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121200000038

第38章 做人的思路(3)

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事在我们的身边也频频发生。许多人拥有较好的条件,包括天赋、家庭条件、社会地位等,然而终生却碌碌无为;与之相反,一些人自幼生存环境恶劣,且劫运不断,然而最终却能成就大业。连接人生起点与成功彼岸的桥梁究竟是什么?追根溯源,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我们就会发现一个真理,这就是“做”!“做”是连接人生起点与成功的桥梁,而“不做”则是隔断人生起点与成功的渊薮。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人生的真谛在于做。有道是“天上不会掉馅儿饼”,只有做,你才能用勤劳的双手换得丰硕的果实,从而满足生活的基本需要;只有做,你才能展现出思想的勃勃生机,从而领略社会原本的多姿多彩;只有做,你才能感受人生的五味,从而尽情体验自然所赋予生命的固有本义……反之,你若仅是“动口不动手”或只有想法没有行动,那么生命中所有的色彩会与你无缘。你的生命只会在重复中度过,而生命的真实对你来说却永远都是水中月、镜中花!

同时,只有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做之中,你才会拥有一个辉煌的人生。做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而不做却百分之百是失败。因为只有努力地去做,辛勤地付出劳动和汗水,你才能不断提高自身驰骋疆场驾驭时空的能力;只有积极地去做,激情满怀地面对人生,你才能在生命的运动中寻找契机;只有坚持不懈地去做,充满信心地迎接生命中的风风雨雨,你才能从挫折和失败中汲取力量,从而在人生的道路上披荆斩棘,最终摘取成功之花。

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获。只要从“做”开始,就能体验生命的价值,展现生命的风采;只要以“做”为本,勤奋的人就会变为天才,人生就会耀出辉煌。

吃苦就是吃补

有一个国王和一个波斯奴隶同坐一船。那奴隶从来没有见过海洋,也没有尝过坐船的苦。他一路哭哭啼啼,战栗不已。大家百般安慰他,他仍继续哭闹。国王被他扰得不能安静,大家始终想不出办法来。船上有一位哲学家说道:“您若许我一试,我可以使他安静下来。”国王说道:“这真是功德无量。”哲学家立刻叫人把奴隶抛到海里去,他沉浮了几次,人们才抓住他的头发把他拖到船边。他连忙双手紧紧地抱着船舵,人们才把他拖到船上。他上船以后,坐在一个角落里,不再做声。后来那个奴隶成了一个有名的船长。

苦难对人生来说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然而“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吃苦,是成功必经的过程,要有所成就,就必须埋头苦干、勤劳苦作、寒窗苦读、刻苦磨练;如果不经过苦读、不经过苦学、不经过苦练、不经过苦磨,是不能成功的。从这个意义来讲,吃苦就是吃补。

在《庞城末日》这本书里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意大利古城庞贝有位卖花姑娘叫尼雅。她虽然双目失明,但从不自怨自艾,也没有垂头丧气地把自己关在家里,而是像常人一样靠劳动自食其力。她每天都提着花,走街串巷叫卖,有时撞得鼻青脸肿,但她并不气馁,有时跌倒了,自己就摸索着爬起来,渐渐地,她练就了一种本领,仅靠自己的触觉和听觉就能行走自如。不久,维斯维沙大火山爆发,庞城面临一次大地震,整座城市都被笼罩在浓烟和尘埃中,昏暗如无光的午夜漆黑一片。惊惶失措的居民跌来撞去寻找出路,却又无法找到。尼雅本来就看不见,这些年来走街串巷所吃的苦头,这时反而成了她生命的一种滋补,她靠着自己的触觉和听觉带领众人找到了生路,不仅救了自己,还救了许多人的生命。

苦难的本义虽然是指“痛苦和灾难”,但每个人对苦难的认识和理解却大不相同,因而苦难对于人生来说“祸福”难定。有人将苦难当成锻炼和考验自己的机会,故而能从苦难中去寻找自我解脱的真理,这苦难能成就他寻求真理并进而发现真理。有些人将自己的痛苦视作人生的不幸,怨生不逢时,恨世道不公,就在怨天尤人的哀叹声中丧失了寻求真理的机会,在悲悲切切中断送了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并且丧失了做人的意志与精神。

人生最有营养的东西,都是从苦难中得来的。如同农民种田,先耕耘而后才有收获,这是大自然的客观规律。耕耘总是辛苦的,收获则是甘甜的。司马迁入狱执笔写《史记》,屈原被流放后创作《离骚》,曹雪芹满腔辛酸作成《红楼梦》,贝多芬用苦难谱写《第九交响曲》……纵观古今中外,大凡名人伟人,其成就都是从血汗、辛苦、委屈、忍耐、受苦中点滴累积而成。正如松柏必须受得了霜寒才能长青,寒梅必须经得起冰雪才能吐露芬芳!人生也是这样,只有在吃苦头、被他人百般刁难、歧视、嘲讽时才能“敲醒自己”,让自己被“当头棒喝”而惊醒过来。这岂不是一生中最好的补品?正如一位哲人所说:“生命中的每个苦难、每个伤痛、每个打击,都有它的意义。”

生命,总是在挫折和磨难中茁壮;思想,总是在徘徊和失意中成熟;意志,总是在残酷和无情中坚强。苦难是人认识社会、理解人生的生动教材,苦难是人成熟的机会,苦难是竞争社会中人面临的必然挑战。著名成功学大师卡耐基说,“苦难是人生最好的教育”。古今中外大量事实说明,伟大的人格无法在平庸中养成,只有经历熔炼和磨难,愿望才会激发,视野才会开阔,灵魂才会升华,人生才会走向成功。一个人如果能吃常人不能吃的苦,必然能做常人不能做的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生吃苦就是吃补,是补意志,补知识,补才能,补道德,补灵魂。

脚比路长

古老的阿拉比国坐落在大漠深处,多年的风沙肆虐,使城堡变得满目疮痍。国王对4个王子说,他打算将国都迁往据说美丽而富饶的卡伦。卡伦距这里很远很远,要翻过许多崇山峻岭,要穿过草地、沼泽,还要涉过很多的江河,但究竟有多远,没有人知道。于是,国王决定让4个儿子分头前往探路。

大王子乘车走了7天,翻过三座大山,来到一望无际的草地边。一问当地人,得知过了草地,还要过沼泽、还要过大河、雪山……便调转马头往回走。二王子策马穿过一片沼泽后,被那条宽阔的大河挡了回来。三王子过了两条大河,却被一片辽远的大漠吓退返回。一个月后,三个王子陆陆续续回到了国王那里,将各自沿途所见报告给国王,并都再三特别强调,他们在路上问过很多人,都告诉他们去卡伦的路很远很远。又过了5天,小王子风尘仆仆地回来了,兴奋地报告父亲——到卡伦只需18天的路程。国王满意地笑了:“孩子,你说得很对,其实我早就去过卡伦。”几个王子不解地望着国王:“那为什么还要派我们去探路?”国王一脸郑重道:“那是因为我只想告诉你们四个字——脚比路长。”

脚比路长,远方无论多远,只怕没有追寻的双足抵达。人生亦是如此,我们不怕目标的高远,只怕没有追寻的勇气、热情、执著……只要心头时时燃烧着坚定的信念,一往无前地行进下去,就会惊讶地发现——很多所谓的远方,其实真的并不遥远。

人没山高,脚比路长。只要锁定目标持之以恒,任何艰难险阻都会被踩在脚下,任何远大目标都会实现。

成功其实是很容易实现的,它与天分无关,有很多天资聪明的人最终平淡无奇,也有很多被公认为笨蛋的人最终却创造了奇迹。

有一位著名的大提琴手,四岁的时候就被称为音乐神童。有人说他是音乐天才,他坚决地否认,还有人问他,在他的成功之中,天分占了多少比例。他想了想回答说,20%不到吧,接着他讲了自己小时候练琴的故事。

他小时候,非常淘气,总想出去玩。但是母亲为了逼他学琴,把他关在家里,即使嚎啕大哭也不能改变母亲的决心。正是在母亲的坚持下,他的琴课没有一天落下过。

所以他对访问他的人说:“在我那20%的天分当中,我那从小逼我学琴的妈妈的作用大概是15%以上。我之所以取得现在的成就,与我最初被动地坚持,到后来主动坚持,是完全分不开的。”

著名的心理学教授迈克·侯威专门研究过神童与天才,他得出的结论给人很大的启发:“一般人以为天才具有自然发生、流畅而不受阻的闪亮才华,其实,天才也必须至少耗费十年光阴来学习他们的特殊技能。要成为专家,就需要拥有顽强的个性和坚持的魅力。”

他还统计过,以学钢琴为例,如果想变成还不错的业余钢琴家,至少需要专注地投入3000个小时的训练;如果想拥有专业水准,1万个小时是不能少的。不管你想在哪方面有所成就,只要你肯拿出1万个小时来,在那方面不懈努力,你就能够成功。

还有些人,刚开始也能一步一步地向着目标迈进,但不久他们的注意力就发生了转移,因为他们抵抗不了外界条件的诱惑,把实现目标的时间不自觉地用到了别的事情上,最后的结果自然是失败了。

凡是成功地将愿望转变为财富的人,都相信一句话:脚比路长。所以,他们都有一种百折不挠、勇于进取的毅力,这是一切成功之源。

人到中年并未休

同中国“人到中年万事休”的俗语相反,西方有句俗语叫“人生四十才开始”,笔者以为不无道理。

中国古语说的“三十而立”,主要是指人在30岁时当成家立业。今天,“三十不立”则是大势所趋。先说成家,一个青年人大学毕业一般在二十四五岁,然后就投身到市场经济的社会大潮中去试身手,30岁不结婚的大有人在。而此时不成家,一为了事业,二为了将来成个更好的家。再说立业,在市场经济中失业是正常现象,特别是刚刚就业的青年人对待择业是理智的,包括不失时机地“跳槽”,人才竞争引起的一度失业。30岁之前就过早地固定在一个职业上终此一生也许是一种不幸。失业也许能让你实现埋藏很久而尘封的梦想,也许会唤醒连你自己都从未知道的潜能,从而成就更大的事业。另外还有与成家立业联系在一起的物质积累,一般情况下“三十”之年是“立”不起来的。一个二十四五岁的大学毕业生,走上社会第一步就是打工,而打工的薪水再高也高不到哪儿去,所以30岁之前人们创造的是未来而不是金钱,看重的是发展机会而不是财富积累,因此“三十不立”也无妨。随着人类寿命的增加和生存质量的提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青年期延迟到45岁,可见“人生四十才开始”已经得到广泛认同。

因此,如果你尚未少年得志,也大可不必忧虑,因为人生四十才开始。世界上有许多名人是在40岁之后才成功的。亨利·福特到40岁出头才成立福特汽车公司。奥纳西斯40岁时买下战后的剩余船只,组成他的第一支船队,才开始驶向财富之途。历史学家卡莱尔40岁时完成了他的《法国革命史》,书稿不幸被女佣拿去当引火材料烧掉了,他只好从头再写,仅仅晚两年就出版了,而他最具有代表性的著作《英雄与英雄崇拜》,直到46岁才出版。邱吉尔40岁时,因1915年达达尼尔海峡战役惨败而被迫退出内阁,失去了海军大臣职务,但后来东山再起,成了英国首相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巨头之一。

同样,如果已经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就,我们也不能满足,因为人生四十才开始。法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过:“人在一生当中的前四十年,写的是正文,在往后的三十年,则不断地在正文中加添注释。”40岁是人们开始以一种轻松自在、诚实而宽容的态度去认识世界、归属自身的年龄,是人们开始真正了解自己、战胜自己的时候。面对知识经济的冲击,40岁的人们需要以新的心态、新的力量去奋斗去生活,40岁以后的年华将会更加光彩照人。

人才也有“保质期”

一些产品特别是食品大都有“保质期”,保质期一过,这个产品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殊不知人的才气也有“保质期”,如果过时再用,也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中国,不少企业在用人方面都有论资排辈的倾向,很多领导者都觉得年轻人“嘴上没毛,办事不牢”,要独当一面似乎还嫩了一点。尤其是要将他们放在重要位置上常常是不很放心,往往以“再锻炼锻炼”等托词,将有用人才搁置不用。长此以往,就会使该培养的人才得不到培养,该使用的人才得不到使用,不知不觉中人才就过了“保质期”,也就影响了人才价值的最大发挥。

古往今来,有不少人在青年时代所获得的成就比壮年老年时期要多得多。宋朝苏东坡,少时文章议论纵横飞动,冠绝一世,而进入中年后便逐渐委顿了。谢肇淅以此为例,曾感叹说:“人之才气,须及时用之,过时而不用则衰矣。”19世纪俄国思想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在一篇评论果戈里的文章中说“优秀的人们,这样或那样地都是在生活的重担下变得疲惫无力的;但等时机一到,当他们从对于鲜丽的青春的热情迷恋中清醒过来,用成年人的敏锐的眼光来看生活的时候,他们就都萎亡了。普希金的性格虽然轻松而欢快,可是在30岁上,却像果戈里一样,精神变得疲惫无力了,失去了成为民族领导者的力量,过不了几年就死了。”当然,对于那些本来很有才气,但由于种种原因,错过了“最佳年龄区”而遗恨终生的人那就不计其数了。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的才能及时发挥出来呢?

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一个不想在比赛中获胜的人,很难在比赛中夺取冠军。青年人要有远大的抱负,要相信世上没有什么高不可攀的山峰。马克思曾多次运用过这样一句格言“伟人们之所以看起来是伟人,只是因为我们自己在跪着。站起来吧!”

正确处理积累和创造的关系。输入是为了输出,学习是为了用积累起来的知识去创造。古今中外有不少人,知识非常渊博,但却毫无建树。东汉时的胡广,有“万事不理问伯始”之说(胡广字伯始);唐朝李善也是知识广博,为《昭明文集》作注,旁征博引,后人叹服,但却没有自己创造的东西。在知识不多时便可直接进入创造,按创造目标的需要选修知识,这样的例子也不少。爱因斯坦在大学时,对数学不感兴趣,但到他攻克广义相对论堡垒时,发现所短缺的正是几何,于是他下苦功学了七年数学,终于取得辉煌的成果。我们正处于“知识爆炸”时代,据有人估计,人类知识的总量每隔七年至十年就要翻一番。因而应尽可能地早一点选择目标,使自己的知识积累带有方向性。否则,就会被越来越为之爆炸了的知识所吞没,纵然你有满腹学问,也可能一生无所作为。

讲究方法,善于过渡。人人都知道,得法者事半功倍。如果一种方法不成,可以采取第二种方法;如果没有直接通达顶峰的大道,可以另找羊肠小道。一手摘不到苹果,可以搬个凳子,也可以用竿子打,还可以摇树或借助梯子去摘。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就是一个善于过渡的人,大学毕业没有能在大学或科研单位工作,他就去当银行的小职员,边工作边研究。如果他只想坐直达快车,不肯在必要坐船或骑马,那他就可能坐失良机,永远被埋没。

同类推荐
  • 你不能不明白的10件事

    你不能不明白的10件事

    这不能不明白的10件事就像10把利剑,即可伤人也会害己,关键就看你怎样去把握。只有理顺了思路,人生路上才能走得顺畅,才能顺利到达幸福的终点。
  • 卡耐基写给女人的一生魅力计划

    卡耐基写给女人的一生魅力计划

    本书中讲述了许多鲜活生动的事例,大到名人的惊世之举,小到百姓的平凡琐事,涵盖了女性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从独特的视角分析女性认自我、完善人格、提升魅力所需具备的诸多要素,是每一位女性可以效尤的力作,是每一位女性在事业成功、婚姻美满和家庭幸福等方面不可或宝典。
  • 般若:心灵处方

    般若:心灵处方

    人生在世如何立身,面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摆脱心理隐患,星云大师在《般若:心灵处方》中,以历史上成功和失败的众多例证,令人心诚悦服地解说了如何正确对待金钱、物质、名誉、地位,以及如何处理个人与家庭、群体、社会,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等。认为人生的价值是要对人间有所贡献、有所利益,人生在世要有忧患意识,要相互体谅、宽厚待人,要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才能活出人生的真正价值。本书为《迷悟之间》(全十二册)系列丛书之一种,风格清新质朴、别具一格、直指人心,对佛法的解说突破刻板的传统,极富创意。是难得的励志经典,也是台湾的金牌畅销书,丛书全球销量已逾二百多万册。
  • 走出忧虑

    走出忧虑

    本书是给那些希望更多地了解忧虑,并希望通过自我帮助,缓解其忧虑症状的人写的。但本书既不是万能良药,也不是心理治疗或药物治疗的替代品,它只是一种自助的方法。每一个人的忧虑,都有与他人相同的地方,但也有其独特方面。理解忧虑发生机理,有助于你摆脱忧虑。本书搜集整理了许多小事例,夹叙夹议,帮助你挑战忧虑状态时产生的消极思维,并且帮助你用更理性的方式对待自己。
  • 胡雪岩商道宝典

    胡雪岩商道宝典

    胡雪岩风云一生,离奇曲折,用他同时代人陈代卿的话来说,就是“游刃于官与商之间,追逐于时与势之中,品够了盛衰荣辱之味,尝尽了生死情义之道。”在这一过程中,他不仅掌握和运用了一套套成功的行商处事之道,而且留下了关于这些商道的许多充满哲理的精辟论述。本书准备将胡雪岩这些“致富的100个忠告”和他自己在这方面的故事结合起来加以评析,希望能更好地帮助你在商海中博击风浪,大展鸿图。
热门推荐
  • 杀手王妃倾世妻

    杀手王妃倾世妻

    枪林弹雨中,她抱着妹妹,轰塌了整个建筑物后,还能奇迹的生还——生还在一个不知名的时代。一次误会,惹上了一个不该惹的人物,从此,她的世界再无安宁。她想跑?那可不行,他还没玩够……谁说,南辕北辙的性子不能在一起,谁说,本不会有交集的两个人,不能走到最后,看他们如何在阴谋中谱写属于他们自己的故事。
  • 你当归,我独活

    你当归,我独活

    狂风大作,暴雨如注。“你骗我……”烟雾缭绕的玉龙山山顶,一袭蓝衣的女子撑着把油纸伞垂下眼眸望着山下的村庄,嘴唇微张,喃喃细语,那里曾经有着太多太多的欢声笑语,如今却只剩下几声鸟鸣,似在述说着这场缠绵悱恻的雨带走了所剩无几的温暖。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一路前行的嘴炮精

    一路前行的嘴炮精

    首先,看了之后再下定论,不喜勿喷,全凭感觉
  • 吾为狂仙

    吾为狂仙

    既然命运待我不公,我逆它又能如何,凡阻我拦我者皆我之敌江宁是一个化学系的高材生,被人厌恶用车撞死了,重生后他还是感觉命运对自己不公,便决定逆命而行去寻找自己的命运。他的命运慢慢的开始了......
  • 盔甲里的污渍

    盔甲里的污渍

    虚无和现实,虚无里活着现实,现实里满是虚无,其实没什么区别。
  • 老人修真系统

    老人修真系统

    我曾记得他最爱穿一身白衣,提壶济世,现如今一身红衣,手握一刀现血河。
  • 缘起缘灭—堇之逸然

    缘起缘灭—堇之逸然

    她从小父母双亡,与姐姐相依为命,一直被姐姐宠爱,但是,老天似乎不舍给她幸福,姐姐被一个女人杀害,而身为法医的他却为保护心爱的女人掩去一切罪责,她不甘如此,五年后回归,她遇上他,为接近仇人靠近他,谁知是祸起还是...爱与信任,是否两全。
  • 谁说无声不知意

    谁说无声不知意

    谁说无声不知意,谁知无声尽晓意当我们活在世上的那一刻起,就有信仰我们想成为任何人,却唯独没有自己她带着善意和憧憬来到人间,只为第一眼的遇见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