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126100000055

第55章 让你迷惑的赤壁之战(后记一)

让你迷惑的赤壁之战(后记一)

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一千多年,换皇帝如走马灯似的,但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一直没有改变。这里也有封建知识分子的功劳,他们在宣扬文化教化这方面做足了功课,我们熟悉的四大名著就是一个显著例证。四大名著写些什么?四大名著宣扬文化教化来维护封建政治统治。我准备分五讲来回答这个问题。第一讲,让你迷惑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家喻户晓,老幼皆知,怎么会让人迷惑呢?我从三个方面回答这个问题。

一、赤壁之战的真与伪。

站在《三国演义》的角度看,赤壁之战,最受益的是诸葛亮。一是通过赤壁之战,诸葛亮在刘备集团确立了军师地位;二是通过赤壁之战,诸葛亮留芳千古。其实,赤壁之战对诸葛亮虚构成分最多,现举几例说明。

其一,关于草船借箭的故事。

《三国演义》说,周瑜以弓箭不够为借口,限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支箭,并立下军令状,完不成任务,军法从事。诸葛亮明知周瑜的司马昭之心,反而是将十天期限缩短为三天,最后演绎草船借箭的故事。以此,突出了诸葛亮的大智大勇。根据《三国志》,赤壁之战不存在草船借箭的故事,诸葛亮的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作者移花接木。根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注《魏略》记载,这个故事发生在孙权身上,是孙权与曹操之间发生的事。对于这次孙权的优秀表现,曹操还如此感慨:“生子当如孙仲谋。”

其二,孔明祭东风。

这在我们今天看来,纯粹是装神弄鬼,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不过有一点还是值得研究,孔明早年在荆州呆了一段时间,也许熟悉荆州的气象变化。特殊情况下,冬季的江南,有时也刮点东南风。这一点,生活在北方的曹操,只知道冬季刮西北风,所以大意失赤壁。

其三,关于火烧赤壁。

《三国演义》认为,火烧赤壁,是周瑜与诸葛亮共同想出的主意,其实不然。这个主意是黄盖出的。《三国志?周瑜传》这样记载:“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三国志?黄盖传》也有同样的记载:“建安中,(黄盖)随周瑜拒曹公于赤壁,建策火攻,语在瑜传。”由此两点,可以确定,“可烧而走也”,这一计谋是黄盖想出来的,与诸葛亮无关。

其四,关于锦囊妙计的故事。

赤壁之战后,刘备到东吴去迎娶孙尚香,诸葛亮派赵云前往,并给赵云三个锦囊妙计,使赵云顺利完成任务。之后,诸葛亮又演绎三气周瑜的故事,讥笑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气得周瑜口吐鲜血而亡。这些故事有的是张冠李戴,有的虚构。

关于刘备到东吴娶亲,《三国志?庞统传》裴松之注《江表传》记载了刘备与庞统的一段对话。刘备对庞统说:“孤时危急,当有所求,故不得不往,殆不免周瑜之手!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耳,时孔明谏孤莫行,其意独笃,亦虑此也。孤以仲谋所防在北,当赖孤为援,故决意不疑,此诚出于险涂,非万全之计也。”这段话可以看出,到东吴娶亲,是刘备自己要去,相反是诸葛亮有顾虑,建议刘备不要去。而《三国演义》却反着写,说是刘备害怕去,反而是诸葛亮鼓励他去。

另外,把孙尚香嫁给刘备是孙权自己的主意,目的是巩固孙刘联盟。《三国志?先主传》是这样写的:“权稍畏之,进妹固好,先主至京见权,绸缪恩纪。”而《三国演义》却说成是周瑜出的一个馊主意,企图借成亲将刘备困死于东吴。后来周瑜知道了这件事,建议孙权将刘备困在东吴,孙权没有采纳,这是事实。

刘备后来从东吴回来的时候也很平安,《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山阳公载记》记载:“乃昼夜兼行”,没有《三国演义》所宣扬的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

根据以上史实,刘备到东吴娶亲,不存在赵云前行,不存在赔了夫人又折兵等故事。这些故事都是《三国演义》虚构的,目的是突出诸葛亮的智谋,“状诸葛亮之近妖”。

关于锦囊妙计的故事倒有记载,不过不是发生在诸葛亮身上,而是发生在曹操身上;不是装在锦囊里,而是装在锦盒里;也不是发生在赤壁之战时,故事记载在《三国志》张辽传里。

《三国演义》的作者为什么不遗余力地为诸葛亮涂脂抹粉,歌功颂德呢?我们只要看看作者的背景就可以知道了!《三国演义》的作者,名义上是罗贯中。罗贯中是一个不得志的文人,连他到底是何方人士都存在争议。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在宋人话本等民间文学的基础上改编的。话本是说书人的底稿,读书人沦落到以说书为生的地步,可见社会地位低下。但读书人自古以来有一个毛病,那就是如孔乙已先生一样,穷到站着喝酒了,也不愿脱下那件象征读书人身份的又破又脏的长衫,而且还要显示自己的学问,告诉你“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这说明读书人会利用各种机会为自己争社会地位。从这一点,再看宋朝读书人塑造诸葛亮这一艺术形象的需要与巧妙。

读《三国演义》,大多数人都以为刘备与诸葛亮是鱼水关系。其实不然,这是表面化的东西。实质上,刘备是统治者的象征,诸葛亮是读书人的象征,其用意是说统治者与读书人是鱼水关系。统治者离不开读书人,读书人离不开统治者,借此,巧妙的向统治者呐喊,希望他们提高读书人的社会地位,告诉统治者利用读书人为他们的统治服务,是不可或缺的。从这点看,诸葛亮这一艺术形象是底层读书人的理想寄托。关于这些,我将在后一讲“硝烟弥漫下的三国演义”中再作详细解读。

二、赤壁之战的功与过。

赤壁之战从军事上看,是以少胜多的精典,这是无可置疑的。

赤壁之战从诸葛亮的设想——“鼎足之形成矣”来看,也是成功的。从这方面来看,孙、刘两家最大的赢家,最大的受益者。现在的社会都是从这一角度上来歌颂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歌颂周瑜的“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军事指挥才能。由此一战,刘备改变了亡命天涯的困境,再一次有了荆州这块根据地,然后通过几年的征战,终于占领荆益二州。孙权也巩固了江东的地盘,兵强马壮。从这些方面看,歌颂赤壁之战,无可厚非。

从曹操方面看,曹操是最大的失意者。本来,曹操以为,挟持官渡之战的余威,乘收降刘表儿子刘琮,占领江陵之气势,便想一举剿灭孙权与刘备,完成统一中国大业的。殊不知被孙刘联军一把大火烧得只好“引军北还”。

曹操的个性是轻易不会认输的。赤壁之战之前的官渡之战,袁强曹弱。开战之前,曹操内部动荡不安,大多数人以为曹操必败之疑。开战之后,曹操又面临困境,粮草断绝,兵源无继,荀彧从后方再也运不来一草一粮,一兵一卒,而前方又被袁绍压制在栅栏之中动弹不得。在如此危急的情况下,曹操都能坚持下来,最后战胜袁绍。赤壁之战之后的渭河之战,开战之初,曹操同样处于劣势。马超差一点要了曹操的命,在生命处于危急的状态下,曹操也坚持下来,最后战胜了马超。

从赤壁之战之前之后的官渡之战、渭河之战看赤壁之战,曹操从军事、地势、后勤保障等方面看,都处于绝对优势。军事上看,军事力量占绝对优势;地势上看,曹操是顺流而下;后勤保障上看,曹操刚刚占领了刘表的江陵粮草库,军资储备充足,大后方北方基地巩固,完全有能力一举荡平孙、刘联军。为什么孙刘联军一把火就“烧而走也”呢?据我看,曹操不是被完全打败了,而是曹操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这一点。

从史料记载分析,曹操不是被火烧走的,而是水土不服,被疾病吓走的。长江中下游两岸血吸虫盛行,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传染起来相当可怕,再加上当时的医疗水平差,北方人初来乍到,更不知血吸虫是何物?基于这些,曹操不得不引兵北还,至于说到火攻,对曹操杀伤力是很大,但再大,也不至于威胁到曹操一败涂地的境地。从史料看,曹操撤退是有计划、有准备,从容撤退。

《三国志?周瑜传》裴松之注《江表传》有这样记载:“(曹操)后书与权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三国志?武帝纪传》裴松之注《山阳公载记》也有记载:曹操说“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备寻亦放火而所及。”

从这两处史料看,威胁曹操的不是火,而是疾病。对于火,孙刘联军放火,时间点没有把握好,刘备后来也这样认为,所以对曹军杀伤力不大。至于曹操自己放火烧船,更显曹操的从容与智慧。曹操自行放火烧船,无疑是有把火烧得更大的用意,为什么要把火烧得更大呢?有两个军事意义。一是迷惑孙刘联军,让孙刘联军误以为曹军大部分已葬身火海;二是滞缓孙刘联军上岸厮杀的进程,让曹军从容撤退,赢得时间。

不管怎样,结局是曹操失败了。这不仅仅是曹操的失意,更是国家与民族的悲哀。

站在国家、民族的大局上看,我们对赤壁之战又不能不置可否。赤壁之战,滞缓、延迟了中华民族的统一。从过去到今天,最高原则,最大利益,是维护国家与民族的统一。主权高于一切,维护国家与民族的统一是最大的利益。从这一点来看,赤壁之战,不但无功,而且有过。对于这一点,先贤们早有看法。《三国志?张昭传》裴松之注《江表传》作了交代:“权即尊位,请会百官,归功周瑜。昭举笏欲褒赞功德,未及言,权曰‘如张公之计,今已乞食矣’。昭大惭,伏地流汗。臣松之以为,张昭劝迎曹公,所存岂不远乎?夫其杨休正色,委质孙氏,诚以厄运初遘,涂炭方始,自策及权,才略足辅,是以尽诚匡弼,以成其业,上藩汉室,下保民物,鼎峙之计,本非其志也。曹公仗顺而起,功以义立,冀以清一诸华,拓平荆郢,大定之机在于此会。若使昭议获从,则六合为一,岂有兵连祸接,遂为战国之弊哉!虽无功于孙氏,有大当于天下矣。昔窦融归汉,与国升降。张鲁降魏,赏延于世。况权举全吴,望风顺服,宠灵之厚,其可测量哉!然则昭为人谋,岂不忠且正乎!”裴松之的这段话明白地告诉我们,如果当年孙权能听从张昭的建议,投降曹操,那么就可以结束生灵涂炭、国家分裂的局面。那么张昭的所作所为,尽管不利于孙氏政权,但对国家、民族而言,张昭确是忠诚正直的大臣。可惜,孙权不能顺潮流而动,为了自己的蝇头苟利,逆历史潮流而动,破坏了曹操统一中国的“大定之机”。

对于孙权图一已之私,称帝于江南,孙盛也有看法。孙盛说:“昔伯夷,叔齐不屈有周,鲁仲连不为秦民。夫以匹夫之志,犹义不辱。况列国之君三分天下,而可二三其节,或臣或否乎?余观吴蜀,咸称奉汉,至于汉代,莫能固秉臣节,君子是以知其不能克昌厥后,卒见吞于大国也。向使权从群臣之议,终身称汉将,岂不义悲六合,仁感百世哉!”(见《三国志?吴主传》)

孙盛这段话指责孙权与刘备一样,对汉室,不能从一而终,连伯夷、叔齐、鲁仲连这样的匹夫都不如。这样的匹夫还能坚守道义,不辱气节,况且刘备、孙权还是三分天下的一方诸侯。最后吴蜀两国在后代手里丢失,被历史潮流所淹没,其意义告诉我们,国家、民族的统一是潮流,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任何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人物都会受到历史制裁!

三、赤壁之战的进与退。

赤壁之战,前前后后的历史背景,都是主张促进国家、民族的统一,这是“进”。这是人们的主观愿望,希望推动国家统一,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但是客观上,却出现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这是“退”。导致国家分裂,导致社会倒退。为什么经过大****,人人企盼统一,人人致力于推动统一,致力于推动社会前进,相反却延续了国家分裂的局面呢?在我看来,主要存在三个问题。

首先,魏、蜀、吴三国,谁有资质号令天下?也就是说谁是合法的汉朝继承者。所谓合法,当时的依据就是宗法制。

按照宗法制,曹操合法。他巧妙地利用了宗法制,他把落难的汉献帝放到自己身边,他这样做的目的,荀彧说得十分明确。“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尊奉汉献帝以顺从民意,这是顺从最大的历史潮流。

按照宗法制,刘备也合法。刘备姓刘,是汉景帝之子、中山王刘胜之后。光武帝刘秀当年不也是以姓刘,以为是高祖刘邦之后,而中兴汉室建立了东汉吗?

从宗法制看,吴国的孙权不具备资质。所以,他的谋士鲁肃,建议孙权抛开汉室,重开纪元。

其次,以上三人都想完成统一帝业,到底谁最具备实力呢?

从当时的情况看,曹操最具备实力!

无论是实力上看,还是人心向背上看,曹魏政权都是魏、蜀、吴三国中最强大的政权。

从实力上看,魏国统一了北方,占全国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人口数量,军队数量都占绝对优势。北方统一后,战争结束,人民有了安定的生产生活秩序,国民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另外,北方相对于吴国的江南,人口素质,文化教育,经济基础都处于发达水平。而吴国的江南还只是处于开发阶段。刘备的益州,虽然富裕,但交通闭塞,很多地方还处于待开发的蛮荒之地。

从社会精英等人才优势上看,曹魏政权人才济济,顶级人才如荀彧、荀攸、贾诩之流,都是满腹经纶。蜀汉政权只有一个诸葛亮,如此顶级人才,孙吴政权几乎没有。而如第二个梯队程昱之流,曹魏政权是星汉灿烂,而蜀汉政机权几乎是廖若晨星,屈指可数。

从人心向背上看,社会精英之于曹魏政权几乎是趋之若鹜。华歆原本是孙吴集团的长者上宾,曹操一声征唤,华歆就欣然前往。虽然孙权不同意,但也无法留住华歆。王朗原本生活在孙吴的地盘上,不为孙吴所用。曹操一声招呼,王朗不辞千辛万苦,经年累月,赶到曹操身边。韩嵩本是刘表的从事,刘表让其出使曹魏,于是天子“拜嵩侍中,迁零陵太守”。后来成了策反刘琮投降的主将,如之此类,举不胜举!

其三,按理说,曹操既具备统一天下的资质,又具备统一天下的实力,为什么没有统一天下呢?究其原因,就是魏、蜀、吴各怀异心,各方统治者的头子都放不下自己的蝇头苟利。

蜀汉一直否认曹魏统一天下的合法性。曹操说自己是“奉主上以从民望”,而蜀汉认为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所以一直与其对着干。刘备死后,荆州也丢了。之前,关羽身首分离,张飞的脑袋也被部属割走了,根本没能力与曹魏抗衡。而对于这些,诸葛亮心知肚明,就是不敢正视现实,提出什么“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孰与伐之”的混帐主张。他还以光武帝自况,认为光武帝当年奠定东汉天下,也只有几千羸弱士兵。于是他不断北伐中原,一连六出祁山。最后弄得蜀国民不聊生,兵员无法征收,送到部队也留不住,逃亡无法控制。最后是“主暗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皆菜色”的处境(见《三国志?薛综传》),最后只是谯周说,“或说陛下以北兵深入,有欲适南之计,臣愚以为不安”,就这么一句话,刘禅就绑着自己投降了曹魏。

诸葛亮为什么要不顾一切地北伐呢?其一是刘备死后,国内不稳定,希图战争转移国内矛盾;其二是抱着侥幸心态,寄希望于一战而定乾坤;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放不下自己的蝇头苟利——那就是希望自己能像光武帝那样亲手中兴汉室,“留取丹心照汗青”。

再说孙权,如果说诸葛亮如此乖张的作为是贪名的话,那么孙权就是贪权。为了巩固江东政权,为了巩固自己的霸权,孙权不择手段。孙权的手段如果套用一句流行的话,就是只有永远的利益,而没有永远的朋友。孙权政权夹在曹魏与蜀汉之间,夹缝中求生存,孙权却玩得左右逢源。孙权政权经历三次大的决定性战争,三战三胜。先是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孙权联合刘备,抗击曹操,赢了赤壁之战,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其次是襄阳大战。刘备崛起,关羽坐镇荆州,不但威胁孙权的安全,对曹操也极具震慑,曹操一度吓得要迁都。这一次,孙权联合曹操,趁关羽与曹军在襄阳交战之机,孙权的将军们偷袭了荆州,不但收回了荆州,而且割下了关羽的头颅,还将关羽的头颅作为礼物送给曹操。这一战不但巩固了江东地盘,而且充实了江东地盘的实力。

其三夷陵之战。夷陵之战是孙权与刘备单独对决。开战之前,刘备气势汹汹,恰如当年曹操顺长江而下一样,企图一口吃了孙权。孙权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不惜对曹丕称臣,稳住北方,然后让陆逊带兵决战。陆逊躲过刘备的气势,与刘备拼耐力,最后一把火烧了刘备的七百里连营。刘备惨败,逃到白帝城,托孤去了。孙权没有痛打落****,反而与落****坐下来谈判,重新修好孙刘联盟。这又是孙权的高明之处,孙权如果痛打落****,消灭刘备,他就面临着与曹魏单独对决。为了自己生存,孙权不惜冒险,将自己的对手培养成对手的敌人。

从这个意义上讲,三国之所以没有统一,就是孙权在其中搅和。只要孙权偏向曹魏,蜀汉政权就不复存在了。但是,这是做不到的。孙权是不会放下自己的利益,而顺从曹魏的。他不但不会顺从曹魏,而且想极力搅黄曹魏。其中,除了不断对曹魏宣战外,孙权对曹操的资质也不认同,认为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

最后说曹操。曹操名有了,头上虽然有个汉献帝,但自己已是名富其实的魏王了。上朝可以“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权也有了,整个朝廷包括汉献帝都掌控在他自己手里。那他曹操还有什么蝇头苟利放之不下呢?曹操贪义!他认为这一切按道义都是他应该得到的,他所得到的一切符合道义。但是,就是不敢取汉献帝而代之。他认为这样做,不合道义。他甚至十分在意别人指责他怀有篡权野心。为了这一点,曹操煞费苦心地写了一篇文章,名叫《让县自明本志令》。可惜,尽管是煞费苦心,老死也不称帝,让汉献帝一直坐在龙椅上。但是,人们还是不认可,认为他曹操怀有篡逆之心,是乱世之臣!如果曹操有将革命进行到底的野心,也许三国分裂的局面就会为之改变。~

三国时代,三个统治集团的头子贪名、贪权、贪义,为了那点蝇头苟利,不停地窝里斗,滞后、延缓了国家、民族的统一。对于这段历史,我们应该深思,国家、民族的统一是历史大势,绝不能为了一已之私而误了国家大事!

《三国演义》利用赤壁之战,为诸葛亮歌功颂德,其用意是突出知识分子对于封建统治的重要性。而《三国演义》所宣扬的则是封建社会的正统文化,其目的还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欲知其详,请听下一讲,硝烟弥漫下的“三国演义”。

同类推荐
  • 大唐极品驸马爷

    大唐极品驸马爷

    李世民:吾皇子虽多,可都不及贤婿一人!房玄龄:文采谋略,只佩服柳花明!程咬金:武力败在柳花明之手心服口服,就算失败,也要摆出豪迈的姿态!李承乾:天呐,怎么会横空出世这么一个妹夫坏我好事!谁来帮我对付他?李芷柔:我的夫君,就是极品!作为大唐驸马,奇门遁甲.降妖除怪.吟诗作对.妙手回春.装逼犯二,统兵打仗,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如此绝无仅有的驸马爷,谁又能不喜欢?!
  • 汉末人皇

    汉末人皇

    姬宸为执行国家最高任务闯入禁忌之地。事后意外被时光漩涡吞噬,穿越到汉末真定。在穿越中变成了少年模样,淬出了先天之体。为百姓生活安康和华夏荣耀永恒遂立志成皇。他凭借:军民一家建立身之地;神兵宝马展战神之姿;历史先知招良才猛将;诗词音乐得美人之袭;才女娇妾开风流之始;依法治国定万世之基;社会保障宣慈善之德;义务教育传圣贤之书;开发海洋统世界之民;十年浴血铸人皇之尊。
  • 三国之英雄崛起

    三国之英雄崛起

    穿越到波浪的身上,凭借个人的见识与胆识,定要搅动这天下纷争。试问三国,谁不是英雄?
  • 狗腿子的崛起

    狗腿子的崛起

    我是一猥琐的胖子,职业是大明帝国的狗腿子。我平常贼眉鼠眼,眉飞色舞,生冷不忌……
  • 三国虎符

    三国虎符

    汉中平六年,古老的大汉帝国,即将步入自己的暮年终章。在这个特殊的时间,来自后世的嬴姓青年和大秦王族最后希望的融合,会为这个世界带来什么变化?虎符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强盛无比的大秦帝国真的就那么轻易的二世而亡,毁在区区一阉人之手?嬴子戈一枪将面前的虚空捅出了一个窟窿,望着身后的千万大军,叹了口气:“复秦,复秦,大秦未亡,何须复之?”吐槽群:756860053
热门推荐
  • 广场舞称霸后宫

    广场舞称霸后宫

    “这……是什么?”“回皇上,此乃‘广场舞’,此舞只应天上有,人间哪有几回闻!”“……”皇后又在干什么??“臣妾准备先在后宫推广,然后是全国,全世界,最后让广场舞称霸舞林”“……”皇后又在发疯了……~~~~~“皇后娘娘怎么还不来,广场舞快开始了”“就是就是……”从此后妃不争宠,争先涌向广场舞……~~~~女主:广场舞是我的最爱,男人什么的有广场舞可爱吗?男主:皇后又要抛弃朕,独守空房qaq1v1无逻辑不喜勿喷
  • 花千骨之花月洞天

    花千骨之花月洞天

    花千骨偷盗神器,私放妖神和南无月待在花月洞天,此后又逃出洞天,白子画又是怎么想的?花千骨又将怎么样?
  • 谁先动的心

    谁先动的心

    已入职场三年的萧晓晓回到江城,换了新的工作环境,曾经暗恋过的男神却频频冒泡,一而再再而三地撩拨挑逗,这是要闹哪样?
  • 花季那年,我们都沉沦过

    花季那年,我们都沉沦过

    如果不是夕阳西下的那个侧脸,不是那个懵懂的岁月里遇见那场盛开的烟花,也许所有的一切都不会这么复杂,可是,命运在冥冥之中便注定,有一种爱,叫做轮回。它不是生离死别,而是撕心裂肺。
  • 救世者

    救世者

    平平无奇的少年叶华,探索世界各处遗迹,搜集力量,解密历史,对抗邪恶外族。
  • 三国之宜禄立志传

    三国之宜禄立志传

    重生到三国这个英雄辈出的年代,还多了一个漂亮媳妇,秦谊本想静静欣赏一下这部百花缭乱的英雄剧,却无奈的发现自己媳妇竟然是历史上貂蝉的原型。曹操、吕布、关羽、张飞——这些名垂千古的英雄豪杰竟然一下子都成了自己潜在的敌人。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大将军府宜禄秦谊开始了自己的临时工逆袭之旅——天下大势,为我所控。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微凉年华

    微凉年华

    也许几十年后,我们还在一起,听着老歌,笑着回忆过往。也许几十年后,你早已发现你对我的感情不是喜欢,我们还是最好的朋友。也许几十年后,日出而行,日落而归,执子之手,厮守白头。也许几十年后,我依然孤身浪迹天涯,你追寻梦想,我们各奔他方。我相信我所经历的苦难都是命中早已注定的,我相信我所遇到的人都是我这辈子该见到的,我相信我今世的幸运都是因为前生的努力,我相信我上辈子爱过你,我相信这辈子不会错过你。
  • 二流谋士

    二流谋士

    一枚奇怪的竹简,一个奇怪的梦,彻底颠覆了郑纶的命运,他被卷入了历史长河,来到了纷繁复杂的三国时代。关于三国:那是一个充满了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时代,无数谋臣猛将都在充满机变混乱的时代格局中展现自己的才华。郑纶想做一名谋士借以立足,好运气总会在他身边发生,也会在不经意间溜走,对于不能把握机会的人来说,他只能算是二流。关于猛将:郑纶想巴结一些最顶尖最有名的将军,但是身份低微的他,鲜能引起别人足够的重视;退而求其次,即便是机缘巧合下结识了了不起的人物,一旦利益和立场发生转变,能经得起考验的又有几人?
  • 战争游戏之王者

    战争游戏之王者

    这可以是一场战争,不过这场战争由少数人决定。这也可以是一场游戏,然而这场游戏却需要付出生命的觉悟!新的纪元,名为战争之魂的亡灵崛地而起,寻找各自战主,一场名为战争游戏也已然正式开始!无需多言,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胜者与胜者对决,王与王的对撞,谁会成为最后的王者!!!少年是否能终成王!?一切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