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040200000045

第45章 脱胎换骨路漫漫(20)

“卡沙沙,卡沙沙(谢谢)。”其他知青也都把自己多余的衣服送给彝族老乡。我们又给阿普、阿妈(爷爷、奶奶)洗衣服、被子,教阿衣(小孩)学文化、唱歌、说汉话。他们直夸我们“如阿礼心肝嘿几嘿,瓦几瓦(知识青年心肠好得很)”。他们也教我们说彝话,唱彝族歌,比如“妈妈的儿子嘿卡嘿卡哟,自由幸福嘿卡哟(妈妈的儿子多快乐,自由幸福多快乐)……”给我们讲古老的美丽传说,如火把节的来历等。送给我们布票,弄好吃的,比如嘟拿粑。劳动中,在地里挖到了野地瓜,总是先给我们吃;劳动的间歇中,请我们吃烧洋芋、炒包谷子。有时还扯一把黄豆,连秆一起烧完后,在灰烬中刨烧熟的黄豆给我们吃;有时又采一些栽秧果(一种野果)、野李子、刺糖梨给我们吃;收核桃时,又让我们吃个够……这些现在看来再普通不过的东西,在当时粮食不够吃、人人吃不饱的情况下,却是十分珍贵的。过火把节、彝族年更不用说了,家家户户都争相拉我们去做客,并把我们当贵宾,让我们坐上座,还要给垫上厚厚的擦尔瓦(一种羊毛织的披衫)。火塘里熊熊的大火噼啪作响,火光映红了每个人的面庞。坨坨肉、包谷酒、酸菜汤、嘟拿粑、老豆腐应有尽有;彝话、汉话、团结话、俏皮话,此起彼伏,歌声在夜空中回荡。人人高举酒碗,频频互致祝词。

在酒酣耳热中,在浓浓的民族风情的氛围中,在民族大家庭的怀抱中,什么想家呀,乡愁啦,都一股脑儿烟消云散,不知去向了。

刚下乡时,不但领导器重我,知青也都羡慕我文化高,读过大学,当组长似乎是顺理成章;我也认为读书时当过团支书,教中学时当过班主任,当个知青组长不过是小菜一碟罢了。谁知不久就现了相。由于知青之间年龄差距大,文化程度悬殊,高的上过大学,低的初小都没读过,连家信都写不起,戏称“文盲知青”;大家经历也各不相同,除少数刚离校不久外,大都在社会上混过几年,沾染了一些不良习气,比如最爱说吊二话,“出口成脏”。我当起组长来力不从心,无法胜任。几次向领导要求辞职都未获准,还反被别有用心的童某某造谣我诬告曾某某要夺我的组长权。于是曾某某视我为眼中钉肉中刺,经常给我找别扭。还有一次,我一句无心的玩笑话竟激得张某某火冒三丈,大骂了我的祖宗三代,气得我夜里捂在被盖中大哭一场。

刚到农村时,由于与社员语言不通,知青们又不理解,我们队离城又远,干部们少有下来,我常常感到自己是个“孤家寡人”,连个说话的对象都没有。

在农科所实行亦工亦农时,我好心在分饭时给同桌的知青多分些,自己少分点,被说成是虚伪、假惺惺;我做活路时拼命大干,被说成是假积极、好表现;我不参与说想家、说吃穿,被说成是清高、脱离群众……总之,在知青们眼中,我一无是处。我无话可说,也懒得辩解,于是成了说话没人听、做事无人帮的“光杆司令”。

到了“文化大革命”时,矛盾一下爆发了,我成了众矢之的。大字报铺天盖地向我袭来,什么“走资派的御用工具”啦,“地主阶级的孝子贤孙”啦,“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极端严重”啦……有些平时说过的话,我都忘记了,却成了知青们手中上纲上线的钢鞭材料。有一次,开知青会,会议室先到了一些人,我随便在一条空长椅上坐下来。知青们陆续来齐了,其他的长椅子都挤满了人,只有我一个人坐在一条长椅子上,而且大家还指指点点,挤眉弄眼地嘲笑我。我真想在地上挖个洞钻进去躲起来。开完会,别人都走了,我却趴在桌上大哭了一场。当时,我尊敬的领导成了走资派,我自己则成了御用工具、黑爪牙、知青中的走资派,被彻底孤立。我不敢与任何人说一句话,怕被揪斗,在极度的恐惧、孤独中度日如年。

于是,我感到信仰倒塌,理想破灭,整个精神彻底崩溃了。最后,精神病复发,而且由抑郁症变成了分裂症,只好赴重庆治病,住进精神病医院。后来,医院也成了武斗的后方医院,而且两派对立,为了安全,又不得不回家定期到临时的医疗点门诊治疗。这时的我整天唱《国际歌》、“语录歌”,而且泪流满面。有时半夜三更睡不着就唱:“抬头望见北斗星,心中想念毛泽东……”弄得四邻不安。我产生了幻觉,总觉得有人要迫害我,不如自己死了干净。为了达此目的,我甚至到大街上去打解放军,喊反动口号,心想这样就成了反革命了,就可以被枪毙了,死了就一了百了,因为活着太累了,太痛苦了……多亏亲人给了我无微不至的照料,经过三年漫长的岁月,病情才得以缓解,返回了凉山昭觉。

岁月如梭,逝者如斯夫。弹指一挥间,四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少男少女们,早已为人夫、人妻、人父、人母,甚至当了爷爷奶奶。年轮刻上了我们的额头,青丝变成了白发,除大多数退休回了成都外,我等十多个人像一粒粒种子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永远锁定在大凉山了。

对此,我们无怨无悔,因为我们早已把凉山当成了第二故乡,深深地爱上了这片热土和土地上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更与淳朴的彝族同胞结下了不解之缘。唐素清、周淑芬、阮尚瑶三位漂亮的女知青还分别嫁给了三个英俊的彝族小伙子。我们已经与凉山融为一体了,我们甘愿把骨灰撒在大凉山上,永远安息在她温暖的怀抱之中。我们能够为大凉山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令我们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上山下乡运动早已成为历史。对这段历史,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我们每个亲历者而言,它不仅是刻骨铭心的,更是生命中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上山下乡虽然让我们失去了许多机会,备尝生活的酸甜苦辣,历经人世沧桑、坎坷风雨,流过伤心的泪,却也有过开怀的笑,得到过丰硕的收获,如甘甜的劳动果实,纯真的友谊,甜蜜的爱情;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思考,学会了生活,学会了做人,学会了奋斗。在凉山一日千里的进程中,有我们矫健的脚步声;在凉山的巨变中,融进了我们的青春、智慧、心血、汗水。我们见证了凉山的历史,我们践行了当初的誓言,我们的青春在奋斗中闪光,我们的生命在成长中绽放异彩。我们尽力了,我们有作为,大凉山可为我们作证!

作者简介

徐孝清,女,1963年于四川大学中文系肄业(因病休学),曾任成都青羊宫民办中学教师、街道少先队辅导员。1964年4月8日到四川凉山州昭觉县南坪人民公社跳坝大队插队。1971年4月招工到昭觉县水泥厂。

故乡的云

周国威

一位朋友的来信让我又拾起了尘封多年的纸墨。朋友向我约稿,说是当年的老知青们正在集体撰写回忆录。

“回忆录”这几个字有些刺痛我。以前的知青朋友大多已返回重庆,一些人事业有成,再不济的也是个城里人,他们写回忆录,那真是在回忆恍若隔世的过去岁月。而我却至今仍滞留在“老少边穷”的南江正直乡,仍然天天面对着别人阔别了几十年的“现实”,“回忆”实在是一件痛苦的事。事实上,我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南江老农民,伴着土生土长的山里老婆,带着土生土长的乡下儿孙,这里的人们也似乎早已忘记了我身上那已经很久远的“知青”的称谓。

然而,压抑在内心深处的记忆却并未磨灭。记忆的闸门一旦打开,那些艰辛的生存,那些坠落的理想,那些一度烈火一般的革命热情,那些对故乡重庆的深深思念,便都伴着文字如飞流喷涌而出!44年蹉跎岁月,那都是我亲身经历过的,都是真的啊!

费翔《故乡的云》那一唱三叹的旋律,就是我的那份失落与伤感。

我不堪回首的一生,是从下乡那一天拉开序幕的,从下乡那一天起,我就“死”了!

1963年,我高考落榜,郁郁寡欢地回到天府煤矿家中。我怎么也没想到自己高考会名落孙山,自我在天府煤矿职工子弟学校发蒙始,我的学业就一直名列前茅,中考我又顺利考上了全省重点中学之一的巴蜀中学,这可是邓小平主持西南局工作时圈定的西南地区高干子弟中学校,落榜没理由啊!

家庭的文化氛围也助长着我的求学精神。我家祖籍湖北汉口,世代书香,礼教甚重,家训极严,从小耳濡目染的都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之类立命安身信条。父亲博览群书,古文功底扎实,写得一手好魏碑。且多才多艺,年轻时常票京戏,曾和梅兰芳等名角一起出入梨园。我们兄弟五人皆深受父亲影响,喜爱文学、艺术,一部《古文观止》就是在父亲的指导下读完的。从这个角度讲,我也自信高考分数不会在录取线下。

后来我才弄清楚,当年我落榜是由于父亲的原因。父亲虽然从1938年起就成了天府煤矿的一名“红色”工人,但不幸他有历史问题,我们家仍然成分不好,我便成了父亲历史问题的替罪羊。

本来我准备复习一年再考,退休在家的父亲也支持我,还陪我一起读古文。但是事不从人愿,贯彻阶级路线的呼声日益甚嚣尘上,宣传者们一日紧似一日地加强了动员城镇待业青年上山下乡的攻势,尤其是对我们这些家庭出身不好的人。只是所谓动员实在有些像哄骗,他们夸张地鼓吹红色南江是“金铺路,玉砌街,手捉野鸡棒打鱼”等等,同时又以下户口、扣口粮等方式给父母施加压力。我深深领教了什么叫“历史潮流不可阻挡”,1964年6月,席卷全国各大城市的上山下乡大潮终于把我这个“待业青年”卷下了乡。

当时我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一下乡便是一生!回首往事,真是百感交集,觉得人生如同下棋,一步走误,满盘皆输;人生犹似演戏,一句唱错,全场都砸。此生大势已去,我是棋也没下好,戏也没演好啊!有时独处时我也会想,当年要是考上了大学,抑或落榜后没有下乡,我的人生又将是怎样一番光景呢?然而我又想,当年硬撑着不下乡行吗?-我不知道。

1964年6月26日清晨,我们一行下乡知青乘坐几辆大卡车,离别了天府煤矿,离别了美丽的山城重庆,离别了生我养我的故乡。在蜿蜒崎岖的盘山公路上艰难跋涉了七天,我们于7月1日下午抵达了南江正直镇。

我被分到正直公社正直社办林场,还被当地政府指派的场长、场指导员委任了一个副场长兼团支部书记的职务。大巴山深处的“通南巴”是历史上有名的川北苦寒之地,从此我彻底告别了莘莘学子的生活,在这广阔天地里开始经历刻骨铭心的从身体到精神的磨炼。

林场建在大垭深处,荒渺几百亩,劳作是原始的刀耕火种。我们白天在密林里开荒地,割松脂,抬头望不见天;夜晚住宿在古祠里,黑暗中不时传来令人惊悚的野兽悲嚎。

令人难以忘记的是割松脂。操作时,用一种特制的松鹤形的割刀在大松树两米来高处割一个“丫”字形的口子,松油便顺着受伤的口子流到挂在树干上的竹筒里。在割松脂的日子,每天早晨天还没亮我们就得赶到离驻地一里多的大松林里去,上百棵大松树必须在前半上午割完,若等到太阳升高,松油就流不动了。这是一项艰苦而又危险的劳动,因为多数树都长在悬崖边,割松脂时得一手抱住树干,另一只手拿着刀操作,两只脚则一脚踮在岩边,一脚悬空吊起,因此不敢十分用力,稍不留神,就可能掉下悬崖粉身碎骨。

大约十来天收一次松脂,收下的松脂装在木桶里,挑到街上木材站去卖。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以后,我体力大长,一担百十来斤的松脂,可以一口气不歇从驻地挑到木材站。

林场里养了蚕,也就有了采桑的劳动。采桑叶得到林场外的生产队去,采下的桑叶用背篼装上背回来,路途远,劳动量很大,这都是我们几个大点的男生义不容辞的任务。

有一次,场指导员带领我们背桑叶回场时,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本来就沉重的背篼进了水,越背越沉,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半路上,我真想把背上的背篼扔掉,然后躺倒在雨地里歇一歇,但是我又想到我是林场的副场长,而且知道这是林场知青赖以维持生计的东西,也就只好咬咬牙挺下来。雨越下越大,大家脚底下像泼了油,艰难地跋涉着,谁都不说话。后来天黑尽了,行走更加困难,我们就靠着天上闪电的亮光一点点地向前挪动。

直到深夜我们才勉强拖回场里,我感到骨头架子都要散了。当年在林场里,像这样超负荷的劳动简直数不胜数。

生活也非常苦。到林场头一年,当地政府拨给我们每人每月40斤大米,8元钱生活费,还算过得去。但第二年就分文没有了,吃穿全得靠自食其力。

即便是第一年,由于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我们竟然也陷入了饥寒交迫之中。

当时,我们的生活费由林场会计统一掌管,会计一次将我们半年的生活费领回来,部分钱交给公社粮站,我们再按月到公社粮站去背米。

这年冬天特别冷,田里的水结了冰,山泉水结了冰,崖边悬挂着水桶粗的冰挂。冰天雪地中恰恰场里的粮食也吃完了,我就跟大家商量下山去背米。我们十来个人每人背一个背篼,带一条口袋,踩着山间小路上的冰凌,一路跌跌撞撞地往山下走去。

来到山下的河边,大家都傻眼了,往日的渡船全不见了踪影,而这时河风刺骨,赶路汗湿了的内衣比冰还凉。我们又冷又饿,都不约而同地向着空空的河面喊起来:“过河!

……”喊了好久,我们差不多已绝望了,没想到凄厉的喊声终于惊动了对岸公社的干部,他们叫来船家把我们摆渡过了河。

我们匆忙赶到了粮站,谁知粮站不给我们发粮,说我们林场没有交钱给粮站。后来才知道,那年冬季征兵,林场会计当兵去了,走时把我们的全部生活费也卷走了。

我们怏怏地回到林场,向附近的农家四处央求,借来些谷子。农家大嫂教我们把谷子擂出来,放在碾盘上碾,再一点点用碓窝杵,用小簸箕扬去糠壳,最后筛出了白生生的米。吃着来之弥艰的糙米饭,我不禁身有感触地脱口而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肉和油就更少见了。每月二两菜油、半斤肉,吃一回肉就叫“打牙祭”(也就是“祭牙齿”)。由于每月肉、油太少,劳动量又太大,人人捞肠刮肚,这月刚打了“牙祭”,就盼星星盼月亮地等下个月的“牙祭”。为了能多吃点肉,有时我们就带上绳索和节省下来的米饭,到沤河沟去下套打野兽。

知青的文化生活尤其贫乏。在南江这个“老少边穷”地方,除了当年红四方面军张国焘的队伍经过这里曾经住过的山洞、残留的宣传标语,几乎再没有什么文化踪迹。只有放露天电影时才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候。

同类推荐
  • 瓷月亮:严阵诗选

    瓷月亮:严阵诗选

    严阵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即以诗驰名,他的诗作明亮激越,朗诵性很强,代表了曾经在当代诗歌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一类诗的风格。本书汇集了其自写作至今诗歌篇章的精华。历史上,我社曾经出版过的他的诗集。此番重新申报选题,为着响应近年对我社有巨大贡献的作者严歌苓的要求。
  • 这山那水

    这山那水

    生活的歌者杨春光诗者,心之言,志之声也。一首好诗,往往饱蘸深情厚意,创造丰富意象,洋溢着鲜活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精神,向读者传递着一种积极、健康、向上、奋进的精神内涵,读来酣畅淋漓,催人奋进。
  •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朱自清作品集(3)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朱自清作品集(3)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丛书实质是中国现代文学肇基和发展阶段的创作总集,收录了几乎当时所有知名作家,知名作品的全部。
  • 宋词说宋史

    宋词说宋史

    文史不分家,文学创作是现实社会的形象表现。通过阅读某个时代的文学作品,能够从一个角度了解那个时代的诸多历史现象。“词为艳科”,宋词以善写男女私情著称,反映的社会生活面相对狭窄。随着社会生活之发展和历史背景之演变,宋词也多少走出花前月下的狭小圈子,表现了更加开阔的宋代历史风貌。本书选取16首宋词以及题材类似的作品,阐述作品产生之历史环境和相关的历史事实,期待一种新的阅读视野,给读者带来新的阅读体验,从而对宋词与宋史都能加深印象,加深理解。
  • 世界经典民间故事全集——工匠谈闻的故事

    世界经典民间故事全集——工匠谈闻的故事

    我们编辑的这套《世界经典民间故事全集》包括《清官能吏的故事》、《书生才子的故事》、《农夫诙谐的故事》、《工匠谈闻的故事》、《百姓闲聊的故事》、《儿童趣事的故事》、《世俗流言的故事》、《动物王国的故事》、《万物戏说的故事》和《自然传说的故事》等10册内容,精选了古今中外各种幻想故事、动物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和民间笑话等数百则,是启迪智慧,增长知识,扩大视野的良好读物,也是青少年学习和研究民间故事的最佳版本,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收藏和陈列。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星空帝尊

    星空帝尊

    ……宇宙星辰,浩瀚无边。人类前进的脚步从未停止,二十五世纪的人们早已学会了利用源能来强化自身。在这个时代,武道重现光明,人们不断突破自身的极限,成就一个个超级强者,更是以此不断地向星空探索,成为星空的主宰。来自三百年后的绝世强者意外重生在一位极品纨绔弟子的身上,从此开启了大星空时代的到来。他的存在,乃是所有星空主宰的帝尊!……
  • 梦的魔法录

    梦的魔法录

    梦的开端,是灿烂的星光,是他们无忧的脸庞,还有,初次遇见的他…
  • 妖为仙

    妖为仙

    天马出西北。由来从东道。春秋非有托。富贵焉常保。清露被皋兰。凝霜沾野草。朝为媚少年。夕暮成丑老。自非王子晋。谁能常美好。此时,仙界由妖仙主宰。有些仙人不齿,便下界守山成山人。“谁跟你说妖一定是恶魔呢?妖成仙,人成仙,有什么不同吗?”赵家小孩,奇怪的梦境,奇怪的名字,不叫赵狗蛋也不叫赵狗剩,我叫临仙。“为什么要拜你为师?我说了我是来求闻达的,不是来出世当神仙的。”几大人?百里一?哪个才是你的真名。“我叫百里一,我的宅府当然叫百里府。”
  • 全能冷少

    全能冷少

    凌寒,黑暗界的小霸主,不仅全能之才,更是会修仙的冷少,重回都市,本想静静的平凡修仙,却总是被迫的掀起一阵阵的腥风血雨。美女,敌人,神佛妖魔……一个接一个的挤入他的生活。为此,他眸子一冷,淡淡的对着作者说道:“既然如此,这个故事还不赶快开始!”
  • 下个洛阳

    下个洛阳

    我略过山河静好扫过花开茶浮路过莺鸣鸟啼绕过纷扰市井直直的奔向你我陪你提灯江游陪你书海沉浮陪你悬梁刺股陪你穷尽千里目陪你读尽圣贤书陪你偷尝春光静看夏雨细品秋风淡闻冬雪陪你走完人间山河待你披甲凯旋而归可你却给我孤身山野给我独闻婴啼给我清粥野菜给我久病不起夺我光阴耗我黑发往后你佳人在怀望你此生不遇良人
  • 一诺千命

    一诺千命

    曾经脉络清晰的重大事件,曾经鲜活生动的著名人物,或者由于岁月的风吹雨打,或者由于别有用心者的篡改修饰,从而陷入到历史的“罗生门”中,在真相与假象之间徘徊,变得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变得扑朔迷离,真假莫辩……
  • 无心女孩复仇记

    无心女孩复仇记

    她是生活在金字塔顶尖的人。他亦是生活在金字塔顶尖的人。她和他分别在爷爷和外公的带领下,因友人相聚而相见,甚是欢喜,也就是在这次她(他)订下婚约。再次机缘巧合的相见使她帮他度过情关,只是此时她(他)们彼此不相识。这时的她是位无心冷情的假面“天使”,而他是位公认的“天使王子”,在学校里她遇见了不该遇见的人,从而使她心里的恨意倍增。从而在校园内外演义了一出恩怨情仇。
  • 林先生,等一等

    林先生,等一等

    平凡记者田七七遇到商业奇才、天之骄子林以墨,这到底是灰姑娘与王子的爱情故事,还是一场错误爱情的开始。一个是人海中平凡的记者,一个是万众瞩目的商界宠儿,这场爱情到底是对是错?一起看他们的爱情如何发展。
  • 我的老婆是天娇

    我的老婆是天娇

    一个是修仙界的天之骄子,另一个却是“废柴”。她与他的故事现在开始。“为什么,我的对手都这么弱?”萧紫璇想。角落里,“记住了吗?不许欺负她。不然……”男子威胁到。“知道了,知道了。”另一人,鼻青脸肿地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