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06400000016

第16章 放逐母题(4)

一个人只有首先确立自己的文化身份或通过自我建构,方能在文学世界中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作为具有离散族群文化表征的海外华文文学,置身于多元语境及各种思潮的漩涡中,艺术取向的差异同样造成文本表述的分野。倾向于纪实性风格的,更多地体现在显性的题材或主题层面;还注重现代主义的,文本多渗透于语言肌理血脉中形成一种新质;有些华文作家,则选择了跨越两种文化的生活形式,在东西方之间往返游走或自由穿梭,究其深处,依然表现出经受漂泊生涯和放逐岁月所生发的浪子般“神圣的悲歌”。诗人王性初以感性的诗句,道出了苦苦的求索和追寻如《浪迹天涯》那么的空虚和迷惘,使人生孤旅罩上一层悲壮的色彩。他感叹:“命运的家园是浪迹一生”(《命运的家园》)。当漂泊的心开始流浪,哪里才是真正的归宿之乡?目送着一个个如瀑布飞流似的岁月,诗人渴望有一个精神的栖居之所:

只有倒影做伴

那孤独便是心灵的孤独

惟有冰山作陪

那寂静才是无垠的寂寞

宁愿孤独

享受生命之轻

谛听宁静

尘世随之而殒

在这首题为《孤独与宁静》的诗作里,我们隐约可见诗人离群索居、孤旅天涯的行踪迹影。当静谧的大自然衬托出诗人的孤寂时,无边的空阔带来了宁静,也平添了一份走向灵尘化境,适意恬淡的心态。

经历了欧风美雨冲击和浸染之后的华文作家,纠缠徘徊在故园异域、原乡异乡之间,在身份认同、文化认同之间,逐渐探寻着一方超越地域身份、有形而无形之藩篱的精神去处。因而,部分作家有意识地选择了跨越两种或多种文化的生活方式,在东西方之间来回驰骋扩展文化交流空间,在远行漂泊的路上为我们展示了另一种富有特殊意味的放逐诗学。在华文文学世界,它将以视野开阔和无羁的生命活力,充分地显示其变化的可能,或有效地保持其连续性的主题,摇曳多姿地展示了一道风景。

放逐诗学提出的另一个问题是:放逐、流亡也罢,还乡、回归也好,作为一种生存记忆和文化传统而存活和延续,这与文学艺术、尤其是与在多元文化背景中生长的华文文学有何根本的内在联系呢?

面对跨文化语境下海外华文文学的多样化和纷呈繁复,如果说边缘性是其最鲜明的特性,那么,放逐与回归则始终贯穿于华文作家的创作心理,且形成一种集体无意识,浸染并影响着华文文学的内在品质及发展流向。无论是海外华人新生代还是新移民作家,“他们共同面对全球性和区域性都呈强化之势的文化语境,他们的放逐之痛、寻求之声,也往往既回应着全球化的浪潮,又偏爱于族裔、边缘、传统一类的话题。与他们的前辈相比,他们更渴求跟世界对话,也比他们的前辈更执着发出自己的声音。”①① 黄万华:《他们渴求对话也执着发出自己的声音》,2003年10月28日《文艺报》。这种体验有时是共通的。譬如诸多新移民在永不停息的寻梦中,从留学生、打工者到拥有绿卡身份、到居有其所和生活安稳之后,依然面临着精神困惑。一方面置身于异质土地,或面对西方强势话语的霸权,又欣慕其物质生活条件;另一方面,当原有的母体文化与居住国的主流文化发生剧烈的冲突,又一时难以认同和接受。这种既真实又空虚,看似拥有一切又一无所有的心理状态,无不潜藏着深刻的哲学问题。旅美作家刘荒田通过散文书写来袒露心迹,表明对“英文横行”的异域疏离及对母语的热爱,驱使他唯有回到自己心灵安身立命之处和华文为根基的故园情感之中。于是,从儿时的故居到异国,从诗仙李白的“何处是归程”到西哲尼采对人的精神家园的追问,诗人李硕儒无语问苍天:家归何处?迷失在洪荒大野,再难找回自己的家。这些都使他们有如置身于社会的边缘,是身份模糊的“他者”,在心理上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失落、迷惘和悬空之感。的确,移民所感受到的永远是文化上的无所归属感与异化疏离感。诗人非马所写的《醉汉》一诗,抒情主人公“醉汉”把异域那一条每天都走过的“短短的直巷”,竟然走成为“曲折∕回荡的∕万里愁肠”,在无边的夜色里,“左一脚∕十年∕右一脚∕十年”中,呼喊着“母亲啊”向永寂的未知走去,仿佛成了失却文化家园的精神浪子,同时浮荡一种怀有对于自身文化皈依感的强烈愿望。这种典型的流浪汉心态,或者说边缘人心态,隐含着放逐的巨大酸楚和疼痛。因而,在非母语的国度,用母语的书写来表达自身的精神诉求,就成了治疗“边缘放逐”的最佳良方。久居海外的诗人张错,在《漂泊者》中表现的则是一股对于漂泊异乡的无奈与回归家园的渴切:“我们冷啊∕这一群中国的孤儿,∕还羁留在异国飘零啊!∕我们从庞大的历史忧患成长,∕却迷失在渺小生命的颠沛流离,∕我们需要更完整一点的国,∕和更美满安定的家。”①① 《漂泊者》,第113页,台北:尔雅出版社1986年版。诗人在大陆出生,在港澳成长12年,在台湾求学4年,尔后留学并定居于美国。飘零中的无奈,流离中的困惑,迷失中的期冀,类似于流亡诗人的焦虑和失落。因此,当诗人回到台湾任客座教授一年时,欣慰万分,自喻为荷马史诗中漂泊20年,历经战争和种种奇险然后返归家园的尤里西斯。

然而,漂泊感在回到本土后就能真正挥之而去吗?

在萨义德看来,放逐或流亡是知识分子思想生涯的一种必要而且必然的状态,即使一辈子生活在自己出生的社区也可能是一个精神上的流亡者。因为放逐既是个“真实的情境”,又是个“隐喻的情境”,并不局限于“有关流离失所和迁徙的社会史和政治史。”他指出,放逐状态固然有着诸多的艰辛与痛苦,却自有其独特之处,即处于局外或边缘,拥有“双重视角”(double perspective),反而可以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批判思考的精神。对于知识分子来说,放逐意味着从寻常生涯中解放出来;意味着永远成为边缘人,而绝不跟随别人规定的路线,意味着总是以移民或放逐的思维方式面对阻碍。换句话说,作为一个处于社会边缘的“放逐者”,知识分子与常人不同,对于非确定性、冒险性和实验性的东西更感兴趣,对于常规性和权威性的既成事实却不屑一顾。

尽管海外华文文学可以理解为多元文化语境中处于离散状态的华人族群书写而生成的特殊文化产物,尽管新移民华人作家或则在海外生活了很长的一段时间,甚至加入了所在国国籍,但置身于异国,面对来自文化和语言的障碍,以及茫然未知的将来与对故国的思念,加上任你“七十二变”,仍被视为“中国人”,充其量只是“假洋鬼子”。这种“外来人”或“他者”的处境,是许多诗人笔下常常借“死亡”与“梦”的意象来暗示失落、焦虑和绝望的精神状况之缘由。对于华文诗人作家而言,对母语的敏感与对外语的疏离,引发了他们对自身民族文化的思考、追寻和怀念。因此,诗人北岛说“我在语言中漂流”(《二月》);陈若曦、张错等人则坦言他们是中国人,用华文为中国人而书写。即便是以英文书写的华裔女作家汤亭亭,也毫不讳言地说:“中国是我的创作源泉,我讲的最好的故事是关于中国的。”①① 汤亭亭:《中国是我的创作源泉》,《文汇报》1984年11月23日。“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诗人多多1994年所写的《归来》,则构成为一种保存自身尊严和努力而律动的、灵魂渴望回归之歌。请听:

从甲板上认识大海

瞬间,就认出它巨大的徘徊

从海上认识犁,瞬间

就认出我们有过的勇气

在每一个瞬间,仅来自

每一个独个的恐惧

从额头顶着额头,站在门坎上

说再见,瞬间就是五年

从手攥着手攥得紧紧地,说松开

瞬间,鞋里的沙子已全部来自大海

刚刚,在烛光下学会阅读

瞬间,背囊里的重量就减轻了

刚刚,在咽下粗面包时体会

瞬间,瓶中的水已被放回大海

被来自故乡的牛瞪着,云

叫我流泪,瞬间我就流

但我朝任何方向走

瞬间,就变成漂流

刷洗被单托管麻痹的牛背

记忆,瞬间就找到源头

词,瞬间就走回词典

但在词语之内,航行

让从未开始航行的人

永生——都不得归来。①① 《多多诗选》,花城出版社2005年版。

诗人在词语中航行,却注定那是一场永远没有开始、也不会结束的航行。归去来兮,只有在归来的瞬间,才有可能找到或打开一条通往精神家园的理想途径。或许,只有踏上了文化回归之路,方能迎来生命的一种新的选择。这可能就是一笔独异的文化财富,也是一种有价值的生命归宿。

穿越无声的岁月,有些东西冥冥之中早已安排好了。留下的,只是无尽的追问。远行天涯,需要个体生命的坚韧;对抗岁月,必须有一个族群的意志、精神和文化。

综上所述,“放逐”作为华文文学中常见的母题之一,表现为多种多样的形态,从放逐心态、方式、精神诸多方面观照,可以看出放逐之于海外华文文学、之于中华文化之间的多重联系。从过去到现在、从时间到空间、从传统到现代之变奏加以梳理和描述,我们发觉,无论是被迫或主动,还是有意或无意,无论是现实的与精神的,还是当代的与历史的,都跟一个民族的历史、族群的生活以及作家个体生命体验紧密相关。因而,探讨“放逐”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如何进行现代性转换,把握其中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寻找和总结放逐诗学中带规律性的东西,将会对华文文学研究和拓展将带来有益的启示。

同类推荐
  • 从海水里打捞文字

    从海水里打捞文字

    本书为海洋散文选,以海边人火热恢宏而又具体别致的生活场景、生产场景和海岸风情为主体内容,体现了市场经济发展对东海岸自然人文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巨大变化。在描述新时代海边人民的感人面貌、鲜活群像的同时,充分挖掘传统海洋文化,反映有鲜明地域特色和契合时代新要求的现代海洋文化。本书用海洋文学创作和传播的方式参与当前海洋经济和文化建设,形式新颖,行文晓畅,颇具特色,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 柏拉图的爱

    柏拉图的爱

    我喜欢音乐,喜欢音乐里面的一种让人说不出来的美,这种美,能让你陶醉在音乐当中,久久不愿醒来。我耳边突然响起了一曲《贝多芬》作品集“27”的交响乐。我喜欢音乐,喜欢音乐里面的一种让人说不出来的美,这种美,能让你陶醉在音乐当中,久久不愿醒来。雨轻轻地敲着我的窗牍,淅淅沥沥。它刻意不扰我的梦。雨在窗外,在我梦醒时分的窗外。这时候雨就在李清照的清婉,秦观的缠绵,柳永的细腻中鲜活起来了。在这个季节,在夜的深处,雨不仅抚摸着万物。我不知道有谁能听懂夜雨的声音。那雨穿过深重黑暗探幽到我的窗前,一定是来梳洗我的心灵。我如婴孩般被雨轻轻拍打,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感觉,似乎是轻松,似乎是舒畅。
  • 大湘西系列作品集第4卷

    大湘西系列作品集第4卷

    这部汇集李康学数十年文学创作作品共计267万字,是武陵地区历史文化集大成之作。李康学在《大湘西系列作品集》中,通过挖掘武陵地区留下的印记,拾掇民族地区传奇的历史;客观评价少数民族历史人物,并用散文笔调创作游记美文,把武陵地区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族风情描绘得惟妙惟肖。
  • 龙腾砚

    龙腾砚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
  • 不列颠上空的鹰

    不列颠上空的鹰

    1940年8月13日,德国实施“鹰袭”计划,1500多架德军轰炸机在战斗机的掩护下,呼啸着向英国飞去,不列颠空战开始了。
热门推荐
  • 聊斋的狐鬼世界(大家小札系列)

    聊斋的狐鬼世界(大家小札系列)

    《聊斋志异》是一部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蒲松龄以他超凡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洞察力构筑起一个亦真亦幻、亦人亦鬼的幽冥世界。本书收录了著名古典文学学者张国风教授的四十多篇关于《聊斋》的精彩评说,通过品味聊斋人物和故事,揭秘文本掩藏下的真实世界,体会蒲松龄的天才构思。全书结构简单明了,文字深入浅出,妙论纷纭,思想内容既不深奥,亦不复杂;在语言上也是力求通俗易懂。是极为少见的、外行人也能轻松读懂的品鉴《聊斋》的佳作。
  • 一曲心安,泪颜歌

    一曲心安,泪颜歌

    一曲心安&泪颜歌尽一花瑶开时,曲伴浅浅舞。心若有相念,安如霜霜笑。泪落花落时,颜终不未变。歌停花落矣,尽是雪凋零。【壹·世】泪“我脸上的一道伤,刻进了我的灵魂”这条路,充满荆棘,也要前行。【贰·世】许我三千笔墨,染你倾城容颜.染我三千花落,许你一行清泪.【叁·世】我在这地狱中寻寻觅觅,三千有余。自扶苏起,琴弦齐断,我所幻想的雪中桃林,原来都是地狱。【记.】三千有余载,歌尽泪颜。
  • 极风道

    极风道

    白日依山,生机不辍。本就平凡何必不凡,白生自问为何变强,是要逆天地、夺造化?不!逍遥自在,心旷神怡,何求永生,但尽须臾,生死相随耳。
  • 重生之娱乐之星

    重生之娱乐之星

    陈默重生在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中。娱乐依旧发达,武侠照样有,但是没有金庸老爷子。歌曲依旧火热,但是却没有原来世界的歌。还有,还有很多很多,电影,电视剧怎么办?怎么办?
  • 愿我的世界里有你

    愿我的世界里有你

    顾梦珊和程梓枫是青梅竹马,程梓枫从小就喜欢上顾梦珊,顾梦珊心里对程梓枫有种依赖,直到那一天……
  • 陌凌霜过无法遗忘的爱恋

    陌凌霜过无法遗忘的爱恋

    不被欢迎的出生,她受尽了冷嘲热讽,家庭的纷争,他受尽了鄙视和唾弃。她获得了新生。十五年后,他和她再次相遇,本该是陌凌霜过,可命运的红线将他们紧紧关联,她成了他经常戏耍的小秘书。当她穿上婚纱和他一起站在婚礼的殿堂上,却是因为家族联姻。当她忆起一切是否能续完这无法遗忘的爱恋?
  • 闪婚来袭:总裁眷宠小甜妻

    闪婚来袭:总裁眷宠小甜妻

    传闻景四爷生人勿近,“功夫了得”。于是,漫天樱花雨下,不谙世事的叶家小丫头天真地问:“你会胸口碎大石吗?”那一年,她十五岁。传闻叶家企业一朝破产,尚未毕业的千金成了法人,身负数十亿债务。四爷说:“二十岁可以结婚了,四十亿聘礼,嫁吗?”那一年,她二十岁。全世界都知道盛景昀爱叶九初,她却身在福中不知福,每天醒来日常自问:今天的叶九初还完钱了吗?今天的叶九初离婚了吗?盛景昀忍无可忍,反身将她困在墙角,抵唇邪笑。“还债?情债难偿,像我喜欢你一样喜欢我才叫还清了。离婚?抱歉,我惦记了五年的肉,吃完还得啃骨头……”叶九初:“……”说好的形婚呢?盛景昀:呵,年轻。口嫌体直戏精本质闷骚霸总VS白切黑偶尔真白化妆品配方师
  • 内向女孩会发光

    内向女孩会发光

    一个双鱼座女孩,天生内向……如何让她不自闭?我该如何做?努力后,最后有了好结果……
  • 那个人,那件事

    那个人,那件事

    一个偶然,可以改变你的一切。一个人,可以影响你的一生。一件事让你永生难忘……
  • 叶乐乐打工记

    叶乐乐打工记

    小叶误打误撞进了催收行业,大开眼界,收获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