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07800000005

第5章 绪论(5)

根据提要,《岁时广记》、《岁华纪丽》都是按月令编录词藻典故,帮助写诗作文的工具书。《岁华纪丽》的分类更细緻一些,在月令下边还分有门类。不过从提要上看,分类更细似乎並不是它被列入类书,而不归在时令类的理由。在《四库全书总目》看来,《岁时广记》同样具有类书的特性。其提要最末一句说:“特其于所引典故尚皆备录原文,详记所出,未失前人遗意。与後来类书随意删窜者不同。”直接将它纳入类书的编纂传统来为它定位。引用典故时,较完整地引录原文,並注明出处,是《四库全书总目》在很多地方称道过的《艺文类聚》等唐宋古类书编纂的严谨之处,而随意删改窜乱则是後代(特别是明代以後)各种坊编私修不入流类书的通病。《四库全书总目》说《岁时广记》“未失前人遗意”,很明显有赞许的意味。相对于保持古代法式的《岁时广记》,《岁华纪丽》在学术上的品位无疑要低贱得多,不但“俪句拙陋”,引用材料的范围狭窄,而且还多半是一部後人依託的伪书。按照品位原则,《岁华纪丽》虽然在内容与体制上和《岁时广记》极其相似,也不能跻身高品位的史部时令书,祇能混迹在低品位的子部类书裏。

我们这裏需要回顾一下《四库全书总目》的类书类小序:

“类事之书,兼收四部,而非经非史,非子非集,四部之内,乃无类可归。……此体一兴,而操觚者易于检寻,注书者利于剽窃,辗转稗贩,实学颇荒。然古籍散佚,十不存一,遗文旧事往往託以得存。《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御览》诸编,残玑断璧,至捃拾不穷,要不可谓之无补也。”

很明显,《四库全书总目》把类书这一图书门类的学术品位定得很低:不过是抄撮群书的资料彙编而已,不是创造性的著作;並且抄撮的时候态度往往不严谨,删减窜改,割裂餖飣,是荒实学的罪魁祸首。类书的价值被《四库全书总目》肯定的祇有一点:辑佚。而且在《四库全书总目》看来,仅有《艺文类聚》等为数很少的几部唐宋古类书具有辑佚价值。《四库全书总目》所谓“实学”,是指当时盛行的乾嘉朴学,讲考据,讲文字,讲声韻,讲版本,讲校雠。辑佚也是其中的一个热门科目。《四库全书总目》很高傲,对帮助作家创作诗文、帮助学者注释诗文这些类书最普遍、最实用、最反映类书编纂精神的用途,都很蔑视,把类书看作助人“剽窃”、“稗贩”的帮凶。能帮助後代的朴学家们辑佚、校勘失传或者缺误的古书,这祇是当初的类书编纂者们意想不到的贡献,是类书的副作用。帮助文人写诗作文,对付科举考试等现实功利性很强的功能纔是类书编纂者的初衷,纔是类书第一位的本来用途。方师铎先生就类书编纂史讲过一句很激切的话:“总而言之,我国考试制度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兔园策子发展史’也。”(《传统文学与类书之关係》,286页。)《四库全书总目》不顾类书较之其他图书门类所独有的极端功利主义个性,以纯学术的眼光对它进行俯视,自然就把类书的品位定得很低。《四库全书总目》这种清高的品位意识,不自觉地就影响到了它对一些性质模糊,归这儿也可、归那儿也可的图书的判定,于是就出现了上边我们所分析的似乎自相矛盾的情况。内容上都是关于政教、时令,体制上都是分类抄纂,学术品位高的图书就归入史部的政书类、时令类,品位低的图书就归入子部类书类。学术品位代替了内容、体制,成了图书分类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尺度。

《四库全书总目》在内容性质之外,引进学术品位这一尺度来断定一部图书是否类书。这一事实提醒我们类书的认定,大到某一图书类型,小到某本图书,之所以在古典目录著作裏那么分歧,就因为类书在内容性质上与传统四部分类法的分类原则相衝突。经、史、子、集四部是四种内容性质不同的图书。四部下边各自更细小的图书类型的划分,也同样是以区别内容性质为划分标准的。内容性质尺度是四部分类法的基石。单从内容性质上讲,综合性类书具有现代百科全书性质,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所说“兼收四部,而非经非史,非子非集,四部之内,乃无类可归”,无所不包的综合性类书,在四部之内,无论哪一部都容纳不下它。专科性类书内容上有的偏于经,有的偏于史,有的偏于子,有的偏于集,如果将它们分别纳入经史子集各部,那么专科性类书就不存在了,类书类就只剩下综合性类书,就看不出类书的整个面貌,看不出类书的发展演变了,就无所谓“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了。

古典目录著作著录类书的分歧主要表现在对专科性类书的认定上,对综合性类书的认定不大有分歧。大家对综合性类书有一致的认定,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公认的我国类书的鼻祖《皇览》就是综合性的,後来历史上最著名的最具有学术价值的类书经典(《艺文类聚》、《太平御览》、《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等)差不多也都是综合性的,所以在人们心目中像它们那样的图书就是最正宗的类书(有的学者称综合性类书为一般类书或正宗类书,参见《中国古代的类书》10页,《类书简说》6页。)。二是《隋志》将类书放在子部杂家类,《旧唐志》以後的目录著作类书从杂家类分离出来独立设类,但一般依然放在子部(所以《四库全书总目》在进行追溯时,认为在《隋志》以前就奠定了类书著录在子部的传统,而不必等到为它独立设类的《旧唐志》。《四库全书总目》类书类小序:“《隋志》载入子部,当有所受之。历代相承,莫之或易。”),且位置距离杂家类大多都很近。杂家类著作从内容上讲也具有综合性质,综合性类书与之相似,而早期类书大多都是综合性的,足见二者渊源之密切。清代汪中等人就认为《吕氏春秋》、《淮南子》这样的杂家类经典著作是类书的祖先。类书类在古典目录中与杂家类的亲密关係,折射出内容的综合性在认定一部图书是否是类书上是有重要参考意义的。综合性类书很难被误划入其他图书门类,应该与这个明确的、容易把握的参考标准有关係。

在古典目录著作裏专科性类书的认定从来就很分歧,原因大概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讲:首先,无论内容还是体制,专科性类书都不如综合性类书那样面貌单一稳定,它要纷繁无绪得多。专科性类书关于各门各科的都有,按照内容性质可以区分出很多类型。博物、典制、姓氏、典故,一一列举还可以举出很多,还可以分得更细。专科性类书因为规模一般偏小,而且很多是私人修纂,编纂体制往往很灵活,有很多新变,比如四言韻语的《蒙求》,赋体的《事类赋》,数目体的《小学绀珠》。其次,每一部专科性类书内容都相对单一、专业,从而是经还是史,是子还是集,容易辨别,与四部分类法一点不矛盾,因而很容易混迹在内容性质相应而体制上却有重大差别的非类书中,把自己的独特个性泯灭了。

作为一个整体,专科性类书面目多样,变化不定,让人难以把握。分解开来,一部一部地看,专科性类书又相对单纯,很容易被套进类书独立设类之前的图书分类体系中。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古代的目录学家在专科性类书的认定上分歧特别严重,他们不但相互间自以为是,而且他们自身也常常左右为难。在同一部目录著作裏,同一部图书有可能既被归入类书(唐代许敬宗等编的《文馆词林》、宋代李昉等编的《文苑英华》,宋代尤袤的《遂初堂书目》将它们既归入集部总集类,又归入子部类书类。),又被归入其他类别的图书;同一类型的书有可能这几本被归入类书,那几本就被归入到其他类别裏(参看上文论述《四库全书总目》区分政书与政令类类书,时令书与时令类类书的相关内容。)。如此纷繁歧異,自然就给读者这样一个印象:古人对类书范围的界定十分模糊。《四库全书总目》在判定一部图书是否类书时,在内容、体制标准之外,引入学术品位这一尺度,实在是一个不得已的创新。

四、古人对类书作用的认识

胡道静将类书的作用分为“本来作用”和“特殊作用”两种(《中国古代的类书》,15页。)。“本来作用”,是反映类书编纂者初衷的类书功能,比如帮助帝王润色鸿业,为文人进行诗文创作准备文料等。“特殊作用”,是指类书编纂者起初没有预想到的,後代的学者们在使用类书的过程中逐渐发现的一些功能,比如古籍辑佚、校勘等。类书的“本来作用”我们在“类书的多重身份”一节裏,已有很详细的论述,这裏将集中讨论古人对类书“特殊作用”的认识。

1、类书与辑佚

类书编纂者的目的主要是帮助统治者快速有效地学习和查检各种名物制度、历史掌故,提高处理政务的效率;帮助文人墨客猎取辞藻,组织诗文,应付科举。可以作为辑佚失传古书的材料,类书的这一功能要到类书产生很久以後纔被学者们认识到,至于将它大规模地运用于辑佚实践,更是明清以後的事。

由于物质条件的限制,再加上兵灾、火灾、虫患等,古书保存很不容易,容易散失,因而辑录前代佚书的实践很早就开始了,但起初祇是利用一些经典的注疏,还没有依仗类书。较早认识到类书的这一特殊功能的是南宋的洪迈和王应麟。洪迈在《容斋五笔》卷七“国初文籍”条说:

国初承五季乱离之後,所在书籍印版至少,宜其焚炀荡析,了无孑遗。然太平兴国中编次《御览》,引用一千六百九十种,其纲目並载于首卷,而杂书、古诗赋又不及具录,以今考之,无传者十之七八矣(《容斋随笔五集》,884页。)。

洪迈已经看到在他那个时代,许多没能流传下来的古书,可以在宋初编纂的大型类书《太平御览》中找到一些片断。稍晚于洪迈的王应麟,在南宋末年辑录汉代郑玄的《周易注》和齐、鲁、韩三家《诗》的时候,已经开始利用到类书,虽然主要还是利用注疏和《释文》等训诂材料。

到了明代,学者们对类书可以用于辑佚有了更理性的认识。以胡应麟为例,他在《甲乙剩言》中说:

姚(叔祥)见余家藏书目中有干宝《搜神记》,大骇曰:“果有是书乎?”余应之曰:“此不过从《法苑》、《御览》、《艺文》、《初学》、《书钞》诸书中录出耳,岂从金函石箧、幽巖土窟掘得耶!”大抵後出異书,皆此类也(《说郛》,第九册,757页。)。

胡应麟不但认识到古类书是失传古书辑佚的渊薮,而且将利用类书辑佚与利用类书作伪联繫起来。明人好作伪,其伪风之炽与他们对类书认识之深是成正比的。

辑佚到了清代成为了一门专门的学问。大规模地从古类书和其他引书丰富的古籍中搜集先秦、两汉、六朝甚至宋以後的佚书,在乾隆以後掀起高潮。乾隆年间官修《四库全书》,从明代类书《永乐大典》中辑出历代佚书特别是宋、元两代的佚书三百八十八种(《玉函山房辑佚书·序》:“乾隆时启秘书之馆,诏在事诸臣即《永乐大典》中编辑世所未见书,多至二百七十部。好古之士欣然向风,于是海内佚书稍稍复聚。百餘年来,学者务为搜扬。如《皇清经解》中诸家所辑,古义彬彬乎称极盛焉。”参见《中国古代的类书》,26页。)。清代有些学者以辑佚为自己毕生的事业,其中最著名的要数严可均,他在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时广泛地利用了《艺文类聚》等唐宋古类书。

2、类书与校勘

类书用于校勘,较之用于辑佚,是更晚的事。孙星衍《五松园文稿·章宗源传》记载辑佚家章宗源的话说:

今世所存古书版本,多经宋、明人删改。尝恨曩时辑录之书,不录见存诸书,订正異同文字。当补成之(《孙渊如先生全集》,第七册。)。

章氏乃乾嘉时人,在他临死的时候纔认识到古类书不但可以用于辑佚,还可以校勘虽流传了下来但讹、脱、衍、倒不少的现存古书。1922年,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处理《艺文类聚》、《太平御览》,既采录佚文,也采录见于现存古书的文字,范希曾《书目答问补正》就此评论说:

古类书不特所引異文足资考证,即见存诸书,亦可订正文字異同。清代严可均、马国翰、黄奭诸人辑佚补亡,大都取材于此。但皆侧重佚文,实犹未尽类书之用。今北京大学用剪辑之法,不论存、佚,悉行录出,並加雠校,其法至善(《书目答问补正》,189页。)。

由此可知,利用类书进行校勘,较之利用类书进行辑佚,确实是更晚的事。

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严可均诸人研究类书“侧重佚文”,侧重利用类书辑佚,而忽略其校勘功能,不能简单地用观念保守来解释。更有说服力的解释应该是,他们对用类书来校勘态度有保留,有些信不过,因为类书有比一般图书更靠不住的地方。除了在流传过程中像其他图书一样可能出现错讹,类书在编纂过程中,编纂者有可能一边摘抄群书,一边对所抄图书的原文进行删节、改易。近代学者刘文典《三餘劄记》卷一《类书》条:

清代诸师校勘古籍,多好取证类书,高邮王氏尤甚。然类书引文,实不可尽恃。往往有数书所引文句相同,犹未可据以订正者。盖最初一书有误,後代诸书亦随之而误也。如宋之《太平御览》,实以前代《修文御览》、《艺文类聚》、《文思博要》诸书参详条次修纂而成。其引用书名,特用前代诸类书之旧,非宋初尚有其书。陈振孙言之详矣。若《四民月令》一书,唐人避太宗讳改“民”“人”,《御览》亦竟仍而不改。书名如此,引文可知。故虽隋、唐、宋诸类书引文並同者,亦未可尽恃。讲校勘者,不可不察也(《三餘劄记》,6页。)。

刘氏这段话揭示了类书一大通病,即互相抄袭,後代的抄前代的,前代类书的文句错误後代类书也依样葫芦。刘氏警告校勘家们,即使好几部类书的文字都一样,也不见得靠得住,因为它们有可能辗转抄袭,一错全错,根本不能当作出处不同的若干条证据来使。刘氏历校《吕氏春秋》、《淮南子》、《论衡》等书,曾广泛利用过类书,深知利用类书帮助校勘的流弊,这些话都是他的甘苦之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随着利用类书校勘辑佚成为专门之学,学者们逐渐认识到流传了成百上千年的古代类书本身也需要正本清源。“故一个索觅古类书善本和校勘古类书的运动,就在考订之学兴盛的清代的後半期掀起。”(《中国古代的类书》,31页。)《北堂书钞》、《初学记》、《白孔六帖》、《太平御览》,这些唐宋类书的宋椠本不但被发掘出来,有的还经清人重新整理出了校本。

同类推荐
  • 去西藏·声声慢

    去西藏·声声慢

    本书是小说家鲍贝2005到2015年十年时间游走西藏的心灵文字记忆结集。是一位性情女子和神秘藏地的亲密私语。她足迹遍布西藏各地,其文字亦关涉西藏各地。本书设计精美,文字、图片均轻灵自在,布面精装、四色印刷。
  • 打开文学之门

    打开文学之门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激发了怎样的想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风格有什么不同?如何理解“无言谁会凭栏意”……文学,以独特的语言艺术构筑了异彩纷呈的世界。让我们打开文学之门,由一个个具体生动的例子,深入理解文学的内涵,认识文学的功用和审美特性,感受文学的无穷魅力。
  • 斯大林与文学

    斯大林与文学

    研究斯大林作为政治家的生平和活动的著作不可胜数,而“斯大林与文学”还是一个新课题。本书是研究斯大林文学思想和文学活动的专著。内容包括:斯大林的文学思想,即斯大林的文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关于文学的主要论述;斯大林领导文学的活动,其中包括他制定和实行各种文学政策的过程以及他对一些文学作品的评论;斯大林与作家的关系,包括斯大林与老一代作家和诗人的交往,与苏维埃时代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作家的联系,对“同路人”作家的态度等。
  • 读信札记

    读信札记

    本书收入韩羽先生与六十余位当代著名文学艺术大家的七十六封通信和六十九篇札记。这些信件来自于书画家、文艺理论家、剧作家、电影艺术家、诗人、编辑等,虽然他们专业不同,但情趣志向一致。通过书信和札记,让我们读出了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读出了他们的不凡才情,读出了他们乐观的人生态度。这既是他们真情的记录,也是一部中国当代文学艺术界独特的档案资料,是一部极其珍贵、极具研究资料价值的作品。
  • 聆听感悟大师经典-李白名篇名句赏读

    聆听感悟大师经典-李白名篇名句赏读

    聆听感悟大师经典系列丛书包括:韩愈、司汤达、歌德、显克微支、陀思妥耶夫斯基、德莱塞、王安石、梁启超、屈原、狄更斯、萧红、泰戈尔、孔子、哈代、朱自清、茨威格、林徽因、李白、莎士比亚、李商隐、白居易、徐志摩、郁达夫、托尔斯泰、高尔基、萧伯纳等大师的名篇名句赏读。
热门推荐
  • 第一狂傲女神

    第一狂傲女神

    21世纪逆天神骗为盗奇宝,竟然意外穿越,重生为月露华城废材倾月公主。废材一枚,险遭侵犯,父母惨死,皇后当道,恶奴凌辱,姐妹相残,手足相欺,人人轻贱。当废物公主变身为强大的逆天女神,掐姐妹,诛皇后,破强敌,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气凌九霄,凤破天下!
  • 十年故人梦

    十年故人梦

    谁的青春不迷茫每个人相遇都有他的道理但我相信他们都是来教你成长
  • 紫迷魅

    紫迷魅

    紫眸深色藏殤情,诸子阴阳总是迎。四海江湖苦寻觅,拈花一笑很倾城。轻纱罩面丽难掩,冷艳无双色倾城。迷魅紫发少女香,神秘阴阳称司命。
  • 重构生活琐事

    重构生活琐事

    我的故事并不十分精彩,但也许你曾有过类似经历过。
  • 精灵之武术家

    精灵之武术家

    昨日的对手是今日的伙伴,今天的朋友是永远的朋友,一起旅行吧,精灵宝可梦!
  • 岁末了夏

    岁末了夏

    一场雨,就是一个夏天;一个人,就是一片天空。我梦见的他,是否还记得那岁末的夏……
  • 创世游戏一点零

    创世游戏一点零

    苏里只是机缘巧合之下作为一个引子,开启了一个世界的衍变……(本书无女主!)
  • 快穿之系统教我谈恋爱

    快穿之系统教我谈恋爱

    母胎solo的陆青青,因为一场车祸,绑定了女配逆袭系统018,从此……情景一:“018,男主约我去吃饭。”“挺好的,记得穿的好看点。”“不,我觉得出去吃太浪费钱了,所以我拒绝了。”“……”情景二:“018,男主约我去看电影!”“好事啊!还不快去。”“不,我觉得在家看就挺好,不费钱,所以我拒绝了!”“……”情景三:“018,男主跟我求婚了。”“那快答应啊!”“只有我觉得男主弄这么多花浪费吗?”“活该你单身!”018仰天长叹:“统生无望啊!!!”
  • 法医秦明:第十一根手指

    法医秦明:第十一根手指

    “法医秦明系列”万象卷·典藏版·第三季!18亿热播网剧《法医秦明》原著小说,根据真实案件改编,法医秦明经典代表作。手术刀,法医的第十一根手指,划开万象众生的人性。法医秦明永远也不会想到,他竟然会成为一桩连环杀人案的嫌疑人。那是在出租屋里被发现的一具女尸。当警方进入现场时,他们首先闻到的是一股强烈的血腥味。女人死去应该没有多久,赤裸的胸部被切去了一半,让人触目惊心。另一半胸部上,似乎有某种痕迹的残留。这痕迹,居然是秦明留下的。地沟油中的谜样“鸡爪”、监控录像里举止诡异的女孩、五官几乎消失的男人……14个发生在你我身边的凶案,每一案,都让人无法入睡。碎尸块中发现第十一根手指,拼出人性最阴暗的欲念。法医小组究竟要如何从细微处发现线索,才能力挽狂澜,找出真相?
  • 我的藏经阁系统

    我的藏经阁系统

    开局藏经阁,随身带系统!一切美好的生活,就要开始,谁知天生经脉萎缩,体质羸弱,更是性命只在朝夕间。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燕风身怀藏经阁系统,不管是入流武功,还是二流三流,甚至是一流,以及更为强大的绝世神功,都能成为系统的食物,吞噬,炼化,甚至是重组,而且还能直接兑换内力。‘风云起势在今朝,无敌系统任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