食运输困难,利在速战,经不起长时间的消耗。只要这样与蜀军僵持,时间一长,蜀军便会不战自垮。

众将对司马懿的举动很不理解。张邰也感到奇怪,他不明一向用兵诡谲的司马懿为什么忽然一下子谨慎起来了。他不否认司马懿的战术是正确的,敌人利在速战,我军利在相持,避害求利,扬长避短是兵法原则。但不循常规的出奇,往往却能制胜,主帅怎么忘了呢?于是,他向司马懿建议说:“敌人远来击我,求战不得,知道了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计的战略意图。敌人以为我不敢战,必定懈怠。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出击便可取胜。况且,祁山方面知道我大军已迫近,坚守之心自固。我们应当分出奇兵,作出包抄其后的样子,让敌人首尾不能相顾。不应该前进而不敢近逼,以使民心失望。”

司马懿何尝不明白出奇制胜的道理!只是他觉得“出奇”要看对象。对孟达他敢出奇,但对诸葛亮他不敢轻举妄动。他知道,出奇违反常规,违反常规必有不周之处,有不周之处便有懈可击。只不过由于对手拙劣,往往看不出漏洞,所以能够制胜,但对诸葛亮这样精明的人,轻易出奇会弄巧成拙。所以他没有听从张邰的意见,还是远远地跟着诸葛亮,当到一定距离时,又登山掘营,不肯与战。

魏军将领都感到很窝囊,贾栩、魏平等人多次请战,不被司马懿批准。他们在私下议论说:“司马公畏蜀如虎,天下人将会怎么看他呢?”这话传到司马懿耳朵里,他心里感到很不是滋味。他统兵打仗以来,还从未听到过这样刺耳的评论,他感到在众人面前丢了面子。时至五月,诸将的请战呼声越来越高,司马懿觉得众意难违,便决心与诸葛亮打一仗。他命令张邰率一支人马攻打蜀军南围(蜀军攻祁山之南屯)将领王平,自己率主力进攻诸葛亮。

张邰与王平是老对手,建兴六年(228)的街亭之役,二人就有过较量。那次战役,王平不是主将,整个战役结果,张邰是胜者。但由于王平的军事才干,蜀军败中有胜。今天,南围之战,王平已作为蜀军主将,他对魏军的进攻,早已是严阵以待。张邰久攻不下,忽然又接到司马懿兵败的消息。原来,司马懿与诸葛亮交战以后,诸葛亮派魏延、高翔、吴班等将猛攻魏军,取得大胜,“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张邰知司马懿兵败,急忙退军,与司马懿合军一处,还保旧营,不敢再出战。

转眼间到了六月,诸葛亮率领的蜀军已经同魏军相持了三四个月了。蜀军的粮食吃完了。但诸葛亮知道,魏军司马懿的粮食也不会很多了。当然,他的后方补给要比蜀军方便得多,但这时只要派一支兵马绕到敌人后方,切断其补给线,魏军立即就会陷入一片恐慌之中。然而要作到这一点,自己的军粮必须充裕,否则,以无粮之兵去劫敌人后方,无疑是以肉畀虎。

诸葛亮现在真是急需粮食,他现在有三个计划:一个是切断司马懿后道;一个是就这样与魏军相持下去;一个是退还黄土(今甘肃甘谷东南)。总的看来,首计为上,次计为中,末计为下。但无论实行哪个计划,获得充足的粮食都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只有退回汉中了。

诸葛亮给在后方负责运粮的李严写信,告诉他自己的计划,意思是让他尽快把军粮运上来。但信已送出很长时间,既不见军粮上来,也不见李严回音,诸葛亮不禁心焦起来。

李严不是没有看到诸葛亮给他信,也明白诸葛亮现在急需粮食。但是他也遇到了难处。

六月季夏,大雨不断,山洪暴发,河水猛涨,给漕运增加了不少困难,更使崎岖的山路无法行走。在这种情况下,李严显然无法如期把粮食运到前线。

望着屋外的白茫茫雨水,李严开始怨天尤人。他怨恨这鬼天气,耽误了他运粮,让他负起军粮不继的责任。自从他投奔蜀汉以来,所做的都是立功露脸的事:与诸葛亮一起制定《蜀科》,平定马素、高胜叛乱,击退高定叛军,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佐后主。自从诸葛亮北伐以后,李严就觉得自己似乎不像以前那样重要了,先是从永安被调到江州,接着建立巴州做巴州刺史的要求又遭拒绝,不久又被调往汉中负责运粮工作。运粮算什么重要差事?运不到要承担军粮不继的责任,运到了让人家吃饱肚子在前方立功露脸。李严觉得受了莫大的委屈,他开始怨恨诸葛亮给了他这个倒霉的差事。

李严也不简单,他脑筋一转,想出一个既可开脱自己,又可加罪他人的主意。他假称接到了后主刘禅的旨意,要诸葛亮从陇右祁山退兵,并派参军马忠、督军成藩前去“传旨”。接着,又上表后主,称诸葛亮退军是一种战术,是为了将魏军引诱出来好与之战。

诸葛亮接到要他退兵的旨意,又见粮草已尽,后运不继,不退兵也不行了,便挥军向汉中撤退。

听到诸葛亮退军的消息,司马懿忽然胆大起来。也许是为了向众人表明他不是畏蜀如虎,也许是为了出出多日被逼不敢出战这口恶气,他竟然下令,让张合率军追击。张邰劝道:“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但司马懿仍固执己见。张邰无法,只得遵命追击。诸葛亮见魏军追来,便在木门(今甘肃天水西南)这个地方乘高布伏,张邰一到,埋伏的士兵弓弩乱发,张邰中箭身亡。魏军不敢再追,蜀军安然退回。

见到撤退回来的诸葛亮,李严做出一副吃惊的样子。当他听到诸葛亮是因粮食用尽,后运不继而退兵时,还说:“军粮很丰饶,怎么就退兵了呢?”并装模作样下令追查,并想把督运粮食的将领岑述治罪。李严的安排不可谓不周:对上称退兵是为了诱敌深入,可免去后主对退兵行为的追查;对诸葛亮称军粮丰饶,从而免去自己军粮不办之责;欲杀督粮官岑述,以防万一运粮误期泄露,也与自己无关。

只要诸葛亮不追究,一切都可以蒙得严严实实。

但是,诸葛亮并不是李严那种人,他对李严这种欺上瞒下、弄虚作假、嫁祸于人的行为深恶痛绝。本来,霖雨不止,道路难行,如果李严尽了最大努力仍未能完成任务,诸葛亮或许能够给予谅解,但李严不是这样。诸葛亮对李严的行为决不会宽容,在弄清事实真相后,将他罢官流放。

诸葛亮虽率军退入汉中,曹魏政权中一些人心中总感到惴惴不安。他们预料,诸葛亮还会再来。大将军军师杜袭、督军薛悌说得更加具体,他们说明年麦熟时节,诸葛亮必再寇陇右,那里的军粮在与诸葛亮相持时已经不多了,应趁着冬天赶快预备。

司马懿则不以为然,他认为:诸葛亮两出祁山,一攻陈仓,都未能得逞,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军粮不足。这次他退回汉中,必定聚积粮谷,庄稼没有成熟不可能行动。即使诸葛亮再次出兵,也不会攻城,而是寻求野战,必攻陇东,不会攻陇西。

根据司马懿这个判断,魏国制定了自己的备战方针,迁徙冀州农民向上邦,耕种那里的农田;兴建京兆(治今陕西西安西北)、天水、南安三郡的冶铁场所,发展关陇的冶铸业;在关中修建成国渠,建临晋陂塘,灌溉农田千顷。

司马懿真猜着了。一年过去了,陇右相安无事。又一年过去了,蜀汉方面仍无动静。

然而,诸葛亮并没有闲着。自从第四次北伐退兵后,他在汉中黄沙(今陕西勉县东)休整军队,训练士兵,倡导农耕,屯粮备战。

为了适应北伐与魏兵陆地作战的特点,他刻苦钻研战阵之事;

为了在陆战中有效地杀伤敌人,他研制改进了作战兵器;

为了更好地解决粮食运输问题,他在木牛的基础上又研制了流马;

为了缩短战时运输,他在建兴十一年(233),在斜谷口修建粮仓,把大批粮食运往那里屯储。

除了积极准备北伐外,诸葛亮还要为蜀汉的军国大事操劳费祎。

在准备第五次北伐的三年中,诸葛亮没有一刻清闲。他所付出的辛苦,不亚于刀兵相见的战场。

建兴十二年(234)二月,经过三年的准备以后,诸葛亮再次兴兵北伐。

此次北伐,规模比以往任何一次都大。

同类推荐
  • 大清第一廉吏于成龙传

    大清第一廉吏于成龙传

    于成龙是清朝康熙年间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清廉官吏。人到中年,他才踏上仕途。从县令、知州、知府,到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最后官至两江总督,他一直清廉之风不改,被康熙帝赞誉为:“天下第一廉吏”。
  • 走下神坛的关羽

    走下神坛的关羽

    马蹄扬尘狼烟处,血泪英雄,戍装上阵,仗剑划开万里开幕,惊天动地壮烈事,问鼎华夏,折戟沉沙,洒血凝注千秋史书。绚烂如繁花,闪耀似群星,但英雄总有归去之时。千古风流,终化尘土。不过,他们曾经那么轰轰烈烈地活过:大丈夫生于乱世。当提三尺剑立不世功——这足以感动我们,也足以慰藉英雄壮志未酬的雄心。
  • 真希望我20几岁就知道的公关策略术

    真希望我20几岁就知道的公关策略术

    20几岁,初涉世事,没背景,没经验,没银子,没平台……如何成功?本书是一部求生、求胜的公关必备心法,是为你迎接辉煌30岁而准备的人际战略。
  • 一代创富者的智慧与情怀:民国商魂

    一代创富者的智慧与情怀:民国商魂

    以中国近现代具有独特性情的20位著名实业家为记叙对象,每人一个章节,分别从传略,文华,为人,雅兴,风度,恩怨,情事,妙语,佳作,评誉等10个方面,以小传,故事,言论,评价等方式介绍,从而让读者了解这些实业家的传奇人生。
  • 江左风流——谢安

    江左风流——谢安

    本书为“中华历史贤臣”系列丛书之一。谢安,字安石,东晋名士、宰相,初次做官仅月余便辞职,之后隐居在会稽郡山阴县东山,常与王羲之、孙绰等游山玩水。中年时东山再起,官至宰相,成功挫败桓温篡位,并且作为东晋一方的总指挥,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挫败前秦大军,为东晋赢得几十年的安静和平。该书详细记述了谢安傲然一世,风华蹁跹的一生。
热门推荐
  • 旷世情缘:愿君始相依

    旷世情缘:愿君始相依

    温文尔雅的腹黑公子与风华绝代的辣手毒妾的旷世情缘!她叫牛小魔,山贼王的嫡女。为了争夺寨主之位,她奉命下山逮压寨夫君,可事与愿违,她斗智商,斗毒技,斗江湖,可第一公子仍不上钩!是鸣金收兵,还是翻云覆雨、笑待惊变?这一张红尘情网,她注定会书写传奇!
  • 陛下,娘娘又作妖了

    陛下,娘娘又作妖了

    一朝穿越,居然成了没人疼没人爱的替嫁弃妃!太后妃子欺负她就算了,连小宫女也来膈应她?陈小安:老娘不发威,真当我是小白花啊!一手冰针使的出神入化,各种毒药玩得飞起,经商发财都不耽误!后妃来一个她掐一个,来两个她打一双!“皇上,我把你的爱妃毒成猪头了,你要不要考虑把我驱逐出宫啊?”“皇上,臣妾一个不小心把太后弄瘫痪了,你要不把我赶出宫吧?”“皇上,臣妾……”夜君临:“爱妃尽管作妖,朕护着你就是!”--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斗姆赐福

    斗姆赐福

    紫微主,勾陈尊,二十八曜镇乾坤,四灵圣君把天门,三元三品三官帝,四圣四府四天丁。
  • 醉醒石

    醉醒石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陶庵梦忆

    陶庵梦忆

    本书为合集,书中包括《秋灯琐忆》《香畹楼忆语》《影梅庵忆语》《寄心琐语》《陶庵梦忆》五部作品,这些著作均围绕才子佳人与柴米油盐,或忆或思,声情并茂,艳而不浮,哀而不伤,感人至深。正如《寄心琐语》所言:忽然得之,欢愕相半。同时,这些合集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均包含作者真挚而强烈的情感,为这些文章注入了鲜活的艺术生命。他们在叙事上十分灵活,并将叙事、抒情、描写和意境的创造融为一体。使读者备感生动,并有一种“转侧看花花不定”的艺术美感。
  • 次元攻略计划

    次元攻略计划

    攻略就完事了。首卷穹妹世界,后续也是以二次元攻略为主,三次元为主。恋爱可以谈,诚哥黄毛必须死!
  • 小胖先生记

    小胖先生记

    小胖先生不是一个人,他是一类的人;他是普通人又不是普通人,他泯然众人却又在某些人的眼里闪闪发光;他可以是男人,也可以是女人,他可能是你也可能是我。郑俞明是一个个子中等,身材微胖的男生,刘年是他的高中同学兼同桌,刘年喜欢了郑俞明八年,这八年间她被郑俞明拒绝过三次。她终于决定要放弃他了。第九年的情人节,郑俞明在高中同学的游说下,答应和刘年在一起,那一晚刘年高兴得一整晚没有睡。2月15号,刘年期待着自己要怎么和郑俞明说话,手机拿起又放下了无数次,焦虑中转眼间竟然已经中午了,手机里没有一条郑俞明的信息。她突然反应过来,在自己激动得无法平复的同时,对于郑俞明来说这只是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一天。
  • 时光不染,我们不散

    时光不染,我们不散

    此小说纯属虚构,也没有抄袭!所以请大家放心看哈!
  • 从神印王座开始遨游诸天

    从神印王座开始遨游诸天

    一个有系统的人从神印开始遨游诸天.............................
  • 是你呀,我的摄政王

    是你呀,我的摄政王

    简而言之就是一女的在逃婚的路上被坑献灵,去乱时空度假,稀里糊涂成了一个男人(假的,还是女人),作为书童忍辱负重的日子,结果不知道哪里得罪了那个权势滔天的摄政王,之后被拐跑,吃干抹净的甜甜搞笑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