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858500000033

第33章 理学家与理学教育思想(4)

人之病,只知他人之说可疑,而不知己说之可疑,试以诘难他人者以自诘难,庶几自见得失。(卷十一)

博学,谓天地万物之理,修己治人之方,皆所当学。然亦各有次序,当以其大而急者为先,不可杂而无统也。(卷八)

读书之法,有大本大原处,有大纲大目处,又有逐事上理会处,又其次则解释文义。(卷十一)

为学须是先立大本,其初甚约,中间一节甚广大,到末梢又约。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故必先观《论》、《孟》、《大学》、《中庸》,以考圣贤之意,读史以考存亡治乱之迹,读诸子百家以见其驳杂之病,其节目自有次序,不可逾越。近日学者,多喜从约,而不于博求之,不知不求于博,何以考验其约?如某人好约,今只做得一僧,了得一身。又有专于博上求之,而不反其约,今日考一制度,明日又考一制度,空于用处作工夫,其病又甚于约而不博者。要之,均是无益。(卷十一)

凡看书须虚心看,不要先立说,看一段有下落了,然后又看一段;须如人受词讼,听其说尽,然后方可决断。(卷十一)

凡读书先须晓得他底言词了,然后看其说于理当否,当于理则是,背于理则非。今人多是心下先有一个意思了,却将他人说话来,说自家底意思,其有不合者,则硬穿凿之使合。(卷十一)

读书要切己体验,不可只作文字看,又不可助长。(卷十一)

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理义,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秦汉以后,无人说到此,亦只是一向去书册上求,不就自家身上理会,自家见未到。圣人先说在那里,自家只借他言语,来就身上推究,始得。(卷十一)

为学须是痛切恳恻做工夫,使饥忘食,渴忘饮,始得。(卷八)

圣贤千言万言,无非只说此事,须是策励此心,勇猛奋发,拔出心肝与他去做。

如两边擂起战鼓,莫问前头如何,只认卷将去,如此,方做得工夫。若半上落下,半沉半浮,济得甚事。(卷八)

为学极要求就篙处着力,到工夫要断绝处,又更增工夫,着力不放令倒,方是向进处。为学正如撑上水船,方平稳处,尽行不妨,及到滩脊急流之中,舟人来这上,一篙不可放缓,直须着力撑上,不得一步不紧,放退一步,则此船不得上矣。(卷八)

居敬

持敬是穷理之本,穷得理明,又是养心之助。(卷九)

读书须将心贴在书册上,逐字逐句,各有着落,方始好商量。大凡学者,须是收拾此心,令专静纯一,日用动静间,都无驰走散乱,方始看得文字精审,如此方是有本领。(卷十一)

敬非是快然兀坐,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心无所思,而后谓之敬;只是有所畏谨,不敢放纵。如此,则身心收敛,如有所畏;常常如此,气象自别。存得此心,乃可为学。(卷十二)

敬则天理常明,自然人欲惩窒消治。(卷十二)

(选自孟宪承等编:《中国古代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答顾东桥书(节选)

王守仁

来书云:“所喻知行并进,不宜分别前后,即《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之功,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之道。然工夫次第,不能无先后之差,如知食乃食,知汤乃饮,知衣乃服,知路乃行,未有不见是物,先有是事;此亦毫厘倏忽之间,非谓有等今日知之,而明日乃行也。”

既云:“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则知行并进之说无复可疑矣。又云“工夫次第,不能不无先后之差”,无乃自相矛盾已乎?知食乃食等说,此尤明白易见;但吾子为近闻障蔽,自不察耳。夫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后知食;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食味之美恶,必待入口而后知,岂有不待入口而已先知食味之美恶者邪?必有欲行之心,然后知路;欲行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路歧之险夷,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岂有不待身亲历而已先知路歧之险夷者邪?知汤乃饮,知衣乃服,以此例之,皆无可疑。若如吾子之喻,是乃所谓不见是物而先有是事者矣。吾子又谓“此亦毫厘倏忽之间,非谓截然有等今日知之,而明日乃行也”。是亦察之尚有未精。然就如吾子之说,则知行之为合一并进,亦自断无可疑矣。

来书云:“‘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此为学者吃紧立教,俾务躬行则可;若真谓行即是知,恐其专求本心,遂遗物理,必有暗而不达之处,抑岂圣门知行并进之成法哉!”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即如来书所云“知食乃食”等说可见,前已略言之矣。此虽吃紧救弊而发,然知行之体,本来如是,非以己意抑扬其间,姑为是说,以苟一时之效者也。“专求本心,遂遗物理”,此盖失其本心者也。

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遗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邪?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故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之理;无孝亲之心,即无孝之理矣。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矣。理岂外于吾心邪?晦庵谓‘人之所以为学者,心与理而已。心虽主乎一身,而实管乎天下之理;理虽散在万事,而实不外乎一人之心’,是其一分一合之间,而未免已启学者心理为二之弊。此后世所以有专求本心,遂遗物理之患,正由不知心即理耳。

夫外心以求物理,是以有暗而不达之处,此告子义外之说,孟子所以谓之不知义也。心一而已,以其全体恻怛而言谓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谓之义,以其条理而言谓之理,不可外心以求仁,不可外心以求义,独可外心以求理乎?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吾子又何疑乎!

来书云:“闻语学者,乃谓‘即物穷理’之说,亦是‘玩物丧志’。又取其‘厌繁就约’、‘涵养本原’数说,标示学者,指为‘晚年定论’。此亦恐非。”

朱子所谓格物云者,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即物穷理,是就事事物物上求其所谓定理者也,是以吾心而求理于事事物物之中,析心与理而为二矣。夫求理于事事物物者,如求孝之理于其亲之谓也。求孝之理于其亲,则孝之理其果在于吾之心邪,抑果在于亲之身邪?假而果在于亲之身,则亲没之后,吾心遂无孝之理欤?见孺子之入井,必有恻隐之理;是恻隐之理,果在于孺子之身欤,抑在于吾心之良知欤?其或不可以从之于井欤,其或可以手而援之欤?是皆所谓理也,是果在于孺子之身欤,抑果出于吾心之良知欤?以是例之,万事万物之理,莫不皆然,是可以知析心与理为二之非矣。夫析心与理而为二,此告子义外之说,孟子之所深辟也。“务外遗内,博而寡要”,吾子既已知之矣,是果何谓而然哉?谓之“玩物丧志”,尚犹以为不可欤?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

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合心与理而为一,则凡区区前之所云,与朱子晚年之论,皆可以不言而喻矣。

来书云:“人之心体本无不明,而气拘物蔽,鲜有不昏;非学、问、思、辨以明天下之理,则善恶之机,真妄之辨,不能自觉;任情恣意,其害有不可胜言者矣。”

此段大略似是而非,盖承沿旧说之弊,不可以不辨也。夫学、问、思、辨、行皆所以为学,未有学而不行者也。如言学孝,则必服劳奉养,躬行孝道,然后谓之学;岂徒悬空口耳讲说,而遂可以谓之学孝乎?学射则必张弓挟矢,引满中的;学书则必伸纸执笔,操觚染翰;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则学之始固已即是行矣。笃者,孰实笃厚之意,已行矣,而敦笃其行不息其功之谓尔。盖学之不能以无疑,则有问,问即学也,即行也;又不能无疑,则有思,思即学也,即行也;又不能无疑,则有辨,辨即学也,即行也;辨即明矣,思既慎矣,问既审矣,学既能矣,又从而不息其功焉,斯之谓笃行。非谓学问思辨之后,而始措之于行也。是故以求能其事而言谓之学,以求解其惑而言谓之问,以求通其说而言谓之思,以求精其察而言谓之辨,以求履其实而言谓之行:盖析其功而言则有五,合其事而言则一而已。

此区区心理合一之体,知行并进之功,所以异于后世之说者,正在于是。今吾子特举学、问、思、辨以穷天下之理,而不及笃行,是专以学、问、思、辨为知,而谓穷理为无行也已。天下岂有不行而学者邪?岂有不行而遂可谓之穷理者邪?明道云:“只穷理便尽性至命。”故必仁极仁而后谓之能穷仁之理,义极义而后谓之能穷义之理。仁极仁则尽仁之性矣,义极义则尽义之性矣。学至于穷理至矣,而尚未措之于行,天下宁有是邪?是故知不行之不可以为学,则知不行之不可以为穷理矣;知不行之不可以为穷理,则知知行之合一并进,而不可以分为两节事矣。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而必曰穷天下之理,是殆以吾心之良知为未足,而必外求于天下之广,以裨补增益之,是犹析心与理而为二也。夫学、问、思、辨、笃行之功,虽其困勉至于人一己百,而扩充之极,至于尽性知天,亦不过致吾心之良知而已;良知之外,岂复有加于毫末乎?今必曰穷天下之理,而不知反求诸其心,则凡所谓善恶之机,真妄之辨者,舍吾心之良知,亦将何所致其体察乎?吾子所谓气拘物蔽者,拘此蔽此而已。今欲去此之蔽,不知致力于此,而欲以外求,是犹目之不明者,不务服药调理以治其目,而徒伥伥然求明于其外;明岂可以自外而得哉?任情恣意之害,亦以不能精察天理于此心之良知而已。此诚毫厘千里之谬者,不容于不辨,吾子毋谓其论之太刻也。

来书云:“道之大端,易于明白,所谓‘良知良能,愚夫愚妇可与及者’;至于节目时变之详,毫厘千里之谬,必待学而后知。”

“道之大端,易于明白”,此语诚然。顾后之学者,忽其易于明白者而弗由,而求其难于明白者以为学,此其所以“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也。孟子云:“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求由耳。”

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也。节目时变,圣人夫岂不知,但不专以此为学;而其所谓学者,正惟致其良知,以精察此心之天理,而与后世之学不同耳。吾子未暇良知之致,而汲汲焉顾是之忧,此正求其难于明白者以为学之弊也。

夫良知之于节目时变,犹规矩尺度之于方圆长短也;节目时变之不可预定,犹方圆长短之不可胜穷也。故规矩诚立,则不可欺以方圆,而天下之方圆不可胜用矣;尺度诚陈,则不可欺以长短,而天下之长短不可胜用矣;良知诚致,则不可欺以节目时变,而天下之节目时变不可胜应矣。毫厘千里之谬,不于吾心良知一念之微而察之,亦将何所用其学乎?是不以规矩而欲定天下之方圆,不以尺度而欲尽天下之长短,吾见其乖张谬戾,日劳而无成也已。……

(选自孟宪承等编:《中国古代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王守仁

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

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沈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麤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

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

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尔诸教读,其务体吾意,永以为训,毋辄因时俗之言,妀废其绳墨,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念之念之!

(选自孟宪承等编:《中国古代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同类推荐
  • 傲慢与偏见:英国私立学校访谈录(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傲慢与偏见:英国私立学校访谈录(谷臻小简·AI导读版)

    第一本真正切入研究英国私立教育体系的中文著作,一部关于英国私立学校的研究性报道集。主要提出这样五个问题,多元化、帮助小孩走向社会、体育、批判性思维、公民教育和精英教育。
  • 景观社会

    景观社会

    本书为法国著名思想家、实验主义电影艺术大师、诗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字母主义国际与情境主义国际的创始人之一居伊·德波的代表作。除序言外,全书共九章221条。围绕“景观”这一概念,德波指出当代社会正处于从马克思所面对的资本主义物化时代向社会景观之王国的过渡之中,在这种新的历史断代里,整个社会生活显示为一种巨大的景观的积累,景观关系中纯客观性的拜物教式表象,掩盖了人与人、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关系。
  • 教师快乐工作手册(下)(教师职业发展与健康指导)

    教师快乐工作手册(下)(教师职业发展与健康指导)

    教师的职业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职责是把教学当成自己的终生事业,用“爱”塔起教育的基石,用自己的学识及人格魅力,点燃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
  • 有闲阶级论(译文经典)

    有闲阶级论(译文经典)

    《有闲阶级论》为美国经济学家、制度经济学鼻祖凡勃伦的代表作之一,于1899年出版。通过讨论有闲阶级的形成过程及其地位和价值,本书将社会学关注的焦点转移到“消费”之上,完成了里程碑式的研究,也奠定了凡勃伦主要著作的理论基础。《有闲阶级论》对社会的辛辣批评在当时激起了轩然大波。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它对我们理解时下的社会仍不失为绝佳参考。
  • 校园交通安全管理与教育

    校园交通安全管理与教育

    中小学生是社会未来的接班人,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和社会的进步。育人不仅要进行智力教育,还要进行道德、纪律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要从学生抓起,使学生从小就接受交通安全知识教育,达到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养成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良好习惯。
热门推荐
  • 魔皇纵宠之邪魅逆天无良妃

    魔皇纵宠之邪魅逆天无良妃

    一袭红衣,她搅得九州天翻地覆;一把长剑,她谈笑间控十方生死。异世孤魂入住,废材逆转苍天在乱世混的风生水起。神器功法,丹药神兽,随便来拿出一样,引得九洲腥风血雨,外带腹黑霸气,冷酷魔神傍身,她扬着脸混迹天下,放纵不羁。上揍神帝下欺兽王,怎的,不服?魔皇给我上!
  • 论主角的作死

    论主角的作死

    一朝穿越,他本想寻觅回去的办法。却不想,躲不过命运捉弄。既然退无可退,那就接受本来的宿命!若不乘兴枉少年!天下纷争久,百姓流离。就让这乱世在我手上终结!妖魔横行,苍生疾苦,就让我手执剑,护佑众生!王侯将相荣华过,千秋难掩寂寞。若得仙术长生我,哪管岁月蹉跎?笑浮生,大道三千,岂管红尘。仙途渺渺,吾愿求长生!
  • 我差点就成神灵了

    我差点就成神灵了

    在秦皇256世的一天,已经消失了数千年的神灵突然降临地球,告诉了所有地球人一个噩耗,外星强盗马上就要来了,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天道五十天衍四十九,遁去其一。为众生留下了一线生机,随着与外星强盗的艰苦奋战,一个巨大的阴谋慢慢的浮现出来。
  • 盼君似粥向璟

    盼君似粥向璟

    纪灵珺是一个时代,他战璟修亦然。最后的最后,终是玫瑰褪了刺,冰山化了雪。你赐我尽数繁华,我予你无休偏爱!珺璟,以吾之灼灼其华,护尔之青睐有加。何为珺璟?纪灵珺与战璟修。
  • 桧亭集

    桧亭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美人在侧

    美人在侧

    我的身边不乏美人。身材魔鬼,脸蛋狐狸的妖娆美人,呵呵,我发小。气质清新,轻灵淡雅的娇兰佳人,呵呵,我的小跟班。还有一位不得不提的美人,因为本姑娘一生的坎坷悲惨全部拜他所赐。一个美得不似男人的男人,平生的最大爱好就是顶着他那张眼含春水,面带桃花的脸,到处的招摇撞骗。
  • 365天不抱怨的智慧

    365天不抱怨的智慧

    积极乐观的人,才能成功开启多彩的人生;一味逃避的人,只能生活在抱怨、失败的怪圈中。如何才能丢掉抱怨的习惯,选择正面的思维方式呢?本书将会给你答案。本书共365篇,每个月一个主题,每天一篇独立的箴言、短文、故事,可以告诉你,如何进行正面思考,如何获得不抱怨的智慧。
  • 都市生而为王

    都市生而为王

    我要保护的人,阎王爷来了也别想带走,我要杀的人,天王老子来了也得死!
  • 人间烟火烂漫时

    人间烟火烂漫时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宠文,全程高甜无尿点
  • tfboys之爱的漩涡

    tfboys之爱的漩涡

    一位女孩,随着与三只的渐渐深入,她迷失了自己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