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410700000029

第29章 清廷的新政(2)

预备立宪中所颁发的《钦定宪法大纲》,其实就是一个对日本和德国宪法文件的杂糅文本。所以,有些人也批评,说这些都是假的,清政府搞的不是真民主。但这些批评者忘了任何事情总是要有个起点,从这个起点坚持走下去,只要大方向不错,一般都会走到政治体制相对完善的境地。比如日本,我们现在一直存在着一个误解,以为日本从明治维新以后就一直是一个军国主义国家。其实完全不是这样。如果坚持要这么说的话,很多历史现象就没法解释了。日本开设国会,开始出现政党政治的雏形以后,尽管君主权力还相当大,但如果按照既定路线走下去的话,日本也会变成英国的东方翻版。但是在二十世纪初,军人的权力开始崛起,并由此导致了军国主义。历史是按照这样的顺序发生的,而不是说,是因为君权的崛起而导致的军国主义,这是两回事儿。如果日本的改革没有走岔道,如果它没有那么大的野心想吞掉中国,成为世界上的前几号国家,那么估计它也不会走到后来的那条路上去。所以,同样是搞君主立宪,不同国家可能会因为各种复杂因素而生出多种变化。这里插一句,若是放在中国,中国是不可能走军国主义道路的,这种设想基本上没戏,军人在中国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较为长久的统治阶层,因为中国有一个无比强大的文人政治传统,这在其他国家里都是没有的。所以,如果按照清朝新政所设定的道路继续走下去的话,可能中国最终会走到今天英国的这一步。

而预备立宪做得很认真。各地的确都在搞选举,选举各省的谘议局成员,资政院也办起来了,我们今天看谘议局和资政院的会议记录,他们做得的确都还不错。有人批评当时的选举有财产限制,说朝廷对选举人和被选举人都设有很高的财产门槛,但你不能据此就说那是假民主。在那个时代,几乎所有国家的选举都有限制,都有财产和纳税的限制,而且妇女都没有选举权。若是以普选为标准来衡量当时的民主的话,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前,世界上都没有民主国家——一个国家一半的人口都没有选举权,那凭什么说它是民主国家啊。道理不能这么讲,清朝搞新政,本身就含有一些推广民主的意义。民主其实是一个过程,整体的框架还没完成,总会有许多其他的因素参加进来。所以说,清末新政开了选举之端,这已经很好了。而且,清末的这次选举不是等额选举,而只是为选举人和被选举人设置了资格限制而已。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老百姓是不可能真正选的,因为老百姓不懂。但反过来说,如果真选,他们选出来的还是那些人,就是那些办理地方自治、热心公益的乡村士绅们。有没有个别不良分子混进来呢?也有,但是多数都不是。从清末谘议局到资政院,再到民初的两届国会,再到1947年的国民大会,若是要讲议员的素质或者代表的素质,或许还真就是晚清时候的议员素质最高,就是这些地方乡绅和绅商。他们也的确代表了一部分底层民众的声音,群众也相信,他们的判断能够代表自己的判断。群众不去想这个代表的真实性问题,因为在平时的生活中他们已经对士绅表示出了服从——你们有文化,知书达理,我们都不懂,所以我们干脆把判断权交给你好了。现在来看,底层民众可能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公民,即对自身合法权利有清晰认知的现代法律意义之个体。但是,公民的现代概念毕竟也是一个历史形成的过程。对自身利益的认知,个人判断能力的形成,都需要一个过程,至少需要经过长期的现代化启蒙才能得到。

但是,现在这个制度已经被植入,以后即使你不是士绅,只要有了财产,有了权利意识,有了表达的能力和诉求,那就可以参与竞选。所以,当时因为预备立宪而搞选举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虽然它的结果似乎都不是选的,而是变成了小绅士选大绅士,大绅士互选,然后选到谘议局、资政院了。但有这玩意儿总比没有好,起码它开了一条口子。事实上,选出的这些民意机构还真的认真办事,不仅对此前的督抚体制构成了强大的压力,而且对整个官场也形成了强大的制约。它代表了另外一种来自民间的力量,而且这种力量是得到了保障的。所以我们说,预备立宪确实是件大好事。

清廷后来犯了大错,在1911年搞了皇族内阁,然后又出了全国铁路收归国有的政策。也许,当家的满族少年亲贵看到了立宪的危险,为了避免这个危险,他们事先把权力和资源集中到自己手里。这样的措施都遭到了谘议局的激烈抵抗,民意代表对朝廷和时政表现出强烈的不满,而且这种不满是十分直接的。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即使是1908年以后那样混蛋的权贵政府,那样一个皇族内阁,也没有说要解散各省谘议局,反而是谘议局很愤怒,看见革命党起事了,也跟着闹起来了。

废除科举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废科举的问题。以前中国学者是不注意这个问题的,只是笼统地说新政不好,新政扰民,为此还举了各种例子,比如说丈量土地和人口登记。这些多少倒真的有点扰民,因为老百姓不喜欢这样,老百姓每家都有黑地和黑户口。数目不清楚在中国是个老问题了,人口、土地都不清楚。当然,现在有了航拍和卫星遥感,土地瞒报现象比较好解决了,但是以前都是稀里糊涂的。说到废科举,许多人认为废科举、办新学,就把旧学给扰乱了,无形中也中断了传统文化的延续。其实,之前我也是持这个观点。新学堂、新教育的兴办的确把旧教育扰乱了。当时朝廷废科举,本意是想废除教育制度,但是它却把科举当做一套教育制度来对待,这就是吊诡之处。

中国的科举制度发展了一千多年,本身很复杂。一方面,因为科举的发展,作为教育制度一部分的官学体系逐渐废弛,尤其是到了晚清,国子监废了不说,地方的州府县学基本也都废了。以前每个地方的行政长官都要讲学,州县都有学官,他们平时要辅导学生学习,而且地方官也要来学堂讲讲课,若是只能念念文件肯定是不行的,那会被地方士绅看不起,看不起了就没有威信。所以即使到了晚清,朝廷也会尽量避免让非正途出身的人去当地方官。后来这个事也废弛了,没人讲,学生也不进学堂了,学堂都荒芜长草了,所以官学就废掉了。

而科举就逐渐变成了一个证明个人受教育资历的凭证,原来秀才还有淘汰,但后来制度废弛,只要考上秀才就能一直保持秀才的资格,不会遭到淘汰,平时也不用再继续学习。不过,科举仍然需要一步步往上爬,必须得有人教,所以私学,就是我们讲的各种私塾很兴盛。事实上,私塾是个统称,它们形式各异,规模有大有小,比如有乡绅办的义学,有族里办的族学,有大家庭里办的家学,还有更多更为简陋的形式。比如某个农民以前上过学,识过字,光种地养不活家人,而家里也有多的房子可以腾出,这个时候就可以开个班讲学,有小孩子来读书就教,没孩子来就在家闲着种地,这种情况很多。很多人都是挂个牌,然后向外放出消息,说自己开了个学习班儿,也不用去报批,就开成了,比如像洪秀全这样的酸秀才也能招学生。也就是说,这种私办教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有个问题在于,他们的教学基本都与科举制度相衔接,也就是说,好学生都是要读四书五经的,而且都是要开笔作文的。一般的学生可能无所谓,本来就为了识俩字儿,能读个布告、看个对联儿,能凑合就行,所以,《千字文》、《百家姓》之类的韵文,学学也就罢了。但是,每个私塾总有几个比较聪慧的,他读书不是为了识俩字儿就回家种地,他是要准备参加科举的,于是私塾先生也会有意识地对其进行特别栽培。这种教育制度与科举制度相配套,它的根可以说是深深地扎到了老百姓的生活里面去。农村每个男孩子都会读个两年书,他们倒不见得从一开始就是为了考科举、中秀才,即使不考,他也要去学。而且,他也是跟那些有志于参加科举的人一起就学。换句话说,科举凭借着教育制度,深入到普通人的生活中去了。

然而,一旦国家上层下令要办新学堂,而且把科举废了,那么,科举与教育之间的牢固联系就被一下子掐断,底层就开始乱了。这时私塾教育没有了方向,以前办得很有劲儿,虽然就学的人多数不是为了考秀才,但是总有一两个人会去应试,而且,没有去考秀才的人也掌握了文化知识,这对社会而言也起到了重要的教化功能。即使掌握的文化知识比较粗浅,但它总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出去做点小买卖,平时在生活中看看布告、记个账什么的,都会方便点。还有就是乡村的礼俗往来,比如过年贴对联时,家里如果有人能写,不就不用去找人写嘛,而且,若是要去找,也得找得到会写的人啊。后来有些农村的文化根子断了,没人会写对联,于是过年时只能拿口大碗,在碗边上蘸墨后就往红纸上扣,盖成几个大圈圈,然后就当是对联往门上贴。或者说就像现在城市里这样,只要花钱就能买到写好的对联,但是上面的话都差不多,显得特没文化。过去农村,别说要在家里的门上贴,连牲口棚、猪圈都得贴,这些都是有讲究的,写得要跟自家有点关系,紧挨着的两家还不能一样的。还有就是婚丧嫁娶这些事儿。别人家死了人你得写个挽联送去,这样到时候别人也才会给你送,送多了才有面子。讣告也是要有人写的,这些都不是开玩笑,需要有文化有知识的人才能做。

现在农村似乎反倒败落了,那个时候可不是这样。当时农村人很有文化的,反而是城市差一点儿。农村的这种文化很大程度上是跟私塾教育,也就是跟私学教育联系在一起的。现在一旦切断了二者的联系,私塾教育没有了方向,许多传统就没办法延续。科举废了以后,很多人就会感叹,我学这东西干吗呀,学这些也没出息啊,那就去学新学吧,结果都去学新学了。那旧学怎么办呢?那些老书怎么办呢?老书不学,现在这套东西谁来管呢?所以在新政的时候,很多地方都出现这样的情况,学堂老师白天教新书,晚上教老书。也就是说,传统仍在顽固地维持着,但总的来看秩序有点乱,有点被干扰,也在走下坡路。

西方的研究者,诸如何炳棣等人说,科举之废除,把士绅和朝廷联系的纽带掐断了,因为科举是底层士人上升的阶梯,现在阶梯被撤掉了,因此传统的联系也就断掉了。这个分析很有道理,就是说,朝廷把科举当成一个教育制度给废掉了,但是科举制度就其本身而言应该是一个选官制度。作为选官制度,科举没什么错,依考试选官是一个非常适当的制度创造。但是,科举错在哪里呢?错在它把教育制度绑架了,绑到最后,朝廷就误认为它是一个教育制度。当然,不仅仅是朝廷这么认为,士大夫也持这种看法,先进的士大夫都这么想。

同类推荐
  • 大明总裁

    大明总裁

    李自成对崇祯说:“十五年前你下了我的岗,今天我就让你下岗!”崇祯对李自成说:“今天我可以下岗,你可以上岗,不过吴三桂马上就会让你下岗!”多尔衮对豪格说:“你不让我上岗,我也不让你上岗,咱让福临那孩子上岗!”明末有人下岗有人上岗,代价是亿万人的脑袋下岗。一个污点裁判、一个愤青工程师和一个爱心女博士,联袂穿越成了明末的三个悲情人物崇祯皇帝、太监王承恩、长平公主,他们作“笼中对”,写《万言书》,签《天津条约》,使得崇祯重新上岗。然此一变彼亦一变,且读一段笔者为你展开的曲折新明史。
  • 回到战国做魏王

    回到战国做魏王

    魏惠王离逝后,作者变成了其子魏襄王魏嗣在面对此时魏国西丧于秦,南败于楚,东辱于齐的局面如何去扭转呢?而且这时恰好又碰到了五国伐秦,齐国再次借机背后使坏侵伐起了魏国东北重地观泽。
  • 木兰江奔流

    木兰江奔流

    一百五十年前,大相国三家分立,古老的奴隶制帝国就此封存,炎炎者灭,隆隆者绝;一百五十年间,天下玉碎,匹夫不得瓦全,一座座城池,历次经过命中注定的风口浪尖;一百五十年后,暗夜生变,书灯明灭,沉戈磨洗,有异心不安于怀者,终须剖腹相见。故事不长,却也一言难尽,借一瓢木兰江水,讲一段相国大陆百年去来。
  • 远去的文明

    远去的文明

    本书所讲的人类文明只涉及局部的区域,但毫无疑问,它是人类文明历程中最重要的,也是最有代表性的。《远去的文明》——这是一部弥漫着科学精神的历史文化散文,探讨的是人类文明进程中一些特殊地域的生活故事、文化表现和科学成就。作者以真实淳朴和具有自己风格的文字引领读者走向时空的深处,共同游历那一段落满尘埃的文明。告诉读者:人类是如何加工最早的工具的;早期的城市是如何在平庸的日子里展现它的姿色的;古代的人类在细碎和艰辛的生活中是怎样抒发他们的思想和情绪的。
  • 风雨辽河畔

    风雨辽河畔

    清末民国初,无疑是中国风云多变的时期,东北更是多事之秋,北有沙俄的觊觎,东有日本的野心。东北人民不甘心被压迫、受奴役,自发起来与沙俄斗,与日寇斗,不屈不挠,前仆后继,演出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英雄壮剧。
热门推荐
  • 魔物狩猎者

    魔物狩猎者

    魔物之王利用自己强大的实力争霸了整个世界,牠以强化人类作为乐趣,所以抓捕了不少人类进行强化。在某一天,被压制的人们开始蠢蠢欲动,他们开始造反,魔物之王得到这个消息后,就将自己的鲜血注入到了生物之中,因此,被注入鲜血的生物就变成了魔物。魔物不断的繁殖,成为了魔物之王的军队,将所有造反的人全部杀掉了。而主人公小布的父母也被抓去进行改造了,所以小布对魔物之王十分的厌恶,他发誓要亲手打败魔物之王,因此,他展开了斩杀魔物之王的旅程。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厨妃你留下

    厨妃你留下

    她,嫡女甘愿做侍妾,却被他羞辱摒弃,自力更生靠手艺将一手烂牌重新清洗,毕竟,拴住男人的胃就能拴住男人的心。使出浑身解数……
  • 锦绣医香

    锦绣医香

    呵呵,舒颜告诉自己,身穿到古代别激动,捡个小包子要有爱,看到美男要矜持,可是,谁能告诉她,包子的美男爹看到她时,为毛要叫孩儿他娘。舒颜表示自己要先冷静一下。一个耍得一把好手术刀的二十一世纪闷货女汉子,如何在各个BOSS智商爆表的古代,以摸爬滚打的方式优雅的活下去。
  • 神树游戏者

    神树游戏者

    这里是游戏者的天堂,懦弱者的坟墓,同一个起点,不同的能力,都朝着那最终的目标前进,这里是神树的世界,这里是获得第二次生命,来之不易的游戏世界。
  • 云梦奇闻录

    云梦奇闻录

    一个热爱写作的健身教练,每天记录着工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 逆仙霸体

    逆仙霸体

    无缘修仙,肉身成圣,翻过这座山,看破这世间
  • 末世地球之黎明曙光

    末世地球之黎明曙光

    人类最后的曙光啊……快出来,驱散黑暗吧。
  • 初心痒痒

    初心痒痒

    第一次看到陆子初这个名字的时候,是在年级第一的那个名次上,俞莫怡第一个想到是古代的那个司马望,字子初,他性格吝啬喜欢敛财,死后家里金帛堆积如山。而结婚后,俞莫怡还打趣他,你也是子初,为什么你们不一样呢?陆子初很疑惑:“谁也是子初?”俞莫怡:“司马望啊!”陆子初懂了:“因为我的钱都要给老婆花啊!”然后顺势搂过俞莫怡,在她的唇上落下一吻……
  • 曹月川集

    曹月川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