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10200000010

第10章 夜半钟声到客船

人生总是有很多艰辛,除了对自己,没有人可以说。

寺院的景色,僧人的生活,这两者形成的一种氛围,是诗人表现禅趣的极好素材。而在这一类诗歌中,经常写到的两种意象,是水潭和钟声,它们似乎具有特殊的表现力。下面我们选几首著名的唐诗来读。

首先是常建的《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常建是盛唐诗人。今天说起来,他的名气不是很大,但在盛唐,却是地位最显赫的诗人之一。殷璠编《河岳英灵集》,是唐人选唐诗的代表,第一家就是常建,第一首就是本篇。

诗题中“破山”就是今江苏常熟的虞山,破山寺本名兴福寺,始建于南齐,到常建赋诗之时,已有三百年左右的历史,可算是一处古迹了。

开头两句是平稳的交代,点明游览的时间、地点,并简约描述了古寺的环境。这种写法让人感觉到亲切和随意,好像跟随着诗人自然而然进入了游览的行程。其实这两句又并不是漫不经心的。“古寺”在这里既是一个具体的地点,又是诗歌中常用的意象。通常古寺给人的印象是庄严而肃穆的,一般诗人喜欢将它与黄昏的景象相配合。而常建选择“初日照高林”的画面,此时旭日初升,光芒灿烂,照耀山林,古寺掩映于林木之中,静谧而明丽,这是一种动人的景象;而表示时间意义的“古”和“初”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饶有趣味。寺庙是古老的,佛法是永恒的,但这古老和永恒又生动地体现在每一个当下。

诗人“入古寺”,照例应该看到什么呢?山门、前殿、正殿、钟楼,以及这些建筑中的壁画、佛像,乃是寺庙中必有之物,但诗人一句也不曾提及。现在我们注意一下题目,原来诗人要写的不是“破山寺”,而是寺内的“后禅院”。

这里是有些讲究的。佛教在中国传播以后,变化很多,宗派林立。而特别中国化的也是中国士大夫格外亲近的一支是禅宗。

禅宗的特点是不重偶像崇拜,甚至不重经义,而把内心的自我解脱放在首要地位,尤其注意从日常生活、从大自然中获得启示,寻求顿然超悟的契机。常建诗真正要写的是一种禅意,所以虽入古寺,却忽视寺庙的主体。

我们随着诗人的脚步,穿过竹林中曲折的小径,进入寺庙的后院,那里有僧人静修的禅房,层层的花木环绕着的屋子。前面已经交代了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那些带露的花朵是如何鲜洁,可以想见。“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好像是单纯的叙述。但我们应该知道诗歌不能够依赖叙述,它必须构造意境,并以此暗示更丰富和不确定的内涵,这才能够唤起读者参与创造诗意的欲望。从蜿蜒曲折的竹林小径走到花木扶疏的后院禅房,景物有幽明的变化,这不仅描写出环境之幽静美妙,更写出禅院远离尘嚣、深藏不露的特点,这一行程本身,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发现内心、寻求精神归宿的过程。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与前一联均是脍炙人口的名句,但写法不一样。这一联在写景中更直接和明确地渗入了诗人的主观感受;或者说,这是一种充满哲理意味的写景,是“禅意”的浮现。山林景色优美,鸟儿自在啼鸣,这本是两项事物,但“山光悦鸟性”将两者联系起来,强调美好的自然使小鸟的天性得到满足,因而喜悦,却包含了体悟和发现。人摆脱了喧嚣的世界,放下了日常的烦恼,沉浸在美好的自然之中,感受到万物自在,有一种喜悦油然而生。这时候听到鸟的啼鸣,鸟好像也在向诗人诉说着它们的喜悦。在人与自然相融的情况下,自然就会以一种活泼的面貌对人展开。法国诗人兰波在一首题名为《黎明》的小诗中这样写道:

我遇见的第一件好事,在白晃晃的清新小径,一朵花告诉我她的姓名。 ①这是一种非常相近的感受:只有热爱自然的人,才能为自然所爱,他们和自然之间有着神秘的语言。

“潭影”又怎么能够“空人心”呢?从最简单的层面来理解,山中的水潭是清澈而平静的,它使人的心理产生一种“内摹仿”的活动,渐渐趋向于平静。而在更深一层的意义上,它是佛学所讲的“寂照”之理的象征性表达。《大乘无生方便门》说:

“寂照照寂。寂照者,因性起相;照寂者,摄相归性。”我们略微解释一下:在佛学的理解中,真理之本体为空寂,同时它也是一种智慧,具有观照万物的作用。但是就像水,如果水是污浊而又混乱的,它就不可能反映出外界的本相;人心也是如此,如果心中充满烦恼、欲望,动荡不宁,它也不可能洞鉴事物的本来面目。同时,“寂照”也就是“照寂”,就是用寂然的心照见万物寂然的本质。世间诸相似为实有而终归虚幻,就像潭水中浮动着① 王以培译。

的云光山影,那是一种虚幻的美景。

用水潭倒影比喻“寂照”,在诗中很常见。像香岩智闲禅师的《寂照颂》:“不动如如万事休,澄潭彻底未曾流。”独孤及的《题玉潭》:“唯当寂照心,可并奫沦色。”不过常建没有直接把这个佛学概念写进诗中,这对保持诗歌的趣味是很重要的。

说出来,说理变成了重心,反而没有什么味道。

结束是一片钟声:“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前面还说到鸟鸣,怎么这时一切声响都消失了呢?这主要是心理上的感受:当内心沉入寂静状态时,感觉周围的一切都变得格外安静。

此时寺庙中响起钟磬之声,它悠然远扬,散播到整个世界。虽然同时说到钟和磬,但起主要作用的是钟声。寺庙的钟声,低沉,浑厚,平缓,可以扩散到很远。它是一种“动”,却并不破坏“静”;它使人从沉寂中醒悟过来,对万物保持新鲜的感觉;它缓缓扩散,似乎可以融涵整个世界,使之成为一体。钟声在言说什么呢?似乎什么也没有说,它只是一种声音,不是意义的符号;但似乎它又说出了一切。

下面读一首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刘长卿是从盛唐进入中唐的诗人,经历了安史之乱。有一段时期他生活在今江浙一带,喜欢佛教,喜与僧人交游。这首诗所说的“灵澈上人”就是一位诗僧,作者的朋友。另一位诗人权德舆写的《送灵澈上人归沃洲序》中谈到灵澈的为人,说他“心冥空无”,常“深入空寂,万虑洗然”。大致说,是一位超脱世俗的高人。

这首短小的五绝写诗人与灵澈告别,目送他回归竹林寺(在今江苏镇江)的情形。诗中几乎没有对背景的交代,直接以一个单纯的画面来呈现。因为刘长卿写这首诗并不只是为了泛泛表述一种惜别之情,而是要描绘出灵澈的精神气质,同时也借以表现自己内心对某种精神境界的向往。诗中的画面既是以灵澈为描绘对象的,同时也可以说是诗人心灵的外化。

我们说到“画面”,当然只是一种借用的说法,因为诗与画终究不同:从诗中场景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经常加入非视觉因素的特点来看,诗的所谓“画面”又近似电影的镜头。第一句“苍苍竹林寺”,从远处出现一座寺庙。这里“竹林”既是寺庙的名称,又是指围绕着寺庙的竹林本身。“苍苍”则是林木因光线暗、距离远而呈现的青黑色。既而“杳杳钟声晚”,在点明时间的同时,用声音和画面配合,共同酿造出特定的气氛。“杳杳”是描写从远处传来的虚渺的声音。如果单纯从解说诗题的意义来理解,这两句说明了“送灵澈上人”发生的时间,灵澈要去的地点。但如果诗歌中的句子只起到记述生活中发生的事件的作用,那是失败的,因为不用诗的形式,普通文句也可以起到这种作用。值得体味的是这两句诗所描绘的场景具有什么样的气氛。

清·袁耀·鸡声茅店月当内心沉入寂静状态时,感觉周围的一切都变得格外安静。

黄昏,远处被苍苍竹林所掩映着的寺庙,弥漫于空中的虚渺的钟声,把佛教信仰者所追求的深沉和静谧的精神气息传送到读者心中。

常建写破山寺的钟声是在清晨,这里出现的竹林寺的钟声是在黄昏。黄昏时分的钟声会让苍茫的自然变得更为幽邃,随着这样的钟声,心灵好像进入了表象之后的世界。

仍然借电影镜头作譬喻,第三句“荷笠带夕阳”,像是镜头由远景和全景收拢来,转为近景,在画面的中心位置突出表现主人公的形象,而原先所描绘的场景此时成为陪衬。可以注意的是,夕阳余晖照耀着灵澈上人所背负的斗笠这一景象,不仅仅生动地描摹出僧人的背影,确定了“镜头”与对象的视角关系,同时也使主人公的背影成为画面上最亮的一部分。总之,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视觉效果非常强烈。而连着的结束一句“青山独归远”,使前面所描摹的背影呈现为动态——我们似乎看见这位背负斗笠的僧人在夕阳余晖的照耀下,向着远处的青山,青山下的古寺走去。而在另一层意义上,也可以说他正在向一个幽邃世界的深处走去。因为正如前面所说的,诗中这位僧人既是一个具体的生活事件中的人物,也是作者想象中高洁和幽独的人生精神的象征。

唐诗中写寺庙钟声的作品,张继的《枫桥夜泊》更为人们熟知: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留下来的生平资料很少,大概可以知道他是天宝十二年(753年)的进士,担任过一些中级官职。生活年代与刘长卿差不多,两人也是好朋友,刘长卿为他写过悼亡诗。从他留下的诗作来看,他曾在江浙一带游历,这首诗应该就是游历过程中的作品。台湾作家张晓风有篇散文《不朽的失眠》,说这首诗是张继科举落第还乡途中所作,那是没有什么根据的揣测。不过,唐代士人离乡漫游,常常有很多实际利益的考虑,并不是单纯的游山玩水,容易感到身心疲惫。张晓风那样揣测,跟诗歌的情绪倒也有合得上的地方。

诗开头描绘出一幅凄寒的深秋景象。“月落”表明夜已深,同时也让人联想到这位游子孤独地坐在船中凝视着月亮已经很久了。古诗中经常用月亮表达思乡的情绪,就像李白的名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那么张继此刻也是在怀念家乡的山川或者亲人?“乌啼”在夜晚是一种不安的声音。那些鸟儿被什么惊动了?是什么让它们不能安然地栖息?这种不安传递到诗人心中,孤独的情绪进一步强化了。“霜满天”写出漫天寒意向人侵逼。本来,霜是水汽在低温条件下在地面凝华而成的结晶,不可能出现在空中。但诗人将空中的寒气和地面的白霜看成是一体之物,感觉中,霜似乎先是飘漾在空中,而后缓缓降落到地面的。

一句诗,三种意象,好像是平列地展现出来。其实,三者不仅有密切关联,从视觉、听觉、触觉上相互配合,而且在情绪上,有越来越加强的压力。诗人没有写他的客愁和孤独,只是通过景物,就很好地体现和传达出情绪。

首句描绘的景色是从大范围入手的,第二句变动一下视角,用近景,也是和“夜泊”关系更直接的风物与之配合:江边的枫树和水面上渔船的灯火。夜晚,枫树的色彩可能不容易显现出来,但对诗来说,它可以提供红叶斑斓的联想;而夜晚跳跃着的渔火,更给人以温暖的感觉。这里的两种意象,不仅增加了诗境的层次,也调和了画面的色调,诗人不愿意那种凄寒和不安的气氛笼罩一切。而在静态的景色完成之后,抒情主人公出现在画面的中心,他“对愁眠”。当然,这里的“眠”只是一个想要入睡的动作,他其实长夜无眠。

这时有钟声响起:“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宋朝欧阳修曾经对这两句诗提出怀疑,说是“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六一诗话》),他认为寺庙没有在夜半敲钟的道理。后来有很多人根据文献记载反驳了他,南宋叶梦得更直接地说,欧公“盖未尝至吴中,今吴中寺,实夜半打钟”(《石林诗话》),证明吴中一带寺庙一直有夜半打钟的习俗。

深夜里声音格外清晰,会传得很远。这首先是因为背景杂音小。还有人进一步从声学原理上去解释,在地面气温偏低的情况下,声波会更多地向地面折射。所以张继写“夜半钟声到客船”,是符合科学道理的,这也表明他听到声音的一刻,感受很强烈。

张继到底是在哪一年、为什么原因,在一个夜晚泊舟在苏州城外的江面上呢?或许,他是为了自己的前程离开家乡在世路上奔波。人生总是有很多艰辛,除了对自己,没有人可以说。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这个夜晚,张继长夜无眠。世界是美好的,江南水乡的秋夜格外清幽,作为诗人,张继能够体会它。但世界也是难以理解的,你无法知道究竟是什么东西催逼着人不由自主地奔走不息,孤独地漂泊。这时候钟声响了,清晰地撞击着人的内心。深夜里,张继听到一种呼唤,他找到近乎完美的语言形式把这个夜晚感受到的一切保存下来。寒山寺的夜钟,从那一刻到永远,被无数人在心中体味。

我们说了钟,清晨的,黄昏的,深夜的,你听到那个声音了吗?

同类推荐
  • 莎士比亚戏剧集

    莎士比亚戏剧集

    本书收录了莎士比亚的五部戏剧作品,包括了其著名的“四大悲剧”中的《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早期爱情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以及喜剧《仲夏夜之梦》。四大悲剧是莎士比亚第二时期的作品,它们的创作标志着作者对时代、人生进入了深入思考,并着力塑造了这样一些新时代的悲剧主人公:他们从中世纪的禁锢和蒙昧中醒来。在近代黎明曙光照耀下,雄心勃勃地想要发展或完善自己,但又难以克服时代和自身的局限,终于在同环境和内心敌对势力的力量悬殊斗争中,遭到不可避免的失败和牺牲。哈姆雷特为报父仇而发现整个时代出了问题,决定担起“重整乾坤”的责任,结果是空怀大志,无力回天。
  • 心归何处

    心归何处

    又是个晴朗的早晨。心儿站在院子里给她的太阳花浇水,已经记不清是第几年在种这种漂亮的花儿了。也不知道为什么,在这个宁静的、几乎人人家都种有太阳花的小镇上,只有经她种的太阳花能开到这么大朵又灿烂,她的花好象有种魔力,任何一个人只要在这些花儿前驻足片刻,仿佛就能看到它们展开的笑容。
  • 假如你愿意,你就恋爱吧

    假如你愿意,你就恋爱吧

    我和你分别以后才明白,原来我对你爱恋的过程全是在分别中完成的。就是说,每一次见面之后,你给我的印象,都使我在余下的日子里,用我这愚笨的头脑里可能想到的一切称呼,来呼唤你。本书是《王小波作品系列》之一,是王小波写给李银河的书信精品集,展示了那个年代如此坦荡的爱情!
  • 时间都去哪儿了:我和老爸30年

    时间都去哪儿了:我和老爸30年

    冯小刚、张国立、王铮亮、何炅、姚晨、柳岩含泪推荐,讲述一个普通家庭三十年岁月变迁和亲情往事。从1岁的“小米豆”,到30岁的“大萌子”,北京女孩赵萌萌的身边,总有父亲的陪伴,她的母亲则在旁边充当摄影师,用相机记录了父女俩的30年。30张照片记录了30载年华,一幕幕感人的画面,让观者动容。
  • 太阳照常升起

    太阳照常升起

    小说以1924年至1925年这一历史时段和名城巴黎为背景,讲述美国青年杰克·巴恩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身负重伤,失去性能力,他与美貌女子勃莱特·阿什莱情投意合,但因为阿什莱不能接受没有性爱的婚姻,巴恩斯只能眼睁睁地让她成为他人的未婚妻,甚至撮合她跟别的男人幽会。两人和几个朋友一起去西班牙看斗牛,勃莱特·阿什莱对年轻的斗牛士罗梅罗一见倾心,但当罗梅罗向她求婚时,她又态度坚决地拒绝了他,年龄的差距使她“不想做一个糟蹋年轻人前程的坏女人”。最终,她回到巴恩斯身边,然而双方都清楚,彼此永远也不能真正地结合在一起。海明威因此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并以此书开创了海明威式的独特文风。
热门推荐
  • 我叫始亦叫终

    我叫始亦叫终

    宇宙有多大?宇宙外面又是什么?你可能是一片大陆的主宰就觉得自己很强,对不起!在我眼中我吹口气能吹死你。我生来无敌。啥?我叫什么?你可以称我为始亦可以称我为终。
  • 平凡的白日梦

    平凡的白日梦

    一个平凡的小职员,一个白日梦成真,一份平静的生活,写出平凡人的一生。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穿越成为龙王

    穿越成为龙王

    原本有一个修仙世界,那里有一位人人敬仰的大师兄王子赫,王子赫为宗门打探情报时,意外的遭人袭击,并穿越到另一个修仙世界,这里的修仙世界,修为很简单,分为练气筑基御气灵幻空虚准帝时间神王帝他本以为可以从这里修仙,可没想到他穿越成为了龙。而且还是一位龙王,如果按人类的修为,他在1万年前就已经达到了神王帝境界,他手里还掌握着神兵神器,他在5万年前就已经学会了化形。看看王子赫,能在这个世界看到什么吧?
  • 绯色阑珊

    绯色阑珊

    前世。他是暴戾恣睢的魔尊禹绯辞,以一尊血魔宝鼎纵横六界;她是霁月仙君的爱琴曲阑珊,灵智未开历经百年仍是废材。他们的开始,是他的懵懂无知,亦是她的循循善诱。他疼她至深,甘愿受她蒙骗,忍受反噬之苦救了她的心上人。她伤他彻底,以匡扶大义之名,自以为了然是非曲直,冷眼旁观他一步步沉于万丈深渊。可终究人非草木。一场缠绵悱恻相爱相杀的旷世奇缘就此展开...
  • 穿越之神女太嚣张

    穿越之神女太嚣张

    天下一分为四,以北宫皇朝为首,海之国为次,羽翎国和西鲁国为谱,四国面向看似和平共处,实则暗潮汹涌,局势已慢慢崩盘。北宫皇朝,属地最多,领土最大,国富兵强,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新皇北宫仓矢虽刚登基不久,但聪明睿智,臣子忠心,有了“战神”三王爷北宫镜夜再加上五大贵族的拥护,并未曾出现国之动乱。不过繁华背后往往都会有蛀虫在啃噬,邻国的不断骚扰与觊觎为波涛汹涌的局面又添了一笔。传说中围绕在皇宫四周代代相传的十大贵族:姬家、蓝家、朝家、夕家、黎家、葬家、花家、风家、千家、虞家,强大的十家族各自拥有十件强大的灵魂兵器。十大兵器分别为:1.玄天剑2.火药3.方天画戟4.护心镜5.死神之镰6.千针扇7.风雪枪8.火铳9.竹节鞭10.花之弩古言记载只要得到了十大贵族和神女的拥护便能统一天下霸业,只可惜以往的十贵族不知从何时起已减少成了五家,并且五家族的前家主已经全部身亡。其余的另五家却在他们消亡时也突然消失无踪,音讯全无,看似没落,实际无从得知...
  • 贪恋红尘三千尺

    贪恋红尘三千尺

    本是青灯不归客,却因浊酒恋红尘。人有生老三千疾,唯有相思不可医。佛曰:缘来缘去,皆是天意;缘深缘浅,皆是宿命。她本是出家女,一心只想着远离凡尘逍遥自在。不曾想有朝一日唯一的一次下山随手救下一人竟是改变自己的一生。而她与他的相识,不过是为了印证,相识只是孽缘一场。
  • 末年映夏

    末年映夏

    两个人的萍水相逢,一段校园暗恋,思而不得的爱情故事,多年后天涯两端,相见时宛如初遇……
  • EXO天使之命

    EXO天使之命

    “不别上害我哥,不要撒坦”我肯求的说的,撒坦邪恶一笑“不伤害他,还是他们。”撒坦,看这EXO和我,这时伯贤,用尽了最后力气,和我一起封印了撒坦,……“神EXO已经重伤了,他们……”神打住我“不用说了我知道了……神将他们的力量和记忆寄托在了生命之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