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958100000018

第18章 《太玄真一本际经》的道体论思想(9)

迎请鸠摩罗什入关并待以国师之礼支持他译经的北方后秦国主姚兴,虽能“卑万乘之心,尊三宝之教”《大唐内典录》卷三。,但是他优礼罗什、尊崇佛法的政治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地位和南方朝廷争夺文化正朔的需要。中国历史政治经验表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之后欲要长治久安,必须首先积极奖掖扶持提倡汉文化,拉拢争取汉族“士”阶层的接受认同。另外,自玄风东扇,思想界关注的主题早已由“贵无”派推崇《老子》,转向“崇有”派发挥《庄子》《世说新语·文学》说:“王丞相过江左,止道声无哀乐、养生、言尽意三理而已。然宛转关生,无所不入。”说明南渡之后,清淡的中心论题是承接中朝的原有论题,凡江左所谈论题,中朝早已全部涉及。其中,除“逍遥”一义更出新意之外,其他论题实沿中朝旧习。《世说新语·文学》载:“《庄子·逍遥篇》旧是难处,诸名贤所可钻味,而不能拔理于郭、向之外。支道林在白马寺中,将冯太常共语,因及《逍遥》。支卓然标新理于二家之表,立异义于众贤之外,皆是诸名贤寻味之所不得。后遂用支理。”。而罗什之学浓重的怀疑论色彩,显然无法与姚兴的政治需要兼容。中国历史经验一再证明,作为最高统治者在任何历史时期无论曾经推崇过哪一种宗教,其政治企图必然超越宗教信仰目的。姚兴以质问的口吻对当时流行的般若学提出尖锐的批评:“然诸家通第一义,廓然空寂,无有圣人。吾常以为殊太径廷,不近人情。若无圣人,知无者谁也。”《广弘明集》卷十八“答安成侯姚嵩表”,《大正藏》第52册,第230页。如果在精神领域乃至现实社会中不树立一个可敬畏的、权威的“圣人”形象,宗教信仰的实在性、神圣性就会变得虚无缥缈,宗教信仰的神秘性必遭瓦解消融,宗教为政治服务、被政治所用的价值也就大打折扣了。更谈不上什么重建统治秩序、巩固统治地位等问题了。“曾问诸法师,明三世或有或无,莫适所定。此亦是大法中一段处所而有无不泮,情每慨之”,“余以为三世一统,循环为用。过去虽灭,其理常在”,“明过去、未来,虽无眼对,理恒相因。苟因理不绝,圣见三世,无所疑矣”《广弘明集》卷十八“通三世论”,《大正藏》第52册,第228页。无论是出于世出、世法的目的,都绝不允许把三世因果说成是虚妄不实的。所谓“其理常在”,实际上是肯定了小乘说一切有部“三世实有,法体恒有”主张的合理性;“理恒相因”则是指业识不灭、识神常在,所以有三世因果轮回。在封建专制社会享有皇权似乎也就意味着握有真理的裁判权,罗什的申辩显得似乎很无力“若定有过去、未来,则与此法相违。……是故不得定有,不得定无,有、无之说唯时所宜耳”《广弘明集》卷十八,《什法师答》,《大正藏》第52册,第228页。最终,罗什呕心沥血矢志不渝披肝沥胆要破斥、打倒、反对的,都重新被“请”了回来。

什门高足僧肇读到国主姚兴《答安成侯姚嵩表》后,竟也随声附和,“肇闻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君王得一以治天下。伏惟陛下,叡哲钦明,道与神会,妙契环中,理无不统,游刃万机,弘道终日,威被苍生,垂文作则。所以域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涅槃之道,盖是三乘之所归,方等之渊府,渺漭希夷,绝视听之域,幽致虚玄,殆非群情之所测。肇以人微,猥蒙国恩,得闲居学肆,在什公门下十有余载,虽众经殊致,胜趣非一。然涅槃一义,常以听习为先,但肇才识暗短,虽屡蒙诲喻,犹怀疑漠漠。为竭愚不已,亦如似有解,然未经高胜先唱,不敢自决”。“实如明诏!实如明诏!夫道恍惚窈冥,其中有精。若无圣人,谁与道游?顷诸学徒莫不踌躇道门,怏怏此旨,怀疑终日,莫之能正。幸遭高判,宗徒画然,扣关之俦,蔚登玄室。真可谓法轮再转于阎浮,道光重映于千载者矣。”《肇论》卷一“涅槃无名论”,《大正藏》第45册,第157页。此说完全是套用般若空宗的理论,去迎合并发挥姚兴的观点。“法身”神圣性的真实存在原则,最终反而作为最高统治者权利和意志的体现,明确地确定下来。

《魏书·释老志》说:“诸佛法身有二种义,一者真实,二者权应。真实身,谓至极之体,妙绝拘累,不得以方处期,不可以形量限,有感斯应,体常湛然。权应身者,谓和光六道,同尘万类,生灭随时,修短应物,形由感生,体非实有。权形虽谢,真体不迁,但时无妙感,故莫得常见耳。明佛生非实生,灭非实灭也。”《本际经》表达的道教法身理论,显然充分吸收、借鉴了《魏书·释老志》中的法身观,并在此基础上又有所发挥。《本际经》所谓“元始正身”是真实身,“湛然常住”(体常湛然),元始天尊是“权应”身。但此“权应”身已非《魏书·释老志》中所说“生灭随时”、“体非实有”的了,“元始正身”和元始天尊不一不异,是“不动实际而示假名”,“元始正身”为究竟,“元始天尊”是方便称名。

在道教思想史上,《本际经》并不是第一个运用“法身”概念和义理的。《升玄内教经》卷八《显真戒品》有云:“道言:吾以五气周流八极,或号元始,或号老君,或号太上,或号如来,或为世师,或为玄宗”,“随人所好,为作法身”《中华道藏》第5册,第102页。大致成书于南北朝后期至隋的《上清太上开天龙经》中也说:“至道无象,无形无名,从本降迹,渐显三身。从起三身,而演三洞。三境三界,凡圣显差,九天九人,感象通贯,三宝渐顿,三乘接生,皆起法身。”《道藏》第33册,第731页。

早期道教各主要派别中,灵宝派以元始天尊为至上神,上清派以太上大道君为至上神,南北天师道以太上老君为至上神,自南朝中期以后元始天尊逐渐成为各派共同尊奉的最高神。然而,作为道教各派统一象征的,神圣权威的元始天尊,又必须同时集原有各派至上神的共性于一身。另外,既包容佛教又强调高于佛教,乃至可以取代佛教,是灵宝派在佛、道二教关系中秉持的一贯原则、立场。在这些因素促使下,在各派都认可的,神格化的“道”的名义下统一起来,于是便有了道教的“法身”理论。而“随人所好,为作法身”之说,又解决了元始天尊的化身“乐净信”之人性与其“本身”——元始天尊之神性之间的吊诡。此如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在描述基督教信仰的上帝的本质时所说:“上帝是人格,但他却又应当是上帝,应当是普遍的存在者而不是人格的存在者。”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第280页,商务印书馆,1984年。

在《道教义枢·序》中进一步说:“是知元始天尊生乎妙气,忽焉有像,应化无穷。显迹托形,无因无待;演法开教,有始有终。老君度人,明应象之理。《太玄本际》示真寂之由。”“道”的本体(实)是“无”;其表现形式(权)是“气”,元始天尊作为“道”与“气”的结合,又分化成混沌太无元高上玉虚之炁,即天宝君;赤混太无元玄上紫虚之炁,即灵宝君;冥寂玄通元无上清虚之炁,即神宝君。在《云笈七签》卷六《三洞经教部》中,记道教“三洞”缘起有云:“然三洞所起,皆有本迹。洞真之教,以教主天宝君为迹,以混洞太无元高上玉皇之气为本;洞玄之教,以教主灵宝君为迹,以赤混太无元无上玉虚之气为本;洞神之教,以教主神宝君为迹,以冥寂玄通元无上玉虚之气为本也。”“又三洞之元,本同道气,道气惟一,应用分三。”可见,“三洞”教主乃至“三清”圣境都是“迹”,只有炁(气)才是根本。南朝刘宋时代的天师道经典《三天内解经》称:“道源本起出于无先,溟涬鸿蒙,无有所因,虚生自然,变化生成。道德丈人者,生于元气之先,是道中之尊,故为道德丈人也。因此而有太清玄元无上三天无极大道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天帝君、九老仙都君、九气丈人等百千万重道气,千二百官君太清玉陛下。”《道藏》第28册,第413页。可知,道教在不同时代涌现出的众多神仙,都是“元气”的繁衍变化而成,其中“道”(元始天尊)无疑居于元初及核心的地位。同样,在陶弘景《真灵位业图》中所描述的“二十四官君将吏,千二百官君将吏”,陶弘景注云:“二条气化结成。”其《登真隐诀》亦云:“官将及吏兵人数者,是道家三气,应事所感化也,非天地之生人也。”陶弘景注:“此因气结变,托象成形,随感而应,无定质也。非胎诞世人学道所得矣。”《道藏》第6册,第624页。由此得知,道教“万神殿”上的诸神都可以归结为是“气”的演变凝结而成,也就是道之“三气”(玄、元、始)的应事感化和“托象成形”。

《本际经》以全新的理论诠释,一方面回应了佛教思想界的质疑,另一方面则发展、完善了道教哲学思想。《本际经》的“道体论”对唐初道教义学深有影响,《道教义枢》、《三洞珠囊》、《要修科仪戒律钞》、《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等道教类书及其他典籍中都曾大量征引其内容。《道门经法相承次序》记潘师正回答高宗皇帝垂询时说:“天尊挺生神状,以道为身,非假因缘而有待籍。”并征引古灵宝经《无量经》(按:即《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敦煌本《灵宝经目》著录名称相同,《道藏》收录)云:“元始祖劫,化生诸天。开明三景,是为天根。上无复祖,唯道为身。应化济物,显号无穷。摄迹归真,则湛而为一。以其诸天敬奉,号曰天尊。为万有之根,故称元始。”《道门经法相承次序》卷上,《道藏》第24册,第787页。显然和《本际经》的法身理论是一脉相承的。

§§§第三节“道体”与“法身”

《本际经·护国品》云:“此经说真道根本,能生法身慧命,十方得道过去未来三世天尊等,莫不履行而得至真,具一切智,成无上道,到解脱处,为大法王。”《本际经》以“法身”理论回应佛教界对于元始天尊神圣性攻讦的同时,围绕法身义理,辅以道身、真身、报身、应身、生身、分身、化身诸说,来论证元始天尊是集“道”之“体”与“用”的高度统一。《本际经》借“法身”与诸“分身”的概念用以解释道体和诸天尊的关系,元始天尊所证之理体称法身,为济度众生示现托胎肉身、以神力一时化现之身称应身、生身、分身、化身。“法身”与诸“分身”的理论根据是“至真妙理”和虚无之道,《本际经》借用了玄学中本末、体用等方法阐述法身和诸“分身”之间的关系。

“法身”观念又被唐初《道门经法相承次序》、《道教义枢》、《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等其他道教义学著作继承、发挥。由于《本际经》在论述“诸分身”之说过程中比较散乱的原因,造成缺乏逻辑思辨的前后通畅。为了研究方便,今参照《道门经法相承次序》卷中关于“八身”的详细解说,并对比《道教义枢》和《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的相关阐释,展开详细分析,以期准确理解、解释《本际经》“法身”与“诸分身”之说,凸现道教“法身”体义。

一“法身”为本

《道门经法相承次序》卷中记唐高宗垂询:“天尊有几身?为弟子已不能苦道,上启天尊覆护弟子。”潘师正对曰:“按诸经所明,天尊有法身、本身、道身、真身、迹身、应身、分身、化身。”“法身天尊者,谨按《升玄经》曰:‘吾以三气周环八极,或号元始、或号老君、或号太上、或为帝师、或为玄宗,出幽入冥待应无方,随人所好,为作法身。同归之趣,非为缘异。愚者不体,相与嫉贤。吾愍口过,敢陈其源。道之布气,在于无边、无形、无像。留住经文,不自巧饰。诚惟修身,其身得真。既得真像,自然登晨。此法玄妙,玄之又玄。愚者失趣,或谓非神。相与竞笑,攻本伐根。’”《道藏》第24册,第790页。

潘师正在阐述道教“法身”观的同时,实际上也对来自佛教中人的攻讦进行了批评。由此亦可看出,佛道思想界围绕“法身”义展开的论衡,佛教方面极力辩异;道教方面重在趋同,其目的和策略是同灵宝派一脉相承的。

《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云:“法身者,真精布气,化生万物也。”“虚空自然变见,生为凝灵结气,化成圣人,即元始天尊之谓也。”《道藏》第24册,第721页。

《道教义枢·法身义》:“法身者,至道淳精,至真妙体。表其四德,应彼十方。赴机于动寂之间,度物于分化之际。此其致也。故《升玄经》云:吾以(立)五气,周流八极,或号元始,或号老君,或号太上,或为世师,随人所好,为作法身。《本际经》云:于明净观,观见法身。又云:香花妓乐,洞映法身。”

《本际经》卷二《付嘱品》云:“法身犹如虚空,圆满清净,即是真道,亦名道身,亦名道性。”《本际经》卷三《圣行品》说:“道为极尊”;“总一切有,名曰世间;所共宝贵,号天尊也。”“非身离身,亦不不身,而以一形周遍六道,现一切相,随类色像”,“非心离心,亦非非心,而以一念了一切法”,“晓了真俗一切法中空有之相,非空非有,正观平等,毕竟清净,犹如虚空;究竟真一平等大道”。

综上所述,《升玄内教经》的“法身”观更为唐代道教思想界所看重。相比之下,《本际经》从“权”“实”、“方便”与“究竟”的角度突出了“法身”和“道体”的连带关系,同时强调说明要以中道观观法身。因此,“法身”也就成为沟通“道性”与“众生性”、世间和出世间的根据,也就是一切个别事物最普遍的本质性。

《道门经法相承次序》说:“本身天尊者,谨按《宝玄经》云:‘太上曰:本寂应动,真假有殊。权实众妙,同出玄门。’又按《太上开演秘密藏经》曰:‘帝君曰:如是本身能生万物,即是万物之本始者,此与神本有何差别?”太上答:“源其实体,无有二相。何以故?俱毕竟故,无始终故,不可言说故。以善方便,亦得言异。所谓神本,是妄想物一念相续,众生业果,轮转无穷,是名识物,亦名神本。言本身者,即是道性清净之心,能为一切出万法之根本,故名为本。始是真性,非心不心,非色不色。无缘虑故,非无常故,故言非心;能生心故,无不知故,亦名为心。无所碍故,故名非色;能生色故,道眼见故,亦名为色。是清净心具足一切无量功德,智慧成就,常住自在,湛然安乐。但为烦恼所覆蔽,故未得显了,故名为性。若修方便,断诸烦恼,鄣法尽故,显现了故,名为本身。如此身者,本自有之,非今造故,故名为本。本非有性,非三代摄。方便说故,故非三代。本来有故,名为过去。一切众生必定当得,故名未来。十方大圣今以得故,故名现在。虽复说有三代差别,体不动故,常住无变。’”《道藏》第24册,第791页。

《道门经法相承次序》中的《太上开演秘密藏经》引文和《本际经》卷九《开演秘密藏品》中的部分经文几乎如出一辙。潘师正未引《本际经·开演秘密藏品》,想必该品另有单行本,或《太上开演秘密藏经》问世流传比《本际经》更早,李仲卿将其改编收入《开演秘密藏品》之中,亦未可知。

这段话里的“本身”兼具本源与本体的意义。在本源的层面讲,道为物始,神本是“识初”,此二者“源其实体,无有二相”;于本体的视角言道性,乃众生本具之清净心体,亦可称性体,其实道性也是以“道”为体。道在时间上涵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道本来不可言说,所谓道体、道性、三世,只不过对众生“方便说故”。一切众生与十方大圣本来皆具道性清净之心,只不过十方大圣方便具足,“断诸烦恼,鄣法尽故,显现明了”今已得道;一切众生方便未足,“但为烦恼所覆蔽,故未得显了”,未来必定当得。如此看来,所谓“本身”乃是纯粹的精神本体,它不但是真实的,而且还是普遍的、永恒的。所以从“法身”的普遍性及其作为一切事物的本质的存在的特性,自然得出“是清净心具足一切无量功德,智慧成就,常住自在,湛然安乐。但为烦恼所覆蔽,故未得显了”。由于众生个体的“心”、“意识”等客体的精神性活动(烦恼),蒙蔽染污了个体所固有的“法身(本身)”品格,这实际上说明了人的生死轮回起源和人的命运所致问题。

同类推荐
  • 红楼女儿花

    红楼女儿花

    本书解析了《红楼梦》里的女性角色: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王熙凤、李纨等,再现了《红楼梦》女性人物性格。
  • 在春深:春种一棵树

    在春深:春种一棵树

    本书描绘了春、夏、秋、冬四个不同时节天地万物的生长以及作者们在不同时节的心境。
  • 聆听感悟大师经典-鲁迅名篇名句赏读

    聆听感悟大师经典-鲁迅名篇名句赏读

    聆听感悟大师经典系列丛书包括:韩愈、司汤达、歌德、显克微支、陀思妥耶夫斯基、德莱塞、王安石、梁启超、屈原、狄更斯、萧红、泰戈尔、孔子、哈代、朱自清、茨威格、林徽因、李白、莎士比亚、李商隐、白居易、徐志摩、郁达夫、托尔斯泰、高尔基、萧伯纳等大师的名篇名句赏读。
  • 甜蜜哈密

    甜蜜哈密

    为了传承哈密绿洲的甜蜜传统,弘扬哈密盆地的甜蜜之风,歌颂哈密各族人民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甜蜜新生活,繁荣东天山文化,我们特编辑出版《甜蜜哈密》一书。文稿共收录各类书籍、报刊公开发表的有关甜蜜哈密的散文、特写五十三篇,歌颂哈密甜蜜生活的诗歌辞赋二十六首。选文和诗歌除几首古诗外,绝大部分皆为当代作者的作品,特别是土生土长的哈密作者的作品。愿此本集子为哈密的甜蜜事业、甜蜜生活增光添彩!
  •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穆时英作品集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穆时英作品集

    《穆时英作品集》描素的这些声音,这些脸,这些错杂的街头风景,全是熟极了的。
热门推荐
  • 太子也被逼疯了吗

    太子也被逼疯了吗

    阴差阳错间,新时代女青年赵晓舞穿越成了江南第一才女林瑶也,即将面对的是她和太子的国婚。这个太子汲焰,据说京城里仰慕他的官家小姐可以从宫门前排到江南的林府。但是,他却被“疯癫”的林瑶也所嫌弃,洞房之夜,她不成体统地摔杯子、摔镜子、摔花瓶,东宫跪了一地的宫人瑟瑟发抖,心想太子妃是不是真的疯了啊?气的他摔门而出,差点就想杀了她甚至要治罪于整个林家来泄愤。本来他以为那就是这个疯婆娘的极限了,没想到她竟然真的是疯了,她的三从四德竟然是从不体贴从不温柔从不讲理,打不得骂不得说不得惹不得!可是当看到她傻乎乎的朝着自己笑,自己还跟着一起笑的时候,太子殿下才发现,何止她一个人疯了,他也疯了吧!
  • 笑看江湖录

    笑看江湖录

    纵马江湖道,今生任逍遥。游侠生活好,四海结英豪。刀剑本无眼,较量收招巧。剑气笑寒雪,阳光洒心稍。武艺如浮龙,内功涌波涛。行为品德正,积善除魔妖。回想行侠时,豪情比天高。梦想如实现,愿剑埋深谷。晚霞红似火,朝阳洒江娇。重整游侠装,笑看江湖录。
  • 破案吧海神大人

    破案吧海神大人

    被流放到海卫四鲁特雷斯城的希腊海神福耳库斯为了谋生与北欧神话中的毒龙尼德霍格一同破案!
  • 拳脚无敌

    拳脚无敌

    冰封在即将登陆游戏之际霉运当头,喝口水被电,昏死过去,醒来发现自己重生异界,出生在一个小村子里,陪伴他成长的只有一个让他又爱又恨的游戏系统。别人是求神拜佛都得不到好的功法,冰封是得到功法也不能学,必须得杀怪爆啊!别人辛辛苦苦杀怪凑魔核去卖钱,冰封拿到魔核直接丢包里,什么?生活怎么办?你不知道杀怪要爆钱的?你受伤了战斗力下降了是吧,嘿嘿,我只要不死,战斗力都是固定的,谁怕谁啊!没有妥协,没有谄媚,没有低声下气,没有阿谀奉承。。。“我是一块钢板,宁折不弯!”冰封眼神飘忽的对游戏系统弱弱的说。
  • 只觅仙

    只觅仙

    仙,只存在于传说之中的境界,世人历尽沧海桑田,都在追寻成仙的秘密,那么成仙又为了什么呢,帝星流传着一种说法,冲破红尘,世人皆为仙
  • 天上掉下个美娇娘

    天上掉下个美娇娘

    活泼可爱的现代女生,穿越时空来到清朝,邂逅了“四优公子”中温文尔雅的纳兰亦,展开一段浪漫情缘的同时,认识了可爱的纳兰灵,高雅的大学士夫人、儒雅的大学士等一群可爱又好奇的古代男女,也遭遇了心思邪恶的欧阳平,满脑诡计的洛离安,经历了离别与相逢……
  • 灰王子胜斗记

    灰王子胜斗记

    灰王子马睿,在阴差阳错的打拼生活中,竟然成了一个超级卧底的大帅哥!他在仇人的大公司里,悄然的潜伏了下来……
  • 世界树养成计划

    世界树养成计划

    两个世界的意外碰撞,造成了奥拓世界的巨大损伤。晶壁破损、原力流失、诸神陨落……世界在向着深渊坠落!地球青年意外穿越,走上巫师的道路。是像他人一样逃离灾难,还是力挽狂澜拯救世界?……请看一个小小巫师的崛起之路!
  • 翼之创世年代

    翼之创世年代

    光族人小雷欧,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魔法使,居然继承了巨龙之力,但在巨龙之力中包裹着的竟是光明之神的灵魂碎片!魔法大陆五年的内战刚刚结束不久,更大的危机似乎正在酝酿中,魔法大陆七大种族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到底谁才能在这个纷乱的时代异军突起……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