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700000000012

第12章 养生的智慧:与天地自然相融相生(2)

定力对于修行佛法者的重要性,是修行者从实践中悟得。2500多年前,位于今尼泊尔国境的迦毗罗卫国王子乔达摩·悉达多,为探索宇宙真谛,解救众生诸苦,于29岁时毅然舍弃王位,离别妻子,出家修行。他在雪山苦修6年,后在菩提树下静思入定,打坐49天,夜睹明星,大彻大悟,从而创立了佛教。此人便是佛祖释迦牟尼。1400年前,一位印度僧人在嵩山五乳峰的一个岩洞中面壁9年,以至于在石壁上留下了他坐禅的影象。传说他坐禅时,面对石壁,两腿盘曲,双手作弥陀印,二目下视,五心朝天,入定后,飞鸟在他的肩上筑巢,他都不知,直到开定后才起身走动,待疲倦消失,便继续坐禅。后来,他授予弟子慧可《楞伽经》四卷,使禅宗得以在中国流传。此人便是在佛教史上被推为“禅宗初祖”的菩提达摩。释迦牟尼与菩提达摩的故事,虽然有神化的成分,但也可以说明他们之所以成为佛教与禅宗的开山鼻祖,不但具有超凡的智慧,而且具有超凡的定力。

关于定力的问题,大文豪欧阳修也曾跟一位高僧探讨过。当时,欧阳修正在洛阳为官,有一天,他屏退随从,独自一人游嵩山。他来到一座山寺前,推门而进,看见一位老僧正在堂上读经,而这位老僧就像没看见他一样。欧阳修跟老僧说话,老僧也不理会。欧阳修非常惊讶,问道:“您在山上住了多久?”

老僧这才开口:“很久了。”

“您读的是什么经?”

“《法华经》。”

欧阳修又问:“我听说古代的高僧在临死之前,大多是在谈笑中坐化。这是用什么方法办到的呢?”

“不过是定慧力罢了!”

“现在这种高僧却寥寥无几,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老僧笑道:“古代的人,心念都在定慧上,临终时怎么会散乱呢?现在的人,心思都在散乱上,临终时如何能得到定力呢?”

欧阳修对老僧的话佩服得五体投地。老僧的话,确实说透了世情。常人缺乏定力,主要就是心思散乱造成的修行佛法,得成正果,要靠定力。学文习武如此,从事科研、艺术、体育等工作,也要靠过人的定力,方可出类拔萃,艺压群雄。

围棋大师李昌镐,之所以被人称为“石佛”,是因为他在与人对弈时,有着超常的定力。他下棋时无论处于优势还是劣势,均镇定如常,不露半点声色。行家说他的棋风不剽悍,不出奇,看上去似乎很“平常”,但这种“平常”的棋风,连和他同档次的九段棋手也难以理解,一步棋走出后,别人往往在数步或数十步后才能看出其意图。某画家从少年时便自修文史哲,练内家拳,深入研究书史画论,勤奋作画,终于声震画坛,成为名家。论者总结他的成功之道时,说他“靠着坚守中国传统笔墨精神的定力,在纷扰的当代画坛,表现出可贵的冷静与沉着”。而这位画家在他一本画集的题记中也以定力自诩:“外缘虽热,内境清凉,余定力尚可乎?”

古今成大事者,无不定力惊人:在战场上,枪声阵阵,炮声隆隆,将军们在指挥所里,围着地图讨论战事,对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毫不理会;在实验室里,科学家埋头实验,忘记了饥饿,忘记了疲劳,连时间也浑然不觉……如果将军一听见枪响就吓得钻到桌子底下,这个仗就不用打了,打下去肯定输,趁早解甲归田,回家抱老婆孩子去;如果科学家一听见风吹草动就分神,这个研究不用搞了,搞下去肯定没结果,不如改行卖小白菜去。

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修炼定力呢?

当然有。

佛祖说“就是这样定”,好像说了一句废话,其实是告诉了我们一个简易的定心方法:你想到心不够定,你想降伏自己的心,这时,你的注意力自然就集中于“定心”这个点,心实际上已经定住了。就是这么简单!不信你试一试。

问题的关键,不是人们有没有定心的方法,而是根本不想让心定下来:想女朋友想得很心痛,还要想;想升官发财想得很头痛,还要想。站住要比奔跑容易,站不住是因为不想站住;定心也是这样,不想定下心来,自然就定不下心来。

一日一心得

无论做什么都要有足够的定力。每一行都有自己的道,和尚想成佛,俗人想成功。但是不管是谁,不管是在哪个行业,都只有定心苦修,克服心魔,才能有所建树。

生活中的“归空”艺术

南怀瑾语录:要晓得所有的一切都是虚空中的花朵,今天我们讲的,听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假的。人生如戏,要晓得我们现在是在唱戏,演父母的就要像父母,要演得大家都叫好。但是,不要忘了你是在唱戏,唱完戏,卸了妆,都要殡仪馆报到去了,这一切都是假的。但是,一般人唱戏都唱昏了头,上了台就下不来,上台容易下台难。

南怀瑾大师说:“空,是学佛的第一步,也是学佛的最后一步。”什么是“空”呢?这是一个非常不容易理解的概念。古往今来,修佛的人那么多,成佛的又那么少,就是被这个“空”字卡住了。多少僧人东奔西走,跑破无数双芒鞋,去寻找这个“空”,结果找不到;多少僧人打坐参禅,坐破无数个蒲团,结果参不出来。

按《心经》的说法,所谓“空”,就是“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还是很难理解。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既然是空,肯定不是找来的,也不是参出来的。如果是有,不管多么金贵难得的东西,总有人能想尽办法弄到手,由于是空,就没法弄了。

据南怀瑾大师解释,“空”并非什么也没有,当然也不是真的有;不是毫无知觉,自然也不是妄念丛生,而是“不空而自空,不定而自定,即空即有,即有即空”。南大师在解释虚空一词时,还说:“我们往往有一个错误的观念,把自然界的空间当成虚空,所以,在心理上自己造就一个空空洞洞的境界,以为这就是虚空,实际上,有个空空洞洞的境界存在,已经不是空了。这是第六意识有个虚空的观念,是加以造就出来的,在唯识的道理讲来,就是作意。自然界的虚空其实并不空,里面含有空气、水分、灰尘、细菌……等等。佛法所讲的虚空是个名词的引用,虚空即不是有,也不是没有,无以名之,名之曰虚空。千万不要抓住一个虚空的境界,当作虚空。”

那么,悟透“空”这个概念有什么用呢?是为了解脱生死,或者说达到“涅槃”境界。南大师说:“生生死死是现象的变化,我们那不生不死的真我,并不在此生死上,你要能找到这真生命,才可以了生死。”

解脱生死又有何用?生存是众生最本质的需求,其次才是物质需求,其次才是精神享受。很多问题之所以摆不脱、放不下、躲不开,就是受生死问题的拖累,一旦解脱了生死,就不会“贪生怕死”,就无所畏惧,获得了大自由——身心的全然自由,于是,也就进入了佛家所谓“极乐世界”。曾国藩老年曾说自己活到了“可生可死的境界”,他这时无疑已解脱了生死。但他到达这种境界的基础上是在“立德、立功、立名”三方面都做得比较圆满,无论生死,一生都可以无憾。如果他寸功未立、默默无名,他就不一定如此洒脱。所以这还不是真正的“涅槃”境界。孔子“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或许称得上“不空而自空,不定而自定”的大自由境界。

我们想达到“可生可死”或“从心所欲”的境界,都比较难,退而求其次,也可追求“归零”的境界。何谓“归零”?也就是清空过去,从零开始未来。打个比方,用算盘计数,算完一道题,最好回复到零的状态,再算第二题。如果在前面的基础上继续算,肯定算出一笔糊涂账。如果这道题的数字很多,算了一部分,也最好归零,再算另一部分,免得中间一数出错,前功尽弃。又比如,在纸上写字,写满一页,自然要翻到第二页,从“空”处接着写。如果仍然在本页写后面的内容,最后连自己都不认得了。

在工作、生活中,任何事结束,无论成败,都不妨让它“归零”,以全新的姿态开始另一件事。如果一件事延续的时间很长,也可以分阶段归零。

如何“归零”呢?打个比方,夫妻俩吵了一架,互相说了一些难听的话。吵完了,妻子气得哭哭啼啼,跑回了娘家,吵架这件事也宣告结束,前面说过的话都等于零,做丈夫的第二件事是如何让妻子破涕为笑,把她哄回家,重新做自己的好老婆。如果丈夫一个人躺在床上琢磨妻子刚才说的话,越想越生气,这等于在算过数的算盘上算数,在写过字的纸上写字,能算出正确答案吗?能写出好文章吗?

又比如,工作不顺利,老板提拔多人,不曾多看自己一眼。那么,前面的工作就算结束,以前的表现都等于零,当员工的第二件事是思考哪些行为可能受到老板欣赏,然后按老板欣赏的方式做事,或者另谋高就。

当然,也不是所谓坏事才需要归零,遇到好事也同样需要“归零”。比如升官了,发财了,或者受到某个美人青睐,都是一个零。如果想继续升官发财或拥抱美人,就要从零开始,向更高的官位靠拢,向更多的钱伸手,向美人送出新的秋波。如果不想,也要从零开始,从这些的身边走开。人生如行旅,走上坡路,走下坡路,走平坦的路,都是正常现象,就怕迷失了方向,想上山却往山下走,想上岸却向水中游。迷失方向的原因是东奔西走、立不住脚。及时“归零”,找到一个新的起点,走起来就目标明确、信心十足了。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就是一个善于“归零”的人,二战结束后,他竞选失败,在常人看来,他是从高山上跌到了谷底。可丘吉尔本人却不这么认为。在他眼里,离开首相职位,不过是从一座高山上走下来,接下来他可以自由选择爬另外一座山。在退休的日子里,丘吉尔迷上了画画,他年轻时曾师从约翰·弗莱利学习绘画,经过晚年的修炼,画艺更上一层楼,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为了检验自己的绘画水平,丘吉尔曾匿名把自己的绘画送去参加画展,有两幅画竟然被皇家美术院选为藏品,皇家美术院还于1948年授予丘吉尔“名誉院士”称号。

除了绘画外,丘吉尔还着手写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经过七年笔耕不缀,他终于完成了这部巨著。该书一上市就很热销,买书的人在书店门口排起了长龙,并且一版再版。凭借这部书,丘吉尔获得了195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在颁奖典礼上,瑞典文学院的主席热情洋溢地说:“丘吉尔的文学成就太伟大了,我们忍不住要将他看作拥有西塞罗文才的凯撒大帝,以前从没有一个历史领袖人物像他这样德才兼备,同时又如此杰出。”

人生原本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上了山肯定要下山,到了甲地肯定要去乙地,做了这件事肯定要做那件事,让过去的有归于现在的零,不背任何包袱,轻轻松松地走向未来,不是很好吗?

一日一心得

很多事,往心里去,就会留下一道道伤痕;不往心里去,就如一阵风吹过,什么也不会留下。对别人有心的伤害,无意的冒犯,都以无心处之,你的心就永不会受伤。

澄澈到底,做一个自然人

南怀瑾语录:我们上古老祖宗的那个时候,人都自然,不用修道,个个有道,在道的境界。他在睡觉时“徐徐”,“徐徐”是怎么个睡法?就是睡觉很悠然,舒服得很。难道现在的人睡觉不悠然?现在的人睡觉是很不悠然,很紧张。尤其是在外国文化生活影响之下,每一分每一秒都紧张得很,所以睡觉睡得很不好,加上闹钟也闹不醒,很可怜。

南怀瑾先生为人处事,喜欢随顺自然,不事做作。即使某些不甚圆满的事,他也以自然之心对待,而不勉强为之。例如,他人到中年时,头上渐渐添了许多华发,他却不以为意。55岁那年,他去理发店理发时,理发师建议他染发,可以显得年轻许多。他没有接受这个好心的建议,还写了一首《理发师劝染发戏作》的诗:“世人多畏发初白,却喜头颅白似银。免去风流无罪过,何须装扮费精神。渐除烦恼三千丈,接近仙灵一性真。对镜莞尔还自笑,依然故我我非新。”虽是游戏之作,内中包含了体悟人生的智慧和洞透自然的禅意。

老子对人生的看法,不像其他宗教的态度,认为全是苦的;人生也有快乐的一面,但是这快乐的一面,却暗藏隐忧,并不那么单纯。因此,老子提醒修道者,别于众人,应该‘我独泊兮其未兆”,要如一潭清水,微波不兴,澄澈到底。

南大师认为,“绝学就是不要一切学问,什么知识都不执著,人生只凭自然”。他说:“古人有言:‘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就是说真理只有一个,东西方表达的方式不同。佛学未进入中国,‘无学’的观念尚未在中国宏扬,老子就有‘绝学’这个观念了。后来佛家的‘无学’,来诠释老子的‘绝学’,颇有相得益彰之效。

“修道成功,到达最高境界,任何名相、任何疑难都解决了、看透了,‘绝学无忧’,无忧无虑,没有什么牵挂。这种心情,一般人很难感觉得到。尤其我们这一些喜欢寻章摘句、舞文弄墨的人,看到老子这一句话,也算是吃了一服药。爱看书、爱写作,常常搞到三更半夜,弄得自己头昏脑胀,才想到老子真高明,要我们‘绝学’,丢开书本,不要钻牛角尖,那的确很痛快。可是一认为自己是知识分于,这就难了,‘绝学’做不到,‘无忧’更免谈。‘读历史而落泪,替古人担忧’,有时看到历史上许多事情,硬是会生气,硬是伤心落下泪来,这是读书人的痛苦毛病。其实,‘绝学无忧’真做到了,反能以一种清明客观的态度,深刻独到的见解,服务社会,利益社会。”

“绝学”二字,并不是放弃学习的意思,人一生下来就开始了学习,怎么可能放弃呢?南大师的解释倒是比较贴切,更进一步说,就是放弃世间那些分辨好坏、美丑、荣辱、尊卑、贫富、善恶等等观念,做一个自然人,用一颗自由的心去感受世界,亲近自然,享受本真的快乐。这有点类似于佛家的去妄念、去我执。

如佛家云,世间一切如梦幻泡影,好坏美丑等等都虚无不实。南大师说“真理只有一个”,实际上连一个都没有,或者说个个都是真理,就是我们那颗抛掉好坏美丑等世俗观念之后的本心。但是这些观念很难抛掉,它们原是寄居在心上的杂草,却像土生土长的原住民一样,几乎把我们的心都控制了。修道的目的,就是要铲除这些杂草,驱逐这些乱民,使自己重新成为心灵的主人。这就是“绝学无忧”。

如何修道?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章传授了修道的方法。后来的道士在此基础上研究出修炼气功的方法,也是修炼之一法。但他们需要躲到深山老林,躲到道观静室中去修,甚至还要“闭关”修炼,境界就不高了。如果他们还抱着修炼成仙的念头,境界更低,跟世俗之人追求功名富贵没有两样。如果他们还运用“采补”、“炼丹”等等方法,这就走上了邪路,跟世俗之人偷盗抢劫没有差别。

老子的修道方法,无处不可以修。就像一颗生命力极强的种子,找到任何一个有水土的地方,都能萌发嫩芽,开出小花。通过对后世学术思想的观察,老子的道实际上刚问世就已经失传。因为自庄子之后的所谓道家学派,早已偏离了老子的道。

同类推荐
  • 给加西亚的信

    给加西亚的信

    1898年4月至12月,美国与西班牙之间爆发战争,为了争取身藏在古巴热带丛林中的加西亚将军——一位反抗西班牙统治的一支军队的首领,美国第二十五任总统麦金莱急需以闪电般的速度把一封绝密信件以最安全的方式送到加西亚将军手上。经过推荐,一名叫安德鲁·罗文的年轻中尉担当这一项关系国事的重任。他没有提出任何条件,去寻找一个连美国政府都不知道的隐居在丛林中不知在何处作战的加西亚将军,这是一次神秘之旅。
  • 庄子的智慧

    庄子的智慧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是中国人的骄傲。但要真正参悟和理解其精髓,并不是件易事。在中国文化历史上,如果说老子像一则神话,高居于孔子都顶礼膜拜的云端,而最终骑青牛出关,实在是神龙见首不见尾;那么庄子就像一则童话,是那样充满想象力,清新原始,美轮美奂,又日月经天、江河行地。甚至可以说,庄子就是用想象的翅膀飞上历史天空的。《庄子》对于我们今天读者的意义是什么呢?褪去它那神秘的外衣,破译其奇幻的想象与古语的艰奥,还原于人生世事的观照与思考,其意义大抵在四个方面:自然一体的认识;辩证等齐的思维方式;贵真全性的人格追求;在做人风格上标举逍遥人生,使人尽量从劳心劳力的重负中解脱出来。
  • 南怀瑾教你掌控人生36计

    南怀瑾教你掌控人生36计

    本书是一本针对青少年读者的励志书。南怀瑾是著名的国学大师,在讲学过程中,涉及大量古人生存智慧,对现代青少年有指导作用。
  • 20岁学黛玉,30岁做宝钗

    20岁学黛玉,30岁做宝钗

    从20岁到30岁,是个主动求变的阶段,我们要变美丽、变豁达、变睿智、变强忍。从20岁到30岁,是个学着取舍的阶段,很多东西不论多久都不会改变,相信爱,相信感情,相信自己,相信天道酬勤。不管你像林妹妹多一些还是像宝姐姐多一些,总会有这个阶段。让我们一同经历,一同见证,这本书就是你最铁杆、最贴心的“闺蜜”,帮你走过每一个纠结的岔路口,帮你做出每一个左右为难的选择。
  •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本文主要内容: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认识与职业选择、迈好人生第一步、就业准备、就业准备、就业准备、就业政策法规、毕业生就业相关规定。
热门推荐
  • 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农民土地权益问题研究

    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农民土地权益问题研究

    本书在公平与效率的分析框架下,思考如何通过农地制度创新,使土地资源的配置既能保障经济进程健康发展,又能从根本上保护农民土地权益。
  • 事半功倍成交法:推销快速成交的黄金顺序

    事半功倍成交法:推销快速成交的黄金顺序

    销售是一个被认可的过程,首先要让对方认可自己,只有对销售员认可了才有第二步,然后就是要让对方认可公司,认可产品。任何一个创造优秀业绩的业务员都是一个能被客户接受和认可的业务员。只要让对方认可了自己,认可了公司,认可了产品,销售一定能成功。成功的销售不仅仅依靠完美的产品,更需要完美的业务员。
  • 玄破通天

    玄破通天

    顺着昌!逆者亡!!以尔等之鲜血洗刷吾废体之名!执长刀,尽美酒,我自狂歌血自流!追求力量,只是因为守护!!
  • Against Apion

    Against Apion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娇妻别逃

    娇妻别逃

    公司破产,父亲重病,洛伊伊咬牙签下一纸契约,从此成了宫昱的情人,包吃包睡包生娃。半年后,未婚怀孕曝光,四周全是恶意的指责,让洛伊伊整个人陷入绝望的噩梦。然而就在她陷入绝望时,宫昱却突然到来。他搂着她强势的宣布,她是他的未婚妻。那一刻,看着挡在自己身前的男人,洛伊伊想,或许她对这个男人来,不仅仅是契约。“宫昱,你说,若是故事只到这里就结束的话,该多好啊!”盛大的婚礼上,她穿着所有女人都羡慕的婚纱,看着婚纱照中嘴角上弯的男人,笑出了眼泪:“可惜······”
  • 自由之践行

    自由之践行

    意外的降临,本以为是系统作怪,可以一步成神,没成想却在一夜之间变得一无所有,“哦”不对,还剩下一把神秘的“钥匙”,从此开始了瑟瑟发苦的‘二b’奋斗史;他是极度自恋的家伙,“别看了,我知道我帅,但别崇拜我”他个性,渴望着”还我自由“前途无量,咱们走着瞧.....
  • 宠物小精灵之小曼

    宠物小精灵之小曼

    王满很烦恼,自己是一个宝可梦迷没错,可是不是有什么地方出错了?
  • 醉响听你唱

    醉响听你唱

    电台音乐互动节目——醉响听你唱“全球的华人麦友们,大家早上中午晚上好,欢迎大家准时收听醉响听你唱,我是麦霸盟大当家李响......”(这是一个立志要把电台节目做大到全世界的电台主持人的故事。)
  • 蓝蝶飞舞

    蓝蝶飞舞

    她,冷情冷性,无情无爱,甚至冷血,自从降生到这个世界上,只有两个心愿,一:活着,二:一个人,她只想一个人好好的安安静静的活在这个世上,无需朋友、亲人甚至男人,可命运为什么偏偏和她过不去呢?--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