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889400000001

第1章 张瑜,美国苦读(1)

细细久久地凝视探究张瑜,会从她那张端庄秀丽的脸庞上,从那黑亮明媚的大眼睛里,读出一种游离不定难以捉摸的成熟,矜持,忧郁,沉重……

这样的眼神会告诉你什么呢?

步履的艰辛;

人生的坎坷;

事业的不易;

情感的失落。

时而陷入沉思,时而侃侃而谈……张瑜思绪万千,断断续续地叙述了在美国的五年苦读,寂寞;在台湾三年辉煌又劳累的拍片生活;及至重返故土再上银幕的辛酸苦辣……

刚一按响门铃,单元门立时打开。一张热情熟悉的笑脸出现在眼前。张瑜早已等候着。虽是大明星,却是那样地守时讲信用。

酷暑炎热的午间,人们都在小憩,张瑜却在紧张地接受我的采访。

从1993年秋天应中国亚洲电视艺术中心之约,到北京开拍新片以来,张瑜一直是步履不定身不由己,几次约谈,均难以兑现。好不容易敲定春节休假的初二采访,又因接到突击任务,赶飞香港。一推再推,拖延了近半年,到了夏天,才如愿见了面,才开始进行这一次艰苦的采访……

出国,为了读书深造不是赶“出国潮”旧金山。国际机场。

1985年11月2日凌晨2时。机场四处笼罩着浓重的晨雾。

从东半球中国上海航空港飞来的班机,徐徐降落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国这个西部沿海最繁华的大都市。

心情沉重的张瑜,缓步走出机舱门。轻轻踏上这梦中陌生的土地。抬头凝望这异国他乡的苍穹……

湛蓝辽阔的天际,茫茫一片。

五味俱全的心海,茫茫一片。

长途飞行的轰轰耳鸣声,依然没有消失。

乡土上海的一切,依然闪现在眼前。

她好象还坐在微微颠簸的机舱里。

她好象还飘浮在云海起伏的天空中……

金鸡奖、百花奖、文化部奖、文汇报奖的耀眼光环,突然罩在年轻影星张瑜的头顶上。一年中,同时获得电影界政府与民间的四个大奖,在她那一代的年轻电影演员中,几乎是绝无仅有的。

她毫无思想准备。她感到茫然。从而也引起了她的许多深思……

前面的路,怎样继续走?

沉湎于奖杯中、鲜花中、掌声中、赞扬中,陶醉下去?

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好好反省,寻找不足,探索开拓,更上一个台阶,更上一层楼?

苦闷、忧郁,不时袭击着张瑜那扇微妙莫测的心扉……太多太多的鲜花与掌声,也会叫她厌倦、烦恼……

她必须去开辟新的天地,去拓展新的视野…

对张瑜、刘晓庆……她(他)们那一代成长成名起来的年轻电影演员,电影界的老一辈艺术家常有一些真诚的关心:“你们虽然出名了,成为明星了,可是你们各方面的修养还很不够,文学艺术底子还很薄……”

怎样填补不足,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便明天能够盖起更高的大厦?当然只有一条路,不断地学习,再学习。在生活中学,在艺术实践中学,在学院里学。而对这些年轻明星来说,进到专业学院去系统地学习表演艺术理论等课程,似乎是更为迫切些……

北京电影学院院长谢飞来看望张瑜。张瑜坦诚地倾诉了她的心事。

“我们的这些所谓明星大多没有进过大学的校门,很想继续读书。”张瑜恳切地说,“你们电影学院是否可以提供一些条件?”

“这个,当然不是不可能的。”谢院长果断地回答。

“例如,办一个明星培训班……”张瑜建议道,“我们这些年轻演员,像郭凯敏、黄晓雷、赵静等,都希望继续去念书。”

“我们一定研究这个问题。这个想法,其他的年轻演员和老一辈艺术家也提起过……”

过了一段时间,张瑜遇到谢飞院长时,又进行一次更为深入的对话。

“上回我提起的那件事,好象真的能成了?”张瑜问。

“已经在筹办。”谢院长说。

“你认为,我们去电影学院学习,能学到些什么呢?”

“你们已经演过不少戏,已经成名了。作为电影学院,现在的师资力量还不是很理想很充足,要教你们这些明星,我觉得还有些困难。”

“那怎么办?”

“你是真想学?还是为了要一张文凭?”

“我是当真的。我很想继续念书,深造自己,根本就没去想什么文凭那件事!”

“那好,这就要另寻出路啦。最好能到国外深造。”谢院长详细地分析了两个选择各有的利弊,“在国内电影学院读书,可以拿到大专文凭,给你们多看一些外国影片,帮助你们提高水平。但是,再深一步就没有了,不可能了。读硕士、学士学位就没有了……表演艺术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在一般环境条件下是学不到的,学不多的……国外的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等,比我们优越很多……”

“你说得很有道理。你的话,很符合我的心理状态。你道出了我的追求所在……”

经过与谢飞院长的两次交谈,张瑜初步决定到美国去深造。

好长一段时间,她房屋里不断堆放着送来的许多电影脚本,怎么也找不出她满意的好本子。她觉得,没有好本子,又不进一步提高表演水平,就没有什么前途了……这个现实,更为促使她下决心出国深造。

当然,出国与否的利弊,对张瑜这个正当大红大紫的年轻明星来说,不能不说是个十分现实的问题。有时,自己的心态也会处于十分矛盾的境地。

出国深造,可以去开辟新的路子,能够获取新的知识,学到更多的才干,更好地提高自己。出国读书会得到很多很多。

还有,一种成为名人后带来的苦恼束缚,一直在折磨着她:她不自由了,不能像普通平凡百姓那样,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到哪儿就到哪儿……有时,她和她哥哥上街逛逛商场,便会有人围观、议论,猜说她和男朋友上街了……等等。她多么想摆脱人们的视线,到一个安静的环境,好好去过一过普通人的生活。出国,静下心来读书,就可达到这个目的。

然而,与此同时,她也会失去很多很多,会没有掌声,没有赞扬,没有鲜花,从一个被人们捧着拥着的明星,变成一个普通的大学生;从热闹到寂寞冷静,也就是意味着事业将暂时停顿下来……还有,刚刚结婚两年左右的小家庭是否经得起分离的考验?甚至会不会变异……

张瑜反复地衡量了深浅得失……

她毅然下了决心,走!义无返顾地朝前走去,激流勇退地舍弃了一般人不可能丢下的那种“大红大紫”的荣誉……

她只有一个目的,到美国去读书,去深造。

喜爱读书,是张瑜从小就养成的嗜好。

张瑜1957年出生于上海一个普通的干部家庭。父母亲祖籍山东肥城县,参加抗美援朝战争退役后,在上海工作。张瑜读书时,父亲是一个工厂的厂长,母亲是一个医院的党委书记。

父母忙于自己的工作,很少有时间精力来关照他们的孩子。张瑜的大姨从山东来到上海,帮助照看家务和孩子们。张瑜多半是大姨带大的。他们家生活简朴,要求很低,这就养成了张瑜后来生活简朴随意的习惯。

上小学时,张瑜看了一本连环画《我的童年》,是俄国大文豪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改编的。故事里的情节和人物留给她探刻的印象……小主人公对知识的渴求,对她起了极大的影响……

张瑜特别崇拜有学问的人,崇拜戴眼镜的人,她认为眼镜里有很多学问……

张瑜更喜爱读书了,更渴求知识了。

“你长大后想做什么?”有人问小张瑜。

“当作家。做个大学问家!”她大言不惭地回答。

“文革”期间,她家住在上海常乐路。那一带住着许多富人,有过去旧社会的资本家,有高级知识分子。那时,从外地(大概是北京)串连来的红卫兵,今天斗这个,明天批那个;今天抄这一家,明天抄那一家的。张瑜的哥哥也加入了红卫兵,有时也跟人家去抄家(那时张瑜家还没有受到冲击。后来,她父母也被批斗了)。

哥哥也喜欢读书。抄家时,搬回来了一些书。张瑜看了很高兴,从中挑了不少外国文学作品,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

那时,外面街上到处在造反,学校停课闹革命。父母怕孩子们出事,严加看管,不让外出上街。张瑜被关在家里,没有更多别的事可做,自然就更迷恋于书本。

但是,父亲是不大赞同她多看课外书的。

每到夜晚,张瑜仍然在台灯下抱着一本小说,不肯放手。

“快关灯,睡觉啦!”父亲经常在门外这样吆喝着。

“是,关了。”张瑜急忙拿起枕巾盖在灯罩上,把灯光遮住了。

“睡下了吗?”

“睡下了。”

张瑜入迷地看着小说,被故事里的人物吸引住了,为她(他)的命运担心,牵肠挂肚;为她(他)感叹,流泪,欢呼,叫好……

突然,闻到一股焦味。坏了,枕巾烤焦了…

几乎夜夜如此。

张瑜也不知烧坏了多少条枕巾了……

她从书本里看到了新天地,读到了许多新的生活,认识了许多活生生的人,懂得了许多人生哲理,长了许多许多的知识……

她特别喜欢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

她遍读了《安娜·卡列尼娜》、《基督山恩仇记》、《复活》、《三剑客》等许多西方名著。也读了当时流行的《第二次握手》等手抄本。

她对文学作品入迷得不能自制。上课时,课桌上摆着课本,可桌子下面是一本小说……

老师一发现张瑜的“秘密”,便会走过来重重地用手指头敲一敲她的脑壳,制止她。可她依旧“屡教不改”……

每学期,在成绩单上老师的评语总是:“上课不专心,爱做小动作,看课外书……”

虽然,张瑜的学习成绩从来是很好的,大部分是“A”,可老师对她的课堂表现总是不满意的。直到后来她成名后,老师见到她时仍然会逗乐地揭一下她的这个“短处”……

张瑜对中国的古典小说也是十分喜爱的,从读小学时起,便囫囵吞枣地读了《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尤其是《红楼梦》,她懵懵懂懂地不知读了多少遍了……

后来,极“左”的气氛淡些,开始允许出版一些外国名著了。一听到书店在卖外国文学作品,张瑜便跑去排队。她带着一只小板凳,排队排了两个通宵,用尽她平时积存下来的零花钱,背回来一大旅行袋西方文学名著。她爱书如命,把每本书都包得工工整整的,并在扉页上写下购书的时间。后来,当她出国留学回来,在自己小房间里把收藏的那些心爱的小说找出来翻阅,看到了亲笔所写的“购于某年某月”的字样时,感慨不已,心中不免涌起了一股热流,脑际里清晰地浮现出当时买书的情景……

读中学时,张瑜便极为喜欢英语课。她还时常收听英语广播。

“你要好好学你的功课,不要尽听收音机,白白浪费时间。”不明真相的父亲,有时会以为她在听音乐。

“我是在听英语广播。”女儿连忙解释。

她自学英语,这对她后来到美国留学也是有些帮助的。

在学校里,张瑜是文娱体育尖子。画画方面也有天赋。体操,游泳,篮球,乒乓球,许多体育项目的水平她都十分突出。她是区少体校的学员。每回学校表演节目,她不是跳舞,就是唱歌,是演出队的骨干演员。她还是学校红卫兵团的文体干部。但因为她不爱开会,每次开会总是迟到或逃会,被开除过好多次(每回,开除她后,工宣队就叫她做检讨。检讨过了,再让她“官复原职”)。

不过,她当过几任班长,就没有被撤职过。

她个性倔强,敢说敢做,敢做敢当,凡事洒脱得很。她热心公益活动,热爱社会工作,乐于助人,在同学中很有人缘。

长大成为名人后,学校的老师见到她时,说道:“张瑜这个女孩子,和一般女孩子不一样。张瑜这个人一辈子潇洒得不得了!”

不错,张瑜从小就爱随心所欲,我行我素。

有一回暑假的返校日。一进学校门,便听说上海电影制片厂著名演员刘琼和向梅来学校招收小演员。

“我想去考考看。”一位爱演戏的要好的女同学对张瑜说,“你陪我去好吗?”

“好的。”张瑜爽快地答应了。

对当演员的事,张瑜从来没想过,也不感兴趣。

张瑜穿着打扮很是一般,扎着小辫子,着普通衬衣,还穿一条落伍的中式裤子,脚上穿一双旧塑料凉鞋,满脚汗臭泥黑,看上去有些“邋遢”……

她脚上的塑料凉鞋“嘎吱嘎吱”地响着,跟在女同学身后走进了“考场”。

应考的学生,一个个被点名叫上去表演了一番。张瑜安静地站在旁边看热闹。

“喂,你也来试试好吗?”刘琼突然发现了张瑜。他觉得这个女孩子不一般,很有气质。

“我?”张瑜一愣,瞪大了一双眼。

“是的。”

“我行吗?”

“试试嘛。”

“表演什么呢?”张瑜从小遇事胆子大,并不惊慌。

“什么都可以。”

“好。我跳个舞吧。”

张瑜轻松地跳了当时最流行的小舞蹈《草原英雄小姐妹》,博得了阵阵掌声。

“好!你再做个小品。”

张瑜随意地编了个小故事,自然地表演了小品。

接着,她又念了一篇小文章,朗诵得甚为出色。

刘琼和向梅的脸上挂满了笑容,频频点头,向张瑜招手。

考后,什么都忘了。张瑜根本没去想当演员的事。

不料,过了些日子,接到了电影厂的通知,要她到徐家汇的“影棚”去试镜头。别的女同学都落榜了。

张瑜并不激动,抱着两可的心态去了。她从小就有不辨方向不认路的“毛病”。一上公共汽车,便坐反了方向。她多花了一倍的时间,才赶到影棚。

一试镜头,便被留了下来,在《一分之争》影片里扮演了一个小女孩。

接着几年,张瑜便一边念书一边拍影片。先后拍了《春苗》、《庐山恋》、《小街》、《知音》、《青春》、《啊,摇篮》、《巴山夜雨》、《雷雨》、《明姑娘》、《清水湾,淡水湾》等等许多观众喜爱的影片。尽管她的父母反对她拍片,希望她好好上学读书。但因为她已经爱上了表演艺术,并不听人劝。父母也没辙,阻挡不了她。不过,父母要她读书深造的心愿,从来是符合她的内心追求的。她虽然在拍片,但她的心里时时没有忘记将来一定要去深造继续读书的追求……

张瑜决定出国留学的报告打上去了。上海市的领导十分重视,没有做什么决定,便把报告转送到国务院文化部。

文化部下达指示,说张瑜是年轻有为的优秀演员,是电影界的希望,是国宝,不能同意她出国,希望上海市做工作。

“我们也不愿意你离开祖国。中国电影需要你,中国观众需要你,上海人民需要你。”上海市领导竭力劝阻张瑜出国留学,“你是国宝。”

“什么国宝呀?熊猫才是国宝!”张瑜听了文化部这个精神,心中好生不高兴,“我一定要走!”

对于“国宝”这个提法,张瑜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反感。她对于自己的获奖是漫不经心的。当她后来获准出国留学的前夕,有人提出要看她的“金鸡奖”与“百花奖”的两个奖杯时,她说;“不知放在儿了。”

一般人有了成就有了奖杯奖状时,总要把它们摆放在屋里最醒目的地方。可张瑜却糊里糊涂地把两个高贵的奖杯塞到自己的床底下去了,而且把它们忘却了。当父母亲好不容易把两只奖杯从床底下翻出来时,它们已经是锈迹斑斑了。本来金光闪闪的黄金色,暗然无光了,如同“出土文物”。父母把奖杯上的锈迹擦一擦,张瑜却幽默地说:“不要擦了。这样留着挺好,像个老古董!”

“我一定要出国去读书。”张瑜一而再再而三地去找领导磨嘴皮子,“你们不同意也得同意!”

“我们理解你的心情。可你也应理解我们观众和国家对你寄予的期望。”

“即使我不走,现在也没有什么好本子可以演。”张瑜开始冷静下来,“我的心里很不平静……”

“你好好留下来再演几年戏吧。总会有好本子的……”

“那不行!我不能这样等下去。我要去留学深造。我不想再当演员了。我想去学电影制作学问。将来,我想自己当制片人……”

“这个……”

张瑜的出国申请暂被搁浅了。

可她绝不甘心放弃她的这个追求。她到处搬兵,到处游说,希望有关领导理解她,支持她。

“你们总不能光用人,而不培养人才。”张瑜据理力争,“你们必须给我们年轻演员有深造的机会……况且,我出国去学习,是为了艺术,为了事业。学成后,我会回到自己的祖国,会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

同类推荐
  • 俄罗斯当代戏剧集·4

    俄罗斯当代戏剧集·4

    本书精选了俄罗斯当代著名剧作家的戏剧作品4种,包括弗拉基米尔?热列布佐夫的《野餐》、亚历山大?加林的《遴选》、亚历山大?卡洛夫金的《高级病房》、彼得?格拉季林的《小蝴蝶》,深刻地反映了俄罗斯的当代生活。本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苏玲主编。
  • 聆听感悟大师经典-徐志摩名篇名句赏读

    聆听感悟大师经典-徐志摩名篇名句赏读

    聆听感悟大师经典系列丛书包括:韩愈、司汤达、歌德、显克微支、陀思妥耶夫斯基、德莱塞、王安石、梁启超、屈原、狄更斯、萧红、泰戈尔、孔子、哈代、朱自清、茨威格、林徽因、李白、莎士比亚、李商隐、白居易、徐志摩、郁达夫、托尔斯泰、高尔基、萧伯纳等大师的名篇名句赏读。
  • 世界百年传世文学精品·哲理美文·生活品质

    世界百年传世文学精品·哲理美文·生活品质

    本套书系荟萃了近百年来中外广泛流传的名家名作。这些名家大多在历史上都有了明确的崇高定位,许多都享有大师、巨匠、泰斗等美誉,是一代宗师,为世界人民广泛传颂。这些名作大多经受了历史的洗礼和时间的考验,代表了名家的思想高度和艺术成就,也代表了世界的最高顶峰,非常具有可读性、思想性、艺术性和欣赏性,具有极高的价值,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唐诗与宋词历来并称双绝,是中国古代文学阆苑里的两朵奇葩,以奇崛的姿态、脱俗的神韵争奇斗艳,代表了一代文学之胜。从古至今,唐诗、宋词蕴涵着的深沉的思想、挺拔的风骨、婉约的情致、诚实的品质,始终散发着无尽的魅力,以其很好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两颗熠熠生辉的明珠,也铸就了中国古代文学史的辉煌。
  • 历代诗歌

    历代诗歌

    本书诗歌历史部分简介了先秦诗、唐诗、宋诗、明诗、清诗的发展史及文学成就;历代名诗部分则分别对中国历史上脍炙人口的诗词进行了评析。
热门推荐
  • 红狐记事

    红狐记事

    红狐一族的美女狐小红下山寻找被黑狼族抓走的狐族太子,在山下的神奇经历。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血花于碰撞刹那

    血花于碰撞刹那

    当善意这个柔顺剂无法形成,每一次碰撞,都会有血花四溅。
  • 大脑病毒之YY人生

    大脑病毒之YY人生

    什么?我中了帅哥病毒?所以变成了超级无敌大帅哥?什么?我没有中病毒?而是卖狗饭的(mygirlfriend)是一个美女病毒?什么?上面说的都是假的?我中了大脑病毒,所以一切都是我的YY?不,这一切都不是真相。而你,不过是游戏中的BUG而已……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破天女帝

    破天女帝

    在白家,她白双双是个连下人都能侮辱的傻子兼哑巴。然而失踪后再度归来,她忽然开了口,惊煞了一族的人!曾经争破了头皮才抢到与她定下婚约的凤家,主动上门要求退婚?看她,如何在一场退婚之中,完成一次蜕变,从此杀伐果决!
  • 遨游

    遨游

    风萧萧,天瑟瑟,纵横苍穹孤寂客~空茫茫,心沧沧,遨游环宇我为王...最黑暗的夜,遥望那最绚烂的星空...你是否想象的到那星空中的传说?我就是我,不欲成仙,不妄封魔,但求荡尽天涯,追求我道之极!漫漫前路,仙若阻我,我便灭仙,天若封我,我便将这天捅个窟窿!
  • 镜止

    镜止

    机器人口出狂言,预言人类时代的终结。主角艾伦穿越时空成为拯救世界的关键,但事实并没有那么简单。镜像世界的出现究竟又会带来如何的变化。(本文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 在末世中走向巅峰

    在末世中走向巅峰

    伴随这一颗陨石降落,一场异变开始,唐海被幽光砸中得到虫族系统,开始一步步走向巅峰。走向巅峰的同时也开始发现发现异变的真相
  • 相思不解相思意

    相思不解相思意

    “相思啊相思,为何你叫着这个名字,却这般不解风情呢?”……“这曲子的相思意呢?”“没有。”“那它为什么叫长相思?”“因为相思不解相思意嘛。”……“我恨毒了这个名字,这好像是对我一生的诅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