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66400000117

第117章 艰难旅程 (1)

135

时大批日军重新占领了惠州和博罗一带,东江沿岸战云密布,气氛相当紧张。

而在宝安根据地这边,正在紧张抢救文化界人士。当每一批文化人回到东江游击队总部白石龙村时,曾生、王作尧等领导人都热情地予以接待,妥当地安置他们,并转达党中央对他们的亲切关怀与慰问。不出几天,从香港过来的文化界人士越来越多,有的当即转移走了,有的因各种原因还要等待。

在群山环抱、绿树掩映的游击区白石龙村,一改往日因战争导致的破败肃穆面貌,处处洋溢着喜悦与热烈的气氛。白石龙,宝安县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偏僻小村,因为我国众多现代文华精英和外国友人的不期到来而注定要永载革命史册。

曾生和王作尧在白石龙村晒谷场举行了一个盛大的欢迎大会,旅港归来的邹韬奋、茅盾、宋之的、张铁生、于伶、章泯、袁水拍、戈宝权、黎树澍、胡风、风子等文化界、电影界、戏剧界和民主人士、外国友人等二百多人齐聚一堂。

欢迎会上,这些文化界人士畅谈了脱险的经过,在这次亲身经历中,深切地体会到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斗争的伟大意义,从朝气蓬勃的东江游击区感受到了中国人民不畏外敌顽强的斗争精神,似乎看到了新中国未来的希望和灿烂的曙光。

王作尧致辞完毕,曾生介绍了东江游击队的建立、发展和战斗历程。最后,他说在党的领导下,在广大群众和港澳同胞、海外华侨的支持下,东江游击队这支远离党中央、孤悬敌后的部队才得以发展起来。

随后由文化界代表发言。邹韬奋发言时,幽默地说:“我们这支文化游击队是在东江人民抗日游击队的卫护下,由香港转移阵地回来的,没有人民的枪杆子就没有人民的笔杆子,打倒法西斯,必须有要人民的枪杆子,也必须要有人民的笔杆子,今后一定要把枪杆子和笔杆子结合起来,打出一片新天地……”

茅盾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这次营救工作,是抗战以来(简直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抢救行动,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中国人民的力量是伟大的,是永远不可战胜的……”接着他深有感触地说:“这次回来,感受很深,特别感到这是作家直接同抗战的实践结合,创造革命文学最好的机会。”会上,艺术家、名演员还登台表演了精彩的节目,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会后,邹韬奋、茅盾、宋之的、戈宝权、胡绳、黎树澍等一群作家、学者随曾生、王作尧和李健良来到游击队的“山寮报社”参观。只见松林里临时搭了一个茶寮,布置成一个展览馆,上面摆放着各期报纸、标语和从日军手里缴获来的油印机。

李健良将近期出版的《大家团结》报分发给大家,文化人欣然捧读,啧啧称赞。他们对游击队自己创造的简易油印和刻写技术非常感兴趣,一个个交口赞扬游击队人员艰苦奋斗的精神。

邹韬奋和茅盾看着报纸,两人指指点点,正在评论。邹韬奋赞叹不已,他说:“你们真不简单,不简单啊,我们可是同行呀,我要向你们学习。”

茅盾说:“真是百闻不如一见,看了你们的山寮报社,我对游击队怎么在敌人开展抗日文化工作,了解得更具体了。我坚信,作家只有深入工农大众,才能更好地开展革命文化运动。”

曾生走了过来,说:“我们条件有限,报纸办得不是很好,还请你们这些大作家和文化精英多提出宝贵意见。”

邹韬奋说:“这两份报纸还算不错,文章写得精彩生动,有一种纯朴之风,不过我想提个冒昧的建议,不知如何?”

曾生笑着问:“太好了,我们请你们来,就是想听你们这些专家的意见,好指导我们开展文化宣传工作。”

邹韬奋指着报纸说:“《大家团结》和《新百姓》这两份报纸性质一样,不如整合起来办成一份报纸,这样技术和力量岂不是更大了,你们这样太分散了。”

曾生说:“好呀,你说得太对了,可是合起来叫什么报呢?”

邹韬奋想了想,说:“不如就叫《东江民报》吧,更能直观地反映我们东江人民的心声!”

茅盾也说:“是的,《东江民报》更有地方特色,民报代表人民大众说话,批评国民党顽固派的错误政策。”

曾生听罢,连声说:“好,就叫《东江民报》,顺便请你题个字吧?”

一直跟在身边的李健良当即拿来纸和笔,邹韬奋铺开白纸,欣然命笔,为《东江民报》题写了报头,茅盾笑着说:“我来给副刊起个名吧。”说罢,即席写下了“民声”二字。

邹韬奋一声兴起,摇晃着头挥笔写就一首四言体颂诗,紧接着茅盾扶了扶圆圆的眼镜,紧握笔墨,一气呵成,写了“保卫祖国、为民先锋”八个刚劲有力的大字。他俩放下笔,博得了众人的阵阵掌声,于是,众多文人纷纷拿起笔来,赋诗作词,豪情满怀。

正当文化人士在白石龙村作短暂停留的时候,顽军凌育旺部和黄文光大队分别从观澜、龙华直扑过来,准备进攻白石龙村,截获文化人士。

得到消息后,曾生一边调动部队,准备应敌,一边部署文化人士安全转移。他请龙华乡的副乡长刘一周带领一些党员和抗日自卫队员在白石龙附近靠山涧的松林里搭了十几个山寮,与报社、医务所的山寮相近。

曾生对邹韬奋和茅盾说:“白石龙这个地方目标比较突出,为了安全起见,我请你们转移到山上隐蔽好一些,不过条件比较简陋,生活非常艰苦,不知你们意下如何?”

邹韬奋、茅盾连声说:“好呀,你们这样做比较妥当。”

由于顽军不断进范,陆续来到宝安的大批文化界人士暂时走不了。曾生又派人到阳台山四百米高处的蕉窝村搭了一些山寮,建起了一个更加安全而坚固的招待所,把邹韬奋、于伶、胡绳几对夫妇和袁水柏、叶籁士、高芬等二十多人安排在蕉窝住下。

后来由李健良负责,带领转移到阳台山深坑村草寮子招待所。其他人则住进了杨尾村附近的山上,那里比较热闹,由于山上山下住的都是文化人,被人们称之为“文化新村”。就是这些简陋的茅草棚里,却是众星荟聚,藏龙卧虎,成了中国现代史上最圣神、最伟大的地方。

住在深山茅寮里,对于长时期在城市生活的人来说,实在很不习惯。草寮里没有任何设备,脚下是坑哇不平的山地,还风长着野草,睡觉的床是用竹子搭的架,垫上一层厚厚的稻草,倒也松软暖和。

吃的是大锅饭,每人每天菜金两角,虽然是粗制的红米饭,吃得倒也有些风味。当他们知道那些冲锋陷阵的战士们节衣缩食忍饥挨饿的时候,他们非常地感动,压根就不敢奢侈能过得如何的舒坦。生活虽然清苦,但大家的心情却是舒畅的,人们把烤红薯作为每天最好的午点,把红片糖看作是土制的“巧克力”,人人吃得有滋有味。

面对这种特殊的环境,他们都把游击区生活看作是接近工农兵、锻炼自己的最好机会。游击队在附近开办了干部训练班,还为从香港和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归来的华人华侨青年开办了一个抗日青年训练班。那些文化人士主动请缨,帮他们讲课,他们乐意为游击队做点力所能及的工作。

邹韬奋主动为游击队员们上课。他在干部训练班讲授的是《中国的民主政治问题》,他讲得既认真又生动,还讲了不少在香港写《抗战以来》时不便写出的有关国民党反动黑暗腐败的官场秘闻,使战士们深受鼓舞。

茅盾则讲了抗战时期在蒋管区的黑暗生活,激励青年学子致力于新闻工作,教导报社的李健行等人员有关编辑工作的知识,勉励他们把新闻工作作为终身的事业。女作家杨刚以通俗演义的形式,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国际局势,漫画家丁聪为报纸画漫画,胡绳讲了中外哲学,沈志远讲政治经济学,黎树澍讲了中国革命史,曾任军医处长的陈汝棠和病理学家吴在东则给医务人员讲授解剖学和病理学,木刻家精心制作版画,诗人们则积极为副刊写诗。

此外,美术界、戏剧界的文化工作者也常常给部队的文艺青年传授绘画创作和戏剧的基本知识,使那些日夜浴血战场的游击队员们扩大了视野,鼓舞了斗志,从而有力推动了部队文化生活的开展。

就在他们进行热火朝天的文化生活的时候,在白石龙村周围的樟坑、鸡公头和长岭皮等地,响起了一阵阵枪炮声,游击队们正在与顽军激战。密集的枪声犹如炒爆豆,隐隐若若地从远处传来。

有谁能知道,在阳台山腹地的白石龙一带的杨美、雪竹和水径等地到处搭满了临时“山寮招待所”,游击队把几百名从香港脱险后抢救出来的文化界人士安置在这荒芜人烟的山上。于是,僻静的山沟里到处歌声飞扬,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白石龙村距离日军驻地较近,可以说就在日军的眼皮底下,所以敌人反而不注意。顽军因惧怕日军不敢冒然闯入这偏僻的山沟来,他们虚晃一枪,就撤走了。东江游击队的指战员们,就这样日夜守卫着我国文化界的精英,国之瑰宝。在曾生和林平等的精心部署后,到达白石龙村的文化界人士在游击队的护送下陆续起启,前往各地。

茅盾等住了五六天后,提出要先走。曾生很快答应了他,等林平将沿途路线都安排好了,这才准备安排人员护送。邹韬奋本来想跟茅盾他们一起走,但是考虑到国民党反动派对他特别关照,特务机关四出发出辑捕通告,并扬言:“一经发现,就地惩办!”。加上他还在翅首盼望等他的夫人沈粹缜和他的孩子们,所以还要待上一些日子,为此,邹韬奋显得焦躁不安。

松涛滚滚,天气异常寒冷。这天中午,邹韬奋睡了一觉,精神大振,起床后先伸伸懒腰,随便到附近走走。只见远山云雾缭绕,山谷有一条蜿蜒曲折的山涧。他来到山涧边洗漱一阵,涧水清冽,冰凉彻骨。这时,小涧上下围了好多人,一些文化人在洗衣服,一些青年学生和女兵就着涧水洗漱,他们边洗边说着话,很欢快的样子。

邹韬奋舀了口水,眼睛看着前面,只见几个小游击队员打着赤脚,抖抖擞擞地走了过来,走在前面的一个小队员约摸十五六岁,他手里提着一个竹篓子。邹韬奋看着有趣,走过去一看,只见里面装着一些鲫鱼、黄鳝和泥鳅之类。他指着篓子好奇地问:“小鬼,哪来的?”

那小队员昂着头,说:“当然是抓来的,你以为是天上掉的呀?”

邹韬奋笑一笑,问:“这么冷的天,不冷吗?”

小队员揩了揩了快流出来的鼻涕,说:“不冷。”

邹韬奋又问:“在哪里抓的?”

小队员指指周围,说:“那河里,田里,到处都是,多着呢。”

邹韬奋笑了,问:“那晚上是不是可以改善伙食了?”

不料那小队员冷不丁地说:“想得美!又不是给你改善的。”

邹韬奋吃吃地笑,越发有趣,小心地问:“为什么呀?”

小队员说:“这些都是给伤员们吃的,他们的伙食太差了,要改善营养。”

邹韬奋恍然大悟,说:“那好,这才叫自力更生!”

小队员白了他一眼,说:“那当然,这么简单的道理还用得着你说。”

一群女战士走了过来,她们上山采了不少蘑菇和木耳,其中一个对那小队员说:“李冬,怎么这么没礼貌,知道他是谁吗?”

李冬摇摇头,愣是说:“我管他是谁,想吃鱼,没门!”

“他是著名的大作家、记者邹韬奋先生!”女战士说。

“啊,原来你就是邹韬奋先生,我在学校里读过你写的书。”李冬抓着头,不好意思地笑了。

“是吗,什么书?感觉如何?”邹韬奋问。

“叫什么《萍踪寄语》,太棒了,你写得可真好。”李冬说。

邹韬奋故意逗他说:“那现在我可不可以吃你的鱼呀?”

“看在你是先生的份上,我这条小鲫鱼可以叫老班长给你炖一大碗汤喝?”李冬认真地说。

“为什么才是小鲫鱼呢?”邹韬奋问。

“实话告诉你吧,我们天天抓鱼,都快半个月了,可我们自己连点鱼腥味都没闻过。”李冬吞着口水说。

邹韬奋奇怪地问:“为什么?”

“因为我们伤员太多,都给他们吃了。”

“那你们不嘴馋吗?”

“馋,可那又怎么样呢?”

“自己想办法弄点来吃吗,天天泥里水里滚,那么辛苦。”

“不行,我们一定要给伤员们吃。”看着李冬小小年纪,仍然如此大公无私,敢于坚守原则,一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你家是哪里的,在哪读书?”邹韬奋问。

“我家在石龙那边,我在学校里念的书。”

“哦,你是说你的家就这个白石龙?”

“不是,是石龙,东莞的石龙你都不知道!”

“哦,那你为什么不读完,就跟来参加游击队?”

“我爸爸妈妈和爷爷都被日本人杀害了,家里没有一个亲人,所以就参加游击队了。”

“那现在还好吗?”

“当然了!”

“他都是我们班长了!”其他小队员指着他说。李冬说:“谁要你们乱说话的,都给我回去,把鱼送到伙房,好给伤员们做饭。”李冬蛮横地说。

邹韬奋看着他们远去,会心地点头。

136

这天,高阳正好从元朗执行任务刚回到白石龙。

同类推荐
  • 我说特工女孩我爱你

    我说特工女孩我爱你

    国家特工乐黎在追查北韩犯罪分子案件的时候,化名小夜混入林下的娱乐场所当卧底,巧遇为调查韩国官员而混到林下当卧底的北韩检察官宁思蜀。宁思蜀是中韩混血儿,之前在飞机上就曾与乐黎邂逅,乐黎受命临时保护宁思蜀直至他上飞机。几次生死患难,性格单纯温良的宁思蜀,毫不隐讳对外柔内刚个性十足的乐黎的欣赏,乐黎态度却若即若离,迟迟不肯接受。
  • 有间文库:正红旗下

    有间文库:正红旗下

    《正红旗下》是老舍未完自传体长篇小说遗作,手稿共十一章,一百六十四页。一九六六年八月二十四日,老舍自沉于北京太平湖,这部作品与他的人生,戛然而止。老舍为旗人,隶属“满洲八旗”的“正红旗”,这也是书名的由来。从老舍从出生写起,当时正是清朝末年,社会动荡,民生凋敝。眼看着大清王朝走向没落,养尊处优的八旗子弟们也在末路挣扎……随着义和团兴起,洋人到来,北京老百姓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一个个人物在老舍笔下栩栩如生:老实巴交的父亲、善良正直的王掌柜、尖酸刻薄的姑母、聪明能干的福海二哥、妄自尊大的牛牧师……这些身处在动荡历史洪流中的大清子民,都走向了不同的命运……
  • 乌龟形象策划

    乌龟形象策划

    故事59篇,篇篇短小精悍、构思巧妙,主题积极、内容健康,情节曲折、出人意料,多为嬉笑怒骂的风格,读来有的令人拍案惊奇,有的令
  • 十日谈

    十日谈

    《十日谈》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巨著。它讲述了10个青年男女在1348年佛罗伦萨瘟疫流行时,避难于别墅里发生的事情。他们在10天时间里讲了100个故事,故名《十日谈》,所讲故事包罗万象,有历史事件、民间故事也有传说。透过这些故事,作者歌颂了现实生活,赞美爱情,谴责禁欲主义和封建贵族、天主教会的荒淫无耻。整本书散发人性自由之光。意大利评论界把薄伽丘的《十日谈》和但丁的《神曲》相媲美,称之为《人曲》。
  • 都会中的孤岛

    都会中的孤岛

    本书收录坂口安吾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白痴》《都会中的孤岛》《堕落论》《续堕落论》《水鸟亭》《玩具箱》《学习记》《中庸》等。《都会中的孤岛》通过阿弁的悲剧,写出了都市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互为孤岛的隔绝感。“因为一切都是随随便便的,所以这个社会才会这样圆满。”《堕落论》《续堕落论》中坂口安吾提出:“为了活下去,必须堕落。”《白痴》被评价为“日本战后文学的样板”。《学习记》带有坂口安吾自己求学的影子。
热门推荐
  • 沐若宁桐

    沐若宁桐

    到底是一见如故,似曾相识;还是青梅竹马?云若桐:“宁沐哲,那个,我们曾经是不是认识啊?”宁沐哲:不是认识,而是我们曾经要好,可是,对不起!很抱歉这件事我不能告诉你,对不起!
  • 相府庶女:废妃不好惹

    相府庶女:废妃不好惹

    家族覆灭,含怨重生!她成为仇人的庶女。渣父妄图利用?将计就计拔其爪牙。夫人为治病剥她皮?那就毁掉嫡姐那张脸!腹黑世子主动求合作?照单全收!诶诶诶,怎么转眼被合作对象吃干抹净,还听他振振有词:“这不过是利息!”
  • 氪金致胜

    氪金致胜

    穿越异界后,想要好好生活的郑易突然发现自己居然可以氪金!氪金就能变强赚钱,变强就能继续氪金。为了生活,郑易毅然走上了发(he)财(xie)致(fa)富(zhan)之路。但故事的发展向来曲折……
  • 倾世守护之只待卿归

    倾世守护之只待卿归

    三生石畔,她终身一跃跳下忘情湖,临死前最后一句话是:“容夜,若是时光可以重来,我只愿不曾遇见过你。”历尽万世之劫,各种阴谋丛生,她恍然间明白,原来她不过是别人命运的替身罢了。跳下雪山之巅,她说:“昼颜,我想成为你的新娘,哪怕一世就好。”原来,她爱的这样卑微。他们历经万世,最终不能拥有一世情缘。重生归来,王者归位,原来她才是这世间最重要的存在。这一次,她要主宰自己的命运。依稀中,她记得跳下雪山之巅时,兄长同她一起跳下,兄长是这世间唯一一个不带目的待她之人,她去寻找兄长,可是只得到愿星的一句话:“晨曦,放过他吧,他为你付出的够多了。”她失声痛哭,她成为了王者,可是她把最爱她的人弄丢了。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那个夏天开始爱你

    那个夏天开始爱你

    这是一个校园爱情故事,字数不多,请自行观看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霸道总裁之莫名其妙

    霸道总裁之莫名其妙

    一时心善救了个富二代,本打算拿了一笔赏钱跑路,竟被要求当后妈!心机女到处埋伏,谁知道她空挂董事长夫人的头衔夜夜独守空闺!看着身边美男环绕……她饥渴啊!
  • 待到雨霁弥生时

    待到雨霁弥生时

    来自神木弥生的自述:我是一个拥有日本血统在中国就学的17岁男高中生。父亲是正宗的日本人,母亲是地道的中国人,如此的两人所结合的产物便是如此“不三不四”的我了。我的名字生动形象地体现了我的“方枘圆凿”。听母亲讲述,在我出生不久两人就离异了,母亲带我回到了她的故土中国,与父亲便不再联络。因此我的记忆中从没出现过亲生父亲的身影。身处于中国某经济水平和文化程度都不高的小县城中的我不清楚自己是否是异乡人。倘若有人可以了解我的过去,那人一定会对我的遭遇予以同情。因为自从我五岁起,我的灵魂深处就如同天裂了一般阴雨不断,心早已被水完全覆盖,已然没有落脚之地,在我沉重枷锁的禁锢下积水才没能外泄。以至于我在别人的目光下逐渐扭曲。纵使大禹神通广大,精卫毅力惊人,也难治“心海”。而我所需要的是能为我补天的女娲,能予我万里晴空的人。17岁这一年,我仍在默默期许有这般人的存在,如此我将可以等到积水蒸发从深水的重压下得以解脱。后来,真的有人堂而皇之地闯进了我的世界,在那里占据了属于她的一席之地。只怪命运造化弄人,只让我记住了乔知安这个名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