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631800000003

第3章 十年沧桑话创业(1)

总裁履历

冯仑,1959年生于陕西西安。198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84年毕业于中共中央党校,获法学硕士学位,后来还读了法律学博士。现任万通集团董事局主席。

毕业后冯仑曾在中央党校、中宣部、国家体改委、武汉市经委和海南省省委任职,从事理论研究及企业策划、经营、组织、管理工作。著有《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等,译著包括《狂飙突进——马克思的心路历程》等。

自1991年开始,冯仑领导并参与了万通集团的全程创建及发展工作。

1993年,冯仑领导创立了北京万通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策划并领导了对陕西省证券公司、武汉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东北一家上市公司等企业的收购及重组,使不足千人的万通集团在几年内总资产增长到逾30亿元人民币。之后,参与创建了中国民生银行并出任该行的董事。

在中国民营房地产企业中,冯仑算得上个传奇式的人物。在十年的投资和资金积累中,他由一个研究改革政策的学者演变为拥有20亿元人民币身价的集团老总。中国地产界称他为“学者型”的开发商,又称中国的“戴尔”。冯仑一直致力于重塑地产行业形象、改造传统房地产商业模式,是“创新地产”的开拓者。

总裁原声

赚钱有三个境界,最低境界是劳而无获;中间境界是劳有所获,你做一份工作,得一份回报,按劳取酬;最高境界是不劳而获。你能把各种事情都安排好,坐在家里就日进斗金,但这种事情不大可能,只能说曾经梦里有,现在没看见。我们就追求中间境界(与钱的距离不能太远,也不能太近)。

——冯仑(《在当代中国办企业的一些理性认识》)

事实上,政策环境、市场变化是企业无法控制的,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站住脚,房地产企业必须形成并依靠自己核心竞争力,只有学会十八般武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核心竞争力表现为四个能力:发掘和吸附客户的能力,创造生活方式的能力,资源统筹的能力和学习与自我改造的能力。

——冯仑(《十年沧桑话创业》)

在当代中国办企业的

一些理性认识

为什么要资本社会化

我们追求的是:与钱的距离不能太远,也不能太近。

我们以前的概念,要么是国营企业,要么是私人老板。我们许多从机关、国营企事业单位出来的人脑子里的概念就是要变成私人老板。但是根据我们长年的体会,我们认为要资本社会化,也就是钱不要离自己太远,也不要离自己太近。离得太远,像国营企业,全民所有,13亿人都有份,等于谁都没份。你投放太多精力,结果赚的钱和自己的业绩、个人生活都没关系。就是说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这就是离钱太远。

赚钱有三个境界。最低境界是劳而无获;中间境界是劳有所获,你做一份工作,得一份回报,按劳付酬;最高境界是不劳而获,你能把各种事情都安排好,坐在家里就日进斗金,但这种事情不大可能,只能说曾经梦里有,现在没看见。我们就追求中间境界。我们和钱的关系,如果太近了,像纯私人企业,容易导致心胸狭隘,家族管理,不能应变,排挤人才。这就是说离钱距离太近了,花钱就像割自己的肉,这种感觉不好。太远了就像国营企业,大家都无所谓。我们追求既不远又不近,既不完全属于私人又不能完全国营,那就是股份制,使出资人可以看得见,可以数得出,对这个东西做个理论化的解释,我们称之为“资本社会化”。有几万家股东,通用、微软都有上万的股东,但是不管怎样是有边界的,数得过来的。这种情况下,企业治理结构就比较好,投资人可以监督经理人,经理人也会对投资人负责,所有人都是劳有所得。资本有股息,资金有利息,劳动有报酬,管理者有人力资本的回报。

和钱的距离适中,人人劳有所得,这就是我们认为比较理想的公司架构。

为什么要公司专业化

我们不知道能干什么时,反而什么事都干。现在知道了自己不能干什么,只能干什么。所谓专业化,是针对多元化。我们初期许多行业都试过。万通发展到今天,很大程度上因为我们四年前开始专业化,知道自己很多事情不能干。我们留下来的就是地产和金融。其它的都卖掉了,我们买过上市公司、国营企业、证券公司、信托公司,也买过民营企业,这样大规模的企业并购、重组,这中间我们积累了很多经验,但总的来说通过这种方式,我们知道了自己不能干什么,然后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有些企业出现问题,可能和投资领域太宽有关系。大家说武林有三阶段。最低水准是花拳绣腿,好看但不堪一击;第二阶段叫精专一门,可能十八般武艺只会使棒,棒使得好,可以像林冲那样;第三境界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但是你看不出哪一门最强,但最强的是能把十八般武艺融合在一起的这个功夫,而且这个功夫是任何人不能比的。企业要否定之否定,就是说一开始可能什么都知道。中间有个阶段可能就很会做,什么都做,然后说不行了,又只做一门。等一门做好了之后,我们又在一门的基础上派生出一些相关的事,又融合起来。任何事业都像树干一样,树都有根,但是肯定不如树盖大,树盖又依赖于中间的过渡就是树干,树干越大,越挺拔结实,上面的树冠才能越大。写文章也是这样,刚开始只会写字,由组词、造句开始写文章,一开始不会写,会写之后,词特别多,文章写得特别长。最后本领落在“大家”写小文章,像《陋室铭》,几百字把要说透的都说清楚了。以后,人越伟大文章越嫌长,就剩下语录,最后连语录都嫌多了,一辈子就说几句话。实际上做企业和天下道理都差不多。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的时候就什么事都干,知道能干什么的时候就干得很少,特别精,再精到一定的时候,都是针尖对针尖,事情发展到顶点的时候你就要拐一下,那个时候,“穷则变,变则通”,最后又得变,可能再扩充一点领域。刚开始我们也投资过药厂和其它一些领域,四年前我们按专业化的方式都调整了,把地产和金融以外的全部都砍掉,然后对地产和金融进行精雕细刻,这样发展我们的业务,这就是公司专业化。

企业应当发扬钉子精神。钉子为什么能钉得深?就是因为它是尖的。因为尖,同样的力量集中在很小的一点上。钉子精神说明了一个道理,无论一个人还是一个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集中精力做某一件事情,有可能把这件事情做深做透,做精做细;如果四面出击,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结果是力不从心,每样事情都做不深、做不透、做不好。

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明确指出:一个国家的致富之道就在于分工。他指出:“劳动生产率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据他分析,专业分工可以带来三个好处:其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专业而日渐长进;其二,分工可以免除因更换工作造成的时间损失;其三,分工使人类的注意力倾注在单一的事物上,更容易在工作方法上有所突破,找到达到目标的简易而便利的方法,为发明创造机会。为解释分工的优势,亚当·斯密以针制造业为例,他指出,因分工协作,一个工人一天可生产4800枚针;如果单个人完成制针的所有工序,说不定一天连一枚针也生产不出来。他的分工论,充分说明了专业化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必要性。

为什么要经理职业化

我们要使股东安于股东地位,经理安于经理地位,让人力资本与货币资本很好结合。公司创业时,有许多特殊的问题伴生,叫“原罪”,创业者身份也不明。经过几年,创业者算是股东。然后到了下一阶段,管理者和股东之间又出现了矛盾。如股东(老板)想拥有经理的权利,经理想拥有老板的地位,这两个人就开始打架。因为人力资本没有市场化,经理人不可能通过他的管理劳动获取他的报酬,而只能通过控制权来得到他的报酬。通过控制权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老板赶走自己当老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企业在头三年是较乱的,经理人、股东和监督者的关系都不清楚。后来,随着《公司法》的颁布和市场的规范、法制的完善,应当说迄今为止,中国越来越清楚,经理人本身具有人力资本。你的资本就是你这个人,像物业管理公司,卖的就是你的劳务、服务。服务这个东西当你没有付费的时候,它就没有产生,也就是生产和消费是同时完成的。管理劳动,就是管理者所付出的也是劳动这个东西,管理劳动要变成人力资本的一种体现,就要得到钱和必要的东西,而且还要市场化。这样两权才可以分离,股东真正安于股东的地位,经理安于经理的地位。股东为了让人力资本和货币资本很好地结合,对人力资本予以一定的奖励,也就是奖励成货币资本、股份等,这样两权才能合理分配。另外,股东对管理者还有不放心,就是股东的资产由经理人代管,付出代理成本,给予多少工资、福利。代理成本有时会转移,分成两部分;一是货币化,二是心理满足感等无形的非货币收益(如可以形成支配权,以权谋私的自由)。由于管理者的地位带来的非货币化的好处,有时会使公司的管理行为扭曲,于是股东设置监督机制,监事会,法律审计等。万通走过了七年,之所以要强调“经理职业化”,是由于我们的“资本社会化”决定的。我们不是私有企业,也不是国有企业。随着中国法制社会的完善、《公司法》的完善,再加上管理劳动者越来越被承认,管理者不再是简单的打工概念。在不同的行业,人力资本的贡献是不同的。在服务行业,“人力资本”的贡献越来越大,超过50%。优秀的管理者,特别是会做并购、会做股票期货的人被大家记住了,老板反而没人知道,像好莱坞一样,大家都看到了斯皮尔伯格,却不知道投资人是谁。所以在服务行业。人力资本越来越重要。万通从事第三产业,我们对人力资本越来越尊重。从前年开始,集团采取了一系列决策,使职业经理即管理者能够发挥能力,股东起监督决策作用。这样,我们三年前完成了角色变化。股东真正成为股东,股东研究决策,协调社会关系,处理疑难问题,我们这些股东非常理性、非常成功地完成了角色的转变。有一本书叫《创业者和经理人的战争》,讲这两种角色是绝对不一样的,说创业者不怕困难,有毅力,有勇气,特别善于创造,也特别善于破坏。我们逐渐意识到,随着法制环境、市场环境,竞争环境的完善,管理者和创业者要有适度的分开,创业者可以作为股东代表,管理者发挥管理作用,这是我们说的“经理职业化”。

为什么要发展本土化

我们如果在本土市场做不好,怎么能跑到人家那里去?国际经验与资源应为我所用。现在大家都在讲国际化,我们认为“人必自强而后强人”。我们如果在这么熟悉、有竞争优势的本土市场上都不能做老大,怎么跑到人家那里去?我们所处的行业是地产和金融业,这个行业全世界的富翁华人最多。而他们的资产、他们的客户、他们的业务70%都在本土,这是有规律的。我们要了解这个规律,按规律办,我们至少70%的业务要在本土,发展本土市场。另外,我们要了解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国际化。国外有很多东西;资本、人才、经验、信息、观念,我们究竟要什么?我们要资本,国内也有,我们可以拿过来,经验也可以拿过来,人才太贵用不起,在跨国公司干过的中国人,我们都可以用,直接用外国人,文化差异大。坚持本土化,我们并不排斥运用国际的观念、国际的经验和资本,争取我们在中国的市场和客户,由中国的方式来管理,这是发展本土化的准确含义。这就是我们在当代中国办企业的一些理性认识。我认为,坚持这四条基本经营方针,能使我们不走或少走弯路,并使企业经营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

【本文写于2000年,本书在选用时有所删节】

十年沧桑话创业

记者:在万通之前,你曾经在政府机关从事政治以及经济体制研究方面的工作,应该说对中国整个政治、经济体制的演变过程有非常清晰的了解。这种经历有没有为你以后的发展带来什么重要的影响?

冯仑:有非常大的帮助。人生一辈子有很多因果链条,王石也讲过民营企业的一个“出身论”。你这个问题我觉得跟他讲的一样。

在万通之前的经历,有几条对我后来的发展影响非常大。第一条要从价值观上来看。我们由于原来在政府机关工作,包括当初一起创业的几个朋友,大部分都属于那种单位里的好职工、好党员一类,所以我们都有相同的价值观。也正因为有着共同的价值观,才使得万通在整个的发展过程中,企业的自律约束都不同于别的民营企业。另外,我们这些合伙人之所以今天大家都还在努力做事,不管是在万通还是不在万通,大家从来没有因私人利益发生过矛盾,这都跟价值观很有关系。当然,我们有时候也会吵架,但都是关于公司管理、未来发展方向的事情。我15岁入团,20岁入党,22岁到中央党校,后来一直在这种正统的机关里工作,因此这种价值观对我的影响是非常持久的。这些在今天的年轻人听起来可能都有点不太合时宜,但我接触过的王石、柳传志都有这样的特点,最初在体制内都是完全按照一个我们传统的好党员、好干部这样一种形象来做事的。所以,他们都有这样一个特点,在做企业的时候心态比较端正,不是那种急于赚钱,或是一旦遇到困难就躲避的人。

第二个影响比较大的是组织能力和宣传能力。由于我们都受过正统教育的培养,加之在校时我一直担任学生会干部,所以组织能力比较强,对党的历史也比较熟悉,这在一个企业的创业初期,在没有公司法的时候,我觉得在诸如团结人、制定企业方向等方面很有作用。做企业一开始没有钱,你得鼓动大家起来跟你一起干,包括企业以后的产品营销,这就需要你有很好的宣传能力,也就是“说”的能力。做生意的人都特别能“说”,而且你会发现,尤其是创业者,他们会就一件事情不停地说,说过之后,当着你的面还可以重新说给别人听,一点心理障碍都没有。在MBA的训练里,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演讲,就是要没有心理障碍针对某一件事情反复地讲,讲到最后连你自己都相信了,然后你才能让别人相信。我原来当过老师,老师就是在不停地讲一些重复的内容。所以,这两种能力在我后来办企业时帮助很大,尤其是在最初没有钱的时候,这两项能力弥补了我们很大的缺陷。使我们能在创业初期通过这些方式较快地影响周边一些资源,使他们能够为万通所用,令万通发展。在今后的发展上,这两种能力还会继续发挥作用,使万通在企业的组织架构上、内部管理上相对别的企业更细一些。

同类推荐
  • 游美札记(狄更斯别集)

    游美札记(狄更斯别集)

    一八四二年一月到六月,只有三十岁的狄更斯接受美国著名作家华盛顿·欧文等朋友的邀请赴美游历,长篇游记兼特写《游美札记》就是狄更斯此次访问美国的主要成果。这次游历,他曾访问东海岸的波士顿、纽约和费城等大城市,向南到过里奇芒德,向西一直到圣路易,向北一直到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在历时半载的游历当中,年轻的作家通过参观、访问、公众集会和私人会晤,广泛接触了上至总统下至车夫的美国各阶层人士,逐一记录了作家的经历、见闻和观感。对于这个生机勃勃的年轻共和国,狄更斯既有叹赏又有抨击,尤其是对于美国式的粗糙、庸俗风气,过度浓重的唯利是图氛围以及野蛮的蓄奴制度、对印第安人的残酷征服,狄更斯处处给予了显微镜式观照和批判,这和那位致力于描绘镀金时代、同样尖酸刻薄的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如出一辙。北美之行也成为长篇小说《马丁·瞿述伟》的重要灵感来源。
  • 有间文库:华盖集

    有间文库:华盖集

    《华盖集》是鲁迅的一部杂文集。收录了鲁迅在1925年间所写的杂文三十一篇。是一部与封建主义和洋奴买办文化思想作斗争的作品,锋芒所指,已从广泛的社会批评转到激烈的政治斗争,对于唤醒国人起了重大作用。
  • 我们忧伤的身体

    我们忧伤的身体

    本书是一部思考身体的散文集,以《相逢》开篇,以《告别》结束,暗示了人生的过程。本书以人体的器官为叙述的切入点,以身体为触角引向生命意识的内核,叙说的不仅是作者个人隐秘的内心体验,更是关乎爱情、亲情、疾病、时间、生存与死亡的思考。身体是时间的容器,不仅承载着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还承载着每一个人生命体验中的喜悦、快乐与隐痛、悲凉,作者以忧伤如歌的文字一一复活了曾经淡忘在人们记忆深处的鲜活的生命体验。
  • 背影:朱自清散文精选集

    背影:朱自清散文精选集

    朱自清亲情主题散文精选集,4大篇章,39篇经典佳作,在真挚的文字中,传递出生命的种种感动。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那么一个人,虽然只留下匆匆的背影,却温暖着你的内心:也许是铁道边蹒跚前行的父亲,让你难以忘却;也许是窗边等待着的妻子,让你倍感温暖;也许是家中嬉戏的孩童,让你心生欢喜。从此,你懂得了珍惜,学会了感恩。在漫长的人生中,在漂泊远行时,即使孤独与寂寞,心中依然留存着一份暖意。
  • 隐形生活

    隐形生活

    这是一个结局早已被注定的故事,作者用泪水写就了它。他们一个是由于意外而遗落人间的天使,一个是空降医院的不速之客。17岁的伊万是白俄罗斯莫济里医院(收留因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而罹患重病的孤儿)的重病患儿,他天资聪颖、喜爱读书,却在呱呱坠地时身体就严重畸形,只能靠轮椅生活。直到同样17岁并患白血病的波利娜来到医院,一切都变得有所不同。爱情的到来让苍白的病房瞬间变得五彩斑斓!可是,波利娜快要死了……伊万用自己的鲜血、自己所有的力气,陪伴波利娜一起面对死亡。而三年后,伊万在唯一疼爱他的护士家中死去。——这是一个结局早已被注定的故事,却是世间最美好的故事。
热门推荐
  • 青春是力所不及的狂奔

    青春是力所不及的狂奔

    他和他本是舍友,是来自不同学校的交流生。一次意外使得俩人走到了一起.......欢笑、欣喜、猜忌、怀疑。他们的爱可以走到最后吗?他们的感情能坚持住吗?他们共同的好友唐逸在十年之后收到其中一个寄来的额新婚帖......故事的结局是什么?就这么错过了吗?
  • 我到天上做神仙

    我到天上做神仙

    天上有什么?天上有我,因为我就是神仙,本仙就是杨禹心……看我如何大闹天宫!
  • 扬帆1980

    扬帆1980

    八十年代初的落榜高中毕业生周建平,回乡后不安于现状,在杂乱的嘲笑声中走出穷乡僻壤,历经了创业之初的失败、迷茫、挣扎和冷静反思后,他凭借瑞敏的商业嗅觉和“新三届”良好的综合素养,重整旗鼓,并在企业的管理经营上游刃有余,扬起了人生远航的风帆。
  • 虚空星域

    虚空星域

    在未来的2066:超能力·魔法·外星人逐一发现。每一秒未来都在改变着进化着。在没有极限的未来中正演绎着惊天故事。
  • 圣女新婚夜

    圣女新婚夜

    他被震倒!天啊,一个杀手竟然美到这么有失天理!害他心头鹿撞不忍心再动手。为了报仇他上魔教,结果迷路闯进女人香闺。飞来艳福不可挡,他看到上次那个美人正在沐浴!他可是甫成少年,这女人存心不让他活是不是?
  • 祝福你,亲爱的

    祝福你,亲爱的

    希望这个故事会给人以冲破现实困境的力量,只要有人可以从故事中得到一点点启示或感到一丝丝温暖,那么我的所有努力就都是值得的。
  • 真无双之战

    真无双之战

    看了一个帖子之后脑洞大开之下写了。以三国无双以及无惨等为参照。
  • 我在仙界闹翻天

    我在仙界闹翻天

    偏执,疯狂,自闭的人会做出什么事情来谁也无从知晓。因为莫件事就被送去精神病院的他万万想不到,噩梦才刚刚开始……
  • 仙门遍地是奇葩

    仙门遍地是奇葩

    原来仙门竟是这般不以为耻,当真是脸皮厚到极致。师傅喜欢徒弟,徒弟却为魔界鬼祭哭得死去活来。好一个郎艳独绝,遗世独立的灵澈仙人。又好一个不知羞耻,仙门之辱的徒弟。不愧是仙门之境,遍地奇葩,魔为仙成仙,仙为魔堕魔;不疯不魔,不魔不仙(ps:纯属瞎七八扯,毫无逻辑。)
  • 祈念守护人

    祈念守护人

    《解忧杂货店》八年后,东野圭吾又一部奇迹小说!离东京一个多小时车程的小镇,有座古老的月乡神社,院落深处有一棵巨大的古树。传说只要向它祈念,愿望就会实现。祈念规则如下:1、限一人祈念;2、限深夜进行,事先须预约;3、不限许愿内容,即便是希望别人去死。二十出头的玲斗过得一团糟,正走投无路时,一个神秘人出巨资救了他,条件是要他去守护古树。玲斗对那棵树一无所知,也不相信传说。如果愿望可以实现,想要的当然还是钱哗啦哗啦往家里灌!他忍不住笑了。可他惊讶地发现,来祈念的人很多,态度还都庄重得可怕。一天深夜,玲斗偶然间走近古树,听到树里传来一阵奇怪的哼唱声。迷茫而平凡的人,这世上到处都是。只要向那棵树祈念,无论什么愿望都能实现,真的会有这样的奇迹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