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918000000006

第6章 文明的信物

1.四羊方尊——最美丽的青铜器

从人类有历史以来,从来就未间断过文明,令人遗憾的是,它们不断产生亦不断遗失。那些有幸留存下来的,便是文明与历史的证物,向人们诉说着早已风化却永不会消失的辉煌。

四羊方尊在地下沉睡了三千多年,一朝被发现,立刻成为中国“最美丽的青铜器”。这件宝贝从出土至今的70年间,经历了无数坎坷:先是被商人倒卖,又被日军炸成碎片……历尽了凤凰涅槃般的洗礼,最终四羊方尊浴火重生,绽放出绝代风韵。

中国商周时期的青铜文化极为灿烂,这个时期给后人留下了很多造型独特工艺精美的青铜器,其中著名的四羊方尊就是最好的代表,四羊方尊铸就于商朝晚期,因其腹部铸有四只卷角大羊而得名。

四羊方尊,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那么究竟什么才是“尊”呢?事实上,“尊”是一种常常与“彝”并称成组的青铜礼器,此类器物主要流行于商周时期,一般为圆形、鼓腹、大口,也有少数方形尊。典型的例子就是四羊方尊。四羊方尊高58.3厘米,重近34.5公斤,器身方形,方口,大沿,每边边长为52.4厘米,其边长与其高度几乎接近。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三角夔纹、兽面纹和蕉叶纹。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的四角均塑有一只羊。肩部四角是四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尊腹也就是羊的前胸,羊腿则附于圈足上,这样能更好地承担尊体的重量。羊的前胸及颈背部饰鳞纹,两侧饰有美丽的长冠凤纹,圈足上是夔纹。方尊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也就是两羊比邻处,各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全体饰有细雷纹。为了掩盖合范时可能产生的对合不正的纹饰,器四角和四面中心线合范处均被设计成长棱脊。

根据考古学者分析,四羊方尊是通过两次分铸技术才铸造而成的,也就是说,先将羊角与龙头单个铸好,然后将其分别配置在外范内,再进行整体浇铸。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可谓是传说中鬼斧神工的技法,由此可见,古人的铸造水平是何等的高超。四羊方尊集线雕、浮雕、圆雕于一器,把平面纹饰与立体雕塑融会贯通、把器皿和动物形状结合得恰到好处,显示出了异常高超的铸造工艺。在商代的青铜方尊中,四羊方尊形体的端庄典雅是无可比拟的。它的造型简洁,雄奇优美,寓动于静,不愧被誉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

四羊方尊出土的地址在湖南宁乡,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这个地方就出土了大批的青铜器,也正因为如此,才被称为“宁乡青铜器群”。而四羊方尊无疑就成为“宁乡青铜器群”中的典型代表,也是宁乡出土最早的青铜器。在特征上看,这些青铜器绝大多数与殷墟出土的青铜器相一致。从四羊方尊的造型与铸造特征方面来说,考古学者认为它无疑是典型的商代青铜器,但当时的湖南宁乡是众所周知的“荒蛮服地”,却能够出土如此精美的商代青铜器,原因何在呢?

有关专家推测,当时的宁乡一带很可能是商朝的一个属国,也有人猜测宁乡出土之物是后来带入湖南地域的,但是目前还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证明这些说法的正确性。

在古代,羊是吉祥的象征。四羊方尊以四羊四龙相对的造型展示了酒礼器中的至尊气象。尽管四羊方尊的真面目已经大白于天下,但遗憾的是,当时它已经成为碎片,当年在搬迁的过程中,它遭受到了日军的空袭而被炸成了碎片。1954年5月,修复四羊方尊的任务交给了湖南省文管会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花费了大量心血,经过两个月的时间,终于将破损的四羊方尊修复得完好如初。

如今,这件极为精美的商代青铜器已经成为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代表和象征。

奴隶制下的殷商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商朝从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大致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了六百年时间。总的来说,商朝是处于奴隶制的鼎盛时期,奴隶主贵族是统治阶级,形成了庞大的官僚统治机构和军队。奴隶主对奴隶既可以买卖,也可以随意杀死;奴隶主死后还要由奴隶殉葬,从商朝帝王显贵们的陵墓中可以看到,殉葬的奴隶少则几十,多则上千。

2.宝鼎司母戊——承哀圣器

司母戊鼎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它以造型厚重典雅,个头巨大,气势宏大著称。很显然,这么巨大的鼎,并非是出于实用的需要而制作的。那么,当时的人们是在什么观念的支配下来制作这一器物的呢?它到底具有怎样深刻的象征意义呢?

吴希增是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的农民,他一直存在这样一个念头:寻宝发财。1939年3月的一天上午,他在曾经发现甲骨文的田地里用探铲一下一下地铲着地面。忽然,他感到探铲碰到了一个坚硬的物体,当他把探铲提上来时,铲刃居然有些卷钝,还带有绿锈。凭着多年的经验,他猜测自己可能挖到了一个大宝贝。由于当地探寻文物已经成为一种风气,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一旦发现宝物,发现者要与土地的主人平分所得到的利益。于是,吴希增马上找到了田地的主人吴培文,两个人又找来了当地的十几个小伙子帮忙,这帮人整整忙活了三个晚上,终于将这件东西挖了出来,原来真的是一件已经沉睡地下几千年的宝物,这就是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

“司母戊”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这个问题与宝鼎的来历有很大的关系。在商代,司的意思就是掌管,引申为祭祀;母指的是母亲;戊,是一个人名。司母戊,也就可以理解为“纪念母亲戊”。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是“戊”的孩子为了追思母亲而铸造了这口体积巨大的鼎。但这个铸造宝鼎的“孩子”指的又是谁呢?在宝鼎出土后的很长时间里,这个谜团都没有得到破解,再加上古代的文字记录本来就很少,所以想要判断“戊”的真实身份,仅仅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是很难实现的。最终,科学家们通过分析器物的金属成分并进行同类对比,发现了传说中的“司母辛鼎”,它与“司母戊鼎”的构造、年代都十分接近,科学家还根据此鼎最终圈定了“司母戊鼎”的真正主人——商王“祖庚”或者“祖甲”,也就是商朝中兴帝王武丁的儿子。宝鼎深埋地下数千年,而人世已是沧海桑田,几多变迁。

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又被称为司母戊大方鼎,它的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饰华丽,工艺高超。鼎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约832千克。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有一种不可动摇的气势。

司母戊鼎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的形态各具特色。鼎身四面方形素面周围的主要纹饰为饕餮,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据考证,司母戊鼎本来是商王室很重要的器具,不管在造型、纹饰,还是工艺方面均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它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也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司母戊鼎的提手文饰同样精美。两只龙虎张开巨口,含着一个人头,后世演变成“二龙戏珠”的吉祥图案。通常情况下,人们认为这种艺术表现的是大自然和神的威慑力。现在却有人推测,那个人是主持占卜的贞人,他是为了炫耀自己的胆量和法力,使民众臣服于自己的各种命令,才主动将头伸入龙虎口中。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完全有可能的,因为当时的贞人出场时都牵着两头猛兽,在青铜器和甲骨文中,我们就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图案。

其实,每一件国宝的背后,在那金石铿锵的最里面,都有着自身独特的灵魂。这灵魂横跨千年犹光鲜耀眼,不仅是来自它的缔造者的激越,更是来自发现者的感动,也是来自这中间无数过往生命对它的想念与歌颂。司母戊大方鼎,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灵魂,它寄托和凝聚了家国的大义。

鼎的传说

现在的人们提起鼎,或许首先想到的是它的政治意义,其实鼎本来是古代烹饪用具,就相当于现在用以炖煮和盛放肉食的锅。自从有了大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具发展成了传国的重器。鼎盛行于商周时期,一直延续到汉代,它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并逐渐成为了无上权力和尊贵地位的象征,继而转化为中华文化的一种符号,具有极其崇高的意义。所以才会有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等出现;所以,从这个层面上看,司母戊鼎不仅是一件国宝,更是中华文明不朽的象征。

3.传国玉玺——君王的图腾

数千年的中国历史中,堪称国之重宝的器物不计其数,但却没有一件比得上传国玉玺。它不仅为野心家们挟持,还是史学家浓墨重彩描绘的对象。笼罩在它身上的,是重重的刀光剑影,低沉的鼓角铮鸣,它的出现和消失,甚至成为王朝更替江山易帜的象征。传国玉玺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它究竟有着怎么样的出身,承载着如何精彩的故事呢?

当秦始皇在血雨腥风中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之后,终于得到了令几代秦王朝思暮想的晶莹美玉——和氏璧。于是秦始皇用和氏璧制作了传国玉玺。玉玺是传世美玉雕琢而成,钮上螭龙盘踞可谓活灵活现,生动逼真。丞相李斯用大篆在玉玺上题写“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八个大字。玉质无疑是价值连城,雕刻可谓是巧夺天工,再加上盖世无双的书法,使这颗玉玺成了精美绝伦的艺术品。传国玉玺从此成为承天受命的象征。

其实,和氏璧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春秋时,楚人卞和在山中看见有凤凰栖落在青石板上,依据“凤凰不落无宝之地”的传说,他终于在山中发现一块玉璞。卞和先后将这块和氏璧献给楚厉王和武王,但是令人可惜的是,这两位君王不仅不认识这块美玉,居然还将它视为一块普通的石头,卞和也因此背上了欺君之罪,丢掉了双脚。直到文王即位,有一天,文王发现卞和抱玉哭于荆山之下,以致满眼溢血。文王询问之后便下令玉匠进行仔细打磨,后来发现里面异光闪烁,璀璨夺目,果然是稀世珍宝。最后由良工雕琢成璧,取名“和氏璧”。

之后,和氏璧名震天下,为了争夺和氏璧和由它制造的玉玺,野心家露出了他们狰狞的面目,统治者也发起过血腥的战争。和氏璧曾莫名其妙地流入赵国,落入赵惠文王手中,秦昭王得知之后便慕思垂涎,还表示只要能得到它,宁愿割舍十五座城池进行交换。但当蔺相如将璧送到秦宫时,秦昭王却不守信用。如果不是蔺相如凭着自己的大智大勇,提前将壁送回赵国挫败了秦王的阴谋,后果不堪设想。成语“价值连城”和“完璧归赵”就是因此而来。

传国玉玺在帝王争夺之中曾几次不见踪影,这也是很多人认为玉玺具有诡秘色彩的缘由。相传,在传国玉玺制成后的第九年,也就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乘龙舟游赏洞庭湖时,突然湖面风浪骤起,龙舟也不时被风浪掀倾,慌忙之下,秦始皇将传国玉玺抛入湖中,并祈求神灵能够镇浪。玉玺由此便下落不明。这样一直过了八年,华阴平舒道有人又将此传国玺奉上。到东汉末年时期,朝廷宦官专权,袁绍入宫诛杀了宦官,段硅携帝出逃,玉玺第二次失踪。直到孙坚从洛阳城南甄官井中捞起宫女尸体时,传国玉玺才重见天日。

到了唐朝,唐太宗李世民仍然对玉玺朝思暮想。李世民因为没有传国玉玺,还刻了几方“受命宝”“定命宝”之类的玉玺聊以自慰。到贞观四年时,萧后与元德太子返归中原,传国玉玺方才归于李唐,得到玉玺以后,太宗龙颜大悦。唐末时期,天下大乱,后唐末帝李从珂被后晋大兵围困,李从珂遂与后妃于天星楼自焚而死。有人说,李从珂自焚时便随身携带着传国玉玺。可是大火过后,人们根本没有从灰烬中发现有关玉玺的任何线索,甚至连一块外形稍像玉玺的石头也没找到。

关于所谓传国玉玺的记载,宋、元、明、清等历朝史书上都不难见到,遗憾的是那都是好事者的“自说自话”。传国玉玺就好像一个善于制造悬念的大师,给后人留下一个千古悬案。

卞和洞

“卞和洞”又称为“抱璞岩”“抱玉岩”,位于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荆山,是和氏璧的出生地。相传卞和洞为春秋时楚国人卞和采玉处,并因此而得名。卞和洞由巨岩天然巧成,石形圆润,石表青翠。洞上方有玉坑、濯玉涧、凤凰池等多处胜迹。洞中可容数十人,岩壁有“青螺石帐”镌字,置身其中,仿佛入玉珠帐里。卞和洞里出产的和氏璧是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在它流传的数百年间,被奉为价值连城的“天下所共传之宝”,又称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

4.越王勾践剑——千年不锈

对越王勾践剑而言,所谓“吹毛断发”毫不夸张。它历经千年的风霜后与世人重见,威风仍然不减,锋利无比不见任何锈迹。睿智的古人到底是用什么样的技术让这把剑如此富有魔力?从它出土到现在,人们一直都在探寻这个让世人为之震惊的冶炼奇迹。

一批考古工作者于1965年12月在湖北江陵一座楚国的墓葬中发掘出了六百多件文物,其中有一柄长55.6厘米,插于木质剑鞘里的青铜剑。当人们将它从剑鞘里拔出时,一种寒气逼人的感觉迎面扑来,原来它就是传说中吹毛立断,削铁如泥的越王勾践剑。后来经过实践证明,越王勾践剑的锋利果然名不虚传。它能够一下子划破二十多张纸。不仅如此,在制作工艺和造型艺术方面,也均已经达到了相当高超的水平。因此,它有“天下第一剑”的美誉。

越王勾践剑的剑身呈紫黄色,略黑的菱形纹饰布满其间,正面用蓝色琉璃,背面是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花纹。有两行鸟篆体错金铭文刻于剑身靠近把手的部位,铭文内容为:“越王鸠浅(勾践)自乍(作)甬(用)剑。”其字体线条优美、大小一致,不仅展现了春秋战国时代错金艺术的高度发达,也堪称是书法艺术史的里程碑,除此之外,令人惊奇的是,经过历史千年的风尘,它的剑身居然完好无损,没有半点锈迹。从光泽上来看,仿佛是新铸成的一把剑。久经千年的宝剑丝毫没有锈迹,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经过研究之后,专家们得出了种种结论,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这三个方面。

第一,春秋时代的人们已经掌握了金属处理技术,所以越王勾践剑千年不锈是因为剑身经过了防腐处理,即在剑身表面镀上一层极薄的铬,厚度不过0.1毫米左右,但作用十分明显,正是它保护古剑经久不锈,锋芒逼人的。

第二,越王勾践剑千年不锈与剑本身的材质有着很大的关系,甚至剑的材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国古代青铜器主要是铜与锡的合金。越王勾践剑含铜量约为80~83%,含锡金量约为16~17%,另外还含有少量的铅和铁。铜是青铜剑的主要成分,它是一种不活泼的金属,不容易生锈,再加上越王勾践剑保存的环境又比较好,所以可以千年不锈。

第三,剑的保存环境是越王勾践剑千年不锈的最主要原因。勾践剑出土于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内棺中,出土时插于木质剑鞘内。这座墓葬深埋在数米的地下,一椁两棺,层层相套,椁室四周用一种质地细密的白色黏土填塞。墓坑上部经过填土、夯实等原因,整个墓室几乎与外界完全隔绝,更不用说有空气交换了。不仅如此,此墓还曾经长期被地下水浸泡。被浸泡后,墓室内的空气含量更少,这样的环境更有利于金属物品的保存。

这样一柄青铜剑可以说记载了历史数千年的风霜,不管这把剑具体是在何时何地铸造的,也无论是什么原因得以保存,它都记载了人类世世代代的成败荣辱,沧桑变迁。

宝剑之谜

地理位置上,越国位于浙江,可是勾践剑为什么却是在湖北江陵的一个楚国贵族墓中出土的呢?可能细心的读者都会注意到这个问题,这也曾引起许多人的关注和疑惑。其实,这与楚越两国的关系有很大关系。对于这种疑惑,目前主要存在这样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在楚越战争中,楚军缴获了此剑,作为战利品带回楚国。楚王将其赐予在战争中有着卓越功勋的邵姓贵族,并最终成了随葬品。另一种说法是,勾践的女儿曾嫁与楚昭王为妻,因此,这柄宝剑很可能是作为嫁妆送给了楚国。不过,除了这两种说法,还有其他的一些说法,比如赠品说等。总而言之,到目前为止,这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5.法门寺佛舍利——千年灵光

舍利是佛界至高无上的圣物,不少信徒深信,不朽坚固的舍利,正是佛祖不灭法身的代言。1987年春天,尘封了近千年的唐代法门寺地宫内的舍利再现人间。朝望那一道道神秘的石门,佛祖释迦牟尼的指骨舍利发出耀眼的光芒,仿佛在诉说着那个盛世王朝昔日的繁华。

法门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以北的法门镇,距西安市120千米,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千年古刹。“法门寺”的大意可以理解为修行者必入之门。法门寺塔因珍藏着佛祖释迦牟尼的一节手指舍利而闻名于世。曾经有好多位唐代皇帝来此奉迎供养佛骨,也正因为如此,当时的法门寺名声大噪。唐朝末年,佛指舍利被封存于地宫供养,从此销声匿迹,关于佛指舍利的故事似乎也成为了一个久远的传说,时间一长就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了。

1981年一个夜晚,法门寺的半壁砖塔突然坍塌,后来政府决定重建。法门寺塔下藏着的佛祖指骨舍利,正因为这个传说,而引起了众人的关注。几千年过去了,舍利是否还安然无恙地留在塔内地宫中呢?

1987年4月4日,地宫的入口被发现,唐代地宫在沉睡了几千年之后终于呈现于世人面前。修葺一新的法门寺也于1988年11月9日正式对外开放。为了瞻仰这枚无比珍贵的佛指舍利,无数佛教界人士不惜千里迢迢来到这里。1994年11月,法门寺佛指舍利远赴泰国,并在当地供奉85天;2002年2月,佛舍利赴台湾地区供奉37天。

今天的人们每每瞻仰佛指舍利时,心头总会存在着这样的疑问:佛指舍利到底从何而来?又是怎样传到中国的呢?

关于这些问题,很多学者亦不是很清楚,据相关佛教文献记载,2500年前佛祖释迦牟尼涅槃后,人们在其火化遗体的灰烬中,分拣出一块头顶骨、两块指骨、四颗牙齿、一节指骨舍利和几万颗珠状舍利子。佛教信徒们一直将佛祖的这些遗留物视为圣物,争相供奉。公元前3世纪,孔雀王朝阿育王统一印度后,将佛祖舍利分成了8.4万份,盛于宝函中,并派遣使者分送到世界各地建塔供奉,目的就是弘扬佛法。供奉佛祖舍利的这些宝塔,后来被人们统称为阿育王塔。

相传,像这样的舍利塔在当时的中国一共有19座,而供奉着佛指舍利的陕西扶风的法门寺佛塔就是其中的一座。

据专家研究,法门寺原名“阿育王寺”,大约始建于北魏时期。唐代,法门寺达到繁荣顶峰。贞观五年,唐太宗李世民修缮宝塔时发现了舍利,于是就将其放置在法门寺内进行供奉。唐朝贞观年间,法门寺改建四级木塔,并一次次重修和扩建,最后形成了一座宏大的寺院,这个寺院共有24个院落。唐咸通十五年,唐僖宗将佛骨舍利还有数千件供奉物品一同封入塔下地宫。从此之后,这批宝物就在地宫中沉睡了一千多年。

到明代,由于关中发生了大地震,导致法门寺的唐代木塔崩塌。万历七年,由乡绅杨禹臣在民间倡导集资,历时数载终于修成了一座仿木结构砖塔。塔身共13级,高47米。明代以后的时期,法门寺在唐代的耀眼光彩已渐渐淡去,逐渐走向衰落。

直到1987年4月,沉睡了一千多年的唐代地宫破土而出,散发着佛祖灵光的佛指舍利再次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除了佛舍利,地宫里还有大量的珠宝,包括金银供养器物121组,琉璃以及各类珍珠宝石等等。文物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并且保存完好,在考古史上绝对是首屈一指的。从这些供奉品中我们能感受到那个时代是多么的富庶与繁华,同时也会感叹历史变迁的脚步竟如此匆匆。

渭河流域的大地震

1556年1月23日夜,中国陕西省南部秦岭以北的渭河流域发生了一次巨大地震,这就是历史上的关中大地震。这次地震是中国人口稠密地区影响广泛和损失惨重的大地震之一,震级约为8级。据史书记载,由于当时陕西渭南、华县、华阴和山西永济四县的震灾最重,所以人们习惯上将这次地震称为华县地震。在这次地震中,共有101个县遭受了地震的破坏,波及陕、甘、宁、晋、豫5省约28万平方公里。这5省227个县有震感。震中为西安市以东的渭南、华县、华阴、潼关、朝邑至山西省永济县等,约2700平方公里。

6.卧佛寺铜卧佛——不朽金身

北京西郊有一座千年古刹卧佛寺,这里花木扶疏,古树参天,穿过琉璃牌坊,三世佛殿,就来到了卧佛殿。在汉白玉莲花台座上,静卧着一尊释迦牟尼佛像,佛祖侧身躺卧,姿态优美,神态安详。令人啧啧称奇的是,数百年过去了,卧佛依然色彩鲜艳,光彩照人。这其中的奥秘,是千百年来人们谈论不休的话题。

卧佛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山的余脉——寿安山的南麓,如今的北京植物园之内,这座历史古刹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卧佛寺原名“兜率寺”,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寺里曾经有一座檀木雕成的卧佛。1320年,还未继承帝位的元英宗下令在此地扩建寺庙并铸造铜佛,改寺名为“招孝寺”。明朝宣德正统年间寺庙整修后赐名“寿安禅林”。清雍正十二年,该寺再次重修之后改名“十方普觉寺”。虽然不同的朝代,这座寺庙的名字有所不同,但由于寺庙内的那座铸造于元代的铜卧佛,所以“卧佛寺”一直是人们对它的习惯称谓。

步入卧佛寺卧佛殿,殿内高悬着乾隆皇帝御笔题写的“得大自在”的匾额。在汉白玉莲花台座上,有一尊释迦牟尼佛像在此静卧。大佛呈侧身睡卧的姿势,一臂曲肱而枕,体态安详自如,因此,人们还称这种姿势为“吉祥卧”。佛的身后环立着12尊泥塑佛像。据说这是佛祖释迦牟尼在逝世前向他的弟子们嘱咐后事的情景。1321年,元英宗硕德八剌即位,他下旨“给钞千万贯”修缮卧佛寺,“冶铜五十万斤铸造卧佛像”。

这尊巨大的铜卧佛于1333年铸造完成。元朝的统治者铸造铜卧佛后,并没有将唐代的香檀木卧佛丢弃,于是,卧佛寺就有了两尊卧佛。前殿供奉着唐代的香檀木卧佛,后殿供奉着巨大的铜卧佛,这样“一座寺院,两尊卧佛”的奇特景观便由此形成。有人或许会好奇,既然卧佛寺已经有了一尊唐代木雕卧佛,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令元代的皇帝还要再铸造一尊铜卧佛呢?

原来,元朝的统治者信奉藏传佛教,入主中原特别是定都北京后,元朝的皇帝便大力推行佛教以加强统治,所以才不惜耗费重金铸造了这尊铜卧佛。

明朝时那尊唐代香檀木卧佛依然保存在卧佛寺,明末清初,由于社会动荡,战火频繁,卧佛寺内的景象一片残败。到了清雍正至乾隆时期,皇家才对卧佛寺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也正是在这段时间,唐代的香檀木卧佛从卧佛寺里神秘地失踪了。

虽然香檀木卧佛消失了,但是铜卧佛依旧安详地坐落在寺院中。近年来,卧佛寺的科研人员对铜卧佛进行了科学检测,并有了突破性的新发现。由于铸造大型金属佛像要耗费很大的资金,流传下来的古代大型金属佛像数量少之又少,而且几乎都是空心佛像,而这尊卧佛却是实心的。

在中国,如此巨大的实心卧佛是独一无二的。在当时那个年代,冶炼和铸造工艺还不发达,更不用说大型的起重和运输设备了,如此浩大的工程是怎样完成的呢?

据专家研究,巨大的卧佛是一次铸造成功的。由于元代没有大型运输设备,为了能够扬长避短,巨大的铜卧佛只能采用原地铸造的方法,也就是说,当年的铸造现场就是今天的卧佛殿。卧佛铸造好之后,再在原地建殿保护。由此可见,铸造铜卧佛的数千名工匠们付出了不为人知的巨大的心血。

佛教的来源

佛教由公元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即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所创,他的名字叫做悉达多,他的姓是乔达摩。因为他属于释迦族,人们又习惯上将其称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佛教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东汉时自西向东传入我国。

7.翡翠西瓜——慈禧挚爱

据说一时权倾天下的慈禧太后,最大爱物是个翡翠西瓜,这件天下独一无二的稀世珍宝,因为鲜有人见过,所以真相成谜,留下众说纷纭。八十年后的今天,在世人的苦苦寻访下,这件珍宝的下落之谜能够解开吗?翡翠西瓜究竟是何等宝物,能让慈禧太后对它爱之如命?

相传慈禧太后在颐和园里有一个珠宝室,四面摆着檀木方橱,盛着大大小小的用绣缎包裹着的装潢精致的玻璃锦盒。那里边装满了金银、宝石、珍珠、玛瑙、翡翠、珊瑚,数也数不清。翡翠西瓜是她在这成千上万件宝物里最喜欢的一件珍宝。如此珍贵的翡翠西瓜究竟是什么样的?至今几乎没有人能够说清。现在,因为文献资料记载的匮乏,更难准确描述。相传,这翡翠西瓜是番邦进贡的翡翠珍品,在当时那个时代,就已经价值500万两银子,可见其价值不菲。

当年慈禧将这对翡翠西瓜放在最坚实的柜橱里,又加上一把机械锁。如果想要打开这把锁,必须把钥匙插入锁心左转五次才行,方向转错,多转少转,都不能开锁。除此之外,慈禧还派了几名亲信太监严密看守这间珠宝室,三人一班,日夜轮流。每到心情好的时候,她就让太监取出翡翠西瓜,尽情观赏,还常向人夸耀,说这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稀世珍宝!

或许真的是天意弄人,相传,有一年,颐和园里闹贼了,不是丢几个元宝,就是丢几颗珍珠,就连乐寿堂里多宝阁上的陈设也丢了好几件!慈禧正想嘱咐要看守好翡翠西瓜的时候,有个太监慌慌张张地跪报,说翡翠西瓜不见了!听说后,慈禧自然是怒气冲天,严厉拷打几名看守珠宝的太监,但没有一个人招认,只是哭喊“冤枉!”

慈禧不仅命人在颐和园里仔细搜寻,同时还在京城内外张贴告示,悬赏寻宝。那时候,三山五园一带,岗哨罗布,探查严密,几乎所有人都在谈论翡翠西瓜。这样一直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在坟户营村外的双水门,也就是从颐和园到香山的必经之地,终于找到了这对翡翠西瓜。

据说,慈禧太后死后,按照她的遗嘱,把那对翡翠西瓜随葬了。她把它当做枕头,枕在自己的头下。但是,尽管慈禧贵为太后,死后的她仍旧同所有普通人一样,无力掌控任何一件东西,任何一件事情。到了民国年间,为了得到这对翡翠西瓜,军阀孙殿英竟用炸药崩开了西太后的陵墓。至此,这对珍贵的翡翠西瓜再次失踪。

孙殿英东陵盗宝事发之后,京津一带满城风雨,报纸上的谴责文章连篇累牍,要求严惩元凶,追回珍宝。为了脱罪,孙殿英多方奔走,并用那些东陵珍宝四处行贿。根据孙殿英的参谋长文强在《文强的口述自传》中的记载,孙殿英曾亲口对文强说过,他将慈禧口中那颗硕大罕见的夜明珠送给了宋美龄;那对翡翠西瓜送给了宋子文。但是后来也有人说,孙殿英送给宋子文的是翡翠白菜,根本不是翡翠西瓜。据说,有人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参观时,就看到了慈禧墓里的那棵翡翠白菜。另外还有人说,1947年,孙殿英在汤阴战役中当了刘邓大军麾下六纵十八旅旅长肖永银将军的俘虏。根据肖永银将军以及韦杰将军的传记文学里描述,解放军从孙殿英随身携带的箱子里曾经缴获过“玉石西瓜”。

关于翡翠西瓜的下落众说纷纭,相关调查也多次陷入重重迷雾之中。就像是跟世人玩捉迷藏一般,这一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不经意间从历史中浅浅地露出头,让人们觉得似乎有迹可循,但随即又隐藏于历史的暗处。

“老佛爷”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姓叶赫那拉,出生于北京,满洲镶蓝旗人,历史上,许多人称慈禧太后为兰儿或玉兰。很多小说笔记误以为“兰儿”是她的乳名,实则不然。其实,慈禧进宫后的第一个封号为“兰贵人”,便因此而得名。据慈禧家族后人叶赫那拉·根正称,慈禧的乳名实际上叫“杏儿姑”,“姑”是满人对未成年女子的通常称呼,因为当时家中庭院种有几颗白杏树,由此,慈禧的爷爷给她起了个大名叫“杏贞”,小名唤作“杏儿”,意为“忠贞”。至于咸丰皇帝初封杏贞姑娘为兰贵人,大概是因为咸丰最喜欢玉兰花,因此给她这样一个封号,这是否属实却无从考证。

同类推荐
  • 环游世界大探险:希腊大冒险

    环游世界大探险:希腊大冒险

    经历过无数次失败之后的卡西欧博士重整旗鼓,和恶心巴拉教授一起研制出了可以穿越时空的时间机器,他们预谋通过搭乘时间机器去改变历史进程。作为正义使者的米娜、卡奇和莱恩当然不会眼看着博士的阴谋得逞,他们来到了西方文明的起源地——希腊,和博士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穷途末路的田健三郎趁乱进入了时光机器之中,来到了一个不知名的时代之中,米娜、卡奇和莱恩也紧跟着进入了不知名的时代,在穿越时空的过程中,米娜、卡奇和莱恩一起领略到了希腊不同时期的历史与风土人情……
  • 细说成语典故

    细说成语典故

    中华成语作为历史的缩影、智慧的结晶、语言的精华、文明的积淀,处处闪烁着睿智的光芒,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成语以其言近旨远、华美简洁、形象生动的独有特点,传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丰富的历史精华,反映了古代中国政治、军事、文化、民间习俗、道德风尚和理想志趣。成语中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一般都有其由来、典故和历史实事,这些精彩的历史片段,便构成了一个个鲜活有趣的成语故事。通过这些故事,人们可以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探寻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从中总结出来的高超智慧以及历久弥新的语言文字,无疑能给人带来奇妙无穷的阅读快感。
  •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陨石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陨石

    本书以通俗的语言,系统介绍了陨石的形成、分布、特征以及它与太阳系之间的科学奥秘。
  • 我的儿子皮卡:大地神

    我的儿子皮卡:大地神

    这是一个叫皮卡的男孩,快乐而又波折的成长故事书。这个孩子,在出生前就因医生误诊而差点丧命,出生后还没来得及享受父母爱护,就被送回老家做了“半留守”儿童;好不容易在乡下闯出了他的一片天地,又忽被带回北京开始了上学。多彩的乡下与单调的城市、撒欢的生活与规矩多多的生活,皮卡在人生开始就经历了身不由己的苦恼。随后,又身体力行地带我们去经历了一系列的成长的故事和生命的考验,比如友谊的、家庭的、人性的、道德的,甚至社会的。皮卡的故事是真实的、平凡的,也是多彩的。让我们跟随他,去继续体味人之初的真善美,体味成长的酸甜苦,体味人生的意义和真谛吧!
  • 世界名吃(学无涯丛书)

    世界名吃(学无涯丛书)

    《世界名吃(学无涯丛书)》本书主要介绍了世界上许多名吃的故事和做法。
热门推荐
  • 帝道独霸

    帝道独霸

    华央大陆,岂容魑魅魍魉觊觎?州府万千,谁又可主世事沉浮?大道三千,以帝道证无敌大世降临,以帝道开太平万族林立,以帝道立大势
  • 星河剑客

    星河剑客

    当人类踏上了星际时代,各类觉醒者大放异彩,已经看不到各类武者在这片天地争雄。神秘黑剑遇上落魄少年,是机缘巧合,还是命中注定?少年成为了这个时代最后一个绝世剑客。“我要在这留下我印记。”少年手持剑锋对着前面那个星球说到。
  • 重生无限精彩

    重生无限精彩

    人生就是一场此起彼伏的剧目,悲欢离合是常态,商晓晓怎么也没想到,一场噩梦突如其来的降临,使得她的人生陷入了彻底的黑暗,那些曾经的亲人似乎是斩断了血缘的仇人。可是人生为什么会这样?是不是心诚则灵?是不是上苍听到了她的祈求,她回到了十年前,一切还未发生,一切还有机会,一切能够重来!而拥有了逆天空间,商晓晓也拥有了更加精彩无限的人生,也拥有了让缺憾不再发生的能力。此生,最精彩,莫过于能够再见到你的笑颜,我的爸爸!【【亲们,求推荐、收藏、评论等各种,新书需要各位的支持才能茁壮成长。】】
  • 六道乱世:皇家妖孽

    六道乱世:皇家妖孽

    一觉醒来穿越了,Whatareyou弄啥咧?六道乱世关我鸟事?妖尊逃婚我不清楚!大侠饶命!我只是想安静的打个酱油!卧槽,魔君太妖娆,霸道起来简直不要!魔君,请收下我的鼻血!什么?你说我就是那只欠抽的赖婚妖尊?!看见有人爬床,咱伪魔妃娘娘双手一拍,嘿,这不是小说里常出现的情节嘛?接下来她是不是该伤心回避了?然而事实是:“来人呐,把她给我扔出去!”居然还想勾引我家老实巴交的魔君大人,胆子真是不要太肥!而看见此幕的魔君大人眉眼弯弯,连连点头。世界如此美妙,爱妃如此霸道,看来调教起效,很好很好~
  • 消逝千年

    消逝千年

    故事发生在两千年之后,两千年之后的世界文明退化,历史也仅仅只有一千年。这中间的神秘消逝的一千年却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到底发生了什么,秘密正在揭开。
  • 爱恨情难了

    爱恨情难了

    苏海潮,前卫服装公司董事长,一天在街上看到一个女孩,吴灵丽跪地要钱为弟弟治病,因为女孩特别象自己的前妻,魏江珠,在询问过程中,苏海潮得知吴灵丽正是前妻魏江珠的女儿,所以就答应出资救其弟弟,但是提出的条件是要吴灵丽跟他十年时间,吴灵丽救弟弟心切就答应了苏海潮的条件。
  • 天晴给我一个承诺

    天晴给我一个承诺

    我的第一个打算出版的作品,希望得到大家的喜爱。
  • 穿书后我成了摄政王的心肝

    穿书后我成了摄政王的心肝

    *已完结文《王爷你的面具掉了》《请王妃赏口饭吃》*唐黎穿成烂尾文里的短命炮灰。而眼前这位拿假蛇吓她的纨绔世子,就是将来把王朝推向灭亡的无能摄政王。为了唐家和苍生,唐黎把未来权臣关进小黑屋:“给我背,给我写,给我往死里读!知识改变命运!加油,你会是最英明的摄政王!”世子砸门叫嚣:“就算把爷饿死,渴死,这书爷一个字都不会读的!”后来,有跟班偷开窗户来相救,却见世子爷头悬梁锥刺股,玩命地看书。再后来,唐黎准备功成身退时,就被人按在墙上:“撩了就想跑?晚了!”后来的后来,她被大佬玩命地宠。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超次元旅行商

    超次元旅行商

    一魂两体的重生就是无敌的法门。王九州作为一名超次元的旅行商和异世界的位面经纪人,整个宇宙的财宝他就说了算。一个地球的小咸鱼,来到新大陆却成了搞笑的富豪修仙者,这特么上哪说理去?都说生活平平淡淡才是真,至于那种奢华荒淫的生活嘛......我靠,那肯定更好啊!真的,这世上总有一种无私的人,他们宁愿让自己不开心,也要让别人不开心,他王九州就是这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