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936600000034

第34章 四唐代后期的儒教哲学(3)

2韩愈论道儒者们贬诗赋而重经义,贬章句之学而重求道,其目的在于以先王之道平治天下。那么,什么是先王之道?尽管各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但很少有人专门加以讨论。韩愈的《原道》,集中回答了这个当时儒者普遍关心的问题。《原道》仅是一篇论文,它涉及许多问题,但其中作为核心的问题则只有一个:什么是儒者所要追求的先王之道。《原道》一开始就开宗明义地指出,所谓道,就是仁义之道: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接着,韩愈通过对概念的分析,说明了仁义与道德的区别。韩愈说“仁与义为定名”,就是说,仁与义是有确定内容的概念;“道与德为虚位”,就是说,道与德没有确定的内容,因而人们可以给它填充上任何内容。所以,德有吉有凶;道,有君子之道,也有小人之道,也有老子所说的道。老子的道,是不要仁义的道,在韩愈看来,这样的道,不是儒者所说的道,“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他这里的“吾”,不仅是韩愈自己,而且泛指一般儒者。一般儒者所说的道,就是先王之道,是孔子之道。这个道的内容是“合仁与义言之”,因此是“天下之公言”;而老子排斥仁义去说道德,只是“一人之私言”。在这里,韩愈没有把儒者之道和老子的道放在同等的地位上,而是把老子之道贬斥为一人之私言。

并且认为,这样的私言并不是老子认识到仁义之道的意义而故意加以反对,而是老子见识小,根本没有认识到仁义之道的意义: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为仁,子子为义。所说“以煦煦为仁”,就是把小恩小惠当作仁;“子子为义”,就是把小公小信当作义。韩愈认为,这是老子排斥仁义的认识根源。那么,真正的仁义之道是什么样子呢?韩愈分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说明只有仁义之道才是人类必须而不可缺少的大道。韩愈说,在遥远的古代,危害人类的因素非常多。只是因为有圣人出来,才教会大家相互依存的生活之道,为人们树立了君,树立了师,为人们赶走了野兽,使他们能居住在天下的中央这块最适合人类生存的土地上。天气寒冷,圣人教人们穿衣;腹中饥饿,圣人教人们觅食。住在树上容易摔下,住在洞中容易生病,圣人就教人们建造房屋。圣人教人们做工,制造各种用具;教人们买卖,以互通有无;发明了医药,为人们治病;教人们埋葬和祭祀死者,培养人们的恩爱情感;制定了礼仪,使人们有了尊卑先后的秩序;发明了音乐,使人们可以宣发心中的郁闷;发明了政治,率领人们勤奋而不懒惰;发明了刑罚,除掉欺人的强横;为了防止互相欺骗,圣人发明了符玺斗斛权衡,使人们互相信任;为了防止互相争夺,圣人发明了兵器甲胄城郭,使人们防御敌寇。圣人的作用如此,可是却有人说什么“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剖斗折衡,而民不争”,这怎么可以呢!韩愈继续说,假若没有圣人,人类早就灭绝了。为什么呢?因为人没有羽毛鳞介以防御寒热,没有爪牙以争夺食物,只有作为君、师的圣人才能教他们如何生存,所以君和师是绝对不可缺少的。韩愈由此得出结论说: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做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民不出粟米麻丝、做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则诛。这就是仁义的确定的内容,因而也就是儒者所说的先王之道。在韩愈看来,这样的道,才是正道、大道。这样的论说道,才是天下的公言。

韩愈批评了当时佛、道二教抛弃君臣父子、抛弃相互依存的社会生活,去追求所谓清静寂灭。说他们修养心灵,却自外于天下、国家;作为儿子,却不把父亲当作父亲;作为臣子,却不把君主当作君主;作为小民,却不做自己该做的事,这是要把依照圣人之教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变为夷狄之邦。韩愈援引《大学》中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论述,说古代的正心、诚意,是要有所作为的,也就是说,是为了齐家、治国等等,以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而这样的正心,乃是圣人之教。韩愈断言,假若佛、道二教的言论出于三代前后,一定要遭到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的批判和纠正。于是,韩愈再次对以仁义为确定内容的、作为天下公言的大道作了概括和总结: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麻丝,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这样的道,“为己则顺而祥”、“为人则爱而公”、“为心则和而平”、“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这样的道,生前,它合乎人的情感;死后,它使人尽其天常;祭祀上帝,能得到上帝的佑护;祭祀宗庙,祖宗就会来歆享。韩愈说,这就是他所说的道,而不是道教或佛教所说的道。这样的道,其核心是君臣父子。所谓仁义,其内容也就是行君臣父子之道。这就不是小恩小惠的煦煦之仁,不是小公小信的子子之义,而是大公,是大义。韩愈对道与仁义的理解,和孔子“克己复礼为仁”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是对孔子仁义学说在新条件下的正确阐释。韩愈在这里用了“博爱之谓仁”这样的命题,和墨子“兼爱”的主张相似。但是韩愈所强调的仅是爱的普遍性质,而不是不分君臣父子无差别地泛爱一切人。在《读墨子》一文中,他认为孔子的“泛爱亲仁”、“博施济众”和墨子的“兼爱”是一致的。因此,韩愈的博爱,只是依君臣父子的尊卑上下,有所主次先后的普遍之爱。韩愈认为,这样的道,是自古以来圣人代代相传的: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这是韩愈在儒教发展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来的道统说。这个道统说只到孟子为止,其下有荀子和扬雄,但他们“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不能够接续这自古圣人代代相传的道统。至于董仲舒,韩愈不承认他在儒教道统中的地位。这种情况表明,韩愈虽然也和其他儒者一样要振兴儒学,但他所要振兴的儒学乃是一种新的儒学,而不是其他儒者心目中的汉代的儒学。这个道统说的另一个特点,是在贬斥董仲舒的同时推崇孟子,把孟子作为孔子以后儒教道统的唯一接续者。从此以后,儒者所说的先王之道或孔门之道,就逐渐成了孔孟之道。孟子,也是新时代儒学的一面旗帜。是韩愈,首先发现了孟子学说对孔门之道的意义,因而使他成为新时代儒学的起点。据韩愈所说,这样的道的传承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了曲折和挫折。

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天下之言,“不入于杨,则入于墨;不入于老,则入于佛”。甚至儒者,也承认孔子是老子或释迦的弟子,因而甘居下流。这样,人们要想听到仁义道德的声音,就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自古先圣代代相传的仁义之道要想在天下推行,就更加没有可能。因此,要想听到仁义道德的声音,要想让先圣代代相传的仁义之道在天下普遍推行,就必须批判杨墨,批判佛老。韩愈当时,杨墨已经过去,危害圣人之道的主要是佛和老,所以韩愈主张: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在儒教发展的历史上,是董仲舒首次主张罢黜百家,韩愈应该说是第二次主张罢黜百家。不过这时的“百家”,只是佛、道两大家罢了,但那主张的性质是一样的。当年秦始皇曾烧过百家的书,坑埋儒者,现在韩愈对待佛、道二教,也是主张烧他们的书,用国家暴力强迫他们的人还原成为儒教国家统治下的臣民。对于一个掌握着国家权力的统治集团来说,在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而思想斗争又难以奏效的情况下,暴力就是一种比较方便的手段。儒教为了贯彻自己的仁义、博爱,同样也主张暴力。从整个中国古代的历史看来,暴力,一直都是儒教实行仁义、博爱的必要条件,是儒教祭坛神庙前的金刚力士。为了贯彻自己的主张,韩愈曾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当唐宪宗崇信佛教,要迎佛骨到宫中供养的时候,韩愈不顾个人安危,犯颜强谏,几乎送掉性命。作为密友,张籍曾一再劝韩愈著书立说,把先王之道向天下人传播,向后世的人们传播,但韩愈没有答应。起初他认为著书不如随时发表言论,说现在的言论若不能使人信道,著书也同样没用;说自己的思想还不成熟,希望到五六十岁以后,如果觉得可以,再著书不迟。后来,在张籍的再次劝说下,他又进一步表明了自己不能著书的苦衷,是由于“虑患”之深:昔者圣人之作《春秋》也,既深其文辞矣,然犹不敢公传道之口授弟子。至于后世,然后其书出焉。其所以虑患之道微也。今夫二氏,之所宗而事之者,下乃公卿辅相,吾岂敢昌言排之哉!择其可语者诲之,犹时与吾悖,其声哓哓。若遂成其书,则见而怒之者必多矣,必且以我为狂为惑。其身之不能恤,书于吾何有?(《重答张籍书》)韩愈以孔子为例,说孔子有子路,可使恶声不入于耳,又有众多弟子们辅助,然而还是屡遭磨难。赖有许多弟子,才使他的道不致泯灭于天下。假若他只是独自著书,独自言论,他的道还能传留下来吗?现在佛、道二教在中国流行已六百年,“其植根固,其流波漫,非所以朝令而夕禁也”。况且古人,若能在当时得志推行他的道,也是不著书的。只有在他的道不能推行,才不得已而著书,希望后人能行自己的道。自己的命运如何,还没有一定,所以要等到五六十岁以后再说。韩愈的这番表白,说明他充分估计了推行先王之道的艰难,他没有对自己的行动抱过高的希望,他也没有对后世抱很大希望,他只是发出了自己能够发出的一声呼唤。要使他所说的先王之道得以推行,还有一段漫长的路程。

(三)唐代后期天人关系论

1唐朝后期君臣对天人关系的讨论天人关系是儒教理论的一个永恒话题,唐朝后期君臣们在前人讨论的基础上,对天人关系的讨论又有进一步的发展。唐德宗因自己的失误,引起兵变,逃到奉天。他和陆贽对这次事件的原因进行了讨论:上与陆贽语及乱故,深自克责。贽曰:“致今日之患,皆群臣之罪也。”上曰:“此亦天命,非由人事。”(《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八)陆贽为此上了一道《论叙迁幸之由状》,其中说道:“天所视听,皆因于人;天降灾祥,皆考其德。非于人事之外别有天命也。”陆贽举例说,当年祖伊斥责殷纣,就是因为殷纣说什么“我生不有命在天”。武王宣布殷纣的罪行,其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纣王说什么“吾有民有命”,使群臣不敢批评他的错误。这些例子都说明,不可以离开人事去谈论天命。《周易》说“视履考祥”,说“吉凶者,失得之象”,还说“自天佑之”,这说的都是人要顺天,而天命由人。总括圣人的意思,会通六经的宗旨,都是说福祸由人,不说国家的盛衰是由于天命。最后陆贽得出结论说:人事理而天命降乱者,未之有也;人事乱而天命降康者,亦未之有也。陆贽说,这些年来,战争频繁,刑罚残酷,民穷财尽,人心不安,好像生活在风浪之中。臣民们议论纷纷,都担忧要发生什么变故,后来果然发生了兵变,证实了大家的担心。这么多的臣民,并非都懂得占卜,会预测吉凶。这些足以说明,导致兵变的原因,未必都是由于天命。陆贽还规劝唐德宗说:治能变成乱,乱也能变成治。有没有灾难而灭亡的,也有历经磨难而使国家兴盛的,关键看人们如何去做。他希望唐德宗经过这次变乱,能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好。陆贽所说国家动乱是群臣之罪,意思是说,由于宰相卢杞的倒行逆施,导致了变乱。由于平叛将士们的坚决要求,唐德宗不得已,才贬斥了卢杞。后来,唐德宗和李泌又讨论起这次变乱的原因。唐德宗说:“建中之乱,术士预请城奉天。此盖天命,非杞所能致也。”李泌回答道:天命,他人皆可以言之,唯君、相不可言。

盖君、相,所以造命也。若言命,则礼乐刑政,皆无所用矣。纣曰:“我生不有命在天?”此商之所以亡也。(《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三)现实的事变使唐朝的臣子进一步认识到,政治的好坏,国家的兴亡,都是由于人们自己的行为造成的。他们不否认上帝及天命的存在,但是认为天命就在人事之中,不能离开人事谈论天命。人事搞好了,就可以得到上帝的赞许,得到天命。人事搞不好,上帝也不会给人降下康宁。这本是儒教的一贯主张,更是唐朝的臣子们从现实事变中得出的结论。儒教的天命观,自始就包含着自己固有的内在矛盾。一方面,上帝作为至上神,是世界的主宰者,他的意志应该不受其他因素的支配而具有最高的权威。这是以前的商纣王,当时的唐德宗所理解的天命。另一方面,儒教从创立之始,就认为上帝的好恶赏罚,其根据是人们行为的是非善恶,就像现实中皇帝应该据臣子们的表现而进行赏罚一样。这就是所谓天命就在人事之中,不能离开人事谈论天命。这是陆贽和李泌所理解的天命。这后一方面,使近代以来的学者们往往误认为儒家是无神论者。其实,儒者们强调尽人事,只是说,上帝的赏罚是根据人的善恶,却并不否认上帝的存在。并且这最后的决定权还在上帝。正因为如此,所以人们看到的赏罚才会有意外的情况。唐宪宗继位不久,问宰相李藩:“禳灾祈福之说,其事信否?”李藩回答说,从古以来的圣人贤士,都不向神灵祈求幸福。楚昭王得病,臣子们说是黄河神作祟,要求祈祷。但楚昭王认为黄河不在楚国,不是致病的原因,不让祈祷。孔子认为昭王是懂得天道的君主。孔子有病,子路要祈祷,孔子说我早已祈祷过了。这是由于孔子认为“神道助顺,系于所行。

同类推荐
  • 超越对话:走向佛教基督教的相对转化

    超越对话:走向佛教基督教的相对转化

    本书作者作为深受怀特海哲学影响的基督教思想家,在当代宗教多元论的语境中探讨了基督教与佛教(禅宗、净土宗)的对话,提出了通过对话而超越对话并相互转变的对话模式,这对当今世界宗教文化交流与和平发展富有建设性。
  • 流传千年的儒家佛家道家故事大全集(超值金版)

    流传千年的儒家佛家道家故事大全集(超值金版)

    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对于儒释道三家曾作过这样的比喻:儒家好比粮食店,为人们提供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佛家是百货店,日常用品,林林总总,一应俱全;道家则是药店,灵丹妙药,用以救人济世。儒家店必须光顾,圣人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佛家店则随时可以逛逛,有钱则购,无钱则望,其中应有尽有,为人生不可或缺之物。道家店则是无事不必登,有病必须看,否则病入膏肓,悔之晚矣。可以这样说,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组成了汉学的基本哲学思想,就连西方学者也不得不承认这三者的地位——西方学者曾评出的“东方三大圣人”,第一是老子,第二是孔子,第三是六祖慧能,正好代表了中国的道、儒、释……
  • 钟吕丹道修炼入门

    钟吕丹道修炼入门

    钟吕丹道修炼入门是一本系统阐述有若千年法脉传承的钟吕丹道实修入门的专著。全书秉承师传风格,体现真修实炼。书中介绍了钟吕丹道的渊源和传承,论述了悟道心法和入门体系,详解了核心功法和辅助功法,方便读者理解和研习丹道养生。
  • 佛教常识

    佛教常识

    本书是一本启蒙、启智的佛教入门书,也是教育普通大众修身养性提升自我的一本有益书籍。
  • 百年佛缘:生活篇

    百年佛缘:生活篇

    星云大师的《百年佛缘》是一部重要的口述历史的著作,全书分为:生活篇、社缘篇、文教篇、僧信篇、道场篇、行佛篇、新春告白、别册、名家看百年佛缘十个部分,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记述了星云大师与社会各界的往来、弘扬佛法和为社会服务的经历,读来非常令人感佩和感慨,展示了台湾几十年来的历史变幻和海峡两岸关系从冰冻到如今的全面交流与交融的全过程,是一部难得的历史巨篇。
热门推荐
  • 人道之劫

    人道之劫

    人类从诞生至今已经存在了数十万年,但是只有最近的5000多年才真正是我们人类的时代。那么,文明出现之前的无数时间里我们都在做些什么?我们瑟缩在洞窟中,围坐在小小的篝火边,畏惧着那些给我们带来恐怖的存在——不仅有各类自然灾难,还有那些兽头人身的未知存在、那些动如活物的石头巨像,以及长有蝙蝠翅膀人型狗头的灾害。我们将它们称作“神明”与“恶魔”,在它们的盛怒下乞求饶恕并祈祷救赎。物换星移,它们因为未知原因消亡,离开了这个世界,我们趁机崛起,我们逐渐成为了世界的主角。我们同样掌握了那些所谓“神明”“恶魔”的力量,然而它们总有一天会重新回归,试图重新奴役人类,操控世界。我们不会再退回到黑暗、蒙昧、恐怖的夜晚。我们不会在被所谓的“神明”“恶魔”所奴役。我们不能再度生活在恐惧之中。我们现在就是这个世界都神明,没有其他事物能保护我们,我们必须保护我们自己,守护我们自己的家园!
  • 乱世尊丐:朱元璋传

    乱世尊丐:朱元璋传

    朱元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封建皇帝中比较卓越的人物。其功劳在于统一全国,结束了元末二十多年战乱的局面;在立国之后,能够吸取历史教训,对农民作了一些让步,大力鼓励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允许农民尽力开垦荒地,大大增加了自耕农数量;解放了奴隶,改变了元王朝官僚大量拥有奴隶的落后局面,增加了农业生产劳动力等措施。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有利于社会前进,为明朝前期的繁荣安定局面打了基础,值得肯定的。本书以丰富翔实的史料、生动活泼的文笔,将朱元璋从农民起义的领袖到封建帝王的一生做了全面阐述。作者试图通过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使读者领悟一个历史人物的升降沉浮,并了解有明一代初期的历史。
  • 夺舍在诸天万界

    夺舍在诸天万界

    火影里的大筒木辉夜、笑傲江湖里的林平之、加勒比海盗里的巴博萨船长、奥特曼里面的大怪兽……也可能是奥特曼,总之,以上剧情角色其实都是同一个人。蒋锋:我就是我,虽然我的身份有很多。
  • 悦读MOOK(第五卷)

    悦读MOOK(第五卷)

    本书将带你走进茫茫书海,我们将请一些学者和专家帮你指津,请一些书界人士为你剖析书坛风云,使你从中获得大量的图书信息,还能饱览各类书籍的精彩片段,一册在手,尽情享受读书的乐趣。
  • 魅惑王爷圈爱妃

    魅惑王爷圈爱妃

    第一次见他,她大喜被掳被他救了又害了。第二次见他,他们跌落山洞,身中情蛇之毒,一天一夜的抵死缠绵。只不过他不知她是她,她也不知他是他。当王子持着复仇的利刃回来的时候,她才知道无论什么时候,陪在她身边的依旧是他。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幻梦希望

    幻梦希望

    亿万流落在外的千金和亿万二公子相知相爱相杀终相守
  • 臻灵,争霸

    臻灵,争霸

    一匹死马的到来,打乱了一座村庄的宁静,世外桃源一天时间化为人间地狱。死的无辜,生的无助,冥冥中命运之轮翻滚着这个村国的生灭。灭,像飞灰,生,似星火,苏小照,这位山村少年。一个无意被卷入一场大国杀戮,幸存下来的无辜者,一位被灵珠寄生,得到了世上修灵者们梦寐以求的奇珍。奇怪的事接二连三的到来,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一位天才的武灵人,报仇,救世,他都不屑!
  • 修真机缘之女配翻身

    修真机缘之女配翻身

    前世不知是不是走了狗屎运,得到了一个随身空间还中了大奖。害怕别人抢走只好大把大把的花钱什么都买。可还是被人偷窥了,但没想到偷窥那人竟是闺蜜和现任男友!‘一不小心’就掉进海里了。再次睁眼变成了一个5岁的小女孩,为填饱肚子只好坚强的开起来饭馆,可是她突然发现她穿越到一本书里还是一个女配,为了改变命运,为了找到哥哥与父母,成为了一名修真者。看她如何改变命运。可是我不就是救了一个人吗!对他好了一点吗,可为啥总是粘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