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051000000001

第1章 综论篇(1)

一、中国隐士名称考辨

从上古尧、舜、禹的渔猎时代到夏、商、周的农耕社会,及至于漫长的封建农业社会,自巢父、许由、卞随、务光、伯夷、叔齐以下,到晚清封建社会谢幕为止,出现的隐士,有人说“不下万余人”(蒋星煜《中国隐士与中国文化》)。不知如何估算。但名见于经传典籍可考者,确实不少于几百人,甚至上千人。隐逸的名称虽则分歧杂乱,但实际上都是名异而实同。下面列出十多种隐士名称,并一一加以考辨,以示其形形色色,纷繁杂乱以及细微区别。

隐士·隐者·隐君子

“隐”,是隐蔽、隐居的意思。“士”,封建时代的读书人,士不见于世,所以称为隐士。在历代,把“隐士”称为“高士”的,也颇为不少,但最为习用、普遍、通俗,表意最准确的,还就是“隐士”这个词了。这个词也因之成为专用名词。

隐士、隐者、隐君子,三者大意相同。

隐士,是指隐居不仕的人,他们或是对统治者不满,不愿与之同流合污潇洒傲王侯、或有厌世思想自愿逸出红尘之外、或自愿纵情诗酒放浪陶醉于山水之间的、或时不相宜,准备待时而出的那一部分人。

《周易》上九:“肥遁,无不利。”(“肥”,通“飞”,远走高飞)

这是说君子应观察时势,如果不利于自己时,应该及时退隐,没什么不利的。如果隐遁得太迟,就有危险。(这多少带有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味道)

《元史·隐逸传·序》:“元之隐士亦多矣,如杜瑛遗执政书,暨张特立居官之政,则非徒隐者也。”

《史记·老子传》:“老子,隐君子也。”

《论语·述而第七》:“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由此可见,君子仅为圣人之次位,在隐士中位于尊者之位。

逸民·逸士·遗民

逸民,亦作“佚民”。“遗民”之义应略小于“逸民”。

《明史·隐逸传·序》:“夫圣贤以用世为心,而逸民以肥遁为节,岂性分实然,亦各行其志而已。”

《汉书·律历志》颜师古注云:“谓有德而隐处者。”

《后汉书·逸民传》记野王二老以下共18人。

《魏书》有逸士传。

《论语·微子第十八》:“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此七人,除伯夷、叔齐、柳下惠外,其余四人已不可考。柳下惠,鲁国大夫,本名展获,字禽。在儒家着作中多次与伯夷、叔齐并列,誉为有德行的人,民间传说中“坐怀不乱”之人。

《论语·尧曰第二十》:“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逸民释义大致有三:

其一,泛指避世隐居不做官的人。

其二,也指改朝换代政权更迭之后,仍然效忠旧政权不在新朝做官的人。

其三,也泛指亡国或大乱后遗留下来的人民。

例如: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处士·处人

未仕或不仕的人,不官于朝而居家者也。

《荀子》:“古之所谓处士者,德盛者也,能静者也,修正者也,知命者也,箸是者也。”

《后汉书·刘宽传》注:“处士,有道艺而在家者。”

例如:

《孟子·滕文公下》:“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宋史·魏野传》:“魏野,字仲先,陕州陕人也。”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正月,诏曰:“……故陕州处士魏野……”

《元史·杜瑛传》:“金将亡,士犹以文辞规进取,瑛独避河南缑氏山中。”临终,遗命其子曰:“吾即死,当表吾墓曰:缑山杜处士。”

综上所述,古时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为处士。这种处士的称谓有御赐、公认、自号三种形式。这里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先仕后隐”或“先隐后仕”者,纵考史籍,均不见称为处士者。大概人们视仕途为不洁之地,经过仕途的人就不纯正清白了。处士就像待字闺中未出嫁的处女也。

高士·高人

超脱世俗之人,多指隐士。

高士是根据《周易》蛊卦十八:“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而定名的。注疏说:“不复以世事为心,不保累于职位,故不承事王侯,但自耸高慕,高其清虚之事,故云高尚其事也。”

例如:

《战国策·赵三》:“吾闻鲁连先生,齐国之高士也。”

唐骆宾王《寓居洛滨对雪忆谢二(一作洛滨对雪忆谢二兄弟)》诗:“旅思眇难裁,冲飙恨易哀。旷望洛川晚,飘飖瑞雪来。积彩明书幌,流韵绕琴台。色夺迎仙羽,花避犯霜梅。谢庭赏方逸,袁扉掩未开。高人傥有访,兴尽讵须回。”

晋皇甫谧《高士传》载晋以前96人。

清高兆《续高士传》载晋至明143人。

幽人·山人·居士·散人

幽人,在昏暗僻静之处幽居幽栖之人,泛指隐士。

例如:

《周易·履卦十》:“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指道路平坦,既无险难,故在幽隐之人,守正得吉。

南齐孔稚圭《北山移文》:“或叹幽人长往,或怨王孙不游。”

唐孟浩然《寻白鹤岩张子容隐居》诗:“白鹤青岩畔,幽人有隐居。”(张子容,生卒年不详,襄阳人。先天二年(713)擢进士,为乐城(今河北献县东南)令,后弃官流寓江表。初与孟浩然同隐鹿门山,诗篇酬答颇多。子容为诗兴趣高远,为当时文士所称。《全唐诗》录诗一卷。)

唐韦应物《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丘二十二,名丹,浙江嘉兴人,曾官仓部员外郎,是诗人丘为之弟。韦应物寄这首诗时,丘丹正在临平山(今浙江余杭市临平镇黄鹤山)中隐居学道。诗:“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山空松子落,幽人幽人,隐居者,指丘丹。丘丹《和韦使君秋夜见寄》:“露滴梧叶鸣,秋风桂花发。中有学仙侣,吹箫弄秋月。”应未眠。”

山人,依山林而居者,多指隐士。

北周庾信《庾子山集》四:《幽居值春》:“山人久陆沉,幽径忽春临。”

唐王勃《赠李十四》诗:“野客思茅宇,山人爱竹林。”

在戏曲中,诸葛亮有时也自称山人。

居士,本指在家信佛的人,但亦有并不在家信佛的隐居者自称居士。

白居易自受贬谪后,意志逐渐消沉,晚年好释老之学,与僧如满结香火社,闲居洛阳履道里,疏沼种树,构石楼于香山,凿八节滩,以醉吟为乐,自号醉吟先生。暮节惑浮屠道尤甚,至经月不食荤,自号香山居士。着《长庆集》71卷。

尝与胡杲、吉旻、郑据、刘真、庐真、张浑、狄兼谟、庐贞燕集,皆高年不事者,人慕之,绘九老图。

以刑部尚书致仕,终年75岁,葬洛阳龙门山。龙门山(西山)和香山(东山)隔伊河夹峙如门,故名龙门,又名伊阙(《新唐书·白居易传》)

《闲居》诗云:

肺病不饮酒,眼昏不读书。

端然无所作,身意闲有余。

鸡栖篱落晚,雪映林木疏。

幽独已云极,何必山中居。

欧阳修自号六一居士,曾作《六一居士传》。有客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明倪瓒,自号云林居士。

散人,闲散、散淡不为世用之人,后来常以散人为隐士的泛称。

《庄子·人间世》:“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几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

唐陆龟蒙隐居不仕,以散人自居。常以舟载茶灶、笔床、钓具,往来各地,时人称之为江湖散人。尝撰《江湖散人传》云:“散人者,散诞之人也。心散意散,形散神散,既无羁限,为时之怪。”

明徐舫,筑室桐江水边高地,日苦吟于云烟出没间,翛然若与隔世,因自号沧江散人。

二、中国隐士产生的条件

中国隐士的产生,大体上应具备几个条件。

(一)中国隐士的产生,与中国先秦时期的先哲们着述熏陶是分不开的

中国的儒家、道家都极力推崇明哲保身哲学。这就是说,知识分子从政时,既要明智、眼睛亮、有远见、审时度势,又能够符合哲理,有智慧,这样才能不伤害自己,保全自己,以利于长远发展。

中国数千年历史的肥田沃土,产生和滋润了儒、道学派的经典理论,陶冶出一批哲人,而这批哲人反过来又影响整个封建社会的知识界。

这里先举一个有趣的例子。《庄子·人间世》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由于篇幅较长,略去原文,仅译述其概要):

有一个木匠,带着徒弟到齐国去采伐木材,看到一棵为社神的栎树。这棵树大到可以供几千头牛遮阴。树干有百尺粗宽,树身与山头比高。木匠不看一眼,直往前走。徒弟发问:“自从我跟师傅,从未见过如此大木,师傅不肯看一眼,直往前走,为什么?”师傅说:“不要说了,那是没有用的散木,用它做船,船就会很快沉没;用它做棺椁,棺椁就会很快腐朽;用它做器具,器具就会很快被拆毁;用它做房柱,房柱就会被虫蛀。这是不材之木,没有一点用处,所以才会有这么长的寿命。”

木匠夜里梦见栎树对他说:“你拿什么东西和我相比呢?那些材质、树形都好的树木,早就被砍伐一空,那是因为他们的才能害苦了自己,不能享受天赋予的寿命而中途夭折,这都是它们自己要显摆自己的价值,招来世俗的打击。一切东西无一不是这样。我只求做到无所可用的地步,才保全了自己,这正是我的大用和大智。”

木匠醒来把梦告诉徒弟。徒弟沉思了一会儿说:“啊!它意在求取无用。”

这段寓言启示人们:“无用”就是大用。“无用”,即不被当道者所“役用”,不沦为统治者的工具,才能保全自己,继而发展自己。有才者常常“以其能,苦其生”,所以智者学会“全生远害”。

元代许衡的《病中杂咏》(五首之一)中说:“花可为观遭夭折,草因无用得欣荣。”持同样道理。

《老子·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这段文字启示人们:事物是变化的,要辩证地去看它。遇事不可硬碰,柔弱者可贵。这为隐逸提供了理论根据。

《周易·艮(卦五十二)》:

《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周易·遁·卦三十三》:

上九:“肥遁(飞遁),无不利。”

《象》曰:“肥遁无不利,无所疑也。”

《周易·乾·卦一》:

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意志坚定不可改变,是隐居的君子啊!)

《周易·蛊·卦十八》:

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象》曰:“不事王侯,志可则也。”(不事王侯,保持高尚的志向、人格和尊严,是有普遍意义的。)

《孟子·公孙丑》:

“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

古代先哲的着述,为我国的隐士文化奠定了基础。此后,历代的知识分子都以此为哲学的思辨模式,以此为安身立命的标准,去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诸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等等。这一理论对中国封建时代知识界的影响,确乎是至深至远的。

(二)中国地大物博、地广人稀以及漫长的封建社会是养育隐士的肥田沃土

春秋时期列国人口不可确知。在战国时期,据范文澜先生估计(以战车数量推算人口)约在两千万左右(《中国通史简编》)。相当于现在中国人口的1/65。1500年后的元朝初年,共有1300多万户,人口约5800多万,相当于现在人口的1/23。这正是那种“小国寡民,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八十章》)

孟子也说:“死徙(丧葬、迁居)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防寇盗)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至睦。”(《孟子·滕文公上》)这无异正是一个自给自足,故步自封,抱残守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桃花源式的具有原始公社遗风的乡村宗族社会。这正是隐士能够存身的处所。

自古以来,中国的治国者一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即崇本(耕、织)抑末(商、贾、手工业)的政策。如秦之商鞅的“抑末”政策。西汉晁错《论贵粟疏》,都强调“故务民于农桑”、“今法律贱商人”、“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以农为本”,无疑也是符合国情的、正确的。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为的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其实,治国者恐怕还有一个用意,那就是,如果农民不束缚在土地上,处于流动状态,国家是不稳定的,统治者是不心安的。李自成被称为“流民”、“流寇”,正是统治者心中的隐忧。这样一来,中国封建农业经济就延长了许多寿命。中国封建农业社会存在多久,中国隐士就会存在多久。

(三)战乱、暴政、政权易手是催生隐士互为因果的条件之一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尽管国家统一的太平时日占有大部分时段,而分裂和动乱只占少部分时段。但在所谓统一、太平的时段内,政治清明者占少数,昏暗腐败者又占大多数。每个朝代,大都沿着一条千古不变的规律前进着。那就是:开国时,统治者头脑比较清醒,政治较为清明;中兴时,社会繁荣,生产力发展,但统治者开始腐化堕落;末期社会,腐朽败坏,时局恶化,直到被一个新兴的王朝灭亡。

春秋、战国500多年的兼并战争、征伐、朝聘盟会的军事行动不下千次。仅“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史记·太史公自序》)即谓“春秋无义战”,人民苦不堪言。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天下大乱又是七八十年。东晋、十六国时期到南北朝的混乱时期,又近三百年,这是汉朝以来最纷乱的时代。篡弑逆乱,视为常事。南朝二十四君中,被弑者十一,被废者三;北朝二十六君中,被弑者十五,被废者一。五代十国时期又是半个世纪。宋、辽、金、元征战又是三百多年。每个新王朝的诞生都是以旧政权的被消灭为代价的,受苦的都是黎民百姓。正如张养浩发出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兴亡皆苦”的慨叹。真是“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啊!(唐·曹松《己亥岁》)

在这火与剑的煎熬中,“士”又能怎么办呢?“古之君子,负经世之术,度时不可为,故高蹈(隐居)以全其志。”(《元史·隐逸传·序》)这具有天然的合理性。他们的隐遁,有种种情况,应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也不可以偏赅全。

(四)科举失利是造成“隐逸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

科举制度始于隋文帝杨坚开皇七年(587),终止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七月,在中国推行一千三百一十八年的科举制度寿终正寝了。

科举制度是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一种重要制度,更是笼罩在知识分子头上的一张大网。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述进士》)(“彀中”,比喻牢笼、圈套)通过县试、乡试、殿试,三年一举,天下举子云集京师,但考中的人却非常有限。举例如下:

隋朝政权短命,制度也不完善。

唐代科举取士的员额,一举只取进士二三十人。贾餗(su肃)任礼部侍郎时,共主持“三典贡举,得士七十五人,多名卿宰相。”(《新唐书·贾餗传》)平均每届25人,每届参加科考的举子都有千余人,录取比例约为百分之二点五。之前,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统治的五十年间,共取士一千余人,比例也大致如此。

北宋的科举制度比较规范。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待试京师恒六七千人”,仁宗之朝(40年),共十三举,录取进士4570人。一举考中者,约为350人,录取比例高于唐朝。“其考第之制凡五等:学识优长,词理精绝为第一;才思该通、文理周率为第二;文理俱通为第三;文理中平为第四;文理疏浅为第五。然后临轩唱第。上二等曰(进士)及第,三等曰(进士)出身,四等、五等曰同(进士)出身。”可见考试之艰,录取之难。如果“一不幸有故不应诏,往往沉沦十数年,以此毁行干进者,不可胜数。”(以上均引自《宋史·选举志》)

元代共举行17届科举,每次录取人数都少于宋代。每举录取进士达100人以上只有两次。总共录取进士1174人,平均每举录取69人。(据《元史·选举志》)

同类推荐
  • 画说家风

    画说家风

    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家庭、家教、家风三者之间的关系,阐述了家风对党风、政风、民风的影响,论述了家风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与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强调领导干部要率先示范。每小节都引一个典型案例,并配有幽默风趣的时政漫画。本书对党员干部注重家庭、家教和家风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 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生肖文化

    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生肖文化

    本书详细讲述了取人名的方法、技巧以及禁忌,同时介绍了商业领域的取名原则、思路、方法等。
  • 历代小说(上)

    历代小说(上)

    文学艺术卷:分为神话传说、历代诗歌、历代词赋、历代小说、历代散文、文学名著、文学名家、民间文学、书法与篆刻艺术、绘画艺术、建筑艺术、雕塑艺术、音乐艺术、舞蹈艺术、戏曲艺术、民间艺术、工艺美术、艺坛典故等36分册来展现中国文学形式的丰富多彩与辉煌成就,描绘古代绚烂多彩的艺术殿堂。
  • 交给你了:穿越文化学、管理学的文化管理启示录

    交给你了:穿越文化学、管理学的文化管理启示录

    什么是文化?宏观层面它是指协调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变迁之间和谐关系的衡动系统,微观层面则是指平衡人类生命个体生存与发展之间价值关系的衡动元素。什么是文化管理?宏观意义上它是指以人类社会发展趋势为依托,使人类社会不同的组织形态能够匹配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事物,保持供求关系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实践方式;在微观意义上则是指以人类生命自我存在的价值成长为依托,使人类个体潜能的主观能动性得到系统有效地激发和运用,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不断突破并创造出和谐可持续价值的管理实践方法。
  • 上海城市之心:南京东路街区百年变迁(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上海城市之心:南京东路街区百年变迁(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南京东路街区是上海的地理中心与行政中心,亦是上海文化展示的最佳窗口之一,其历史发展脉络,是百年上海城市变迁的一个缩影。
热门推荐
  • 我不打诳语

    我不打诳语

    科学,宗教揭示了一个完整的宇宙观……一个饭缸引发末世预言……人类将何去何从?
  • 戏不知秋

    戏不知秋

    叶秋是一个网瘾大学生,由于一次偶然和伙伴误入游戏中的世界,他们,将何去何从?
  • 王的路

    王的路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亦在你我间;江湖中的恩怨情仇,时间总会给出份答卷。常言道:天道无常,人道无情。那个少年,目睹了世间黑暗,经历过兄弟背叛。才刚出‘人间地狱’,却得知父亲已被江湖人士暗杀。背负着父亲的血仇,少年如破土重生的种子,柔嫩却顽强不息的奋发向上。踏上浴血纷争的世间路,难言的苦涩时刻伴随着成长,最后的果实同样尤为甘甜。而那份血债,少年怎会不向江湖人讨要?世人皆知世间光明与黑暗。父亲曾说:“光明也好,黑暗也罢,王者才能看清世间路,强者方能存活于世!”恍惚数年,才明白,信仰缺失的年代,老天终不能眷顾世人;唯有自我救赎,才能度己度他人;他日终为信仰,亦是自己的信徒;我欲为王,谁能阻挡?
  • 微笑吧,珊瑚

    微笑吧,珊瑚

    珊瑚是一只长得跟其它人鱼一毛一样的美人鱼,除了该有的尾巴,和五官,不知为何,她走路奇葩,靠着尾鳍摆动行走于大浪之中。她是家里最小的一只,可是长得完全不像哥哥姐姐和她妈,归结于基因突变?不,她母亲说她是由父亲生的,后妈养的,好了,长到十八岁就被母亲扔出去,去找你亲爸亲妈吧!听说她亲妈是人类,好吧!上岸寻亲……
  • 对不起!总裁你认错人了

    对不起!总裁你认错人了

    电梯里,他吻了她,她打了他。真是倒霉死了,第一天上班就被总裁看上了,亲了,自己保留了二十二年的初就这样没了。他说:你是蓝贝心。她说:对不起,总裁你认错人了。也许我跟你口中的蓝贝心只是同名而已!她真的不是他的蓝贝心吗?为什么她不承认识他?难道……现在都是那么的残酷……
  • 重生之茶香盛世

    重生之茶香盛世

    比穿越更倒霉的是什么?沈妤答曰:丈夫病死,光荣守寡,婆婆刁恶,亲戚奇葩。茶社老板穿越成封建丧夫大少奶奶,内有后宅一众鬼魅虎视眈眈要将她抽骨扒皮,外有病娇竹马居心叵测要将她纳入府中变作禁脔,前狼后虎,沈妤轻轻松松一碗茶,搅风弄雨重振茶坊,笑看茶香飘天下。蓦然回首,发现原来有人一直守在她身后,将她满身茶香化作入骨相思。我这一生最幸运的事,便是嫁入盛家,遇见了你。从此再苦的日子也有回甘。--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末世摸鱼大佬

    末世摸鱼大佬

    睡了一觉醒来室友变成丧尸了?!甚至...
  • 干部成长规律研究

    干部成长规律研究

    本书包括干部基本理论研究、干部成长轨迹研究、干部成长机制研究、干部成长条件研究、干部培养规律研究等共七章内容。
  • 血海无涯之骷髅传奇

    血海无涯之骷髅传奇

    冥界,阴山下,血海之畔,一个诞生于血海的骷髅,吸收了血海万年的煞气,在懵懵懂懂中醒来!它像刚刚跳出石头的孙悟空,对周遭世界,充满了憧憬。神、人、鬼三界同时血色漫天,血日与血月同时横贯天空,空前的天地异象让末日浩劫的恐怖爬上了所有生灵的心头。所谓阴山无路鬼难行,血海无涯苦作舟。他,血海之魂,遍尝地狱之苦,修炼无上灵魂大道。猎取亡灵埋藏在历史尘埃中的秘密,他会为梦幻大陆带来腥风血月?还是浴火重生?请您关注这本书,这是小作的两年彻夜未眠,已经存稿二百万多字,反复酝酿,赌命一定不会让您失望!
  • 时光倒回三年间

    时光倒回三年间

    三年的时光中有你有我,从不分离,从不放弃,一段回忆一生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