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怎样使语言简约严谨?
这种风格以简明扼要、言少意周为特点。讲求语句的斟酌,以尽可能少的语言表达尽可能多的意思,并做到严谨周密,略无疏漏。表达中极少形容铺排,力戒冗词赘语。有时也用一些诸如省略跳脱、成分共用、短小的排比、精警的比喻等修辞手法。简约严谨的风格为古今教育家所提倡,《学记》中所谓的“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实际上指的就是这样一种语言风格。
历史《原始社会》的教学实录
原始社会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人群,主要有元谋人、蓝田人和北京人;第二阶段是氏族公社。前一时期是母系氏族公社,其典型,即前期为山顶洞人,繁荣期是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后一时期是父系氏族公社,其典型是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化学《分子式》的教学实录
今天我们学习第七节——“分子式,分子量”。首先学习:什么是分子式。大家看书上的黑体字:“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分子组成的式子叫分子式。”注意:第一,分子式是用元素符号表示的;第二,它是用来表示物质分子组成的,是一个式子,叫分子式。下面我们一起来朗读一遍。
前一段概述“原始社会”的分期,提纲挈领,信息量大;后一段讲解“分子式”的含义开门见山,重点突出。两段话中极少使用虚词,没有一个冗词,句子主干突出,极少修饰,不加形容,句句相扣,绝无旁枝逸出。既言简意赅,又严密周至。
简约严谨的语言风格往往也是通俗易懂,衔接天衣无缝的。
案例
我们的祖国是一个美丽的花园。它有雄伟的崇山峻岭,有奔腾的黄河长江,有珍贵的文物古迹,有秀丽的园林风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介绍苏州园林的说明文。(导入语)
那苏州园林的景致是怎样形成的呢?(衔接语)
老师手里拿的是第六自然段的一幅教学图片,现在我来解说,请大家边看图、边用心体会,看你能否进入苏州园林美好的境界中。苏州园林其实不大,那么景致的层次是怎样形成的呢?这是因为:园里的长廊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墙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的园林在适当的位置上还装上了一面大镜子,几乎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形成了景中套景、画中有画的艺术境界,使人确实感到——园林美如画,我在画中游。
这样美好的景致,作者是怎样展示给我们的呢?(衔接语)
作者抓住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都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先总写,后分写,写了四个讲究,三个注意。亭台轩榭的布局自然成趣,假山池沼的配合巧夺天工,花草树木的映衬着眼画意,近景远景的层次幽深清晰。每个角落巧作点缀,具有图画美,每扇门窗玲珑剔透,具有图案美,每根梁柱设色淡雅,具有协调美。看!苏州园林里到处都呈现出一种自然美、和谐美,因而使人觉得如在画中。作者就是这样,由总说到分说,由概括到具体,由主要到次要,从以上七个方面说明苏州园林处处如画的特征。热情赞颂祖国秀丽的园林风光和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阐释语)
当然,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还有许许多多悠久的历史文物和优美的自然风景。同学们,爱我们的祖国吧!愿我们的祖国更加美丽!(小结语)
这是一位语文教师讲授《苏州园林》一文所运用的语言,这些语言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显示了该教师语言的层级性、严密性:
首先,运用四个句式相同、意义并联的排比句来说明“我们的祖国是一个美丽的花园”,强调了“花园”里有“崇山峻岭”、“黄河长江”、“文物古迹”、“园林风光”,为欣赏“苏州园林”的美景铺垫蓄势。
然后,运用一个问句,自然过渡到正文的分析阐释。具体分析文章的主体部分后得出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景中套景,画中有画,真是“园林美如画,我在画中游”。
接着,承接“园林美如画”一句,巧妙地过渡到作者如何展示如画的美景上:首先,运用结构相同的一个排比句,描述了“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林”、“近景远景”,从“布局”、“配合”、“映衬”、“层次”四个方面为我们展示了“苏州园林”结构布局的自然、画意;运用长短交错、形式相同的排比句,展示了“每个角落”的图画美,“每扇门窗”的图案美,“每根梁柱”的协调美。然后,运用“苏州园林里到处都呈现出一种自然美、和谐美,因而使人觉得如在画中”一句,照应了“园林美如画,我在画中游”。首尾一致,内在联系井然有序。
最后的小结语卒章显志,说明“苏州园林”只是祖国花园的一朵奇葩,“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还有许许多多悠久的历史文物和优美的自然风景”,“爱我们的祖国吧”,“愿我们的祖国更加美丽”照应开头,语义贯通。同时渗入思想教育,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总之,各环节之间的衔接天衣无缝,各层次之间的启承谨严周密,显示了教师严谨缜密的语言风格。
简约和严谨是相互联系的。简而不严,那是苟简。陈骥在《文则》中说:“文简而理周,斯得其简也,读之疑而有缺焉,非简也,疏也。”作文如此,说话也一样。
45.怎样使语言质朴平实?
列夫·托尔斯泰说:“如果世界上有优点的话,那么质朴就是最重大、最难达到的一种优点。”具备这种优点“难”就难在以事物原本的色彩显示一种自然的、质朴的美。教师语言艺术具有这样的优点更“难”,难就难在它不修饰、不雕琢、不渲染,却要显示教育教学语言的基本格调一一不贫乏,不呆板,不单调。
因此,朴实是教学语言风格的基本格调,质朴平实地叙事、状物、说理、析义,是一种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没有较高的语言修养便难以企及的表现风格。它主要表现在:
(1)选词准确
常用词语的运用是朴实这一表现风格的主导倾向。大量地运用常用词语又有一个“准确”的前提。
如同白描,寥寥几句,就把表达的内容准确真实、自然平实地摆在学生对象的眼前。
(2)遣词平实
教育教学语言,特别是教学语言的朴实是教学所要求的,也是教学语言的基本格调。通常没有长串的、叠加的修饰和形容成分,很大程度上表现本色,即事物原本的、未加雕琢的色彩。
有位历史教师在解析“秦朝灭亡”时,则充分显示了朴实的特征:
公元206年,刘邦率领起义军进入咸阳。继位只有46天的秦王子婴,乘白马素车,脖子套着丝绳,双手捧着玉玺,到城外躬身迎接,表示投降。至此,陈胜和吴广在大泽乡点燃起来的“革命”烽火,终于烧毁了想要万世一系的秦王朝。秦王朝不仅没能万世一系,到头来只落得个二世而亡,历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这样的教学语言少了些青枝绿叶,却如实地将叙说对象秦二世的主要特征勾勒了出来。语言平实,去粉饰,无雕琢。教学过程中,教师多采用这样的方法,但是却是要经过认真推敲才能出口的。
(3)择用口语
口语突出的特点是质朴亲切,自然流畅,生动鲜活。教师在叙述、讲解、分析、推论时,择用通俗、平实、情真的口语词,貌似平淡无奇,却能平中见巧,淡中显奇。
案例
我们都看过射击表演,靶场远端悬挂着一排气球,解放军叔叔端枪就放,——气球炸了一个,——又炸了一个,……那真叫弹无虚发!我们在电视屏幕上看过乔丹打篮球,啪、啪、啪,他把球运到篮下,一个假动作骗开对方,随即纵身一跃,单手投球,“刷”的一声——二分。那简直是百发百中啊!还有卖肉的一刀准,卖糖的一把准……谁看了不羡慕呢?谁不希望自己也有一项专长?他们为什么有那么高超的技艺呢?在欧阳修的散文《卖油翁》里,我们可以得到启示。
分析
上例是一位老师讲授《卖油翁》的导入语。运用平实而富有动感的口语,粗线条地勾勒“射击场”、“篮球场”、“菜市场”中不同人物高超的技艺。特别是择用以语音来摹拟事物声音的拟声词,使语言具体、形象,给人“闻其声,如见其形”之感,既有听觉感,也有视觉感。欣赏这样的语言,总觉得是似曾一般非一般。纯朴的思想、纯朴的人格蕴含在朴实的语言风格之中了。
但是教学中,教师使用口语要有限度,并且不能随便使用口语,要将口语艺术化,才能使得教学效果更加好。
教师口语艺术化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口语在语音、语汇、语法、语调、语气、语态等各方面都经过艺术加工,要富有吸引力、启发力、说服力、感染力。
教师艺术化的口语是教师语言美的体现,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示范。席勒说过:“若要将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径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所谓审美的人,即自由、和谐、全面、充分发展的人。这才是使人成其为“人”的教育出发点和归宿。而欲使学生成为审美的人,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
46.怎样使语言清丽鲜活?
这种风格以清新优美、形象生动、鲜灵活泼为特点。讲求辞采,注重修饰,而且情思丰富,色彩鲜亮。
用词方面:重视词语声音的和谐,如常用一些拟声词、叠音词、双声叠韵词等,并注意音节的配合,较多使用色彩鲜明的形容词,常用一些变格转义的词语。
句式方面:不拘一格,灵活多变,常有意识地选用一些描述句、整句、变序句等。
修辞方面:多用比喻、比拟、拈连、借代、易色、仿拟、曲用、转品、精细、析词等富有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辞格。另外还重视副语言和态势语的灵活运用。
案例——以为教师朱自清《荷塘月色》的一段课堂实录
文章的第三自然段就在于告诉读者,“我”是带着一种怎样的情绪走向荷塘的。经过了想、走、爱这三个过程之后,一个如烟如梦的荷塘“千呼万唤始出来”。
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渲染一种气氛,就在于告诉读者,朱自清先生他是带着一种情绪走向荷塘的。到底带着一种怎样的情绪呢?这就要联系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同学们说这篇文章写于哪一年,(生齐:1927年。)1927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震惊中外的事情,什么事?(生齐:“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四·一二”政变之后,朱自清先生感觉到,人生的道路到底应该怎么个走法呢?他开始渺茫了,他心里面非常的痛苦,于是就想去荷塘排遣一下自己内心的忧愁。就是这样一种心情。
通过想、走、爱,然后写荷塘月色的美景,因此,我们就要体会一下荷塘月色的美景的特点是朦朦胧胧的,是非常淡雅的,正是这种朦朦胧胧的景色恰好把作者心中的忧愁给若有若无地表现出来了,既不让你一览无余,又不让你一点儿也看不出来。用作者书中的话来说,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
这就是作者通过这样景物的特点来表现自己特有的心境,因此,虽然是写景,实际上是写情。
分析
这段话中,老师用了许多形容性的词语,包括一些双声叠韵词和叠音词,如烟如梦、若有若无、一览无余、渺茫、淡淡、朦朦胧胧等,又用了大量修饰、形容意味极浓的描述句,尤其还运用了曲用的修辞方式,如用“千呼万唤始出来”表现经过“三个过程”后才出现荷塘的情景,用文中的话“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来表现课文通过写景“若有若无”地体现作者的忧愁的境界。读之,给人一种清新活泼的感觉。
案例——一位教师《石钟山记》的一段课堂实录
一位老师上《石钟山记》一课,临近尾声时,别出心裁地以导游者的口吻向同学们介绍了石钟山的优美景象和山名的由来:鄱阳湖口,长江之滨的石钟山,素有“小蓬莱”之称,是座千古名山,山上“石钟亭”“怀苏亭”“清浊亭”等三十多个景点各具特色,但最让人留恋的要数“江天第一览”了。
从登山南路拾级而上,步入山门便见“石钟亭”。沿阶而进,穿过竹林,是纪念苏东坡三游石钟山的“怀苏亭”,再过“绀园”,横穿“廊外廊”就到了悬崖绝壁之上的“江天一览亭”了。这里视野开阔,气象万千,为眺望长江和鄱阳湖的览胜之处。站在亭前的一块巨石之上,手扶栏杆放眼望去,水天相接,迷迷茫茫;稍近,碧波荡漾的鄱阳湖和波涛滚滚的长江水你挤我拥,谁也不让谁,真是“水天黄赤界,江湖两分明”。再近,湖面上渔帆点点,渔歌阵阵,一些不知名的鸟儿相互追逐着,仿佛在喜庆鱼儿满舱。脚底处便是当年苏东坡乘船夜探石钟山的地方。侧耳细听,“水石相搏,声若洪钟”。循隧道而至崖底,可见到“上锐下广,中空而如钟”的山洞。钟之形与钟之声为石钟山的山名提供了较为充足的理由,这里山依水,水环山,江入湖,湖纳山,构成了一幅极妙的风景画……
听着这样的话语,一股清丽鲜活的气息扑面而来。
清丽鲜活的风格要求我们善于调动各种语言艺术化的手段,来增强表达效果,或形容,或描摹,或铺排,或点缀,形象生动,情思飞扬。语言要充满活力,充满灵气,给人以鲜灵活泼的美感。
清丽鲜活风格的形成,需要更多地吸收文学语言的方法和技巧,因而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
47.怎样使语言庄重典雅?
讲课的态度端庄持重,出语脱俗文雅。一句就是一句,有根有据,与严谨精练的风格有一些类似,但表现出来的情趣更高雅。
说话间很少用俚语俗语,偏重用书面语,还不时杂有文言词、文言句式。即算是诙谐,也常常是从引经据典中生发出来。
案例一
有位老师教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当讲到最后一句:“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其中的“人风”本应是“民风”,因为唐太宗叫李世民,要避讳这个“民”字,所以才改用“人”字。说到这里,教师讲了一段有趣的笑话:
我国古代对于地位或辈分高的人,依礼不得直呼其名,连名字里的每一个字都不能念出来,谓之“忌讳”。
五代时有个大官叫冯道。《籍川笑林》记载了冯道的门客讲老子《道德经》的一则故事。《道德经》开卷第一句是:“道可道,非常道”,门客因为要忌讳冯道的“道”字,不敢读出“道”字来,只好念“不敢说,可不敢说,非常不敢说。”
分析
即算是这样的笑话,也显得很高雅。尤其是发表自己的见地时,更不会随意,常常是建立在对各家之说的分析批判的基础上。
案例二
例如讲到什么是政治时,有的教师先引用古今中外的一些有代表性的论述:
孔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马基雅弗利认为,政治“是用强力统治人,用权术欺骗人”。
孙中山认为:“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便是政治。”
列宁说:“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又说:“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接着,教师指出他们各自的片面性,然后将列宁和孙中山先生的说法加以科学的归纳,说出自己的看法,既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又为自己的见地确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显出了庄重典雅的讲课风格。
48.怎样使语言繁丰疏放?
这种风格以丰赡详尽、粗放不拘为特点,它是与简约严谨相对应的一种风格。叙事说理,尽情发挥,随意铺陈,不求省减,不避繁复,力求把话说深说透说细说全,且表达自如,不受拘束。
在词语上多同义联用,句式上多用叠句、松句、繁句,辞格上常用排比、换述、穷举、精细、错综等。另外,还注重细节描述。
(1)繁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