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441500000006

第6章 山西书院制度(2)

2.以境内名山大川为名诸如清徐金河书院、太谷凤山书院、交城卦山书院、灵丘太白书院、浑源翠屏书院、平定冠山书院、左权山书院、兴县嵋山书院、永济王官书院、闻喜香山书院、乡宁鄂山书院、应州龙首书院、长治雄山书院、夏县涑水书院等等。如安邑秀山书院,因在县治东郊,其地“左峙条岭,右绕河渠,雉堞屏其前,茂林拥其后”,所以颜其匾曰“秀山书院”。襄汾姑汾书院,因汾水环其左,姑山峙其右而得名。屯留传经书院更名麟山书院,是因为“三嵕山,一名麟山,鼎峙邑西北境,最为灵奇,取名以此,固将一邑蔚秀之气,而储自里社,达于朝廷者也”。沁水碧峰书院,县城北有碧峰山以“取其方位在东,受气最先,且居本邑雄胜,有拔地倚天之象也”。平遥古陶书院改名为超山书院,取境内东南巽方位有超山耸立,足以促进本县文风文运高长之意。隰州紫川书院,取名紫川,是因为紫川水发源于县境之内,以“西流之水主文主贵,故洙泗之水皆向西,紫川西入于河,灵秀之所钟必有时而发”,其意不只是表明它的所在,更有吉祥的含义。

3.以乡贤名宦或创建者命名诸如平定吕公书院、陵川棣华堂书院、沁州吴文端公书院、河津文清书院、夏县温公书院等。如宁武府宁文书院之所以取名为宁文书院,是因书院为右都御史文登丛创建,为了纪念文登丛“施教之志”,取其姓氏“文”,命名为宁文书院。又如解州元代人歧裕斋,以学行鸣,隐居不仕,于所居建孔、颜、曾燕居堂及学舍,诵读课士其中,故人称裕斋书院。

4.以儒学典训命名如稷山思文书院取《诗经》“思文后稷,克配彼天”之语。灵石修身书院,取《礼记·大学》“欲齐其家者,必修其身”之义。

5.以书院原址命名如太原县晋溪书院,原址初名晋溪园。兴县嵋山书院,是用孙昌源废宅一区所建,在小峨嵋山下,因而得名。阳城县镜山书院,则是知县王正茂购买本县人士田六善的镜山堂遗址,改建为书院,故名镜山书院。长治莲池书院,原名沁水,取育才之心,如莲池泉水深广之意,后改为莲池,是因莲花池,本是一处园林。

6.以历史故事命名如太原县桐封书院的得名,源于“桐叶封弟”的故事。榆次凤鸣书院的得名,源于“凤集于榆次”的传说。据传西晋时,荀藐任榆次县令,政绩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咸宁二年(276)天降凤凰,落于榆次,轰动全国。书院取名“凤鸣”,意为教诲学子以荀藐为榜样,读书时心系百姓。晋城回辙书院,建在县南关天井关,因“孔子回车”的故事而得名。稷山杜陵书院,院址在稷山县小杜村,小杜村旧有庙,相传为唐杜甫(子美)读书处,“题为杜陵书院,所以述先贤、召来学也。”又如永济首阳书院,尚书议曰:“首阳山,名山也;伯夷叔齐,古贤人也,宜可以先贤故事立书院。郡治东南有山曰首阳山者,伯夷叔齐兄弟让国而逃,谏伐而死,孔子曰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即谓此也。”于是赐额“首阳书院”。

7.以寓意命名如太原县寻乐书院,以其《寻乐大旨》为办院宗旨,要求授业者引导从学者博学经史词章,并重经学训诂、考证,以求圣贤治学之乐趣,因此命名为“寻乐书院”。岢岚州鸡鸣书院,取“鸡鸣而起,孳孳为善”之意。宁武鹤鸣书院,取意于“考宁武郡治,翼以左右郛,古名凤城,鹤与凤为同侣,昔唐凤阁侍郎杜景佺文章知识,时好鹤鸣鸡树易之中孚,云:鹤鸣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与尔糜之。公心之所期于士者,意在斯与?”五台崇实书院,以“事有基则易集也,颜其额曰‘崇实书院’,欲其顾名思义也”。汾阳仰高书院,寓意“宜仰子夏之文、狄公之武也”。芮城乐善书院,取义“行之善而乐之也”。曲沃桥山书院,取义《尚书·榇材》:“伯禽与康叔,朝于成王,见乎周公,三见而答之,乃问于裔子。曰:南山之阳有木名桥,南山之阴有木名榇,桥木高而仰,榇木晋而俯。桥者父之道,榇者子之道也。”《先天集》诗二:“桥榇风流满腹经,桂花香里识魁名”。灵石王家书院取名为“桂馨”,意在期望王氏子孙金榜题名,一举折桂,文气有如丹桂的馨香般绵延不绝。

8.以环境特色命名如平定槐音书院,起初欲名梵宇书院,后因附近古槐参天,浓荫盖地,山风时至,声动疑为丝竹音,因而直隶总督那彦成(1763—1833)题额“槐音书院”。平遥卿士书院,是为纪念周宣王时卿士尹吉甫最先修建平遥古城而得名。闻喜义仓书院,是因为“此仓与学并建,亦犹教养兼资之遗意”。

9.皇帝赐名或官府赐额如金大定元年(1161)敕赐永宁州“龙泉讲院”匾额。元至正十年(1350)汾阳人樊宗英世居卜山下,建祠请于朝,得敕额“卜山书院”。永济首阳书院,元至正三年(1343)河中人王无矜与弟无伐,愿以所居设立书院,尚书议曰:“首阳山,名山也;伯夷叔齐,古贤人也,宜可以先贤故事立书院。”(郡治东南有山曰首阳山者,伯夷叔齐兄弟让国而逃,谏伐而死,孔子曰,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即谓此也。赐额“首阳书院”。长治藩府书院,敕赐“勉学书院”。交城县积秀书院,是因为从明末到清初,武姓文武庠生积至100余名,于是地方有司旌其名曰“积秀”。

10.以纪念古人讲学命名在山西省境内,有一些以卜子夏讲学为典故而命名的书院,如芮城文学书院,“盖以子夏在圣门居文学之科”而名之。芮城县、平遥县、汾阳县的西河书院,以及汾阳卜山书院等,皆取意于卜夫子子夏教授西河故事。还有为了纪念程颢为晋城令时创办社学,亲为士民子弟句读之事,故泽州文昌书院,后用程颢之字,更名为“明道书院”。陵川望洛书院,乃巡抚赐名,取“遥望洛阳,思念程颢”之意。高平晋城书院,本为正蒙社学,为纪念程颢为晋城令时兴教化之风,遂易名为“晋城书院”。宗程书院,亦属此类,“书院以宗程名,愿诸弟子凛凛焉,惟程是宗也”。

4、书院的选址

书院初期主是为私人创办,目的是聚众讲学。在选址上或与风水相接,或与名师相称,在超逸中追求着知名度与号召力。山西早期书院,大多择山林胜地,远离城乡的僻静地方而建,既避战乱,又免世俗干扰,以利隐居读书,潜心治学。以后书院发展普及,多由地方官员和乡绅集资兴建,选址则多就城镇郊区或边缘,既考虑地域交通条件,便于学者往来,又远离市中心而不喧闹。至清代,“远离城镇”的书院已寥寥无几了,书院大多设在城中政治中心(府、州、县署)或靠近文教中心(文庙、学宫、儒学、考院等)总的来讲,历代山西书院,大都具有讲求良好环境、寓教于游息之中的特点,体现出“远尘俗之嚣,聆清幽之胜,踵名贤之迹,兴尚友之思”的择址观。

1.选址于山林许多书院选址于山林,而且是名山。这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大多依山傍水,所谓“山屏水障,藏精聚气,钟灵汇秀,为风水中的最佳吉形”。同时,古人认为自然山水具有某种与人的精神品质相类似的形式,可以使人获得精神上的感应和共鸣。因为清静幽邃的山林更能体现古人的雅静之趣,同时也反映了古代文人远离尘嚣、超脱世俗的观念。由于山西特殊的地理地貌,形成了书院特有的“山居特色”,大大小小的书院遍布山西的各个山脉。在宋、辽、金时期,山西的书院几乎全部建于山林之间。有“冠山文秀,书院之祖”之称的冠山书院,坐西朝东,靠山临谷建于冠山山腹,远望绿荫环簇,青墙黛瓦,文化气息浓郁。位于卦山之上的卦山书院,依山而建,前低后高,层层叠进,错落有致,加以庭院绿化,林木掩映,以及亭阁点缀,山墙起伏,飞檐翘角,与自然景色情景交融,“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忻州秀容书院也属于典型的山地建筑,书院充分利用自然地形条件,因地制宜,依山就势,整个书院建于三个层层跌落的山地平台上,形成参差变化、高低错落的建筑形体。长治雄山书院、东山书院,应县龙首书院,兴县嵋山书院,永济王官书院、首阳书院,沁水碧峰书院等皆为选址于山林胜境的类型。

2.选址于园林很多私人或家族书院,往往由园林改建而成,或将书院建于园林之中。这是由于园林、书院皆为文人主要的活动场所,同时受隐逸文化影响,文人们常“开一镜方塘,植几株翠竹”自筑小园,读书修身,远避尘世。选址于园林的书院,往往利用自然景物与艺术加工,在书院建筑中配置亭、台、楼、榭,点缀花、草、山、石,创造出如小桥流水、荷塘月色的诗意空间。创建于明嘉靖五年(1526)的太原晋溪书院,原为明代大臣王琼的私人园林晋溪园。晋溪园西依悬瓮山,三面环水,园内堂榭清雅,亭宇整齐。王琼在晋溪园每日读史、吟诗、弈棋、作画,过着山水怡情的生活,留下了“汾水故宫迷绿野,晋溪书院隔红尘”、“菌苍池塘蕉叶水,垂杨门俯稻花田。烟霞拍塞藏诗囊,鸥鹭将迎载酒船”的优美诗句。王琼逝后,其子王朝立遵遗命将晋溪园改为书院。阳城止园书院,因建于清代大学士陈廷敬府邸的止园而得名。止园书院修建在景色怡人的官家园林中,园中景点有水榭、曲桥、莲池、快哉亭、烟柳亭等。远山疏树,近水薄荷,处处皆景,步移景异。让莘莘学子远离家族、社会的喧嚣和烦扰,在优美清静的良好环境中陶冶情操,是长辈为子孙创造学习环境的良苦用心。长治莲花池,本是一处园林,建造年代不详。园内有一泓清澈透明的泉水,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历代在此修建了亭、台、楼、阁、榭等建筑。相传唐代李隆基在潞州任别驾时,凡到潞州的钦差官员和文人墨客,必登德风亭,必游莲花池。据史料记载,明代以前这里是佛教信徒朝拜的圣泉寺。莲花池中心,有一口六角形石井,井水清凉甘美,深不见底。凉亭立于石井上方,周围有池水环绕,曲桥朱栏迂回相通于亭。夏日莲花盛开,别具一番景致。池面上由北至南新建曲尺桥,池心有拱券式小桥相接,转折自然,结构严谨,桥面两侧装置栏板、望柱。曲尺桥对岸,四周可环绕园池,往西登台而上,可直达西岸六角亭,亭台高峙,六角攒尖顶,红柱黄顶,玲珑别致。身居亭内,可顾盼南北两池景色。步入通门,扑面有假山斑竹相迎,从这里拾级而上,可折入长廊。长廊与水池之间,筑有南北大型花台各一座,将东墙巧妙地分隔成两部分,变化自然,层次分明。清康熙三年(1664)潞安府知府萧来鸾利用这里的池水宝地,建立了书院,先后修筑了文昌阁、魁星阁、舞曲楼、八行廊、九思亭、悦心亭、功过轩、寿民阁。书院名为心水,取育才之心,如莲池泉水深广汪然之意。后又改称莲池书院。

3.选址于城郊选址于城郊的书院,在环境布局和建设上多加以人工的干涉,来创造闹市中的幽静。如建于明正德九年(1514)的运城河东书院,选址于离城10里、南对中条山的清幽之地。书院内亭台楼榭一应俱全,还建有石榴园、牡丹园等供师生游息。姑汾书院位于襄汾县郊的徐氏别业,书院内“其讲堂廓如,其学舍奥如,有亭翼然,有池渊然,曲水流清,乔木耸翠,盖无画栋雕梁之盛,而因地之形,尽人之力,以成兹胜”。临汾晋山书院,弘治三年(1490)知府杜忠建书院于府治东北永利池上。嘉靖三十四年(1555)知府王楠改为三太守祠。康熙十年(1671)知府刘仪恕重建为书院,仍名“晋山”。书院荷亭水榭,曲庑回廊,雅致宜人。正谊书院,建于平阳府东门附近,书院内曲廊环绕,池水流碧,佳木丛杂,风景怡人。秀山书院,在原安邑县治东郊,康熙五十七(1718)邑民创建。其地“左峙条岭,右绕河渠,雉堞屏其前,茂林拥其后,颜其匾曰‘秀山书院’”。解州裕斋书院、闻喜香山书院、芮城子夏书院、孝义中阳书院等皆为此类。至清代,城郊型的书院已占主导地位。可见书院始终不放弃对清静环境的追求。

4.选址于寺院书院借鉴佛教禅林制度,在相地择址上更是以禅寺为准,书院和佛寺常常共处一山,相互渗透并存,甚至有些书院就是在寺庙的基础上建造起来的。如平定冠山有槐音书院、崇古书院、高岭书院、资福寺等,书院与佛寺共处一山,交相辉映,共同凝聚成了冠山的文秀;交城卦山书院与天宁寺、圣母庙、朱公祠等,殿堂楼阁,鳞次栉比,组成卦山规模宏伟的古建筑群;长治雄山书院与藏龙寺、牛王寺、西庵、八仙堂等构成雄山的十景;永济河中书院,位于城东3里的峨嵋塬南坡,与北坡普救寺相对,儒释共存;永济王官书院,原为王官谷西岭上的一座寺观,明嘉靖十三年(1534)知县焦某毁寺建书院,使“邑人明真儒之大道,敬鬼神而远之”;永宁州凤山书院,因设在凤山道院而得名;运城解梁书院,为知州林元叙和州判吕楠创建于城北广慈寺旧址,将广慈寺后殿改为乡贤祠,祭祀名宦乡贤,前殿及厢房改为讲堂,并将寺观的田产划归书院,以奉士膏火之用;天镇紫阳书院,由知县朱宗洛重建于慈云寺;长治莲池书院,由潞安知府萧来鸾创建于圣泉寺;原平崞阳书院,由尚书梁璟修建于崇圣寺。清同治元年(1862)太原崇善寺毁于火,布政使王榕吉就寺基建崇修书院……以上书院皆为由寺观改建而来。

5.选址于府、州、县城中心这类书院在选址上一般受官学“左庙右学”形制的影响,在文庙之右建立书院;也有为了便于监督管理和考课方便,选址上靠近学宫、考院等。如垣曲亳城书院,院址在垣曲县文昌祠右侧;勉庸书院,原址在县城西北隅,明天启初(1621)徙建于学宫之右;临猗桑泉书院,选址在原临晋县学宫右;弘运书院,在旧运城学宫东;乡宁鄂山书院,选址在县城南文昌祠之右;古县(原岳阳县)开运书院,选址于文庙西;潞城卢山书院,选址于儒学东侧;长治上党书院(原共学书院)在潞安府学宫西,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由知府陈儒、知县方有度修县学时创办;盂县秀水书院原建于崇文巷内,名藏山书院,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知县孔传忠以其地为仓,将书院移建于学宫东,易名慎交书院;榆社箕山书院,在县城隍庙西;左权山书院,原先设在考院西侧……位于政治中心的书院,大多有此特征。

6.选址于先贤故址山西很多书院建筑都是为纪念先贤名人、缅怀前人而建的,在择址上一般选择名人的家乡或曾经讲学之处。例如汾阳卜山书院,选址于城东北卜山下的子夏祠内,此地为卜子夏晚年设教之处。明万历年间,芮城修建的子夏书院和清乾隆年间修建的西河书院都选址于卜子曾经讲学之处,以纪念卜子的教诲之德。平遥卿士书院,在县城上东门内尹公祠,名卿士书院,取纪念周宣王时卿士尹吉甫最先修建平遥古城之意。河津文清书院,原为明代大儒薛宣设教讲学之处,明弘治元年(1488)薛宣的学生王盛,时任河东道参政,巡视至河津,捐资修缮了薛宣设教之故宅,并亲书“文清书院”匾额,以纪念恩师。永济首阳书院建于首阳山伯夷、叔齐墓旁,为缅怀二人的仁义气节而建。吴文端公书院,又名铜川书院,在月岭山,原为吴琠读书处。晋城宗程书院则建于宋代理学家程颢办学遗址。皆为此类型。

同类推荐
  • 大众语典谜语(3)

    大众语典谜语(3)

    《大众语典格言》,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本书为汉语谜语类工具书。
  • 藏式传统建筑与雕塑(E眼藏地行 卷六)

    藏式传统建筑与雕塑(E眼藏地行 卷六)

    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藏族的聚居地以青藏高原为主,分布于我国西藏自治区、四川、青海、甘肃和云南等省。另外,尼泊尔、巴基斯坦、印度和不丹等国境内也有藏族人居住。藏族也是居住地海拔最高,距离太阳最近的民族。藏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文献典籍的种类之繁,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在我国各民族中仅次于汉族,位居第二。公元18世纪中叶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后,藏民族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个成员,与各兄弟民族生死相依,荣辱与共,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
  • 茶与马

    茶与马

    本书为“华夏文明之源丛书”之一。“茶马互市”起源于唐、宋时期,是中国西部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一种传统的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为中心内容的贸易往来。茶马互市是古代中原地区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商业贸易的主要形式,本书就甘肃茶马互市的产生、发展及其对文明发展史产生的重要意义做了生动的介绍。
  • 重门天险:居庸关(文化之美)

    重门天险:居庸关(文化之美)

    居庸关,是京北长城沿线上的著名古关城,地势险要,且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居庸关的得失昭示着王朝的兴衰成败,更成为改朝换代的象征。此外,居庸关一带的汉族与关外游牧民族在此交汇,融合成具有居庸关特色的民俗文化。它雄伟的关城及众多的历史遗迹,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大门。
  • 西部民间传奇故事

    西部民间传奇故事

    西部,既是地域的概念,又是文化的概念。从远古时代以迄,神话与传说,就装点着西部悠久而沧桑的历史,讴歌着西部艰难而不凡的岁月——
热门推荐
  • 温水江湖

    温水江湖

    在一个奇特的江湖世界,整个江湖被三个令人恐惧的绝地包围,没有人能活着进入绝地再出来。李善一生,功力低微,且只修一门五行指。五行指不仅‘金木水火土’,还包含了光、音、以及奇异的时空。虽然功力低弱,天赋一般,运气不佳。但他善于思考和借助外力,探索了三大绝地,还接触到了类似于神的存在。江湖有上百国家和宗门,李善是江湖之南,最独特的夏国之人。他离开祖国踏入江湖,体验到了不同的风土人情,看遍了大好河山,见识了大量高人异兽。李善一生,心中只有一个敌人,就是时间。时间杀死了所有人,但是为什么从没有人敢和它为敌?如果有神,那神想要什么?世界如何而来,如何演化?生命有何意义,如何永恒?李善通过与众不同的一生,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 血族、新娘
  • 灵武小天

    灵武小天

    废物下人,一朝逆袭大少爷,震惊全场,且看他如何应付。被全族追杀,且看他如何踏平仇敌,杀出一条血路,登上巅峰。强者如林的天下,血腥与残暴的前路,是死亡还是独孤的巅峰之路?
  • 初夏未至

    初夏未至

    一样的世界,不一样的一群人
  • 元神觉醒

    元神觉醒

    在不为人知的地心空间,有一群游走于世界边缘的人,他们拥有许多原本不属于人类的非自然力量,而支持他们存在并让他们为之守护的,同样是一种不为人类认可的非自然能源——魂源!
  •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倾城魔女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倾城魔女

    生父惨死,柔弱千金誓要报杀父之仇。为报仇,踏入江湖,成为常门杀人不眨眼的女魔头……他,曾是天界第一美男子,却为她坠入轮回;他,携手终生之人,能续谱鸳鸯曲?他,只手翻云覆雨,终被命运捉弄……
  • 十年宠恋:帝少画爱为牢

    十年宠恋:帝少画爱为牢

    (此站已弃,勿跳坑,转qidian,紫卿发布)十年前,她站在凳子上挑他的下颌:“让本小姐教你些大人的东西。”十年后,他将她禁锢在自己的世界里,夜夜索求:“当年教的不齐全。前进,后进?你要哪一种?”“…有不的选项么…”“这些都不满足?不如,来个坐式?”“…那啥…我是说有不的…”“扑?你要扑式?本帝少没用过,不过很乐意今晚和夫人一起研究下。”第二天,当她躺在床上起不来的时候,才发觉从十年前起,他就用爱布下了牢笼,诱她步步深入,从此一生也无法逃离。
  • 盗婚夺宠:首席难伺候

    盗婚夺宠:首席难伺候

    一头雾水的结婚,婚后他嗜她如命。NO1.陆某道:不准吃鸭胗鸡胗的,再营养都不行。某女用可怜巴巴的眼神杵着他,“不行!”“不行!”……“为什么不让我吃诶!?”“吃拉屎的地方,一会我亲你都是一股屎味,臭!”NO2.“苏——美——美——”某男散发着煞气,“我怕打雷,我所以我才咬你点的!”苏美美一脸诚恳模样咬着他胸脯一点红。然而,当真相摊开在她眼前时,她心坠入谷底,毅然逃婚。五年后,她携娃携安总裁回归,安某道:“回家好好爱你的小情妇,别到处想着挖别人家墙脚。”陆某曰:“你是不是喜欢我?霸占着我目垂过的女人体味着我的味道?嗯?”(腹黑男VS腹黑男)
  • 国宝密码

    国宝密码

    国宝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证据,几百几千年过去了,它们是以怎样的方式被发现的,又经历了怎样的辗转流离,它们现在的命运又如何?本书将一一为您讲述国宝背后的历史真相与考古秘闻。
  • 大唐农圣

    大唐农圣

    小农思想带动小农经济的故事。这是一种先完本,再不断修改上传的写作方法。新书《初唐大农枭》已经发布,群号:246226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