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286900000012

第12章 潘向黎(1)

1.为了永远不告别

潘向黎

2010年4月,我的第一部长篇《穿心莲》出来了。用了这样郑重的口气说这件事,在大多数人看来,应该是很可笑的。许多才华横溢的作家,十几二十岁就出了长篇,而且一部接一部,像我这样,写了二十年的中短篇和散文,人到中年才慢腾腾出第一个长篇,按照过去的评判可能说是胸无大志、等闲白了少年头,按照现在人的直截了当,可能连笑都懒得笑,立时兴趣全无的。

在给一个多年的朋友的书上,我忍不住抄了一遍宋人陈与义的《临江仙》。真是太共鸣了!“长沟流月去无声”、“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从198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起,整整二十年,我都干了些什么呢?时间怎么就那么快、那么快地溜开,让人惊讶、感叹、总也猝不及防呢?

曾经,很长时间,我的写作心态就是“玩”,觉得有趣、写得开心,就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什么时候写就什么时候写。而且,生活永远放在第一位。读书的时候读书,旅行的时候旅行,恋爱的时候更是心无旁骛昏天黑地,还一直是个上班族,还放弃了成为专业作家的机会……我不是什么作家,最多就是一个票友,写不写,无所谓的。这是我长期的感觉。就像一个出生在衣食无忧的家庭里的女孩子,自己喜欢绣花,虽然一来二去手艺可能还过得去,但终究只是私底下的爱好,因为既不指望它挣钱糊口,又不指望它传扬出去扬名,因此没人把它当了正经营生。为了养活自己,我也确实一直保持一份“正经营生”。应付生计之余,还热衷于烹调、茶饮、插花等零零碎碎的乐趣。也不是玩物丧志,因为我本来就没有什么“志”。我甚至几乎从不在晚上写作,因为要和家人隆重地吃晚饭,晚饭后要喝茶聊天,还有,不愿意影响睡眠——事实上,写作是否影响睡眠,我至今不太清楚。

前几天一位朋友给我的信中说:人到中年了,似乎应该重新立志。我给他回信中说:“我一向没有志向,而且偶有立志一定不成,而且碰一鼻子灰。”结果这个朋友笑得不得了,说这简直是他的写照。看,不是我一个人,而是有一种人,不但没有志向,而且不能立志。

唉,我肯定“浪费”了许多可以用来写作的时间,如果我把那些时间都用来写作,现在大概会颇不一样的。但是念及那些时间带给我的充实和滋味,回想起来,倒也并不太后悔。

这样说,显得我对文学有点冷淡了,或者说,有点傲慢。其实不是,我真的爱文学,而且自认是很纯粹的那种爱。我不用它来改变命运,不用它挣钱糊口养家,我不明白为什么喜欢文学就一定要弄成职业,就像喜欢一个人就一定要死乞白赖地结成夫妻、柴米油盐那样。如果可能,我愿意对文学就一直“纯粹”下去,与生计无关。

我可以不写什么,但是我肯定我会终生阅读文学作品,也就是说,我随时可以放弃写作者的身份,只以读者的身份亲近文学。从学龄前背诵父亲抄在纸上的“床前明月光”和“怒发冲冠”起,文学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像血缘一样无法剔除。文学是绝对必需的,但是成为一个作家,不是必需的,成为用纳税人的钱供养的“专业作家”更不是必需的。

我父亲对我来说身份是多重的:父亲(严加管教为主细节宠溺为辅)、启蒙者、最严格的导师、最到位的欣赏者、最知心的朋友。我要努力控制我的泪水。许多事情我现在还不能平静地记录。几年前,在他病重的时候,悲伤万分、疲惫不堪的我,竟然摇摇欲坠地飞去北京,领来了庄重文文学奖的奖杯和证书,亲手捧到他眼前让他看。他看获奖证书已经有点吃力了,于是他的学生蹲在他身边一字一句念给他听。我永远忘不了他那认真的神情。

说实话,对于写作和因此获得的外界评价,我总是没有他在乎,还曾经觉得他过分在乎了。后来我突然理解了,对于他自己的用心血煮出来的文章,他是希望能流传得广一点(冲破一些人为的阻拦)、久一点(冲破时间的阻拦);而对于我的文章,他的在乎其实更多的是出于对女儿的爱。他不可能在乎我每个月挣多少钱,吃什么饭店,穿什么牌子的衣服,那些他全不在意而且全然不懂,他只能用在乎我的创作、在乎外界对我的评价来表达他的爱。我自以为清淡,其实是太自以为是了。他是一个价值观单纯而感情丰富的人,虽然因为经历和处境往往遮蔽得很厉害,但他的孩子、他的学生都会感觉到他内心的温热。

当时的父亲,可笑的现代医学已经对他没有任何帮助的可能了。因此,我对获奖就从未有过的在乎——我把奖杯和证书带回来的心情,是一个痛苦而无助的孩子给自己父亲带来一盏参汤,能喝一口就喝一口,明知没有用也想做点什么。我想因此我应该表达对那届庄重文文学奖评委特别的感谢(特别是其中的李师东兄,他从我写作早期起就通过《青年文学》给了我许多提携),是他们给了我一次温暖的鼓励,而且特别及时,让我的父亲还来得及和我在同一时空分享,是来得及让他感到欣慰、而我能亲眼看见他的欣慰的。第二年,当我获得鲁迅文学奖的时候,想到父亲,我感到的已经不是遗憾而几乎是“来得太晚不如不来”的痛苦了,大概父亲不愿意看到我那样,于是出来一位朋友对我说:“看人家多丽丝·莱辛八十八岁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难道她也指望她的父亲活着看到吗?”我被当头棒喝,为这种不伦不类的相比啼笑皆非的同时,倒也渐渐平静下来。我慢慢接受了父亲不在我身边的现实,但是也只是不再在我身边,而我的一举一动他还是知道的,绝对是那样的。

说起来,这个长篇真是来得太迟了。父亲和许多朋友都觉得我应该写长篇,说了有十几年,但是我就是悠闲地混日子,一点不着急。后来有了孩子日子就忙碌起来,生活的严峻掀起了面纱,心里开始有点着急了,但是着急也真的没用了——真的没有时间了。每一次听到人家谈论各种写作的难处和技巧,我的心里就有一个声音:我没这么复杂,给我时间!给我时间!我的写作只有一个难处:没有时间。

中间的曲折不去说了,现在的结果是好的,就像错过季节的花,意外地开了出来。这本书对我有几个意义,第一,我终于写了一部长篇,打破了从未写过长篇的心理禁忌;第二,它是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多少作家都特别看重这家出版社。

要感谢凯雄兄。印象中,虽然认识多年,但是彼此从来没有谈过写作、出书这档子事。好几年前他到上海开过一次组稿会,把我也叫去了,我暗想:他知道我写东西?后来有一回到出版社,在他办公室,我半开玩笑地说:“也不给我出本书。”他马上露出“出版商”的“狰狞面目”说:“小说集不行,散文集更不行,要出就是长篇!而且要写得好!”我当时写许多散文、不少短篇、少量的中篇,就是没有写过长篇,他这样说,不是“刁难”,简直就是拒绝。我后来从他书架上抽走了很多书,几乎可以看作一种发泄。所以当我有了第一部长篇,当然就想给他看看。我毫不怀疑,如果他觉得不好,会再次冷血地回答我。结果,是一星期后他给我发来一条有史以来最长的、显得有点激动的短信:“看完了,我愣了。真的很好……”我当时在苏州一个园子里喝茶,看到这条短信,心里真是激动,我得到了一位不轻易褒扬的评论家的肯定。得千金不如得此一评啊。

长篇出来了,我的第一反应是:要是爸爸在,该多好。我没有说,但是所有认识他的人都这样说出来。我先是无语,渐渐就微笑起来,我说:他知道的,他很高兴啊。

只不过我听不见他摇着头做出不理解的表情说:“你写起来就像鸡啄米,怎么这么快?”或者似乎很不服气地说:“我写起文章那么难那么苦,你写起来怎么这么轻松这么容易啊?”我一般不回答,过几秒钟回头看,他肯定在无声地笑。只不过看不见他晚上多喝几杯,然后故作漫不经心地说:“我现在喝了酒,随便说说,你这个小说,那还是不差的。”我说:“好啦好啦,你少喝点,早点休息吧!”他有点生气了,就大声说:“我对你的评价不是作为父亲,而是作为评论家说的!”

我知道,爸爸,对于许多人来说,“潘旭澜”这个名字意味着一位严谨深刻的评论家、一位卓有成就的学者。但是对我,你就是一个父亲,你摆脱不了父亲的立场,你以为你够客观公正,但是你真的就是一个爱女心切、望女成凤的父亲啊。好了好了,我不和你争论了,这么多年,我们所有的争论,哪一次有个明确的结果呢?血缘就是一本又哭又笑、血泪横流的糊涂账啊。

我已经知道了,我会一直写下去,父亲会一直在乎下去,高兴下去的。不在于他是评论家还是别的职业,就因为他是我父亲,我是他女儿。我的每一点长进,每一点声响,对他来说,都是和天一样大的。这一点,每个为人儿女的都知道,每个儿女为人父母之后就更加知道。人,一代代不就是这么回事吗?人生,很寂寞也在此,给人力量也在此。

在乎我的写作的,绝不止父亲一个人。还有我的亲人们,他们怜惜我、照顾我、支撑我、包容我。还有那么多作家、评论家、编辑家、教授、书画家、医学专家、各行各业的读者……他们的鼓励和注视让我受宠若惊。其中也有一些人已经不在这个时空了,比如在送这本长篇时,我总觉得有一个重要的人没有送,又想不出来是谁,突然想出来——是李子云。这位我尊敬又喜欢的评论家,这位知我、赏识我的恩师,这位性格鲜亮而风度优雅的前辈、忘年好友,我已经无法将我的新作送到她的手中了。那一瞬间,心里感到巨大的空。如果不是怕自己再次陷入伤心,我真想在《夏天最后一朵白玫瑰》之后,再为她写一篇文章,题目就叫作《世上已无李子云》。是啊,世上已无李子云,世上既无李子云,这个世界就不一样了。

让人感到这种怅惘的,还有罗洛、周介人、陆文夫……

但是他们又永远活在文学中。那么只要和文学在一起,就是和他们在一起。我们今天打开前人的作品,面容如现,气息浮动,作者不是都在吗?那是穿越时代、连绵不绝的生命力。作品不朽,风范不朽,作者便也永远活着。

总是为苏东坡的《永遇乐·夜宿燕燕楼梦盼盼因作此词》所倾倒,这首不朽杰作的结尾是“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怀古伤今的同时,清晰地表明了一种人生代谢但异代同心因此情怀不灭的认识。这种认识既悲凉又温暖,是大无奈,也是大通透。我们读到这里,不但准确地发出苏东坡所预感的那种浩叹,而且又产生了“后人也当如此,为今日浩叹之人浩叹”的预感。所谓“思接千古”,文学就是这样可以打通古今,连接起不同时空的。

不知不觉写了二十年,这不能说明任何资历,也没有给我带来足以安慰自己的果实,只说明时间流逝之快之无情。但是,毕竟是二十年,而且是一个人生命中最好的二十年。我虽然仍然远远没有成熟,但也不好意思一直无知懵懂下去,渐渐也开始寻找自己写作的理由。

今天我觉得我找到了,或者是我愿意将这个当作写作的理由:有一些人对我的写作和内心极其重要,他们写过所以他们在,而我写着故我在,我一直写下去,是为了和他们一直交流下去,为了永远、永远不告别。

2.老妹来信

裘山山

老妹其实并不老,比我小八岁,人也长得年轻。因为我和她通信时总是自称老姐,她为了给我面子,也只好自称老妹了。

在女作家圈里,我有好多妹妹,孙惠芬、须一瓜、迟子建、叶弥、徐坤、葛水平、潘向黎,等等,可能我这个人心智成熟比较晚,所以总和妹妹们玩儿在一起。这些妹妹依次数下来,向黎最小,但我们却交往最多,盖因为她是《文汇报》的副刊编辑,我是长期被她捏在手里的作者。自2001年认识开始,就一直保持着比较频繁的书信往来,信件主题不是“老姐来信”就是“老妹来信”,不知道的人看了,还以为是俩白发苍苍的老姐妹呢。

最初认识向黎时,我先入为主地感觉我们不会成为朋友,理由是,她是上海小姐,人又长得漂亮,还出国留学归来,很洋派;而我大兵一个,长年隅居西南边陲,土里土气。我们一土一洋,合璧很难。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发现,她这个上海小姐并不“纯正”:首先是出身不纯正,她祖籍是福建泉州,小学毕业后才随母亲到上海和父亲团聚;然后是讲话从来没有娇滴滴的小姐腔,声音略有些沙哑,语速也很快;第三是干起活来颇有劳动人民本色。这样一来,我们就有了一些共同点:我也是个客居他乡的人,我也是个说话没有腔调的人,我也是个做事比较认真的人。于是我们逐渐成为朋友,革命友谊越来越深厚。

一般人说起向黎,都会夸她聪明漂亮。漂亮是肯定的,毋庸置疑;聪明也是肯定的,还是毋庸置疑。读书读到博士,汉语英语日语都会讲,小说散文评论都会写,其中短篇小说还连续数年上过中国小说排行榜,并获鲁迅文学奖。我们四川作家傅恒跟她一起去了一次韩国,回来就跟我说,你朋友潘向黎很聪明啊,帮我当了好几次翻译呢。我很得意地说,这算什么,在她是小意思了。我们一起出去玩儿,她常常随口背诵出与当下景物有关的古诗词,有些诗词很生僻的,让我在佩服的同时暗自汗颜。

我想说的是,在聪明漂亮之外,向黎仍有很多让我感到意外的地方。第一个意外的是她那么敬业,极少抱怨工作(这点我不如她,我常常抱怨工作带给我的烦恼)。我之所以成为《文汇报》的铁杆作者,就是因为她的敬业。我们之间的通信,百分之八九十都是为了稿子。她不仅找我要稿子,还很努力地为我争取利益,比如稿酬上,或其他好事上。我的稿子得了奖,她会主动找人写评论;有些稿子我自己知道并不理想,但由于某种需要我希望在《文汇报》发表,她也会努力安排。这么贴心的编辑,我能不认真对待吗?

汶川地震发生时,向黎正在韩国,给我打电话打不通,很焦虑。一是担心我的安全;二是期待我的稿子。一进入国内,尚在边境上,她就发短信给我约稿了。我也确实留了稿子给她(彼此忠诚)。她飞回上海的第一件事就是开邮箱取稿子。那几天我们联系十分密切,一会儿电子邮件,一会儿手机短信,有时急了就打电话。我因那些日子太过劳累,忙中出乱,错删了一个刚写完的稿子,她急得在上海跳脚,我急得在成都捶胸。后来总算在“垃圾桶”里找到并且恢复了。她收到稿件立即安排版面,之后给我回信说,老姐,请你关掉手机好好睡一觉吧,我真担心你会崩溃。我虽然没执行,心里还是很暖的。

同类推荐
  • 就这样若无其事爱着你

    就这样若无其事爱着你

    爱情是一种遇见,不能预期,也无法等待,当它发生的时候,谁也不知道。是冥冥中的注定,还是前世今生的轮回?有些人注定只是匆匆的过客,而有些人,却会一步一步融入你的生活,融入你的心。那是两列相向而来的火车,他在这边,她在那边,不知道对方去往何处,只知道时间在在铁轨上奔跑,带走了一些人的苹果,带走了另一些人的云朵。那美丽的女子若有所思地望向窗外,似乎正是为了一朵莫名其妙的云,却不想正好与他的眼睛撞了满怀。几许哀怨伴着几许欣喜的眼神,在他的心底扎下了根。因为陌生,因为转瞬即逝,因为怕失去,就宁愿不拥有……彼此相望,若无其事。
  • 大师讲堂学术经典:姚永朴讲文学研究法

    大师讲堂学术经典:姚永朴讲文学研究法

    本书辑录了桐城派作家姚永朴所撰写的文学研究成果的内容,不仅在新、旧学术交替之际试图以桐城派古文的“义法”说,重新阐释文学的原理,以适应时代的需求,而且植根于经史传统之学,从语义、语用及篇章结构、风格等方面,对作为“杂文学”特征的中国文章学体系的建构作出了有益的探讨与贡献。
  • 开到荼縻(乐府卷)

    开到荼縻(乐府卷)

    我们深信,诗是不能被解释的,正如我们无力取来一片月光,摘来一朵花开,保存一段时光。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去体味古典诗词在我们心中留下的那一抹抹文化的与心灵的印记,是去品尝文字背后那份殷殷绵绵的情感,然后,用一种无力捕捉美好的怅惘心情,与你分享那份捧读经典的悲欣与真诚。在“浪漫古典行”之乐府卷《爱到荼蘼》中,你会看到灵动而又冷静的文字背后,那形形色色呼啸着的爱:没有一件爱情是平淡的,真正平淡的不过是岁月,爱情终将脱颖而出,尽显平淡之中的妖娆。
  • 毕昇再现:汉字印刷革命与“北大方正”

    毕昇再现:汉字印刷革命与“北大方正”

    本书介绍了汉字印刷革命与“北大方正”的有关情况,介绍了王选设计研究激光照排系统的过程。内容包括:挑战难题、攻克难关、推广应用、再攀高峰。
  • 培根随笔(译文随笔)

    培根随笔(译文随笔)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文学家,“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鼻祖”。他不仅在文学、哲学方面成就显赫,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里同样建树颇丰,被誉为“法律之舌”、“科学之光”。培根的《随笔集》是英国随笔文学的开山之作,总共五十八篇短文,以其简洁的语言、优美的文笔、透彻的说理、迭出的警句,成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散文作品之一。英国大诗人雪莱曾在他著名的《诗辩》中称誉道:“培根勋爵是一位诗人。他的语言有一种甜美而又庄严的节奏,这满足我们的感官,正如他的哲理中近乎超人的智慧满足我们的智力那样;他的文章的调子,波澜壮阔,冲击你心灵的局限,带着你的心一齐倾泻,涌向它永远与之共鸣的宇宙万象。”
热门推荐
  • 重生之逐梦

    重生之逐梦

    一位公司普通职员,在下班回家时遭遇车祸,醒来时发现自己回到了高中时代,究竟是平淡过一生呢,还是利用所知道的记忆翻云覆雨逐梦人生呢.......
  • 青旅总裁未成年

    青旅总裁未成年

    这个傍晚,陌生姑娘强势入住我的破旅馆,怎么轰都轰不走,还想将我取而代之,这不是开玩笑呢吗?
  • 蚁巢异形

    蚁巢异形

    来自莫名世界的科技,却有着人类的印痕;人类世界所信仰的东西,却隐藏着星域深处的异形。源于地球文明的外星科技给了钱乐新的生命,也改变了钱乐的命运,也让钱乐知道了一个真相:“人与神的区别,是一个物种文明凌架于另外一个物种文明的区别。”……”感谢创世书评团提供论坛书评支持“
  • 崛起大明

    崛起大明

    崇祯九年!一个年轻人来到了这个繁华与危机交织的年代。看过了凶神恶煞的海盗,看到了穷苦饥饿的百姓。之后,再看到那些秦淮河畔醉生梦死的士子、官员!他心中涌出无边怒火,凭什么你们高高在上!劳资要掀翻这个旧世界!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真元之石

    真元之石

    “像我这样的凡人,真的可以修炼成仙吗?”少年王笙不幸跌落悬崖,醒来之时获得神秘力量,与灵魂作伴,与命运对抗,与妖魔血战,与天地共存,从此踏上漫长的修炼之途...他,本是叱诧风云的巅峰强者,如今只是剩下一道残魂,就连投胎转世的机会也没有。她,本是万众瞩目的掌上明珠,如今却要带着面具做人,就连袒露心声的勇气都没有。他,本是疾恶如仇的无名小辈,后来成了无恶不作的魔人首领,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它,本是洪荒宇宙的无主之物,后来成了众仙抢夺的罪恶之源,这是梦的开始,也是梦的结束。一草一木一生灵,千万生灵修大道;一洞一天一世界,万千世界通仙境。一生一世一场梦,大梦初醒破凡尘;一仙一魔一出戏,诸天神佛戏人间。
  • 神奇宝贝之智勇双全

    神奇宝贝之智勇双全

    无意中穿越到神奇宝贝世界?一个个逆天身份浮出水面,高冷男神就是哥!吊打一切不客气!什么?你说神兽难得?神兽什么的哥拿来当保镖和坐骑!
  • 沈小姐的心跳对象

    沈小姐的心跳对象

    情场高手X妖精沈青,作天作地小妖精林易淮,情场高手但都能全身而退,唯独对沈青无可奈何男主女五岁年龄差,颜值超高本人文案废,直接看内容为好
  • 十两银妻千金妾

    十两银妻千金妾

    三年前,洞房夜,黄酒小菜几碟,她嫁与他为妻,十两银钱的彩礼,取得了她一生的爱恋……两年后,他沉冤昭雪,一朝登天,赐封睿亲王爷,却在一月后娶回了凤彩楼头牌,赎金千两……爱情,孰是孰非?婚姻,孰对孰错?最看不透的,便是那个若即若离的背影……于是,心死了,情淡了……直到一杯毒酒置于眼前,严子诺才蓦然惊醒,他要的,不止是她正妻之位,还有她的性命!她为自己委屈,却无奈。
  • 冷妃太傲娇

    冷妃太傲娇

    她,原本俏皮可爱,一夜之间,族人被人绞杀,变得冷酷无情。后被魔君利用,成为了一位杀人不眨眼的女魔头,缘起,缘灭,终成魔。往事成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