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397400000011

第11章 教育回望(2)

废科举对于主持变革的政府来说,危害是致命的。科举制从它诞生那天起,对中国政治就起着三种作用:一是作为士人与王朝之间的纽带和管道,即何炳棣先生所谓的上升的阶梯。一方面通过考试的方式将优秀的人才都吸纳到官僚体系中来,一方面使大部分的读书人连接在了朝廷的战车上,让他们围着科考的指挥棒转,等于是围着中央政府在转。以明清为例,王朝除了官僚的金字塔之外,还通过科举制度建构了一个从进士、举人、生员再到最底层的童生的更大的金字塔。跟传统社会的别的结构相比,这个金字塔拥有最一致的价值导向和无与伦比的向心力。二是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灌输的渠道,将官方对儒家的标准解释,以考试标准而用程序的形式贯彻下去(显然,官方意识形态的内容是什么并不重要)。三是维护上层文化的同一性。通过定期的考试,使得地域和文化差异如此巨大的不同地区的文化人,产生强制性的交流,而不至于因彼此的隔绝而出现文字表达上的变异。这种变异,无疑是分裂的迹象和征兆。不言而喻,科举制的三种功能,对于王朝政治的维系以及遏止地方主义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的。许倬云先生将中国的文官考试制度,称之为中国文化的三原色之一,显然是有道理的。

新兴的学堂系统,主要是面向社会的,它一方面通过基础教育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另一方面通过大学和各种专门学校,为社会培养各种各样的人才,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各种专门技术人才,也只能通过学校的途径来生产。学校教育,其结构只能是多元的,不可能由中央政府一家操办。所以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新学堂所体现的品格,与科举制恰恰是相反的,实际上不能用新式的学校体制来取代科举制。然而,在新政中,我们却看到了一幅十分怪异的图画,无论改革的推行者,还是原来依附在科举制金字塔上的读书人,其中大多数人的意识中,学堂变成了科举当之无愧的替代物。一边是政府忙不迭地授予那些学堂的优秀毕业生(留学生)以相应的贡生、举人和进士头衔,以至于冒出了“牙科进士”、“农科举人”这样不伦不类的名目。一边则是全国的读书人理所当然地认为,大学生相当于进士,中学生相当于举人,小学生相当于秀才。

这种比附,极大地消解了这场教育改革的阻力,尤其是来自下层的阻力。在科举时代,秀才每三年考一次,各省的名额有限,从少的753(贵州)到多的2845(直隶)不等,太平天国变乱之后虽然有所增加,但多的也不过加了几百个(参见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第86页)每次考试,县、府、院三场大考,不考煳了也得脱层皮。中个举人就更难,有的地方一个县多少年也出不了一个举人,别个不讲,单说以译介西学闻名的严复,自打英国回国以后就张罗考举人,一连考了几十年也没考上。现在可好了,只要有点钱,似乎就可以实现过去难以实现的科场梦了。所以,童生们一窝蜂地拥进了小学,秀才们则进了中学,举人进士则张罗着进大学或者出国留学(当然也有明白人“越级”)。大家突然之间,都升了一级。

改革的阻力虽然消解了,但农村社会却因此而陷入了混乱。以私塾为代表的旧式乡村教育,遭遇到了灭顶之灾,因私塾垮台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毫无疑义,私塾赖以存在的导向是科举制,没有了科举制,私塾存在的合法性就要大打折扣。教育改革如此快地推行,不仅私塾在导向上迅速丧失意义,而且逐渐地不仅拉走了私塾的学生,甚至拉走了私塾的教师。从此以后,私塾教育一落千丈,不可避免地走向式微。

在那个时候,私塾教育是一种相当普及的教育,它的成本很低,只要有个房子,有个桌子,再有个三家村学究就可以开办(学生用的桌椅都可以让他们自带)。农民家的男孩子,只要还有口饭吃,往往都会被家长送到私塾里去学两年,认识几个字。因为费用极低,一点米,一条干肉(标准的束脩)或是别的什么都可以(事实上,农村里的教书先生仅靠教书是养活不了自己和家人的,他们往往还要种地糊口)。农村的私塾虽然有许多层次,乡绅的家塾师资和条件都比较好,强宗大族的族学,条件也不错,但更普及的却往往是那些根本不起眼的,由三家村学究主持的乡塾。事实上,那时农村的私塾教育,至少是那些最低档最普及的私塾,其功能和导向存在相当程度的分离,私塾的功能当然首先是把个别的农村孩子教成读书人,其中只有极个别中的极个别分子可能进入科举的程序,但是其次,或者说是主要的功能则是教众多的农家子弟认识几个字,有的还教一点珠算,好让他们能记个账、看懂文契和官府的文告。除了这两种显而易见的功能外,私塾实际上还存在着第三种功能。这第三种功能是与传统农村的生活状况紧密相连的。我们都说,传统的农村是一个礼俗社会,礼俗既是农村日常活动,也是农村人的基本行为准则。但是,无论是婚丧嫁娶的各种礼仪,还是年节庆典的各色风俗活动,都离不开知书达理的读书人参与其间,既要主持喊礼,又要从事各种文字事务。显然,这种文字和礼仪的传承,都要靠私塾这种旧教育,新学堂是不沾边的。从表面上看,这种文字和礼仪的传承,对生活并没有特别紧要的关系,实际则不然,农村人不仅日常调解和叙事话语要依赖它,而且乡村组织的活动、农村人的风俗行为没了它也无法正常运转。

新政教育改革的结果,不仅是吸走了乡村的精英(新教育与旧教育不同,需要师资和设备,学堂办得好的,只能在城市,改革的暗示非常清楚,只有走出去,才会有出息,走得越远,出息越大,最好是到欧美留学),而且无可挽回地毁掉了乡村的教育。

问题是,尽管新政的改革力度不能说不大,虽然说先进的中国人学西方也学了几十年,洋人也进来了几十年(主要是洋教士),但当时的中国农村,却依然是一个传统的农村,有的地方是刀耕火种,有的地方是牛耕人种,跟西方人没有来之前并没有什么两样。传统的农村,没了传统的读书人,就等于没有了乡村文化的灵魂,而没有了私塾,传统的读书人也就没了传承的渠道,终有一天会有油尽灯枯的时候。其实,用不着等到那一天,自新政以后,农村的社会生态就已经开始被破坏了。这种破坏,并不止于旧教育毁去、新教育不来,而是农村礼俗社会规则和行为方式的紊乱,农村逐渐丧失了原有的调节机制,无法完成固有的循环和运转。民国以来,虽然乡村的风俗还在延续,但灵魂却已丧失,日见凌乱和无文,乡村的组织,从宗族到乡社,无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中国的农村至少在文化层次上,已经陷入了现代化变革的深渊。20世纪30年代许多有志之士从事的乡村改良试验,往往从乡学的建设入手,实际上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实质所在。只是,他们的努力无法使这个已经扭曲变形而且残破的乡村世界复原。

几千年来,中国经历过多次的经济和社会转型,也经历过无数次的战乱和破坏,农村总是保持着自己的弹性,往往能够很快地从破坏中恢复,在变化中适应,其强大的组织力和整合力,不能不归功于乡村世界独特的文化状态,那种大传统小传统水乳交融的结构,那耕读难分的传统,那生生不息的礼俗传承。在中国农村,绅士和农夫没有截然不可逾越的界线,上层文化也难以离开下层文化而独自生存,反之亦然。中国的现代化也许是必然的,但这种大规模异质文化输入背景下的现代化,似乎必定要导致中国乡村文化的破败。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整个现代化的过程中,西方的属性是城市,而东方则是乡村,城市必然要吞噬乡村。

新政已经过去了将近百年,但当年教育改革的过程却并没有因江山的易代而中止它的步伐,西式的教育,从开始的不伦不类逐渐变得有模有样,但是教育的每一次进步,往往都以损害农村为代价,只有毛泽东在“文革”期间用政治强力想使其逆转,然而,却戏剧性地付出了整个国家倒退的巨大代价。

也许,出路只有一个,那就是彻底消灭农民,像美国一样,只有农场主,没有农民。可是,在中国,行得通吗?

神经过敏的“经济特科”考试

在清朝历史上,举行过三次特科考试,前两次是所谓的“博学鸿词”,发生在康乾时代,说是收揽不善八股的博学之士,其实无非是对汉人士子,尤其是对那些对清朝满人统治还不太帖服的士子,来点收买和诱惑,在选官制度本身,实际上是种点缀。最后一次,是“经济特科”,是清末改革时期的产物,本意是要选拔一些懂点西学或者治国强兵非常之术的人才,来救急的,其本身也蕴涵着选官制度的进一步变革。可是,做点缀的,搞得热热闹闹,所取之士一时也洋洋大观;而救急的,却虎头蛇尾,草草收场。

开经济特科的主意,是百日维新前夕的1897年,由时任贵州学政的严修提出来的。严修是当时的改革派人士,骨子里跟康、梁没什么区别,只是对教育救国更加热衷,由于对变法的政治操作卷入不深,政变后赋闲,没有受到惩罚,后来成为南开的创办者。这里,“经济”的概念,还是传统意义上的某一种,“经国济世”的意思,非后来从日本转口的“经济”(economic),但已经开始有点接近了。可是,经济特科的提议,由于维新变法命太短,还没有来得及实行,就胎死腹中,一直等到闹出了庚子国变,逃到西安吃羊肉泡馍的西太后终于想明白了,原来洋人并不在乎中国的统治者是谁,为雄是雌,反过来打算再搞新政时,才重新提上日程的。

经济特科非一般的常科考试(即一般所谓的会试),应试者需有中央和地方大员的保荐,条件相当苛刻,一般都要有点擅长西学的名声,至少,得像杨守敬那样,精通地理之类的“实学”(杨也在保荐名单之内),按当时人们的认识,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称得上经济之才。由于大乱之后,朝廷有心改革,而且经济特科,实际上是改革的第一步,所以,朝野上下,虽说戊戌变法被镇压、庚子之变受打击的改革势力余痛未消,义和团时代,懂西学的人被当二毛子追杀的余悸尚在,但还是有人对此表示了相当的热情,几十上百的曾经留过学或者喜欢格致之术的人士被“挖掘”了出来。自1902年11月朝廷下诏要求重开特科以来,陆续有370余人被保荐出来,准备应试。

然而,考试前夕发生的两个案件,却给考试蒙上了阴影。一个是苏报案,一个是沈荩案,两个案件都牵扯到革命党人,牵扯到革命党人颠覆清朝政府的宣传鼓动。而革命党人,在朝中的某些人看来,往往跟西方和西学有种模模糊糊又难解难分的关系。沈荩给杖毙了,但章太炎和邹容,却在租界的庇护下还活着,引渡苏报案的涉案人员,未能如愿;杖毙沈荩,居然还引起了西方的阵阵饶舌,这一切,都令西太后不舒服,让朝中大臣义愤填膺。在刚刚过去的岁月里,朝廷进入了倒退的轨道,不仅力主学习西方的改革者成了颠覆国家的罪犯,就是那些稍微懂点洋务的大臣,只要在义和团兴起的时候还待在北京,也有性命之忧。戊戌之后的开倒车,开得国家大乱,两宫西奔,事过之后,虽然西太后的脑筋有点转过弯来了,但朝中大批头脑冬烘的人并没有那么轻易地放弃成见。对他们而言,对洋人妥协是一回事,但对本国人,还是要严防西方思想的“和平演变”,在他们眼里,凡是通西学的人,大多思想不稳,有不轨的嫌疑,而预备参加经济特科考试的人们,恰是这些人的大集中。于是乎,一时间,京城上下,谣言四起,说这些应试者里,有大量的革命党。有些人本来就心有余悸,在这种情况下,干脆就不来应试了。

当时的清朝政府,改革派非死即逃,剩下的也基本上遁入上海租界或者在乡野里做严子陵,热心变革的只是一些通晓时事的务实派,像张之洞、袁世凯这样的人。顽固派虽然受到惩办祸首的打击,但毕竟人数众多,实力尚存,尤其是像瞿鸿机这样的以当日清流自居之辈,虽然自身还算清廉,但头脑冬烘,嫉“西”如仇。承办苏报案的两江总督魏光焘,则是一个既贪财好货,又顽固保守的政府大员的代表性人物。正是此人,借办理苏报案之机,把很多各地保奏的应试者,都指为革命党。至于作为统治集团的满人亲贵和官僚,更是昏聩自闭,像端方这样比较开明的公子哥,已属凤毛麟角,连贪财好货但比较务实的庆亲王奕勖,居然算是难得的有用之人了。辛丑议和前,几乎所有的在京旗人都骂李鸿章是汉奸,等到听说李鸿章要来议和了,又都欢欣鼓舞,议和完了,大家再骂他是汉奸,但心里都踏实了,大家还像过去那样过日子。

说起来,西太后实际上为政并不保守,更谈不上顽固,不然同光新政(我们说的洋务运动)怎么搞起来的?甲午战败,据她自己讲,经常和光绪两个抱头痛哭,她心里知道大清国非变法不能存活,只是由于对权位的恋栈,在满人保守派权贵的“忽悠”下,发动政变,结束了百日维新,此时再提变法,心中未免尴尬,但又不能不提。只是既要旧事重提,再做冯妇,又不能改正当年之失,在提防着光绪的同时,把康、梁等人,决然地挡在国门之外,事实上也恨死了这些成天嚷着让光绪亲政的保皇党。然而,过去的倒行逆施,不仅使她添了保皇党这个敌人,而且孙中山的革命党也趁机成了气候,一些原来的康党,也一改改良之道,趋于激进。一个孙中山尚未摆平,蔡元培、章太炎、黄兴、邹容、陶成章、章士钊等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知识分子都祭起了反满革命的大旗,不由得不让老太婆焦心。依这个颇为倔犟的老太婆的脾气,就是改革,也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一不能招安革命党,二不能起用保皇党。这样,当然使得本来西学资源就十分缺乏的中国,改革陷入人才困局之中,开经济特科,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力求解困。可是,事态的发展偏与愿违。

同类推荐
  • 七海扬明

    七海扬明

    日本南美白银,南非盛产黄金,财富汇聚于我,武士献上忠心。暹罗越南粮仓,澳洲广袤牧场,朝鲜铜铁煤矿,南洋遍地蔗糖。印度种茶织布,东北参茸硬木,大明人力充足,台湾林中猎鹿。马六甲港咽喉,香料胡椒肉蔻,万国商贾齐聚,海关不愁税收。伊比利亚双雄,外强中干平庸,帝国残阳没落,无有当年雄风。侵略台湾红夷,屠杀同胞仇敌,崛起之路绊脚,必要杀之祭旗。三尺青锋在手,无敌舰队吾有,虎狼之旅十万,原为中华奔走。东虏尽海波平,野蛮终于文明,若问平生之志,祈愿华夏中兴。
  • 大秦之万世基业

    大秦之万世基业

    一个只想安静看世界,顺便享受亲情的怪人,去到那个战乱不断的年代,该何去何从?
  • 虎步龙骧

    虎步龙骧

    太宗年间,一个濒死的少年,一个冷血的刺客,命运的交织让两个毫不相干的人惺惺相惜,开始一段传奇的故事。少年风凌阳从濒临死亡,一步步成长为一教教主,武林至尊,坐拥二三美人,笑谈风花雪月,指点武林江山,垂范千秋英名。看唐太宗怎样遭人暗算,看武媚娘怎样一步步爬上权力巅峰,看扶桑武士凄绝怪恋,看中西异人决战金城。这里有奇情绝恋,有温婉动人,有义气高远,有刻毒阴谋,有宫廷权斗,有武林争锋,有小桥流水,有大漠荒沙,历史人物与虚构侠客交相辉映,权利与道义的冲突时时刻刻考验着人的心...
  • 你知道或不知道的日本史

    你知道或不知道的日本史

    日本是一个让人或爱或恨而又可畏的国家,一个文雅与野性共存、政权频频更替的国度。它的民族善于模仿、勇于创造。日本,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19世纪之前的日本,是个普通的亚洲国家;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变成一个在20世纪横行于亚洲的国家。“二战”以后,战败的日本迅速成为世界上富有的国家——日本国土面积狭小,资源匮乏,除了美国的扶持,究竟是什么因素使日本迅速成为令世界瞩目的强大国家?沿着日本的历史长河,看日本的风云变幻,了解日本的经济、文化、艺术。综览当下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你知道或不知道的日本史》,让你深入、全方位地了解日本。
  • 神圣法兰西(《不称职的兽医》续集)

    神圣法兰西(《不称职的兽医》续集)

    17世纪的欧洲历史可以说是一部充满血泪的殖民史,强盗史,英法列强的崛起是建立在对非洲和美洲的掠夺基础上的。对待强盗你就应该比他们更加的强盗,这适用于强盗的逻辑,同样也适用于我们伟大的中华帝国,为了帝国持续的发展和万世的基业,我不得不派我的儿子阿森去执行一项绝密任务,颠覆法兰西。——李开阳于公元1668年
热门推荐
  • 星火燎宋

    星火燎宋

    一个前世郁郁不得志,被逼上绝路的军人转世重生到北宋,从此千年前的历史被埋下了一粒星星之火……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爱豆请自重我已经脱粉了

    爱豆请自重我已经脱粉了

    桦幸川是个有实力但是名气不大的倒霉爱豆,苏糯是个古灵精怪的元气萝莉站姐,阴差阳错苏糯成为了桦幸川的临时助理。临危受命,自家爱豆怎么能不冲冲顶流?“桦幸川!你的资源老娘给你拉来了!”“就这?就这?就这?”虐妻一时爽,追妻火葬场。还请爱豆大人自重,我已经脱粉了!
  • 金主大人跪下:娇妻驾到!

    金主大人跪下:娇妻驾到!

    她,乃是幻月国的公主。他,乃是现代位高权重的BOSS。两人本应无任何交集,却因哥哥的赐死和时空隧道的混乱,又或许是更多的原因,让两人相遇。父母在现代还得去找,身后还跟着一条腹黑的大灰狼。每天被吃抹干净不说,还要日日夜夜替他暖床。这日子没法过了!宫墨寒!本宫要离婚!(古穿今,85%的甜文。可能开头不太甜。^O^喜欢本文的欢迎跳坑!)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超禁忌游戏

    超禁忌游戏

    一款全新模式的游戏横空而出,惊动世界,更是让无数青少年为之疯狂。当诸子安进入了这款游戏之后,游戏世界忽然大变,更是意外得知,若是在游戏中身死,那么你就真的死了。人性沉沦,道义不在,一切只是为了活命而已。诸子安:“当我发现身边的朋友个个都离我而去,我才知道原来这款游戏,真的会死人。”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网游之武力无双

    网游之武力无双

    曾经的开国英雄,受到天神诅咒沦为废物惨遭遗弃。不料在人生低谷的他重生了。这一世,我将命运掌握在手中,曾经背叛自己的,抛弃自己的,利用自己的都将在我的怒火中,尽情的粉碎。
  • 女仆的异界传说

    女仆的异界传说

    这时,夜空中炸响了艳丽的烟火。早已经闭幕了的仪式上,少女垫着脚尖,就像是飞奔中的兔子。周围都是那些看热闹的人群,起码这些人是无罪的。气喘吁吁的倚在大楼上的栏杆旁。她看到了让她一辈子难以忘怀的景色。周围的大地就犹如着了火一样。直到许多年以后都记忆犹新。ps:由于是新人所以第一卷剧情安排不太好,所以希望从第二卷开始看,第一卷当成番外就可以了。
  • 你我,正待青春时

    你我,正待青春时

    原始版简介:人生总会落寞、无常,一系列成长的烦恼、生活的忧愁、感情的纠葛束缚着我们,亦滋养着我们。而我们正当青春时,一个繁华似锦有着无限可能的美好年纪。此时你可以任性,但……绝不能荒废。是的,因为我们正当青春时。华而不实版简介:一个是话少、闷骚加面瘫,人生各种失意的颓废小小青年——雄晓宇。一个是泼辣、强悍偏话唠,武力值爆表的绝色美女小御姐——薛冰凝。冰与火的碰撞,这位于两个极端的人儿,在命运的安排下,极其偶然的搓到一起。会爆发怎样奇异的爱恋呢?舒城,雄晓宇的发小,一个帅气多金、年少大成加诙谐风趣,说白了就是逗比的有为青年。他们将会怎样面对自己人生的各种挫折呢?答案自然是迎头直上,哪怕头破血流。因为,你我,正待青春时!
  • 绝世灵签妃:王爷,你出局了

    绝世灵签妃:王爷,你出局了

    她是21世纪灵签家族唯一继承人,专为各种有情、无情之人占情卜爱、解说姻缘,却独独看不透自己宿命!一脚油门,让背叛自己的未婚夫和小表妹命丧黄泉,再一睁眼,却已是大周国无权无势小孤女!什么?这竟然是她某一个前世?这个冷面魔王还要同她纠缠一辈子?噢不要不要!奚山泉就差呼天唤地的表示了:改变命运,听神仙教诲,从远离那坨大冰块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